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龙南稀土矿区周边水体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宋勇 陈仁祥 +3 位作者 高柏 李文军 张博 翁兴潘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10,共9页
为研究龙南稀土矿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规律及污染成因机制,开展了矿区周边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工作,对研究区周边地表水、地下水中pH、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浓度进行分析测定,运用改进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 为研究龙南稀土矿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物迁移规律及污染成因机制,开展了矿区周边地表水、地下水水质现状监测工作,对研究区周边地表水、地下水中pH、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氨氮浓度进行分析测定,运用改进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水体污染程度及不同年龄段人群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地表水料坑处的综合污染指数最高,达到54.19,属于严重污染程度;关西翰岗桥处综合污染指数最低,仅为2.119,属于较清洁程度;料坑、黄沙河和临塘一处理站下游的综合污染指数均达到严重污染程度;地下水采样点综合污染指数均达标,水质清洁。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及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对人体造成的健康风险较大,亚硝酸盐与氨氮次之;经非致癌健康风险计算,饮用地下水和地表水对不同年龄人群的影响程度为幼儿>青年>成人,因此应对龙南稀土矿区周边0~6岁幼儿用水安全给予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矿区 三氮 污染特征 健康风险评价 地表水 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施用对废弃矿区饲料桑生长特征和根系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邱静芸 连海 +5 位作者 陈荣强 雷小文 欧翔 钟云平 吴丽娟 张强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36-1346,共11页
为研究有机肥施用对废弃矿区饲料桑(Morus alba)根系形态的影响,探明根系形态与地上部分生长的关系。以饲料桑‘粤桑11号’(‘Yuesang No.11’)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处理组,包括1个对照组,化肥(CK);5个试验组,沼液(T_(1))、牛粪(T_(2))、... 为研究有机肥施用对废弃矿区饲料桑(Morus alba)根系形态的影响,探明根系形态与地上部分生长的关系。以饲料桑‘粤桑11号’(‘Yuesang No.11’)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处理组,包括1个对照组,化肥(CK);5个试验组,沼液(T_(1))、牛粪(T_(2))、牛粪+沼液(T_(3))、蚯蚓粪(T_(4))和蚯蚓粪+沼液(T_(5)),测定各组饲料桑的产量、株高、相对生长速率和根系生长指标。结果表明:1)与CK相比,施用有机肥各组饲料桑鲜草产量显著提高(P<0.05),其中T5处理下,年鲜草产量最高,为21.49 t·hm^(-2);除沼液处理外,其余4组有机肥组株高相对生长速率均较CK组显著增加(P<0.05)。2)与CK相比,施用有机肥组饲料桑根长、根尖数和0~0.5 mm径级根长、0~0.5 mm径级根尖数显著增加(P<0.05),其中T_(5)处理下根长和0~0.5 mm径级根系最长,分别为CK的5.2倍和14.5倍;各有机肥处理组饲料桑分支数、交叉数和根表面积、根体积均显著增加(P<0.05)。3)与CK相比,施用有机肥组的比根长增加5.7%~115.9%;T_(2)、T_(3)、T_(4)和T_(5)组比根表面积分别增加4.1%、7.0%、38.7%和49.6%,有机肥组较CK组根系拓扑指数更趋向近于1。4)相关性分析发现,鲜草产量与比根长、比根表面积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根长、根尖、拓扑指数和土壤氨态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在废弃矿区中施用有机肥能够促进饲料桑根系生长和形态发育,且根系形态和土壤氨态氮含量影响地上部分生长,其中蚯蚓粪+沼液组合施肥对废弃矿区饲料桑生长促进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桑 稀土废弃矿 蚯蚓粪 牛粪 根系生长 根系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离子型稀土矿区氮污染地下水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韩奕彤 罗育池 +4 位作者 王刚 刘畅 宋宝德 秘昭旭 王先稳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391-2400,共10页
针对离子型稀土矿区地下水高浓度氮污染,选择广东某离子型稀土矿历史遗留开采区作为试验场地,采用曝气-注液一体化装置,通过间歇性曝气以及微生物菌剂、零价铁、碱剂注液,开展原位硝化、反硝化修复试验。结果表明:原位曝气注碱有效改善... 针对离子型稀土矿区地下水高浓度氮污染,选择广东某离子型稀土矿历史遗留开采区作为试验场地,采用曝气-注液一体化装置,通过间歇性曝气以及微生物菌剂、零价铁、碱剂注液,开展原位硝化、反硝化修复试验。结果表明:原位曝气注碱有效改善了离子型稀土矿区地下水水化学条件,使DO浓度≥2mg/L、pH提至7~8,为微生物生长代谢创造有利条件,单次曝气增氧和碱剂注射的有效作用时间分别约为3和7d。通过间歇性曝气注液可动态调节地下水好氧/厌氧条件,实现同区域地下水硝化和反硝化反应的原位转换,逐步去除地下水中的氮污染。经过多轮次注射后,NH_(4)+-N浓度最低降至0.27 mg/L,最大去除率为99.5%,TN最大去除率为76.7%,可达到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水质修复目标。研究显示,原位微生物修复技术能够有效修复离子型稀土矿区氮污染地下水,实际应用中应当采用间歇性曝气注液与多轮次注射的方式,以实现地下水水质稳定达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区 地下水 氮污染 原位注射 微生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稀土矿区地下水修复方案优化
4
作者 宋宝德 罗育池 +3 位作者 韩奕彤 刘畅 秘昭旭 王先稳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8-96,共9页
文章通过构建某离子型稀土矿区地下水流数值模型,模拟预测矿区地下水流场与径流特征,结合流场、流线等预测结果,优化地下水污染修复设计方案。原位阻隔帷幕长度由160 m调整为95 m,帷幕底部由20 m深度调整至深入相对隔水层0.5 m,水泥旋... 文章通过构建某离子型稀土矿区地下水流数值模型,模拟预测矿区地下水流场与径流特征,结合流场、流线等预测结果,优化地下水污染修复设计方案。原位阻隔帷幕长度由160 m调整为95 m,帷幕底部由20 m深度调整至深入相对隔水层0.5 m,水泥旋喷桩顶线由地表调整为114 m标高;原位化学耦合微生物注射井由均匀布设调整为在矿区重污染区域集中布设排井,保证修复期内地下水能全部流经原位注射修复区域;改进型可渗透反应墙长度由56 m调整为41.5 m,隔水墙深度至相对隔水层0.5 m,顶线标高自修复单元两侧延伸至101.4 m标高;考虑矿区内地下水溢出量,生态沟处理规模由232 m^(3)/d调整为262 m^(3)/d。通过优化,既保证矿区地下水污染修复设计方案的科学合理,又减少工程量节约成本,对同类地下水污染修复方案制定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区 地下水流场 粒子追踪 污染修复 方案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稀土矿开发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与评估 被引量:54
5
作者 彭燕 何国金 +3 位作者 张兆明 江威 欧阳志云 王桂周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76-1685,共10页
稀土矿业的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为研究江西赣南稀土矿产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SPOT1/2/5、Landsat7和ALOS等多源遥感数据,对该区域2000—2010年稀土矿开发进行遥感动态监测。采用面向对象的方... 稀土矿业的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带来影响。为研究江西赣南稀土矿产开发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SPOT1/2/5、Landsat7和ALOS等多源遥感数据,对该区域2000—2010年稀土矿开发进行遥感动态监测。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对研究区进行生态系统分类,同时结合回溯法可较好地减少伪变化,并可快速地提取稀土矿开采区的变化信息。通过分析发现赣南稀土矿开采集中分布在几个主要的乡镇,从2000年至2010年这10年间整体上呈增加的趋势,但前5年主要体现为扩张,后5年复垦的力度在加强。新增的稀土矿矿区在开发过程中破坏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为林地,而废弃稀土矿区通过治理后主要恢复成耕地。稀土矿开采对植被覆盖、生物量、土地退化以及景观的破碎化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稀土矿开采可能引发水体流失、山体滑坡等环境问题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矿开采区 遥感监测 生态环境 十年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影像的离子稀土矿区植被覆盖度提取及景观格局分析 被引量:47
6
作者 李恒凯 雷军 杨柳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67-276,共10页
离子稀土开采导致矿区植被退化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采用23 a的Landsat系列影像作为数据源,以定南县岭北稀土矿区作为研究案例,对稀土开采扰动下的矿区植被覆盖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为提高分析的可靠性,以高分遥... 离子稀土开采导致矿区植被退化和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采用23 a的Landsat系列影像作为数据源,以定南县岭北稀土矿区作为研究案例,对稀土开采扰动下的矿区植被覆盖景观格局变化进行分析。为提高分析的可靠性,以高分遥感影像获取的矿区植被覆盖度作为检验数据,比较森林郁闭度制图模型(forest canopy density mapping model,FCD)、像元二分法模型(dimidiate pixel model,DPM)和线性光谱混合模型(linear spectral mixture model,LSMM)对稀土矿区植被覆盖提取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考虑了稀土矿区特有的裸露尾沙地光谱特征的三端元LSMM,具有更高准确性及普适性;景观格局动态分析表明矿区低植被覆盖和高植被覆盖度破碎化程度较低,集中连片趋势明显;低植被覆盖LPI(largest patch index)在4个年份相对较大,呈波动变化,主要为裸露的稀土矿点,与矿点复垦和扩张有密切关系,且单个矿点造成的植被破坏仍然较大;低植被覆盖度的AI(aggregation index)一直较高,而LPI相对高植被覆盖较小,主要为离子稀土以单个矿点小面积开采为主,矿点多而分散,导致对环境破坏更难治理;1999年后,随着稀土开采的规模化及开采工艺的改进,稀土开采成为矿区景观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在矿区总体生态环境改善的前提下,低植被覆盖区域主要集中在矿点及矿点周边,成为具有稀土开采特色的矿点景观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 稀土 模型 矿区 覆盖度 景观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典型稀土矿区周边土壤和动植物产品中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及其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17
7
作者 袁丽娟 郭孝培 +5 位作者 魏益华 涂田华 廖且根 张莉 董秋洪 向建军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850-1863,共14页
通过野外取样调查和室内ICP-MS测定,研究了赣南典型稀土矿区周边土壤、动植物产品中稀土元素的组成特征,并评价了稀土元素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赣南稀土矿区周边土壤稀土平均含量为402.74±200.03mg·kg^-1,分别是全国土... 通过野外取样调查和室内ICP-MS测定,研究了赣南典型稀土矿区周边土壤、动植物产品中稀土元素的组成特征,并评价了稀土元素对人体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赣南稀土矿区周边土壤稀土平均含量为402.74±200.03mg·kg^-1,分别是全国土壤稀土含量均值及世界土壤稀土中值的2.28倍和2.08倍;植物产品稀土平均含量为343.48μg·kg^-1;动物产品稀土平均含量为460.00μg·kg^-1;土壤、植物产品和动物产品中Ce含量最高,占总稀土比重分别为34.22%、35.31%和62.95%;其中轻稀土元素所占比重分别为75.29%、75.17%和75.82%.当地居民每日通过动植物产品摄入稀土元素日量为3.95-30.49μg·kg^-1·d^-1,均值为10.36μg·kg^-1·d^-1,均远低于稀土元素对人体亚临床损害剂量的临界值(110μg·kg^-1·d^-1),表明赣南矿区周边动植物产品中稀土元素不会对消费者产生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土壤 动植物产品 稀土矿区 健康风险评价 赣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南矿区煤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55
8
作者 赵志根 唐修义 李宝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53-459,共7页
采用INAA测试了淮南矿区 13个煤层煤样的稀土元素含量 ,研究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得出以下认识 :各煤层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分布模式变化都很大。煤中稀土元素主要来源于陆源碎屑 ,来源于海水和植物的不多 ;稀土元素在粘土矿物中... 采用INAA测试了淮南矿区 13个煤层煤样的稀土元素含量 ,研究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得出以下认识 :各煤层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分布模式变化都很大。煤中稀土元素主要来源于陆源碎屑 ,来源于海水和植物的不多 ;稀土元素在粘土矿物中含量高 ,主要以高岭石的形式赋存。稀土元素具有指相意义 ,随着成煤沼泽中海水影响的减弱 ,陆源影响的增强 ,煤中稀土元素的含量增加 ;煤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也作有规律的变化 ,从类似于海相生物的分布模式到类似于陆源碎屑岩的分布模式。Eu异常是由源岩继承下来的 ,Eu负异常的减弱 ,估计是由于陆源控制减弱、海水影响增强引起的。在成煤沼泽环境中 ,海水的影响并未造成Ce严重亏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 淮南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大竹园大型铝土矿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意义 被引量:32
9
作者 李沛刚 王登红 +2 位作者 雷志远 翁申富 高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2年第2期31-40,共10页
贵州大竹园大型铝土矿是中国近年来取得重要找矿进展的大型铝土矿之一。以采自大竹园矿区栗园向斜不同部位铝土矿、铝土岩和黏土岩的样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质量分数)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了稀土元素含量与铝... 贵州大竹园大型铝土矿是中国近年来取得重要找矿进展的大型铝土矿之一。以采自大竹园矿区栗园向斜不同部位铝土矿、铝土岩和黏土岩的样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这些样品的稀土元素含量(质量分数)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了稀土元素含量与铝土矿质量及成矿过程的关系,最后就稀土元素对于成因和环境的指示意义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铝土矿、铝土岩和黏土岩稀土元素总含量(不包括Y)分别为107.07×10-6、185.00×10-6和246.28×10-6,依次增高,说明铝土矿的成矿过程是一个稀土元素贫化的过程,也是Eu异常和Ce异常趋于增大的过程,即相对于黏土岩来说,铝土矿具有高Eu异常、Ce异常的特征;相对于重稀土元素来说,无论是栗园向斜西翼还是东翼,铝土矿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且轻稀土元素含量以及La与Yb含量之比均随深度变浅而增加;单纯利用稀土元素图解不能有效反映成矿物质的来源,但可以大体反映含矿岩系形成于海相或海陆过渡相环境;大竹园大型铝土矿与黔北其他铝土矿一样,总体上属于沉积型,可能与古喀斯特化过程、古风化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土矿 稀土元素 地球化学 矿床成因 成矿过程 大竹园矿区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南方稀土矿区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被引量:61
10
作者 李恒凯 刘玉婷 +1 位作者 李芹 王秀丽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89-998,共10页
南方稀土矿区是世界上主要的离子型稀土矿生产基地,对当地乃至中国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但是在追求稀土开采的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采矿工艺的不足,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威胁矿区的生态安全。以赣州岭北稀土矿区为例,基于景观生... 南方稀土矿区是世界上主要的离子型稀土矿生产基地,对当地乃至中国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但是在追求稀土开采的经济效益的同时,由于采矿工艺的不足,产生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威胁矿区的生态安全。以赣州岭北稀土矿区为例,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及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inimum Cumulative Resistance Model,MCR)方法,对矿区的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等进行判别与分析,构建了矿区2009、2013和2018年3个年份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表明:①稀土矿区的生态源地的斑块面积较小,主要集中于矿区的东西两侧。②在选取年份期间,稀土矿区的生态源地面积、生态廊道、辐射通道及生态节点数量都在不断增加,表明在这9a间,稀土矿区景观生态安全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相关部门仍需对稀土矿区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矿区 MCR模型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生态安全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治理年限的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5
11
作者 陈海滨 陈志彪 +1 位作者 陈志强 马秀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58-266,共9页
以福建省长汀县3个不同水土流失治理年限的离子型稀土矿区为研究对象,并以未开采的稀土矿治理地为对照,对其表层0—10cm和10—20cm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稀土矿治理区的土壤养分恢复状况。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 以福建省长汀县3个不同水土流失治理年限的离子型稀土矿区为研究对象,并以未开采的稀土矿治理地为对照,对其表层0—10cm和10—20cm土壤碳氮磷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分析,探讨稀土矿治理区的土壤养分恢复状况。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69—15.7g/kg、0.26—1.21g/kg、0.05-0.11g/kg,0—10cm土壤养分含量高于10—20cm土壤。土壤C∶N、C∶P、N∶P比变化范围分别为0.89—15.42、9.50—136.46、4.17—20.87,随治理年限的增加呈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治理初期由于矿区氮素的残留,主要受有机碳缺乏的影响;治理后期随着氮素的流失,则主要受氮素限制的影响。研究认为,离子型稀土矿治理初期,要及时种植生存能力强的植物,以充分利用矿区残留的氮素;治理后期则要施加氮肥以克服氮素缺乏对植物生长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 治理年限 生态化学计量 长汀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中高岭土对氨氮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17
12
作者 靖青秀 郭欢 +3 位作者 黄晓东 王巍 钟盛文 黄亚祥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64-70,共7页
我国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氨氮污染严重,高岭土是矿区土壤的主要黏土成分之一。本文对高岭土黏土矿物与氨氮污染间的吸附特点及吸附动力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氨氮初始浓度、温度的升高,高岭土对氨氮的吸附量与吸附速率均提... 我国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氨氮污染严重,高岭土是矿区土壤的主要黏土成分之一。本文对高岭土黏土矿物与氨氮污染间的吸附特点及吸附动力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氨氮初始浓度、温度的升高,高岭土对氨氮的吸附量与吸附速率均提高;pH〈9.2时,高岭土对氨氮的吸附量随pH值增大而增大;pH〉9.2时,二者间的吸附量随pH值增大急剧降低;高岭土对氨氮的等温吸附符合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吸附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对于实际的我国南方的离子型稀土开采矿区,在矿区土壤的温度存在主要区间(298~310K)、pH值存在范围(3.0~6.0)内,随原地浸矿时温度、浸矿液浓度或pH值的升高,矿区土壤中氨氮的吸附残留量均会增大;可通过使用较低浓度的原地浸矿液、控制较低的土壤pH值和温度,加强对矿区污染土壤中氨氮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岭土 氨氮污染 吸附 离子型稀土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峰峰矿区2号煤中微量元素富集特征差异性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魏迎春 华芳辉 +4 位作者 何文博 宁树正 张宁 秦云虎 曹代勇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73-1487,共15页
为探讨煤中锂元素及稀土元素赋存状态和同一煤层不同矿井间煤中微量元素的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以峰峰矿区的梧桐庄矿和九龙矿山西组2号煤为研究对象,通过反射光显微镜、原子吸收光谱仪(AAS)及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电感耦合等离子体... 为探讨煤中锂元素及稀土元素赋存状态和同一煤层不同矿井间煤中微量元素的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以峰峰矿区的梧桐庄矿和九龙矿山西组2号煤为研究对象,通过反射光显微镜、原子吸收光谱仪(AAS)及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带能谱的扫描电镜(SEM-EDS)等分析测试方法,对比分析了两煤矿2号煤中煤质及微量元素富集特征,研究了2号煤中Li及稀土元素(REY)的赋存状态,探讨了2号煤微量元素富集特征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九龙矿2号煤层样品中微量元素含量整体比梧桐庄矿高,梧桐庄矿和九龙矿2号煤中Li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49.8μg/g和64.3μg/g,稀土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68.8μg/g和130μg/g。梧桐庄矿2号煤中Li元素和REY元素主要赋存于煤的有机质中;而九龙矿2号煤中Li元素主要赋存于高岭石和伊利石等黏土矿物中,REY元素主要赋存于独居石、黄铁矿和黏土矿物中。峰峰矿区2煤的沉积物源和沉积环境控制了其微量元素分布的总体特征,而燕山期岩浆热液作用导致2号煤层中微量元素在矿区南部的梧桐庄矿和矿区中部的九龙矿的差异。岩浆热液作用主要引起煤中Li,Nb,Pb,Ta,Th,Y,La,Sm,Ce,Er,Yb元素富集,其余微量元素没有明显变化。尤其是稀土元素和Li元素受岩浆热液影响含量增加,峰峰矿区九龙矿比梧桐庄矿2号煤中Li元素平均含量高14.5μg/g,稀土元素平均含量高61.2μg/g。梧桐庄矿2号煤中只有Li元素表现为轻微富集,而九龙矿2号煤中Li元素表现为富集,Nb,Pb,Ta,Th元素和稀土元素中Y,La,Er表现为轻微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峰矿区 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生态恢复 被引量:16
14
作者 周丹 罗才贵 +1 位作者 苏佳 罗仙平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3-109,共7页
介绍了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导致的土壤破坏和土壤污染问题;总结了矿山废弃地及矿区污染农田土壤的各种修复技术,并通过分析这些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适合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改良与修复的相应方法,为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的综合治理和生态恢... 介绍了离子型稀土资源开发导致的土壤破坏和土壤污染问题;总结了矿山废弃地及矿区污染农田土壤的各种修复技术,并通过分析这些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适合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改良与修复的相应方法,为离子型稀土矿区土壤的综合治理和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区 土壤破坏 土壤污染 土壤生态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原地浸矿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15
作者 何书 陈飞 +2 位作者 江文才 薛国栋 袁子婷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2015年第2期136-142,共7页
在综合解析稀土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原地浸矿工艺特征,以及地下水水源地的基础上,构建了地下水脆弱性、污染源和地下水价值的综合评价耦合模型,提出了针对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多指标评价方法,确定了系统的地下水污... 在综合解析稀土矿区水文地质特征、原地浸矿工艺特征,以及地下水水源地的基础上,构建了地下水脆弱性、污染源和地下水价值的综合评价耦合模型,提出了针对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区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的多指标评价方法,确定了系统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构建的评价方法,以我国南方某离子型稀土矿区为例,进行了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确定了主要污染风险区域.结果表明,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分级与实际地下水水质观测的污染程度基本吻合,所建方法是合理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型稀土矿区 地下水污染 风险评价 污染源 原地浸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草本植物的抗旱性及重金属吸附能力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胜洪 王桂莹 +2 位作者 颜燕如 梁红 周玲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84-289,共6页
以香根草、马唐草和望江南三种植物为材料,研究干旱胁迫下3种草本植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变化以确认其抗旱性,同时,研究3种草本植物的重金属吸附能力以确认其对矿区土壤重金属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POD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叶... 以香根草、马唐草和望江南三种植物为材料,研究干旱胁迫下3种草本植物的生理生化特性变化以确认其抗旱性,同时,研究3种草本植物的重金属吸附能力以确认其对矿区土壤重金属的修复效果。结果表明:3种植物的POD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叶绿素含量均随胁迫时间延长而增加,SOD酶活性下降,而可溶性糖则表现出下降—升高—下降趋势,表明3种植物可通过协调SOD和POD活性降低氧化伤害,并通过调节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来维持植物的生理作用,保持叶绿素含量稳定,使植株正常生长;同时,3种草本植物对多种重金属均有较强的富集作用,在矿区种植3种草本植物能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3种植物具有良好的抗旱性及重金属富集能力,适合应用于于稀土矿区的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矿区 生态修复 抗旱性 重金属富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云鄂博稀土矿区土壤中放线菌特征调查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樊永军 闫伟 +2 位作者 王黎元 杨秀丽 郑月霞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4期6-11,共6页
利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对白云鄂博稀土矿区土壤中放线菌进行了分离与形态观察,同时应用相似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等生态学方法对该地区放线菌的生态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所选放线菌的耐盐性、耐酸... 利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对白云鄂博稀土矿区土壤中放线菌进行了分离与形态观察,同时应用相似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以及均匀度指数等生态学方法对该地区放线菌的生态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所选放线菌的耐盐性、耐酸碱性、耐低温或高温以及耐高辐射性元素等耐性指标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①经纯培养及菌落颜色和形态观察共从矿区土壤中分离得到14株放线菌;②在白云鄂博东矿区不同区域放线菌菌落相似性指数分别为0.571 4、0.142 9和0.250 0,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矿顶明显比矿中部和下部高,而均匀度指数矿底部比中部和顶部高很多;③所选14株放线菌中都不同程度耐受高盐、强碱、极度低温或高温,尤其2号菌株不仅耐高盐同时甚至在pH为12环境中也可正常生长,而14株放线菌几乎都可以耐高辐射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鄂博 稀土矿区 放线菌 特征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时序NDVI的稀土矿区土地毁损与恢复过程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李恒凯 雷军 吴娇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32-240,共9页
为分析稀土开采的时空分布及矿区土地毁损与恢复过程,该文以岭北稀土矿区为例,以1990—2016年的HJ-1B CCD、Landsat 5和Landsat 8遥感数据为数据源,结合回归分析法、遥感时序NDVI分析方法,对岭北稀土矿区的稀土开采状况及土地毁损与恢... 为分析稀土开采的时空分布及矿区土地毁损与恢复过程,该文以岭北稀土矿区为例,以1990—2016年的HJ-1B CCD、Landsat 5和Landsat 8遥感数据为数据源,结合回归分析法、遥感时序NDVI分析方法,对岭北稀土矿区的稀土开采状况及土地毁损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为减少不同数据由于传感器自身原因而带来的NDVI误差,采用回归分析法构建HJ-1B CCD、Landsat5/8数据的NDVI转换方程并利用均方根误差对转换方程的精度进行检验。结果表明:HJ-1B CCD、Landsat5/8数据的NDVI影像对应转换方程的R2值均超过0.9以及模拟影像与真实影像之间的均方根误差值均小于0.05,说明HJ-1B CCD、Landsat5/8的NDVI数据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线性正相关,所求的转换方程具有较高精度,可以消除数据来源差异对NDVI的影响;稀土开采时空分布分析表明岭北稀土矿区在2001—2004年、2006年的开采面积较大,均超过1 km^2,其中2006的开采面积最大,达到2.546 1 km^2;稀土开采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不仅增加了监管的困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理困难;土地毁损与恢复分析表明受到人为扰动的区域占矿区总面积的54.59%,其中受森林砍伐扰动影响的面积最大,为86.5341 km^2;稀土开采扰动的土地面积为11.354 4 km^2,其植被恢复的平均加权时长为11年。其中复垦恢复的面积为5.004 9 km^2,仍有6.349 5 km^2的区域植被未恢复,急需治理。该研究能较好的反映稀土干扰下的土地毁损与恢复过程,为岭北稀土矿区的生态环境治理及矿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复垦 土地利用 遥感 多源时序NDVI 稀土矿区 转换方程 时序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矿场修复区植物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琳 刘胜洪 +2 位作者 周玲艳 董安强 梁红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7期73-80,共8页
为比较不同微环境条件对稀土矿场植物群落多样性影响,选取广东省平远县仁居镇稀土矿场人工植被修复区5种不同环境的植物样地,每个样地取5个样方(5.0m×5.0m):向阳、远离水源(样地1),向阳、靠近水源(样地2),背风、坡地(样地3);背阴... 为比较不同微环境条件对稀土矿场植物群落多样性影响,选取广东省平远县仁居镇稀土矿场人工植被修复区5种不同环境的植物样地,每个样地取5个样方(5.0m×5.0m):向阳、远离水源(样地1),向阳、靠近水源(样地2),背风、坡地(样地3);背阴、靠近水源(样地4),修复区中心平地(样地5),并对该5种样地进行植物群落结构调查和植物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发现矿场修复区共有12种植物、隶属9科11属,5种样地中均为芒草的数量最多,其中样地1的芒草数量达到420株,相对盖度、相对密度、相对频度和重要值分别为11.43%、89.55%、100%、0.67;经过对矿区修复区植被群落多样性比较发现,样地2的植物多样性最高,Pielou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为0.42、0.89。样地间的相似性比较分析发现,样地1、2之间相似性最高(0.77),样地1、4及样地3、5之间的相似性最低(均为0.22),维恩关系图分析显示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为5个样地中的共同优势种。调查结果表明,芒草在稀土矿场修复过程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光照和水源对矿场修复区物种的数量和多样性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矿场 植物修复 植物群落 物种多样性 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北任楼煤矿深层地下水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9
20
作者 桂和荣 孙林华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0-216,共7页
为深入理解深层地下水稀土元素特征及水岩相互作用机制,对皖北任楼煤矿深部3个含水层(四含、煤系和太灰水)的稀土元素组成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任楼煤矿3个含水层均以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为特征,且均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以及普遍的负C... 为深入理解深层地下水稀土元素特征及水岩相互作用机制,对皖北任楼煤矿深部3个含水层(四含、煤系和太灰水)的稀土元素组成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任楼煤矿3个含水层均以轻稀土亏损、重稀土富集为特征,且均具有明显的Eu正异常以及普遍的负Ce异常,但三者在稀土分异、Eu和Ce异常程度上存在区别。其中,Ce异常主要与氧化还原程度有关,正Eu异常除与测试中BaO的干扰有关外,还原环境下Eu2+和Sr2+之间的交换、氧化状态下Eu3+的存在形态可能分别对太灰水和四含水存在影响,但煤系水中最高的正Eu异常可能主要与斜长石的溶解有关。除围岩成分、温度及酸碱度之外,稀土元素无机形态可能对地下水稀土分异程度存在重要影响。含水层之间稀土元素特征的差异为水源识别提供了可行性,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以待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北矿区 稀土元素 深层地下水 水-岩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