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_(4)C/6061Al复合材料切削加工损伤有限元仿真与实验研究
1
作者 李炽 李树健 +3 位作者 杨彭 方浩宇 唐敏成 牛秋林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7-75,共9页
作为核电领域重要的中子屏蔽材料,B_(4)C/6061Al复合材料具有典型的难加工特性,利用有限元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B_(4)C/6061Al切削过程的材料变形、损伤以及刀具钝圆半径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应力主要集... 作为核电领域重要的中子屏蔽材料,B_(4)C/6061Al复合材料具有典型的难加工特性,利用有限元分析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B_(4)C/6061Al切削过程的材料变形、损伤以及刀具钝圆半径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加工过程中的切削应力主要集中于切削刃及前刀面,加工表面形貌的形成受制于切削路径上B_(4)C颗粒与刀具的接触作用区域,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颗粒拔出、基体撕裂和犁沟现象是影响加工表面质量的主要原因。随刀具钝圆半径增大,沿X方向的切削力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最大值为4.86 N。沿Y方向的切削力和加工表面的亚表面损伤深度均呈增大趋势,最大值分别为2.27 N和46.14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_(4)c/6061al 材料损伤 应力 钝圆半径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of nano-to micrometer-sized B_(4)C particle-reinforced aluminum matrix composites via powder metallurgy and subsequent heat treatment 被引量:6
2
作者 LIU Rui-feng WANG Wen-xian CHEN Hong-s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8期2295-2306,共12页
B4C/6061Al composites reinforced with nano-to micrometer-sized B4C particles were fabricated via powder metallurgy route consisting of spark plasma sintering(SPS)and hot extrusion and rolling(HER),followed by T6 treat... B4C/6061Al composites reinforced with nano-to micrometer-sized B4C particles were fabricated via powder metallurgy route consisting of spark plasma sintering(SPS)and hot extrusion and rolling(HER),followed by T6 treatment.The microstructural evolu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atus of B4C particles changed from a network after SPS to a dispersion distribution after HER.The substructured grains reached 66.5%owing to the pinning effect of nano-sized B4C,and the grain size was refined from 3.12μm to 1.56μm after HER.After T6 treatment,dispersed Mg_(2)Si precipitated phases formed,and the grain size increased to 1.87μm.Fine recrystallized grains around micro-sized B4C were smaller than those in the areas with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nano-sized B4C and Mg_(2)Si.The stress distributions of as-rolled and heated composites were similar,considering that the T6 heat treatment was only effective in eliminating the first internal stress.The Vickers,microhardness,and tensile strength of as-SPSed composites were greatly improved from HV 55.45,0.86 GPa,and 180 MPa to HV 77.51,1.08 GPa,and 310 MPa,respectively.Despite the precipitation strengthening,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of as-heated composites decreased to HV 70.82,0.85 GPa,and 230 MPa owing to grain coarse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to micrometer-size b_(4)c/6061 al composites T6 heat treat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_(4)C/6061Al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组织和拉伸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莉 潘爱琼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75-78,共4页
Al基复合材料可以充分发挥增强体与Al合金的性能协同作用,在保持Al合金低密度和良好的加工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显著提高其强度和韧性。因此,在新一代运动器械中复合材料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应用前景。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40vol%B_(4)C/6... Al基复合材料可以充分发挥增强体与Al合金的性能协同作用,在保持Al合金低密度和良好的加工性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显著提高其强度和韧性。因此,在新一代运动器械中复合材料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应用前景。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40vol%B_(4)C/6061Al复合材料,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拉伸试验等对B_(4)C/6061Al复合材料组织、拉伸性能及强化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制备出的40vol%B_(4)C/6061Al复合材料组织致密,颗粒分散均匀,无较明显的孔洞出现。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较纯6061Al合金的增加约58.43%,且具有较好的加工成形性能。TEM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强化效果不仅来源于B_(4)C颗粒的引入,还得益于B_(4)C颗粒与Al界面的良好结合以及Al基体中弥散分布的球形β'纳米析出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_(4)c/6061al复合材料 拉伸性能 界面结合 纳米析出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S方法对B_4C/6061Al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及磨损行为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武翘楚 王文先 +3 位作者 李宇力 陈洪胜 赵峻超 刘瑞峰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6-580,共5页
采用化学镀铜的方法对B4C颗粒表面进行改性,以提高颗粒与基体合金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通过等离子放电烧结(SPS)的方法制备颗粒含量为10%~50%的B4C/6061Al复合材料;对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形貌、物相组成进行观察分析,并通过高速... 采用化学镀铜的方法对B4C颗粒表面进行改性,以提高颗粒与基体合金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通过等离子放电烧结(SPS)的方法制备颗粒含量为10%~50%的B4C/6061Al复合材料;对制备的复合材料的微观组织形貌、物相组成进行观察分析,并通过高速往复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分析其磨损机制。结果表明:B4C颗粒均匀分布于基体合金中,B4C颗粒表面的镀铜层在等离子烧结过程中与基体发生反应,生成第二相Al2Cu,改善了增强体与基体间的结合情况;相对于B4C/6061Al复合材料,采用镀铜处理后的碳化硼制备出的复合材料表现出较低的磨损率,其磨损机制主要为粘着磨损、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4c/6061al 复合材料 化学镀铜 放电等离子烧结 摩擦磨损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发射方法表征B_4C/6061Al复合材料疲劳损伤机制
5
作者 赵骏超 王文先 +1 位作者 李宇力 陈洪胜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14,共9页
对B_4C/6061Al复合材料在疲劳载荷作用下的声发射响应和动态弹性模量进行了研究,综合表征了复合材料的疲劳损伤与裂纹萌生机制。检测了B_4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在应力控制拉-拉疲劳试验下的疲劳性能,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复合材料的断裂机理并... 对B_4C/6061Al复合材料在疲劳载荷作用下的声发射响应和动态弹性模量进行了研究,综合表征了复合材料的疲劳损伤与裂纹萌生机制。检测了B_4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在应力控制拉-拉疲劳试验下的疲劳性能,通过建立模型分析复合材料的断裂机理并通过动态弹性模量-声发射耦合方法分析B_4C/6061Al复合材料在疲劳载荷作用下的疲劳损伤机制;同时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复合材料断口形貌,分析其断裂行为;最终通过所建立的模型分析复合材料断裂机理,并通过动态弹性模量-声发射耦合分析B_4C/6061Al复合材料在循环载荷下的疲劳损伤机制,建立复合材料塑性应变能、疲劳应变之间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4c/6061al复合材料 疲劳损伤 动态弹性模量 声发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B_(2)/B_(4)C复相陶瓷自蔓延热爆炸烧结与性能表征 被引量:3
6
作者 李云飞 高鑫 +1 位作者 陈鹏万 刘开源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4,共9页
为了探究高硬度复相陶瓷高效且低成本的制备方法,利用自蔓延高温合成结合爆炸烧结技术,开展制备二硼化钛/碳化硼(TiB_(2)/B_(4)C)复相陶瓷的研究,成功制备厚度约为1 cm、直径约为5 cm的TiB_(2)/B_(4)C复相陶瓷块体。烧结样品物相和微观... 为了探究高硬度复相陶瓷高效且低成本的制备方法,利用自蔓延高温合成结合爆炸烧结技术,开展制备二硼化钛/碳化硼(TiB_(2)/B_(4)C)复相陶瓷的研究,成功制备厚度约为1 cm、直径约为5 cm的TiB_(2)/B_(4)C复相陶瓷块体。烧结样品物相和微观结构分析表征结果表明:烧结样品中TiB_(2)相和B_(4)C相分布均匀,截面观察到致密的微米级颗粒。该方法制备的样品致密度和硬度较高,随冲击压力不同,致密度范围在90%~93%之间,相应平均维氏硬度为16.64~17.35 GPa;根据不同条件下回收样品的微结构、致密度等分析,冲击压力和起爆时刻生坯温度对TiB_(2)/B_(4)C复相陶瓷烧结质量有重要影响;冲击压力为40 GPa,生坯温度为1800 K时,烧结致密度为93%;为进一步提高烧结质量,应提高冲击压力或冲击波作用时间。研究表明自蔓延热爆炸烧结技术是一种高效且低成本的高硬度复相陶瓷的制备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b_(2)/b_(4)c 复相陶瓷 自蔓延高温合成 爆炸烧结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弧熔炼Ti6Al4V/B_(4)C复合材料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 被引量:4
7
作者 郭顺 王朋坤 +3 位作者 顾介仁 彭勇 徐俊强 周琦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62-68,I0007,共8页
采用真空电弧熔炼技术制备了不同含量B_(4)C的Ti6Al4V/B_(4)C钛基复合材料,并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计、静态压缩及拉伸测试等对其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电弧熔炼过程B_(4)C与钛基体原位反应生... 采用真空电弧熔炼技术制备了不同含量B_(4)C的Ti6Al4V/B_(4)C钛基复合材料,并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计、静态压缩及拉伸测试等对其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电弧熔炼过程B_(4)C与钛基体原位反应生成TiB,TiC及TiB_(2)相,TiB呈现一维生长晶须状,TiC呈现颗粒状,在B_(4)C质量分数为10%时生成块状TiB_(2),并可能会形成特殊的中空棱柱状结构Ti(B_(x)C_(y))聚合物.原位反应生成的TiB_(2)可显著提高钛基复合材料的显微硬度.当B_(4)C质量分数为0.5%时,钛基复合材料原位反应生成的连续网状、均匀分布的TiB和TiC试样具有最优力学性能,试样最大抗压强度值达到1990 MPa,最大压缩应变为35.5%,压缩性能超过熔炼钛合金,抗拉强度达到1034 MPa,与熔炼钛合金材料相比提高近24%,但塑性有所降低,并随着B_(4)C含量增加,抗拉强度逐渐下降,其断裂方式由韧性断裂转变为脆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基复合材料 b_(4)c 真空电弧熔炼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量B4C/Al6061复合材料微弧氧化机制及耐腐蚀性 被引量:1
8
作者 陈洪胜 王文先 +1 位作者 武翘楚 李宇力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6-169,共4页
用微弧氧化技术对30%B4C/6061Al复合材料进行了表面改性处理,探索了该材料的微弧氧化机制、表面反应产物和形貌。结果表明:B4C/6061Al复合材料表面生成了一层灰白色的Al2O3层,B4C陶瓷粉末颗粒与基体6061Al微间隙得到闭合,其腐蚀电流密... 用微弧氧化技术对30%B4C/6061Al复合材料进行了表面改性处理,探索了该材料的微弧氧化机制、表面反应产物和形貌。结果表明:B4C/6061Al复合材料表面生成了一层灰白色的Al2O3层,B4C陶瓷粉末颗粒与基体6061Al微间隙得到闭合,其腐蚀电流密度降低约三个数量级,耐蚀性能高于未做表面微弧氧化的复合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4c/6061 al 中子吸收材料 微弧氧化 电化学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4C/6061Al复合材料在辐照环境中的老化行为 被引量:1
9
作者 郑越 卢可可 +3 位作者 袁炜 高扬 邰江 王全兆 《腐蚀与防护》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45-49,共5页
在快中子及γ射线环境中开展了耐辐照试验,并对含26%(质量分数,下同)和31%B4C的B4C/6061Al复合材料的老化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去离子水中经受3.99×1019nvt的快中子注量和3.30×1011radγ射线辐照后,试样表面颜色变深,但... 在快中子及γ射线环境中开展了耐辐照试验,并对含26%(质量分数,下同)和31%B4C的B4C/6061Al复合材料的老化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去离子水中经受3.99×1019nvt的快中子注量和3.30×1011radγ射线辐照后,试样表面颜色变深,但无明显的局部腐蚀和变形,辐照后B4C颗粒尺寸无明显变化,没有脱落现象;辐照后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硬度略有增加,伸长率下降,有一定的辐照效应;辐照前后试样尺寸变化不明显,有轻微的增厚现象,说明表面形成了铝的氧化膜;辐照后材料密度略有降低,但仍然接近理论密度;辐照前后10 B面密度基本没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4c/6061al复合材料 辐照试验 老化 10b面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structure and abrasive wear behaviour of anodizing composite films containing Si C nanoparticles on Ti6Al4V alloy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松梅 郁秀梅 +3 位作者 刘建华 于美 吴量 杨康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2期4415-4423,共9页
Anodized composite films containing Si C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on Ti6Al4 V alloy by anodic oxidation procedure in C4O6H4Na2 electrolyt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 ... Anodized composite films containing Si C nano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on Ti6Al4 V alloy by anodic oxidation procedure in C4O6H4Na2 electrolyt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 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scopy(EDS)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morphology and composition of the films fabricated in the electrolytes with and without addition of Si C nanoparticles. Results show that Si C particles can be successful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oxide film during the anodizing process and preferentially concentrate within internal cavities and micro-cracks. The ball-on-disk sliding tests indicate that Si C-containing oxide films register much lower wear rate than the oxide films without Si C under dry sliding condition. Si C particles are likely to melt and then are oxidized by frictional heat during sliding tests.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behavior reveals that the anodized alloy with Si C nanoparticles results in a reduction in passive current density to about 1.54×10-8 A/cm2, which is more than two time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Ti O2 film(3.73×10-8 A/cm2). The synthesized composite film has good anti-wear and anti-corrosion properties and the growth mechanism of nanocomposite film is also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6al4V alloy anodic oxidation Si c nanoparticle composite fil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子吸收用B4C/6061Al复合材料在硼酸水溶液中的腐蚀行为
11
作者 李宁 郑越 +3 位作者 韩雨 王宇欣 吴明 王全兆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15,共6页
对B4C/6061Al复合材料分别进行酸洗、阳极化和喷丸处理,研究了其在硼酸水溶液(90℃)中的均匀腐蚀、缝隙腐蚀和包覆腐蚀行为。结果表明:酸洗、阳极化、喷丸处理试样腐蚀不同时间后的质量、厚度、密度均变化不大;阳极化和喷丸处理试样均... 对B4C/6061Al复合材料分别进行酸洗、阳极化和喷丸处理,研究了其在硼酸水溶液(90℃)中的均匀腐蚀、缝隙腐蚀和包覆腐蚀行为。结果表明:酸洗、阳极化、喷丸处理试样腐蚀不同时间后的质量、厚度、密度均变化不大;阳极化和喷丸处理试样均匀腐蚀后未呈现明显腐蚀现象,酸洗处理复合材料表面颜色随腐蚀时间延长而加深;缝隙腐蚀后,不同表面处理试样非模拟缝隙腐蚀区表面状态良好,而模拟缝隙腐蚀区的腐蚀程度较为严重;包覆腐蚀后,不同表面处理试样均发生局部腐蚀,生成了絮状的铝氧化物,阳极化处理试样的阳极化膜局部脱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4c/6061al复合材料 中子吸收 表面处理 硼酸水溶液 腐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_(4)C_(p)/Al复合材料的界面调控及塑性变形行为研究进展
12
作者 彭昊恺 刘瑶 +1 位作者 马东林 冷永祥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8-136,共9页
B^(10)具有优异的热中子屏蔽性能,B^(10)含量高、断裂韧性好、可进行塑性变形加工的B_(4)C_(p)/Al复合材料大尺寸薄板在乏燃料后处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随着B_(4)C颗粒含量的增多,B_(4)C与Al界面处脆性相增多,导致B_(4)C_(p)... B^(10)具有优异的热中子屏蔽性能,B^(10)含量高、断裂韧性好、可进行塑性变形加工的B_(4)C_(p)/Al复合材料大尺寸薄板在乏燃料后处理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随着B_(4)C颗粒含量的增多,B_(4)C与Al界面处脆性相增多,导致B_(4)C_(p)/Al复合材料的韧性变差,塑性变形能力减弱,后续塑性加工成型性差。因此,制备热中子屏蔽性能好的高硼含量B_(4)C_(p)/Al板材的关键是在保证高B_(4)C颗粒含量的前提下,通过控制B_(4)C颗粒和Al基体界面反应产物,提高B_(4)C_(p)/Al复合材料的韧性和塑性变形能力。本文首先介绍了B_(4)C_(p)/Al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重点对浸渗法进行了论述,并介绍了B_(4)C_(p)/Al复合材料的塑性变形机制,对热加工温度、应变速率和B_(4)C_(p)/Al复合材料界面结构对B_(4)C_(p)/Al的塑性变形能力和热轧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同时,介绍了国内外近年来通过控制浸渗温度、添加合金元素和陶瓷颗粒等方法,实现对B_(4)C_(p)/Al复合材料界面成分、结构调控的研究成果。最后,本文对采用浸渗和热轧加工制备用于乏燃料后处理的高硼含量B_(4)C_(p)/Al复合材料大尺寸薄板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基碳化硼 浸渗 塑性变形 热轧 界面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TiB_(2)对石墨烯改性B_(4)C陶瓷基复合材料抗弹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叶腾钶 徐豫新 +1 位作者 武岳 任云燕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471-1481,共11页
为支撑新型轻质防弹装甲材料的研发和优化,以添加和未添加增韧相TiB_(2)的两种石墨烯改性碳化硼(B_(4)C)陶瓷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12.7 mm口径穿甲弹侵彻下的失效机理。利用维氏硬度计、三点弯曲法和单边切口梁法获得两种陶瓷基... 为支撑新型轻质防弹装甲材料的研发和优化,以添加和未添加增韧相TiB_(2)的两种石墨烯改性碳化硼(B_(4)C)陶瓷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12.7 mm口径穿甲弹侵彻下的失效机理。利用维氏硬度计、三点弯曲法和单边切口梁法获得两种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维氏硬度、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3个准静态力学性能参数,通过残余穿深试验研究两种复合材料在12.7 mm口径穿甲弹正侵彻下的抗侵彻能力,并采用防护系数进行定量表征。结合铝合金背板和陶瓷碎块的宏观损伤形貌,利用扫描电镜进行微观断口分析,研究陶瓷在弹头侵彻下的失效机理、增韧相TiB_(2)以及石墨烯的强化机制。结果表明:TiB_(2)的加入可以提高石墨烯改性B_(4)C陶瓷的各项性能,相较不含TiB_(2)的石墨烯改性B_(4)C陶瓷,含质量分数14%TiB_(2)改性B_(4)C陶瓷的维氏硬度、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提高了19.66%、24.06%和19.70%,在12.7 mm口径穿甲弹弹头750 m/s速度侵彻下的防护性能提高15.11%;对于石墨烯改性B_(4)C陶瓷,TiB_(2)的加入与石墨烯的促进作用使B_(4)C陶瓷变为多种破坏吸能模式,表现出更优异的抗破碎性,是其抗侵彻性能等提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_(4)c-Tib_(2)复相陶瓷 动态失效 石墨烯 颗粒破碎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背板结构对B_(4)C陶瓷复合装甲抗侵彻破碎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武一丁 王晓东 +3 位作者 余毅磊 马铭辉 陆文成 高光发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79-191,共13页
以碳化硼陶瓷作为前置抗弹面板,以碳纤维T300、UHMWPE和Kevlar高性能纤维板的不同组合作为其复合背板,利用12.7 mm穿甲燃烧弹对不同结构的陶瓷/复合背板进行弹道冲击实验,通过回收破碎的弹体与陶瓷碎块,进行多级筛分称重,分析不同背板... 以碳化硼陶瓷作为前置抗弹面板,以碳纤维T300、UHMWPE和Kevlar高性能纤维板的不同组合作为其复合背板,利用12.7 mm穿甲燃烧弹对不同结构的陶瓷/复合背板进行弹道冲击实验,通过回收破碎的弹体与陶瓷碎块,进行多级筛分称重,分析不同背板对应的陶瓷复合装甲的碎块分布规律与抗弹性能。研究表明:在陶瓷与纤维背板之间添加一层碳纤维板可以显著改善复合装甲的抗弹刚度梯度,提高整个抗弹靶板的结构刚度,进而改善弹体与整个面板之间的应力波传播形式,延长陶瓷锥体形成后与陶瓷面板脱离的时间和应力波在整个陶瓷面板内传播的作用时间,从而降低陶瓷面板内部拉伸波造成的拉伸断裂,延长弹体的驻留现象。利用Rosin-Rammler分布模型对陶瓷与弹体的碎块形式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分别将一半厚度的UHMWPE纤维板和Kevlar纤维板替换为碳纤维背板,其陶瓷面板的半锥角分别增大了2.05%和4.20%,碎裂区整体平均特征尺寸分别下降了16.92%和42.96%;加入高抗弯强度的碳纤维作为复合装甲的中间过渡层后,背板的破坏形式改变,充分利用了纤维背板的高抗拉强度,从而提高整体复合装甲的抗弹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硼陶瓷 复合装甲 12.7 mm穿甲燃烧弹 弹芯破碎 抗弹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速度下B_(4)C陶瓷/铝合金轻型复合靶板抗侵彻行为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武一丁 高光发 王晓东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03-513,共11页
陶瓷复合装甲由于其本身高硬度、低密度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高机动性武装载体上,其主要威胁弹体为12.7 mm穿甲燃烧弹。该弹种在侵彻陶瓷轻型复合靶板时弹芯会发生脆性破碎失效行为,弹丸着靶速度的不同会导致弹芯破碎程度的变化,从而直接... 陶瓷复合装甲由于其本身高硬度、低密度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高机动性武装载体上,其主要威胁弹体为12.7 mm穿甲燃烧弹。该弹种在侵彻陶瓷轻型复合靶板时弹芯会发生脆性破碎失效行为,弹丸着靶速度的不同会导致弹芯破碎程度的变化,从而直接影响侵彻结果。利用12.7 mm穿燃弹以区间速度498.9~769.2 m/s撞击B 4C/铝合金轻型复合靶板的试验,对靶板与弹芯的损伤模式与侵彻行为进行多尺度分析,并利用LS-DYNA软件进行相应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6061-T6铝合金背板主要失效形式为花瓣形撕裂穿孔并伴随永久性隆起形变,试验得到的弹芯碎片的平均特征尺寸随着侵彻速度的增大而减小,证明在高速侵彻过程中弹芯损伤更为严重;弹芯头部的应力远大于其他位置的应力,弹体从头至尾部方向峰值逐渐降低;对弹芯造成损伤的主要为陶瓷抗弹面板,主要损伤位置为陶瓷粉碎区;背板在侵彻过程中主要对陶瓷起支撑与缓速作用,对弹体的体积与形变无明显影响;陶瓷/铝合金复合装甲的能量吸收能力随着侵彻速度的增大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硼陶瓷 复合装甲 12.7 mm穿甲燃烧弹 侵彻速度 弹芯破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_(4)C改性SiC/SiC复合材料自愈合机理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焦健 周怡然 +2 位作者 杨金华 刘虎 艾莹珺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5-60,共6页
采用预浸料–熔渗工艺制备了B_(4)C改性SiC/SiC复合材料(SiC/SiC–B_(4)C复合材料),研究了SiC–B_(4)C改性基体在700℃、1000℃、1200℃、1350℃下氧化50 h的本征氧化行为及自愈合规律,有效观察到了基体的自愈合行为,同时考察了SiC/SiC... 采用预浸料–熔渗工艺制备了B_(4)C改性SiC/SiC复合材料(SiC/SiC–B_(4)C复合材料),研究了SiC–B_(4)C改性基体在700℃、1000℃、1200℃、1350℃下氧化50 h的本征氧化行为及自愈合规律,有效观察到了基体的自愈合行为,同时考察了SiC/SiC–B_(4)C复合材料的抗氧化性能,通过材料重量变化和强度保持率衡量其在氧化环境中的损伤程度,揭示了氧化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氧化初期B_(4)C开始发生氧化反应,此时的液态自愈合相主要成分为B_(2)O_(3)。随着温度的升高,氧化生成的SiO_(2)将与B_(2)O_(3)结合生成硅硼玻璃相,当温度进一步升高至1350℃时,由于硅硼玻璃分解加剧,导致自愈合效果减弱。此外,高温导致的硅硼玻璃黏度下降也将有利于氧化介质扩散。SiC/SiC–B_(4)C复合材料在1200℃氧化50 h后仍保持较好的力学性能,说明B_(4)C氧化后生成的B_(2)O_(3)、SiO_(2)等黏流态物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封填裂纹,赋予材料高温下自愈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愈合 陶瓷基复合材料 Sic/Sic 熔渗工艺 Sicb_(4)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化沉积制备TiB+TiC/Ti6Al4V复合材料微观组织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捷 顾海 +3 位作者 孙健华 陆亮亮 李彬 孙中刚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2-48,共7页
激光熔化沉积制备的钛合金微观组织中常出现异常粗大的柱状晶粒,限制了其在复杂承力结构件方面的应用。为降低原始晶粒的尺寸,提高合金强度,本文基于原位自生反应原理,在Ti6Al4V粉末中添加少量的颗粒增强体B_(4)C得到混合粉末,并通过激... 激光熔化沉积制备的钛合金微观组织中常出现异常粗大的柱状晶粒,限制了其在复杂承力结构件方面的应用。为降低原始晶粒的尺寸,提高合金强度,本文基于原位自生反应原理,在Ti6Al4V粉末中添加少量的颗粒增强体B_(4)C得到混合粉末,并通过激光熔化沉积工艺制备出熔覆层以及多层钛基复合材料(TMC)。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显微硬度仪等测试手段研究了B_(4)C的添加对Ti6Al4V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B_(4)C的添加降低了原始β晶粒的尺寸,并强化了合金基体。当添加1wt.%B_(4)C颗粒时,晶粒的外延生长得到有效抑制,原始β晶粒开始出现柱状晶向等轴晶转变(CET)的趋势,柱状晶粒尺寸由原始的平均600μm减小到50μm。同时,B_(4)C与钛基体发生原位反应形成的混杂增强相TiB和TiC富集在晶界,构成三维网状结构,不仅限制了晶内α相的生长,同时也起到了第二相强化的作用,使基体的硬度较基材提高了1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基复合材料 增材制造 激光熔化沉积 b_(4)c添加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二(3,5-二氨基-4-羟基苯基)丙烷的合成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汉洲 孙崇鲁 +2 位作者 叶翠层 莫华君 李忠海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91-493,509,共4页
2,2-二(3,5-二氨基-4-羟基苯基)丙烷是一种新型膨胀型阻燃剂和合成N-P系膨胀型阻燃剂的中间体。研究了Fe-A l/C催化水合肼还原2,2-二(4-羟基-3,5-二硝基苯基)丙烷合成2,2-二(3,5-二氨基-4-羟基苯基)丙烷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对20 mmol... 2,2-二(3,5-二氨基-4-羟基苯基)丙烷是一种新型膨胀型阻燃剂和合成N-P系膨胀型阻燃剂的中间体。研究了Fe-A l/C催化水合肼还原2,2-二(4-羟基-3,5-二硝基苯基)丙烷合成2,2-二(3,5-二氨基-4-羟基苯基)丙烷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对20 mmol的反应物,Fe-A l/C催化剂的用量为0.6 g,反应温度为75℃,反应时间为5 h,物料比n〔2,2-二(4-羟基-3,5-二硝基苯基)丙烷〕∶n(水合肼)=1∶12时,还原产率为93.75%,w〔2,2-二(3,5-二氨基-4-羟基苯基)丙烷〕=96.5%(HPLC),Fe-A l/C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7次。产物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和质谱分析确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2-(3 5-二氨基-4-羟基苯基)丙烷 膨胀型阻燃剂 Fe—al/c催化剂 水合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中子防护Gd/Al复合材料的设计 被引量:3
19
作者 徐天寒 张叶 戴耀东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22121-22124,共4页
随着核电和核动力的发展,热中子防护材料需具备屏蔽性能好、质量轻和机械强度高等特点,而Al基复合材料特别是Al基稀土材料正具备这一特点,因此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热中子屏蔽Gd/Al复合材料,采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了材料的... 随着核电和核动力的发展,热中子防护材料需具备屏蔽性能好、质量轻和机械强度高等特点,而Al基复合材料特别是Al基稀土材料正具备这一特点,因此受到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热中子屏蔽Gd/Al复合材料,采用蒙特卡罗方法计算了材料的热中子透射率,通过对比分析得到功能粒子Gd对纯Al材料的中子透射率的改善效果要优于功能粒子B_(4)C的结论。当Gd/Al复合热中子屏蔽材料的厚度大于2 mm,Gd质量含量应不需大于6%。最后将本文的研究成果应用在乏燃料储存格架材料优化设计中,并得到Gd/Al复合材料辐射性能最佳配比是Gd质量含量4%、复合材料厚度3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al复合材料 热中子 b_(4)c 蒙特卡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钨球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包覆碳化硼陶瓷侵彻效应
20
作者 王逸凡 李永鹏 +3 位作者 徐豫新 刘铁磊 焦晓龙 王若素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487-2496,共10页
为研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CFRP)包覆碳化硼(B_(4)C)陶瓷在钨球侵彻下的破坏机制与防护性能,开展不同弹靶径厚比D/T(D为钨球直径,T为陶瓷厚度)下钨球对CFRP包覆B_(4)C陶瓷板(下文简称靶板)的侵彻试... 为研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CFRP)包覆碳化硼(B_(4)C)陶瓷在钨球侵彻下的破坏机制与防护性能,开展不同弹靶径厚比D/T(D为钨球直径,T为陶瓷厚度)下钨球对CFRP包覆B_(4)C陶瓷板(下文简称靶板)的侵彻试验和数值仿真研究。通过弹道冲击试验,掌握钨球穿靶后的剩余速度以及靶板破坏形貌,分析钨球以不同速度侵彻靶板后B_(4)C陶瓷和CFRP的破坏特征;构建钨球侵彻靶板的数值仿真模型,通过再现试验结果验证模型准确性,对比分析CFRP对钨球侵彻效果的影响;基于仿真模型计算得到的数值仿真数据建立钨球垂直侵彻靶板的剩余速度计算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计算模型的精度。研究结果表明:钨球垂直侵彻下,CFRP迎弹面呈圆形破口,背弹面呈十字形破口,背弹面破坏面积大于迎弹面,且随撞击速度和靶板厚度的增加,背弹面破坏面积的变化幅度大于迎弹面;与单一B_(4)C陶瓷板相比,CFRP包覆B_(4)C陶瓷板的抗侵彻性能提高4.8%;所建立的钨球垂直侵彻靶板的剩余速度计算模型计算结果的相对误差绝对值不大于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钨球 b_(4)c陶瓷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侵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