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基因定位 被引量:43
1
作者 梁国华 严长杰 +3 位作者 汤述翥 翟文学 朱立煌 顾铭洪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88-92,共5页
以典败率、圆败率、染败率、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为育性指标 ,对 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731A、恢复系 C90 83以及 731A/C90 83的 F1 、731A//731B/C90 83的三交 F1 等亲本和杂种群体的育性进行调查分析 ,并以 731A//731B/C90 83的三交 F1... 以典败率、圆败率、染败率、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为育性指标 ,对 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731A、恢复系 C90 83以及 731A/C90 83的 F1 、731A//731B/C90 83的三交 F1 等亲本和杂种群体的育性进行调查分析 ,并以 731A//731B/C90 83的三交 F1 群体为材料进行 RFL P和微卫星标记分析 ,进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 ,C90 83具有 1个主效的显性恢复基因。选用第10染色体上的 7个 RFL P和微卫星标记分析两个亲本 ,有 3个 RFL P标记在两个亲本间有多态 ;选用其中的 C16和 G2 91分析 731A//731B/C90 83的三交 F1 中的各个单株的结果表明 ,这两个 RFLP标记与 C90 83的恢复基因连锁 ,C16与这个恢复基因之间的交换值为 19.3% ,G2 91与这个恢复基因之间的交换值是 14.0 % ,C90 83的恢复基因与已报道的 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性 恢复基因 基因定位 遗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粳稻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功能标记的开发与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陈涛 骆名瑞 +7 位作者 张亚东 朱镇 赵凌 赵庆勇 周丽慧 姚姝 于新 王才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59-264,共6页
为提高粳稻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选择效率,在前人克隆的基础上,根据其恢复系与不育系在Rf1a位点574bp的碱基插入/缺失,设计出功能标记InDel-Rf1a。利用该标记对不同地区来源的72份籼、粳稻材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有的常规籼稻... 为提高粳稻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选择效率,在前人克隆的基础上,根据其恢复系与不育系在Rf1a位点574bp的碱基插入/缺失,设计出功能标记InDel-Rf1a。利用该标记对不同地区来源的72份籼、粳稻材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有的常规籼稻品种、恢复系及保持系在Rf1a位点并不存在缺失,其基因型为Rf1aRf1a。这些材料对粳稻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有恢复育性的作用;而绝大多数常规粳稻品种(爱知106和伊粳12号除外)在该位点存在缺失,其基因型为rf1arf1a,它们对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具有保持不育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验证该标记对不同基因型的检测效果,利用其对粳稻恢复系、不育系、杂交组合以及863A/宁恢8号F2分离群体的DNA进行扩增,根据其电泳带型可准确区分出Rf1a位点的3种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bt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功能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水稻及其三系的线粒体DNA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姚方印 李广贤 +1 位作者 朱常香 温孚江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5期839-843,共5页
用 RAPD技术对 BT型水稻胞质雄性不育系秀 A及其保持系秀 B、恢复系湘晴以及杂种 F1代的线粒体 DNA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育系与其保持系间存在显著差异 ;不育系与其 F1之间 mt DNA也存在差异。在引物 OPJ- 0 8的扩增产物中 ,秀 A... 用 RAPD技术对 BT型水稻胞质雄性不育系秀 A及其保持系秀 B、恢复系湘晴以及杂种 F1代的线粒体 DNA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育系与其保持系间存在显著差异 ;不育系与其 F1之间 mt DNA也存在差异。在引物 OPJ- 0 8的扩增产物中 ,秀 A扩增出一条分子量为 80 0 bp的多态性片段 ;在引物 OPK- 1 0的扩增产物中 ,杂种 F1扩增出一条分子量为 90 0bp的片段。把这两片段回收、克隆并制备探针 ,OPJ- 0 880 0 的 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不育系与其 F1杂交图谱存在多态性 ;OPK- 1 0 90 0 的 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不育系与其保持系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bt细胞质雄性不育 线粒体DNA RAPD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mRNA差异显示及育性相关基因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朱昀 赵宝存 +2 位作者 葛荣朝 沈银柱 黄占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98-400,共3页
关键词 小麦 T细胞质雄性不育 保持系 MRNA差异显示 相关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可育系叶片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朱宏 王继华 王同昌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9-342,共4页
利用育性恢复基因 (Rf3)的近等基因系 1 0 31— 1、S— 1 65和 1 0 31— 1与S— 1 65之间的正交与反交 ,创建了四个实验品系 ( 1 0 31— 1、S— 1 65、不育品系、反交品系 ) ;采用改进的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双向电泳技术 ,从发育遗传... 利用育性恢复基因 (Rf3)的近等基因系 1 0 31— 1、S— 1 65和 1 0 31— 1与S— 1 65之间的正交与反交 ,创建了四个实验品系 ( 1 0 31— 1、S— 1 65、不育品系、反交品系 ) ;采用改进的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双向电泳技术 ,从发育遗传学的角度 ,对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和可育株旗叶表达的相关蛋白产物进行差异分析。通过对旗叶蛋白的双向电泳分析 ,发现 4个品系有相近的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没有相应穗中差异蛋白质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T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 叶片 双向电泳 近等基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T763A的败育特点及育性恢复 被引量:5
6
作者 段阳 姚盟 +6 位作者 蒙立颖 石晓艺 齐智 叶佳丽 闫鹏娇 刘子涵 宋喜悦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8-105,共8页
为了明确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T763A败育的形态特征和细胞学特点及对T763A恢复系的选用提供依据,以不育系T763A,保持系763B,恢复系Tm3315B、Tm504B和TP731B为供试材料,进行外部形态特征观察和花粉粒制片(醋酸洋红、I2-KI和DAPI);并以... 为了明确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T763A败育的形态特征和细胞学特点及对T763A恢复系的选用提供依据,以不育系T763A,保持系763B,恢复系Tm3315B、Tm504B和TP731B为供试材料,进行外部形态特征观察和花粉粒制片(醋酸洋红、I2-KI和DAPI);并以中国春和黑麦为对照试材,对所有供试材料进行核型鉴定。结果表明:T763A败育类型为典败和圆败,成熟花粉粒皱缩无规则,内含物少,花粉败育,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晚期到二核期;所有供试材料均为非1B/1R类型;3个恢复系(Tm3315B、Tm504B和TP731B)恢复能力均较强,其中以Tm504B对T763A的恢复能力相对最好,这可能与T763A的胞质类型及与恢复系所含的恢复基因数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细胞质雄性不育 败育特点 鉴定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C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利用途径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海申 刘辉 +2 位作者 陈集平 许波 吴峰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6-6,共1页
关键词 玉米 C细胞质雄性不育 可利用 利用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型小麦雄性不育细胞质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士杰 刘双月 +1 位作者 康明辉 杭向前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49-53,共5页
对AL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与同型保持系的性状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育系比保持系单株分蘖增加1.358个,抽穗提早0.564天,穗长增加0.633cm,分别达到5%或1%水平;但是,在叶片电导率、株高、单株穗数、总小穗数和... 对AL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与同型保持系的性状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育系比保持系单株分蘖增加1.358个,抽穗提早0.564天,穗长增加0.633cm,分别达到5%或1%水平;但是,在叶片电导率、株高、单株穗数、总小穗数和旗叶长宽诸方面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AL型胞质败育花粉中有高度和轻度皱缩型及极少数的饱满圆型;而T型胞质的败育花粉几乎全属高度皱缩型。AL型与T型胞质的杂种间除穗长差异0.717cm,达1%水平外,其它7项指标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总之,AL型胞质与可育的普通小麦胞质和T型胞质相比,无不利的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AL 雄性不育 细胞质效应 同核异质杂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D^2型细胞质光敏雄性不育性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于天峰 刁艳玲 +6 位作者 车京玉 迟永琴 李长辉 王岩 邵立刚 张爱民 鄂立柱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24-330,共7页
D2型细胞质与有些普通小麦材料的细胞核互作,可产生特异核质互作不育现象,其中有的表现为长光照敏感型雄性不育。文章研究了具有D2型细胞质的光敏不育系Ae.crassa—Norin26、核质杂种NC2134及克引11、克引12在黑龙江省克山地区自然条件... D2型细胞质与有些普通小麦材料的细胞核互作,可产生特异核质互作不育现象,其中有的表现为长光照敏感型雄性不育。文章研究了具有D2型细胞质的光敏不育系Ae.crassa—Norin26、核质杂种NC2134及克引11、克引12在黑龙江省克山地区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表现,并以NC2134为细胞质供体,与20个小麦品种(系)杂交,获得一些核质代换系材料,对其育性及主要性状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1)在自然条件下,播种期对育性有影响,随着播种期推迟,Ae.crassa—Norin26不育度增加,1 999年4月22日播种达到全不育,Norin26则在所设播种条件下表现正常可育;(2)NC2134表现可育,这与其可能携带雄性不育的恢复基因有关,克引11、克引12在正常播种情况下表现高度不育甚至全不育;(3)不育系的不育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雄蕊心皮化;(4)不同普通小麦材料其核质杂种育性表现不同,有些材料其核质代换低世代分离出一定比例的高不育、半不育及可育株,通过进一步的核置换,可转育成相应的D2型细胞质不育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D^2细胞质 光敏雄性不育 核质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D^2型细胞质光敏雄性不育性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道钦 徐军生 《安徽农学通报》 2007年第19期53-53,290,共2页
1998-1999年,对具有Ae.Crassa细胞质的CN26、核质杂种NC2134、克引11和克引12在克山地区自然光照条件下的育性表现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播种期对育性有影响,不育系的不育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雄蕊心皮化。为利用D2型细... 1998-1999年,对具有Ae.Crassa细胞质的CN26、核质杂种NC2134、克引11和克引12在克山地区自然光照条件下的育性表现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播种期对育性有影响,不育系的不育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雄蕊心皮化。为利用D2型细胞质光敏雄性不育资源和长日照自然光源进行"二系法"杂种小麦研究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D^2细胞质 光敏雄性不育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恢复性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邵景侠 张改生 +1 位作者 刘宏伟 王军卫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5期1066-1072,共7页
以 5个同质异核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 ms( bicor) - 82 2 2、ms( bicor) - 83( 37) 65、ms( bicor) -偃师 9号、ms( bicor) - 80 ( 6)及 ms( bicor) - 90 - 1 1 0为基本材料 ,与一批优良小麦品种(系 )及部分亲本材料为父本进行测交 ,获... 以 5个同质异核二角型小麦雄性不育系 ms( bicor) - 82 2 2、ms( bicor) - 83( 37) 65、ms( bicor) -偃师 9号、ms( bicor) - 80 ( 6)及 ms( bicor) - 90 - 1 1 0为基本材料 ,与一批优良小麦品种(系 )及部分亲本材料为父本进行测交 ,获得 2 1 1个组合 ,考察其 F1育性 ,结果表明 :( 1 ) 5个同质异核不育系 ,除二角型非 1 B/1 R不育系 ms( bicor) - 90 - 1 1 0与二角型 1 B/1 R不育系 ms( bicor) - 83( 37) 65、ms( bicor) -偃师 9号之间平均恢复度差异显著外 ,4个 1 B/1 R不育系之间平均结实率差异不显著 ;( 2 )对同一不育系而言 ,与不同恢复系测交 ,其恢复度呈现连续变异 ;( 3)同型非 1 B/1 R不育系较 1 B/1 R不育系恢复度普遍高 ;( 4 )对同一恢复系而言 ,各不育系测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角细胞质 二角小麦雄性不育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莲型水稻不育系统花粉发育不同时期MADS-box基因家族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孙清萍 汪莉 +1 位作者 易平 朱英国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2002年第5期325-328,共4页
以红莲型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和杂种为材料 ,根据 MADS- box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引物 ,并分别以 Oligo d T1 2 GC和 Oligo d T1 2 CG为锚定引物对花粉发育单核期和二核期的花药进行了差异展示分析。扩增共得到 382条带 ,其中有组... 以红莲型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和杂种为材料 ,根据 MADS- box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引物 ,并分别以 Oligo d T1 2 GC和 Oligo d T1 2 CG为锚定引物对花粉发育单核期和二核期的花药进行了差异展示分析。扩增共得到 382条带 ,其中有组成型表达带 2 2× 8=176条。对差异带的统计分析表明 :MADS- box基因家族参与了水稻CMS和育性恢复的核质互作。最后 ,对这些差异带与 CMS和育性恢复之间的关系以及特异引物在研究复杂生物学现象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莲水稻不育系统 花粉发育 时期 MADS-box基因家族 表达分析 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 差异展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恢复基因的渗入对红莲型不育系粤泰A纯度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际凤 陆作楣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0-506,共7页
通过模拟生物学混杂试验,于2004-2006年在江苏南京和海南陵水调查粤泰A的纯度并分析其杂株类型及成因。结果表明,粤泰A不育性稳定,生物学混杂导致恢复基因的渗入是粤泰A纯度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常用的保持系、恢复系和温敏核不育系等... 通过模拟生物学混杂试验,于2004-2006年在江苏南京和海南陵水调查粤泰A的纯度并分析其杂株类型及成因。结果表明,粤泰A不育性稳定,生物学混杂导致恢复基因的渗入是粤泰A纯度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常用的保持系、恢复系和温敏核不育系等的恢复基因可直接渗入粤泰A,或者间接通过对粤泰B的渗入而渗入到粤泰A,产生F1杂株及其"同质恢"后代。粤泰A、B异交结实率高,抽穗扬花期与生产上常用品种同步,是它容易发生生物学混杂的重要因素。排除恢复基因后严格隔离是确保粤泰A、B纯度的主要技术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纯度 恢复基因 不育稳定 同质恢后代 红莲细胞质雄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野型粳稻不育系的选育及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苏自强 谷福林 +1 位作者 张美娟 刘良军 《中国稻米》 2004年第1期19-19,共1页
关键词 粳稻 不育系 选育 杂交 bt 细胞质 花粉败育 茶陵野生稻细胞质 C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微卫星标记定位水稻恢复系密阳46的主效和微效恢复基因 被引量:16
15
作者 李广贤 屠国庆 +2 位作者 张克勤 姚方印 庄杰云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06-510,共5页
应用由704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A/(珍汕97B/密阳46)F6测交群体,针对水稻第10染色体和第1、11染色体短臂构建了微卫星标记连锁图谱,检测到控制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4个QTL,其中位于第10染色体长臂中下部的Rf4具有主效效应,位于第... 应用由704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A/(珍汕97B/密阳46)F6测交群体,针对水稻第10染色体和第1、11染色体短臂构建了微卫星标记连锁图谱,检测到控制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的4个QTL,其中位于第10染色体长臂中下部的Rf4具有主效效应,位于第1染色体短臂的Rf3具有较大效应,位于第10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处的qRf10和第11染色体短臂近着丝粒处的qRf11表现出微效作用。研究还表明,在主效基因Rf4存在时,其他3个基因仍具有提高结实率的作用,但在Rf3和Rf4同时存在时,qRf10和qRf11的效应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野败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微卫星标记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CMS-WA微效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林强 郑燕梅 +1 位作者 张建福 谢华安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9期872-875,共4页
为分析水稻育性微效恢复基因的表型遗传,以套袋自交结实率、嵌合颖花率和黑染花粉率为指标考查野败型(WA)不育系珍汕97A、龙特浦A和京福1A的育性在3个转育高世代中的表现。研究结果:黑染花粉粒的出现与微效恢复基因有关,导致不育系自交... 为分析水稻育性微效恢复基因的表型遗传,以套袋自交结实率、嵌合颖花率和黑染花粉率为指标考查野败型(WA)不育系珍汕97A、龙特浦A和京福1A的育性在3个转育高世代中的表现。研究结果:黑染花粉粒的出现与微效恢复基因有关,导致不育系自交结实,从而产生杂株;采取遗传提纯等方法可以排除部分微效恢复基因,达到提纯和去杂的目的,若要完全将其排除,在理论和实践上是不可能的;嵌合颖花率适合作为微效恢复基因遗传分析的量化指标,为进一步研究其分子遗传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野败 细胞质雄性不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ACA碱基序列是玉米CMS-S线粒体orf355-orf77转录本剪切识别位点 被引量:2
17
作者 秦雅婷 赵衍鑫 +1 位作者 岳兵 肖海林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5-562,共8页
玉米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S)及其近等基因恢复系是研究核-质互作机制的重要遗传资源和理想模式体系.目前认为,CMS-S花粉败育是由其线粒体内细胞质不育基因orf355-orf77表达的毒性蛋白引起,而核育性恢复基因Rf3可通过引发orf355-orf7... 玉米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S)及其近等基因恢复系是研究核-质互作机制的重要遗传资源和理想模式体系.目前认为,CMS-S花粉败育是由其线粒体内细胞质不育基因orf355-orf77表达的毒性蛋白引起,而核育性恢复基因Rf3可通过引发orf355-orf77转录本的降解而解除其毒性作用,使花粉育性得以恢复.本研究采用Northern杂交和3'RACE技术确定了orf355-orf77转录本的剪切位点,并发现在育性恢复的花粉中,orf355-orf77转录本被剪切成小片段之后聚合了poly(A)序列,推测这一过程加速了mRNA分子的降解,是育性恢复的关键环节.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orf355-orf77转录本6个剪切位点的侧翼序列,发现在剪切位点下游10个碱基的位置均含有5'-CCACA-3'序列,推测该序列受到特定功能蛋白的识别,然后募集核酸内切酶对其进行剪切.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玉米CMS-S育性恢复机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细胞质雄性不育 RNA剪切 恢复 多聚腺苷酸化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新不育系M07A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18
作者 孟宪政 袁海波 +1 位作者 陈鑫伟 陈敏菊 《农业科技通讯》 2011年第7期133-135,共3页
M07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是商丘农林科学院能源作物所利用TX623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变异株作母本,利用育种材料作父本,通过4年7代的测交并成对保持培育出的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该不育系性状稳定配合力强,产量和性状均优于TX623A细胞质雄性... M07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是商丘农林科学院能源作物所利用TX623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变异株作母本,利用育种材料作父本,通过4年7代的测交并成对保持培育出的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该不育系性状稳定配合力强,产量和性状均优于TX623A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是目前夏播区比较理想的雄性不育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雄性不育 M07A TX623A 保持系 M07B TX623B 不育 紧穗 散穗 扫掃形 纺锤形 生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