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SA-seq法的油菜野芥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尹明智 胡燕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48-1156,共9页
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利用杂种优势创制油菜杂交种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恢复系的选育及恢复基因的研究有利于提高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应用价值。该研究以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193A和恢复系15-R1为亲本,以F2群体构建了2个极端性状混池,采... 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利用杂种优势创制油菜杂交种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恢复系的选育及恢复基因的研究有利于提高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应用价值。该研究以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193A和恢复系15-R1为亲本,以F2群体构建了2个极端性状混池,采用BSA-seq技术方法,对恢复基因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1)不育系1193A与恢复系15-R1之间共获得非同义突变的SNPs共33883个,混池间共有7996个非同义编码突变。(2)InDel检测与注释结果表明,亲本间引起移码突变的有2918个,混池间引起移码突变的有840个。(3)综合SNP和InDel的关联分析结果,将恢复基因定位于C09染色体上的0~880000区域,总长度为880 kb。(4)对候选区域的SNP和InDel注释发现,亲本间存在非同义突变的SNP共40个,混池间存在非同义突变的SNP共65个,亲本间存在移码突变的InDel共7个,混池间存在移码突变的InDel共11个;对候选区间内的编码基因进行注释,结果共注释到162个基因,其中存在非同义突变基因11个,移码突变基因5个,这些基因可能与育性恢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野芥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基因组测序 b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谱法结合分子对接研究沙拉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
2
作者 马全朝 吴海港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394-4405,共12页
【目的】研究沙拉沙星(salafloxacin, SFX)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的结合作用机理。【方法】采用荧光光谱法测定SFX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探究SFX与BSA作用类型、结合方式、结合位点数;通过同步荧光法测定SFX对BSA内... 【目的】研究沙拉沙星(salafloxacin, SFX)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 BSA)的结合作用机理。【方法】采用荧光光谱法测定SFX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探究SFX与BSA作用类型、结合方式、结合位点数;通过同步荧光法测定SFX对BSA内源性荧光作用,分析SFX对BSA中的酪氨酸(tyrosine, Tyr)和色氨酸(tryptophan, Trp)荧光强度的影响;通过三维荧光光谱法检测SFX和BSA的三维荧光特征,分析SFX对BSA构象的影响;采用紫外可见光谱法检测添加不同浓度SFX时BSA的紫外光谱特征,分析SFX对BSA构象的影响和猝灭类型;利用分子对接分析SFX与BSA结合位点和结合作用力;利用荧光光谱法分析金属离子对SFX和BSA结合的影响。【结果】荧光光谱检测结果显示,SFX能猝灭BSA的内源性荧光,对BSA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SFX与BSA结合过程是放热、自发的,结合过程发生了非辐射能量转移;SFX和BSA结合的作用力是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位点数约为1,分子结合距离为3.182 nm。同步荧光检测结果显示,SFX猝灭了BSA中Tyr残基和Trp残基以及肽链骨架结构的荧光。三维荧光光谱检测结果显示,SFX引起Trp和Tyr残基的荧光强度降低,导致BSA肽链结构改变。分子对接分析结果显示,SFX与BSA中的Pro498、Glu470、Lys533残基形成氢键,与Val497、Lys499残基形成疏水键,与Tyr496残基形成范德华作用力。金属离子Ca^(2+)、Na^(+)、K^(+)、Al^(3+)对SFX与BSA结合有促进作用;Fe^(2+)、Mg^(2+)、Cu^(2+)表现为抑制作用。【结论】SFX和BSA结合是自发的,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且结合会改变BSA的构象。试验结果为揭示SFX毒性、机体内转运和代谢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血清白蛋白(bsa) 沙拉沙星(SFX) 光谱法 分子对接 金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乳化-凝胶法制备单分散海藻酸钙微球及其载BSA研究
3
作者 赵志娟 贺高红 +1 位作者 李祥村 边腾飞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501-505,共5页
采用双乳化-凝胶法制备了单分散的海藻酸钙凝胶微球,并通过正交试验系统考察了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搅拌速度和油水比对海藻酸钙凝胶微球粒径及形貌的影响。在优化的条件下,制备出了平均粒径为4μm、单分散和球... 采用双乳化-凝胶法制备了单分散的海藻酸钙凝胶微球,并通过正交试验系统考察了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搅拌速度和油水比对海藻酸钙凝胶微球粒径及形貌的影响。在优化的条件下,制备出了平均粒径为4μm、单分散和球形度好的海藻酸钙凝胶微球。包埋模型药物牛血清白蛋白(BSA)的过程中,以去离子水作为洗涤液洗涤海藻酸钙微球时,BSA的包封率仅为13%左右;当水洗液的pH值为3.2时,BSA的包封率提高到66%左右,载药率可达16%,这是海藻酸钙pH值响应溶胀和BSA与海藻酸盐之间静电作用的结果。微球中BSA的体外释放曲线表明,该系统具有在模拟胃液中释药速率慢、释药量低、模拟肠液中释药迅速的特性。因此,双乳化-凝胶法制备海藻酸钙微球有望成为制备蛋白类药物控释制剂的一种新方法,以达到靶向快速给药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乳化-凝胶法 单分散 海藻酸钙微球 牛血清白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表面CS/BSA复合微图形的制备及表征
4
作者 谢佳 鲁雄 +4 位作者 张红平 周先礼 屈树新 冯波 翁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319-2325,共7页
采用微加工方法在硅表面成功地制备出壳聚糖/牛血清白蛋白(CS/BSA)复合微图形.借助光镜和荧光显微镜对复合微图形进行形貌分析.利用大肠杆菌和白色葡萄球菌定量考察了CS/BSA复合微图形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硅表面沟槽交叉状CS/BSA复合... 采用微加工方法在硅表面成功地制备出壳聚糖/牛血清白蛋白(CS/BSA)复合微图形.借助光镜和荧光显微镜对复合微图形进行形貌分析.利用大肠杆菌和白色葡萄球菌定量考察了CS/BSA复合微图形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硅表面沟槽交叉状CS/BSA复合微图形对两种细菌都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通过MC3T3-E成骨细胞培养考察了复合微图形的细胞相容性,结果表明,CS/BSA复合微图形对于细胞的生长方向具有较强的诱导性,可促进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铺展及增殖分化.结果表明,采用微转移模塑法制备的CS/BSA复合微图形具有较好的抗菌性和细胞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图形 CS/bsa复合微图形 微转移模塑法 抗菌性 细胞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酮咯酸、菲普拉宗与血清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7
5
作者 贺吉香 江崇球 +1 位作者 王洪鉴 王敬政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1548-1550,共3页
In this paper, by applying fluorescence quenching method and energy transfer technique, the interaction of serum albumin(BSA and HSA) with ketorolac and feprazone was investigated. The binding sites and binding consta... In this paper, by applying fluorescence quenching method and energy transfer technique, the interaction of serum albumin(BSA and HSA) with ketorolac and feprazone was investigated. The binding sites and binding constants were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thermodynamic parameters, the main sorts of binding force can be know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wo drugs and protein have strong interactions. The mechanism of quenching belongs to static quenching and the main sort of binding force is static electricity gravit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酮咯酮 菲普拉宗 血清蛋白 荧光猝灭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牛血清白蛋白LB膜模板仿生合成碱式硝酸锌薄膜 被引量:6
6
作者 王海威 刘浩广 +2 位作者 曾慧平 胡彬彬 杜祖亮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67-971,共5页
结合仿生矿化的方法,通过牛血清白蛋白Langmuir膜板矢量控制和氨水动态控制相结合,合成了大面积连续致密具有(200)晶面取向的多孔Zn_5(OH)_8(NO_3)_2薄膜。经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及X射线光电子... 结合仿生矿化的方法,通过牛血清白蛋白Langmuir膜板矢量控制和氨水动态控制相结合,合成了大面积连续致密具有(200)晶面取向的多孔Zn_5(OH)_8(NO_3)_2薄膜。经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等测量手段,分析了Zn_5(OH)_8(NO_3)_2薄膜样品的表面形貌和结晶性能,并结合生物矿化原理推测了双重模板的控制机制。本文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在室温下制备具有良好结晶度且适于大面积生产薄膜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调控模板 牛血清白蛋白(bsa) 仿生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表阿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及药物在血清与尿样中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17
7
作者 江崇球 高明霞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37-940,共4页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盐酸表阿霉素与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求得它们之间的结合常数KA=2.342×104(t=25℃), KA=1.993×104(t=35 ℃), KA=1.638×104(t=45℃), 以及金属离子对结合常数的影响, 确定了药物与血清白蛋白...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盐酸表阿霉素与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 求得它们之间的结合常数KA=2.342×104(t=25℃), KA=1.993×104(t=35 ℃), KA=1.638×104(t=45℃), 以及金属离子对结合常数的影响, 确定了药物与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并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出给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r=4.25 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018. 又进一步在生理条件下成功的测定了药物在血清与尿样中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表阿霉素 牛血清白蛋白 药物 血清 尿样 含量 测定 荧光猝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霉素全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被引量:2
8
作者 董斌 袁茵 +2 位作者 段涛 林月霞 田素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63-165,共3页
目的:为获得较高偶联率氯霉素全抗原,探索和优化碳二亚胺法(EDC)合成氯霉素(CA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全抗原合成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设计,优化影响合成的主要因素:蛋白浓度、CAP与BSA的摩尔比例、反应体系pH值,通过紫外法和三硝基苯磺... 目的:为获得较高偶联率氯霉素全抗原,探索和优化碳二亚胺法(EDC)合成氯霉素(CAP)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全抗原合成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设计,优化影响合成的主要因素:蛋白浓度、CAP与BSA的摩尔比例、反应体系pH值,通过紫外法和三硝基苯磺酸(TNBS)法测定合成后的偶联率。结果:EDC法合成氯霉素全抗原较优条件为BSA浓度15mg/ml、CAP:BSA=70:1、pH7.4,可得到偶联率为15左右的氯霉素全抗原。结论:EDC法可用于制备较高偶联率的氯霉素全抗原,以用来进行抗体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霉素 牛血清白蛋白 碳二亚胺法 偶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钱子碱白蛋白纳米粒的制备与初步评价 被引量:7
9
作者 陈娟 陈志鹏 +2 位作者 肖璐 吴芸 蔡宝昌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5-557,共3页
目的制备马钱子碱白蛋白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外理化性质。方法采用去溶剂化-化学交联法制备白蛋白纳米粒。利用透射电镜、马尔文激光粒度仪、HPLC法及考马斯亮兰-酶标仪对制备的纳米粒进行表征。结果制得的纳米粒呈类球形,平均粒径为(209.... 目的制备马钱子碱白蛋白纳米粒,并考察其体外理化性质。方法采用去溶剂化-化学交联法制备白蛋白纳米粒。利用透射电镜、马尔文激光粒度仪、HPLC法及考马斯亮兰-酶标仪对制备的纳米粒进行表征。结果制得的纳米粒呈类球形,平均粒径为(209.8±3.6)nm,Zeta电位(-34.49±1.32)mV,纳米粒收率90.0%±3.2%,包封率为60%±2.3%,载药量为2%±1.2%,体外模拟释药结果表明载药纳米粒药物释放速率在24h内持续稳定。结论去溶剂化-化学交联法制备马钱子碱白蛋白纳米粒简便可靠,体外释药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钱子碱 白蛋白纳米粒 去溶剂化-化学交联法 体外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4种染色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吴少辉 巫秀美 +2 位作者 张成桂 董光平 刘光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0期5763-5764,5770,共3页
[目的]比较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中蛋白质的染色方法,建立美洲大蠊抗肿瘤活性部位SDS-PAGE后更为合适的染色方法。[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标准品,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氯化钾染色法、钙染色法和银染色法进行比较,在... [目的]比较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中蛋白质的染色方法,建立美洲大蠊抗肿瘤活性部位SDS-PAGE后更为合适的染色方法。[方法]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标准品,采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氯化钾染色法、钙染色法和银染色法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将样品美洲大蠊抗肿瘤活性部位进行SDS-PAGE电泳和染色。[结果]结果表明银染法能够准确、快速、简便的对美洲大蠊抗肿瘤活性部位的SDS-PAGE进行染色。[结论]为美洲大蠊药用价值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 牛血清白蛋白 考马斯亮蓝染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连续致密ZnO薄膜的大面积合成及其光电化学特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海威 刘浩广 +2 位作者 曾慧平 胡彬彬 杜祖亮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01-2005,共5页
结合仿生矿化的方法,利用牛血清白蛋白LB膜为模板经过低温退火后在FTO(SnO2∶F)导电玻璃上制备了大面积连续致密的多孔ZnO薄膜。经SEM、XRD、荧光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等测量手段,分析了ZnO薄膜样品的表面形貌、结晶性能以及光致... 结合仿生矿化的方法,利用牛血清白蛋白LB膜为模板经过低温退火后在FTO(SnO2∶F)导电玻璃上制备了大面积连续致密的多孔ZnO薄膜。经SEM、XRD、荧光光谱仪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仪等测量手段,分析了ZnO薄膜样品的表面形貌、结晶性能以及光致发光特性。实验证明该方法简单快捷,适于大面积生产,且制备的薄膜样品的生长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在近紫外范围的宽带发光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薄膜 仿生合成 牛血清白蛋白(bsa) 多孔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烯雌酚完全抗原的合成及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王蓓 彭池方 胥传来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23-1528,共6页
以己烯雌酚(DES)?氯乙酸钠(CH2ClCOONa)和牛血清蛋白(BSA)等为主要原料,首先用氯乙酸钠修饰DES分子中的一个酚羟基从而合成单羧甲醚己烯雌酚(DES-MCME),然后以混合酸酐法将DES-MCME与载体蛋白(BSA?OVA)偶联形成完全抗原,并以紫外扫描分... 以己烯雌酚(DES)?氯乙酸钠(CH2ClCOONa)和牛血清蛋白(BSA)等为主要原料,首先用氯乙酸钠修饰DES分子中的一个酚羟基从而合成单羧甲醚己烯雌酚(DES-MCME),然后以混合酸酐法将DES-MCME与载体蛋白(BSA?OVA)偶联形成完全抗原,并以紫外扫描分析完全抗原的偶联比率,再将得到的免疫原DES-BSA按免疫程序免疫新西兰白兔。结果表明己烯雌酚及其衍生物存在着顺反异构转化现象,极性有机溶剂的溶剂化作用促使顺反异构体的转化。高分辨质谱测得合成的DES-MCME相对分子质量为325。人工免疫原及包被原的最适结合比为13和10。采用间接酶联免疫测定,产生的抗血清的稀释度可以达到102400。从而建立了DES-MCME的制备方法,并通过高分辨质谱和ELISA检测方法验证了DES人工抗原的有效性,为研制DES残留免疫检测试剂盒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烯雌酚 氯乙酸钠 牛血清蛋白 混合酸酐法 完全抗原 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测定的流动注射荧光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功武 方光荣 +2 位作者 刘立明 李玲 蔡朝霞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6-58,共3页
根据荧光素的单体 -二聚体平衡转化的原理 ,提出了一种检测蛋白质的方法 ;荧光素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形成二聚体后荧光强度明显降低 ,加入蛋白质后二聚体解聚使荧光强度增加 ;结合流动注射法测定牛血清蛋白 (BSA) ,该法简便 ,灵敏度高 ,... 根据荧光素的单体 -二聚体平衡转化的原理 ,提出了一种检测蛋白质的方法 ;荧光素在表面活性剂作用下形成二聚体后荧光强度明显降低 ,加入蛋白质后二聚体解聚使荧光强度增加 ;结合流动注射法测定牛血清蛋白 (BSA) ,该法简便 ,灵敏度高 ,对血清中蛋白质进行测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聚体 荧光素 牛血清蛋白 流动注射分析 荧光法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酚酸B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月荣 刘馥婷 +2 位作者 章弘扬 张敏 胡坪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7-272,共6页
在0.01 mol.L-1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4)中,用循环伏安法和方波伏安法研究了丹酚酸B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前后在DNA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表明,丹酚酸B在此修饰电极上于0.100 V处产生良好的氧化峰,加入牛血清白蛋白后,丹酚... 在0.01 mol.L-1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4)中,用循环伏安法和方波伏安法研究了丹酚酸B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前后在DNA修饰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表明,丹酚酸B在此修饰电极上于0.100 V处产生良好的氧化峰,加入牛血清白蛋白后,丹酚酸B的电子转移系数α和表观电子传递速率常数ks均发生了变化,氧化峰电位正移,峰电流减小。根据氧化电流的变化求得丹酚酸B和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β=1.00×108L.mol-1,结合数m=1.71,表明丹酚酸B与牛血清白蛋白生成了结合比约为2∶1的非电活性复合物。该结果与荧光光谱法的研究结果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酚酸B 牛血清白蛋白 DNA修饰电极 电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羧酸指示剂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发德 俞英 蒋雄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1期88-92,共5页
在pH4.47的缓冲溶液中,用分光光度法和平衡透析法研究钙羧酸指示剂(CC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研究发现,CAA与BSA主要是以分子间的疏水作用结合,该结合反应符合Pe-savento提出的相分配模... 在pH4.47的缓冲溶液中,用分光光度法和平衡透析法研究钙羧酸指示剂(CC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研究发现,CAA与BSA主要是以分子间的疏水作用结合,该结合反应符合Pe-savento提出的相分配模型,BSA对CCA的作用相类似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作用.并探讨了实验条件对结合反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血清白蛋白 钙羧酸指示剂 分光光度法 平衡透析法 结合形式 结合力 结合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3307培养方法和培养基成分对大麦叶肉原生质体培养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颖 梁海曼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3期15-21,共7页
试验结果表明:3 ppm S-3307浸种40min可以提高叶肉原生质体的稳定性。培养方法以琼脂糖小块培养法最好,液体浅层培养法次之,看护培养又次之。原生质体的接种密度以0.5~1.0X 10<sup>6</sup>个/ml为好。原生质体进入培养后... 试验结果表明:3 ppm S-3307浸种40min可以提高叶肉原生质体的稳定性。培养方法以琼脂糖小块培养法最好,液体浅层培养法次之,看护培养又次之。原生质体的接种密度以0.5~1.0X 10<sup>6</sup>个/ml为好。原生质体进入培养后宜当天即加液。基本培养基KPR优于D<sub>2</sub>。培养基中添加0.25m tool/L腐胺或lmg/L亚精胺均不利于原生质体的细胞分裂。添加3mg/L IAA可促进细胞分裂,但不能延缓后期细胞死亡进程。添加250mg/L CH略可促进细胞分裂,延缓后期细胞死亡进程。添加1%BSA和lm mol谷胱甘肽可促进细胞分裂并能延缓细胞死亡2~3d,但异常分裂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麦 叶肉 原生质体 培养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血清白蛋白对Na_xCo_2O_4化合物形成的影响
17
作者 张莉 唐新峰 高文斌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60-864,共5页
探索了一种用于制备纳米片状Na_xCo_2O_4化合物的新的化学合成法—蛋白质吸附法,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对Na_xCo_2O_4化合物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BS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明显降低胶态前驱体的平均粒子尺寸,BSA浓度的增大抑制了γ-Na_... 探索了一种用于制备纳米片状Na_xCo_2O_4化合物的新的化学合成法—蛋白质吸附法,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对Na_xCo_2O_4化合物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BSA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明显降低胶态前驱体的平均粒子尺寸,BSA浓度的增大抑制了γ-Na_(0.71)Co_(0.96)O_2晶体的形成,并对煅烧产物的相组成和形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800℃煅烧得到超薄片状γ-Na_(0.71)Co_(0.96)O_2晶体,厚度约200nm,片状方向的等效尺寸在1~5μm之间.与固相法相比,BSA作为吸附剂获得的Na_xCo_2O_4片状晶体的厚度明显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sa 蛋白质吸附法 NaxCo2O4 热电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西紫杉醇白蛋白微球的制备及优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智舟 姜守刚 +3 位作者 祖元刚 赵冬梅 赵修华 金晓慧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1-384,共4页
多西紫杉醇(DT)是唯一应用于临床治疗肿瘤的紫杉醇的衍生物,其水溶性差,制剂中需要加入有机溶剂和助溶剂,而有机溶剂和助溶剂具有刺激性。为减少多西紫杉醇制剂的刺激性,本实验通过去溶剂化—化学交联法制备水溶性多西紫杉醇白蛋白微球... 多西紫杉醇(DT)是唯一应用于临床治疗肿瘤的紫杉醇的衍生物,其水溶性差,制剂中需要加入有机溶剂和助溶剂,而有机溶剂和助溶剂具有刺激性。为减少多西紫杉醇制剂的刺激性,本实验通过去溶剂化—化学交联法制备水溶性多西紫杉醇白蛋白微球。对制备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进行考察,并通过Design-expert软件进行数据优化,最终得优化条件:白蛋白浓度为35 mg.mL-1,DT浓度为1.03 mg.mL-1,乙醇和水的比例为3∶1,乙醇的滴加速度为0.73 mL.min-1,搅拌时间为12 h,0.2%戊二醛与白蛋白的交联比为2∶1。得到的多西紫杉醇白蛋白微球粒径为185 nm,载药量为14.4%,成功的解决了其水溶性,为接下来的动物实验、临床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紫杉醇 白蛋白微球 去溶剂化—化学交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_(0.75)Sr_(0.25)Al_2Si_2O_8粉体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性能初步评价 被引量:6
19
作者 焦春荣 王岭 +1 位作者 陈大明 焦健 《航空制造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9-121,128,共4页
采用凝胶固相反应法制备SiC陶瓷基复合材料EBC涂层用Ba0.75Sr0.25Al2Si2O8粉体,并以SiC陶瓷片为基体材料初步评价了BSAS涂层的抗氧化能力。通过DSC/TG确定了凝胶前驱体的热分解情况;利用XRD、SEM、粒度和热膨胀系数的测定对合成粉体进... 采用凝胶固相反应法制备SiC陶瓷基复合材料EBC涂层用Ba0.75Sr0.25Al2Si2O8粉体,并以SiC陶瓷片为基体材料初步评价了BSAS涂层的抗氧化能力。通过DSC/TG确定了凝胶前驱体的热分解情况;利用XRD、SEM、粒度和热膨胀系数的测定对合成粉体进行了表征;对该粉体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1200℃下成功制备颗粒中位径3.9μm、分散均匀的BSAS粉体;粉体室温至1200℃的热膨胀系数为5.02×10-6 K-1,与SiC陶瓷有很好的热胀匹配;该涂层可在1300℃、大气环境下保持均匀无开裂,与基体结合紧密,可以基本满足现阶段国内航空用SiC陶瓷基复合材料抗氧化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固相反应法 bsaS 环境障涂层 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荆素人工抗原的合成与免疫原性的鉴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冯盛岚 屈会化 +5 位作者 贺娜娜 赵灵灵 任雅君 成金俊 赵琰 王庆国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05-809,共5页
目的合成牡荆素的人工抗原,并对其免疫原性进行了鉴定。方法利用高碘酸钠氧化法偶联牡荆素制备牡荆素-牛血清白蛋白的免疫抗原和牡荆素-卵清蛋白的包被原;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薄层色谱法鉴定小分子与载体蛋白偶联反应,并用间接ELISA测定... 目的合成牡荆素的人工抗原,并对其免疫原性进行了鉴定。方法利用高碘酸钠氧化法偶联牡荆素制备牡荆素-牛血清白蛋白的免疫抗原和牡荆素-卵清蛋白的包被原;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薄层色谱法鉴定小分子与载体蛋白偶联反应,并用间接ELISA测定免疫抗原免疫小鼠抗体效价,间接竞争ELISA(ic-ELISA)检测抗体特异性。结果紫外扫描和薄层色谱结果表明牡荆素与牛血清白蛋白/卵清蛋白偶联成功,小鼠经牡荆素-牛血清白蛋白免疫后,体内产生了抗牡荆素抗体,效价在1∶16 000以上,线性检测范围为0.028 8-18μg/m L。结论合成的牡荆素人工抗原和专属酶联免疫分析法可用于后续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荆素 牛血清白蛋白 卵清蛋白 抗牡荆素抗体 高碘酸钠法 免疫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