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定床中好氧颗粒污泥动态吸附结晶紫染料 被引量:4
1
作者 张彦灼 李文静 +3 位作者 李军 卞伟 李芸 陈光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726-1733,共8页
针对印染废水色度高,脱色难度大的问题,通过固定床工艺利用灭活的好氧颗粒污泥(AGS)对水中结晶紫(CV)进行动态吸附.通过对固定床高度、CV初始浓度和和流速对穿透曲线的影响进行探讨,采用Thomas模型和BDST模型对动态吸附试验所得数据拟... 针对印染废水色度高,脱色难度大的问题,通过固定床工艺利用灭活的好氧颗粒污泥(AGS)对水中结晶紫(CV)进行动态吸附.通过对固定床高度、CV初始浓度和和流速对穿透曲线的影响进行探讨,采用Thomas模型和BDST模型对动态吸附试验所得数据拟合并获得了相应参数.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固定床高度的增加,穿透时间和饱和吸附时间延长;当CV初始浓度和流速增加时,穿透时间和饱和吸附时间急剧缩短.Thomas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AGS对CV的动态吸附动力学.当CV浓度为100mg/L,流速为8.3m L/min,固定床高度为20cm时AGS对CV的吸附动力学与Thomas模型拟合程度最好,相关系数为0.9813.BDST模型能准确预测穿透时间,平均误差小于10%.吸附CV染料后AGS可用无水乙醇进行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颗粒污泥 结晶紫 动态吸附 固定床 bdst模型 Thoma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二胺还原的氧化石墨烯对铅离子的动态吸附 被引量:3
2
作者 黄福 张帆 +2 位作者 王波 印风军 张经普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5-30,共6页
采用乙二胺(EDA)对氧化石墨烯(GO)进行化学还原,制得还原态氧化石墨烯(RGO)。在动态条件下,考察了溶液的流速、吸附床高度以及Pb2+溶液初始浓度对RGO吸附性能的影响。结合Bed-Depth-Services Time(BDST)模型对吸附床高度与穿透时间的实... 采用乙二胺(EDA)对氧化石墨烯(GO)进行化学还原,制得还原态氧化石墨烯(RGO)。在动态条件下,考察了溶液的流速、吸附床高度以及Pb2+溶液初始浓度对RGO吸附性能的影响。结合Bed-Depth-Services Time(BDST)模型对吸附床高度与穿透时间的实验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及评价,并预测新操作条件下的穿透时间。结果表明:随着Pb2+溶液初始质量浓度和流速增加,穿透时间缩短,去除率减小;而吸附床高度的增大,延长了穿透时间,也有利于提高去除率。BDST模型描述吸附床高度和穿透时间的关系较为准确,适用于预测新Pb2+溶液初始浓度条件下的穿透时间,误差在5%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2+ 氧化石墨烯 动态吸附 bd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凹凸棒石粘土对Ni(Ⅱ)的动态吸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胡显峰 赵旭涛 +1 位作者 张庆芳 周丹丹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1年第6期56-60,共5页
研究了凹凸棒石粘土对水中Ni(Ⅱ)的动态吸附性能。探讨了Ni(Ⅱ)溶液初始浓度、流速、初始pH值及吸附床高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同时采用BDST模型对动态实验数据进行了线性拟合分析,对新的操作条件下的穿透时间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凹凸... 研究了凹凸棒石粘土对水中Ni(Ⅱ)的动态吸附性能。探讨了Ni(Ⅱ)溶液初始浓度、流速、初始pH值及吸附床高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同时采用BDST模型对动态实验数据进行了线性拟合分析,对新的操作条件下的穿透时间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凹凸棒石粘土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Ni(Ⅱ),随着吸附床高度的增加,穿透时间延长;而随着Ni(Ⅱ)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大、流速的加快,穿透时间急剧缩短;凹凸棒石粘土对水中Ni(Ⅱ)的动态吸附适于在中性或偏碱性条件下进行。BDST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描绘吸附床高度与穿透时间的关系,可用于预测仅改变Ni(Ⅱ)溶液初始浓度时的穿透时间,误差<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Ⅱ) 凹凸棒石粘土 动态吸附 穿透曲线 bd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厂铝污泥对磷的动态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仇付国 卢超 +2 位作者 许俊挺 代一帆 付昆明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7-81,86,共6页
对水厂铝污泥吸附柱去除水中磷的动态吸附特性进行了实验,利用BDST和THOMAS模型对吸附穿透曲线进行了数学模拟,预测不同吸附高度下出水含量随运行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铝污泥能够稳定有效地去除水中的磷,随着吸附柱高度的增加,吸... 对水厂铝污泥吸附柱去除水中磷的动态吸附特性进行了实验,利用BDST和THOMAS模型对吸附穿透曲线进行了数学模拟,预测不同吸附高度下出水含量随运行时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铝污泥能够稳定有效地去除水中的磷,随着吸附柱高度的增加,吸附柱除磷穿透时间相应增大,在平均流速为2.0 m/d条件下吸附带高度约为0.18m。BDST和THOMAS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不同吸附柱高度下出水含量随运行时间的变化关系,BDST模型所预测的吸附柱耗竭时间与实际耗竭时间误差小于15%,THOMAS模型计算所得饱和吸附容量与实际吸附容量误差小于3%。可利用这2个模型对铝污泥吸附柱动态除磷的运行工况进行预测和模拟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污泥 穿透曲线 bdst模型 THOMA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腈-亚铁氰化钾钛球形复合吸附剂对水中Cs^+的动态吸附性能 被引量:1
5
作者 杜志辉 贾铭椿 门金凤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4100-4104,共5页
制备聚丙烯腈-亚铁氰化钾钛球形复合吸附剂(PAN-KTi CF),研究PAN-KTi CF对Cs+的动态吸附性能,考察流量、吸附床高度及竞争离子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同时采用BDST模型和Thomas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AN-KTi CF能够有效地去... 制备聚丙烯腈-亚铁氰化钾钛球形复合吸附剂(PAN-KTi CF),研究PAN-KTi CF对Cs+的动态吸附性能,考察流量、吸附床高度及竞争离子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同时采用BDST模型和Thomas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AN-KTi CF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Cs+,随着吸附床高度的增加、流量的降低穿透时间延长;而溶液中加入竞争离子导致穿透时间缩短。BDST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描述吸附床高度与穿透时间的关系,而Thomas模型能很好地描绘PAN-KTi CF对Cs+的动态吸附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铁氰化钾钛 聚丙烯腈 动态吸附 bdst模型 Thomas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炭对酚醛类化工废水深度处理的动态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刘锋 程洁丽 +2 位作者 丁帅 张欢欢 张寒露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447-2456,共10页
为活性炭应用于酚醛类化工废水深度处理,研究了活性炭对此类废水中有机物的动态吸附性能以及氮的去除。通过动态吸附试验,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活性炭,研究其对废水中有机物的等温吸附和动力学,并利用比表面积(BET)测试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 为活性炭应用于酚醛类化工废水深度处理,研究了活性炭对此类废水中有机物的动态吸附性能以及氮的去除。通过动态吸附试验,选出吸附效果最佳的活性炭,研究其对废水中有机物的等温吸附和动力学,并利用比表面积(BET)测试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技术分析活性炭表面特征,同时探讨不同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再以床厚服务时间(Bed-Depth-Service Time, BDST)模型对动态试验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椰壳炭吸附效果最好,朗格缪尔(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其动态吸附行为;吸附过程中粒子内扩散并不是唯一的限速步骤,有机物的吸附主要发生在边界层扩散阶段;根据椰壳炭孔状结构的变化说明吸附主要发生在微孔区;—OH、—COOH、C=C等官能团能与有机物相互反应,主要涉及氢键、π-π相互作用、静电引力;含氮化合物会与有机物产生竞争吸附,影响其吸附量;BDST模型不仅可以有效描述吸附床高度与穿透时间之间的关系,而且能够准确地预测新的操作条件下的有机物穿透时间,误差均小于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活性炭 酚醛类化工废水 动态吸附 bd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柚皮对水体中盐酸环丙沙星的动态吸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邹卫华 符艳真 +2 位作者 刘鹏磊 刘晓 万怡贝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8-82,共5页
以改性柚皮为吸附剂对水体中的盐酸环丙沙星(CIP)进行动态吸附实验,考察了吸附柱高度、CIP初始浓度和流速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分别用Thomas模型、The bed-service time (BDST)模型和传质模型对动态吸附实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随着柱高的... 以改性柚皮为吸附剂对水体中的盐酸环丙沙星(CIP)进行动态吸附实验,考察了吸附柱高度、CIP初始浓度和流速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分别用Thomas模型、The bed-service time (BDST)模型和传质模型对动态吸附实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随着柱高的增加、初始浓度以及流速的减小,穿透时间延长;吸附量实验值qe与Thomas模型预测值q0较为接近,且R2> 0. 950 0,表明Thomas模型能够描述该动态吸附过程; BDST模型可以准确预测穿透时间和饱和时间,穿透时间的预测值和实验值间的最大误差为1. 32%;传质模型预测的理论穿透曲线和实际穿透曲线的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柚皮 盐酸环丙沙星(CIP) 动态吸附 Thomas模型 bdst模型 传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床不同床深下的米格列醇离子交换性研究
8
作者 章结兵 张小里 +1 位作者 李红亚 赵彬侠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9-32,共4页
为考察米格列醇在固定床树脂不同堆积高度下的离子交换吸附行为,采用称量不同量的D001树脂装入离子交换柱中,通过固定床堆积高度的改变,在上样液流速和浓度固定前提下研究米格列醇溶液与树脂间的离子交换规律性,并结合床深服务时间(BDST... 为考察米格列醇在固定床树脂不同堆积高度下的离子交换吸附行为,采用称量不同量的D001树脂装入离子交换柱中,通过固定床堆积高度的改变,在上样液流速和浓度固定前提下研究米格列醇溶液与树脂间的离子交换规律性,并结合床深服务时间(BDST)模型对此条件下固定床透过曲线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固定床堆积高度的增加,提高了树脂与米格列醇溶液间的接触时间和树脂总的可交换离子数,有利于离子交换过程的进行,树脂的吸附质量和吸附率都得到了相应提高,堆积高度的增加使饱和点时间变长,吸附效率变小;对固定床透过曲线进行BDST模型拟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与实验值间具有很高的相关系数,计算的相关参数间差异很小,对于该离子交换体系,表明BDST模型能很好地应用于该体系的离子交换吸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格列醇 离子交换 bdst模型 D00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甲醛单宁酸树脂对水体中苯胺的动态吸附研究
9
作者 安丽萍 巴丽思 +1 位作者 曹健 靳利娥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33-538,共6页
以单宁酸为原料,甲醛为交联剂制备了聚甲醛单宁酸树脂(PFTR),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氮吸附仪对其表面孔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对模拟废水中的苯胺浓度进行了动态吸附性能研究,采用Thomas、Yoon-Nelson和BDST 3种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 以单宁酸为原料,甲醛为交联剂制备了聚甲醛单宁酸树脂(PFTR),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氮吸附仪对其表面孔径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并对模拟废水中的苯胺浓度进行了动态吸附性能研究,采用Thomas、Yoon-Nelson和BDST 3种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分析,探讨PFTR对苯胺的吸附性能和原理。结果表明,PFTR表面含有丰富的孔状结构,能有效吸附水体中的苯胺。当PFTR用量为0.1g,吸附柱填充高度为1cm,流速为0.1cm/min,苯胺初始质量浓度为1 000~2 500mg/L时,其穿透时间随苯胺初始浓度的增大而提前。Thomas模型可较好地估算饱和吸附量,Yoon-Nelson和BDST模型能预测穿透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醛单宁酸树脂 苯胺 Thomas模型 Yoon-Nelson模型 bd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荔枝皮对水中Pb(Ⅱ)的动态吸附特性 被引量:15
10
作者 孔郑磊 李晓晨 +1 位作者 杨继利 潘新革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86-1192,共7页
以改性荔枝皮为吸附剂对Pb(Ⅱ)进行固定床动态吸附试验,考察了填料柱高(3.1、5.2和10.4 cm)、Pb(Ⅱ)溶液进水流速(2、4和6 mLmin)和初始ρ〔Pb(Ⅱ)〕(50、100和200 mgL)对Pb(Ⅱ)的吸附穿透曲线和传质区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柱... 以改性荔枝皮为吸附剂对Pb(Ⅱ)进行固定床动态吸附试验,考察了填料柱高(3.1、5.2和10.4 cm)、Pb(Ⅱ)溶液进水流速(2、4和6 mLmin)和初始ρ〔Pb(Ⅱ)〕(50、100和200 mgL)对Pb(Ⅱ)的吸附穿透曲线和传质区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降低柱高、增大流速、增大初始ρ〔Pb(Ⅱ)〕均会使穿透时间提前;柱高、流速和初始ρ〔Pb(Ⅱ)〕引起的传质区长度的平均变化率绝对值分别为0.076、0.090和0.004,可见与初始ρ〔Pb(Ⅱ)〕相比,柱高和流速对传质区长度的影响更大.吸附穿透曲线的试验数据符合Thomas模型的使用条件(R2>0.95),吸附容量实测值(qexp)大于59.1 mgg,与Thomas模型预测值(qcal)较为接近,说明内部扩散和外部扩散均非该吸附过程的限速步骤.在仅改变流速或者初始ρ〔Pb(Ⅱ)〕时,穿透时间预测值和实测值间的最大误差分别为7.14%和8.45%,表明可以通过BDST(bed depth service time)模型确定固定床的使用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皮 吸附 Pb(Ⅱ) 填料柱 Thomas模型 bd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渣对铅蓄电池厂含铅模拟废水动态吸附特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殷云皓 张志刚 +1 位作者 张平 安立超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3-68,共6页
以钢渣作为水中Pb^(2+)的处理剂,通过改变钢渣粒径、填料层高度、进液流量和初始Pb^(2+)含量,对动态吸附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得到相应的柱参数和穿透曲线,并采用BDST模型对动态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增大钢渣粒径、降低柱高、增大... 以钢渣作为水中Pb^(2+)的处理剂,通过改变钢渣粒径、填料层高度、进液流量和初始Pb^(2+)含量,对动态吸附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得到相应的柱参数和穿透曲线,并采用BDST模型对动态实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增大钢渣粒径、降低柱高、增大流量、增加初始Pb^(2+)含量均会使吸附柱的穿透时间提前;粒径、填料层厚度、进液流量、初始Pb^(2+)含量的增加均会延长传质区长度。各操作条件下单位动态吸附量在32.21~110.5 mg/g,单位动态吸附量随填料层厚度和初始Pb^(2+)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进液流量的增加而减少。吸附柱效率维持在51.15%以上。实验研究的结果可用BDST模型很好地拟合(R^2≥0.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 PB2+ 吸附 固定床 穿透曲线 pH bd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离子树脂HZD-9对丁二酸吸附行为的研究
12
作者 李奉才 金浩 +3 位作者 占主星 朱学栋 李志敏 陈立芳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22,共6页
选用新型阴离子树脂HZD-9对丁二酸进行吸附分离,并运用吸附等温模型、动力学模型以及BDST模型来描述树脂对丁二酸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30 mg/m L、p H值为2.4的丁二酸溶液中HZD-9树脂具有稳定的吸附量,最大吸附量为545.8 m... 选用新型阴离子树脂HZD-9对丁二酸进行吸附分离,并运用吸附等温模型、动力学模型以及BDST模型来描述树脂对丁二酸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为30 mg/m L、p H值为2.4的丁二酸溶液中HZD-9树脂具有稳定的吸附量,最大吸附量为545.8 mg/g,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p H值的升高而降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相关系数R2为0.998 1,吸附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行为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扩散控制为颗粒扩散控制;BDST模型较好地描述了吸附床层高度和透过时间之间的关系,误差在5%以内;90℃的去离子水洗脱率为57%,0.1 mol/L的盐酸的洗脱率为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离子树脂 丁二酸 吸附等温式 bd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