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胃癌组织中Survivin、TrkB和BDNF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2
1
作者 刘天卿 任海军 +1 位作者 温爽 张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1-294,共4页
目的观察生存素基因蛋白(Survivin)、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及其配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胃癌组织和癌旁黏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和分析Survivin、TrkB和BDNF与胃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原... 目的观察生存素基因蛋白(Survivin)、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及其配体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胃癌组织和癌旁黏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和分析Survivin、TrkB和BDNF与胃癌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4例原发性胃癌组织、癌旁黏膜组织和34例淋巴结癌转移组中对应的阳性淋巴结Survivin、TrkB和BDNF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Survivin、TrkB和BDN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87%(46/64)、60.93%(39/64)和59.37%(38/64),而癌旁黏膜组织无一例表达。Survivin、TrkB和BDNF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分化程度等无关(P〉0.05),而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浸润至胃壁全层组、有淋巴结转移组和TNM分期Ⅲ~Ⅳ组的Survivin、TrkB和BDN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浸润至胃壁全层组、无淋巴结转移组和TNM分期Ⅰ~Ⅱ组(分别P〈0.01)。研究还显示,Survivin与TrkB和BDNF的阳性表达率随着肿瘤不同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表明,Survivin阳性表达与TrkB和BDNF呈正相关(P〈0.05)。胃癌转移组Survivin、TrkB和BDNF蛋白在淋巴结转移癌中的阳性表达率(82.35%,28/34;76.47%,26/34;70.58%,24/34)均较原发癌(88.23%,30/34;85.29%,29/34;82.35%,28/34)低,但两者差异无显著性(分别P〉0.05)。结论Survivin、TrkB和BDNF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联合检测Survivin、TrkB和BDNF可有助于判断胃癌局部侵袭和远处转移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生存素基因蛋白 酪氨酸激酶受体B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脑外伤后BDNF的表达及其死后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王敏 邓世雄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21-1523,共3页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al factor,BDNF)表达的变化和损伤时间的关系及其死后稳定性。方法:将健康SD大鼠105只,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脑外伤组、死后稳定性组。采用重物砸伤脑组织建... 目的:探讨脑外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al factor,BDNF)表达的变化和损伤时间的关系及其死后稳定性。方法:将健康SD大鼠105只,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脑外伤组、死后稳定性组。采用重物砸伤脑组织建立脑外伤模型(创伤组、稳定性组),运用免疫组化和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各组BDNF的表达变化规律。结果: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损伤后0.5 h,BDNF的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在损伤区周围增多,损伤后6 h BDNF阳性细胞数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24 h后降至接近正常;死后稳定性组各时间点BDNF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外伤后BDNF表达与损伤时间具有相关性;在-20℃条件下,死后稳定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免疫组织化学 脑外伤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死后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成年猴脑的分布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力燕 王廷华 +3 位作者 杨正伟 陈彦红 李朗 刘宗良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7-70,W016,共5页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讨了 BDNF在成年猴脑的分布。结果显示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下列结构 :大脑皮层 III~ V层的锥体细胞及突起 ;小脑皮质篮状细胞、Purkinje细胞、Golgi细胞及小脑顶核的神经元及其突起 ;海...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讨了 BDNF在成年猴脑的分布。结果显示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反应产物主要分布于下列结构 :大脑皮层 III~ V层的锥体细胞及突起 ;小脑皮质篮状细胞、Purkinje细胞、Golgi细胞及小脑顶核的神经元及其突起 ;海马各区的神经元、纤维和齿状核的颗粒细胞 ;尾状核、豆状核和室旁核部分神经元和纤维 ;脑干脑桥核、舌下神经核、迷走神经背核、前庭神经核、下橄榄核及网状结构的神经元及纤维或膨体。此外 ,在大、小脑的白质也可见到部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胶质细胞。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反应产物广泛地分布于猴脑的多种区域和细胞 ,提示其功能可能涉及不同类型的神经元及可能的非神经细胞。本研究结果为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成年猴脑的分布规律及其功能特点提供了有用的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性经营养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成年猴脑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