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1
作者 贾明 胡波飞 +3 位作者 徐晓军 徐卫群 张晶樱 汤永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9-324,共6页
目的:探讨儿童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11月于本院初诊的ALL患儿837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出E2A-P BX1阳性患儿48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 目的:探讨儿童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临床特点、治疗反应及预后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11月于本院初诊的ALL患儿837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出E2A-P BX1阳性患儿48例,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8例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中男26例,女22例,发病年龄9个月-13岁。初诊低危、中危及高危分别为2例(4.2%)、32例(66.7%)和14例(29.1%)。初诊外周血白细胞数<50×10^(9)/L者25例(53.2%),(50-100)×10^(9)/L者11例(23.4%),≥100×10^(9)/L者11例(23.4%)。免疫表型主要是以common-B ALL为主(44例,占91.7%)。48例E2A-PBX1阳性患儿未检测到BCR-ABL1、MLL-AF4、TEL-AML1等其他白血病融合基因。所有患儿均接受中国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08方案治疗,其中,泼尼松反应不良者5例(10.4%)。48例患儿在诱导治疗结束后均获得完全缓解。至随访截止时间(2023年4月30日),共5例患儿出现复发,其中中危1例、高危4例,高危组患儿的复发率明显高于中、低危组(均P<0.05);绝大多数复发患儿初诊白细胞数较高,其中4例≥100×10^(9)/L,初诊白细胞数≥100×10^(9)/L组患儿的复发率明显高于<100×10^(9)/L组(P<0.01)。本组共有4例患儿死亡,其中因白血病复发导致死亡的患儿有3例。48例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10年无事件生存率及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5%±4.8%、91.7%±4.0%。结论:在E2A-PBX1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中,初诊白细胞计数高及危险度分层较高的患儿更容易出现复发,复发是患儿的主要死亡原因,建议此类患儿接受更高强度的化疗或尽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以进一步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2A-PBX1融合基因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复发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JAK2 V617F突变和BCR-ABL融合基因双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闫姣 丁雅雯 +3 位作者 王芃堉 武一鹏 张会超 刘丽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40-1547,共8页
目的 :分析JAK2 V617F突变和BCR-ABL融合基因双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的疾病类型、临床表现、疗效及转归,为此类疾病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结合于本院治疗的1例JAK2 V617F和BCR-ABL双阳性MPN患者及文献检索... 目的 :分析JAK2 V617F突变和BCR-ABL融合基因双阳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的疾病类型、临床表现、疗效及转归,为此类疾病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方法:结合于本院治疗的1例JAK2 V617F和BCR-ABL双阳性MPN患者及文献检索的资料,对JAK2 V617F突变和BCR-ABL融合基因双阳性MPN的临床特征、疗效和转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本院收治患者为68岁女性。以"BCR-ABL"和"JAK2 V617F"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及Pub Med数据库进行计算机文献检索,共检索出1990-2019年38篇相关文献,涉及59例患者。所有患者中,男性41例(68.3%),中位发病年龄为61(32-77)岁,女性19例(31.7%),中位发病年龄为58(21-82)岁。21例初诊时发现有BCR-ABL融合基因和JAK2 V617F突变(35%),19例在费城染色体(Ph)阳性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治疗过程中发现存在JAK2 V617F突变(31.7%),20例存在JAK2 V617F突变的MPN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Ph+CML(33.3%)。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最常见的与CML共存的MPN(30%),其次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26.7%)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21.7%),另外有13例文献中未明确的MPN种类(21.7%)。60例患者中,CML明确分期的35例,其中慢性期31例,加速期3例,急变期1例。关于BCR-ABL融合基因的亚型,明确分型的30例,其中p210 28例,p190 1例,p230 1例。结论:BCR-ABL及JAK2 V617F双阳性MPN日益多发,有必要对MPN患者同时检测JAK2 V617F突变和BCR-ABL融合基因,以避免误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殖性肿瘤 bcr-abl融合基因 JAK2 V617F基因突变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三色双融合探针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缺失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朕豪 王艳芳 +4 位作者 王淼 董菲 万伟 克晓燕 景红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15-1122,共8页
目的:分析BCR/ABL/ASS1三色双融合探针在CML和B-ALL所出现的各种异常信号模式的意义,并探讨其在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缺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50例初诊CML患者和50例初诊B-ALL患者采用BCR/ABL/ASS1三色双融合探针进行荧... 目的:分析BCR/ABL/ASS1三色双融合探针在CML和B-ALL所出现的各种异常信号模式的意义,并探讨其在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缺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50例初诊CML患者和50例初诊B-ALL患者采用BCR/ABL/ASS1三色双融合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同时对所有病例应用24 h短期培养法R显带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50例CML患者中,49例Ph^+,余1例可见5个正常中期核型;通过FISH发现,所有患者(100%)均存在BCR/ABL融合基因,阳性信号特征分别为1R1G2B2F 39例(78%)、2R1G2B1F 2例(4%)、1R1G1B1F 6例(12%)、同时伴有1R1G2B2F和1R1G2B3F 2例(4%)、2R2G2B1F 1例(2%)。伴有ASS1基因缺失(1R1G1B1F)的6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均为单纯t(9;22)易位,无其他异常。50例B-ALL患者中,Ph^+13例,数目畸变及非t(9;22)的结构畸变16例,正常核型20例,无分裂相1例;经FISH检出16例(32%)具有BCR/ABL融合基因,分别为1R1G2B2F 13例(26%)、同时伴有1R1G2B2F和1R1G2B3F 1例(2%)、2R1G1B1F 1例(2%)、1R1G3B3F 1例(2%),FISH额外检出的3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包括1例伴有ASS1基因缺失(2R1G1B1F)、1例经典型t(9;22)易位(1R1G2B2F)和1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拷贝数的增加(1R1G3B3F)。结论:应用三色双融合FISH探针检测BCR/ABL融合基因及ASS1基因缺失,具有简单、快速、灵敏、稳定的特点,能够检测多种形式的分子融合,可很好地避免D-FISH探针及ES-FISH探针因信号随机重叠导致的假阳性结果。该检测方法不但可以直接观察有无ASS1基因的缺失,而且还能提高初诊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结果的可靠性及复诊监测微小残留病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色双融合探针 BCR/ABL融合基因 ASS1基因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罕见e1a3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思宇 邓小娟 +4 位作者 张雨薇 苟阳 张曦 彭贤贵 王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909-1912,共4页
目的探讨e1a3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的实验室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例e1a3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骨髓细胞学、流式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荧光原位杂交术... 目的探讨e1a3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cytic leukemia,ALL)的实验室特征和临床特点。方法分析2例e1a3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骨髓细胞学、流式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荧光原位杂交术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2例病例均符合ALL表型,FISH检测示BCR-ABL阳性,RQ-PCR(p190、p210、p230)呈阴性,最后增加罕见型BCR-ABL融合基因检测而诊断为罕见e1a3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ALL,1例患者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ions,TKI)治疗,持续完全缓解4月余;另1例患者未接受TKI治疗,诊断1月余后死亡。结论融合基因多技术联检有助于发现和确诊e1a3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ALL,TKI治疗有助于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1a3 bcr-abl 融合基因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肠毒素ST_1-LT_B融合基因的高效表达 被引量:15
5
作者 许崇波 卫广森 +6 位作者 王卓 于凤芹 冯书章 王文成 马成国 李尚波 张万林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49-253,共5页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含大肠杆菌肠毒素ST1—LTB融合基因的质粒pXSLT1,回收084kb的ST1—LTB融合基因,再将载体pET—28b(+)用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然后将其与...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含大肠杆菌肠毒素ST1—LTB融合基因的质粒pXSLT1,回收084kb的ST1—LTB融合基因,再将载体pET—28b(+)用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然后将其与ST1—LTB融合基因连接,转化至受体菌BL21(DE3)中。经EcoRⅠ、HindⅢ、BamHⅠ酶切反应鉴定重组子质粒,得到了理想重组质粒pXETSLT1。重组菌株BL21(DE3)(pXETSLT1)经IPTG诱导后,其表达产物经SDS—PAGE和ELISA检测,结果表明重组菌株可以高效表达ST1—LTB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3321%,而且无天然ST1生物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ST1-LTB 融合基因 融合蛋白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表位BCR-ABL融合基因的合成、克隆及表达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郑维扬 黄建生 +4 位作者 兰和魁 刘晓力 朱琪泉 任大明 周淑芸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97-100,共4页
关键词 bcr-abl融合基因 基因表达 白血病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化疗方案对于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3
7
作者 王凯玲 梅妍妍 +14 位作者 崔蕾 高超 刘飞飞 赵晓曦 李伟京 姜锦 张瑞东 谢静 石慧文 王彬 张永红 马晓莉 吴敏媛 周翾 李志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5-290,共6页
本研究旨在比较北京儿童医院(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BCH)2003方案和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hinese Children's Leukemia Group,CCLG)2008方案对于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 本研究旨在比较北京儿童医院(Beijing Children's Hospital,BCH)2003方案和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Chinese Children's Leukemia Group,CCLG)2008方案对于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的疗效,探讨更加适合此亚型患儿的化疗方案。收集2003年1月至2010年10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的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化疗方案治疗的患儿初诊时临床特征、第8天泼尼松反应、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水平、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 Free Survival,RFS)等。结果表明,在204例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患儿中,134例采用BCH-2003方案治疗,70例采用CCLG-2008方案治疗。两组患儿在初诊时年龄、外周血白细胞水平、第8天泼尼松反应及中枢神经系统累及、临床危险度分层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但CCLG-2008组的男性较多(P=0.025)。BCH-2003组诱导缓解治疗结束时(第33天)的MRD阴性率高于CCLG-2008组(P=0.013)。按照BCH-2003方案分层标准,重新划分CCLG-2008组的危险度后,BCH-2003组的中危患儿的MRD阴性率仍然高于CCLG-2008组的中危患儿(P=0.014),而标危患儿MRD阴性率两组间没有明显差异。两组患儿在化疗期间感染发生率、EFS及RFS均无明显差异(分别为P=1.000,P=0.327,P=0.251)。结论:对于TEL-AML1融合基因阳性ALL患儿,BCH-2003方案的诱导缓解治疗方案能迅速地降低患儿的白血病负荷,但是BCH-2003和CCLG-2008两种化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 化疗方案 TEL—AML1 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钠/二羧酸协同转运蛋白1基因融合表达及其抗体制备 被引量:12
8
作者 何娅妮 陈香美 +4 位作者 于志恒 吕杨 师锁柱 朱晗玉 彭丽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6-360,共5页
利用DNA重组技术 ,将编码人钠 羧酸协同转运蛋白 1(hNaDC1)抗原表位区 (W138 Q2 19)的cDNA克隆至融合表达载体pGEX 5X 1,构建重组质粒pGEX hNaDCL6 .在大肠杆菌BL2 1中 ,经IPTG诱导 ,获得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 (GST) hNaDC1重组融合蛋... 利用DNA重组技术 ,将编码人钠 羧酸协同转运蛋白 1(hNaDC1)抗原表位区 (W138 Q2 19)的cDNA克隆至融合表达载体pGEX 5X 1,构建重组质粒pGEX hNaDCL6 .在大肠杆菌BL2 1中 ,经IPTG诱导 ,获得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 (GST) hNaDC1重组融合蛋白的表达 .以谷胱甘肽 Sepharose 4B亲和层析 ,获得纯化的GST hNaDC1.以此为免疫原制备的抗hNaDC1抗体可特异性识别人类和大鼠肾组织以及小肠组织中天然的钠 二羧酸协同转运蛋白 1.利用该抗体 ,首次证实了hNaDC1基因编码产物分布于人肾组织近端肾小管刷状缘 ,与大鼠钠 二羧酸协同转运蛋白 1(SDCT1)分布一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钠/二羧酸协同转运蛋白 1基因融合表达 抗体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号钩端螺旋体lipL32/1-lipL41/1融合基因原核表达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9
9
作者 罗冬娇 严杰 +3 位作者 毛亚飞 李淑萍 罗依惠 李立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1期27-32,共6页
目的 :构建问号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 lip L 32 / 1- lip L 4 1/ 1融合基因及其原核表达系统 ,了解钩体野生株 lip L32和 lip L4 1基因携带和表达情况及钩体患者的血清抗体水平。方法 :采用连接引物 PCR构建 lip L32 / 1- li-p L4 1/ ... 目的 :构建问号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 lip L 32 / 1- lip L 4 1/ 1融合基因及其原核表达系统 ,了解钩体野生株 lip L32和 lip L4 1基因携带和表达情况及钩体患者的血清抗体水平。方法 :采用连接引物 PCR构建 lip L32 / 1- li-p L4 1/ 1融合基因 ,常规方法构建其原核表达系统。采用 SDS- PAGE检测目的重组蛋白 r L ip L32 / 1- r L ip L4 1/ 1表达情况。采用 Western blot鉴定 r Lip L32 / 1- r Lip L4 1/ 1的免疫原性。采用 PCR和 MAT分别检测 97株问号钩体野生株 lip L32和 lip L4 1基因及其表达情况。采用 EL ISA检测 2 2 8例钩体患者血清 lip L32和 lip L4 1基因产物的抗体。结果 :与报道的相关序列比较 ,lip L 32 / 1- lip L 4 1/ 1融合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 99.9%和99.8%。目的重组蛋白 r Lip L32 / 1- r Lip L4 1/ 1表达产量约为细菌总蛋白的 10 % ,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r L ip L32 /1和 r Lip L4 1/ 1兔抗血清均能与 r L ip L32 / 1- r L ip L4 1/ 1结合。 97.9%和 87.6 %问号钩体野生株分别有 lip L32和 li-p L4 1基因。95 .9%和 84 .5 %问号钩体野生株分别与 r Lip L32 s和 r Lip L4 1s兔抗血清出现效价 ,为 1∶ 4~ 1∶ 12 8的MAT阳性结果。分别有 94 .7%~ 97.4 %和 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问号 lipL32基因 lipL41基因 序列同源性 核酸 序列同源性 氨基酸 基因表达 克隆 分子 lipL32/1-lipL41/1融合基因/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定点突变技术构建突变nm23-H_1和EGFP融合基因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大兴 周清华 +3 位作者 王艳萍 朱文 陈小禾 孙芝琳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6年第2期117-122,共6页
背景与目的以前的研究已经证明nm23H1基因是肿瘤转移抑制基因,但其抑制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可以精确地改变基因的特定碱基序列,获得突变蛋白质。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构建突变型nm23H1... 背景与目的以前的研究已经证明nm23H1基因是肿瘤转移抑制基因,但其抑制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可以精确地改变基因的特定碱基序列,获得突变蛋白质。本研究的目的是应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构建突变型nm23H1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融合基因,为进一步研究肿瘤抑制基因nm23H1的功能、生化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以逆转录病毒PLXSN野生型nm23H1EGFP质粒为突变模板,应用QuikChangeTM定点突变方法,简单、快速、高效地引入nm23H1S44A、nm23H1P96S、nm23H1H118F、nm23H1S120G四个点突变和一个联合位点突变nm23H1P96SS120G,构建了突变型nm23H1EGFP融合基因。结果成功构建了nm23H1S44AEGFP、nm23H1P96SEGFP、nm23H1H118FEGFP、nm23H1S120GEGFP、nm23H1P96SS120GEGFP五个突变型nm23H1EGFP融合基因,经DNA序列分析突变的碱基序列与实验设计完全一致。结论成功构建了五个具有不同突变位点的突变型nm23H1EGFP融合基因。QuikChangeTM定点突变技术是一种简单、快速、高效的基因定点突变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点突变 NM23-H1 EGFP 突变型nm23-H1-GFP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型产气荚膜梭菌α、β_1、β_2毒素基因融合及免疫原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许崇波 陈向东 +2 位作者 许崇利 逄越 高凤山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9-384,共6页
为了构建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α-β1-β2融合蛋白,利用PCR技术,从含C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基因的克隆质粒pETXA1中扩增出0.95 kbα毒素基因,将其连接到经NcoⅠ单酶切并用碱性磷酸酶处理的含1.65 kbβ1-β2融合基因的重组质粒pETXB1B2上,... 为了构建具有良好免疫原性的α-β1-β2融合蛋白,利用PCR技术,从含C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基因的克隆质粒pETXA1中扩增出0.95 kbα毒素基因,将其连接到经NcoⅠ单酶切并用碱性磷酸酶处理的含1.65 kbβ1-β2融合基因的重组质粒pETXB1B2上,构建含2.6 kbα-β1-β2融合基因的表达质粒重组菌株BL21(DE3)(pETXAB1B2).经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证实,构建的重组质粒pETXAB1B2含有α-β1-β2融合基因,且基因序列和阅读框架正确.经ELISA检测,重组菌株表达的α-β1-β2融合蛋白能够被α、β1和β2毒素抗体识别.表达优化结果表明,以IPTG为诱导剂诱导α-β1-β2融合基因表达的优化条件是:培养基pH 7.5,培养温度37℃,IPTG浓度0.4 mmol?L-1,菌体生长密度OD600达到1.0时加入IPTG,诱导时间5 h,此时α-β1-β2融合蛋白表达量为31.2%.免疫试验结果表明,α-β1-β2融合蛋白免疫的小鼠可以抵抗1MLD(最小致死量,minimum lethal dose)C型产气荚膜梭菌标准株C59-44毒素攻击,表明构建的重组菌株可以作为预防仔猪红痢基因工程亚单位苗的候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型产气荚膜梭菌 Α毒素基因 β1毒素基因 β2毒素基因 融合蛋白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L-TAL1融合基因阳性的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潇 李伟京 +13 位作者 赵晓曦 高超 赵玮 姜锦 张瑞东 谢静 石慧文 王彬 张永红 马晓莉 周翾 吴敏媛 崔蕾 李志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81-686,共6页
目的:探讨SIL-TA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收集2005年4月至2012年11月间来我院治疗的101例T-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SIL-TAL1阳性和SIL-TAL... 目的:探讨SIL-TAL1融合基因阳性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TALL)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方法:收集2005年4月至2012年11月间来我院治疗的101例T-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SIL-TAL1阳性和SIL-TAL1阴性患儿的常见临床特征、早期治疗反应、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 RD)、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无复发生存率(relapse free survival,RFS)及SIL-TAL1阳性T-ALL采用BCH-2003方案和CCLG-2008方案治疗的疗效。结果:在101例患儿中共22例携带SIL-TAL1融合基因(21.9%)。SIL-TAL1阳性(22例)和阴性患儿(79例)初诊时性别、年龄、对泼尼松反应及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均无明显差异,但SIL-TAL1阳性患儿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水平明显高于SIL-TAL1阴性患儿(P=0.009)。两组患儿在诱导缓解治疗后、延迟强化治疗Ⅱ前、维持治疗前的MRD水平无明显差异,但SIL-TAL1阳性患儿中巩固治疗前的MRD高水平者明显多于SIL-TAL1阴性患儿(P<0.05),延迟强化治疗I前的MRD高水平者似有增多的趋势(P>0.05)。两组患儿的5年EFS和RFS没有明显差异。将22例SIL-TAL1阳性患儿按CCLG-2008方案的分型标准重新划分危险度,BCH-2003组(10例)的危险度明显高于CCLG-2008组(12例,P=0.029),但两组患儿在常见临床特征、早期治疗反应、MRD水平、长期预后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结论:SIL-TAL1阳性患儿初诊时外周血白细胞水平较高,临床疗效与SIL-TAL1阴性患儿没有显著差异。同时,SIL-TAL1阳性患儿对早期强化治疗可能反应性较差,BCH-2003方案可能更适于这一亚型的患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白血病 SIL-TAL1融合基因 微小残留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粉介导法将TaPHR1∷GFP融合蛋白基因导入玉米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秀红 白建荣 +3 位作者 孙毅 刘惠民 史向远 任志强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732-1737,共6页
利用超声波辅助花粉介导基因转化法,将小麦耐低磷调控基因TaPHR1和GFP构建成的融合蛋白基因(TaPHR1∷GFP)导入3个玉米自交系郑58、昌7-2和PH6WC中.结果表明:3个自交系的转化效果存在基因型差异,郑58是很好的转化受体材料,平均结籽穗率... 利用超声波辅助花粉介导基因转化法,将小麦耐低磷调控基因TaPHR1和GFP构建成的融合蛋白基因(TaPHR1∷GFP)导入3个玉米自交系郑58、昌7-2和PH6WC中.结果表明:3个自交系的转化效果存在基因型差异,郑58是很好的转化受体材料,平均结籽穗率、每穗平均结籽数、BASTA除草剂抗性和转基因植株PCR阳性率均优于昌7-2和PH6W;对T1代植株进行Southern杂交表明,TaPHR1∷GFP融合蛋白基因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RT-PCR结果显示,TaPHR1∷GFP融合蛋白基因得到有效转录;通过对发芽籽粒进行GFP荧光观察表明,TaPHR1∷GFP融合蛋白基因得到了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花粉介导转基因 TaPHR1∷GFP融合蛋白基因 GFP(绿色荧光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23-H_1-绿色荧光蛋白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和表达 被引量:5
14
作者 车国卫 周清华 +2 位作者 刘伦旭 覃杨 孙芝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1-3,7,F002,共5页
目的 :构建包含人野生型nm2 3 H1cDNA和绿色荧光蛋白 (GFP)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LXSN nm2 3 H1 EGFP ,用以研究nm2 3 H1逆转肺癌转移表型的分子机制。 方法 :应用基因工程和分子克隆技术 ,将nm2 3 H1 EGFP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LXSN... 目的 :构建包含人野生型nm2 3 H1cDNA和绿色荧光蛋白 (GFP)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LXSN nm2 3 H1 EGFP ,用以研究nm2 3 H1逆转肺癌转移表型的分子机制。 方法 :应用基因工程和分子克隆技术 ,将nm2 3 H1 EGFP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LXSN中 ,得到真核重组载体pLXSN nm2 3 H1 EGFP ;脂质体法转染包装细胞系PA317,得到包含nm2 3 H1 EGFP的逆转录病毒 ,并感染人肺癌细胞株L9981。 结果 :构建了pLXSN nm2 3 H1 EGFP逆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载体 ,L9981细胞能够表达nm2 3 H1 EGFP融合蛋白。 结论 :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LXSN nm2 3 H1 EGFP ,并能在L9981细胞中持续、稳定和高效表达nm2 3 H1 EGFP融合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23-H1-EGFP融合基因 基因表达 L9981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2a-pbx1融合基因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点、早期治疗反应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15
作者 高超 李志刚 +1 位作者 赵玮 吴敏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569-573,共5页
为了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初诊的e2a-pbx1融合基因表达水平与患儿临床特点和早期治疗反应的关系,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45例患儿初诊e2a-pbx1表达水平和23例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时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为了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初诊的e2a-pbx1融合基因表达水平与患儿临床特点和早期治疗反应的关系,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定量检测45例患儿初诊e2a-pbx1表达水平和23例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时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水平;分析初诊e2a-pbx1表达水平、MRD水平与临床特点和早期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比较MRD阳性与阴性患儿初诊e2a-pbx1表达水平及临床特点的差异。结果表明:初诊时e2a-pbx1表达水平与初诊时外周血幼稚细胞百分比呈正相关。23例诱导缓解治疗第33天MRD水平与初诊时各临床特点及e2a-pbx1表达水平均缺乏相关性。MRD阳性组初诊时e2a-pbx1表达水平高于阴性组,而患儿年龄显著低于阴性组。外周血白细胞数<25×109/L的患儿,初诊时外周血幼稚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25×109/L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25×109/L组。结论:初诊时e2a-pbx1表达水平可以提示患儿初诊时的肿瘤负荷。MRD阳性患儿初诊时e2a-pbx1表达水平高,年龄小。初诊肿瘤负荷高的患儿,外周血血小板数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e2a-pbx1融合基因 微小残留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WS-ATF1融合基因在透明细胞肉瘤中的表达及其诊断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静 方志伟 +7 位作者 孙燕 薛瑞峰 孙保存 牛瑞芳 杨毅 冯玉梅 滕胜 马育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98-201,共4页
目的:探讨在透明细胞肉瘤(CCS)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EWS-ATF1融合基因的可行性及EWS-ATF1融合基因表达在透明细胞肉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992年~2006年期间确诊的26例CCS石蜡包埋组织标本,20例非CCS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为对照组,β-肌... 目的:探讨在透明细胞肉瘤(CCS)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EWS-ATF1融合基因的可行性及EWS-ATF1融合基因表达在透明细胞肉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992年~2006年期间确诊的26例CCS石蜡包埋组织标本,20例非CCS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为对照组,β-肌动蛋白和β2微球蛋白作为内参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巢式PCR检测EWS-ATF1融合基因的表达;过氧化物酶染色(SP)方法对26例CCS石蜡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S-100、HMB-45蛋白的表达。结果:26例标本中,有22例β-肌动蛋白阳性;24例β2微球蛋白阳性,其中20例EWS-ATF1融合基因阳性(16例EWS-ATF1Ⅰ型,4为EWS-ATF1Ⅲ型),余4例EWS-ATF1融合基因阴性。对照组均未检测到EWS-ATF1融合基因的表达。26例CCS石蜡组织标本中S-100及HMB-45的总阳性率分别为79.2%和70.8%。结论:在CCS石蜡包埋组织中运用RT-PCR检测EWS-ATF1融合基因是可行的,可作为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细胞肉瘤 RT-PCR EWS-ATF1融合基因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号钩端螺旋体属lipL32/1-ompL1/1融合基因的真核表达及其表达产物的免疫反应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严杰 钊守凤 +4 位作者 毛亚飞 阮萍 罗依惠 李淑萍 李立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5年第1期33-37,42,共6页
目的 :构建问号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的融合基因 lip L32 / 1- omp L1/ 1真核表达系统并鉴定表达产物的免疫反应性。方法 :采用连接引物 PCR构建融合基因 lip L32 / 1- omp L1/ 1,克隆测序后构建 lip L32 / 1- omp L1/ 1的毕赤酵母真... 目的 :构建问号钩端螺旋体 (简称钩体 )的融合基因 lip L32 / 1- omp L1/ 1真核表达系统并鉴定表达产物的免疫反应性。方法 :采用连接引物 PCR构建融合基因 lip L32 / 1- omp L1/ 1,克隆测序后构建 lip L32 / 1- omp L1/ 1的毕赤酵母真核表达系统 p PIC9K- lip L32 / 1- omp L1/ 1- P.pastoris GS115。用 MM和 MD平板分离 His+ Mut+型菌落 ,YPD平板筛选出 G4 18高抗性的 His+ Mut+ 转化子。以酵母裂解酶处理的高拷贝转化子 His+ Mut+ 克隆裂解产物为模板 ,5 'AOX1和 3'AOX1为引物 ,用 PCR检测所构建的毕赤酵母工程菌株染色体 DNA中的目的融合基因。在 BMMY培养基中用甲醇诱导目的重组蛋白 r L ip L32 / 1- r Omp L1/ 1表达。采用硫酸铵沉淀 ,Ni- NTA亲和层析提纯培养物上清液中的 r L ip L 32 / 1- r Omp L1/ 1。采用 SDS- PAGE和 Western blot分别检测 r L ip L 32 / 1- r Omp L 1/ 1的产量及其免疫反应性。结果 :获得的 lip L32 / 1- omp L1/ 1融合基因约为 1794 bp。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原始lip L32 / 1和 omp L1/ 1基因型比较 ,相似性分别高达 99.94 %和 10 0 %。所构建的真核表达系统可分泌 r Lip L32 / 1-r Omp L1/ 1,SDS- PAGE后位于预期位置处 ,产量约占上清总蛋白的 4 0 %。r Lip L3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问号 lipL32/1基因 ompL1/1基因 序列同源性 核酸 序列同源性 氨基酸 真核表达 克隆 分子 zipL32/1-ompL1/1融合基因/免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免疫表型和COL1A1/PDGFB融合基因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叶新青 邝晓聪 +2 位作者 韦常宏 黄俊琪 叶洪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042-1046,共5页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诊断中免疫表型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COL1A1/PDGFB融合基因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73例DFSP中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vimentin、... 目的:探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诊断中免疫表型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检测COL1A1/PDGFB融合基因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73例DFSP中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vimentin、CD34、CD99、S100、desmin、SMA和FISH检测COL1A1/PDGFB融合基因的表达。选取85例非DFSP作为免疫组织化学的对照组,10例非DFSP作为FISH检测COL1A1/PDGFB融合基因的对照组。结果:vimentin、CD34、CD99、S100、desmin、SMA在73例DFSP中阳性率分别是100%、91.78%、61.64%、0、0、6.85%,在对照组中不同程度表达,其中CD34的表达在鉴别诊断中有意义。COL1A1/PDGFB融合基因在DFSP的阳性率为86.96%(60/69),对照组均阴性。结论:在DFSP的诊断中,COL1A1/PDGFB融合基因是DFSP较为特异性、敏感性的标记,而CD34是DFSP相对理想的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免疫组织化学 FISH COL1A1/PDGFB融合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典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的RT-PCR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戈 宋玉华 +5 位作者 马小彤 钱林生 薛艳萍 韩明哲 孔建 吴克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90-293,共4页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3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bcr-abl融合基因进行了检测,并结合临床、血液学、细胞化学和细胞遗传学等指标对4例Ph^-CML进行了分析,其中的1例t(7;22)(q22,q24)易位为国内外首次报道。结果表明,Ph...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3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bcr-abl融合基因进行了检测,并结合临床、血液学、细胞化学和细胞遗传学等指标对4例Ph^-CML进行了分析,其中的1例t(7;22)(q22,q24)易位为国内外首次报道。结果表明,Ph^-/bcr^+CML和具有变异型Ph染色体的CML与Ph^+CML之间有较多相近之处,如白细胞与血小板数较多,N-ALP较低,脾肿大明显,发病年龄较轻,易发生急变;Ph^-/bcr^-CML与Ph^+CML之间差异显著,如发病年龄较高,脾中度肿大,白细胞数多者较少,急变较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PH染色体 bcr-abl融合基因 逆转录-聚合 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ml1/eto融合基因的临床意义分析 被引量:6
20
作者 姜艳梅 袁宏 +3 位作者 刘新元 王滨 李士军 王楠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7-22,共6页
本研究目的旨在构建实时荧光定量RT-PCR(RQ-RT-PCR)方法检测用的am l1/eto融合基因的RNA标准品,并以此作为工具监测急性髓系白血病M2患者微小残留病(MRD)的状态。应用定性的RT-PCR筛选患者标本中的am l1/eto融合基因,经体外扩增转录,得... 本研究目的旨在构建实时荧光定量RT-PCR(RQ-RT-PCR)方法检测用的am l1/eto融合基因的RNA标准品,并以此作为工具监测急性髓系白血病M2患者微小残留病(MRD)的状态。应用定性的RT-PCR筛选患者标本中的am l1/eto融合基因,经体外扩增转录,得到1010拷贝数RNA标准品,并对37例患者骨髓/外周血标本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构建的RNA标准品具有线形良好的标准曲线,扩增效率较高,特异性较好;患者初诊组和复发组的目的基因am l1/eto的相对值的平均值高于完全缓解组(CR)(p<0.05);随访的患者中初诊时目的基因am l1/eto的相对值很高,完全缓解时降低,复发时明显升高。初诊和CR两个时间点目的基因am l1/eto的相对值相差2个数量级以上时,病人的复发危险性相对较小,如果am l1/eto基因的相对值持续升高,则提示患者的预后较差。结论:RQ-RT-PCR方法检测am l1/eto融合基因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高,可信度和稳定性较好;对am l1/eto融合基因阳性患者MRD定量动态监测有助于初步评价治疗效果,估计患者的复发危险度,因此有望成为确定强化治疗的时机、延长病人完全缓解期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l1/eto融合基因 RO—RT—PCR 微小残留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