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S-ESM 1.0模式对7月份热带太平洋上层流场异常模态的模拟评估
1
作者 盖泳铭 卢姁 +1 位作者 张东凌 张铭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3-734,共12页
利用CAS-ESM 1.0模式模拟得到的1922~2005年共84年的7月份资料,对流场异常作了复EOF分解,并与该模式模拟的1月份结果以及相应的实况(SODA资料)和理论结果作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表层、近表层、次表层及上层底,该EOF分解的第一、二... 利用CAS-ESM 1.0模式模拟得到的1922~2005年共84年的7月份资料,对流场异常作了复EOF分解,并与该模式模拟的1月份结果以及相应的实况(SODA资料)和理论结果作了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表层、近表层、次表层及上层底,该EOF分解的第一、二模态空间场中明显流场异常都分布在10°S~10°N,为赤道所俘获。总体上流场异常以纯纬向流动为主;它们均与赤道流系异常及赤道波动有较好对应。从表层到上层底流场异常随海洋深度明显减弱。第一、二模态都具有3~5年的年际变化周期,并以4年的年际变化最明显,并都落在ENSO的变化范围中。这两个模态都无明显年代际变化。次表层第一模态的海温异常为,西太平洋暖池区以及西、中太平洋赤道附近有负异常,在东太平洋赤道区及南美洲沿岸有正异常,两者随时间呈跷跷板变化;第二模态海温异常为,中西太平洋以负异常为主,中东太平洋则以正异常为主,并也呈跷跷板变化,且该变化包括了第一模态的跷跷板变化。本文第一、二模态的性质分别是ENSO的主、次模态。本文时间系数无明显年代际变化是因模式未能很好反映印尼穿越流所致;模式模拟的赤道两侧的明显流场异常宽度要较实况宽一倍;以上这些都表明模式在近赤道处的分辨率还不够高,须进一步提高;此外该模式的物理过程和海气耦合程序也需继续改进和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系统模式CAS-ESM 1.0 热带太平洋 7月份流场异常 复EOF分解 模拟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来气候情景下高寒区水稻延迟型冷害演变特征研究
2
作者 韩俊杰 石红艳 +6 位作者 初征 翟墨 那荣波 季生太 何锋 庞云超 姜丽霞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1,101,共7页
利用中国区域气候模式BCC-CSM 1.0模拟的日平均气温数据,结合国家标准中5—9月温度和的距平(ΔT)指标,判识RCP4.5情景下2024—2060年水稻延迟型冷害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该模式数据对研究水稻冷害较为可靠;2024—2060年,研究区水稻延... 利用中国区域气候模式BCC-CSM 1.0模拟的日平均气温数据,结合国家标准中5—9月温度和的距平(ΔT)指标,判识RCP4.5情景下2024—2060年水稻延迟型冷害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该模式数据对研究水稻冷害较为可靠;2024—2060年,研究区水稻延迟型冷害识别年数为5~12 a,随时间呈减少趋势,其中2024—2030年、2030s为冷害高发期,2040s为低发期,2050s未发生冷害,与基准时段(1969—2005年)相比,冷害总年数大幅减少;空间分布上,水稻延迟型冷害发生频率总体呈北少南多,冷害发生频率在13.5%~32.3%,高值区位于哈尔滨东部、鸡西南部和牡丹江,而齐齐哈尔、大庆区域为低值中心,与基准时段相比,冷害高频区向南收缩并东移。研究区冷害发生范围在不同年份存在差异,IOC值呈“弹跳式”波动变化,2024、2026、2028、2029、2030、2031、2033、2035、2036、2046、2049年冷害发生范围较大,IOC高于0.42,与基准时段相比,IOC为0的年数增加,IOC高于0.50的年数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延迟型冷害 冷害演变特征 高寒区 bcc-csm 1.0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