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KBv_(200)细胞株耐药逆转前后HLA、B7抗原的表达
1
作者 张健 张积仁 +1 位作者 袁亚维 林学颜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6期481-484,F002,共5页
目的 探讨肿瘤多药抗性细胞的免疫逃避机制。方法 利用特异性切割mdr1的核酶为工具,以表达Mdr1的耐药细胞株KBv200为靶细胞,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含核酶的质粒pHβApr-1neo/5mR3及空载体pHβApr-1neo导入KBv200及其亲本KB细胞内,运... 目的 探讨肿瘤多药抗性细胞的免疫逃避机制。方法 利用特异性切割mdr1的核酶为工具,以表达Mdr1的耐药细胞株KBv200为靶细胞,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含核酶的质粒pHβApr-1neo/5mR3及空载体pHβApr-1neo导入KBv200及其亲本KB细胞内,运用Northern-blotting、免疫组化方法观察核酶对mdr1 mRNA及P-gp的影响,运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各种不同细胞亚株HLA-Ⅰ、HLA-Ⅱ、B7-1、B7-2的表达。 结果 含核酶的质粒pHβApr-1neo/5mR3及空载体pHβApr-1neo可以在KB、KBv200细胞中稳定表达,核酶可以特异性地切割mdr1,导致KBv200/5mR3的mdr1 mRNA含量下降,P 糖蛋白(P-gp)表达减低,各种不同细胞亚株均表达较强的HLA-Ⅰ类抗原,而HLA-Ⅱ、B7-1、B7-2的表达较低。各亚株HLA-Ⅰ表达无明显差异,但HLA-Ⅱ、B7-1、B7-2的表达变化较大,KB的HLA-Ⅱ、B7-1、B7-2的表达较KBv200强,经化疗药物作用后KB的HLA-Ⅱ、B7-2进一步表达增强,核酶逆转后,KBv200/5mR3 HLA-Ⅱ、B7-1、B7-2的表达趋于接近KB水平。 结论 mdr1-核酶在细胞内具有一定的逆转肿瘤多药抗性的生物学效应;多药耐药细胞和敏感株细胞有着不同的免疫逃避特点,与敏感株相比,KBv200较易逃避机体的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药耐药性 HLA b7抗原 免疫逃避机制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白细胞抗原-1类抗原B7基因cDNA克隆
2
作者 李清芬 章洁 +2 位作者 张建民 屈伸 邓耀祖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97-99,104,共4页
采用逆转录 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人类白细胞抗原-B7(HLA-B7)表型阳性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中克隆了HLA-B7的cDNA(pUC-B7)。经过PCR扩增和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初步判断其序列与文献报道的一致。采用平端连接将 HLA-B7 ... 采用逆转录 PCR(聚合酶链反应)技术,从人类白细胞抗原-B7(HLA-B7)表型阳性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中克隆了HLA-B7的cDNA(pUC-B7)。经过PCR扩增和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初步判断其序列与文献报道的一致。采用平端连接将 HLA-B7 cDNA片段插入至 pUC19的Sma 1位点上,保留了大部分的酶切位点。为进一步克隆到表达载体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白细胞抗原b7 PCR 肿瘤 基因治疗 CDNA 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参地颗粒对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鼠CTLA-4/B7-1介导的免疫炎症紊乱的干预作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亿平 陈成 +3 位作者 王东 吕勇 任克军 金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87-1490,1496,共5页
目的:建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大鼠模型,观察参地颗粒对MsPGN大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B7-1介导的免疫炎症紊乱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组,余下50只建立MsPGN大鼠模型,死亡11只,剔... 目的:建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大鼠模型,观察参地颗粒对MsPGN大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B7-1介导的免疫炎症紊乱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选取10只作为正常组,余下50只建立MsPGN大鼠模型,死亡11只,剔除不合格3只,共36只大鼠成功建立MsPGN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参地颗粒组和缬沙坦组,每组12只。参地颗粒组给予0. 4 g/(100 g·d)灌胃,缬沙坦组给予1. 03 mg/(100 g·d)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温水灌胃。12周后观察各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和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白介素-2(IL-2)、IL-6、干扰素-γ(IFN-γ)、CTLA-4、B7-1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高于正常组(P<0. 05),治疗后参地颗粒组和缬沙坦组均低于模型组(P<0. 05),且参地颗粒组优于缬沙坦组(P<0. 05);模型组肾组织病理示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系膜基质增生,治疗后参地颗粒组和缬沙坦组均较模型组轻,参地颗粒组优于缬沙坦组(P<0. 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6、IFN-γ、B7-1水平均高于正常组(P<0. 05),IL-2、CTLA-4水平均低于正常组(P<0. 05),治疗后参地颗粒组和缬沙坦组IL-6、IFN-γ、B7-1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 05),IL-2、CTLA-4水平均高于模型组(P<0. 05),且参地颗粒组优于缬沙坦组(P<0. 05)。结论:参地颗粒可以降低MsPGN大鼠尿蛋白定量,减轻肾脏病理损害,其机理可能与抑制CTLA-4/B7-1介导的免疫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b7-1 细胞因子 参地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MTM6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胃上皮细胞中PD-L1的作用
4
作者 付玮 宁静 +2 位作者 付伟伟 张静 丁士刚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52,共8页
目的:探索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后胃黏膜上皮细胞中含MARVEL结构域的CKLF样因子6(CKLF-like MARVEL transmembrane domain-containing 6,CMTM6)、程序性死亡配体(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水平变化及CMTM... 目的:探索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后胃黏膜上皮细胞中含MARVEL结构域的CKLF样因子6(CKLF-like MARVEL transmembrane domain-containing 6,CMTM6)、程序性死亡配体(programmed death-ligand 1,PD-L1)表达水平变化及CMTM6对PD-L1的调控作用,并通过微列阵分析探索CMTM6基因敲除前后Hp感染的胃黏膜上皮细胞mRNA表达差异变化情况。方法:将Hp标准菌株ATCC 26695与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共培养6 h、24 h及48 h,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印迹法检测CMTM6及PD-L1表达水平。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CMTM6基因敲除质粒并敲除GES-1细胞的CMTM6基因。将Hp分别与CMTM6基因敲除和野生型GES-1细胞共培养48 h,检测PD-L1转录及蛋白质水平的变化,并利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CMTM6基因敲除GES-1细胞,检测PD-L1蛋白水平变化。利用Agilent Human ceRNA Microarray 2019对与Hp共培养48 h的CMTM6基因敲除和野生型GES-1细胞进行mRNA微列阵分析,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并通过日本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数据库分析差异表达基因富集的信号通路。结果:Hp感染后,GES-1细胞的CMTM6、PD-L1的mRNA及蛋白水平均明显上调,CMTM6 mRNA在感染后48 h上调最明显。CMTM6基因敲除后,Hp感染的GES-1细胞CD274基因转录水平无明显变化,但PD-L1蛋白水平明显下调,应用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处理后PD-L1水平回升。CMTM6基因敲除后,67个基因表达差异达到2倍以上,其中TMEM68、FERMT3、GPR142、ATP6V1FNB、NOV、UBE2S等基因转录水平明显下调,PCDHGA6、CAMKMT、PDIA2、NTRK3、SPOCK1等基因转录水平明显上调。CMTM6基因敲除后,编码泛素结合酶E2S(ubiquitin-conjugating enzyme E2S,UBE2S)的基因表达明显下调,可能影响蛋白质泛素化降解。CMTM6基因敲除后,编码肾上腺素能受体α1B(adrenoceptor alpha 1B,ADRA1B)、乙酰胆碱毒蕈碱受体M1(cholinergic receptor muscarinic 1,CHRM1)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receptor,PTAFR)的基因表达明显上调。结论:Hp感染上调胃黏膜细胞CMTM6水平,CMTM6发挥稳定PD-L1的作用;CMTM6基因敲除可能影响蛋白质泛素化降解、细胞表面受体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 上皮细胞 幽门螺杆菌 含MARVEL域蛋白质类(CMTM6) b7-H1抗原(PD-L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肝外胆管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
5
作者 刘炯 王小勇 +3 位作者 王利敏 黄新荞 杨春梅 舒健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9-185,共7页
目的探讨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的列线图术前无创预测肝外胆管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状态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搜集2011年1月—2021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肝外胆管癌87例,以7∶3随机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 目的探讨MRI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的列线图术前无创预测肝外胆管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状态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搜集2011年1月—2021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肝外胆管癌87例,以7∶3随机拆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3D-Slicer软件在MRI图像上逐层勾画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然后进行数据标准化、特征降维及筛选。采用高斯朴素贝叶斯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同时获取影像组学评分。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临床特征,并分别构建临床模型和联合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对3种模型预测效能进行评估,通过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联合模型列线图拟合优度和临床净收益。结果最终筛选出9个影像组学特征和3个临床特征,临床特征分别为谷丙转氨酶(P=0.020)、谷草转氨酶(P=0.025)、总胆红素(P=0.026)。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训练集AUC 0.813,测试集AUC 0.818)优于单独的临床模型(训练集AUC 0.711,测试集AUC 0.705)和影像组学模型(训练集AUC 0.769,测试集AUC 0.767)。校准曲线与决策曲线表明联合模型列线图拟合优度佳,并可取得较好的临床净获益。结论基于术前多序列MRI图像的影像组学评分以及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3种临床特征,构建联合模型列线图,能有效预测肝外胆管癌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状态,为患者精准个性化的免疫治疗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外胆管癌 磁共振成像 程序性死亡配体1 b7-H1抗原 影像组学 列线图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