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的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郑淑月 李秀华 +3 位作者 杨晓辉 何亮亮 马云改 杨占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51,66,共5页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胸背部急性带状疱疹伴肋间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对照组)予常规抗病毒及按需口服镇痛药物治疗,B组(试验组)同时接受在B超引导...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在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中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胸背部急性带状疱疹伴肋间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A组(对照组)予常规抗病毒及按需口服镇痛药物治疗,B组(试验组)同时接受在B超引导下选择性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治疗后7、14及30天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辅助镇痛药用量、不良反应及后遗神经痛(PHN)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两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0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B组明显低于A组(P<0.05)。辅助镇痛药物用量、PHN发生率B组亦显著低于A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B超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抗毒治疗急性带状疱疹肋间神经痛安全有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并可减少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肋间神经痛 b超引导胸椎神经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超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效果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王松 唐朝亮 +1 位作者 韩明明 李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46-548,共3页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源于神经系统的潜在损伤,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PHN 性质多样,程度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同时病人常伴有失眠、抑郁、烦躁等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病人日常...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源于神经系统的潜在损伤,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PHN 性质多样,程度剧烈且持续时间较长,同时病人常伴有失眠、抑郁、烦躁等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病人日常工作和生活.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以及物理治疗等[1].神经阻滞能选择性阻断病变的神经,且可以最少的药量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被认为是目前缓解PHN 病人剧烈疼痛最有效的方法[2].肋间神经阻滞和胸椎旁神经阻滞是门诊常用的神经阻滞方法,然而肋间神经阻滞常需阻滞多支肋间神经,增加病人穿刺时痛苦.本研究拟对 B 超引导下的肋间神经阻滞和单点胸椎旁神经阻滞治疗 PHN 进行临床对比观察,为临床应用神经阻滞治疗 PHN 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胸椎神经阻滞 神经阻滞治疗 b超引导 肋间神经阻滞 神经病理性疼痛 临床对比观察 PH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8
3
作者 杨纲华 林静丽 +2 位作者 何绮桃 王韬 王立勋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开胸手术患者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18-60岁,BMI 16-28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G组:单纯全身麻醉+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GP组:...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开胸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开胸手术患者60例,男29例,女31例,年龄18-60岁,BMI 16-28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G组:单纯全身麻醉+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GP组:全麻复合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CTPVB)+术后CTPVB镇痛,诱导前患者清醒时行CTPVB,通过测定阻滞范围判断CTPVB效果。两组均于术毕缝皮时启动镇痛泵行自控镇痛。记录患者拔出气管导管30min(T1)、术后2h(T2)、6h(T3)、24h(T4)、48h(T5)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采用肺功能仪测定入室后(T0)、T4、T5时的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F),记录三次测量的最大值;用血气分析仪测定相应时段的血气分析各一次,抽取桡动脉血标本前停止吸氧30min,记录PaCO2、Pa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1-T5时GP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与T0时比较,T4、T5时两组FVC、FEV1、MMF明显降低(P〈0.05),GP组明显高于G组(P〈0.05)。与T0时比较,T4、T5时两组PaO2明显降低(P〈0.05)、PA-aO2明显增大(P〈0.05);T4、T5时GP组的PaO2明显高于G组、PA-a O2明显小于G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CTPVB镇痛效果完善,可明显改善开胸术后肺功能,促进肺部氧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胸椎神经阻滞 肺功能 开胸手术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5
4
作者 卫琰 陈弘 +2 位作者 张昕 李立志 杜冬萍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7期510-513,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择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收治的60例胸背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胸椎旁阻滞组(TPVB组),两组各30人。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镇...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对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择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疼痛科收治的60例胸背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胸椎旁阻滞组(TPVB组),两组各30人。对照组采用口服药物镇痛(加巴喷丁);TPVB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口服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数字疼痛分级法(NRS)的差异,4周中加巴喷丁的用量,治疗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PVB组治疗后4周NR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4周中加巴喷丁的用量均少于C组(P<0.05),随访的第6,8,12周的NRS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TPVB组明显优于C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可以有效缓解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同时可以减少口服药物的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阻滞 超声引导下 加巴喷丁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80
5
作者 辜晓岚 何建华 顾连兵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循环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A组)和单纯全麻组(B组)。两组全麻方法相同,A组于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循环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食管癌开胸手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组(A组)和单纯全麻组(B组)。两组全麻方法相同,A组于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术后两组均采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患者全麻药物用量及麻醉前(T1)、诱导前(T2)、气管插管即刻(T3)、手术2h(T4)、术毕(T5)、术后1h(T6)、4h(T7)、8h(T8)、24h(T9)、48h(T10)的SBP、DBP、HR、SpO2,记录T6~T10时疼痛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并于T1、T4、T5、T9时抽血检测血糖、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浓度。结果 A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A组T6~T9安静时和活动时的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5),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T9时血糖、NE均明显高于T1、T4、T5时,T4、T5时E均明显低于T1、T9时,B组T9时DA明显高于T1、T4、T5时(P〈0.05),B组T9时血糖、NE、E、DA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麻用于食管癌手术安全有效,较单纯全麻能更好地抑制应激反应,减少全麻药物的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应激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间隔平面胸椎旁阻滞联合TIVA应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术后疼痛的影响 被引量:18
6
作者 朱晨 秦再生 陶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875-1880,共6页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间隔平面胸椎旁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6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18~85岁女性患者,ASAⅠ~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静吸复...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间隔平面胸椎旁阻滞联合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 60例行乳腺癌根治术18~85岁女性患者,ASAⅠ~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0例。静吸复合组行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胸椎旁阻滞组行多平面胸椎旁阻滞联合TIVA,术中自主呼吸。2组术后镇痛均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在T1(入室时)、T2(手术开始前即刻)、T3(切皮后5 min)、T4(腋窝清扫时)、T5(手术结束时)、T6(拔除喉罩时)、T7(转出PACU时)记录患者的心率、血压、脉搏氧饱和度(Sp O2)、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和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T8(术后2 h)、T9(术后4 h)、T10(术后8 h)、T11(术后16 h)、T12(术后24 h)对患者进行VAS疼痛评分。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用量,PACU停留时间,PCIA舒芬太尼用量和PCIA按压次数及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在手术开始前即刻,胸椎旁阻滞组心率明显高于静吸复合组,在手术结束时,胸椎旁阻滞组心率明显低于静吸复合组(P〈0.05)。血压、Sp O2、PETCO2和BIS在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椎旁阻滞组在术后2、4 h和术后8 h平静休息和咳嗽时VAS评分均低于静吸复合组。胸椎旁阻滞组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PACU停留时间、PCIA舒芬太尼用量和按压次数均低于静吸复合组(P〈0.05)。胸椎旁阻滞组术后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例数少于静吸复合组,但2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围术期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降低PACU停留时间,而且能改善术后急性疼痛,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阻滞 超声引导 术后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的进展 被引量:11
7
作者 田杨 许挺 徐懋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59-361,384,共4页
胸椎旁阻滞可为胸科、心脏、乳腺等手术提供良好的术中及术后镇痛。近年来,超声技术的发展为椎旁阻滞提供了即时、可视化的操作平台,进一步提高阻滞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发生,使椎旁阻滞再次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超声引导下多种入路方法... 胸椎旁阻滞可为胸科、心脏、乳腺等手术提供良好的术中及术后镇痛。近年来,超声技术的发展为椎旁阻滞提供了即时、可视化的操作平台,进一步提高阻滞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发生,使椎旁阻滞再次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超声引导下多种入路方法进行综述,探讨不同技术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阻滞 超声引导 平面内技术 平面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德胜蛇药片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椎旁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5
8
作者 刘明珠 李亚洲 刘光东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11期2662-2665,共4页
目的:观察季德胜蛇药片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椎旁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分别用季德胜蛇药片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椎旁阻滞、喷昔洛韦乳膏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 目的:观察季德胜蛇药片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椎旁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分别用季德胜蛇药片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椎旁阻滞、喷昔洛韦乳膏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止疱、结痂、愈合时间及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1、2、4及8周后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逐渐下降,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止疱、结痂、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季德胜蛇药片联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椎旁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季德胜 超声引导 胸椎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对乳腺炎换药的镇痛效果 被引量:2
9
作者 张广防 戴双华 +2 位作者 郭玲崧 肖建斌 蔡清香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77-1181,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在乳腺炎换药镇痛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肉芽肿乳腺炎患者96例,分为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组47例(T组)和局部麻醉组49例(L组),T组采用胸椎旁阻滞,L组行局部浸润麻醉,记录T组神经阻滞前、后生命体征,记录T组麻醉并...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在乳腺炎换药镇痛中的应用。方法选取肉芽肿乳腺炎患者96例,分为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组47例(T组)和局部麻醉组49例(L组),T组采用胸椎旁阻滞,L组行局部浸润麻醉,记录T组神经阻滞前、后生命体征,记录T组麻醉并发症数量,记录两组换药疼痛VSA评分、镇痛维持时间。结果 T组阻滞前与阻滞后对比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组霍纳氏综合征23例,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换药疼痛VSA评分、镇痛维持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用于乳腺炎换药镇痛,并发症少,提高治疗效果,加快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胸椎阻滞 镇痛 乳腺炎 换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双侧胸椎旁阻滞联合左侧迷走神经阻滞用于开腹胃造瘘术一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静 梅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934-936,共3页
晚期肿瘤患者常常极度衰弱,且合并有多种疾病,使得麻醉风险明显增加,麻醉方式的选择也受到很多限制。因此,对患者进行仔细评估,选择适合的麻醉方式尤为重要。我们采用超声引导下双侧胸椎旁多点阻滞联合颈部左侧迷走神经阻滞,成功地应用... 晚期肿瘤患者常常极度衰弱,且合并有多种疾病,使得麻醉风险明显增加,麻醉方式的选择也受到很多限制。因此,对患者进行仔细评估,选择适合的麻醉方式尤为重要。我们采用超声引导下双侧胸椎旁多点阻滞联合颈部左侧迷走神经阻滞,成功地应用于一例肺癌晚期全身转移患者的开腹胃造瘘手术,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阻滞 胸椎阻滞 胃造瘘术 超声引导 开腹 晚期肿瘤患者 双侧 麻醉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与前锯肌平面阻滞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0
11
作者 庄凌云 齐敦益 +2 位作者 徐达 陆瑞斌 陆志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59-1664,共6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和前锯肌阻滞(serratus plane block,SPB)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2017年2月-2018年11月从我院选择单侧乳腺癌根治术患者89例,随机分为3组,TPVB组:...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和前锯肌阻滞(serratus plane block,SPB)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2017年2月-2018年11月从我院选择单侧乳腺癌根治术患者89例,随机分为3组,TPVB组:静脉自控镇痛(PCIA)复合单次胸椎旁阻滞组(n=29)、SPB组:静脉自控镇痛复合单次前锯肌阻滞组(n=30)、对照组:静脉自控镇痛组(n=30).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术侧TPVB和SPB,两组均注射0.5%罗哌卡因25 mL,对照组患者行全凭静脉麻醉.术后3组均予枸橼酸芬太尼PCIA.于术后2、4、6、24、48、72 h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记录术后24、48、72h内芬太尼用量,检测并记录3组白细胞介素6(IL-6)分别在术前(T0)、术后1 h(T1)、术后4 h(T2)、术后24 h(T3)的值.记录3组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比较术后3组患者的芬太尼消耗量和VAS评分,比较3组的有效镇痛时间,比较3组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术后TPVB组的镇痛时间长于SPB组(P<0.05).术后3组的芬太尼消耗量均随时间而增加,TPVB组0.05),术后3组的IL-6水平均随时间先升高后降低,TPVB组0.05).呕吐:PVB组和对照组,SPB组和对照组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PVB组和SP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TPVB与SPB都能减少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都能减少炎症因子的释放.但TPVB的炎症因子释放更少,有效镇痛时间更长,芬太尼的消耗量更少,患者的VAS评分更低,镇痛效果更佳,TPVB组和SPB组与对照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都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胸椎阻滞 前锯肌平面阻滞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炎症因子 术后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麻醉及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3
12
作者 崔作伟 蒋晶晶 吴秀英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4-358,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麻醉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50例,其中有47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G组,n=24)采取全身麻醉加术后静脉镇痛;实验组(P组,n=2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麻醉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胸腔镜下行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50例,其中有47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G组,n=24)采取全身麻醉加术后静脉镇痛;实验组(P组,n=23)采取全身麻醉复合胸椎旁神经阻滞加术后静脉镇痛。记录2组患者入室后(T0)、切皮前(T1)、切皮后(T2)、切皮后0.5 h (T3)、切皮后1 h (T4)、切皮后1.5 h (T5)、切皮后2.0 h (T6)的血压及心率变化曲线,术中血管活性药物及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拔管后有无躁动及需要舒芬太尼镇痛的情况。记录术后30 min、6 h、12 h、24 h静息及咳嗽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P组患者切皮后血压及心率的变化明显低于G组(P <0.05)。术中镇痛药物的用量明显低于G组(P <0.05)。拔管后躁动及需要舒芬太尼的情况明显好于G组(P <0.05)。术后6 h内的VAS评分低于G组(P <0.05)。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胸腔镜肺癌根治手术中能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胸椎神经阻滞 罗哌卡因 胸腔镜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颈部迷走神经阻滞联合胸椎旁阻滞在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3
作者 程晨 范坤 张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颈部迷走神经阻滞(cervical vagal block,CVB)联合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在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0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颈部迷走神经阻滞(cervical vagal block,CVB)联合胸椎旁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在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9年1月—2020年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东院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双腔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general anaesthesia with double lumen tube,GA+DLT)组20例,以及非气管插管神经阻滞麻醉(non-intubated nerve block anaesthesia,NINBA)组20例。GA+DLT组采用支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后采用患者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NINBA组行超声引导下CVB联合TPVB,予0.5%罗哌卡因40 mL。记录2组患者术中是否出现呛咳、出血量、低氧血症发生情况和手术时间,术后胸闷发生情况、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帕瑞昔布钠使用次数、术后住院天数及Bruggermann舒适评分(Bruggermann Comfort Score,BCS)。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2组患者术中均未出现低氧血症和呛咳,出血量和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INBA组患者术后运动VAS较GA+DLT组低(P=0.008),术后帕瑞昔布钠使用次数较GA+DLT组少(P=0.000);NINBA组患者BCS较GA+DLT组明显升高(P=0.020);与NINBA组比较,GA+DLT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结论·超声引导下CVB联合TPVB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胸腔镜下肺大疱切除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阻滞 胸椎阻滞 超声引导 胸腔镜 肺大疱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竖脊肌间隙阻滞与胸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乳腺癌术后急性疼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晓 唐栋梁 +1 位作者 王洁 单玉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77-781,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竖脊肌间隙阻滞与胸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乳腺癌术后急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研究纳入90例年龄在25~70岁准备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患者被随机分为竖脊肌阻滞(ESP)组,椎旁阻滞(PVB)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手术...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竖脊肌间隙阻滞与胸椎椎旁神经阻滞治疗乳腺癌术后急性疼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研究纳入90例年龄在25~70岁准备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患者被随机分为竖脊肌阻滞(ESP)组,椎旁阻滞(PVB)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手术前根据分组给予超声引导竖脊肌间隙阻滞和胸椎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不给于任何干预阻滞治疗。为所有患者提供静脉内患者自控镇痛装置。观察术后1、6、12和24 h吗啡使用剂量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以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结果吗啡消耗剂量:ESP组和对照组(P<0.001)之间以及PVB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而ESP组和PV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ESP组和PVB组比较,恶心的发病率较高(P=0.008)。PVB组术后发现1例气胸。结论超声引导下ESP阻滞和PVB阻滞均可为接受乳腺癌手术的患者提供有效镇痛,并通过减少吗啡的使用剂量来降低患者恶心发生率。PVB阻滞有发生气胸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竖脊肌阻滞 胸椎神经阻滞 乳腺癌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疼痛相关介质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25
15
作者 程蕾 涂小磊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45-48,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疼痛相关介质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8例,经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椎旁阻滞组各5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全身麻醉,椎旁阻滞...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疼痛相关介质分泌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8例,经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椎旁阻滞组各5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全身麻醉,椎旁阻滞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即刻(T0)、术后6h(T1)、术后12h(T2)、术后24h(T3)血清中疼痛介质、炎症因子、应激激素含量的差异。结果:T0时,两组血清中疼痛介质、炎症因子、应激激素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2、T3时,椎旁阻滞组血清中疼痛介质NPY、PGE_2、5-HT的含量低于对照组;血清中炎症因子IL-1、IL-6、TNF-α、MCP-1的含量低于对照组;血清中应激激素ACTH、Cor、AngⅠ、AngⅡ的含量低于对照组。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介质的释放,减轻全身炎症应激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 超声引导下胸椎阻滞 疼痛介质 炎症因子 应激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血清MCP-1、IL-6及IL-10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保应 肖建波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8期1683-1687,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6(IL-6)及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8年7月早期乳腺癌患者7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对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细胞介素-6(IL-6)及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8年7月早期乳腺癌患者7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8)与研究组(n=38)。对照组采取全身麻醉,研究组采取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统计两组围术期情况(PCIA按压次数、术中舒芬太尼用量、PACU停留时间),术前及术后12h、24h血清因子(MCP-1、IL-6、IL-10)水平,术后2、4、8、12、24h时疼痛程度(VAS)评分,术前(T1)、麻醉后15min(T2)、术后5min(T3)血流动力学状态[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1)围术期情况:研究组PCIA按压次数、术中舒芬太尼用量、PACU停留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2)血清因子:术前两组血清MCP-1、IL-6、IL-10水平间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2h两组血清MCP-1、IL-6、IL-10水平较术前增高(P<0.05),术后24h两组血清MCP-1、IL-6、IL-10水平较术后12h显著降低(P<0.05),且术后12h及24h时研究组血清MCP-1、IL-6、IL-10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3)疼痛程度:术后2、4、8、12、24h研究组VAS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4)血流动力学:T1时期两组HR、MAP间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T2时期HR、MAP低于T1时期,但研究组各指标水平较对照组高(P<0.05),T3时期研究组HR、MAP恢复至T1时期水平,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5)不良反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研究组(10.53%)低于对照组(28.95%)(P<0.05)。结论:早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缩短PACU停留时间,减轻术后疼痛感,维持血流动力学状态稳定,抑制手术创伤所致炎性反应程度,且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胸椎阻滞 全身麻醉 乳腺癌 改良根治术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胸椎旁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镇痛的效果 被引量:19
17
作者 袁炳林 黄锡强 +1 位作者 李斌飞 黄焕森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4-378,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复合罗哌卡因胸椎旁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Dex 1μg/kg+0.375%罗哌卡因20 mL(T_1组),Dex 1.5μg/kg+0.375%罗哌卡因20 mL(T_2组),0.3...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复合罗哌卡因胸椎旁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Dex 1μg/kg+0.375%罗哌卡因20 mL(T_1组),Dex 1.5μg/kg+0.375%罗哌卡因20 mL(T_2组),0.375%罗哌卡因20 mL(C组)。记录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后感觉阻滞节段数、术中麻醉药物使用情况、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术后吗啡使用情况、术前及术毕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和并发症情况。结果T组阻滞起效时间比C组更快(P<0.05);阻滞后不同时段T组感觉阻滞节段数多于C组(P<0.05);T组术中麻醉药物用量少于C组(P<0.05);T组术后VAS评分低于C组(P<0.05);T组术后吗啡用量少于C组(P<0.05);T组术后血糖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幅度均低于C组(P<0.05);T_1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最低(P<0.05)。结论Dex混合罗哌卡因胸椎旁阻滞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可增强术后镇痛的效果;Dex 1μg/kg组术后镇痛效果较好,不良反应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引导下胸椎旁阻滞 乳腺癌根治术 右美托咪定 罗哌卡因 镇痛强度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的影响 被引量:27
18
作者 靳红绪 张同军 +5 位作者 孙学飞 张华 王福朝 吕东海 姚长青 王忠义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671-675,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mastectomy pain syndrome,PMPS)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病人206例,年龄32~76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7.3~34.5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对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post-mastectomy pain syndrome,PMPS)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侧乳腺癌根治术病人206例,年龄32~76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7.3~34.5 kg/m2,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I或II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PG组)和单纯全麻组(GA组)。PG组病人于全麻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手术侧胸3椎旁间隙注射0.5%的罗哌卡因20 ml并置入导管。两组病人诱导后插入喉罩丙泊酚全凭静脉维持麻醉,术后PG组给予连续胸椎旁神经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thoracic paravertebral analgesia,PCPA),GA组给予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记录术中芬太尼和丙泊酚的用量、术后48 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例数、镇痛满意率情况和不良反应。随访术后3、6、12个月时病人PMPS的发生情况。结果:与GA组相比,PG组术中丙泊酚用量和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PG组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例数均显著少于GA组,术后镇痛满意率显著高于GA组(P<0.05);PG组病人术后嗜睡、PONV及尿潴留等不良反应率较GA组显著下降(P<0.05)。PG组病人术后3、6、12个月PMP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GA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胸椎旁神经阻滞镇痛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病人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发生少,可有效减少PMPS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胸椎神经阻滞 乳腺癌术后疼痛综合征 超声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颊针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蒋晨浩 张建楠 +3 位作者 周红梅 李荣华 邱犀子 蔡靓羽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64-1468,共5页
目的:观察颊针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无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PHN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药物配... 目的:观察颊针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无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PHN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药物配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颊针治疗。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2、3、4周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治疗前后的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辅助T细胞1/2(Th1/Th2)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VAS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的SF-36除生理功能外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NSE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γ干扰素(IFN-γ)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颊针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胸背部PHN效果显著,能有效缓解疼痛,提升患者治疗期间的生命质量,降低神经细胞损伤,提高免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神经痛 超声引导 胸椎神经阻滞 颊针 全息理论 针刺镇痛 视觉模拟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椎旁神经阻滞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0
作者 陈韦东 谭炜浩 +5 位作者 钟锦涛 杨斌 陈志敏 马纯玲 瞿东滨 郑明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114,共4页
胸椎旁神经阻滞术(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是将局麻药注入椎旁间隙进而产生同侧节段性躯体和交感神经阻滞的技术[1,2]。TPVB应用于脊柱、胸腹部急慢性疼痛的镇痛主要与胸椎旁间隙(thoracic paravertebral space,TPVS)的解... 胸椎旁神经阻滞术(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TPVB)是将局麻药注入椎旁间隙进而产生同侧节段性躯体和交感神经阻滞的技术[1,2]。TPVB应用于脊柱、胸腹部急慢性疼痛的镇痛主要与胸椎旁间隙(thoracic paravertebral space,TPVS)的解剖结构有关。TPVS为位于胸椎两旁的楔形间隙,如图1所示[3],内含脂肪组织、脊神经根、肋间神经、胸神经背支、交通支、交感神经链和肋间动静脉等结构,其内侧界由椎体、椎间盘和椎间孔构成,向内经椎间孔与硬膜外间隙相连,外侧在肋横关节附近逐渐变细并延续为肋间隙。前缘为胸膜,后缘为肋横突上韧带,不同节段的上下边界由肋骨头、肋骨颈、横突以及肋横突韧带等分隔。关于TPVS的尾端边界有较大争议,部分学者认为腰大肌是TPVS的下边界[4],但其他研究发现注射剂可通过膈肌的内侧和外侧弧状韧带向腰丛和腹腔神经节扩散,并不存在尾端边界[5]。至今,还没有TPVS头端边界的相关描述。现将椎旁神经阻滞技术的种类、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发症等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神经阻滞 超声引导 神经刺激仪 压力测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