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淋巴样增强结合因子1在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中的表达
1
作者 赵敏 倪平 +2 位作者 翟惠莹 靳小可 杨玉琼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84-988,共5页
目的研究淋巴样增强结合因子1(lymphoid enhancer-binding factor 1,LEF1)在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 cell chron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B-CLPD)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在B-CLPD亚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B-CLPD患... 目的研究淋巴样增强结合因子1(lymphoid enhancer-binding factor 1,LEF1)在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 cell chron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B-CLPD)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在B-CLPD亚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B-CLPD患者骨髓或淋巴结标本和20例对照组标本,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LEF1的表达情况。结果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20例,LEF1阳性16例,阳性率为80%;套细胞淋巴瘤阳性为1/12;滤泡性淋巴瘤为1/5;边缘区淋巴瘤为0/11;淋巴浆细胞淋巴瘤为0/8;毛细胞白血病0/2;20例非恶性血液病患者未见LEF1表达;LEF1表达在CL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EF1的表达和CD200、CLL积分等CLL的相关指标具有相关性(P<0.05)。4例LEF1阴性的CLL患者中,2例+12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于LEF1阳性组(P>0.05)。结论LEF1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较好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是B-CLPD鉴别诊断的良好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 淋巴样增强结合因子1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180在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中的表达特点及其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婧 盛燕 +1 位作者 眭竫旎 翁香琴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811-1815,共5页
目的:通过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 cell chron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B-CLPD)中CD180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探讨CD180在B-CLPD中的表达特点及其在... 目的:通过多参数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 cell chronic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s,B-CLPD)中CD180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探讨CD180在B-CLPD中的表达特点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利用FCM检测178例B-CLPD病人骨髓中异常B淋巴细胞表面CD180的MFI。以正常对照组为参照,分析各类型B-CLPD中CD180的表达情况,并比较不同亚型中的表达差异。结果:(1)除脾脏弥漫性红髓小B细胞淋巴瘤(SDRPL)外,各类型B-CLPD中CD180的表达强度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2)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中CD180 MFI明显低于其余类型B-CLPD;(3) CD180在毛细胞白血病(HCL)中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边缘区淋巴瘤(MZL)、套细胞淋巴瘤(MCL)、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4)在脾脏边缘区淋巴瘤(SMZL)、毛细胞白血病(HCL)、毛细胞白血病变异型(HCLv)以及SDRPL等原发于脾脏的淋巴瘤中,有绒毛组和无绒毛组CD180表达强度有显著差异。结论:利用多参数FCM,检测CD180和其他免疫标志表达水平,有助于区分B-CLPD不同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 CD180平均荧光强度 多参数流式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药时代200例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成波 胡敏 +2 位作者 沈建箴 许华琴 郑瑞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22-729,共8页
目的:探讨新药治疗时代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CLPD)患者初诊时的临床特征及新药治疗对疗效和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1年8月间就诊的200例B-CLPD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分析在含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 目的:探讨新药治疗时代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B-CLPD)患者初诊时的临床特征及新药治疗对疗效和生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1年8月间就诊的200例B-CLPD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分析在含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及单纯化疗等不同治疗方案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存情况。并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男性119例(59.5%),女性81例(40.5%),男女比例约1.5∶1,中位确诊年龄61(30-91)岁。200例患者亚型分布为CLL/SLL 51例(25.5%),FL 64例(32.0%),MCL 40例(20.0%),MZL 30例(15.0%),LPL/WM 10例(5%),B-CLPD-U 5例(2.5%)。102例(51.0%)患者以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32例(16.0%)患者合并有B症状。CLL/SLL患者中Binet A期12例(23.5%)、Binet B/C期39例(76.5%),其他亚型患者Ann Arbor或Lugano分期I-II期29例(20.9%),Ⅲ-Ⅳ期110例(79.1%)。58例接受含BT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有43.1%(25/58)获得CR,ORR为87.9%(51/58),97例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治疗的患者有40.2%(39/97)获得CR,ORR为62.9%(61/97),14例接受单纯化疗的患者仅7.1%(1/14)获得CR,ORR为28.6%(4/14)。所有患者3年OS率和PFS率分别为79.2%和72.4%。MZL、CLL/SLL、FL、WM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94.7%、87.7%、86.8%和83.3%,而MCL患者的3年OS率仅为40.6%,明显低于上述其他亚型(P<0.05)。含BTK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中位OS为20.5个月,3年OS率为97.4%,以利妥昔单抗为基础治疗的患者中位OS为18.5个月,3年OS率为90.7%;单纯化疗的患者中位PFS为4个月,1年OS率为52.7%,单纯化疗组的PFS、OS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贫血、乳酸脱氢酶升高、β2-微球蛋白升高、存在脾脏肿大对OS有显著影响(P<0.05),乳酸脱氢酶升高对PFS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贫血(P<0.05)和乳酸脱氢酶升高(P<0.05)是患者生存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结论:B-CLPD是一类临床异质性较大的疾病,合并贫血和乳酸脱氢酶升高是评估患者生存不良的预后因素,新药时代BTK抑制剂和新型免疫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 临床特征 预后 bTK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不能分类患者1例
4
作者 温真真 孙启鑫 +3 位作者 朱志刚 王顺清 李庆山 应逸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2770-2770,共1页
患者男.83岁.因“贫血、血小板减少3月余”为主诉入院。3月前(2014年2月)患者突发鼻腔黏膜出血于我省某三甲医院就诊.门诊血常规偶然发现血色素、血小板减少。予止血对症处理后门诊随访。2014年5月为明确原因改入我院,追问病史发... 患者男.83岁.因“贫血、血小板减少3月余”为主诉入院。3月前(2014年2月)患者突发鼻腔黏膜出血于我省某三甲医院就诊.门诊血常规偶然发现血色素、血小板减少。予止血对症处理后门诊随访。2014年5月为明确原因改入我院,追问病史发现青年时代起即有反复鼻出血病史,曾行鼻腔黏膜烧灼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增殖性疾病 患者 b细胞 血小板减少 分类 慢性 门诊随访 鼻腔黏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道惰性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7例临床病理分析
5
作者 张燕林 谢建兰 +1 位作者 郑媛媛 周小鸽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14,共6页
目的探讨胃肠道惰性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indolent NK-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iNKLP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iNKLP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内镜表现和免疫表型,进行原位杂交... 目的探讨胃肠道惰性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indolent NK-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iNKLP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iNKLP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内镜表现和免疫表型,进行原位杂交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7例iNKLPD中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28~54岁,中位年龄40岁。临床表现:反酸2例,恶心3例,胃胀不适5例,腹痛1例。发病部位:单部位5例,多部位2例。发生于胃、小肠和结肠的病例显示小淋巴细胞在黏膜之间浸润。淋巴细胞胞质丰富、淡染,核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核分裂罕见。背景中可见散在嗜酸性粒细胞。累及胆囊和膀胱的病例显示组织结构破坏。胆囊病例还可见具有淡染胞质、染色质较粗糙、有清晰核仁的细胞。免疫表型:CD3、CD56、CD7、TIA1和Granzyme B均阳性,CD20、CD8和CD5均阴性,4例CD4阴性,2例出现少数细胞胞质颗粒状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10%~50%。7例EBER原位杂交均阴性。7例患者随访25~57个月,平均随访38个月,均存活,其中4例无临床症状,1例出现多部位累及,2例原部位复发。结论iNKLPD具有惰性临床进程,可累及胃肠道及以外的多个部位,需与胃肠道侵袭性淋巴瘤鉴别,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增殖性疾病 胃肠道 惰性 NK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有淋巴样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6
作者 陈东海 岳雪亭 +1 位作者 董宇超 张景熙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1-386,共6页
固有淋巴样细胞是先天黏膜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泌效应细胞因子和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参与免疫应答。它们在转录因子和分泌细胞因子方面与辅助性T细胞相似,但同时也具有一些独特的功能。不同固有淋巴样细胞亚群依据各自特点在... 固有淋巴样细胞是先天黏膜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泌效应细胞因子和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参与免疫应答。它们在转录因子和分泌细胞因子方面与辅助性T细胞相似,但同时也具有一些独特的功能。不同固有淋巴样细胞亚群依据各自特点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发挥不同的作用,与适应性淋巴细胞相比,固有淋巴样细胞在淋巴组织中相对较少,只占肺部免疫细胞的一小部分,但这些淋巴细胞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固有淋巴样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有淋巴细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细胞介素类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EB病毒相关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临床及实验特征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倩 张红宇 +5 位作者 张文丽 钟凤鸾 冯佳 孟庆祥 尹为华 聂李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53-957,共5页
本研究分析成人EB病毒相关的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V+T/NK-LPD)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探讨成人EBV+T/NK-LPD早期诊断和临床预后。对2005年至2012年间在我院诊断的19例EBV+T/NK-LPD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 本研究分析成人EB病毒相关的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BV+T/NK-LPD)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探讨成人EBV+T/NK-LPD早期诊断和临床预后。对2005年至2012年间在我院诊断的19例EBV+T/NK-LPD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男11例,女8例,中位年龄32岁(20-70岁);起病至确诊时间平均3.5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2.5个月;持续不明原因发热、肝脾大、肝功能损害、间质性肺炎为常见首发表现;血细胞减少出现在18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具有β2-MG、LDH、TNF、IL-6水平升高及血EBV-DNA阳性(中位拷贝数>106);骨髓细胞形态表现为异常大颗粒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增多或伴噬血现象;骨髓流式细胞检查易见CD5、CD7缺失的T/NK淋巴细胞;骨髓活检显示,10例患者可见异常淋巴细胞间质浸润,6例可见少量大细胞成灶性浸润;骨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异常细胞表达为CD3+CD56+NK细胞2例,CD3+CD8+T细胞11例,CD3+CD4+细胞3例;全部病例表达细胞胞质内抗原(TIA-1)和EBER;3例淋巴结活检病理主要为反应性增生。全部患者死于进行性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成人EBV+T/NK-LPD以发热和肝脾大为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外周血EBV-DNA持续升高、EB病毒感染T/NK淋巴细胞组织浸润并有多器官进行性损伤的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多数预后不良,上述特征性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成人EBV+T/NK-LPD的及时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T淋巴细胞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流式细胞术从B淋巴增殖性疾病中鉴别脾边缘带淋巴瘤 被引量:7
8
作者 胡旸 陈艳 +5 位作者 王丽华 陈雪 方芳 刘诗琴 伍学强 朱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49-356,共8页
脾边缘带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SMZL)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原发于脾脏的惰性B淋巴增殖性疾病,表现为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或比例增高、脾大,而外周浅表淋巴结往往不大,需要应用诊断性脾切除病理检查得以确诊,但患者多数... 脾边缘带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SMZL)是一种相对少见的原发于脾脏的惰性B淋巴增殖性疾病,表现为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和/或比例增高、脾大,而外周浅表淋巴结往往不大,需要应用诊断性脾切除病理检查得以确诊,但患者多数不能接受,早期诊断困难。本研究探索以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为主的诊断途径的可行性。选取6例疑诊SMZL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以10名骨髓健康供者及确诊的10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3例毛细胞白血病(HCL)、3例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LPL/WM)初诊患者为对照。对所有患者及对照组进行骨髓FCM免疫分型,所选抗体组合包括CD45、CD5、CD10、CD19、CD20、CD22、CD23、CD25、CD103、CD11c、CD123、κ、λ、Cyclin D1等,同时结合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表明:6例疑诊SMZL患者表现为淋巴细胞增高和脾大。因外周淋巴结无肿大6例患者均未行淋巴结活检,仅1例患者行病理诊断性脾切除。经骨髓FCM免疫表型分析,除健康供者外均可发现骨髓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常成熟B细胞克隆,并通过CD5、CD10表达与否结合其他表型进一步与其他B细胞肿瘤鉴别。结果 6例SMZL患者均CD19+、CD20+,而CD10-,4例患者CD5-,2例CD5+,而CD23、CD38、ZAP-70、CD11c、CD103、CD123、Cyclin D1均不表达。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可见有短绒毛的异常淋巴细胞,结合临床特征将6例患者诊断为SMZL。1例患者因合并脾功能亢进需要行脾切除,术后病理证实该病。10例CLL主要表达CD5、CD23之外;在3例HCL除表达CD11c、CD103、CD123,形态学上更有典型的"毛";3例LPL/WM具有轻链限制性表达、IgM显著升高、浆样淋巴细胞增多的特点。结论:FCM免疫表型分析结合骨髓形态学可作为临床诊断SMZL有力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边缘带淋巴 b淋巴增殖性疾病 流式细胞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系统性EB病毒阳性T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临床病理学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微 遆红娟 +3 位作者 农琳 张爽 张莹 李挺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94-598,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阳性T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EBV-positive T-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of childhood,儿童EBV+TLP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3例儿童EBV+TLPD进行临床特点、病理学形态及免... 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阳性T细胞淋巴增殖性疾病(EBV-positive T-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 of childhood,儿童EBV+TLPD)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3例儿童EBV+TLPD进行临床特点、病理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特征比较,EBV原位杂交和T细胞受体γ(T cell receptorγ,TCRγ)基因重排检测。结果:3例儿童EBV+TLPD患儿发病年龄分别为2岁、7岁和10岁。就诊时均表现为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例2患儿伴有皮疹症状。实验室检查证实体内存在EBV感染。病理组织形态:淋巴结结构破坏,扩张副皮质区内毛细血管后微静脉树枝状增生,伴多量小至中等大异型淋巴细胞弥漫增生。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表达细胞毒T细胞相关标记:CD3、CD5、T-bet和TIA-1均阳性,粒酶B 2例阳性,CD4和CD8 2例双阳性、1例双阴性,CD56、CD21和CXCL13均阴性;原位杂交检测3例均EBV阳性;TCRγ基因PCR检测2例阳性。结论:儿童EBV+TLPD是一种少见的活化细胞毒T细胞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EBV原位杂交和分子克隆技术分析有助于诊断。我国病例与国际报道病例临床病理特征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 T淋巴细胞 Eb病毒感染 病理学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系统性EB病毒阳性T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0
作者 沈恺 陈心传 +2 位作者 刘霆 朱焕玲 徐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98-1000,共3页
EB病毒阳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Epstein—Bar rvirus positive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EBV+LPD)既往被归于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范畴,是一组界于肿瘤和非肿瘤疾... EB病毒阳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Epstein—Bar rvirus positive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EBV+LPD)既往被归于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in—fection,CAEBV)范畴,是一组界于肿瘤和非肿瘤疾病之间的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文献复习 阳性 非肿瘤疾病 系统 成人 bAR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BV相关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杨欢 尹列芬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6-320,共5页
EBV相关的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T/natural killer-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EBV-T/NK-LPDs)是与EBV感染密切相关的一组罕见的谱系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EBV-T/NK-LPDs包括四种亚型:儿... EBV相关的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pstein-Barr virus-associated T/natural killer-cell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EBV-T/NK-LPDs)是与EBV感染密切相关的一组罕见的谱系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EBV-T/NK-LPDs包括四种亚型:儿童系统性EBV+T细胞淋巴瘤、系统型T细胞和NK细胞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及严重蚊虫叮咬过敏症。各亚型的临床症状、组织学和免疫表型上相互重叠,在临床过程中可能相互转变,明确诊断和精确分类都面临极大的困难。目前,EBV-T/NK-LPDs的病因学及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除造血干细胞移植外,暂无统一有效的根治方法。该文就EBV-T/NK-LPDs的发病机制、分类、临床特征、组织学及免疫表型、预后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不同亚型EBV-T/NK-LPDs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EbV T细胞 NK细胞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8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12
作者 刘春平 顾莹莹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20,共6页
目的探讨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8例肺IV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观察其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8例肺... 目的探讨肺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 large B-cell lymphoma,IV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8例肺IV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观察其组织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8例肺IVLBCL患者,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45~67岁,平均(51.25±8.6)岁。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气促。血清乳酸脱氢酶、Fe蛋白、血浆D二聚体和血沉多有不同程度升高。影像学检查多表现为双肺弥漫性磨玻璃模糊影。镜下8例组织学形态相似,肺泡间隔增宽,间隔内小血管和毛细血管腔内充有瘤细胞,瘤细胞体积大,核仁明显,核分裂象较易见。免疫表型:8例瘤细胞CD20、CD79a和PAX-5均弥漫强阳性,7例为非生发中心细胞表型(non-germinal cell phenotype,non-GCB),1例为生发中心细胞表型(germinal cell phenotype,GCB),1例为双表达淋巴瘤,3例CD5阳性,Ki67增殖指数为60%~80%。结论肺IVLBCL罕见,特征性表现是淋巴瘤细胞在血管内选择性生长,该肿瘤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常误诊为间质性肺炎,需提高对该疾病的警觉性,正确诊断,早期治疗,以延长患者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 疾病 病理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93^(+)B淋巴细胞亚群在炎症及炎症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3
作者 牛长平 孙思予 刘冬妍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7-272,共6页
CD93表达于原B(pro-B)细胞、前B(pre-B)细胞以及各种不成熟B细胞,CD93可以和膜突蛋白(moesin)、多聚素2(MMRN2)等分子相互作用参与细胞迁移、黏附和吞噬过程,进而在炎症以及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检测CD93+B细胞亚群对炎症... CD93表达于原B(pro-B)细胞、前B(pre-B)细胞以及各种不成熟B细胞,CD93可以和膜突蛋白(moesin)、多聚素2(MMRN2)等分子相互作用参与细胞迁移、黏附和吞噬过程,进而在炎症以及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检测CD93+B细胞亚群对炎症及炎症相关疾病,如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的胃炎、脓毒症、非肥胖型糖尿病以及牙周炎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监测具有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93 b淋巴细胞亚群 胃炎 脓毒症 自身免疫性疾病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药物治疗路径的制订与应用成效
14
作者 曾峥 万达伟 +4 位作者 陈薇 范乐勇 谌通通 丁爱萍 袁晟光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58-1164,共7页
目的通过制订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药物治疗路径并应用,为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背景下精细化用药以及控费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参与制订初治DLBCL的药物治疗路径,以循证医学和循证药学为基础,采用戴明环(PDCA)循... 目的通过制订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药物治疗路径并应用,为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支付背景下精细化用药以及控费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参与制订初治DLBCL的药物治疗路径,以循证医学和循证药学为基础,采用戴明环(PDCA)循环法进行行政干预,并以血液内科为试点科室,观察该科室初治DLBCL患者的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和DRGs支付结余等经济性指标以及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的实践情况。结果RG13干预组平均住院总费用、药品费用、支付结余亏损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初治DLBCL药物治疗路径的制订及其应用,可以在保证治疗安全有效的前提下进一步节约治疗成本,减少DRG超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治疗路径 初治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附分子CD11a、CD11b、CD62L在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的表达 被引量:3
15
作者 童秀珍 罗绍凯 +1 位作者 洪文德 彭爱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611-613,共3页
目的 :观察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肿瘤细胞表面 β2 整合素 (CD11a、CD11b)及L 选择素 (CD6 2L)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35例初诊或复发急性淋巴白血病 (ALL)、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30例多发性骨髓瘤 (MM... 目的 :观察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肿瘤细胞表面 β2 整合素 (CD11a、CD11b)及L 选择素 (CD6 2L)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 35例初诊或复发急性淋巴白血病 (ALL)、4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30例多发性骨髓瘤 (MM)、14例淋巴肉瘤白血病及 2 5例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粘附分子CD11a、CD11b、CD6 2L的表达。结果 :①与正常造血细胞比较 ,CD11b、CD11a在ALL、MM、CLL细胞表达均下降 (P <0 0 1) ,但在淋巴肉瘤白血病细胞表达无明显改变 (P >0 0 5 ) ,CD6 2L在MM、CLL、淋巴肉瘤白血病细胞表达均下降 (P <0 0 5 ) ,但在ALL中表达增强 (P <0 0 5 )。②CD11a在ALL表达明显高于淋巴肉瘤白血病细胞表达 (P <0 0 1) ,CD6 2L在ALL表达明显低于淋巴肉瘤白血病细胞 (P <0 0 1)。③浸润组CD11a在ALL表达高于非浸润组 ,(P <0 0 5 )。④ALL完全缓解组CD11a、CD11b的表达可升至正常范围。结论 :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肿瘤细胞表面上存在多个粘附分子的表达异常 ,检测粘附分子有助于判断白血病细胞类型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粘附分子 恶性淋巴增殖性疾病 CD11A CD11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8例BCR/ABL1阴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JAK2、CALR、MPL基因突变检测及其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振玲 高丽 +7 位作者 张辉 张春霞 陈艳荣 黄泛舟 龚明 高亚玥 唐寅 马一盖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22-1128,共7页
目的:检测经典BCR/ABL1阴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JAK2、CALR、MPL基因突变,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208例BCR/ABL1阴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ET146例,PV37例,MF25例)纳入BCR/ABL1阴性CMPN组,124例继发性血小板... 目的:检测经典BCR/ABL1阴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JAK2、CALR、MPL基因突变,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208例BCR/ABL1阴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ET146例,PV37例,MF25例)纳入BCR/ABL1阴性CMPN组,124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及73例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纳入对照组。抽取骨髓或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及总RNA,进行JAK2基因外显子12至20,MPL基因外显子10以及CALR基因外显子3至9测序分析。结果:146例ET患者中,JAK2V617F突变86例(58.9%);JAK2 exon 12突变2例(1.4%);CALR突变41例(28.1%),其中Ⅰ型(c.1092_1143del)22例,Ⅱ型(c.1154_1155insTTGTC)11例,Ⅴ型(c.1091_1142del)1例,Ⅷ型(c.1104_1137del)1例,41型(c.1107_1137del)1例,42型(c.1125_1125del)1例,其他(c.1107_1115del,c.1111_1144 del,c.1101 A>C,c.1112_1117del)4例;MPL基因突变9例(6.2%)。JAK2、CALR、MPL基因突变均阴性的患者有8例(5.4%)。37例PV中检出JAK2以及CALR突变共35例(94.6%),其中JAK2V617F突变31例(83.8%),JAK2 exon 12突变2例(5.4%);CALR突变2例(5.4%),其中Ⅰ型1例,另1例为CALR c.1191_1193del。JAK2、CALR、MPL突变均阴性2例。25例MF中检出JAK2V617F突变19例(76%),CALR突变2例(8%);JAK2、CALR、MPL突变均阴性的患者有4例(16%)。124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的患者以及73例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的患者中,均未检测出JAK2、CALR或者MPL基因突变。结论:联合JAK2、CALR、MPL基因突变能覆盖大多数BCR/ABL1阴性的骨髓增殖性疾病患者,CALR突变在ET患者中检出率较高,因此CALR突变可作为JAK2、MPL突变阴性的ET的新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R/AbL1阴性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 JAK2基因 CALR基因 MPL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诊治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顾斌 陈广华 吴德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38-542,共5页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PTL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发生的一组少见却严重的并发症,大部分患者发病与EBV感染相关,临床上通常表现为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无效的反复发...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PTL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发生的一组少见却严重的并发症,大部分患者发病与EBV感染相关,临床上通常表现为广谱抗生素抗感染治疗无效的反复发热、淋巴结进行性肿大、血象三系血细胞进行性下降和EBV血症,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可出现多脏器功能不全,早期死亡率高。因此,临床医生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尽早诊断,及时采取诸如利妥昔单抗、供体淋巴细胞输注和(或)EB病毒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有效措施治疗,尽可能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近年来allo-HSCT后PTLD的发病特点、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Epstein—barr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味都气丸加味辅助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联合噻托溴铵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血肌酐、免疫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4
18
作者 花荣 张家春 胡金秀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99-203,共5页
目的分析七味都气丸加味辅助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联合噻托溴铵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血肌酐、免疫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期间医院(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 目的分析七味都气丸加味辅助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联合噻托溴铵对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血肌酐、免疫因子及T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18年11月—2020年11月期间医院(凉山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老年COPD患者106例,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七味都气丸加味+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噻托溴铵治疗)与对照组(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联合噻托溴铵治疗),各5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可溶性髓系细胞表达触发蛋白-1(sTREM-1)、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炎性因子,以及CD_(4)^(+)、CD_(8)^(+)、CD_(4)^(+)/CD_(8)^(+)、PaO_(2)、PaCO_(2)、心率及呼吸频率的变化、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pred、血肌酐、最大自主通气量(MVV)。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用药期间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34%(50/53),显著高于对照组(77.36%,41/53)(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43%(5/53),显著低于对照组(22.64%,12/53)(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PCT、sTREM-1、IL-6及IL-10炎性因子水平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D_(4)^(+)和CD_(4)^(+)/CD_(8)^(+)水平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PaO_(2)高于本组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PaCO_(2)、心率和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FEV1/FVC、FEV1%pred和MVV高于对照组,血肌酐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七味都气丸加味辅助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联合噻托溴铵对重度COPD患者的疗效更佳,快速缓解患者体征与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较少,可以显著改善患者机体的炎性因子水平、肺功能、血肌酐及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值得采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味都气丸 布地奈德福莫特罗 噻托溴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T淋巴细胞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在干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姜玉杰 王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52-856,共5页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是干细胞移植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EB病毒感染是导致PTLD发生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针对PTLD的治疗措施有减少免疫抑制剂、局部治疗(放疗/手术切除)、抗病毒治疗、干扰素、化疗、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是干细胞移植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EB病毒感染是导致PTLD发生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针对PTLD的治疗措施有减少免疫抑制剂、局部治疗(放疗/手术切除)、抗病毒治疗、干扰素、化疗、抗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克隆抗体,商品名为美罗华)等,尤其随着美罗华的应用,使得PTLD的预后较前明显改善。本文主要就美罗华在细胞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中的应用做一综述,其中包括PTLD发生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美罗华的应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克隆抗体 造血干细胞移植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型固有淋巴细胞在慢性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
20
作者 徐峥 于明凯 +1 位作者 张峰波 丁剑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006-2010,F0004,共6页
3型固有淋巴细胞(ILC3)分化于淋巴祖细胞,在机体内分布广泛,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既往研究认为ILC3主要参与肠道免疫调节,而最新研究表明除在肠道疾病中的作用外,ILC3还参与多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生发展。本文就ILC3在慢... 3型固有淋巴细胞(ILC3)分化于淋巴祖细胞,在机体内分布广泛,是连接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桥梁。既往研究认为ILC3主要参与肠道免疫调节,而最新研究表明除在肠道疾病中的作用外,ILC3还参与多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生发展。本文就ILC3在慢性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型固有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免疫调节 慢性炎症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