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3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妥昔单抗时代血清β_(2)-微球蛋白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和复发的意义
1
作者 杨玉泽 许亚茹 +3 位作者 周梅 徐文艳 周立强 郭振兴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7-1062,共6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时代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G)对DLBCL患者生存和复发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9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患者预后的β_(2)-MG水平的最佳临...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时代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G)对DLBCL患者生存和复发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92例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预测患者预后的β_(2)-MG水平的最佳临界值。Kaplan-Meier分析用于评估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Cox-logistic回归用于探讨与生存相关的潜在预后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与复发的关系。结果:ROC曲线分析确定β_(2)-MG的最佳临界值为2.25 mg/L。亚组分析表明,与低β_(2)-MG(≤2.25 mg/L)组相比,高β_(2)-MG(>2.25 mg/L)组的PFS明显较差(P=0.006),OS也有恶化的趋势(P=0.053)。单因素分析显示,β_(2)-MG升高、高龄(>60岁)、分期较晚(Ⅲ-Ⅳ期)、IPI评分高(≥3分)与较差的PFS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和β_(2)-MG升高是DLBCL患者复发的潜在影响因素。结论:血清β_(2)-MG可能是利妥昔单抗时代DLBCL患者生存和复发的重要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β_(2)-微球蛋白 生存 复发 利妥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地区乳腺癌患者B淋巴细胞瘤-2基因C(-938)A多态性与临床生物学指标关系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勇莉 王晓武 +4 位作者 王玉花 韩静琦 管钰琳 徐婷 李耀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3期4151-4155,共5页
目的探讨青海地区乳腺癌(BC)患者B淋巴细胞瘤-2(Bcl-2)基因C(-938)A多态性(AA、AC、CC基因型)与临床生物学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BC患者65例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青海地区乳腺癌(BC)患者B淋巴细胞瘤-2(Bcl-2)基因C(-938)A多态性(AA、AC、CC基因型)与临床生物学指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BC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术中采集患者BC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法检测Bcl-2基因C(-938)A多态性(AA、AC、CC基因型);收集患者临床生物学指标,包括病理类型、肿瘤直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雌激素受体(ER)状态、孕激素受体(PR)状态、人表皮生长因子2(HER2)状态、分子分型。采用列联系数χ2检验分析Bcl-2基因C(-938)A多态性与临床生物学指标的关系。结果 65例患者中,AA、CA、CC基因型分别为6、30、29例。由于AA基因型例数少,无法独立分析,故将AA基因型和CC基因型合并分析。Bcl-2基因C(-938)A多态性与病理类型、肿瘤直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ER状态、PR状态、HER2状态、分子分型均不存在关联性(P>0.05)。结论青海地区BC患者Bcl-2基因C(-938)A多态性与临床生物学指标病理类型、肿瘤直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ER状态、PR状态、HER2状态、分子分型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 多态性 单核苷酸 青海 b淋巴细胞-2基因C(-938)A 临床生物学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0b介导NKG2D调节脑胶质瘤细胞免疫效应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袁岗 巨虎 +3 位作者 肖宗宇 李文辉 曹立新 惠超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7-512,共6页
目的:观察微小核糖核酸-10b(miR-10b)对脑胶质瘤细胞免疫效应的调节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进行培养和传代,获得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按照1.0×105个/ml浓度制备细胞悬液,并设置对照组、过表达组、低表... 目的:观察微小核糖核酸-10b(miR-10b)对脑胶质瘤细胞免疫效应的调节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取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进行培养和传代,获得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按照1.0×105个/ml浓度制备细胞悬液,并设置对照组、过表达组、低表达组、空白组,每组6个复孔。对照组、过表达组、低表达组分别采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阴性对照、miR-10b模拟物、miR-10b抑制剂,空白组予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分离和培养1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MTT法检测不同效靶比时NK细胞的杀伤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NK细胞表面NK细胞激活受体(NKG2D)表达,并检测各组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链相关基因A(MICA)、UL16结合蛋白2(ULBP2)、UL16结合蛋白3(ULBP3)表达。结果:对照组、过表达组、低表达组转染效率分别为(93.55±2.05)%、(95.67±3.14)%、(94.18±3.26)%;与对照组和空白组相比,过表达组miR-10b表达升高,低表达组miR-10b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和空白组miR-10b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空白组相比,过表达组NK细胞不同效靶比杀伤活性均降低、NKG2D表达降低,低表达组NK细胞不同效靶比杀伤活性均增高、NKG2D表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NK细胞杀伤活性均随效靶比增加而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与空白组相比,相同效靶比NK细胞杀伤活性、NKG2D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和空白组相比,过表达组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表面MICA、ULBP2、ULBP3表达均降低,低表达组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表面MICA、ULBP2、ULBP3表达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与空白组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表面MICA、ULBP2、ULBP3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制miR-10b表达能够增加NK细胞表面NKG2D和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表面MICA、ULBP2、ULBP3表达,增强NK细胞对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的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核糖核酸-10b 脑胶质 NK细胞激活受体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链相关基因A UL16结合蛋白2 UL16结合蛋白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疹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1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6 mRNA的表达和临床意义 被引量:3
4
作者 常晓萍 陈宏 温静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660-663,共4页
目的:探讨滤泡性辅助性T细胞的主要效应因子白细胞介素(IL)-21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Bcl)-6在湿疹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60例湿疹患者和40例健康者外周血IL-21和Bcl-6 mRNA的... 目的:探讨滤泡性辅助性T细胞的主要效应因子白细胞介素(IL)-21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Bcl)-6在湿疹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60例湿疹患者和40例健康者外周血IL-21和Bcl-6 mRNA的表达量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21和Bcl-6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健康者(P<0.05),与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EASI)评分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负相关(P<0.001),与患者年龄、白细胞计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不同性别的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21和Bcl-6 mRNA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型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21和Bcl-6 mRNA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急性湿疹组低于亚急性湿疹组和慢性湿疹组,亚急性湿疹组低于慢性湿疹组(P<0.05)。经过综合治疗2周及4周后,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21和Bcl-6 mRNA的表达水平比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疹患者外周血中IL-21和Bcl-6 m RNA的表达呈正相关(P=0.001)。结论:湿疹患者中存在IL-21和Bcl-6 mRNA的表达异常,提示这2个细胞因子可能参与了湿疹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疹 细胞介素-21 b细胞淋巴因子6 Tfh细胞 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 EASI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CTC结合因子对翼状胬肉中B淋巴细胞瘤-2基因表达的调控及其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殷秀琴 于莉 +1 位作者 易璐 方家华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21-427,共7页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CCCTC结合因子(CTCF)对翼状胬肉中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表达的调控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在长沙市第一医院眼科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22例,术中...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CCCTC结合因子(CTCF)对翼状胬肉中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表达的调控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在长沙市第一医院眼科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22例,术中收集翼状胬肉组织作为翼状胬肉组;同期纳入因结膜裂伤、眼球破裂伤或眼球穿通伤就诊的眼外伤患者20例,取眼外伤修复手术过程中切取的少量正常结膜组织作为正常结膜组。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样本中CTCF及Bcl-2的表达水平;采用亚硫酸氢盐处理后测序法(BSP)检测各组样本中Bcl-2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分离并培养翼状胬肉成纤维细胞,使用波形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成纤维细胞。将分离培养的细胞分成2个组,CTCF干扰组转染CTCF干扰质粒,对照组转染对照质粒。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CTCF、Bcl-2表达水平;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检测各组培养12、24和48 h细胞增生活性;采用BSP检测各组样本中Bcl-2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比较各组各指标差异,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探讨翼状胬肉组织中Bcl-2 mRNA与CTCF蛋白及Bcl-2基因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结果翼状胬肉组CTCF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7.23±3.34和0.92±0.21,明显高于正常结膜组的1.10±0.44和0.28±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36、-13.025,均P<0.01)。翼状胬肉组Bcl-2 mRNA及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27±4.64和0.95±0.27,高于正常结膜组的1.10±0.41和0.32±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89、-10.782,均P<0.01)。翼状胬肉组CTCF蛋白相对表达量与Bcl-2 mRNA相对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0.746,P<0.01)。翼状胬肉组Bcl-2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为0.65±0.09,低于正常结膜组的0.83±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08,P<0.01)。翼状胬肉组Bcl-2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与Bcl-2 mRNA相对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r=-0.635,P<0.01)。CTCF干扰组CTCF及Bcl-2 mRNA相对表达水平为0.37±0.03和0.53±0.0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0.06和0.99±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035、9.029,均P<0.01);CTCF干扰组CTCF及Bcl-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为0.23±0.06和0.56±0.07,低于对照组的0.52±0.05和0.92±0.1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14、4.719,均P<0.01)。CTCF干扰组转染后12、24和48 h细胞活力分别为0.10±0.01、0.17±0.01和0.38±0.04,低于对应时间点对照组的0.12±0.01、0.29±0.01和0.85±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18、18.350、15.621,均P<0.01)。CTCF干扰组Bcl-2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为0.75±0.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61±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72,P<0.05)。结论翼状胬肉中CTCF高表达,其可能通过下调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介导Bcl-2异常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b淋巴细胞-2 CCCTC结合因子 DNA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MYC和BCL2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6
作者 何欣 刘凤磊 +3 位作者 陈城 李振珺 吴先伟 何乐 《临床皮肤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5,共5页
报告1例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MYC)基因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基因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87岁。左侧眉弓上方皮肤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眉上方一肤色圆形肿物,隆起于皮肤表面,肿物表面... 报告1例以皮肤肿块为首发临床表现的伴细胞性骨髓细胞瘤病病毒癌(MYC)基因和B细胞淋巴瘤因子2(BCL2)基因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女,87岁。左侧眉弓上方皮肤结节1年。皮肤科检查:左眉上方一肤色圆形肿物,隆起于皮肤表面,肿物表面可见浸润性红斑,伴少许渗出,并见结痂、鳞屑,边界清楚。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形态正常,真皮层内大量母细胞样淋巴细胞结节状浸润。免疫组化:母细胞样淋巴细胞CD45、CD79a、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L6)、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及MYC均(+);CD3、CD2、CD30、细胞角蛋白(CKP)、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及Epstein-Barr病毒编码RNA(EBER)均(-)。荧光原位杂交检测:MYC、BCL2及BCL6均重排。诊断:伴MYC和BCL2重排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未治疗,2个月后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性骨髓细胞病病毒癌基因 b细胞淋巴因子2基因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 皮肤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可溶性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真核表达载体pSecTag2B-msBlyS的构建
7
作者 傅春华 田聆 +2 位作者 魏于全 文艳君 李炯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 克隆BALB c小鼠可溶性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msBlyS)的cDNA片段并测序分析 ,为研究msBlyS诱导的抗肿瘤作用提供目的基因。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联反应 (RT_PCR)法从BALB c小鼠脾脏组织总RNA中获得 5 6 6bp的msBlyS基因cDNA。通过T... 目的 克隆BALB c小鼠可溶性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msBlyS)的cDNA片段并测序分析 ,为研究msBlyS诱导的抗肿瘤作用提供目的基因。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联反应 (RT_PCR)法从BALB c小鼠脾脏组织总RNA中获得 5 6 6bp的msBlyS基因cDNA。通过TA克隆测序无误 ,再将其定向连接到pSecTag2B真核表达载体上 ,转化E .coliXL1_blue。限制性内切酶筛选出阳性克隆pSecTag2B_msBlyS ,末端终止法完成msBlyScDNA的序列测定。结果 测得的msBlyScDNA序列与基因文库中报道序列完全相同 ,插入相位正确 ,未改变目的基因的阅读框架。结论 成功克隆了小鼠可溶性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基因 ,为研究其诱导的抗肿瘤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可溶性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真核表达载体 pSecTag2b-msblyS 抗体 基因片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瘤鼠及口腔癌患者热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2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 被引量:5
8
作者 史春生 金慧军 +2 位作者 赵君 王升志 毛祖彝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46-349,共4页
目的探讨荷瘤鼠及口腔癌患者热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活性水平的变化,并初步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经热化疗处理后,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荷瘤鼠淋巴细胞转化指数(LTI)及IL-2、T... 目的探讨荷瘤鼠及口腔癌患者热化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IL)-2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活性水平的变化,并初步探讨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经热化疗处理后,采用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检测荷瘤鼠淋巴细胞转化指数(LTI)及IL-2、TNF-α水平,MTT法检测口腔癌患者IL-2、TNF-α水平,并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3H-TdR)掺入法行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及CD4+、CD8+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高温联合平阳霉素治疗组(HP组)荷瘤鼠LTI、IL-2和TNF-α活性与正常对照组(N组)荷瘤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明显高于平阳霉素治疗组(P组)及不治疗组(NT组)(P<0.01)。临床实验中热化疗后口腔癌患者LTI、CD4+细胞数目及CD4+/CD8+比值明显提高,IL-2和TNF-α活性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荷瘤宿主的LTI及IL-2和TNF-α活性水平在热化疗后明显升高,IL-2和T细胞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化疗 T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介素-2 坏死因子-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对T淋巴细胞核因子-κB及其抑制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24
9
作者 刘浩 刘志红 +2 位作者 陈朝红 杨俊伟 黎磊石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5期603-609,共7页
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T淋巴细胞中核因子 κB活力及其抑制分子IκB的影响 ,进一步阐明雷公藤内酯醇免疫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 .利用凝胶移率实验 (EMSA)检测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醇对于普通培养状态下和同时使用PMA/PHA激活的Jurkat细胞中... 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T淋巴细胞中核因子 κB活力及其抑制分子IκB的影响 ,进一步阐明雷公藤内酯醇免疫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 .利用凝胶移率实验 (EMSA)检测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醇对于普通培养状态下和同时使用PMA/PHA激活的Jurkat细胞中NF κB活力的影响 ,并以逆转录 半定量PCR方法检测了雷公藤内酯醇处理后两组Jurkat细胞中IκBα 的mRNA水平的改变 .研究发现 :①在普通培养状态的Jurkat细胞核内存在一定活力的NF κB ,使用PMA/PHA处理可使NF κB活力显著升高 ,雷公藤内酯醇可以降低两种培养状况下的Jurkat细胞中NF κB活力 ,并以激活状态下更为显著 ;②雷公藤内酯醇可以上调Jurkat细胞中IκBαmRNA的表达水平 .雷公藤内酯醇上调IκBα 基因转录有可能是其抑制细胞内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T淋巴细胞 因子-Κb 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sIL-2R联合TNF-α、IgG、IgA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
10
作者 林萍 张雅兰 +1 位作者 谢若腾 张学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6,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gG、IgA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本院初诊且治疗的MM患者108例...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gG、IgA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本院初诊且治疗的MM患者108例,最终确定符合诊断标准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MM复发为研究终点事件,随访至终点事件的发生或本研究随访截止日期。根据是否复发,将MM分为复发组(RG)和非复发组(NRG)。在初诊时和随访后(终点事件的发生或研究终止时)分别采集患者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sIL-2R和TNF-α水平;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中IgG、IgA水平;比较两组之间各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初诊时和随访后sIL-2R与TNF-α、IgG、IgA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在治疗完全缓解时采集患者静脉血,测定血清中sIL-2R水平,比较初诊时、完全缓解时和复发时sIL-2R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血清sIL-2R、TNF-α、IgG、IgA的最佳截断值,并根据曲线下面积(AUC)分析sIL-2R、TNF-α、IgG、IgA在MM复发中的预测价值。结果:MM患者初诊时和复发时血清sIL-2R水平均明显高于完全缓解时(P<0.05)。复发组初诊时的血红蛋白(Hb)含量低于未复发组,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高于未复发组(P<0.001),两组间的其他临床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复发组初诊时和随访后的sIL-2R、TNF-α、IgG、IgA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sIL-2R与TNF-α、IgG和IgA在初诊时和随访后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初诊时sIL-2R、TNF-α、IgG和IgA预测MM的AUC分别为0.919、0.850、0.766和0.795,随访后预测MM的AUC分别为0.890、0.815、0.760和0.794(P<0.001)。结论:血清sIL-2R对MM复发的预测价值最高,可在特定的时间检测TNF-α、IgG和IgA水平来推断sIL-2R水平的变化,从而评估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坏死因子-α IGG IGA 多发性骨髓 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综合征抑郁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表达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则挚 张晨 +7 位作者 洪武 苑成梅 易正辉 汪作为 吴志国 黄佳 禹顺英 方贻儒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07-309,共3页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基因与亚综合征抑郁的关系。方法应用TaqMan探针及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亚综合征抑郁组(64例)与正常对照组(64例)外周血白细胞Bcl-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应用汉密尔顿抑郁...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基因与亚综合征抑郁的关系。方法应用TaqMan探针及荧光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亚综合征抑郁组(64例)与正常对照组(64例)外周血白细胞Bcl-2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17,HAMD17)评定患者的抑郁症状。结果亚综合征抑郁组Bcl-2基因mRNA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0.34±0.11)vs(0.41±0.13),P<0.01],亚综合征抑郁组Bcl-2表达水平与HAMD17评分的相关不具有统计学意义(r=-0.22,P>0.05)。结论 Bcl-2基因低表达可能与亚综合征抑郁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综合征抑郁 b细胞淋巴白血病-2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表达水平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金湖 王梅 +4 位作者 杨剑虹 王旭东 申娴娟 浦江 鞠少卿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27-630,共4页
目的: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RFQ-PCR)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表达水平。方法:47例NHL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表达水平。结果:RFQ-PCR... 目的: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RFQ-PCR)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表达水平。方法:47例NHL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表达水平。结果:RFQ-PCR检测BAFF含量的示灵敏度为10 pg/ml,低浓度样本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CV)分别为8.56%和11.32%,高浓度样本批内和批间CV分别为0.76%和4.58%。NHL患者和健康对照者BAFF mRNA表达量分别为(0.48±0.023,0.25±0.023),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01)。结论:RFQ-PCR检测BAFF mRNA含量的方法,具有较好的检测灵敏度和重复性。NHL患者BAFF mRNA高表达,提示BAFF可能在NHL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荧光定量方法 非霍奇金淋巴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细胞淋巴瘤-2家族蛋白与细胞凋亡 被引量:5
13
作者 卢玉婷 李月红 +1 位作者 吉尚雷 陈崇洲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3-126,共4页
细胞凋亡是由多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的死亡,以维持内环境稳定。其在多细胞生物的组织分化、器官发育、机体稳态的维持中有重要意义。细胞凋亡可促进因感染、损伤所致的细胞死亡并被机体清除,临床上细胞凋亡与许多疾病有直接关系。B... 细胞凋亡是由多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的死亡,以维持内环境稳定。其在多细胞生物的组织分化、器官发育、机体稳态的维持中有重要意义。细胞凋亡可促进因感染、损伤所致的细胞死亡并被机体清除,临床上细胞凋亡与许多疾病有直接关系。B细胞淋巴瘤-2(Bcl-2)家族蛋白是参与细胞凋亡的重要调节分子,既可抑制也可促进细胞凋亡。作者概述了Bcl-2蛋白家族成员、结构特点、Bcl-2蛋白家族与细胞凋亡的关系及生物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淋巴-2(bcl-2) 细胞凋亡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酶C对哮喘患者T淋巴细胞核因子-кB活化的调控 被引量:2
14
作者 熊维宁 徐永健 +3 位作者 张珍祥 王孝养 莫碧文 傅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3-375,共3页
为探讨蛋白激酶 C对哮喘患者 T淋巴细胞核因子 - кB(NF- кB)活化的调控作用 ,分别从 16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及 16名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 T淋巴细胞并分成 3组培养 ,即空白对照组 ,加入 PKC激动剂 12 -肉豆蔻酰 - 13-乙酸佛波... 为探讨蛋白激酶 C对哮喘患者 T淋巴细胞核因子 - кB(NF- кB)活化的调控作用 ,分别从 16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及 16名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 T淋巴细胞并分成 3组培养 ,即空白对照组 ,加入 PKC激动剂 12 -肉豆蔻酰 - 13-乙酸佛波酯 (PMA)的 PMA组 ,同时加入 PMA和 PKC抑制剂 Ro31- 82 2 0的 PMA+Ro31- 82 2 0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 Western印迹检测 NF- кB和抑制蛋白 - кB(I- кB)的表达。结果显示 :哮喘 PMA组 NF- кB活化的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正常 PMA组 (P<0 .0 1) ,且 I- кB水平显著低于上述 2组 (P<0 .0 1) ;而哮喘 PMA+Ro31- 82 2 0组 NF- кB活化的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哮喘 PMA组 (P<0 .0 1) ,且 I- кB水平显著高于该组 (P<0 .0 1)。提示哮喘 T淋巴细胞 NF- кB的活化可能受 PKC调控 ,T淋巴细胞 PKC— 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调控 蛋白激酶C 因子-Кb 支气管哮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合酶-2影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初探 被引量:2
15
作者 化范例 高松 +3 位作者 邬扬炯 李莹 王小云 程韵枫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3-246,共4页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ycloxygenase-2,COX-2)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根据2008年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重新确认47例非特指型DLBCL患者的病理诊断,并区分生发中心...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ycloxygenase-2,COX-2)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lymphoma,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根据2008年WHO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重新确认47例非特指型DLBCL患者的病理诊断,并区分生发中心型和非生发中心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石蜡包埋肿瘤病理组织中COX-2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同时检测标本BCL-2、Ki67以及P-糖蛋白(P-gp)的表达。结果 47例DLBCL患者中生发中心型仅占14.9%(7/47);11例表达COX-2,阳性率为23.4%,均来自于非生发中心型DLBCL(P=0.133)。COX-2阳性和阴性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0个月和46个月;COX-2阳性患者的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54.55%和21.82%,而COX-2阴性患者则分别为91.43%和39.26%。两组的生存曲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COX-2阳性标本中P-gp与BCL-2阳性表达率较COX-2阴性者高(P=0.020;P=0.004),但Ki67的表达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846)。结论本研究提示阳性表达COX-2的非特指型DLBCL患者多为非生发中心来源,预后较差,高表达P-gp与Bcl-2可能是其不良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环氧合酶-2 预后 P-糖蛋白 bC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V2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途径调节体外培养仔猪淋巴细胞IL-4和IL-12的分泌 被引量:2
16
作者 段滇宁 郭华 +4 位作者 李晓琳 陈萌萌 张亚群 韩俊源 张书霞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3-99,共7页
选取8头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血清抗原、抗体阴性的普通断奶仔猪,无菌取其脾脏制成单细胞悬液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F-κB抑制剂组(抑制剂组)、PCV2组和NF-κB抑制剂-PCV2组(抑制剂-PCV2组),体外培养2... 选取8头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血清抗原、抗体阴性的普通断奶仔猪,无菌取其脾脏制成单细胞悬液后,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F-κB抑制剂组(抑制剂组)、PCV2组和NF-κB抑制剂-PCV2组(抑制剂-PCV2组),体外培养24 h后收获淋巴细胞及培养上清液。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4和IL-12的含量;间接免疫荧光定位检测PCV2感染淋巴细胞的情况和核因子κB(NF-κB)蛋白入核情况,Western blot定量检测细胞浆中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磷酸化抑制性核因子кB(p-IкB)及NF-κB/p65和细胞核中NF-κB/p65蛋白含量的变化,电泳迁移率法(EMSA)检测细胞核中NF-κB与DNA的结合活性。结果显示,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CV2组IL-4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抑制剂-PCV2组(P<0.05),对照组与抑制剂-PCV2组无差异;PCV2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2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抑制剂-PCV2组极显著低于PCV2组(P<0.01)。PCV2感染后可在淋巴细胞内观察到PCV2抗原,并主要存在于细胞浆中。淋巴细胞胞浆内MyD88蛋白含量,PCV2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CV2组与抑制剂-PCV2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CV2组淋巴细胞胞浆内p-IκBα的蛋白含量,胞核中NF-κB/p65含量及NF-κB与DNA结合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抑制剂和抑制剂-PCV2组淋巴细胞胞浆内p-IκBα的蛋白含量,胞核中NF-κB/p65含量及NF-κB与DNA结合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PCV2可感染体外培养的仔猪淋巴细胞,介导MyD88-NF-κB信号途径激活从而调节淋巴细胞IL-4和IL-12的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 猪圆环病毒2 因子Κb 白介素4 白介素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评估不同Bcl-2、Bcl-6及MYC蛋白表达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 被引量:3
17
作者 董佳佳 桑士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33-837,843,共6页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对不同Bcl-2、Bcl-6及MYC蛋白表达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64例初诊DLBCL患者,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将病例分为对照组9...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对不同Bcl-2、Bcl-6及MYC蛋白表达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64例初诊DLBCL患者,根据免疫组化结果将病例分为对照组97例、双表达组30例及三表达组37例,记录一般资料、Bcl-2、Bcl-6、MYC蛋白表达情况及患者化疗前后的^(18)F-FDG PET/CT表现,并对3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研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SUVmax等对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随访结束时,164例患者中死亡42例(25.61%),3组间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05,P<0.05);进展49例(29.87%),3组间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224,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化疗后SUVmax界值3.42,△SUVmax界值77.16%。SUVmax<3.42组和SUVmax≥3.42组无进展生存率及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659、19.201,P<0.05);△SUVmax<77.16%组和△SUVmax≥77.16%组的无进展生存期率和总体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25、17.611,P<0.05);化疗后SUVmax、△SUVmax、化疗后Deauville评分均对DLBCL患者具有独立预后价值。结论 双表达组及三表达组化疗效果较差,在随访周期内易复发或出现新病灶,预后较对照组差;^(18)F-FDG PET/CT可用于评估DLBCL淋巴瘤预后;化疗后SUVmax、△SUVmax、化疗后Deauville评分均可显著影响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 b细胞淋巴因子-2 b细胞淋巴因子-6 细胞增生原癌基因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妥昔单抗联合CVAD方案对原发性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血清VEGF、β2-MG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诗彤 王爱民 +4 位作者 孙智慧 宋晶晶 玄小玉 刘伟 田新春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2期901-904,共4页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VAD方案在原发性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84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 =42)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联合CVAD方案在原发性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84例作为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 =42)和观察组(n=42).对照组给予CVAD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3个疗程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治疗后对患者进行3年随访;采用美国RECIST1.1肿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近期疗效进行评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完成患者VEGF、TNF受体关联因子6(TRAF6)及B细胞淋巴瘤因子-6(Bcl-6)水平测定;采用反射免疫法完成患者β32-MG水平测定,比较两组近期疗效、生化指标、毒副反应发生率及远期生存率.结果:观察组联合用药治疗后近期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3个疗程后VEGF、TRAF6、Bcl-6及β2-MG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粒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败血症、感染、输液相关反应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年远期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3年远期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利妥昔单抗联合CVAD方案用于原发性胃肠道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能获得较高的近期疗效,能降低VEGF、β2-MG水平,毒副反应发生率较低,能提高患者远期存活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CVAD方案 原发性胃肠道b细胞淋巴 近期疗效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β_2微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ylori相关胃MALT淋巴瘤患者胃黏膜中β-防御素2及核因子-κB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翟浩宇 张志广 +1 位作者 姜葵 李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0-232,共3页
目的:研究人β-防御素2(HBD-2)与核因子-κB(NF-κB)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相关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胃黏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BD-2与NF-κB在胃MALT淋巴瘤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方法:收集40例在根除治疗前H.pylori(+)且... 目的:研究人β-防御素2(HBD-2)与核因子-κB(NF-κB)在幽门螺杆菌(H.pylori)相关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胃黏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HBD-2与NF-κB在胃MALT淋巴瘤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方法:收集40例在根除治疗前H.pylori(+)且根除治疗后H.pylori为(-)的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胃黏膜组织作为病例组,同时收集36例H.pylori(-)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法检测HBD-2与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HBD-2与NF-κB在H.pylori相关胃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根除H.pylori治疗后,HBD-2与NF-κB表达水平降低(P<0.01);HBD-2与NF-κB呈现正相关。结论:HBD-2与NF-κB参与了H.pylori相关胃MALT淋巴瘤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Β防御素 因子-Κb 胃MALT淋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动期狼疮肾炎外周血T、B淋巴细胞表面Fas及bcl-2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邓学兵 王晓菲 +1 位作者 蒋丽 张晓丽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 :探讨活动期狼疮肾炎 (lupusnephritis,LN)患者外周血中T、B淋巴细胞表面Fas及bcl 2表达的变化及其与T、B淋巴细胞凋亡变化的关系 ,淋巴细胞的凋亡改变对疾病活动度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活动期LN患者外周血中T、... 目的 :探讨活动期狼疮肾炎 (lupusnephritis,LN)患者外周血中T、B淋巴细胞表面Fas及bcl 2表达的变化及其与T、B淋巴细胞凋亡变化的关系 ,淋巴细胞的凋亡改变对疾病活动度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活动期LN患者外周血中T、B淋巴细胞表面Fas及bcl 2进行检测 ,同时测定T、B淋巴细胞的凋亡状态 ,分析其与LN肾功能变化、抗dsDNA疾病活动指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B淋巴细胞、CD8+ T细胞表面bcl 2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0 .0 1) ,CD4 + T细胞表面bcl 2表达降低P〈0 .0 5 )。CD4 + 、CD8+ T细胞表面Fas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 (P均〈0 .0 5 ) ,B淋巴细胞表面Fas表达降低 (P〈0 .0 1) ;B淋巴细胞凋亡百分率明显下降 (P〈0 .0 1) ,CD4 + T细胞百分率下降 (P〈0 .0 1) ,CD8+ T细胞百分率增加 (P〈0 .0 5 ) ;LN肾功能的变化、体内抗dsDNA的增加与B淋巴细胞凋亡的减少、CD4 + T细胞的减少、CD8+ T细胞的增加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LN患者体内淋巴细胞凋亡的异常变化与淋巴细胞表面凋亡基因的异常表达相关 ,且在LN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肾炎 FAS b细胞淋巴-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