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左西孟旦对脓毒症心肌病患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I(cTnⅠ)水平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研究中共纳入85例脓毒症心肌病患者,选取时间为2018年1月—2023年10月,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左西孟旦对脓毒症心肌病患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I(cTnⅠ)水平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研究中共纳入85例脓毒症心肌病患者,选取时间为2018年1月—2023年10月,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42例,左西孟旦治疗)和B组(43例,丹红注射液联合左西孟旦治疗),14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2个疗程的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T-proBNP、cTnⅠ水平的变化进行对比,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48、72 h血流动力学指标、心功能指标水平及miR-133a、miR-499a-5p、miR-21-3指标水平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T-proBNP、cTnⅠ指标水平均相较于治疗前下降,且B组患者上述指标比A组下降;治疗后两组患者主症、次症中医证候积分均相较于治疗前下降,且B组患者上述评分比A组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B组患者心率(HR)均相较于A组下降,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HR呈下降趋势,而平均动脉压(MAP)呈上升趋势;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相较于治疗前上升,B组患者治疗72 h LVEF指标水平相较于A组上升,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相较于治疗前上升,B组患者治疗72 h LVEDD指标水平相较于A组下降(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iR-133a、miR-499a-5p、miR-21-3指标水平均相较于治疗前下降,且B组患者上述指标比A组下降(均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左西孟旦应用于脓毒症心肌病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心肌受损程度,降低miRNAs相关指标的表达水平,有助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善。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左西孟旦对脓毒症心肌病患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I(cTnⅠ)水平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研究中共纳入85例脓毒症心肌病患者,选取时间为2018年1月—2023年10月,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42例,左西孟旦治疗)和B组(43例,丹红注射液联合左西孟旦治疗),14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2个疗程的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T-proBNP、cTnⅠ水平的变化进行对比,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进行比较,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4、48、72 h血流动力学指标、心功能指标水平及miR-133a、miR-499a-5p、miR-21-3指标水平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NT-proBNP、cTnⅠ指标水平均相较于治疗前下降,且B组患者上述指标比A组下降;治疗后两组患者主症、次症中医证候积分均相较于治疗前下降,且B组患者上述评分比A组低;治疗后不同时间点B组患者心率(HR)均相较于A组下降,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HR呈下降趋势,而平均动脉压(MAP)呈上升趋势;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相较于治疗前上升,B组患者治疗72 h LVEF指标水平相较于A组上升,治疗后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相较于治疗前上升,B组患者治疗72 h LVEDD指标水平相较于A组下降(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iR-133a、miR-499a-5p、miR-21-3指标水平均相较于治疗前下降,且B组患者上述指标比A组下降(均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左西孟旦应用于脓毒症心肌病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心肌受损程度,降低miRNAs相关指标的表达水平,有助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改善。
文摘目的:探讨心脏生物标志物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和高敏肌钙蛋白T(high-sensitivity cardiac troponin T,hs-cTn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长期死亡风险预测中的价值,并构建和验证相关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22年1—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取栓治疗AIS患者,随访2年。通过Cox回归和LASSO回归筛选全因死亡相关因素,构建3种预测模型,分别为基础模型、模型1(基础模型+NT-proBNP)和模型2(基础模型+hs-cTnT),并比较不同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最终纳入230例患者,按3∶2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146)和测试集(n=84)。随访期间共发生83例全因死亡事件,死亡率为37.2%。多因素Cox回归显示,NTproBNP每升高1 000 pg/mL,2年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7%(HR=1.27,95%CI:1.15~1.40,P <0.001);而ln(hs-cTnT)升高与死亡风险无显著关联(HR=1.11,95%CI:0.89~1.38,P=0.372)。通过Cox回归和LASSO回归最终筛选出以下与全因死亡风险相关的变量:既往房颤、术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基线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以及随机血糖,并基于此构建基础模型。基础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16和0.778。模型1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66和0.799,提高了对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模型2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11和0.788,对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提升不明显。结论:NT-proBNP是AIS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可提高基于传统临床指标模型的死亡风险预测能力,辅助AIS患者的个体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