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位双掺杂类钙钛矿化合物La_4BaCu_(5-x-y-)Co_xNi_yO_(13+δ)的制备 被引量:3
1
作者 黄学辉 尚福亮 +1 位作者 薛红亮 曹雪枫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38-40,共3页
运用改进的柠檬酸络合自燃法合成高纯相的B位双掺杂钙钛矿化合物La4BaCu5-x-yCoxNiyO13+δ,采用DTA-TG,XRD,SEM,BET等基础性测试手段对其物相结构、显微形貌等相关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基本的表征分析,利用Treor,Retveld等晶胞精修软件对... 运用改进的柠檬酸络合自燃法合成高纯相的B位双掺杂钙钛矿化合物La4BaCu5-x-yCoxNiyO13+δ,采用DTA-TG,XRD,SEM,BET等基础性测试手段对其物相结构、显微形貌等相关物理化学性质进行了基本的表征分析,利用Treor,Retveld等晶胞精修软件对XRD测试结果进行处理,并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 柠檬酸络合自燃法 b位双掺杂钙钛矿化合物 物相结构 显微形貌 比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位掺杂提升CsSnI_(3)钙钛矿结构和电荷稳定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2
作者 赵思健 葛治中 杨旭东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4-152,共9页
全无机CsSnI_(3)钙钛矿拥有理想的带隙宽度(1.3 eV),光电转化效率理论峰值达到33%.目前CsSnI_(3)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受制于的CsSnI_(3)的结构不稳定性和Sn^(2+)易被氧化为Sn^(4+)的问题.研究基于第一性原理,详细探讨了一系列金属元素对CsS... 全无机CsSnI_(3)钙钛矿拥有理想的带隙宽度(1.3 eV),光电转化效率理论峰值达到33%.目前CsSnI_(3)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受制于的CsSnI_(3)的结构不稳定性和Sn^(2+)易被氧化为Sn^(4+)的问题.研究基于第一性原理,详细探讨了一系列金属元素对CsSnI_(3)进行B位掺杂改性的方案,旨在提升CsSnI_(3)结构稳定性,并抑制CsSnI_(3)中Sn^(2+)被氧化为Sn^(4+)的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在CsSnI_(3)钙钛矿B位掺杂三价金属Sb、Bi能够阻碍CsSnI_(3)相变生成Cs_(2)SnI_6,并且抑制Sn^(2+)的氧化;尤其在晶格中存在锡空位缺陷时,Sb、Bi掺杂对于Sn^(4+)形成的抑制效果更为显著.同时,低浓度的Sb、Bi掺杂不会改变CsSnI_(3)的直接带隙特性,且带隙宽度变化较小,因此能够在维持CsSnI_(3)优良光电活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结构和电荷的稳定性.研究结果为实现高效且稳定的CsSnI_(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无机锡基钙钛矿 第一性原理 b掺杂 相稳定性 电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杂钙钛矿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合成气直接转化制C_(2+)醇性能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徐晶 葛庆杰 孙剑 《低碳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由合成气直接转化制C_(2+)醇(碳链中含两个及两个以上碳原子的醇类)是目前最有前景的醇类化合物合成路线之一,而钙钛矿结构的催化剂可用于提高该过程中的C_(2+)醇合成性能。采用共沉淀法分别制备了Co、Mn掺杂的钙钛矿LFC和LFM催化剂(L、... 由合成气直接转化制C_(2+)醇(碳链中含两个及两个以上碳原子的醇类)是目前最有前景的醇类化合物合成路线之一,而钙钛矿结构的催化剂可用于提高该过程中的C_(2+)醇合成性能。采用共沉淀法分别制备了Co、Mn掺杂的钙钛矿LFC和LFM催化剂(L、F、C和M分别指金属La、Fe、Co和Mn),系统考察了不同焙烧温度和掺杂元素对钙钛矿催化剂的C_(2+)醇合成性能的影响。多种表征结果显示,低焙烧温度可优化LF-600(“-”后的数字指焙烧温度)催化剂的结构和吸附行为,在LF-600催化剂上,CO解离和非解离位点的耦合有助于提高反应的CO转化率和总醇的选择性,分别达16.9%和31.2%(质量分数),且Co和Mn的掺杂可改变LF-600催化剂的产物分布和活性。与LF-600催化剂相比,LFC-600催化剂的H_(2)吸附能力低,有利于反应链增长,从而将C_(2+)醇在总醇中的比例从60.4%提高至71.6%。LFM-600催化剂具有更多的低温H_(2)吸附位点,导致醇类产物以甲醇为主,而Mn掺杂导致的颗粒团聚及Mn和O元素聚集会降低LFM-600催化剂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气 C_(2+)醇 钙钛矿催化剂 b掺杂 焙烧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位离子掺杂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朱梦梦 白珏垚 +1 位作者 陈人杰 李会利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41-1555,共15页
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因其优异的发光性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但是因为其本身的Pb元素带来的毒性和较差的稳定性,使其在生产和应用方面依然面临着诸多阻碍。B位掺杂作为一种有效改善钙钛矿量子点发光性能和降低其毒性的方法得到了长... 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因其优异的发光性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但是因为其本身的Pb元素带来的毒性和较差的稳定性,使其在生产和应用方面依然面临着诸多阻碍。B位掺杂作为一种有效改善钙钛矿量子点发光性能和降低其毒性的方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涌现出的便于合成B位掺杂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的方法,并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对B位掺杂的原理和其对于钙钛矿量子点发光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总结,同时展望了B位掺杂的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无机钙钛矿量子点 b掺杂 发光性能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位离子掺杂对LaSrFeMO_(6)催化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玮 吴梦龙 +1 位作者 吴凯 郑建东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394-1398,共5页
以柠檬酸为络合剂,采用溶胶凝胶-酸蚀法制备了LaSrFeMO_(6)(M=Co,Cr,Mn,Cu,Ni)催化剂,利用XRD,BET,H2-TPR,TG-DSC,SEM等方法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将制备的催化剂应用于甲烷燃烧反应,考察了B位离子掺杂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实验结... 以柠檬酸为络合剂,采用溶胶凝胶-酸蚀法制备了LaSrFeMO_(6)(M=Co,Cr,Mn,Cu,Ni)催化剂,利用XRD,BET,H2-TPR,TG-DSC,SEM等方法对制备的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将制备的催化剂应用于甲烷燃烧反应,考察了B位离子掺杂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B位离子掺杂对催化剂的结构有一定的影响,LaSrFeMO_(6)催化剂均具有双钙钛矿型结构,但比表面积存在较大差异,其中,LaSrFeMnO_(6)催化剂稳定的比表面积最大,为35.1 m^(2)/g,该催化剂被硝酸酸蚀效果显著,不仅形成了双钙钛矿型催化剂结构而且增加了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及反应位点,提高了催化剂的催化甲烷燃烧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 b离子掺杂 酸蚀 甲烷催化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Co_(1/3)(Nb_(1-x)W_(5x/6))_(2/3))O_(3)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6
作者 席晶晶 章沛 +3 位作者 陶丽 陈俊文 梅啸 王哲飞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23,31,共8页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低损耗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的开发需满足5G通信对微波器件日益增长的性能要求。通过固相烧结法制备了Ba(Co_(1/3)(Nb_(1-x)W_(5x/6))_(2/3))O_(3)微波介质陶瓷材料,重点研究了B位W^(6+)掺杂改性对Ba(Co_(1/3)Nb...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低损耗微波介质陶瓷材料的开发需满足5G通信对微波器件日益增长的性能要求。通过固相烧结法制备了Ba(Co_(1/3)(Nb_(1-x)W_(5x/6))_(2/3))O_(3)微波介质陶瓷材料,重点研究了B位W^(6+)掺杂改性对Ba(Co_(1/3)Nb_(2/3))O_(3)陶瓷的烧结行为、物相组成、显微形貌和微波介电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少量W^(6+)的取代不仅改善了陶瓷材料的烧结性能,还提高了Ba(Co_(1/3)Nb_(2/3))O_(3)的B位1∶2有序排列程度,当x=0.01时,样品获得最高的Q×f值。然而,W^(6+)的过量掺杂会导致第二相BaWO4的生成,从而抑制B位离子的有序排列,第二相、致密度和有序度下降等因素使得陶瓷的微波介电性能发生恶化。当x=0.01时,Ba(Co_(1/3)(Nb_(1-x)W_(5x/6))_(2/3))O_(3)陶瓷获得最佳的微波介电性能:ε_(r)=33.8,Q×f=110761 GHz,τ_(f)=-17 ppm/℃。这一研究不但为复合钙钛矿结构B位离子有序的结构调控提供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复合钙钛矿陶瓷材料在5G商用微波器件领域的应用提供可靠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钙钛矿 微波介质陶瓷 离子掺杂 b阳离子有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MnO_3不同晶位掺杂的磁电阻效应 被引量:2
7
作者 任清褒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5-648,656,共5页
基于研究钙钛矿型氧化物磁电阻效应的目的,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实验所需的单相多晶样品,主要就La位二价金属离子掺杂和稀土互掺及Mn位掺杂对LaMnO3磁电阻影响的实验结果作比较研究,发现La位稀土互掺对磁电阻的影响可以用晶格效应来解释... 基于研究钙钛矿型氧化物磁电阻效应的目的,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了实验所需的单相多晶样品,主要就La位二价金属离子掺杂和稀土互掺及Mn位掺杂对LaMnO3磁电阻影响的实验结果作比较研究,发现La位稀土互掺对磁电阻的影响可以用晶格效应来解释,并明确指出La位和Mn位掺杂是提高和调制钙钛矿型锰氧化物超大磁电阻效应的一种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 La和Mn掺杂 交换作用 CURIE温度 超大磁电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MnO_3的A位二元掺杂对磁电阻效应的调制和提高 被引量:4
8
作者 任清褒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19-923,866,共6页
基于探讨钙钛矿型锰氧化物磁电阻效应的目的,样品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主要就LaMnO3的A位二元掺杂对磁电阻效应的影响作比较研究,发现(La1-xRx)0.67T0.33MnO3(T为Ca,Sr;R为Sm,Gd,Tb,Y)随x的增加,Tp和Tc逐渐降低,ρm和磁电阻值迅速增加,... 基于探讨钙钛矿型锰氧化物磁电阻效应的目的,样品采用固相反应法制备,主要就LaMnO3的A位二元掺杂对磁电阻效应的影响作比较研究,发现(La1-xRx)0.67T0.33MnO3(T为Ca,Sr;R为Sm,Gd,Tb,Y)随x的增加,Tp和Tc逐渐降低,ρm和磁电阻值迅速增加,均可用晶格效应来解释;La0.67Sr0.33-xCuxMnO3(0≤x≤0.33)的Tp随x的增加而下降,室温磁电阻值明显增大还提高了其温度稳定性,是因A位平均离子半径<rA>和A位离子的失配度起主要作用;La0.67(Ba1-xCax)0.33MnO3(x=0,0.40,0.45,0.55,0.60,1.00)的ρ-T变化呈现双峰特性,在0.4 T的磁场下,在77 K^230 K的温区内,磁电阻随T的升高而单调下降,可用晶界效应来解释,在Tc附近出现峰值磁电阻,这种高温磁电阻变化行为可用DE模型及非磁无序来说明;La0.5Ca0.5-xBaxMnO3(0≤x≤0.50)系列样品,当x≥0.14时随x的增加Tp升高,Tp处的峰值电阻逐渐减小,在5 T的磁场下,x≤0.20时磁电阻随T的降低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峰值在Tp附近,x≥0.20时磁电阻随T降低而线性增加,其原因是相邻Mn离子间存在铁磁性和反铁磁性两种效应相互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钛矿 A二元掺杂 交换(DE)作用 Curie温度(Tc) 超大磁电阻(CMR)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位掺杂Gd^(3+)对Sr_(2)Fe_(1.5)Mo_(0.5)O_(6−δ)材料的性能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罗贵成 罗凌虹 +4 位作者 程亮 王乐莹 刘邵帅 徐序 张双双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80-1088,共9页
通过溶胶—凝胶法(Sol-gel)合成Sr_(2−x)Gd_(x)Fe_(1.5)Mo_(0.5)O_(6−δ)(x=0,0.1,0.2,0.3,0.4)(SG_(x)FM)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阳极粉体材料,并进一步制备了SOFC电解质支撑型单电池。通过XRD物相、XPS光谱、SEM形貌、TGA和电化学... 通过溶胶—凝胶法(Sol-gel)合成Sr_(2−x)Gd_(x)Fe_(1.5)Mo_(0.5)O_(6−δ)(x=0,0.1,0.2,0.3,0.4)(SG_(x)FM)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阳极粉体材料,并进一步制备了SOFC电解质支撑型单电池。通过XRD物相、XPS光谱、SEM形貌、TGA和电化学测试等方法进行测试表征。结果表明,Sol-gel可以制备出呈单一结构的双钙钛矿阳极材料,随着Gd^(3+)离子掺杂量的增加,XRD衍射峰出现偏移,这表明了Gd^(3+)离子很好地掺入了Sr_(2)Fe_(1.5)Mo_(0.5)O_(6−δ)体系;由XPS光谱分析可知SG_(0.1)FM有较高的Fe^(2+)/Fe^(3+)、Mo^(5+)/Mo^(6+)比和氧空位浓度。TGA结果显示,SG_(0.1)FM表现最大的氧损失量,表明了SG_(0.1)FM具有最高的氧空位浓度。单电池的SEM断面观察出电极材料呈现疏松多孔结构,电解质状态致密。以H_(2)为燃料,以静态空气为氧化剂,测试温度为550℃~800℃,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当Gd^(3+)离子掺杂量x=0.1时综合性能最好,800℃下该阳极的极化阻抗为0.021Ω·cm^(2),最大功率密度达到264 mW·cm^(-2)。综上表明,A位Gd^(3+)离子掺杂可以提高SFM材料性能,且SG_(0.1)FM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胶—凝胶法 钙钛矿结构 A 掺杂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纳米管及碳黑对BNCP感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利魁 盛涤伦 +4 位作者 杨斌 朱雅红 徐珉昊 蒲彦利 李钊鑫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5-38,共4页
采用DSC、GJB5891.22,24,25,27-2006方法研究了掺杂碳纳米管(CNTs)及碳黑(CB)对高氯酸.四氨.双(5-硝基四唑)合钴(Ⅲ)(BNCP)的热、撞击、摩擦、火焰、静电火花和激光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碳纳米管和碳黑能够降低半导体激光起爆BNCP... 采用DSC、GJB5891.22,24,25,27-2006方法研究了掺杂碳纳米管(CNTs)及碳黑(CB)对高氯酸.四氨.双(5-硝基四唑)合钴(Ⅲ)(BNCP)的热、撞击、摩擦、火焰、静电火花和激光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碳纳米管和碳黑能够降低半导体激光起爆BNCP发火阈值;(2)掺杂5%CNTs和5%CB的BNCP的50%激光发火阈值分别为13.76和5.06 mJ;(3)在加热速率为10℃·min-1的条件下,BNCP、BNCP/CNTs、BNCP/CB主要放热分解峰温度分别为289.87,277.75,276.67℃;(4)撞击、火焰感度:BNCP>BNCP/CNTs>BNCP/CB;摩擦感度:BNCP/CB>BNCP/CNTs>BNCP;静电火花感度:BNCP/CB>BNCP>BNCP/C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化学 化合物 高氯酸·四氨·(5-硝基四唑)合钴(Ⅲ)(bNCP) 碳纳米管(CNTs) 碳黑(Cb) 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