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HEK293细胞中的表达
1
作者 夏丽坤 张胜男 +1 位作者 陈琳琳 周晶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95-299,共5页
目的构建小鼠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分析其在人胚肾HEK293细胞中的表达,为单纯疱疹性角膜基质炎的免疫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应用PCR法获得小鼠BTLA胞外功能区的cDNA片段,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获得重组... 目的构建小鼠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分析其在人胚肾HEK293细胞中的表达,为单纯疱疹性角膜基质炎的免疫治疗奠定基础。方法应用PCR法获得小鼠BTLA胞外功能区的cDNA片段,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BTLA,经酶切鉴定和测序正确后转染HEK293细胞,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Western blot技术检测BTLA在细胞中的表达。结果重组质粒pBTLA经酶切鉴定和测序,确认插入序列正确,与基因文库中提供的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8%~100%。Real-time PCR检测可见转染了重组质粒pBTLA的HEK293细胞内BTLA mRNA表达增强(P=0.00),3个组间HEK293细胞内BTLA mR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7.83,P=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转染重组质粒pBTLA的HEK293细胞内BTLA蛋白表达明显增强,转染后24~48 h表达最强。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BTLA蛋白主要表达在HEK293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中。结论成功构建了BTLA的真核表达载体,该重组质粒在HEK293细胞中能够表达BTLA,为后续研究BTLA在抗病毒免疫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 真核表达载体 基因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及其配体在单纯疱疹性角膜基质炎小鼠体内的异常表达 被引量:1
2
作者 夏丽坤 李琰 +3 位作者 张胜男 曹哲瑶 陆岩 杨宏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101-1106,共6页
目的研究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BTLA)及其配体疱疹病毒侵入介体(herpes virus entry mediator,HVEM)在单纯疱疹性角膜基质炎(herpetic stromal keratitis,HSK)小鼠角膜组织中及外周血CD4+T细胞上的表达水... 目的研究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BTLA)及其配体疱疹病毒侵入介体(herpes virus entry mediator,HVEM)在单纯疱疹性角膜基质炎(herpetic stromal keratitis,HSK)小鼠角膜组织中及外周血CD4+T细胞上的表达水平,探讨共抑制信号BTLA-HVEM是否参与了CD4+T细胞介导的HSK免疫病理反应。方法将106PFU的单纯疱疹病毒I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KOS毒株接种于BALB/c鼠的角膜上建立HSK动物模型,分别于角膜接种病毒前(0d),接种病毒后的第3、7、10、14、21天,用毛细管取小鼠的左眼眼眶静脉窦血1mL,分离淋巴细胞,行荧光抗体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BTLA+T细胞和CD3+CD4+HVEM+T细胞阳性率;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角膜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TLA蛋白及HVEM蛋白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BALB/c鼠的角膜接种HSV-1后的1~5d,角膜擦拭液中均检测出HSV-1复制,表明小鼠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显示:角膜接种HSV-1后第3天,所有小鼠均患了急性上皮性角膜炎,并于感染后1周内痊愈,自病毒接种后第8天起,小鼠出现角膜基质炎的改变,表现为角膜基质呈灰白色混浊,角膜基质混浊于病毒接种后的第10天达到高峰,持续至第14天后逐渐减轻。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3+CD4+BTLA+T细胞和CD3+CD4+HVEM+T细胞的阳性率,在角膜接种病毒前(0d)分别为(3.15±0.60)%和(9.84±1.06)%,在角膜接种病毒后第10天(HSK疾病程度最严重时)分别增加到(20.47±3.15)%和(45.18±3.90)%(与0d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查HSK小鼠角膜组织中BTLA和HVEM的蛋白表达结果一致:HSK临床表现最严重时,即病毒接种后第10天时,BTLA蛋白和HVEM蛋白在角膜组织中表达最强,主要表达于角膜基质层内浸润的炎性细胞上,角膜上皮层和内皮层也有表达。结论在HSK小鼠模型中,BTLA及其配体HVEM蛋白在角膜组织中及外周血CD4+T细胞上表达明显增强,共抑制信号BTLA-HVEM参与了CD4+T细胞介导的HSK的免疫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性角膜基质炎 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细胞衰减因子 疱疹病毒侵入介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
3
作者 赵豫波 石炳毅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88-889,共2页
关键词 b 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 抑制性受体 CD27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行CAR-T细胞治疗后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曹芯萍 张萌 +1 位作者 张笑梅 赵明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04-2608,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CAR-T细胞治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的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患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22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 目的:回顾性分析接受CAR-T细胞治疗后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E)的复发/难治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R/R B-ALL)患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22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R/R B-ALL患者99例,这些患者均发生NE并随后接受G-CSF治疗,按照G-CSF使用时间分为早期G-CSF组(7 d内使用,n=56)与对照组(7 d后使用,n=43),分析G-CSF应用后NE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早期G-CSF组患者NE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4(2,5.7)vs 11(9,14),P<0.05],但两组中性粒细胞计数(ANC)最低值、NE分级及感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61,P=0.090,P=0.111)。两组患者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所有患者CRS均能有效控制。结论:R/R B-ALL患者进行CAR-T细胞治疗后早期运用G-CSF能缩短NE恢复时间,且对CAR-T细胞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 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公藤内酯醇对T淋巴细胞核因子-κB及其抑制分子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刘浩 刘志红 +2 位作者 陈朝红 杨俊伟 黎磊石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5期603-609,共7页
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T淋巴细胞中核因子 κB活力及其抑制分子IκB的影响 ,进一步阐明雷公藤内酯醇免疫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 .利用凝胶移率实验 (EMSA)检测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醇对于普通培养状态下和同时使用PMA/PHA激活的Jurkat细胞中... 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T淋巴细胞中核因子 κB活力及其抑制分子IκB的影响 ,进一步阐明雷公藤内酯醇免疫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 .利用凝胶移率实验 (EMSA)检测不同浓度的雷公藤内酯醇对于普通培养状态下和同时使用PMA/PHA激活的Jurkat细胞中NF κB活力的影响 ,并以逆转录 半定量PCR方法检测了雷公藤内酯醇处理后两组Jurkat细胞中IκBα 的mRNA水平的改变 .研究发现 :①在普通培养状态的Jurkat细胞核内存在一定活力的NF κB ,使用PMA/PHA处理可使NF κB活力显著升高 ,雷公藤内酯醇可以降低两种培养状况下的Jurkat细胞中NF κB活力 ,并以激活状态下更为显著 ;②雷公藤内酯醇可以上调Jurkat细胞中IκBαmRNA的表达水平 .雷公藤内酯醇上调IκBα 基因转录有可能是其抑制细胞内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公藤内酯醇 t淋巴细胞 因子b 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激酶C对哮喘患者T淋巴细胞核因子-кB活化的调控 被引量:2
6
作者 熊维宁 徐永健 +3 位作者 张珍祥 王孝养 莫碧文 傅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3-375,共3页
为探讨蛋白激酶 C对哮喘患者 T淋巴细胞核因子 - кB(NF- кB)活化的调控作用 ,分别从 16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及 16名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 T淋巴细胞并分成 3组培养 ,即空白对照组 ,加入 PKC激动剂 12 -肉豆蔻酰 - 13-乙酸佛波... 为探讨蛋白激酶 C对哮喘患者 T淋巴细胞核因子 - кB(NF- кB)活化的调控作用 ,分别从 16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及 16名正常对照者的外周血中分离出 T淋巴细胞并分成 3组培养 ,即空白对照组 ,加入 PKC激动剂 12 -肉豆蔻酰 - 13-乙酸佛波酯 (PMA)的 PMA组 ,同时加入 PMA和 PKC抑制剂 Ro31- 82 2 0的 PMA+Ro31- 82 2 0组。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 Western印迹检测 NF- кB和抑制蛋白 - кB(I- кB)的表达。结果显示 :哮喘 PMA组 NF- кB活化的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正常 PMA组 (P<0 .0 1) ,且 I- кB水平显著低于上述 2组 (P<0 .0 1) ;而哮喘 PMA+Ro31- 82 2 0组 NF- кB活化的细胞百分比显著低于哮喘 PMA组 (P<0 .0 1) ,且 I- кB水平显著高于该组 (P<0 .0 1)。提示哮喘 T淋巴细胞 NF- кB的活化可能受 PKC调控 ,T淋巴细胞 PKC— 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淋巴细胞 调控 蛋白激酶C 因子b 支气管哮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患者心肺功能的变化与氧化应激指标、外周血淋巴细胞衰减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17
7
作者 陈晓青 杨友华 +3 位作者 杨荣 刘宇炜 周国勇 邱文洪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364-1368,共5页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心肺功能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类风湿关节炎心肺功能变化与氧化应激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衰减因子的相关性。方法:以130例住院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病例组研究对象,50例健康体检为正常对照。分别检测两组入选对象心功能参...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心肺功能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类风湿关节炎心肺功能变化与氧化应激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衰减因子的相关性。方法:以130例住院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为病例组研究对象,50例健康体检为正常对照。分别检测两组入选对象心功能参数EF%、SV%、FS%、E、A、E/A;肺功能参数FVC、FEV1、MVV、PEF;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表达频率及相关活化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IL-17、TNF-α、IL-4、IL-35)及氧化应激指标(MDA、ROS、SOD、TAOC)。结果:病例组研究对象心功能各项指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病例组130例患者中,有103例心功能指标异常,占病例组研究对象的79.23%,而E/A异常率最高。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LADd增厚,A峰升高,EF、E峰、E/A降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病例组肺功能各项参数明显降低;病例组130例患者中,有88例肺功能指标异常,占病例组研究对象的67.69%。而其中PEF异常率最高。病例组肺功能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心功能指标EF与CD24^+细胞和CD19^+CD24^+细胞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53及-0.457,具有负相关性,与ROS的相关系数为0.459,具有正相关性。心功能指标FS与CD24^+细胞、CD19^+CD24^+细胞的相关系数为-0.395和-0.421,具有负相关性;A峰与CD19^+cell的相关系数为0.423,具有正相关性,E/A与BTLA的相关系数为0.393,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SV与MDA、SOD呈正相关;肺功能的各项参数均与Hs-CRP及ESR呈明显的负相关;肺功能参数FVC与BTLA及CD19^+CD24^+的相关系数0.513和0.596,具有明显正相关性,与CD24^+BTLA^+、TNF-α的相关系数为-0.451和-0.351,呈明显负相关性;参数FEV1与CD19^+CD24^+、TAOC、IL-4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35、0.466及0.519,呈明显正相关性,与CD24^+BTLA^+、MDA的相关系数为-0.461和-0.358,呈明显负相关性;PEF与SOD、TAOC、IL-4、IL-35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547、0.482、0.643及0.452,呈明显正相关性,与MDA、ROS、IL-17的相关系数为-0.451、-0.423及-0.417,呈明显负相关性(P<0.05)。结论:RA氧化应激失衡及细胞免疫失调贯穿于心肺功能损伤的整个过程,因此,在临床上治疗RA患者关节症状的同时,要探讨如何恢复机体氧化还原稳态,以上调BTLA水平,活化B、T细胞,从而抑制免疫炎症反应,降低心肺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心、肺功能 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淋巴细胞中核转录因子κB在膀胱肿瘤细胞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中的作用
8
作者 罗军 靳风烁 +2 位作者 李黔生 江军 高林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790-793,共4页
目的 :了解T淋巴细胞中核转录因子κB在膀胱肿瘤细胞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1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与膀胱肿瘤细胞EJ、T2 4、正常移行上皮细胞共培养时T淋巴细胞NF κB。 2 用NF κB激动剂、抑制剂调节T淋巴细胞NF κB活性 ... 目的 :了解T淋巴细胞中核转录因子κB在膀胱肿瘤细胞抑制T淋巴细胞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1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与膀胱肿瘤细胞EJ、T2 4、正常移行上皮细胞共培养时T淋巴细胞NF κB。 2 用NF κB激动剂、抑制剂调节T淋巴细胞NF κB活性 ,应用免疫组化法、MTT法 ,了解膀胱肿瘤细胞EJ、T2 4作用下NF κB活性与T淋巴细胞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1 EJ+T淋巴细胞组、T2 4 +T淋巴细胞组 ,T淋巴细胞胞核染色阳性细胞的百分比与人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组、空白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 (P <0 0 1) ;2 膀胱肿瘤细胞EJ、T2 4作用下T淋巴细胞NF κB胞核染色阳性细胞的百分比与增殖反应 (A值 )呈显著正相关 (Pearson相关系数 =0 74 4 ,P <0 0 0 1,n =6 0 )。结论 :膀胱肿瘤细胞EJ、T2 4可能通过下调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t淋巴细胞 核转录因子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在免疫调控和免疫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宁召臣 王晓彤 熊化保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466-1473,共8页
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BTLA)是免疫调控中重要的检查点分子之一。BTLA属于CD28超家族,其蛋白质结构类似于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BTLA)是免疫调控中重要的检查点分子之一。BTLA属于CD28超家族,其蛋白质结构类似于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 associated antigen-4,CTLA-4)。BTLA主要在B细胞和T细胞中表达,也被发现存在于其它一些先天免疫细胞,例如树突状细胞和单核细胞中。到目前为止,疱疹病毒入侵介质(herpesvirus entry mediator,HVEM)是在人类细胞中发现的BTLA的唯一配体。HVEM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TNFR)超家族,其与BTLA的相互作用直接连接了CD28和TNFR两大家族。BTLA与HVEM的结合通常介导免疫抑制效应,并在维持免疫耐受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BTLA/HVEM通路除了提供负调控信号以外,还能促进T细胞的存活,这种双重信号系统的存在使得BTLA介导的免疫调控更加精细和复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BTLA参与并影响了T细胞、B细胞及树突状细胞等介导的免疫调控,并因此在多种免疫相关疾病,例如炎症、肿瘤、感染性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以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为基础,就BTLA在免疫调控及免疫相关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 免疫调控 免疫相关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靶向治疗致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护理 被引量:8
10
作者 葛永芹 朱霞明 +8 位作者 陆茵 吴德沛 陈峰 唐晓文 汤芳 李芹 卫峰 孙艳 王海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8-40,53,共4页
目的总结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靶向治疗致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护理经验,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对B-ALL行嵌合型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发生CRS的52例患者,严密监护,重点加强发热、循环功能障碍、肝肾毒性反应、肺渗血... 目的总结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靶向治疗致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护理经验,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对B-ALL行嵌合型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发生CRS的52例患者,严密监护,重点加强发热、循环功能障碍、肝肾毒性反应、肺渗血、神经系统症状及凝血功能异常等的护理干预。结果4例死亡,48例好转出院。20例随访9~35个月,一般情况良好;28例随访1~12个月后回当地治疗后失访。结论B-ALL行CAR-T治疗致CRS,症状严重,严格专科护理评估和病情管理,及时有效的干预是支持患者度过危险期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前后淋巴细胞亚群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因子的变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胡敏涛 毛燕群 +1 位作者 裴豪 汪铮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3期3829-3832,共4页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丙肝)的疗效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EG-IFNα-2b治疗前后丙肝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T细胞]及CD4+/CD8+比值、自然杀伤(NK)细胞、细胞...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丙肝)的疗效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EG-IFNα-2b治疗前后丙肝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T细胞]及CD4+/CD8+比值、自然杀伤(NK)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TL)的变化;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IL-2、IL-6、IL-10的变化。结果应答组患者治疗前后CD3+、CD4+、CD8+、NK细胞、CTL及CD4+/CD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8周后应答组与无应答组比较,CD3+、CD4+、NK细胞、CD4+/CD8+及IFN-γ、IL-2水平均显著升高,而CD8+、CTL及IL-6、IL-10水平则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IFNα-2b治疗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增强,通过检测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CTL及血清IFN-γ、IL-2、IL-6、IL-10的变化,可以预测患者干扰素治疗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慢性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 t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联合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鉴别肺结核及支原体肺炎的价值
12
作者 欧洪菊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5-27,共3页
目的:评价细胞因子联合外周血T/B/NK淋巴细胞亚群(简称“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于肺结核、支原体肺炎(MPP)患者的鉴别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间入院诊断的58例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组)、58例支原体肺炎患者(MPP组),同时选... 目的:评价细胞因子联合外周血T/B/NK淋巴细胞亚群(简称“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对于肺结核、支原体肺炎(MPP)患者的鉴别诊断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9月至2023年9月间入院诊断的58例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组)、58例支原体肺炎患者(MPP组),同时选择58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均行细胞因子联合T/B/NK淋巴细胞亚群检测,通过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对比检测结果。结果:肺结核组的白介素-2(IL-2)、IL-4、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高于MPP组与对照组,IL-10、γ-干扰素(IFN-γ)水平低于MPP组与对照组;MPP组的IL-2、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MPP组的IL-4、IL-6、TNF-α、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肺结核组的各项淋巴细胞亚群绝对数均低于MPP组与对照组,MPP组的淋巴细胞亚群绝对数低于对照组(P<0.05)。肺结核组的CD19+水平均低于MPP组与对照组,肺结核组的CD19+水平低于MPP组(P<0.05)。三组间的其他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结核患者及支原体肺炎患者部分细胞因子水平有所增高,淋巴细胞亚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这可能与患者的炎症状态及程度、病情变化、免疫功能等有关。同时,细胞因子联合T/B/NK淋巴细胞亚群检测能够有效鉴别肺结核与支原体肺炎,对根据指标水平的变化鉴别和评估疾病类型,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外周血t/b/NK淋巴细胞亚群 鉴别 肺结核 支原体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代CD19-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经验及问题 被引量:11
13
作者 童春容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21,共4页
为了探索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CD19-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的B急性淋巴白血病(B-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安全有效的细胞剂量、毒副作用及其处理方法,2015年7月12日至2016年11月20日,笔者团队采用CD19-CAR-T细... 为了探索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CD19-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的B急性淋巴白血病(B-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安全有效的细胞剂量、毒副作用及其处理方法,2015年7月12日至2016年11月20日,笔者团队采用CD19-CAR-T细胞治疗了64例难治复发B-ALL患者。其中55例为原发耐药或难治性血液学复发患者,9例为FCM确认的难治性微小残留白血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阳性B-ALL患者。在治疗工作早期,2例死于治疗后相关并发症(treatment related motality,TRM),疗效不可评估,4例未获得完全缓解(NR)。以后通过调整入组标准及回输细胞数,近期连续33例患者均获得完全缓解(CR),或达到CR但血液细胞计数未正常(CR incomplete,CRi),无1例死亡。CDl9-CAR T细胞治疗达CR后,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者80%以上持续FCM-MRD阴性至观察结束,该疗效与第1次CR期(CR1)接受移植者相同;未移植者绝大多数在CR后1年内再次复发。治疗过程中,及时稳妥地处理好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ing syndrome,CRS)及各种引起复发的因素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19 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t细胞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TACI-Ig融合蛋白抑制抗CD3抗体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与活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思民 汪庆童 +3 位作者 刘亢亢 汪龙生 吴莉 魏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919-925,共7页
目的探讨抗CD3抗体诱导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与活化的机制并观察重组人TACI-Ig融合蛋白(rh TACI-Ig)对其的影响。方法免疫磁珠纯化得到小鼠T淋巴细胞,用抗CD3抗体刺激,同时给予rh TACI-Ig、rh TNFR∶Fc或Ig G-Fc。[3H]-TdR参入法检测T细胞... 目的探讨抗CD3抗体诱导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与活化的机制并观察重组人TACI-Ig融合蛋白(rh TACI-Ig)对其的影响。方法免疫磁珠纯化得到小鼠T淋巴细胞,用抗CD3抗体刺激,同时给予rh TACI-Ig、rh TNFR∶Fc或Ig G-Fc。[3H]-TdR参入法检测T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比率,Western blot法检测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受体(BAFFR)和跨膜激活剂及钙调亲环素配体相互作用分子(TACI)两个受体及IL-2受体(IL-2R)表达水平和NF-κB活性,采用小干扰RNA(siRNA)抑制T细胞BAFFR或TACI的表达。结果抗CD3抗体体外可促进T细胞增殖与活化,BAFF、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分泌,BAFFR、TACI、IL-2R表达升高和NF-κB活性增强(P<0.05)。Rh TACI-Ig(0.1、1、10、100μg/ml)体外给药可抑制抗CD3抗体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P<0.05);rh TACI-Ig(1、10、100μg/ml)可明显降低抗CD3抗体诱导产生的细胞因子水平(P<0.05,P<0.01),显著抑制CD4+CD69+T细胞、CD4+CD154+T细胞比率,提高CD4+CD62L+T细胞比率(P<0.05,P<0.01),且rh TACI-Ig(10、100μg/ml)能降低T细胞上BAFFR、TACI、IL-2受体的表达,抑制NF-κB活性(P<0.05)。沉默BAFFR或TACI对抗CD3抗体诱导的T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P<0.01)。结论抗CD3抗体部分通过产生BAFF,激活BAFFR信号而促进T细胞增殖与活化,rh TACI-Ig中和BAFF,抑制BAFF相关受体的表达和NF-κB活性,减少T细胞表达IL-2受体,阻止T细胞过度增殖与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 重组tACI-Ig融合蛋白 t淋巴细胞 免疫治疗 自身免疫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部分免疫效应分子的表达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高月求 姚嫣 李曼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606-1609,共4页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穿孔素(PF)、颗粒酶B(GrB)、颗粒溶素(GNLY)、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特征及其与感染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检测ALT、AST和TB及HBVDNA拷贝数评估CHB患者...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穿孔素(PF)、颗粒酶B(GrB)、颗粒溶素(GNLY)、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特征及其与感染状态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检测ALT、AST和TB及HBVDNA拷贝数评估CHB患者的感染状态。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CHB患者根据感染状态分为肝功能正常高病毒复制组、肝功能正常低病毒复制组、肝功能异常高病毒复制组、肝功能异常低病毒复制。应用流式细胞法检测外周血CD8+T细胞免疫效应分子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感染状态的相关性。结果肝功能正常低病毒复制组CD8+T细胞表达的GrB、TNF-α、IFN-γ明显高于肝功能异常高病毒复制组(P<0.05);肝功能正常高病毒复制组的IFN-γ高于肝功能异常高病毒复制组(P<0.05);PF、GNLY在各组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GrB、PF、GNLY、TNF-α、IFN-γ两两呈正相关。结论 CHB患者CD8+T淋巴细胞表达的GrB、TNF-α和IFN-γ与病毒承载量、肝损伤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t淋巴细胞 穿孔素 颗粒酶b 颗粒溶素 肿瘤坏死因子 Γ-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细胞弱化因子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发病风险研究
16
作者 李大林 傅振坤 +1 位作者 章婕 庞达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812-815,共4页
目的:探讨B及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BTLA)SNP位点在黑龙江省妇女乳腺癌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中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确定BTLA基因与黑龙江省妇女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抽取280例乳腺癌患者及262例... 目的:探讨B及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BTLA)SNP位点在黑龙江省妇女乳腺癌患者及正常对照人群中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确定BTLA基因与黑龙江省妇女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抽取280例乳腺癌患者及262例健康女性外周血5mL,试剂盒提取DNA后,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技术进行BTLA基因外显子及内含子的SNP位点DNA扩增,检测BTLA基因位点多态性,分析患者与正常对照差别,进而确定该基因与黑龙江省妇女乳腺癌的相关性。结果:乳腺癌患者的BTLA基因外显子及内含子中杂合子基因型高于正常对照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OR>1.00),内含子中rs2705535 GG基因型乳腺癌患者组中的基因频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OR<1.00),A等位基因在乳腺癌患者中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OR>1.00),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T-LA基因多态性与黑龙江省妇女乳腺癌发病风险存在一定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淋巴细胞弱化因子 乳腺癌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风胶囊治疗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BTLA^+T细胞数量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21
17
作者 齐亚军 刘健 +2 位作者 郑力 曹云祥 万磊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84-1089,共6页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及活性氧(ROS)、活性氮(RN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及新风胶囊(XFC)对其影响。方法将140例AS患者随机等分为XFC组(3...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及活性氧(ROS)、活性氮(RN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及新风胶囊(XFC)对其影响。方法将140例AS患者随机等分为XFC组(3粒/次,tid)和柳氮磺吡啶(SASP)组(4片/次,bid);连续治疗3个月。6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BTLA表达频率及活化水平;采用ELISA检测2组血清中氧化应激指标(ROS、RNS、MDA、SOD、CAT、TAOC)和白细胞介素4(IL-4)、IL-10、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采用魏氏法检测血沉(ESR);采用日立706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XFC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SASP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S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BTLA的水平显著降低(P<0.01或P<0.05);与对照组相比,AS患者SOD、CAT、TAOC值均显著降低,ROS、RNS、MDA值显著升高(P<0.01或P<0.05);与对照组相比,AS患者血清IL-1β、TNF-α和ESR、Hs-CRP值显著升高(P<0.01),IL-4、IL-10水平显著降低(P<0.01或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外周血BTLA+CD3+T细胞、BTLA+CD4+T细胞、SOD、TAOC、IL-4,SF-36量表生理机能(PF)、社会功能(SF)、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躯体疼痛(BP)、精神健康(MH)、活力(VT)以及一般健康状况(GH)八个维度积分均显著升高,ROS、MDA、TNF-α、ESR、Hs-CRP、VAS、BASDAI、BASFI、BAS-G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XFC组与SAS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BTLA表达水平与SOD、RP、BP、SF、RE呈正相关;BTLA+CD3+T细胞、BTLA+CD4+T细胞与ROS、MDA、IL-1β、TNF-α、ESR、VAS、BASDAI呈明显负相关,与TAOC、IL-4、IL-10呈正相关;BTLA+CD3+T细胞与RNS、Hs-CRP、BASFI呈明显负相关;BTLA+CD4+T细胞与CAT呈正相关。结论 XFC能增强AS患者外周血BTLA表达,负性调节T细胞的激活与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直性脊柱炎 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 氧化应激 新风胶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湿病患者肺功能降低与BTLA阳性细胞及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减少有关 被引量:9
18
作者 刘健 万磊 +4 位作者 刘磊 程园园 冯云霞 黄传兵 汪元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39-642,共4页
目的探讨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调节性T细胞(Treg)与风湿病患者肺功能降低的关系。方法选取482例风湿病患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RA)198例,强直性脊柱炎(AS)114例、干燥综合征(SS)102例、骨关节炎(OA)68例,应用肺功能仪检测患者... 目的探讨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调节性T细胞(Treg)与风湿病患者肺功能降低的关系。方法选取482例风湿病患者,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RA)198例,强直性脊柱炎(AS)114例、干燥综合征(SS)102例、骨关节炎(OA)68例,应用肺功能仪检测患者肺功能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TLA)和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风湿病患者肺功能降低,外周血BTLA、Treg表达降低;与风湿病BTLA、Treg正常组比较,BTLA、Treg异常组肺功能参数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量(PEF)、50%肺活量位的最大呼气流量(FEF50)、FEF75降低(P<0.05或P<0.01);相关分析显示,肺功能参数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FEV1、FEF25、FEF50分别与BTLA、Treg呈正相关,FVC、FEV1、FEF50、FEF75分别与IgA、IgM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风湿病患者肺功能降低可能与BTLA、Treg表达降低,促使T细胞、B细胞过度异常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功能 风湿病 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 调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染人BTLA基因细胞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功能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雪峰 陈永井 +4 位作者 王勤 杨科芳 代群 王凤鸣 张学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01-204,共4页
目的:构建B、T淋巴细胞衰减子(BTLA)基因转染的细胞作为免疫原,并探讨该基因转染细胞在体外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RT-PCR法从经PHA活化的人外周血T细胞中克隆出人BTLA编码区全长基因,经EcoR I和BamHI双酶切后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EGZ-T... 目的:构建B、T淋巴细胞衰减子(BTLA)基因转染的细胞作为免疫原,并探讨该基因转染细胞在体外的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RT-PCR法从经PHA活化的人外周血T细胞中克隆出人BTLA编码区全长基因,经EcoR I和BamHI双酶切后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EGZ-Term中构建成重组载体pEGZ-Term/BTLA。用脂质体法以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293T细胞,并用Zeocin抗生素进行长期筛选;流式细胞术分析BTLA在基因转染细胞膜上的表达;通过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探讨基因转染细胞在体外对T淋巴细胞增殖与活化的影响。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BTLA基因转染的293T细胞膜上能稳定地高表达人BTLA蛋白。BTLA基因转染的293T细胞和T细胞体外共培养显示,与未转染的293T细胞相比,该基因转染的细胞能部分地抑制抗人CD3单克隆抗体(mAb)刺激的T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和ELISA法分析揭示,该基因转染的细胞能够下调T细胞表面活化标志CD25的表达并降低IFN-γ和IL-10的分泌。结论:获得稳定高表达人BTLA基因转染的细胞株。该细胞株在体外对抗人CD3 mAb刺激的T细胞的增殖与活化具有部分地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t淋巴细胞衰减 基因转染 t细胞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淋巴细胞活性染色质诱导系统性红斑狼疮样小鼠模型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小丹 严尚学 +6 位作者 王晶晶 赵文娣 程雁 赵伟 王杰 周爱武 魏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28-732,共5页
目的建立活性染色质诱导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样小鼠模型。方法从ConA活化的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中提取活性染色质,分别于d 0、d 14、d 21和d 28以染色质100μg在BALB/c小鼠尾根部及背部皮内注射免疫4次,诱导SLE样小鼠模型。目测半定量... 目的建立活性染色质诱导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样小鼠模型。方法从ConA活化的BALB/c小鼠脾淋巴细胞中提取活性染色质,分别于d 0、d 14、d 21和d 28以染色质100μg在BALB/c小鼠尾根部及背部皮内注射免疫4次,诱导SLE样小鼠模型。目测半定量尿蛋白试纸法检测动物的尿蛋白变化,HE染色法检查动物的肾脏、脾脏病理改变,计算动物的胸腺和脾脏指数,MTT法检测ConA和LPS诱导的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Crea和BUN水平,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ANA、抗dsDNA、IgG1、IgG2a、IL-10、IFN-γ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T、B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诱导模型小鼠尿蛋白水平升高,出现肾小球肾炎、脾脏增生等病理改变;脾脏指数明显升高,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增强;血清Crea、BUN、ANA、抗dsDNA、IgG1、IgG2a、IL-10和IFN-γ水平明显升高;脾脏CD19+、CD19+CD21+、CD19+CD23+、CD19+IgD+B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明显升高,CD4+CD25+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结论 ConA活化淋巴细胞的染色质免疫同系BALB/c小鼠成功诱导了SLE样小鼠模型,其血清学、组织病理学及免疫学方面特征与人类SLE临床特征表现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活性染色质 诱导模型 自身抗体 细胞因子 tb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