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B共掺杂碳材料作为储能材料的应用进展
1
作者 杜佳佳 占晓 +2 位作者 杜婧羽 邹凯翔 张道海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8-297,323,共11页
碳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化学稳定性和大比表面积等特性,可以有效存储和释放电荷,并提供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储能能力,但纯碳材料表面润湿性差、电荷分布较为均匀、缺乏活性位点等,其储能能力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进而限制了其在能源、... 碳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化学稳定性和大比表面积等特性,可以有效存储和释放电荷,并提供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储能能力,但纯碳材料表面润湿性差、电荷分布较为均匀、缺乏活性位点等,其储能能力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进而限制了其在能源、催化等领域的应用,而杂原子掺杂在提高碳材料储能性能方面极具潜力。N、B共掺杂能够产生一种独特的电子结构,其共同协作极大改善了碳材料的催化性能,使得N、B共掺杂碳材料在传感器、能量存储、电催化和储氢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该文介绍了N、B共掺杂碳材料的合成方法及影响其性能的因素;综述了N、B共掺杂碳材料在能量存储方面(超级电容器和离子电池)的应用;探讨了N、B共掺杂碳材料对其性能的影响机理;最后,提出N、B共掺杂碳材料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掺杂 碳材料 合成 协同作用 能量存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废弃椰木制备B和N共掺杂碳微纳结构及其电磁波吸收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范昊 陈拥军 +2 位作者 李建保 陈帅峰 陈庆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69-1279,共11页
5G通信技术为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电磁波污染。为了减轻这种污染产生的危害,设计轻量化和环保的宽带电磁波吸收材料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利用椰木做前驱体制备了一种具有竹节管状一维结构的B和N共掺... 5G通信技术为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电磁波污染。为了减轻这种污染产生的危害,设计轻量化和环保的宽带电磁波吸收材料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利用椰木做前驱体制备了一种具有竹节管状一维结构的B和N共掺杂碳材料,B和N共掺杂优化了生物质衍生碳的组成,改善了材料的阻抗匹配,一维的竹节中空结构有利于电磁波进入材料内部。制备的材料具有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最低反射损耗(RL)在14.12 GHz时达到-59.64 dB,有效吸收带宽(EAB)宽度范围为5.88 GHz,所需厚度仅为2.1 mm。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材料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来自于电磁波在材料中的多重折射和散射、偶极子极化、界面极化及电导极化等方面的共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木 b n掺杂 碳微纳结构 阻抗匹配 电磁波吸收 环境友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N)掺杂碳纳米管吸附Cu原子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代利峰 龚亮 +1 位作者 刘涛 安立宝 《有色金属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5-30,共6页
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Cu原子与纯(5,5)型碳纳米管、掺B(5,5)型碳纳米管、掺N(5,5)型碳纳米管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掺杂B(N)增强了Cu原子在碳纳米管表面的吸附能,其中掺B形成缺电子结构,提高了Cu原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离子性键结合,掺N... 利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Cu原子与纯(5,5)型碳纳米管、掺B(5,5)型碳纳米管、掺N(5,5)型碳纳米管的吸附作用。结果表明,掺杂B(N)增强了Cu原子在碳纳米管表面的吸附能,其中掺B形成缺电子结构,提高了Cu原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离子性键结合,掺N形成多电子结构,提高了Cu原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共价性键结合,特别是掺B改善了Cu原子与碳纳米管之间的电荷转移。此类掺杂有助于改善Cu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界面的电接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第一性原理 b(n)掺杂 Cu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N共掺杂TiO_2纳米管阵列的制备及可见光光催化活性 被引量:36
4
作者 吴奇 苏钰丰 +3 位作者 孙岚 王梦晔 王莹莹 林昌健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35-640,共6页
应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结合浸渍和退火后处理制备了Fe和N共掺杂的TiO2纳米管阵列光催化剂,并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俄歇电子能谱(AES)仪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Fe、N共掺杂对TiO2纳米管阵... 应用电化学阳极氧化法结合浸渍和退火后处理制备了Fe和N共掺杂的TiO2纳米管阵列光催化剂,并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俄歇电子能谱(AES)仪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Fe、N共掺杂对TiO2纳米管阵列的形貌和结构没有明显影响,Fe和N均掺入了TiO2晶格.紫外-可见(UV-Vis)漫反射光谱显示Fe和N共掺杂TiO2纳米管阵列的吸收带边较纯TiO2纳米管阵列和单一掺杂TiO2纳米管阵列红移,可见光吸收增强.以可见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RhB)考察了材料的光催化活性,Fe和N共掺杂TiO2纳米管阵列对RhB的降解速率较纯TiO2纳米管阵列和单一掺杂TiO2纳米管阵列明显提高,证明了Fe、N共掺杂产生的协同效应提高了TiO2纳米管阵列在可见光照射下的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和n 掺杂 TIO2纳米管阵列 罗丹明b 可见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B,N co-doped carbon nanotube array with anchored MnO_(2) nanosheets as a flexible cathode for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
5
作者 YUAN Yan-bing ZHAO Zong-bin +3 位作者 BI Hong-hui ZHANG Run-meng WANG Xu-zhen QIU Jie-shan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0-210,共11页
For rechargeable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ZIBs),the design of nanocomposites comprised of electrochemically active materials and carbon materials with novel structures has great prom-ise in addressing the issue of e... For rechargeable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ZIBs),the design of nanocomposites comprised of electrochemically active materials and carbon materials with novel structures has great prom-ise in addressing the issue of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structural stability in the electrode materials during electrochemical cycling.We report the production of a novel flexible electrode material,by anchoring MnO_(2) nanosheets on a B,N co-doped carbon nanotube ar-ray(BNCNTs)grown on carbon cloth(BNCNTs@MnO_(2)),which was fabricated by in-situ pyrolysis and hydrothermal growth.The generated BNCNTs were strongly bonded to the surface of the car-bon fibers in the carbon cloth which provides both excellent elec-tron transport and ion diffusion,and improves the stability and dur-ability of the cathode.Importantly,the BNCNTs offer more active sites for the hydrothermal growth of MnO_(2),ensuring a uniform dis-tribution.Electrochemical tests show that BNCNTs@MnO_(2) delivers a high specific capacity of 310.7 mAh g^(−1) at 0.1 A g^(−1),along with excellent rate capability and outstanding cycling stability,with a 79.7% capacity retention after 8000 cycles at 3 A 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 n co-doped carbon nanotube Manganese dioxide Flexible electrode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N,S共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制备及对Fe3+和H2PO4-的荧光检测 被引量:3
6
作者 喻照川 马文辉 +4 位作者 吴涛 问婧 张永 王丽艳 初红涛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286-2293,共8页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种可在纯水体系中连续"OFF-ON-OFF"荧光识别Fe^3+和H2PO4^-的B,N,S共掺杂的石墨烯量子点探针材料(BNS-GQDs),并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BNS-GQDs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4nm,具有类似石墨烯的结...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一种可在纯水体系中连续"OFF-ON-OFF"荧光识别Fe^3+和H2PO4^-的B,N,S共掺杂的石墨烯量子点探针材料(BNS-GQDs),并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BNS-GQDs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4nm,具有类似石墨烯的结构,且成功掺杂了B,N,S原子.光谱表征结果表明,其在纯水体系中可以实现对Fe^3+的荧光猝灭识别;同时,BNS-GQDs+Fe^3+体系能够专一性地荧光增强识别H2PO4^-.识别机理研究表明,BNS-GQDs可与Fe^3+通过静电作用形成配合物并向Fe^3+转移电子,从而引起荧光猝灭;H2PO4^-可从上述配合物中置换出Fe^3+,引起体系荧光恢复.BNS-GQDs识别Fe3+和H2PO4-具有较好的可逆性,可应用于Hela细胞和实际水样中Fe^3+和H2PO4^-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 n S掺杂石墨烯量子点 荧光探针 FE^3+ H2PO4^- 细胞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B/Fe共掺杂生物质炭阴极制备及电芬顿降解对硝基酚 被引量:2
7
作者 汤茜 范艺馨 +4 位作者 苏欣 黄成思 孙玉伟 高永慧 王栋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4064-4073,共10页
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采用热沉积、高温焙烧法,制备N/B/Fe共掺杂生物质炭(N/B/Fe@BC),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手段对样品的晶格结构、形貌特征和组成等进行表... 以玉米芯为主要原料,采用热沉积、高温焙烧法,制备N/B/Fe共掺杂生物质炭(N/B/Fe@BC),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手段对样品的晶格结构、形貌特征和组成等进行表征,并以对硝基酚为对象,探究N/B/Fe@BC电极的电芬顿催化性能。结果表明,N/B/Fe@BC为纳米薄片交错堆积的三维多孔结构,表面缺陷较未掺杂生物质炭显著增加,催化氧还原以两电子产H_(2)O_(2)为主。在电流强度50mA、初始pH为3的电芬顿体系中,120min时对硝基酚的去除率为97.93%±1.62%,60min内反应速率常数k为0.040min^(-1),是未掺杂生物质炭电极的2.7倍。N/B/Fe@BC电极的pH适用范围较宽,受水质的影响较小,循环使用10次后120min对硝基酚的去除率仍可达到8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Fe掺杂 生物质炭 玉米芯 电芬顿 对硝基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N共掺杂多孔碳片的制备及其储钾性能 被引量:1
8
作者 韩娜 张冬冬 +3 位作者 武婷婷 杨磊 李宏强 何孝军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3-872,共10页
以甘氨酸为碳源和氮源、硼酸为模板和硼源,采用一步碳化法制备了二维B/N共掺杂多孔碳片(BNCSs)。通过水洗即可除去硼酸模板,合成方法绿色环保。BNCSs上短的孔道缩短了钾离子的传输距离,丰富的微孔提供了大量的储钾活性位点。此外,BNCSs... 以甘氨酸为碳源和氮源、硼酸为模板和硼源,采用一步碳化法制备了二维B/N共掺杂多孔碳片(BNCSs)。通过水洗即可除去硼酸模板,合成方法绿色环保。BNCSs上短的孔道缩短了钾离子的传输距离,丰富的微孔提供了大量的储钾活性位点。此外,BNCSs中较高的B/N掺杂量提升了碳基质的缺陷度,扩大了碳层间距,有利于钾离子的吸附、嵌入和脱嵌。钾离子半电池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BNCS800电极展现出高的比容(在0.05 A/g电流密度下为310 mA·h/g)、优异的倍率性能(在2 A/g电流密度下为100 mA·h/g)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1 A/g下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为7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n掺杂 二维 多孔碳 钾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碳纳米管多原子掺杂硼氮的输运特性
9
作者 宋玲玲 王翰林 +3 位作者 王墨林 王泽 贺鹏 刘庆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0-73,共4页
文章建立了(6,6)碳纳米管模型,并对其掺杂B/N对、B/N3(3个N围绕着1个B)、N/B3(3个B围绕着1个N)3种不同原子团,采用非平衡格林函数法计算了该模型在不同掺杂情况下的透射率谱线及体系总能。发现在多原子掺杂的情况下,电子的透射谱和杂质... 文章建立了(6,6)碳纳米管模型,并对其掺杂B/N对、B/N3(3个N围绕着1个B)、N/B3(3个B围绕着1个N)3种不同原子团,采用非平衡格林函数法计算了该模型在不同掺杂情况下的透射率谱线及体系总能。发现在多原子掺杂的情况下,电子的透射谱和杂质中的硼氮含量有关,若硼含量较多,则透射谱与单独掺杂硼原子的类似,在费米能级以下有一个透射谷,相应的电子透射率几乎抑制为0;若氮含量较多,在费米能级上方有透射谷,情形与前者相类似。特别地,在对位掺杂B/N3和N/B3时,透射谱线在费米能级两侧一定范围内出现较宽规整的凹陷,在凹陷处的透射率几乎为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碳纳米管 掺杂 b/n原子团 输运特性 非平衡格林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杂原子掺杂生物质基碳材料电催化CO_(2)还原性能理论模拟研究
10
作者 赵钰莹 范孟孟 +1 位作者 孙康 蒋剑春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5,共9页
为增强杂原子掺杂碳材料在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_(2)RR)中的性能,揭示双杂原子掺杂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围绕CO_(2)RR反应机制,研究最优的双杂原子掺杂策略,探讨了不同双杂原子掺杂构型对CO_(2)RR催化性... 为增强杂原子掺杂碳材料在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CO_(2)RR)中的性能,揭示双杂原子掺杂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围绕CO_(2)RR反应机制,研究最优的双杂原子掺杂策略,探讨了不同双杂原子掺杂构型对CO_(2)RR催化性能的影响,进一步明确最优双杂原子掺杂构型。研究结果表明:设计的系列氟-氮、氯-氮、硼-氮、磷-氮、硫-氮、硼-磷,以及硼-硫双杂原子掺杂石墨烯结构,B-N双杂原子掺杂碳材料(BNC)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催化活性,有最低的形成能(3.72 eV)和较低的吉布斯自由能(ΔG, 0.53 eV)。吡啶氮(PyN)、吡咯氮(PyrrN)和石墨氮(GrN)3种N构型中,含有PyN-B构型的双杂原子掺杂碳材料可以促进CO_(2)还原为CO,其中N原子作为最佳的活性位点,ΔG值低至0.47 eV,展现出最优的催化性能。PyN引入的给电子性能与B的失电子性能形成双电荷效应,这种协同作用增强了材料对CO_(2)的吸附和活化作用,有效降低了CO_(2)RR的反应能垒,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选择性和反应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基催化剂 b、n掺杂 吡啶n-b 电催化CO_(2)还原 密度泛函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氮共掺杂多孔碳纳米片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7
11
作者 马爱玲 黄光许 +3 位作者 耿乾浩 姚友恒 李媛媛 刘迎宾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4388-4396,共9页
以煤系腐殖酸铵为前体,硼酸为多功能助剂,在700℃和800℃下一步炭化成功制备了B/N共掺杂多孔碳纳米片,并考察了其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该B/N共掺杂多孔碳纳米片具有发达的孔结构和较高的中孔率(36.15%和40.84... 以煤系腐殖酸铵为前体,硼酸为多功能助剂,在700℃和800℃下一步炭化成功制备了B/N共掺杂多孔碳纳米片,并考察了其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该B/N共掺杂多孔碳纳米片具有发达的孔结构和较高的中孔率(36.15%和40.84%),富含氮(6.04%和6.01%)、硼(3.97%和4.18%)、氧(17.01%和16.87%)等杂原子,赋予相应电极材料较好的导电性、良好的润湿性和快速的离子扩散性能。BNHC-700和BNHC-800在0.05A/g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分别为114F/g和118F/g,后者还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5A/g下的比电容保持率高达75.21%)。BNHC-700和BNHC-800的循环稳定性良好,在2.5A/g电流密度下10000次恒流充放电后的比电容保持率分别高达99.84%和98.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殖酸铵 硼酸 b/n掺杂多孔碳纳米 电极材料 电化学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对氮掺杂的p型ZnO薄膜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鹏程 张振中 +7 位作者 姚斌 李炳辉 王双鹏 姜明明 赵东旭 单崇新 刘雷 申德振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95-799,共5页
利用分子束外延设备在蓝宝石衬底上生长了B/N共掺的p型ZnO薄膜,对比了B/N共掺和N单掺杂样品的物理学性能。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证明了在薄膜中存在有B和B—N键。B/N共掺样品的空穴浓度比单一N掺杂样品高近两个量级。且ZnO∶(B,N)薄... 利用分子束外延设备在蓝宝石衬底上生长了B/N共掺的p型ZnO薄膜,对比了B/N共掺和N单掺杂样品的物理学性能。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证明了在薄膜中存在有B和B—N键。B/N共掺样品的空穴浓度比单一N掺杂样品高近两个量级。且ZnO∶(B,N)薄膜在两年多的时间内一直显示稳定的p型电导。这是由于B—N键的存在提高了N在ZnO薄膜中的固溶度,且B—N键之间强的键能和B占据Zn位所表现的弱施主特性不会带来强的施主补偿效应,说明B是N掺杂ZnO薄膜的一种良好的共掺元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O b/n P型掺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