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及悬浮培养 被引量:19
1
作者 梁军 魏刚 +2 位作者 吕全 贾秀贞 张星耀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68-574,共7页
研究了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及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的条件。结果表明,印楝细胞悬浮系的建立以B5培养基,NAA2 0~4 0mg·L-1,采用直接倾倒法作为接种方法为好;基于生物量、印楝素含量和印楝素产率综合分析认为,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的... 研究了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系的建立及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的条件。结果表明,印楝细胞悬浮系的建立以B5培养基,NAA2 0~4 0mg·L-1,采用直接倾倒法作为接种方法为好;基于生物量、印楝素含量和印楝素产率综合分析认为,印楝细胞悬浮培养的最佳条件为B5培养基,NAA2~4mg·L-1,蔗糖30g·L-1,培养温度25℃,及根据培养容器的大小选择合适的转速和装液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细胞悬浮培养 悬浮培养 印楝素 植物源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楝在干热河谷的适应性 被引量:2
2
作者 林文杰 伍建榕 马焕成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38-543,共6页
通过印楝Azadirachta indica在干热河谷地区造林试验,分别研究根际土壤水分动态、植物在雨季和旱季时的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以探讨印楝对干热气候适应性的机制。研究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吸力成幂函数关系。当土壤含水量下降到5.9%,土壤吸... 通过印楝Azadirachta indica在干热河谷地区造林试验,分别研究根际土壤水分动态、植物在雨季和旱季时的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以探讨印楝对干热气候适应性的机制。研究表明,土壤含水量与吸力成幂函数关系。当土壤含水量下降到5.9%,土壤吸力上升到1.5MPa达3个月的条件下,印楝仍然能维持生存,表明该植物具有极强的耐旱性。在旱季时,印楝受到土壤和大气干旱胁迫,生长基本停止,顶芽枯死,大部分叶片脱落,以减少水分蒸腾,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在雨季时,印楝能迅速生长,整个生长周期呈现曲折性生长规律。印楝在旱季的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分别为雨季的23.8%,47.1%和64.9%。在旱季时,水分利用率明显下降。在旱季时,印楝的光合生理明显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叶片的光合系统受到明显的破坏。通过生长和生理上的适应,在经过6个月旱季后,印楝的保存率达90%以上,表明印楝适应于干热河谷地区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学 印楝 干热河谷 生长 光合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楝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何雪香 苏海 +2 位作者 廖仿炎 徐金柱 陈贰 《广东林业科技》 2006年第4期75-78,共4页
2002~2005年,开展了印楝扦插繁殖试验,对影响生根成活率的基质、插穗材料、生根剂、扦插季节、扦插后管理等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较佳的扦插技术组合为:塑料杯育苗以无菌黄心土:河沙(3:1)作为基质,苗床育苗以等量的黄心... 2002~2005年,开展了印楝扦插繁殖试验,对影响生根成活率的基质、插穗材料、生根剂、扦插季节、扦插后管理等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较佳的扦插技术组合为:塑料杯育苗以无菌黄心土:河沙(3:1)作为基质,苗床育苗以等量的黄心土和河沙混合为基质,扦插前一天用10g/L高锰酸钾液消毒,在春季和夏季采集当年生刚木质化或半禾质化枝条和萌芽条作为插穗,用1g/L吲哚丁酸生根粉处理插条后扦插,插后育苗床注意保温保湿,生根率可达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扦插 繁殖技术 插穗 扦插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AS PROC MIXED的印楝品种印楝素质量分数稳定性
4
作者 彭俊杰 吴疆翀 +4 位作者 彭兴民 李昆 王有琼 郑益兴 张燕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3-722,共10页
基于SAS PROC MIXED的印楝Azadirachta indica品种印楝素质量分数的稳定性,探索建立高效、科学的印楝品种印楝素质量分数稳定性的分析方法,探究稳定性类型和机制。在元阳、元江、元谋,7个印楝品种、单株小区、三重复、完全随机区组、多... 基于SAS PROC MIXED的印楝Azadirachta indica品种印楝素质量分数的稳定性,探索建立高效、科学的印楝品种印楝素质量分数稳定性的分析方法,探究稳定性类型和机制。在元阳、元江、元谋,7个印楝品种、单株小区、三重复、完全随机区组、多系受粉,运用HPLC技术分析种子印楝素组分质量分数,基于SAS软件PROC MIXED程序的Stability Variance,Finlay-Wilkinson,Eberhart-Russell,AMMI-1和Environmental Variance 5种模型,进行品种种子印楝素质量分数稳定性参数估计、品种效应差异性检验和稳定性参数寻优,用Akaike信息量准则(cAIC)评价和选择最佳模型,推断稳定性类型和机制。结果表明:5种模型中Finlay-Wilkinson和AMMI-1模型的品种印楝素A和印楝素B质量分数的cAIC值最小,均分别为-17.3和-5.8;7个品种的印楝素A和印楝素B质量分数的稳定性参数大小基本一致,稳定性排序分别为Wx0423>Wx0416>Dhg0507>平均木(ck)>At0515>Ld0505>Ww0401和平均木(ck)>Wx0416>Wx0423>Dhg0507>Ld0505>Ww0401>At0515;品种印楝素A和印楝素B质量分数的品种效应差异显著性分别为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证明品种印楝素A和印楝素B的稳定性随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发生可预测的改变即动态稳定性,其遗传机制受遗传控制。Finlay-Wilkinson和AMMI-1适于印楝品种种子印楝素质量分数稳定性分析,而Stability Variance,Eberhart-Russell,Environmental Variance模型并不适用;品种印楝素A和印楝素B质量分数的稳定性均为动态稳定性,稳定性绝大部分依赖于个体缓冲性。多种模型分析基础上的稳定性综合评估更高效更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育种学 印楝 品种 印楝素 稳定性 模型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印楝育苗技术试验初报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洪霞 谭中月 蔡小虎 《四川林业科技》 2012年第6期60-63,共4页
印楝种子寿命较短,在自然状态下,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生活力逐渐下降,其发芽能力也迅速降低。贮藏3周时,种子发芽率在80%左右,后迅速下降,尤其在第4周至第7周,每周发芽率降低约10%,至第8周时,其发芽率降到20%以下。在播种前采用1%H2SO4... 印楝种子寿命较短,在自然状态下,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生活力逐渐下降,其发芽能力也迅速降低。贮藏3周时,种子发芽率在80%左右,后迅速下降,尤其在第4周至第7周,每周发芽率降低约10%,至第8周时,其发芽率降到20%以下。在播种前采用1%H2SO4浸种15 min或65℃温水浸种30 min对印楝种子进行浸泡处理,可有效提高印楝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其发芽率可达90%以上。育苗基质以50%大田土(苗圃内本土)+29%腐质土+10%河沙+10%厩肥+1%的复合肥的育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楝 育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理县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印楝产业发展浅析
6
作者 马联胜 杨恒 《四川林业科技》 2010年第2期82-85,共4页
从经济、生态、社会等方面,分析会理县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已建成6 666.7 hm2印楝50年的效益,阐述该县在发展印楝产业的潜在优势和成功经验,并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 印楝 效益分析 潜在优势 成功经验 问题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