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雏番鸭感染禽副黏病毒1型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3
1
作者 傅光华 黄瑜 +4 位作者 程龙飞 施少华 彭春香 林芳 林建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69-772,共4页
从呼吸困难、肠道粘膜出血、胰腺大量白色坏死点为特征的7日龄病死雏番鸭的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电镜观察发现该病毒为多形性有囊膜病毒,表面有呈辐射状分布的纤突;血清学鉴定表明,能在4℃下凝集鸡和鸽红细胞,其血凝活性能被NDV标准... 从呼吸困难、肠道粘膜出血、胰腺大量白色坏死点为特征的7日龄病死雏番鸭的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电镜观察发现该病毒为多形性有囊膜病毒,表面有呈辐射状分布的纤突;血清学鉴定表明,能在4℃下凝集鸡和鸽红细胞,其血凝活性能被NDV标准阳性血清特异性抑制。该病毒对10日龄SPF鸡胚的半数致死量(ELD50)和平均致死时间(MDT)分别为10-8.5/0.1 mL和63.2 h,对番鸭胚成纤维细胞的TC ID50为10-6.32/0.1 mL。经静脉和腿部肌肉两种途径分别接种10日龄雏番鸭和非免疫雏鸡,均可引起发病死亡,并从死亡雏番鸭和雏鸡中可回收到原攻击病毒。依据以上结果表明所分离病毒为中等偏强毒力的禽副黏病毒1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雏番鸭 禽副黏病毒1 分离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鸭源禽1型副粘病毒PX2/03株P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被引量:4
2
作者 傅光华 程龙飞 +2 位作者 施少华 彭春香 黄瑜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99-603,共5页
根据GenBank中水禽源1型副粘病毒(ZJ1)P基因序列设计2对引物,运用RT-PCR技术从1株雏番鸭源禽1型副粘病毒(PX2/03)的基因组中扩增出P全基因的cDNA.测序结果表明,P基因全长1441 nt,包含1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395个氨基酸.与GenBank... 根据GenBank中水禽源1型副粘病毒(ZJ1)P基因序列设计2对引物,运用RT-PCR技术从1株雏番鸭源禽1型副粘病毒(PX2/03)的基因组中扩增出P全基因的cDNA.测序结果表明,P基因全长1441 nt,包含1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编码395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P基因比对发现,该基因与近年来分离的鹅源禽1型副粘病毒分离株的亲缘关系很近.以分别含BamHⅠ、XhoⅠ的1对引物对该目的基因进行亚克隆后插入到pET32 a原核表达载体中,构建了pETP原核重组载体,将该重组载体转化入BL21(DE3)后,成功诱导表达了分子质量大小约为62 ku的P融合蛋白,经W estern b lotting检测证实表达产物具有免疫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副粘病毒 番鸭 P基因 克隆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禽源禽1型副黏病毒强毒RT-PCR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3
作者 施少华 程龙飞 +3 位作者 陈红梅 傅光华 杨维星 黄瑜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1期11-13,共3页
参照GenBank上登录的水禽源禽1型副黏病毒强毒株F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建立检测水禽源禽1型副黏病毒强毒株的RT-PCR方法。该方法能从水禽源禽1型副黏病毒强毒株扩增出1条400 bp的特异片段,从水禽源禽1型副黏病毒弱毒、鸭瘟病毒、鸭1型肝炎... 参照GenBank上登录的水禽源禽1型副黏病毒强毒株F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建立检测水禽源禽1型副黏病毒强毒株的RT-PCR方法。该方法能从水禽源禽1型副黏病毒强毒株扩增出1条400 bp的特异片段,从水禽源禽1型副黏病毒弱毒、鸭瘟病毒、鸭1型肝炎病毒、减蛋综合征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H9亚型禽流感病毒和禽多杀性巴氏杆菌等均不能扩增出目的片段。敏感性试验显示该RT-PCR方法最低可检测出10 pg的病毒核酸。因此,该RT-PCR方法可用于水禽源禽1型副黏病毒强毒的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禽源禽1型副黏病毒 强毒株 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鸭感染禽1型副黏病毒的调查及致病性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傅光华 傅秋玲 +7 位作者 黄瑜 程龙飞 陈红梅 万春和 施少华 陈珍 陈翠腾 林建生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5-448,共4页
为了调查蛋鸭禽1型副黏病毒的感染状况,以RT-PCR技术对2011年以来采自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和江苏六省(区)的495份蛋鸭样品进行了禽1型副黏病毒的检测,并测定了部分禽1型副黏病毒分离株对不同日龄麻鸭的致病性。结果表明六省... 为了调查蛋鸭禽1型副黏病毒的感染状况,以RT-PCR技术对2011年以来采自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广西和江苏六省(区)的495份蛋鸭样品进行了禽1型副黏病毒的检测,并测定了部分禽1型副黏病毒分离株对不同日龄麻鸭的致病性。结果表明六省(区)份蛋鸭的禽1型副黏病毒的阳性感染率高低不一,为3.4%-10.7%,揭示了禽1型副黏病毒在我国蛋鸭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禽1型副黏病毒感染可致死低日龄麻鸭,其中基因VII型鸭源分离株对麻鸭的致死率高于基因IX型,且随着麻鸭日龄的增长其致死率降低,即呈现日龄易感性差异,开产麻鸭感染禽1型副黏病毒则表现为产蛋率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鸭 1型副黏病毒 流行病学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鹅源禽1型副黏病毒基因组序列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施少华 黄瑜 +4 位作者 程龙飞 傅光华 陈红梅 陈珍 苏敬良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0-14,共5页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企鹅源禽1型副黏病毒BP01的演化,根据GenBank登录的鹅源禽1型副黏病毒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运用RT-PCR方法于国内外首次测定了企鹅源禽1型副黏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其全长为15192nt。经分析表明BP01病毒基因组与SF02株和... 为了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企鹅源禽1型副黏病毒BP01的演化,根据GenBank登录的鹅源禽1型副黏病毒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运用RT-PCR方法于国内外首次测定了企鹅源禽1型副黏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其全长为15192nt。经分析表明BP01病毒基因组与SF02株和ZJ1株等鹅源禽1型副黏病毒同源性最高,分别为99.1%和99.0%;与IT-227/82和dove/Italy/2736/00等鸽源禽1型副黏病毒同源性分别为90.2%和88.1%;而与Hert/33和LaSota等鸡源禽1型副黏病毒的同源性最低,仅分别为87.9%和83.2%。对F基因第47~435nt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和F基因第334~1682nt进行HinfⅠ、BstOⅠ、RsaⅠ酶切位点分析,确定BP01株病毒为基因Ⅶ型。F蛋白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为112R-R-Q-K-R-F117,符合禽1型副黏病毒强毒株的特性,经预测发现BP01株病毒F蛋白的七肽重复序列分别在第143~189位氨基酸残基和第461~503位氨基酸。通过对主要毒力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发现,水禽源与其它源F蛋白有14个氨基酸不同,HN蛋白上有2个氨基酸的不同,而P蛋白有20个氨基酸的不同,且在第151~166位氨基酸存在一个明显的突变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鹅 1型副黏病毒 全基因组 序列测定 功能基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P1株番鸭源禽Ⅰ型副粘病毒抗原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彭春香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2012年第3期27-30,共4页
为明确FP1株番鸭源禽I型副粘病毒强毒与鸡新城疫强毒标准株F48E9之间的抗原性差异,本研究通过交互血凝抑制试验、血清交叉中和试验及雏番鸭免疫攻毒保护试验比较了FP1株番鸭源禽I型副粘病毒强毒与鸡新城疫强毒标准株F48E9之间的抗原性... 为明确FP1株番鸭源禽I型副粘病毒强毒与鸡新城疫强毒标准株F48E9之间的抗原性差异,本研究通过交互血凝抑制试验、血清交叉中和试验及雏番鸭免疫攻毒保护试验比较了FP1株番鸭源禽I型副粘病毒强毒与鸡新城疫强毒标准株F48E9之间的抗原性。结果显示同源阳性血清对病毒的血凝抑制效价比异源阳性血清对病毒的血凝抑制效价高2.66~4个滴度;两者之间的抗原相关值R为0.35;对于5日龄经肌注途径免疫接种1羽份量La Sota弱毒疫苗14 d后的雏番鸭,以FP1株番鸭源禽1型副粘病毒强毒、鸡新城疫强毒标准株F48E9分别攻击后,其保护指数分别为54.5、92.9。以上结果表明,FP1株番鸭源禽1型副粘病毒与鸡新城疫强毒标准株F48E9存在较明显的抗原性差异,为鸭副粘病毒病疫苗的研制和该病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P1株番鸭源禽I型副粘病毒 交互血凝抑制试验 血清交叉中和试验 攻毒保护试验 抗原性差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常见病毒性疾病的快速诊断技术的建立及其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虞德屏 韦平 +5 位作者 韦天超 李康然 刘禄 李斌 冯超 甘甲忠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63-366,共4页
根据 3种病原基因组相关基因的序列特征设计了三对 PCR引物 ,用于鹅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包括鹅副粘病毒病、鸭瘟、小鹅瘟的鉴别诊断 .三对引物均能从各自的参考毒株扩增出与预计片段大小一致的产物 ,而对其它的病原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 ;应... 根据 3种病原基因组相关基因的序列特征设计了三对 PCR引物 ,用于鹅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包括鹅副粘病毒病、鸭瘟、小鹅瘟的鉴别诊断 .三对引物均能从各自的参考毒株扩增出与预计片段大小一致的产物 ,而对其它的病原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 ;应用建立的 PCR方法对来自广西不同地方的 3 8份临床可疑病例分别进行诊断 ,DPV、APMV-1和 GPV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 66.6% ( 1 0 /1 5 )、5 5 .6% ( 1 5 /2 7)和 75 % ( 6/8) ,二重及三重混合感染的占 42 .8% ( 9/2 1 ) .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 PCR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粘病毒病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疾病诊断 PCR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源Ⅰ型禽副粘病毒JG97株F基因的分子特性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梅 李文良 +3 位作者 戴亚斌 冯太兰 王海丽 周新民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21,共5页
根据GenBank中鸡新城疫病毒(NDV)基因序列合成了1对引物,通过RT-PCR扩增出了鹅源Ⅰ型禽副粘病毒(AMPV-1)或NDV JG97株的F基因。将扩增片段克隆到pGEM-T载体中,并进行了序列测定。该片段含1个完整的、长1662bp的F基因开放阅读框(ORF),编... 根据GenBank中鸡新城疫病毒(NDV)基因序列合成了1对引物,通过RT-PCR扩增出了鹅源Ⅰ型禽副粘病毒(AMPV-1)或NDV JG97株的F基因。将扩增片段克隆到pGEM-T载体中,并进行了序列测定。该片段含1个完整的、长1662bp的F基因开放阅读框(ORF),编码的F蛋白长553个氨基酸,其中含有12个半胱氨酸残基和6个潜在的糖基化位点,其裂解位点的氨基酸顺序为112R-R-Q-K-R-F117,与NDV强毒株特征相符。同源性分析表明,JG97株与LZ-NDV、NA-1、SF02、Taiwan95和YG97株的核苷酸和蛋白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4.6%~99.6%和96.6%~99.5%,与LaSota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仅为84.6%和88.8%。结果表明JG97株与LZ-NDV、NA-1、SF02、Taiwan95和YG97等5个毒株的遗传关系较近,而与La Sota株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型禽副粘病毒 F基因 克隆 分子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Ⅰ型禽副粘病毒YH_(99)V株F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云涛 何永强 +4 位作者 刘光清 梁华丽 倪征 华炯钢 李双茂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1期1-5,共5页
从患病鸭群中分离到一株引起鸭产蛋锐减而不死亡的病毒,经鉴定该病毒属于Ⅰ型禽副粘病毒,命名为YH99V株。以YH99V株的基因组RNA为模板,用RT-PCR一步法扩增出其F基因的cDNA序列,然后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中,对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 从患病鸭群中分离到一株引起鸭产蛋锐减而不死亡的病毒,经鉴定该病毒属于Ⅰ型禽副粘病毒,命名为YH99V株。以YH99V株的基因组RNA为模板,用RT-PCR一步法扩增出其F基因的cDNA序列,然后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中,对其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所克隆的基因片段长度为1 750 bp,含有1个1 662bp的开放式阅读框架(ORF),编码553个氨基酸。将YH99V株F基因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国内外新城疫毒株的F基因相应序列比较后发现,它们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在82.7%-99.6%,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7.2%-99.3%。YH99V株在F蛋白裂解位点区的氨基酸序列与弱毒株在这一区域的序列完全相同,表明为弱毒株。根据F基因的全核苷酸序列,进一步绘制了Ⅰ型禽副粘病毒株F基因的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YH99V株与Lasota等参考毒株同属于基因Ⅱ型,表明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禽副粘病毒 F基因 系统发育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鹭源禽Ⅰ型副粘病毒L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奇松 孙翔翔 +4 位作者 易春华 蒋家霞 付薇 马琳 熊毅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10年第5期481-484,共4页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鹅副粘病毒GPV-SF02株全基因组序列设计5对引物,采用RT-PCR扩增出白鹭源禽I型副粘病毒(W13株)L基因的LA(1121 bp)、LB(1481 bp)、LC(1439 bp)、LD(1476 bp)、LE(1608 bp)5个片段,用DNA Star软件比较分析后进行拼接... 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鹅副粘病毒GPV-SF02株全基因组序列设计5对引物,采用RT-PCR扩增出白鹭源禽I型副粘病毒(W13株)L基因的LA(1121 bp)、LB(1481 bp)、LC(1439 bp)、LD(1476 bp)、LE(1608 bp)5个片段,用DNA Star软件比较分析后进行拼接,获得长约6760 bp包含有L基因全长的核苷酸序列,而W13株L基因的mRNA全长为6704 bp、开放阅读框(ORF)为6615个碱基、编码2204个氨基酸。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W13株L基因与鹅源SF02、ZJl、NA-1株及鸡源Guangxi7株的同源性均超过97.0%;而核苷酸同源性分析表明:W13株L基因与鹅源SF02、ZJl、NA-1株及鸡源Guangxi7株的同源性均超过93.0%。可见,W13株与鹅源SF02、ZJl、NA-1株及鸡源Guangxi7株的亲缘关系较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I型副粘病毒 L基因 克隆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鸽禽Ⅰ型副粘病毒油佐剂灭活苗对雏鸡免疫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淑霞 杨增岐 +3 位作者 樊海涛 屈勇刚 赵余放 郭欣怡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1999年第3期45-46,共2页
用鸽 A/ P M V1 油佐剂灭活苗与 N D V 油佐剂灭活苗分别免疫雏鸡,免疫后21 d 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免疫后42 d 用新城疫强毒对两种疫苗免疫鸡分别进行攻击,鸽 A/ P M V1 油佐剂灭活苗免疫组保护率为73.... 用鸽 A/ P M V1 油佐剂灭活苗与 N D V 油佐剂灭活苗分别免疫雏鸡,免疫后21 d 抗体水平达到峰值,免疫后42 d 用新城疫强毒对两种疫苗免疫鸡分别进行攻击,鸽 A/ P M V1 油佐剂灭活苗免疫组保护率为73.33% , N D V 油佐剂灭活苗免疫组保护率为99.67%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MV-1 油佐剂灭活苗 雏鸡 免疫 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Ⅰ型禽副粘病毒YH_(99)V株HN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云涛 何永强 +4 位作者 刘光清 梁华丽 倪征 华炯钢 李双茂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63-667,共5页
在浙江地区进行鸭病病因的调查过程中,从患病鸭群中分离到一株引起鸭产蛋锐减而不死亡的病毒,经鉴定该病毒属于禽副粘病毒Ⅰ型,命名为YH_(99)V株。以YH_(99)V株的基因组RNA为模板,通过RT-PCR一步法扩增出其HN基因的cDNA片段,然后将其克... 在浙江地区进行鸭病病因的调查过程中,从患病鸭群中分离到一株引起鸭产蛋锐减而不死亡的病毒,经鉴定该病毒属于禽副粘病毒Ⅰ型,命名为YH_(99)V株。以YH_(99)V株的基因组RNA为模板,通过RT-PCR一步法扩增出其HN基因的cDNA片段,然后将其克隆至pMD18-T载体中,对其进行序列测定。测序后拼接出HN基因的序列长度为1785bp,该基因的ORF总长为1734bp,编码577个氨基酸。将YH_(99)V株HN基因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新城疫毒株的HN基因相应序列比较后发现,它们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在82.1%~99.7%,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7.2%~99.5%。在同源性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绘制了Ⅰ型禽副粘病毒株HN基因的系统发育树。这对于Ⅰ型禽副粘病毒毒力基因的功能分析和该病的分子流行病调查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禽副粘病毒 HN基因 序列测定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禽Ⅰ型副粘病毒致病性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13
作者 傅光华 刘友生 +6 位作者 黄瑜 程龙飞 施少华 陈红梅 万春和 林芳 林建生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691-696,共6页
为了解当前流行于鸭群的禽I型副粘病毒的致病性和分子特征,测定分析了两株病毒对不同动物的致病性、病毒的遗传进化地位及其全基因组序列。结果表明,所分离的两株病毒中,M4毒株与疫苗Ulster株同源性最高,为基因I型,基因组全长15 186nt,P... 为了解当前流行于鸭群的禽I型副粘病毒的致病性和分子特征,测定分析了两株病毒对不同动物的致病性、病毒的遗传进化地位及其全基因组序列。结果表明,所分离的两株病毒中,M4毒株与疫苗Ulster株同源性最高,为基因I型,基因组全长15 186nt,PX2/03毒株则与近来分离自水禽的FP1/02等高致病分离株的同源性最高,为基因VIII型,基因组全长15 192nt。尽管两株病毒间的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很高,为92.3%,但二者致病性差异明显,毒株M4感染SPF鸡和鸭均未引起明显发病症状,而PX2/03毒株对1日龄雏鸡、6周龄SPF鸡及不同品种的雏鸭都表现出高致病性。另外,动物感染试验表明,尽管PX2/03毒株对3种鸭的致死性差异不明显,番鸭较半番鸭及樱桃谷鸭对PX2/03毒株更易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型 鸭源 禽Ⅰ型副粘病毒 基因组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I型副粘病毒天鹅源分离株对鸡的致病性研究
14
作者 赵莎莎 韩宗玺 +2 位作者 邵昱昊 孔宪刚 刘胜旺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0-142,共3页
为研究禽I型副粘病毒(APMV-1)天鹅分离株sw/CH/LHLJ/120608对鸡的致病性,本研究将该病毒以105EID50/m L的剂量,采用点眼和滴鼻的方式感染SPF鸡,检测其致病性,同时,采用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病毒在各组织中的分布。结果显示,sw/CH/LH... 为研究禽I型副粘病毒(APMV-1)天鹅分离株sw/CH/LHLJ/120608对鸡的致病性,本研究将该病毒以105EID50/m L的剂量,采用点眼和滴鼻的方式感染SPF鸡,检测其致病性,同时,采用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病毒在各组织中的分布。结果显示,sw/CH/LHLJ/120608分离株感染鸡能够引起30%的发病率和6%的死亡率,并且病毒在感染鸡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以及泌尿系统中均有广泛的分布。根据对APMV-1实验动物致病性的判定标准,该病毒株对鸡具有中等毒力的致病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I型副粘病毒 天鹅源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