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Silicon Preparation on Different Forms of Silicon in Soil and Silicon Content in Rice Plants 被引量:1
1
作者 Ren Hong-yu Su Xiao-lei +3 位作者 Li-Shang Liu Lu Wang Zhen-hua Zhang Xing-we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3年第3期36-43,共8页
Rice is a typical silicon-loving crop,known as"representative of silicic acid plant".Southeast Asia and other rice-producing countries have listed silicon fertilizer as the fourth most elemental fertilizer a... Rice is a typical silicon-loving crop,known as"representative of silicic acid plant".Southeast Asia and other rice-producing countries have listed silicon fertilizer as the fourth most elemental fertilizer after 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Therefore,improving the utilization of soil silicon and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il silicon for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growth of ric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ilicon preparations on different forms of silicon in soil and silicon contenst in rice plants,a pot experiment with Dongnong 427 was carried out,spraying on rice leaves at the booting stage,and three treatment groups(Si-TG,Si-EG and Si-60G)and a control group(CK)were set up.The contents of available silicon,water-soluble silicon,amorphous silicon,active silicon in soil and plant silicon were measured at the heading stage and the maturity stage of rice,then the effect of silicon preparation on the silicon content of rice soil and plant wa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praying silicon prepara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ilicon content of rice plants,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ilicon forms in soil to varying degrees,and improve the silicon supply capacity of soil.Compared with CK,the soil available silicon content increased by 7.42%-8.26%at the heading stage and 6.70%at the maturity stage.The Si-EG treatment at the heading stage had the best effect on increasing the available silicon content of the soil,which was 8.26%higher than that of CK,reaching a significant level;the Si-TG treatment at the maturity stage had the best effect on increasing the silicon content of the plant,and the silicon content of the plant was 27.17%higher than that of CK,reaching a significant leve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silicon preparation booting stage soil available silic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和稻糠对稻田土壤硅素转化及水稻硅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杨丽雯 陈剑珠 +1 位作者 宁川川 蔡昆争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6,共9页
为促进有机物料循环利用、提高稻田土壤硅有效性,设计2季水稻盆栽试验,试验设7个处理:对照(CK)、0.5%秸秆(JG1)、1%秸秆(JG2)、1.5%秸秆(JG3)、0.5%稻糠(DK1)、1%稻糠(DK2)、1.5%稻糠(DK3),研究2种有机物料稻秆和稻糠不同用量对土壤硅... 为促进有机物料循环利用、提高稻田土壤硅有效性,设计2季水稻盆栽试验,试验设7个处理:对照(CK)、0.5%秸秆(JG1)、1%秸秆(JG2)、1.5%秸秆(JG3)、0.5%稻糠(DK1)、1%稻糠(DK2)、1.5%稻糠(DK3),研究2种有机物料稻秆和稻糠不同用量对土壤硅形态、水稻植株硅吸收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显示,2种富硅有机物料显著提高土壤水溶性硅、有效硅、有机结合态硅、无定形硅含量,总体上与用量成正比,以稻糠处理的提高幅度较高。与CK相比,1%、1.5%稻糠施用分别使土壤水溶性硅含量提高18.85%~46.58%,有效硅含量提高11.51%~118.82%,有机结合态硅含量提高21.88%~51.95%,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硅含量提高3.38%~19.17%,无定形硅含量提高6.41%~22.14%。2种有机物料提高水稻茎叶硅含量和积累量,稻糠施用效果更显著;与CK相比,秸秆和稻糠施用分别使水稻茎叶硅积累量显著提高0.60~2.51倍、1.33~4.08倍。2种有机物料提高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在不同程度上增加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综上,2种有机物料都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硅有效性,促进水稻对硅的吸收,其中稻糠的提高幅度更大,但从实践应用的角度来看,秸秆更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秸秆 稻糠 土壤硅形态 硅有效性 硅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添加对红壤硅磷形态转化、有效性及大豆植株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罗家欣 邓金环 +1 位作者 田纪辉 蔡昆争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50,共10页
【目的】大量研究证实添加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养分有效性及促进作物生长。中国南方地区红壤硅、磷元素有效性低,有必要研究生物炭添加对其化学形态和植物吸收的影响。【方法】以富硅的稻秆生物炭和稻壳生物炭为供试材料,研究... 【目的】大量研究证实添加生物炭能够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养分有效性及促进作物生长。中国南方地区红壤硅、磷元素有效性低,有必要研究生物炭添加对其化学形态和植物吸收的影响。【方法】以富硅的稻秆生物炭和稻壳生物炭为供试材料,研究添加不同质量分数(0、1%、2%、4%)的生物炭对红壤硅、磷形态转化和有效性以及大豆植株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不同种类、不同剂量生物炭处理均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性酸含量,提高土壤pH和C/N,增加土壤有效阳离子交换量及盐基饱和度,且添加量越大,涨幅越显著;稻秆生物炭的效果显著高于稻壳生物炭。生物炭处理的土壤有效态硅和活性磷组分NaHCO_(3)−Po的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4.1%~85.0%和175.2%~2139.6%。添加生物炭显著增加大豆植株的干物质积累,改善根系形态,提高大豆根系和叶片的硅含量,促进根系对硅、磷元素的吸收转运,其中秸秆生物炭效果更为显著。【结论】施用秸秆和稻壳生物炭显著影响酸性土壤的磷素和硅素形态及转化,提高了养分有效性,促进植株对硅和磷的吸收和利用,其中秸秆生物炭的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红壤 有效态硅 活性磷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与磷添加促进赤红壤的硅形态转化和大豆植株硅吸收转运
4
作者 林泳怡 周燕飞 +2 位作者 邓金环 田纪辉 蔡昆争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0-719,共10页
生物炭富含碳和硅,偏碱性,是酸性土壤改良的理想调理剂。土壤中硅、磷两种元素存在交互作用,在作物生长中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生物炭与磷对土壤硅形态转化以及作物植株硅的吸收转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对照、单施... 生物炭富含碳和硅,偏碱性,是酸性土壤改良的理想调理剂。土壤中硅、磷两种元素存在交互作用,在作物生长中均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生物炭与磷对土壤硅形态转化以及作物植株硅的吸收转运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通过盆栽试验,设置对照、单施磷、单施生物炭、磷和生物炭4个处理,探究生物炭和磷处理对赤红壤的改良效果,重点研究其对土壤硅形态及转化、有效性及大豆植株硅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施用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性酸,提升土壤pH(1.43-2.16个单位),提高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K^(+)、Ca^(2+)、Mg^(2+)含量和土壤有效磷、总碳和总氮含量,而磷单独施用或者与硅的交互作用不明显。生物炭施用大幅度提高土壤有机结合态硅、铁锰氧化态硅、无定形硅及有效态硅的含量,减少无定形硅所占比例,增加土壤硅的有效性,其中有效硅含量提高7.78-11.6。生物炭处理还显著促进大豆植株对硅素养分的吸收,增加大豆茎、叶、籽粒的硅含量分别为58.8%,50.4%和149%,但显著下调大豆根部硅转运蛋白基因Gm NIP2-2的表达,而磷处理无论是单独还是与生物炭协同处理则均对植株的硅吸收没有明显影响。生物炭施用能提高大豆植株的高度(8.95%-23.0%),但降低植株的干质量和产量。综上所述,生物炭对缓解土壤酸化、促进土壤硅的形态转化和植株硅吸收起重要的作用,对大豆的增产效应尚不稳定,显示其改良酸性土壤的较大潜力,而磷没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土壤 生物炭 大豆 硅的有效性 硅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藻-水稻共生对稻米镉积累的影响
5
作者 李洪斌 黄道友 +1 位作者 陈希 张兰兰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4,共4页
为探究硅藻-水稻共生系统对稻米镉积累的影响,研究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了空白对照(CK)、接种谷皮菱形藻(De-N)、接种梅尼小环藻(De-C)和施用硅肥(F-Si)4个处理,测定了不同处理下土壤有效硅、总硅、有效态镉和总镉含量以及水稻植株各部位... 为探究硅藻-水稻共生系统对稻米镉积累的影响,研究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了空白对照(CK)、接种谷皮菱形藻(De-N)、接种梅尼小环藻(De-C)和施用硅肥(F-Si)4个处理,测定了不同处理下土壤有效硅、总硅、有效态镉和总镉含量以及水稻植株各部位的镉含量。结果表明:De-C和F-Si处理的土壤有效态镉和有效硅含量均显著高于CK,然而,De-C处理的根部镉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De-C和F-Si处理的糙米镉含量显著低于CK和De-N处理;糙米镉含量与土壤有效硅、有效态镉含量分别呈显著、极显著负相关,与水稻根部镉含量、茎叶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总镉及总硅含量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梅尼小环藻-水稻共生系统(De-C)能通过提升土壤有效硅含量、强化镉固定以及抑制镉在水稻植株内的吸收转运等途径降低稻米镉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积累 水稻 硅藻 共生 土壤有效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调理剂对水稻土pH值和重金属吸收的影响
6
作者 张璐 文石林 +2 位作者 上官方钦 秦松 张会民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5,共7页
探明两种调理剂对近中性水稻土pH值、重金属有效性和水稻吸收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为调理剂的科学开发及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选取水淬高炉渣源调理剂(T1)及其腐殖质改性调理剂(T2),分别设置2个施用量梯度(T1L、T1H和T2L、T2... 探明两种调理剂对近中性水稻土pH值、重金属有效性和水稻吸收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为调理剂的科学开发及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选取水淬高炉渣源调理剂(T1)及其腐殖质改性调理剂(T2),分别设置2个施用量梯度(T1L、T1H和T2L、T2H),通过盆栽试验分析了两种调理剂及不同用量对土壤pH值、有效硅、镉、锌、铜含量,以及水稻籽粒和秸秆镉、锌、铜含量的影响。与对照(CK)相比,2个施用T1调理剂处理土壤pH值分别升高0.64和1.02,2个施用T2调理剂处理pH值分别升高0.27和0.56(P<0.05),土壤pH值随调理剂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T1L和T1H处理土壤有效硅含量与CK相比分别提高5和22倍(P<0.05),且显著高于施用T2调理剂处理。与CK相比,T1H处理土壤有效镉、锌、铜含量分别降低37.21%、45.57%和95.30%(P<0.05);T2L和T2H处理土壤有效锌含量分别降低31.55%和30.67%,有效铜含量分别降低6.53%和19.32%(P<0.05)。与CK相比,T1L和T1H水稻籽粒锌含量分别降低23.44%和18.12%(P<0.05);施用T2调理剂后,籽粒和秸秆锌、铜含量无显著变化。土壤pH值、有效硅含量与土壤有效镉、锌、铜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硅含量与籽粒、秸秆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在近中性水稻土上施用富含硅的强碱性调理剂,既有利于提高土壤p H值和有效硅含量,又可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有效性及其水稻吸收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理剂 水稻土 PH值 有效硅 重金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化与富磷对农田土壤硅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庚金 魏宗强 +1 位作者 颜晓 吴建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13-823,共11页
目前,大量农田土壤及其生态功能正经受着土壤酸化的严重威胁,而土壤pH深刻影响着土壤中硅、磷养分的移动性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关于硅肥施用可有效提升土壤磷素植物有效性的研究已有大量报导,但在农业集约化生产区,土壤磷素已大量累积... 目前,大量农田土壤及其生态功能正经受着土壤酸化的严重威胁,而土壤pH深刻影响着土壤中硅、磷养分的移动性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关于硅肥施用可有效提升土壤磷素植物有效性的研究已有大量报导,但在农业集约化生产区,土壤磷素已大量累积的背景下,磷富集对土壤硅移动性与有效性的影响及其机制尚不清楚。选取2种不同有效硅水平的农田土壤(低有效硅土壤LASi:有效硅28.20 mg·kg^(–1);高有效硅土壤HASi:有效硅253.6 mg·kg^(–1)),通过等摩尔浓度硅磷竞争吸附试验、土壤培养试验等,探究人工酸化与磷添加对土壤硅吸附性能与移动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酸化土壤pH在3.5~8.0范围内,当硅与磷等摩尔浓度同时添加时,磷的存在会降低硅的吸附,各相应pH的LASi与HASi 2种土壤对硅的吸附量分别降低26%~74%、31%~84%。这说明,土壤对磷的吸附大于对硅的吸附。设置土壤pH3.5~8.0范围内,降低pH可降低土壤对硅的吸附;磷添加降低土壤硅吸附的效应,在高pH条件下更为显著。土壤酸化与磷添加降低了土壤对硅的吸附,降低了土壤有效硅(HOAc-NaOAc-Si)水平;不同类型土壤移动性硅(CaCl_(2)-Si)水平对酸化与磷添加的响应不同,具体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移动性 磷富集 土壤酸化 硅吸附 硅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木屑和稻壳生物炭对土壤镉形态和水稻镉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曾庆阳 熊振宇 +5 位作者 张书扬 林蓉 曾斯远 颜晓 吴建富 魏宗强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6-1075,共10页
【目的】农田镉(Cd)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探究不同改性生物炭对我国南方Cd污染农田中Cd形态变化及其在水稻中的富集特征的影响,为南方红壤性水稻土的安全利用和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木屑和稻壳制成木屑生物炭(WCBC)... 【目的】农田镉(Cd)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探究不同改性生物炭对我国南方Cd污染农田中Cd形态变化及其在水稻中的富集特征的影响,为南方红壤性水稻土的安全利用和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木屑和稻壳制成木屑生物炭(WCBC)和稻壳生物炭(RHBC),并用KOH和K_(2)SiO_(3)进行改性,共得4种改性生物炭,KOH改性的木屑生物炭(WCBC-KOH)和稻壳生物炭(RHBC-KOH),K_(2)SiO_(3)改性的木屑生物炭(WCBCK_(2)SiO_(3))和稻壳生物炭(RHBC-K_(2)SiO_(3))。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生物炭和添加量(0.25%、0.5%、1%)对红壤性水稻土的影响,包括化学性质(pH和有效硅)、Cd形态、水稻生物量、各组织的Cd富集和硅含量的影响。【结果】6种生物炭均能提高水稻土pH和有效硅含量,且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添加生物炭减少了土壤中可交换态Cd含量,同时增加了土壤中残渣态Cd含量,导致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和流动性显著降低,进而减少水稻对Cd的吸收。此外,添加生物炭还可以提高水稻地上部干物质重和产量,同时还显著增加了水稻地上部各组织的硅含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H和有效硅含量与可交换态Cd和水稻各组织Cd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且土壤pH降镉作用大于土壤有效硅的作用。【结论】6种生物炭均可使土壤中Cd向植物难利用形态转化,同时促进水稻生长和提高水稻产量,添加KOH和K_(2)SiO_(3)改性生物炭的效果要优于未改性生物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生物炭 土壤镉形态 镉积累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化与富磷影响农田土壤硅的移动性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庚金 贾露露 +5 位作者 索猛利 吴建富 郑继成 颜晓 魏宗强 曾庆阳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9,共9页
硅是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pH影响着土壤中硅的有效性和形态转化,而土壤磷与硅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吸附效应。以常年水稻-瓜/菜轮作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等摩尔硅磷竞争吸附试验、土壤培养试验和硅分组试验,模... 硅是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pH影响着土壤中硅的有效性和形态转化,而土壤磷与硅之间存在明显的竞争吸附效应。以常年水稻-瓜/菜轮作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进行等摩尔硅磷竞争吸附试验、土壤培养试验和硅分组试验,模拟探究土壤酸化和磷富集对土壤硅的有效性及移动性的影响,以期为农田硅、磷养分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pH 3.5~6.4范围内,同时加入等摩尔浓度的硅和磷时,磷的存在会抑制土壤吸附硅,使土壤对硅的吸附量降低78%~350%。土壤对硅的吸附小于对磷的吸附,磷的添加导致了土壤中硅的解吸。土壤酸化和磷添加均降低了土壤对硅的吸附,且在pH较高时添加磷对降低土壤吸硅的效果更为显著。土壤酸化降低了可移动态硅、吸附态硅、有机结合态硅和铁铝锰(氢)氧化物结合态硅的含量,但增加无定形态硅含量。与pH 6.4相比,酸化使可移动态硅和吸附态硅含量分别降低了22.47%~54.32%、10.72%~33.40%;磷添加使可移动态硅含量增加了4.07%~9.40%,吸附态硅含量降低了1.19%~3.53%。pH可调控土壤硅的溶解与吸附-解吸过程,从而影响土壤硅的移动性;磷富集促进土壤吸附态硅的解吸,进而增强土壤硅的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酸化 磷添加 硅吸附特性 硅形态 硅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安全利用类稻田土壤硅含量调查及施硅对水稻的增产降镉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陶娟花 石其伟 章明奎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249-252,共4页
调查表明,浙江省安全利用类稻田土壤有效硅含量在28~166 mg·kg^(-1),多数稻田属于土壤硅含量中等和缺乏2个等级,缺硅问题较为突出。土壤有效硅平均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滨海平原>水网平原>河谷平原,随土壤pH值和黏粒含量的增... 调查表明,浙江省安全利用类稻田土壤有效硅含量在28~166 mg·kg^(-1),多数稻田属于土壤硅含量中等和缺乏2个等级,缺硅问题较为突出。土壤有效硅平均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滨海平原>水网平原>河谷平原,随土壤pH值和黏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9个硅肥试验的结果表明,基施硅肥对水稻具有明显的增产降镉作用,水稻产量增加4.75%~13.71%,稻谷镉含量降低6.92%~32.73%;叶面喷施硅肥对水稻增产作用不明显,但可使稻谷镉含量降低5.19%~18.18%;基施硅肥的增产降镉作用随土壤本身有效硅降低而增加。研究结果表明,在浙江省土壤有效硅较低的污染稻田中,基施硅肥是一种很好的水稻增产和稻谷降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效硅 安全利用类稻田 硅肥 增产 降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下游湿地土壤硅的沿程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11
作者 王文静 翟水晶 王赛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82-1191,共10页
湿地土壤是硅的重要储库,在控制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2019年10月采集闽江下游沿岸湿地0-60 cm柱状土壤分析全硅、有效硅和生物硅的沿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闽江下游沿岸湿地土壤中全硅含量介于128-247mg·g^(-1)... 湿地土壤是硅的重要储库,在控制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2019年10月采集闽江下游沿岸湿地0-60 cm柱状土壤分析全硅、有效硅和生物硅的沿程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闽江下游沿岸湿地土壤中全硅含量介于128-247mg·g^(-1)之间,生物硅含量介于30.8-40.5 mg·g^(-1)之间,在由陆及海方向上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有效硅含量介于104-541μg·g^(-1)之间,在由陆及海方向上呈现“W”型波动上升趋势。在剖面上,土壤有效硅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降低趋势且变化显著(p<0.001),而土壤全硅和生物硅含量随深度无明显变化。土壤理化性质、植被是影响闽江下游湿地土壤硅分布的主要因素,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全硅含量与pH(p<0.010)、砂粒(p<0.050)呈正相关关系,与粉粒(p<0.050)、含水率(p<0.010)呈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效硅含量与黏粒(p<0.010)、EC(p<0.010)、粉粒(p<0.010)呈正相关关系,与砂粒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0)。土壤生物硅含量与黏粒(p<0.050)、粉粒(p<0.050)呈正相关关系,与砂粒(p<0.050)呈负相关关系。此外,植被类型和生物量对闽江下游湿地土壤各形态硅的沿程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该研究揭示了闽江下游湿地土壤硅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认识硅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硅 生物硅 有效硅 闽江下游 湿地 土壤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旱地磷素形态及有效性分析 被引量:42
12
作者 杨芳 何园球 +2 位作者 李成亮 徐江兵 林天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93-799,共7页
磷素是红壤地区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限制因素,因此红壤磷素形态与转化问题的研究,对红壤地区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用Hedley方法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旱地土壤磷素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磷肥能明显增加红壤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和大多... 磷素是红壤地区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限制因素,因此红壤磷素形态与转化问题的研究,对红壤地区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用Hedley方法对不同施肥条件下红壤旱地土壤磷素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磷肥能明显增加红壤各形态无机磷含量和大多数形态有机磷含量;红壤中,对植物最有效的树脂磷和碳酸氢钠磷含量很少,铁铝结合态磷和残留磷含量很多;对有效磷(Bray磷)贡献最大的磷素形态是碳酸氢钠无机磷、铁铝结合态无机磷和存在于土壤团聚体内表面的有机磷。这对于了解不同施肥条件对红壤旱地磷素有效性的影响、探索磷素消长规律、指导红壤旱地磷素管理等都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旱地 不同施肥处理 磷素形态 磷素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主要旱地土壤供硅状况及土壤硅素形态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张兴梅 邱忠祥 刘永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37-242,共6页
东北地区主要旱地土壤有效硅(SiO2,下同)含量为黑土、褐土较高,草甸土、棕壤居中,白浆土最少;有效硅平均含量分别为605.1、577.5、357.0、271.3、149.2mg/kg土壤有效硅含量与土壤的pH及粘粒含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在一定水分... 东北地区主要旱地土壤有效硅(SiO2,下同)含量为黑土、褐土较高,草甸土、棕壤居中,白浆土最少;有效硅平均含量分别为605.1、577.5、357.0、271.3、149.2mg/kg土壤有效硅含量与土壤的pH及粘粒含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在一定水分条件下,施入土壤中的硅在0~30天内主要以植物可利用的水溶态或硅胶形态存在,在0~20天内土壤有效硅含量变化不大,20~30天趋于减少。土壤各种形态硅含量为无定形硅>活性硅>水溶性硅。有效硅含量与活性硅的相关关系达极显著水平(r=0.8438**,n=16),与无定形硅及水溶性硅无明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效硅 旱地 土壤硅素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耕地土壤有效硅含量调查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李祖章 陶其骧 +2 位作者 刘光荣 章和珍 刘益仁 《江西农业学报》 CAS 1999年第3期1-9,共9页
对江西省10 种主要母质的497 个农田土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层土壤有效硅( Si O2) 平均含量为60 .0 mg/kg ,含量低于100 mg/kg 的土样占83 .5 % ,低于50 mg/kg 的土样占64 .4 % 。... 对江西省10 种主要母质的497 个农田土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层土壤有效硅( Si O2) 平均含量为60 .0 mg/kg ,含量低于100 mg/kg 的土样占83 .5 % ,低于50 mg/kg 的土样占64 .4 % 。水稻土缺硅面积占91 .5 % 。地区分布特点是南低北高,东低西高。土壤有效硅含量与成土母质和复种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与土壤p H 值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但与土壤全 N、速效 N、 P、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耕地 土壤有效硅 硅含量分布 现状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供硅能力评价方法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4
15
作者 刘鸣达 张玉龙 陈温福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6,共6页
本文综述了土壤供Si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比较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经典的1mol/L醋酸-醋酸钠(pH4.0)缓冲液提取法不适于评价pH较高土壤的供Si能力,以水或稀氯化钙溶液为提取剂的方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但存在繁琐、费时等缺点... 本文综述了土壤供Si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比较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经典的1mol/L醋酸-醋酸钠(pH4.0)缓冲液提取法不适于评价pH较高土壤的供Si能力,以水或稀氯化钙溶液为提取剂的方法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但存在繁琐、费时等缺点。围绕着建立评价广泛pH范围土壤供Si能力的通用方法开展相关研究将是今后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效硅 供硅能力 评价方法 浸提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钢渣对水稻土硅素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34
16
作者 刘鸣达 张玉龙 +1 位作者 李军 方海霞 《土壤与环境》 CSCD 2001年第3期220-223,共4页
施用钢渣种植水稻的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钢渣使土壤pH升高,土壤水溶态硅和无定形硅的含量下降,活性硅及有效硅含量上升,水稻植株含硅量增加。除水溶态硅外,上述影响均随钢渣用量增加或粒度变细而增强。
关键词 钢渣 土壤 PH值 硅素肥力 硅素形态 有效硅 水稻含硅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水稻硅素营养状况及硅肥效应 被引量:26
17
作者 汪传炳 茅国芳 姜忠涛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65-69,共5页
试验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大多数灌溉水中二氧化硅含量低于10 m g/kg,土壤有效硅含量为200~400 m g/kg,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吸收的硅主要来自土壤,水稻植株的含硅量和土壤有效硅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齐穗期测得水稻... 试验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大多数灌溉水中二氧化硅含量低于10 m g/kg,土壤有效硅含量为200~400 m g/kg,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吸收的硅主要来自土壤,水稻植株的含硅量和土壤有效硅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齐穗期测得水稻植株的硅含量在4.0% ~6.3% 的范围内,硅/氮值为2.6~4.8,硅/钾值为 2.5~4.1,水稻的硅营养处于相对不充足的状态。在施用可溶性硅15.2kg/666.7m 2的条件下,水稻对硅和磷的吸收明显增加,而对钾的吸收有所减少。施用硅肥可使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得到增加,而对粒重没有明显的影响,稻谷产量平均增加5% 左右,但多数试验点的增产幅度没有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硅营养 土壤有效硅 硅肥效应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农田土壤中硅的含量及其空间分布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冬明 肖彤斌 +3 位作者 符传良 张文 吴宇佳 谢良商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期139-143,共5页
为全面了解海南农田土壤中硅的分布状况及喜硅作物的挖掘开发提供依据,采集海南18个市县的169个农田土壤表层(0~20cm)样品,按照《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试行)》采用比色法测定土壤全硅和有效硅含量,并进行分级评价。结... 为全面了解海南农田土壤中硅的分布状况及喜硅作物的挖掘开发提供依据,采集海南18个市县的169个农田土壤表层(0~20cm)样品,按照《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技术要求(试行)》采用比色法测定土壤全硅和有效硅含量,并进行分级评价。结果表明:海南农田土壤有效硅含量为3.85~340.34mg/kg,平均为63.9mg/kg,有效硅属于中度缺乏状态,各市县农田土壤有效硅的含量差异较大,空间上呈以琼北地区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的发射状分布,东方与乐东交界地区、白沙的西北地区和定安的局部地区是全岛农田土壤有效硅含量最低的地方;农田土壤全硅含量为135.52~572.26g/kg,平均为426.46g/kg;空间上与土壤有效硅呈互补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土壤 有效硅 全硅 空间分布 海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肥对雷竹林生长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戎洁庆 潘月 桂仁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3-479,共7页
针对覆盖雷竹林立地生产力衰退和土壤硅素供应不平衡的现象,分析施硅肥对雷竹生长及土壤供硅能力的影响,探讨雷竹林施硅肥的时间和施肥量。试验的硅肥施用量水平为:0、75、225和675 kg/hm2,于2012年5月中旬以高效硅肥作基肥施入种植10... 针对覆盖雷竹林立地生产力衰退和土壤硅素供应不平衡的现象,分析施硅肥对雷竹生长及土壤供硅能力的影响,探讨雷竹林施硅肥的时间和施肥量。试验的硅肥施用量水平为:0、75、225和675 kg/hm2,于2012年5月中旬以高效硅肥作基肥施入种植10年的雷竹林,测定施肥后每个月的土壤有效硅含量、pH值、叶片硅积累含量、硅积累速率及4个月时叶片光合参数。研究表明:在雷竹抽枝长叶前期,以675 kg/hm2的硅肥施用量能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效硅含量、pH值、叶片硅含量及积累速率,促进光合速率。因此,在雷竹抽枝长叶前期,施675 kg/hm2的硅肥能促进雷竹的生长,提高土壤供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林 硅肥 有效硅含量 叶片硅积累含量 光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耕地土壤有效硅分布规律初探 被引量:7
20
作者 代革联 端木合顺 +3 位作者 王铮 超亚斌 朱刚 周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1-53,共3页
在陕西省17种土壤类型中,选取了其中分布面积较广且具有代表性的11种耕地土壤类型,共采集耕层土壤样品159个,利用柠檬酸浸提法分析土样中的有效硅含量。结果表明,陕西省土壤有效硅平均含量为390.99mg/kg,最高为980.32 mg/kg,最低为74.5 ... 在陕西省17种土壤类型中,选取了其中分布面积较广且具有代表性的11种耕地土壤类型,共采集耕层土壤样品159个,利用柠檬酸浸提法分析土样中的有效硅含量。结果表明,陕西省土壤有效硅平均含量为390.99mg/kg,最高为980.32 mg/kg,最低为74.5 mg/kg;土壤有效硅的水平分布特征总体上呈现北低南高,在陕南地区呈现西高东低的特征。土壤有效硅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全磷的含量成正比关系,与土壤全钾的含量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耕地土壤 有效硅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