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通量基因捕获测序技术在一遗传性耳聋大家系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孙菲菲 胡松群 +4 位作者 张洁 吴笛 张启成 盛菊萍 张鲁平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分析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耳聋大家系的临床特征,进行候选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方法对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全身检查、听力学评估及颞骨CT检查;抽提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整理分析家系资料绘制系谱图;使用定向捕获... 目的分析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耳聋大家系的临床特征,进行候选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方法对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全身检查、听力学评估及颞骨CT检查;抽提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整理分析家系资料绘制系谱图;使用定向捕获联合二代测序技术,对包括所有已知非综合性耳聋的137个耳聋相关基因的外显子及其侧翼内含子序列进行筛查;对可疑基因进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该家系共4代,现存家系成员28人,系谱分析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参与本研究的耳聋患者9人,均为语后聋,均表现为迟发性、渐进性听力下降,发病年龄6~18岁,听力曲线多为平坦型。先证者(Ⅳ-4)检测结果经数据分析滤过后确定2个潜在基因致病突位点:MYH14,c.359C>T,p.S120L;COL11A2,c.4478G>A,p.R1493Q。后续经直接测序验证,在该家系中,只有MYH14,c.359C>T变异和家系的表型共分离,其余1个可疑突变位点在家系中无共分离现象。结论本研究鉴定了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非综合征耳聋大家系的致病突变(MYH14,c.359C>T),同时证实高通量基因捕获测序技术是遗传性耳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分子诊断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耳聋 家系 外显子捕获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家系基因的突变筛查及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刘金枝 程洪波 +11 位作者 杨念 徐启云 林立强 顾晓 李钦 杨慎敏 王挺 孟庆霞 王馥新 王玮 史轶超 李红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71-574,共4页
目的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聋大家系的听力学特征及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家系调查,对家系成员进行听力学检测及全身体格检查,抽取外周血;绘制系谱图,整理分析家系资料;提取外周血DNA。对2例家系患者进行已知耳聋致病基因的全外... 目的对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聋大家系的听力学特征及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家系调查,对家系成员进行听力学检测及全身体格检查,抽取外周血;绘制系谱图,整理分析家系资料;提取外周血DNA。对2例家系患者进行已知耳聋致病基因的全外显子测序。结果该家系共6代,可追朔的有122人,耳聋患者26例。系谱特征表现为世代连续传递,男女均可发病,且耳聋患者的后代有50%左右的发病率,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听力学表现为:先天性、双侧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全频听力损失。已知的耳聋致病基因全外显子及线粒体DNA测序结果分析均无阳性发现。结论该耳聋家系为一个先天性非综合征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双耳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全频听力损失;初步分子遗传学筛查提示该家系可能为新基因突变所致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听力检测 耳聋 基因突变 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家系的临床表型及候选致病基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建忠 程静 +6 位作者 卢宇 孙艺 康东洋 张昕 陈艾婷 袁慧军 韩东一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0年第1期29-34,共6页
目的分析一个迟发性常染色体遗传性聋大家系的表型特征,并进行候选致病基因筛查。方法对门诊发现的1例迟发性渐进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家系调查、病史资料采集、常规检查、听力学及前庭功能检查。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耳... 目的分析一个迟发性常染色体遗传性聋大家系的表型特征,并进行候选致病基因筛查。方法对门诊发现的1例迟发性渐进性感音神经性聋患者进行家系调查、病史资料采集、常规检查、听力学及前庭功能检查。听力学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声导抗、耳声发射。先证者进行颞骨CT扫描。绘制家系图,进行遗传方式分析。采集家系成员外周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对已知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的致病基因GJB3、COCH、KCNQ4等22个基因附近的遗传标记与疾病进行连锁分析,对GJB2基因同时进行了全部编码序列突变检测。结果该家系共6代81人,现存4代71人,主诉听力障碍者14人,其先证者诊断为感音神经性聋,遗传特点为代代相传、男女都发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听力表型为一种迟发型的、渐进性的、先以高频下降为主后累及全频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听力曲线呈下降型。GJB2基因全部编码序列未发现突变,连锁分析显示:GJB3、COCH、KCNQ4等22个基因附近的遗传标记与疾病不连锁。结论已知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的致病基因与该家系耳聋不连锁,可能不是其致病基因。该家系耳聋可能由一个新的致聋基因所致。为了寻找到该家系的致聋基因,下一步将进行全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定位克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遗传性聋 表型 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年追踪分析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DFNA41)家系听力学及遗传学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学军 欧阳小梅 +4 位作者 袁慧军 杜利林 冀飞 韩东一 刘学忠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2期156-162,共7页
目的分析中国一个连续6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DFNA41家系的听力学及遗传学特征。方法采用回访调查的方式对家系55位成员进行全身系统检查及临床听力学检测,对部分家系成员采集血样进行候选基因突变筛查。结果该家系所有患者听力损失... 目的分析中国一个连续6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DFNA41家系的听力学及遗传学特征。方法采用回访调查的方式对家系55位成员进行全身系统检查及临床听力学检测,对部分家系成员采集血样进行候选基因突变筛查。结果该家系所有患者听力损失表现为双侧对称性轻度至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40岁以下男性患者听力曲线呈高频下降型;40岁以下女性患者低频受损,听力曲线呈上升型;40岁以上患者,男女均累及全频听力,呈平坦型听力曲线。听力损失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重,至40岁左右时发展为全频中度至重度耳聋。在已完成的11个候选基因突变筛查中,未发现与该家系致病相关的基因突变。结论中国遗传性耳聋DFNA41家系的听力表型与性别及年龄有关,围绕基因型与表型的研究将有助于DFNA41家系致病基因的克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遗传性耳聋 表型 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显性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24家系调查报告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幼勤 薛晓红 +2 位作者 徐素琴 高白云 杨崇玲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78-80,共3页
文中对24个显性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家系进行了调查.24个家族共有聋人156人,对其中50人作了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测试,对10名幼儿作了听性脑干反应测试.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表现为连续3代以上相传,子代两性均有发病,听力测试为双耳感音神经... 文中对24个显性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聋家系进行了调查.24个家族共有聋人156人,对其中50人作了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测试,对10名幼儿作了听性脑干反应测试.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表现为连续3代以上相传,子代两性均有发病,听力测试为双耳感音神经性聋.应劝阻有遗传性聋者间通婚.对迟发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家族中年幼者应注意听力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听觉障碍.早期进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 隐性遗传 感音神经性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传导性聋家系的遗传学特征分析
6
作者 袁虎 韩东一 +2 位作者 王秋菊 赵亚丽 兰兰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探讨遗传性传导性聋的家系遗传学特征。方法利用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遗传资源网络所收集的遗传性聋家系资源,对发现的一个特殊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传导性听力损失伴上睑下垂大家系(028家系),追踪调查了四代成员44人,对现存... 目的探讨遗传性传导性聋的家系遗传学特征。方法利用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研究所遗传资源网络所收集的遗传性聋家系资源,对发现的一个特殊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传导性听力损失伴上睑下垂大家系(028家系),追踪调查了四代成员44人,对现存家系成员中具有遗传信息的19人进行了全身体检及听觉系统功能的检查,对2名传导性听力损失患者进行鼓室探查术。结果9名患者表现为先天性传导性听力损失伴双侧上睑下垂,1名患者表现为单纯上睑下垂,2名患者表现为单纯传导性聋。对2名典型传导性聋患者进行的鼓室探查术发现,其传导性听力损失源于中耳发育畸形(听骨链畸形与镫骨固定)。家系图谱分析显示该家系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家系。结论028家系是目前国内发现的第一个传导性聋表型大家系,进一步的基因定位与克隆研究将为遗传性传导性聋分子病理机制的研究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聋 传导性聋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聋家系听力学特征及候选致病基因突变筛查
7
作者 陈睿春 刘丞 +4 位作者 魏钦俊 鲁雅洁 卢新红 曹新 邢光前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2011年第4期417-422,共6页
目的探讨一中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聋大家系的听力学特征,进行已知致聋基因已知突变位点的筛查。方法经知情同意,对家系成员进行全身检查及听力学检测,获得血样标本;整理分析家系资料并绘制系谱图;用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外周血DNA。对... 目的探讨一中国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聋大家系的听力学特征,进行已知致聋基因已知突变位点的筛查。方法经知情同意,对家系成员进行全身检查及听力学检测,获得血样标本;整理分析家系资料并绘制系谱图;用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外周血DNA。对2例家系患者DNA进行GJB2和GJB3基因全部编码区突变检测,对其余23个已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DFNA)基因的74个已知突变位点所涉及的50个外显子进行PCR扩增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该家系共7代199人,现存4代176人,耳聋患者54人。系谱分析显示,耳聋表型代代相传,男女患病人数分别为24和30,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征。听力学表现为:迟发性、进行性、双侧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首先是高频区受损,并快速向中、低频扩展。GJB2、GJB3基因全部编码区及其余23个DFNA基因已知突变位点的序列分析均无阳性发现。结论该家系是一个非综合征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聋大家系,耳聋表型为迟发性、进行性、双耳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初步分子遗传学分析提示可能由新基因或已知基因的新突变致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耳聋 家系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遗传性耳聋家系临床特征分析及候选致病基因的突变筛查
8
作者 韩慕天 王改改 +3 位作者 沈丽燕 王家雄 杨慎敏 程洪波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88-992,共5页
目的:分析一遗传性耳聋大家系的听力学特征及对候选致聋基因进行筛查。方法:通过家系调查,整理分析家系资料,绘制系谱图;对家系成员行听力学检测及全身体格检查并抽取外周血。对2例家系患者进行已知致聋基因的全外显子测序及线粒体DNA... 目的:分析一遗传性耳聋大家系的听力学特征及对候选致聋基因进行筛查。方法:通过家系调查,整理分析家系资料,绘制系谱图;对家系成员行听力学检测及全身体格检查并抽取外周血。对2例家系患者进行已知致聋基因的全外显子测序及线粒体DNA测序。结果:该家系可追溯6代97人,耳聋患者18例。系谱特征表现为世代连续传递,男女均可发病。家系分支Ⅲ2及其后代、Ⅲ4、Ⅳ20听力学表现为迟发性、渐进性的听力损失,发病年龄均在28岁左右,逐渐加重。Ⅳ20子女(V36、V37、V38、V39)幼时听力言语正常,3、4岁左右表现出听力损失,非进行性,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用药史不详。经纯音测听、声导抗、听性脑干反应、耳声发射等检查,发现该家系患者均表现为中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V10、V35除外,其言语交流正常,听力检测表现为高频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对该家系进行已知的耳聋致病基因全外显子及线粒体DNA测序结果分析发现Ⅳ21及其后代为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携带者,其余患者均无阳性发现。结论:该耳聋家系为一个非综合征型、双耳对称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初步分子遗传学筛查提示该家系致病基因复杂,可能为新基因突变或多基因协同作用致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聋 听力检测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家系 目标区域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