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9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al-time Monitoring of Subsea Gas Pipelines,Offshore Platforms,and Ship Inspection Scores Using an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被引量:1
1
作者 K.B.Artana T.Pitana +3 位作者 D.P.Dinariyana M.Ariana D.Kristianto E.Pratiwi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CSCD 2018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an algorithm and application that can perform real-time monitoring of the safety operation of offshore platforms and subsea gas pipelines as well as determine the need for ship i...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velop an algorithm and application that can perform real-time monitoring of the safety operation of offshore platforms and subsea gas pipelines as well as determine the need for ship inspection using data obtained from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The research also focuses on the integration of shipping database,AIS data,and others to develop a prototype for designing a real-time monitoring system of offshore platforms and pipelines.A simple concept is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prototype,which is achieved by using an overlaying map that outlines the coordinates of the offshore platform and subsea gas pipeline with the ship’s coordinates(longitude/latitude)as detected by AIS.Using such information,we can then build an early warning system(EWS)relayed through short message service(SMS),email,or other means when the ship enters the restricted and exclusion zone of platforms and pipelines.The ship inspection system is developed by combining several attributes.Then,decision analysis software is employed to prioritize the vessel’s four attributes,including ship age,ship type,classification,and flag state.Results show that the EWS can increase the safety level of offshore platforms and pipelines,as well as the efficient use of patrol boats in monitoring the safety of the facilities.Meanwhile,ship inspection enables the port to prioritize the ship to be inspec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ority ranking inspection sco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 Real-timemonitoring Subsea gas pipeline OFFSHORE platform SHIP inspection SCO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tomatic fracture–vug ident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from electric imaging logging data based on path morphology 被引量:8
2
作者 Xi-Ning Li Jin-Song Shen +1 位作者 Wu-Yang Yang Zhen-Ling Li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58-76,共19页
We present a path morphology method to separate total rock pore space into matrix, fractures and vugs and derive their pore structure spectrum. Thus, we can achieve fine pore evaluation in fracture–vug reservoirs bas... We present a path morphology method to separate total rock pore space into matrix, fractures and vugs and derive their pore structure spectrum. Thus, we can achieve fine pore evaluation in fracture–vug reservoirs based on electric imaging logging data. We automatically identify and extract fracture–vug information from the electric imaging images by adopting a path morphological operator that remains flexible enough to fit rectilinear and slightly curved structures because they are independent of the structuring element shape. The Otsu method was used to extract fracture–vug information from the background noise caused by the matrix. To accommodate the differences in scale and form of the different target regions,including fracture and vug path, operators with different lengths were selected for their recognition and extraction at the corresponding scale. Polynomial and elliptic functions are used to fit the extracted fractures and vugs, respectively, and the fracture–vug parameters are deduced from the fitted edge. Finally, test example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data and several measured well data have been provided for the verific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adaptability of the path morphology method in 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ic imaging logging data processing. This also provides algorithm support for the fine evaluation of fracture–vug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th morphology Image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Electric imaging logging Fracture–vug reservo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2比特判决反馈的改进AIS非相干解调算法 被引量:1
3
作者 袁睿畅 龚晓峰 鲜果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94-1501,共8页
针对星载接收机接收到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信号信噪比低、高斯最小频移键控调制采用的高斯成形滤波器产生码间干扰(Inter-Symbol Interference,ISI)以及非相干解调鲁棒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2... 针对星载接收机接收到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信号信噪比低、高斯最小频移键控调制采用的高斯成形滤波器产生码间干扰(Inter-Symbol Interference,ISI)以及非相干解调鲁棒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2比特判决反馈的改进AIS非相干解调算法。首先,接收信号通过匹配滤波器、鉴频器和自适应检测滤波器获得基带信号;其次,构造判决反馈,补偿鉴频噪声与ISI;最后,设计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Long-short Term Memory,LSTM)与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的相位路径预测模型,获取2比特反馈补偿,改进判决反馈补偿能力。仿真与实测结果表明,改进方法较1比特判决反馈法对自适应滤波器的适应能力更强,在信噪比为7.2 dB时,误码率降低至10-5;较传统方法,真实场景下AIS信号的循环冗余校验通过率提升了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 非相干解调 判决反馈 LSTM-Atten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悬空波导环境下AIS信号超视距传播特性分析
4
作者 赵慧 赵振维 +5 位作者 王红光 朱庆林 韩杰 林乐科 孙方 王倩南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07,共8页
大气波导可陷获无线电波信号,使其发生超视距传播现象,影响无线电系统信号传播预测和性能评估应用。本文针对由探空数据诊断的悬空波导个例,利用对流层电波传播确定性方法模拟岸-船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 大气波导可陷获无线电波信号,使其发生超视距传播现象,影响无线电系统信号传播预测和性能评估应用。本文针对由探空数据诊断的悬空波导个例,利用对流层电波传播确定性方法模拟岸-船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传播链路,定量研究了不同悬空波导环境影响下AIS信号的超视距传播特性。结果表明:波导强度50 M单位且底高约7 m的悬空波导环境下,AIS信号发生明显超视距传播现象;波导底高约700 m且强度较大的悬空波导环境也会对AIS信号传播产生影响;相比于单一悬空波导模型,复合悬空波导(文中指两个悬空波导层结构组成)环境对AIS信号传播影响更大。本文研究成果可为大气波导监测反演、无线电系统设计、装备效应评估等应用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空波导 超视距传播 抛物方程(PE) ais 特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AIS的大气波导实时探测方法
5
作者 刘伯栋 麻曰亮 +1 位作者 董政 张耀春 《航空兵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32,共5页
在海域进行大气波导传输特性试验的过程中,发现是否能够通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探测到超视距船舶与大气波导强弱具有很大相关性,据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AIS的大气波导实时探测方法。该方法能够实时探... 在海域进行大气波导传输特性试验的过程中,发现是否能够通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探测到超视距船舶与大气波导强弱具有很大相关性,据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AIS的大气波导实时探测方法。该方法能够实时探测超视距两点间是否存在大气波导,有效地弥补了当前大气波导探测方法仅能对当前区域进行探测的缺陷,并给出了基于AIS的大气波导传输损耗计算方法,以及一种大气波导探测结果的可视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波导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超视距 传输损耗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目标雷达与AIS航迹时空匹配方法
6
作者 杨诗曼 王中训 +2 位作者 李珊 韩孟孟 刘宁波 《海军航空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99-204,274,共7页
针对海上目标的雷达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中,航迹之间存在的时空不匹配现象,提出了在空间对准之后结合海上航迹运动特点,对AIS航迹数据进行插值对准雷达目标航迹的方法,在解决雷达与AIS航迹之间时... 针对海上目标的雷达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中,航迹之间存在的时空不匹配现象,提出了在空间对准之后结合海上航迹运动特点,对AIS航迹数据进行插值对准雷达目标航迹的方法,在解决雷达与AIS航迹之间时空不匹配问题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小插值误差。该方法根据船舶航向变化率,结合航速航向法和内插外推法的优势,针对不同航迹特点自动选择最佳的插值配准方法,实现海上目标的雷达与AIS航迹点的自动插值和时空对齐。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针对海上目标复杂运动,可以自动匹配选择最佳插值方法,有效降低误差,实现雷达与AIS航迹之间的时空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配准 空间配准 雷达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虚假AIS信号识别分析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孙小鹏 邵华 +2 位作者 郑建华 王盛 刘志萌 《中国海事》 2024年第2期47-49,共3页
为提升海上监管效率,打击海上违法行为,通过分析两起真实案例,结合日常监管提出“真假船台切换”“航路、航速异常”等各类虚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信号的违法、违规行为,重点介绍虚假AIS信号的识别方法,并从设备管理、人员、资源、... 为提升海上监管效率,打击海上违法行为,通过分析两起真实案例,结合日常监管提出“真假船台切换”“航路、航速异常”等各类虚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信号的违法、违规行为,重点介绍虚假AIS信号的识别方法,并从设备管理、人员、资源、监管等方面提出完善AIS管理的建议,为后期进行技术手段筛查、打击违法行为积累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海事监管 虚假 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S航标在遥测遥控系统中的定位跳变问题探究
8
作者 何尉 《电声技术》 2024年第1期153-156,共4页
文章以汕头港5号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航标为例,对AIS航标在遥测遥控系统中发生定位跳变的现象进行探讨,并简单阐述规范AIS航标管理和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的一些工作思路。
关键词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 遥测遥控系统 定位跳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机交互CT影像AI识别定位技术在C1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成永忠 尹晓冬 +5 位作者 刘飞 邓新恒 王朝鲁 崔书克 李永耀 闫威 《中国骨伤》 2025年第1期31-40,共10页
目的:探讨人机交互智能软件识别定位Cl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精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14例C1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CT数据,其中男3例,女11例,年龄27~82岁,随机编号后,由1名高年资骨科医师在院内影像系统上阅片并测... 目的:探讨人机交互智能软件识别定位Cl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精准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9月至2024年3月收治的14例C1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CT数据,其中男3例,女11例,年龄27~82岁,随机编号后,由1名高年资骨科医师在院内影像系统上阅片并测量每例患者的尺偏角、桡骨高度、掌倾角、关节内台阶、关节内间隙等,依据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标准,分为复位组、非复位组。随后将数据依次导入人机交互智能软件,由1名低年资骨科医师识别分析,并测量出同人工测量同样的指标,依据同样标准分组后发现与人工测量信息一致(均复位组6例、非复位组8例,且组内数据两者一致)。继续在软件中对非复位数据行骨骼分割、骨折识别等处理,并生成包含骨折识别信息的诊断报告8份。最后针对需要复位的6例数据,由高年资医师和低年资医师分别在院内影像系统和软件中识别分析,分别判断出每例数据中需要复位的骨折块,由另2名高年资骨科医师核实两者所识别的骨块一致后,再进行骨块位移信息测量;两者在各自系统中分别测量出每1骨块在X轴(内外)、Z轴(前后)、Y轴(上下)上的位移、旋转角度等信息,同时软件组对数据进行骨折识别,并生成包含所有骨块位移信息、骨折识别信息的诊断报告6份。两者分别将各自数据录入数据表中。结果:依据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标准,两组均得出6例复位、8例非复位数据,且分组数据一致;经配对样本t检验,人工和软件测量14例数据的尺偏角、桡骨高度、关节内台阶、掌倾角、关节内间隙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识别方面,软件识别出10例C型骨折,4例数据识别为B型;6例复位数据,每例数据两种测量方式均分割出2个骨块,每组12个骨块,经判定发现所识别骨块一致,经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人工和软件测量骨块X、Y、Z轴位移、旋转角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机交互CT影像AI识别定位软件在测量C1型桡骨远端骨折解剖学参数方面效能与人工测量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 人机交互 计算机断层扫描 AI识别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GO-Bi-GRU的船舶轨迹预测模型
10
作者 谢海波 乔冠洲 +2 位作者 代程 丁润祯 白伟伟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0,共7页
针对传统的神经网络模型因超参数众多,在实验中比对最优参数组合效率低下导致误差较大和反应速度慢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北方苍鹰优化(Northern Goshawk Optimization,NGO)算法和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Bidirectional Gated Recu... 针对传统的神经网络模型因超参数众多,在实验中比对最优参数组合效率低下导致误差较大和反应速度慢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北方苍鹰优化(Northern Goshawk Optimization,NGO)算法和双向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Bidirectional Gated Recurrent Unit, Bi-GRU)的船舶轨迹预测模型NGO-Bi-GRU(Northern Goshawk Optimization Bidirectional Gated Recurrent Unit)。利用NGO对Bi-GRU模型的学习率、隐藏节点和正则化系数进行寻优,然后将寻优得到的网络超参数代入Bi-GRU进行船舶轨迹预测。将该模型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ong Short Term Memory, 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神经网络模型(Gated Recurrent Unit, GRU)以及使用该算法优化的长短期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实验对比,将均方误差、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作为评价标准。结果表明,NGO-Bi-GRU模型在经度和纬度预测上误差较小、精确度较高且数值波动更加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苍鹰算法 船舶轨迹预测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刮板输送机断链智能监测技术研究
11
作者 李灵锋 张洁 +2 位作者 陈茁 查天任 尹瑞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9,77,共8页
针对现有基于AI算法的煤矿井下刮板输送机断链监测技术在线学习能力低、检测精度差、稳定性低、复杂场景适应性和可靠性差等问题,通过在极限学习机(ELM)中增加增量式在线训练,设计了可实现离线样本和实时在线样本训练的在线贯序极限学习... 针对现有基于AI算法的煤矿井下刮板输送机断链监测技术在线学习能力低、检测精度差、稳定性低、复杂场景适应性和可靠性差等问题,通过在极限学习机(ELM)中增加增量式在线训练,设计了可实现离线样本和实时在线样本训练的在线贯序极限学习机(OSELM)网络,进而提出了基于OSELM的刮板输送机断链智能监测技术。将经过大量煤矿井下刮板输送机链条监控图像(离线样本)训练的OSELM网络算法写入AI摄像仪,将AI摄像仪安装于刮板输送机机尾,实时感知刮板输送机链条运行状态并进行在线学习,由AI摄像仪输出控制决策,并通过刮板输送机集中控制系统平台实时显示识别结果。井下工业性试验结果表明,OSELM网络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泛化性和鲁棒性,对刮板输送机断链识别的平均精度均值、准确率和精确率分别为98.6%,99.3%,91.7%,检测速度达205.6帧/s,整体效果优于深度神经网络融合网络、RT-DETR、YOLOv5、YOLOv8、ELM等模型,实现了刮板输送机链条状态的精准、实时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刮板输送机 链条状态识别 断链监测 AI摄像仪 在线贯序极限学习机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FID技术在企业内部文档管理系统中的实际应用研究
12
作者 张书锋 杨天骄 张趁香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5年第1期180-184,共5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对文档管理的需求日益提高,RFID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在文档管理系统中的应用逐渐成为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该文全面介绍RFID技术的原理和发展现状,并深入分析企业文档管理中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对文档管理的需求日益提高,RFID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在文档管理系统中的应用逐渐成为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该文全面介绍RFID技术的原理和发展现状,并深入分析企业文档管理中的核心问题与功能需求。通过构建RFID技术集成方案,探讨其在实际文档管理系统中的有效整合。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RFID技术在优化文档流转、提高检索效率和保障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实际成效。该研究的结论指出,RFID技术为企业文档管理带来创新思路和实际价值,有力地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FID技术 企业文档管理 信息化管理 技术集成 自动识别 案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舶AIS轨迹快速自适应谱聚类算法 被引量:25
13
作者 牟军敏 陈鹏飞 +3 位作者 贺益雄 张行健 朱剑峰 荣昊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28-432,共5页
为了对船舶AIS轨迹数据进行快速聚类,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Hausdorff距离的船舶轨迹快速自适应谱聚类算法(fast self-tune spectral clustering,FSSC)。在保留轨迹特征的情况下,利用Douglas-Peucker(DP)算法对船舶轨迹数据进行预处理;基于... 为了对船舶AIS轨迹数据进行快速聚类,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Hausdorff距离的船舶轨迹快速自适应谱聚类算法(fast self-tune spectral clustering,FSSC)。在保留轨迹特征的情况下,利用Douglas-Peucker(DP)算法对船舶轨迹数据进行预处理;基于Hausdorff距离,设计自动选取尺度参数的相似度度量函数,构造相似度矩阵并采用谱聚类算法对船舶轨迹进行聚类。以长江口水域船舶实际AIS数据为样本对算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聚类结果能够准确提取水域船舶主要航路,算法消耗系统资源少,计算速度快。该方法对水域船舶主要航路识别,提高海事监管效率等方面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船舶轨迹 DOUGLAS-PEUCKER算法 数据压缩 HAUSDORFF距离 谱聚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S应用于VTS中系统容量的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人杰 刘畅 柳晓鸣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2-24,44,共4页
本文讨论了VTS水域内由AIS船台和岸台所构成系统的正常工作条件和系统容量 (船舶数量 )的计算方法 ,给出了计算公式 。
关键词 自动识别系统 ASI SOTDMA VTS 系统容量 船舶 导航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IS信号的低空大气波导监测试验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利军 王红光 +4 位作者 李建儒 张超 韩杰 王倩南 朱庆林 《电波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8-113,共6页
鉴于低空大气波导对海上工作的雷达、通信系统的显著影响,提出了基于实测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信号的海上低空大气波导遥感新方法.首先讨论了不同大气折射环境下的AIS信号传播特性,验证了低空大气波... 鉴于低空大气波导对海上工作的雷达、通信系统的显著影响,提出了基于实测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 AIS)信号的海上低空大气波导遥感新方法.首先讨论了不同大气折射环境下的AIS信号传播特性,验证了低空大气波导尤其表面波导对海上实际VHF频段AIS信号的显著影响;然后给出了2018年4月20日以及22日岸基AIS接收机接收功率平面位置分布图结果,利用接收站附近探空站的修正大气折射率剖面验证了大气波导是形成AIS信号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最后给出了基于AIS信号反演低空大气波导的步骤,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得到根据单一方位接收功率的反演结果.该方法具有被动接收、时空分辨率高的优点,是当前雷达海杂波、卫星导航信号遥感探测大气波导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s信号 低空大气波导 遥感 反演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AIS信息进行岸基对海雷达标校 被引量:8
16
作者 罗军 商允力 +1 位作者 曾浩 汪洋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7-89,共3页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报文含有本船GPS位置信息,利用该信息可以获得船舶相对雷达的位置。探讨了基于AIS信息的岸基对海雷达标校方法,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系统误差计算流程。实验数据分析表明,基于该方法计算的系统误差与常用"...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报文含有本船GPS位置信息,利用该信息可以获得船舶相对雷达的位置。探讨了基于AIS信息的岸基对海雷达标校方法,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系统误差计算流程。实验数据分析表明,基于该方法计算的系统误差与常用"船舶+GPS"标校方法结果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雷达标校 岸基对海雷达 系统误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卫星载AIS海洋监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7
作者 计科峰 赵和鹏 +1 位作者 邢相薇 邹焕新 《雷达科学与技术》 2013年第1期9-15,20,共8页
海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监视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国家海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自动识别系统(AIS)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监视手段,但是现有的船载和岸基AIS系统受作用距离的限制,其在大范围甚至全球海洋监视中的... 海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本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监视对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国家海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自动识别系统(AIS)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监视手段,但是现有的船载和岸基AIS系统受作用距离的限制,其在大范围甚至全球海洋监视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并未得到完全体现。随着航天技术特别是小卫星系统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小卫星载AIS实现大范围甚至全球海洋监视已成为现实与可能。在小卫星载AIS基本原理简介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卫星载AIS的主要关键技术,综述了国外基于小卫星载AIS海洋监视技术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小卫星载AIS发展的技术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监视 自动识别系统(ais) 小卫星 星载自动识别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IS信息的船舶进出港航速控制模型 被引量:6
18
作者 肖潇 邵哲平 +1 位作者 纪贤标 陈玲玲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14,共4页
为提升近港航道效率及船舶安全,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集合的大量的海上交通特征信息中获取能够反映船舶进出港规律的、有效的、潜在的信息,建立船舶进出港航速控制模型.根据海上交通工程理论和数据... 为提升近港航道效率及船舶安全,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集合的大量的海上交通特征信息中获取能够反映船舶进出港规律的、有效的、潜在的信息,建立船舶进出港航速控制模型.根据海上交通工程理论和数据挖掘技术,将实时采集的港口水域的AIS信息存放在数据库中,再通过ETL(Extract Transform Load)进行处理.该数据库具备统计分析船舶进出港各阶段航速分布的功能.以厦门嵩屿港集装箱码头为例,构建相应的数据库,对12万吨级集装箱船舶进出港的航速进行统计,获得此类船舶在进出港过程中的航速分布规律,并根据航速的概率分布特点给出建议航速,为船舶自动进出港、引航员引导船舶及港口主管部门更好地监管通航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动识别系统(ais) 数据挖掘 航速分布 集装箱船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AIS接收链路设计与仿真 被引量:6
19
作者 何民 许斌 钟杰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4-118,共5页
分析和论证了自动识别系统(AIS)在低轨卫星中应用所涉及的相关问题,阐述了AIS系统特征,理论分析了低轨卫星与目标船舶的作用距离、低轨卫星的运行周期、多普勒频移对星载AIS通信的影响,并对星载接收链路进行了预计,给出了星载AIS接收机... 分析和论证了自动识别系统(AIS)在低轨卫星中应用所涉及的相关问题,阐述了AIS系统特征,理论分析了低轨卫星与目标船舶的作用距离、低轨卫星的运行周期、多普勒频移对星载AIS通信的影响,并对星载接收链路进行了预计,给出了星载AIS接收机的实现方案。最后,对相关理论结果进行了仿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低轨卫星 时隙 接收链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舶舶AIS轨迹异常的自动检测与修复算法 被引量:17
20
作者 吴建华 吴琛 +1 位作者 刘文 郭俊纬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12,101,共6页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轨迹是船舶位置和时间的记录序列,对船舶航行状态分析、船舶交通流预测及船舶海事事故分析等具有一定的意义,而受一些因素影响,采集到的AIS数据会产生错误,导致AIS轨迹出现异常...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轨迹是船舶位置和时间的记录序列,对船舶航行状态分析、船舶交通流预测及船舶海事事故分析等具有一定的意义,而受一些因素影响,采集到的AIS数据会产生错误,导致AIS轨迹出现异常。对此,在对大量AIS数据进行深入解析的基础上,归纳出AIS轨迹异常的几种类型,针对各类型的特征对船舶轨迹异常进行自动检测,并采用3次样条插值模型实现修复算法。研究成果可为基于船舶航行轨迹数据的相关研究提供快速、准确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轨迹异常 自动检测 轨迹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