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地贪夜蛾Sf9细胞外泌体microRNA调控AcMNPV增殖的研究
1
作者 田伟彬 张以农 +2 位作者 任菲菲 严寄铭 孙京臣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0,共8页
【目的】探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f9细胞外泌体microRNA(miRNA)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不连续蔗糖质量分数梯度超速离心纯... 【目的】探究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f9细胞外泌体microRNA(miRNA)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不连续蔗糖质量分数梯度超速离心纯化外泌体,随后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和纳米颗粒跟踪分析技术对纯化产物进行颗粒直径分析。运用sRNA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AcMNPV感染Sf9细胞后外泌体差异表达的miRNA并预测其潜在靶基因对应的生物学通路。通过转染模拟物(mimic)和病毒感染等细胞试验以及qPCR验证外泌体miRNA的差异表达,并检测差异表达miRNA——sfr-miR-1a-3p对AcMNPV增殖的影响。【结果】成功纯化Sf9细胞外泌体,且AcMNPV感染有效刺激Sf9细胞外泌体的分泌量增加。AcMNPV感染Sf9细胞72 h后,经与Rfam数据库比对,筛选出11个差异表达的外泌体miRNAs,其中,8个miRNAs的转录水平与测序结果趋势一致。通过预测miRNAs靶基因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潜在的靶基因主要富集在cAMP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癌症通路、人乳头瘤病毒信号通路等,这表明差异表达外泌体miRNA可能参与昆虫天然免疫反应。过表达sfrmiR-1a-3p能显著提高AcMNPV病毒vp39基因的表达。【结论】本研究通过sRNA测序筛选了AcMNPV感染后Sf9细胞外泌体的差异表达miRNA,证明了AcMNPV通过促进外泌体分泌,协助被感染细胞传递miRNA−sfr-miR-1a-3p来影响周围未感染细胞,以促进自身增殖。以上结果为昆虫外泌体传递miRNA以调控病毒增殖的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SF9细胞 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 外泌体 microRNA sfr-miR-1a-3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AcMNPV感染家蚕后造成宿主组织液化的机制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彭伟 陈爱春 汪生鹏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80-687,共8页
杆状病毒的组织蛋白酶(V-CATH)和几丁质酶(V-CHIA)是病毒感染宿主后造成宿主组织液化的关键酶。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家蚕后会导致宿主组织的液化,而苜蓿银蚊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感染家蚕后不会造成宿主组织的液化。为... 杆状病毒的组织蛋白酶(V-CATH)和几丁质酶(V-CHIA)是病毒感染宿主后造成宿主组织液化的关键酶。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感染家蚕后会导致宿主组织的液化,而苜蓿银蚊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感染家蚕后不会造成宿主组织的液化。为了分析AcMNPV不造成家蚕宿主组织液化的原因,利用Bac-to-Bac系统将BmNPV的v-cath(Bmcath)、v-chiA(BmchiA)同时或分别重组到AcMNPV的极晚期强启动子p10和polh下游,并以同样的方法将AcMNPV的v-cath(Accath)、v-chiA(AcchiA)同时或分别重组到AcMNPV的p10和polh下游,从而构建6种重组AcMNPV。结果显示6种重组AcMNPV均能感染家蚕,并造成家蚕宿主组织的液化,说明重组AcMNPV中v-cath和v-chiA的过量表达在病毒对家蚕组织液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感染6种重组AcMNPV之间的蚕体液化发生时间和液化率进行比较,发现相对于v-chiA,v-cath对组织液化的作用可能更加直接。检测比较感染AcMNPV和重组AcMNPV家蚕血淋巴中的组织蛋白酶和几丁质酶活性,两种酶的活性均随v-cath和v-chiA基因拷贝数的增加而增加。AcMNPV感染后不会造成家蚕宿主组织液化可能是由于病毒的组织蛋白酶活性太低,而不是由Bmcath和Accath、BmchiA和AcchiA之间的序列差异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银蚊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家蚕 组织液化 组织蛋白酶 几丁质酶 重组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MNPV e18基因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构建和转录自激活检测 被引量:3
3
作者 史瑞丽 周晓伟 黎路林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436-2438,2442,共4页
用PCR方法扩增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被膜蛋白ODV-E18基因,克隆至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构建诱饵质粒pG-BKT7-e18。将诱饵质粒分别转化酵母菌株Y187和AH109感受... 用PCR方法扩增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被膜蛋白ODV-E18基因,克隆至酵母双杂交诱饵载体pGBKT7构建诱饵质粒pG-BKT7-e18。将诱饵质粒分别转化酵母菌株Y187和AH109感受态细胞,被转化细胞在涂有X-gal的SD/-Trp营养缺陷型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白色菌落;在SD/-Trp/-His和SD/-Trp/-Ade固体培养基上均不形成菌落,表明诱饵基因表达产物BD-E18在这两种细胞中都不能激活报告基因转录。pGBKT7-e18转化的Y187细胞在SD/-Trp营养缺陷型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速度与空载体转化细胞相同,显示BD-E18对酵母细胞无细胞毒性。结果表明,AcMNPV ODV-E18可能不直接参与对宿主细胞或病毒基因表达的调节,其编码基因可以作为诱饵基因通过筛查病毒宿主cDNA文库识别与其相互作用的蛋白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 acmnpv) ODV-E18 酵母双杂交 自激活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Red/ET系统结合rpsL反向筛选敲除AcMNPV lef-10基因 被引量:1
4
作者 白玉 许晓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81-190,198,共11页
【目的】利用Red/ET系统结合rpsL反向筛选建立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晚期表达因子lef-10点突变载体,为进一步研究AcMNPVlef-10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ed/ET系统结合rpsL反向筛选BAC修饰系统对AcMNPV lef-10进行点突... 【目的】利用Red/ET系统结合rpsL反向筛选建立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晚期表达因子lef-10点突变载体,为进一步研究AcMNPVlef-10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ed/ET系统结合rpsL反向筛选BAC修饰系统对AcMNPV lef-10进行点突变,由于lef-10和必需基因vp1054有重叠,所以在敲除lef-10时只能通过引进点突变使lef-10失活,避免影响vp1054的正常表达。首先,构建rpsL-AMP筛选盒,然后在野生型AcBacmid中引进点突变(方法是通过2次Red/ET重组:第1次重组在野生型AcBacmid lef-10中引进rpsL-AMP抗性筛选标记,形成一次重组Bacmid,第2次重组是在一次重组Bacmid中引进含点突变的lef-10片段),再利用链霉素反向筛选去除rpsL-AMP抗性筛选标记,同时引入相应的点突变。将从lef-10基因点突变重组菌中提取得到的AcBacmid与质粒pTriEx1.1和pTriEx-innateP-lef10分别共转染草地贪夜蛾Sf9细胞,同时用野生型AcBacmid与质粒pTriEx1.1共转染Sf9细胞作为对照,显微镜下观察病毒的复制情况,确定lef-10基因是否为AcMNPV的必需基因。【结果】通过对重组Bacmid的PCR鉴定和点突变序列的测定,证明AcMNPVlef-10基因已经发生点突变;通过共转染试验发现,随着转染时间的延长,lef-10补回型病毒和野生型病毒一样,均能在Sf9细胞中复制产生具有感染性的子代病毒粒子BV,从而对邻近细胞造成二次感染,使得细胞死亡,且lef-10补回型重组病毒产生感染性病毒粒子的能力与野生型基本一致;而由于lef-10缺失型重组病毒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粒子,所以在被lef-10缺失型重组病毒转染的细胞中,细胞数目不会随着转染时间的增加而发生明显改变。【结论】利用Red/ET重组系统结合rpsL反向筛选系统可以在Ac MNPVlef-10基因中引入点突变,且lef-10是杆状病毒生活周期中的一个必需基因,其缺失会影响杆状病毒的复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 lef-10 Red/ET重组系统 rpsL反向筛选系统 基因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杆状病毒AcMNPV中Ac109蛋白的抗虫功能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许书美 付月君 《山西农业科学》 2018年第2期155-158,171,共5页
为研究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中病毒增殖因子Ac109对鳞翅目害虫甜菜夜蛾幼虫的抗虫效应,采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了重组病毒AcMNPV-Ac109-EGFP。免疫印迹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证实,重组病毒AcMNPV-Ac109-EGFP... 为研究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中病毒增殖因子Ac109对鳞翅目害虫甜菜夜蛾幼虫的抗虫效应,采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了重组病毒AcMNPV-Ac109-EGFP。免疫印迹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证实,重组病毒AcMNPV-Ac109-EGFP侵染昆虫Sf9细胞后Ac109的表达量和细胞的荧光强度随着侵染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抗虫试验表明,与AcMNPV处理组、PBS对照组相比,AcMNPV-Ac109-EGFP病毒处理组的幼虫体质量增长缓慢,有较高的致死率和低的蛹化率及羽化率;AcMNPV与AcMNPV-Ac109-EGFP病毒处理组的最终死亡率分别为58.33%和73.33%;蛹化率分别为41.667%和25.000%;羽化率分别为20.00%和11.67%,说明Ac109可提高病毒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抗虫性。以上结果构建了1株高抗虫活性的重组病毒,并为这个重组病毒潜在的应用价值提供了试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 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病毒增殖因子Ac109 草地贪夜蛾卵巢细胞Sf9 甜菜夜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cMNPV LEF-10第21位突变对其活性的影响
6
作者 王鑫 许晓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5-154,共10页
【目的】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晚期表达因子LEF-10的第21位保守氨基酸残基进行饱和点突变,研究该位点突变对AcMNPV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LEF-10朊病毒特性及其在病毒复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同源序列比对发现,... 【目的】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晚期表达因子LEF-10的第21位保守氨基酸残基进行饱和点突变,研究该位点突变对AcMNPV活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LEF-10朊病毒特性及其在病毒复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同源序列比对发现,LEF-10第21位亮氨酸残基高度保守。对pTriEx质粒载体上LEF-10第21位的亮氨酸残基通过异位回补进行饱和突变,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与线性化的BacmidΔlef-10共转染草地贪夜蛾Sf9细胞构建重组病毒,研究LEF-10第21位上不同氨基酸残基对病毒活性的影响。同时联用Red/ET基因敲除系统和rpsl反向筛选系统对AcMNPV Bacmid的LEF-10基因进行原位突变,突变后的线性化Bacmid与pTriEx-p(p10)-dsRed质粒共转染草地贪夜蛾Sf9细胞构建原位突变型病毒,研究点突变对重组病毒活性的影响,并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突变型病毒对晚期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异位回补点突变重组病毒和原位点突变重组病毒转染和感染Sf9细胞的结果均表明,当LEF-10第21位亮氨酸残基突变为异亮氨酸残基、丙氨酸残基、缬氨酸残基、脯氨酸残基、半胱氨酸残基和甲硫氨酸残基时,可以拯救LEF-10缺陷型病毒,并产生具有感染性的重组病毒,但其他突变型重组病毒均为致死突变。将7种原位突变重组病毒分别以高MOI(MOI=10)和低MOI(MOI=1)感染Sf9细胞,结果表明低MOI感染Sf9细胞时,7种重组病毒外源蛋白的表达水平相当;高MOI感染Sf9细胞时,7种重组病毒外源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明显,其中突变为丙氨酸残基的重组病毒将外源蛋白的表达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LEF-10第21位氨基酸残基对其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位点氨基酸残基的性质影响AcMNPV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晚期表达因子LEF-10 饱和突变 基因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杆状病毒Ac78 C末端保守区域的功能初步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赛男 杨凯 +1 位作者 刘文华 赵海洲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48-756,共9页
杆状病毒模式种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的orf78(即Ac78)是最近被发现的杆状病毒核心基因,在杆状病毒的生活周期中具有重要功能.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Ac78的C末... 杆状病毒模式种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AcMNPV)的orf78(即Ac78)是最近被发现的杆状病毒核心基因,在杆状病毒的生活周期中具有重要功能.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Ac78的C末端105~108位氨基酸区域在GroupINPVs旁系同源物中高度保守.为研究该保守区域在Ac78功能中的作用,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成功构建了缺失该保守区域,并且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和多角体蛋白基因的Ac78截短补回型重组病毒(vAe78:del105.108).荧光显微镜分析和病毒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在vAc78:del105.108转染的Sf9细胞中,感染性的芽生型病毒粒子(buddedvirion,BV)产生量与Ac78全长补回型重组病毒(vAc78:HA)基本一致;电镜观察发现,在vAc78:del105.108转染的细胞中,呈现与vAc78:HA的现象一致的典型的杆状病毒感染特征,多粒包埋型病毒粒子(multiple nucleocapsid—enveloped occlusion-derived virion,M—ODV)以及包埋有M-ODV的包涵体均能正常形成;免疫荧光实验表明,在vAc78:del105.108感染的Sf9细胞中,从病毒感染细胞24h时开始,Ac78专一定位于感染细胞的内核膜附近,与vAc78:HA的现象一致.上述结果表明,Ac78的C末端105-108位氨基酸保守区域对于BV和M—ODV的有效产生以及Ac78的亚细胞定位非必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 C末端保守区域 芽生型病毒粒子 多粒包埋型病毒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VP39蛋白在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中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赛男 吕怡娜 +3 位作者 姜焕焕 黄麟淇 区炳明 刘文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40-1449,共10页
【目的】构建表达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exigu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SeMNPV)VP39蛋白的vp39假型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NPV,AcMNPV),明确SeMNPV VP39是否能取代AcMNPV VP39在AcMNPV... 【目的】构建表达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exigu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SeMNPV)VP39蛋白的vp39假型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NPV,AcMNPV),明确SeMNPV VP39是否能取代AcMNPV VP39在AcMNPV中行使功能,为深入探究杆状病毒的核衣壳装配机理打下理论基础。【方法】利用Bac-to-Bac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系统在AcMNPV vp39缺失型重组bacmid(bAcvp39KO)的基础上构建携带SeMNPV vp39基因、绿色荧光蛋白基因(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egfp)和多角体蛋白基因(Polyhedrin,polh)的重组病毒(vAcSevp39:FLAG)。利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分析SeMNPV vp39在vAcSevp39:FLAG转染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IPLB-Sf21-AE clonal isolate 9(Sf9)细胞中的表达情况,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vAcSevp39:FLAG在Sf9中的感染和扩散情况,采用病毒滴度测定并绘制病毒生长曲线检测vAcSevp39:FLAG的感染性芽生型病毒粒子产量,并以电子显微镜观察vAcSevp39:FLAG转染的Sf9细胞中的形态发生情况。【结果】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SeMNPV VP39能在vAcSevp39:FLAG转染的Sf9细胞中获得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和病毒生长曲线测定结果表明,在vAcSevp39:FLAG转染的Sf9细胞中无感染性的芽生型病毒粒子产生,与AcMNPV vp39缺失型重组病毒(vAcvp39KO)的现象一致;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与vAcvp39KO不同的是,在vAcSevp39:FLAG转染的细胞中虽然未产生核衣壳,但在感染细胞的核中存在大量空的透明长管状衣壳结构,表明SeMNPV VP39能挽救vAcvp39KO的衣壳结构装配,但在AcMNPV中不具备装配核衣壳的能力。【结论】SeMNPV VP39在AcMNPV中虽能形成衣壳结构,但不能有效装配核衣壳,导致无芽生型病毒粒子和包埋型病毒粒子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丫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 vp39 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 芽生型病毒粒子 核衣壳装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株烟草天蛾新细胞系的生长特性及重组蛋白表达
9
作者 姜磊 李国勋 +2 位作者 李长友 Robert R.GRANADOS Gary W.BLISSARD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27-1232,共6页
从尚未涉及的昆虫种类中建立新的细胞系能为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应用提供重要资源。本实验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建立了3株来源于鳞翅目昆虫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卵组织的新细胞系,分别命名为QB-Ms1-8,QB-Ms2-2和QB-Ms2-7。这3株细胞已经培... 从尚未涉及的昆虫种类中建立新的细胞系能为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应用提供重要资源。本实验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建立了3株来源于鳞翅目昆虫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卵组织的新细胞系,分别命名为QB-Ms1-8,QB-Ms2-2和QB-Ms2-7。这3株细胞已经培养在TNM-FH培养基中,28℃条件下传代培养了约50代,大部分细胞呈梭形,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51,31和49h。虽然这3株细胞系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AcMNPV)不够敏感,侵染后96h感染率在33%~40%之间,但是QB-Ms2-2细胞与BTI-Tn5B1-4细胞比较,分泌型碱性磷酸酶(SEAP)活性表达更高。本研究从建立的3株烟草天蛾新细胞系中筛选出SEAP高表达的细胞系QB-Ms2-2,为进一步细胞克隆和筛选提供了新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草天蛾 新细胞系 重组蛋白 生长曲线 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敲除Ac148-150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复制和外源蛋白表达的影响
10
作者 赵凯霞 陈红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2-48,共7页
【目的】同时敲除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基因组的Ac148、Ac149、Ac150(Ac148-150)基因,检测敲除Ac148-150基因片段对AcMNPV复制和外源蛋白表达能力的影响,为基因功能鉴定和缩小杆状病毒基因组提供参考。【方法】利用Red/E... 【目的】同时敲除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MNPV)基因组的Ac148、Ac149、Ac150(Ac148-150)基因,检测敲除Ac148-150基因片段对AcMNPV复制和外源蛋白表达能力的影响,为基因功能鉴定和缩小杆状病毒基因组提供参考。【方法】利用Red/ET同源重组系统和rpsL-AMP反向筛选系统对Ac148-150基因进行敲除,得到敲除型杆状病毒质粒(KOAc148-150杆状病毒质粒),提取AcMNPV KOAc148-150杆状病毒质粒和野生型杆状病毒质粒,将其分别与报告基因表达载体共转染Sf9细胞,成功构建重组杆状病毒(野生型病毒vAcMNPV/GFP和缺失突变病毒vAc△148-150/GFP),测定2种重组杆状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并比较其差异。将2种重组杆状病毒感染Sf9细胞后,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GFP荧光细胞分布,用流式细胞仪检测GFP荧光强度,再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Ac148-150缺失突变体表达的GFP产量。【结果】菌落PCR结果表明,AcMNPV中Ac148-150基因敲除成功。缺失突变病毒vAc△148-150/GFP与野生型病毒vAcMNPV/GFP的一步生长曲线基本一致,说明Ac148-150缺失不影响病毒的复制。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敲除Ac148-150对外源蛋白GFP分布和荧光强度未产生影响。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缺失突变病毒vAc△148-150/GFP和野生型病毒vAcMNPV/GFP表达GFP蛋白产量基本一致。【结论】从AcMNPV基因组中同时敲除Ac148、Ac149、Ac150基因后,对病毒的复制和外源蛋白的表达能力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银纹夜蛾 核型多角体病毒 Ac148-150 杆状病毒 基因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亿PIB/mL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的研制
11
作者 梁雪娜 饶楠 +1 位作者 夏红英 何海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95-1000,共6页
研制一种低毒、高效、且具有市场优势的微生物农药制剂尤为重要。通过使用流点法、优化组合法对润湿剂分散剂的种类和用量进行筛选。确定了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的具体配方为:10亿PIB/mL病毒原药、RP-90 2%、3010 3%、8070... 研制一种低毒、高效、且具有市场优势的微生物农药制剂尤为重要。通过使用流点法、优化组合法对润湿剂分散剂的种类和用量进行筛选。确定了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的具体配方为:10亿PIB/mL病毒原药、RP-90 2%、3010 3%、8070 2%、黄原胶0.1%、硅酸镁铝2%,S-30 0.1%、乙二醇5%、GY-X60 0.2%,水补至100%。按照所选的配方进行悬浮剂各项性能检测,结果显示该制剂在长时间放置后分散性仍良好,悬浮率大于90%,低温、热贮稳定性均合格,筛析等其他质量控制指标均符合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悬浮剂 配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