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roving autoencoder-based unsupervised damage detection in uncontrolled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under noisy conditions
1
作者 Yang Kang Wang Linyuan +4 位作者 Gao Chao Chen Mozhi Tian Zhihui Zhou Dunzhi Liu Yang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100,共10页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is widely utilized in outdoor environments,especially under harsh conditions,which can introduce noise into the monitoring system.Therefore,designing an effective denoising strategy to enh...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is widely utilized in outdoor environments,especially under harsh conditions,which can introduce noise into the monitoring system.Therefore,designing an effective denoising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performance of guided wave damage detection in noisy environments is crucial.This paper introduces a local tempor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reconstruction approach for denoising guided waves prior to implementing unsupervised damage detection,achieved through novel autoencoder-based reconstruction.Experiment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denoising method significantly enhances damage detection performance when guided waves are contaminated by noise,with SNR values ranging from 10 to-5 dB.Follow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posed denoising approach,the AUC score can elevate from 0.65 to 0.96 when dealing with guided waves corrputed by noise at a level of-5 dB.Additionally,the paper provides guidance on selecting the appropriate number of components used in the denoising PCA reconstruction,aiding i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damage detection in noisy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guided wave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deep learning DENOISING dynamic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eling and monitoring of nonlinear multi-mode processes based on similarity measure-KPCA 被引量:10
2
作者 WANG Xiao-gang HUANG Li-wei ZHANG Ying-we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3期665-674,共10页
A new modeling and monitoring approach for multi-mode processes is proposed.The method of similarity measure(SM) and 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KPCA) are integrated to construct SM-KPCA monitoring scheme,wher... A new modeling and monitoring approach for multi-mode processes is proposed.The method of similarity measure(SM) and 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KPCA) are integrated to construct SM-KPCA monitoring scheme,where SM method serves as the separation of common subspace and specific subspace.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hods,the main contributions of this work are:1) SM consisted of two measures of distance and angle to accommodate process characters.The different monitoring effect involves putting on the different weight,which would simplify the monitoring model structure and enhance its reliability and robustness.2)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be used to find faults by the common space and judge which mode the fault belongs to by the specific subspace.Results of algorithm analysis and fault detection experiments indicate the validity and practicability of the presented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cess monitoring 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KPCA) similarity measure subspace separ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centralized Fault Diagnosis of Large-scale Processes Using Multiblock Kerne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被引量:23
3
作者 ZHANG Ying-Wei ZHOU Hong QIN S. Joe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93-597,共5页
关键词 分散系统 MBKPCA SPF P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K近邻-密度峰值聚类的多模块PCA过程监测
4
作者 王竞志 徐琛 +1 位作者 陶洪峰 杨慧中 《控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4-673,共10页
聚类方法考虑了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已被广泛应用于多模块过程监测中。但传统方法仍需要一些先验知识,如聚类个数等,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K近邻-密度峰值聚类的多模块主元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聚类方法考虑了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已被广泛应用于多模块过程监测中。但传统方法仍需要一些先验知识,如聚类个数等,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K近邻-密度峰值聚类的多模块主元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过程监测方法。首先,引入信息距离,基于变量之间的信息熵构造信息距离矩阵;然后,计算决策值和其下降趋势变化幅值,通过寻找极大值的方式自动确定聚类个数,即模块个数;最后,通过K近邻优化的分配策略完成模块划分,并建立基于PCA的过程监测模型,所有模块的监测结果通过贝叶斯推论进行融合。将所提方法应用在数值仿真和田纳西-伊斯曼(Tennessee-Eastman,TE)过程仿真中,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块 过程监测 信息距离 聚类 主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江湖上游浙水流域水质评价与污染源解析
5
作者 范旋 王发 +3 位作者 连晋姣 李希 罗梦瑶 陈洪松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0-412,共13页
东江湖是湖南省及长株潭城市群重要饮用水源地,浙水河作为其上游一级支流,是东江湖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积极发展蔬菜、茶果、生态养殖等区域特色农业集群背景下,浙水河水环境现状及污染来源尚不清晰。基于流域实测水质数据,运用水污... 东江湖是湖南省及长株潭城市群重要饮用水源地,浙水河作为其上游一级支流,是东江湖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积极发展蔬菜、茶果、生态养殖等区域特色农业集群背景下,浙水河水环境现状及污染来源尚不清晰。基于流域实测水质数据,运用水污染指数(WPI)、期望值-阈值的水质健康评估法(ETI)和水质质量指数(WQI)进行水质评价,并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识别流域主要污染物及关键源区,最后利用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模型和输出系数法定量解析主要污染源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1)2016—2022年浙水流域水质整体呈先波动恶化后逐步改善趋势,但总氮(TN)浓度长期超标,属Ⅳ类水,TN是影响下游东江湖水环境的关键因子。(2)浙水流域水质呈现上游和下游较好,中游较差,尤以县城附近最差的空间格局,表明流域水污染主要受外源污染影响。(3)提取的3种主成分可解释88.77%的原始变量信息,水体有机污染物(F1)占38.29%,氮污染物(F2)占34.86%,磷污染物(F3)占15.62%。F1主要来自生活源+农业面源(以畜禽养殖为主);F2主要来自生活源+农业面源(以种植业为主),卢阳镇和土桥镇是关键源区;F3主要来自农业面源(以畜禽养殖为主)+生活源,马桥镇和泉水镇是关键源区。浙水流域未来要针对关键源区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精准治理,这对保护浙水河及下游东江湖的水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污染源解析 主成分分析 APCS-MLR模型 浙水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城区大气PM_(2.5)中水溶性离子组分特征及来源解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魏疆 赵彩欣 +1 位作者 王国华 赵丽莉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3-631,共9页
为研究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PM_(2.5)的水溶性离子组分及其来源,2023年在城市中部布置采样点,通过膜采样的方式采集样品164个,按照相关测试标准测定PM_(2.5)的质量浓度及各水溶性离子组分浓度,并分析其来源。结果表明:(1)采暖... 为研究乌鲁木齐市大气环境中主要污染物PM_(2.5)的水溶性离子组分及其来源,2023年在城市中部布置采样点,通过膜采样的方式采集样品164个,按照相关测试标准测定PM_(2.5)的质量浓度及各水溶性离子组分浓度,并分析其来源。结果表明:(1)采暖期PM_(2.5)质量浓度及各离子组分浓度均大于非采暖期。(2)采暖期的离子总浓度是非采暖期的15.7倍,采(非)暖期离子总浓度分别占PM_(2.5)浓度的73.84%和26.26%,阴阳离子的比值(AE/CE)分别为0.914和0.600,说明PM_(2.5)化学性质呈碱性。(3)硫氧化率(SOR)和氮氧化率(NOR)的年均值分别为0.43±0.30和0.15±0.13,说明采暖期气态前体物SO_(2)和NO_(2)在外部气象条件影响下二次转化的几率较大;NH_(4)^(+)在采暖期主要以(NH_(4))_(2)SO_(4)和NH_(4)NO_(3)的形式存在,在非采暖期则以NH_(4)NO_(3)的形式存在。(4)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采暖期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于二次污染、工业生产和机动车尾气污染,其次为矿物粉尘和燃煤污染,累计贡献率达80.24%;非采暖期主要来源为扬尘和工业生产,其次为二次污染,最后为燃煤产生的污染,累计贡献率为86.34%。可以看出,不同时期PM_(2.5)中水溶性离子的来源存在较大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离子浓度 机动车尾气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CA和自联想神经网络的核环境冷挤压切割刀具状态监测
7
作者 袁沛 蒋君侠 +2 位作者 马飞 金杰峰 来建良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06-615,共10页
在高放射性环境中,传感器部署受限,传动链噪声干扰,冷挤压切割刀具一致性差.为此提出基于外置电机旋转轴与进给轴电机扭矩信号的时频域统计、主成分分析(PCA)与自联想神经网络(AANN)相结合的刀具状态监测模型.基于旋转电机及进给电机扭... 在高放射性环境中,传感器部署受限,传动链噪声干扰,冷挤压切割刀具一致性差.为此提出基于外置电机旋转轴与进给轴电机扭矩信号的时频域统计、主成分分析(PCA)与自联想神经网络(AANN)相结合的刀具状态监测模型.基于旋转电机及进给电机扭矩波形提取时域统计特征及小波包能量特征形成原始训练集,利用原始训练集初步训练AANN模型,使用PCA重构原始训练集用于优化AANN模型局部结构参数,形成PCA-AANN刀具状态监测模型.基于实际样机的切割试验采集扭矩数据,对提出的PCA-AANN和现有AANN模型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PCA的引入有助于提高AANN模型鲁棒性,能有效降低刀具工作状态误报率,实现放射性环境下刀具状态的准确监测.所提方法为放射性环境中类似长传动链设备的状态监测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 刀具状态监测 时域统计 小波包分解 主成分分析 自联想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海铁山港湾表层沉积物中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欧阳贤清 李小维 +2 位作者 裴木凤 雷学铁 粟启仲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9-352,共14页
广西北海铁山港湾拥有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同时易受人类开发活动影响。为了解铁山港湾表层沉积物主要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2021年春季、秋季铁山港湾环境质量调查,对铁山港湾表层沉... 广西北海铁山港湾拥有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同时易受人类开发活动影响。为了解铁山港湾表层沉积物主要污染物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基于2021年春季、秋季铁山港湾环境质量调查,对铁山港湾表层沉积物中汞(Hg)、砷(As)、铜(Cu)、铅(Pb)、锌(Zn)、镉(Cd)、有机碳(OC)、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和油类(Oil)等污染物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程度进行分析,同时利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影响污染物空间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1)铁山港湾海洋沉积物整体处于优良状态,受污染程度低,其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较低,处于无污染状态;(2)铁山港湾表层沉积物中OC、AVS和Oil两两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Cu、Zn和Pb两两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Hg和Cd具有显著正相关性;(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铁山港湾表层沉积物中污染物可分为四簇,第一簇为OC、AVS和Oil,第二簇为As,第三簇为Cu、Zn和Pb,第四簇为Hg和Cd;(4)铁山港湾表层沉积物中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可归纳为两个主成分,两个主成分可累计解释总方差的64.26%;(5)铁山港湾表层沉积物中污染物分布除了受地质背景和人类活动影响,同时也受海湾水动力条件影响。铁山港湾夏秋季较强的水动力能促进污染物向外输运,使得春秋两季污染物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山港湾 沉积物 污染特征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火焰图像的危险废物回转窑燃烧稳定性预测
9
作者 罗松 邹良栋 +3 位作者 崔海滨 吴祖航 刘海云 王飞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09-1115,共7页
在回转窑焚烧处置危险废物的过程中,针对传统燃烧诊断方法存在依赖人工观测、缺乏实时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的回转窑火焰燃烧稳定性预测模型。通过搭建中试实验平台,利用CCD相机获取回转窑内火焰燃烧的实时图像,从这些火焰图像... 在回转窑焚烧处置危险废物的过程中,针对传统燃烧诊断方法存在依赖人工观测、缺乏实时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的回转窑火焰燃烧稳定性预测模型。通过搭建中试实验平台,利用CCD相机获取回转窑内火焰燃烧的实时图像,从这些火焰图像中提取包括图像平均灰度、火焰有效面积、火焰高温面积、火焰高温面积率、质心偏移距离和圆形度6种火焰特征量,然后基于主成分分析和支持向量机建立了火焰燃烧稳定性预测模型,最后通过回转窑现场实验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实时监测并预测回转窑的燃烧状态,为操作人员提供决策支持,该模型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预测准确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转窑 燃烧稳定性 主成分分析 支持向量机 智能化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遥感生态指数(IRSEI)的锡林郭勒盟生态质量动态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10
作者 熊金婷 张绍良 +4 位作者 侯湖平 冯启航 梁洁 图木 李耀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222,共10页
为监测并分析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数据,借助Googel Earth Engine(GEE)平台构建改进遥感生态指数(IRSEI)模型,对锡林郭勒盟地区2001—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变化监测和评... 为监测并分析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为研究区,基于Landsat数据,借助Googel Earth Engine(GEE)平台构建改进遥感生态指数(IRSEI)模型,对锡林郭勒盟地区2001—2021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变化监测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2001—2021年,锡林郭勒盟地区改进遥感生态指数(IRSEI)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均值都呈现先增加再减小又增加的趋势;生态质量差和较差的区域集中在研究区西南部,占比29%~37%,生态质量良和优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占比18%~27%,生态质量较差及以下的区域面积占比仍然大于生态质量较好及以上的区域;2)2001—2021年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的面积占比达8.96%,整体变好比率略大于变差比率;3)NDVI是主要生态响应因子,7个影响因子的平均Q值大小依次为绿度(NDVI)>干度(NDBSI)>湿度(WET)>盐度(SI_T)>热度(LST)。研究表明,IRSEI能够低成本,快速准确地监测区域生态质量,更好地监测矿业城市生态质量长时序变化,为区域合理制定修复决策、有序开展修复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监测 主成分分析 改进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渠江流域水质评价及污染源解析
11
作者 段慧 汤萌 +3 位作者 阳路芳 范力 吴瑶 雷建容 《中国沼气》 2025年第3期34-41,共8页
渠江是嘉陵江左岸重要的一级支流,其水质状况直接影响到嘉陵江干流水质。通过分析渠江流域近年来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污染成因,为地方水污染防治、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5—2023... 渠江是嘉陵江左岸重要的一级支流,其水质状况直接影响到嘉陵江干流水质。通过分析渠江流域近年来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污染成因,为地方水污染防治、改善地表水环境质量、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15—2023年渠江流域11个监测断面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使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判定渠江流域水质变化趋势,从时空角度剖析了渠江流域地表水环境质量变化状况并对流域内不同污染源进行了识别,同时利用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APCS-MLR)得到不同污染源对主要控制指标的贡献率。结果表明:2015—2023年渠江流域干流水质优于支流水质,支流水质最差的为下游铜钵河、流江河、任市河3条支流,流域总体水质呈变优趋势,TP、COD_(Cr)、BOD_(5)、NH_(3)-N为渠江水质主要影响因子。居民生活及种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是影响渠江流域水质变化的主要原因,为有效控制并改善渠江流域水质状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重点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科学施用农药、化肥,同时加强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及处理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评价 主成分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 污染源解析 渠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合肥市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监测分析
12
作者 张引 陈丽 +1 位作者 王小红 方刚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5期73-79,共7页
本文以安徽合肥市遥感生态指数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5和Landsat 8影像为数据源,对绿度指标、湿度指标、干度指标以及热度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构建RSEI模型,动态监测和评估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 本文以安徽合肥市遥感生态指数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 5和Landsat 8影像为数据源,对绿度指标、湿度指标、干度指标以及热度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构建RSEI模型,动态监测和评估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变化上,2001—2021年,研究区RSEI指数总体呈先下降后缓慢上升趋势。绿度和湿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呈正相关,而干度和热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呈负相关。在空间变化上,2001—2011年,RSEI不变区分布较零散,主城区周边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2011—2016年,西部和北部区域RSEI值上升,南部部分区域RSEI值下降,但其总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6—2021年,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本文为相似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生态指数 生态环境 主成分分析 动态变化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类分析实现高温大曲发酵过程品温的精准预测
13
作者 姚翠萍 李玉萍 +8 位作者 伍中玉 朱楚天 朱治宇 程艳波 焦富 龚佳欣 贾文生 牟明月 黄永光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128,共8页
为了科学地评价和预测发酵曲仓整仓大曲的发酵温度变化趋势,该研究选择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具有代表性的制曲轮次(对应第一、三、四、五轮次),对两个代表性制曲车间发酵曲仓的1300余块大曲的发酵温度变化进行全面跟踪采集、数据... 为了科学地评价和预测发酵曲仓整仓大曲的发酵温度变化趋势,该研究选择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具有代表性的制曲轮次(对应第一、三、四、五轮次),对两个代表性制曲车间发酵曲仓的1300余块大曲的发酵温度变化进行全面跟踪采集、数据分析研究。采用聚类分析(CA)和主成分分析(PCA),建立了发酵曲仓整仓大曲制曲品温的发酵温度预测模型。为了进一步验证预测模型的可靠性,选择了另一个制曲发酵车间8个监测区域的曲块温度数据,随机配对并输入模型开展再次验证。结果表明,第一次翻曲阶段模型预测温度与实际温度的总误差<1.2℃,第二次翻曲阶段温度的总误差<1.1℃。预测模型在四个季节制曲温度变化数据的测试中平均准确率>95%,与曲堆整体的实际温度并无显著性差异。该预测模型为有效评价大曲发酵整仓曲块温度变化提供了科学方法,对高温大曲的发酵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高温大曲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预测建模 温度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闽江口水质时空变化分布特征及污染源辨析
14
作者 温昌麒 涂德贵 +1 位作者 林琰 廖志鸿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1-539,共9页
闽江口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过去对闽江口水质环境调查研究数据已不能反映其近期的变化趋势和污染来源。为给闽江口污染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根据2015—2022年闽江口近岸海域国、省控海水监测点位监测数据,应用海水质量... 闽江口是福建省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过去对闽江口水质环境调查研究数据已不能反映其近期的变化趋势和污染来源。为给闽江口污染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根据2015—2022年闽江口近岸海域国、省控海水监测点位监测数据,应用海水质量状况评价系统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评价,探讨闽江口水环境时空变化分布特征,进而分析污染成因。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近年来闽江口水质年际变化不一,2019年后总体呈向好趋势发展,其中,夏季水质最好,秋季次之,春季最差;空间上,水质整体呈现河口区沿岸水质差、离岸水质好的空间分布特征,优良水质主要分布在闽江口东北部和东部海域;12个监测因子提取出5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解释率达79.87%,主导因子为无机氮;结合污染源通量变化趋势分析可知,入海河流污染物总量与闽江口优良水质面积占比呈现负相关关系,间接说明陆源污染排放对闽江口水质存在重要影响,经计算城镇、农村生活污染源贡献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法 水环境 时空变化 污染源 闽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的洱海污染源解析
15
作者 李明民 王俊松 +5 位作者 和弦 鲍智弥 杨顺涛 孔燕 冯海涛 唐诚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6-153,共8页
【目的】解析洱海污染物来源并量化源贡献,为流域水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洱海多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其污染特征,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i... 【目的】解析洱海污染物来源并量化源贡献,为流域水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洱海多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其污染特征,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进行污染来源及其贡献率解析。【结果】洱海2015—2021年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雨季营养状态指数显著高于旱季,9、10月处于最大值。PCA和PMF源解析结果表明:按贡献率从大到小排序,造成洱海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为农田面源、畜禽养殖、生活污水和气象因素。【结论】洱海处于中营养状态,但整体呈现营养化趋势,污染主要集中在雨季,应当加强汛期污染防控。主要污染源为农业面源,应加强农业面源系统治理,形成“源头减量—过程拦截—养分再利用—末端修复”的全过程防控体系。其中,源头部分是重点,应当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植物养分利用效率,推动流域实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 源解析 洱海 农业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水北调工程输水干流水质的时空变化
16
作者 滕姣 郭志阳 +1 位作者 陈盛 谭茜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2-191,共10页
为了解淮水北调工程水源及调水干流水质变化,基于2011-2019年淮水北调工程沿线4个监测断面的逐月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水质综合污染指数(WQI)法、主成分分析法、Daniel趋势检验法及Ward聚类分析法分析各断面水质时空变化特... 为了解淮水北调工程水源及调水干流水质变化,基于2011-2019年淮水北调工程沿线4个监测断面的逐月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水质综合污染指数(WQI)法、主成分分析法、Daniel趋势检验法及Ward聚类分析法分析各断面水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蚌埠闸中监测断面连续9年的5项监测指标均能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何巷闸下监测断面化学需氧量(COD Cr)在2011年、2012年、2016年及2019年超地表水Ⅲ类标准;整体来看,宿州闸上、四铺闸上监测断面近九年的COD Cr、高锰酸钾指数(COD Mn)、氨氮(NH_(3)^(-)N)及总磷(TP)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溶解氧(DO)随时间呈升高趋势;汛期DO、NH_(3)^(-)N下降,其余指标在汛期均升高;②4个监测断面的WQI整体平均值为59.40,表明水质属于“良”等级;WQI值以2014年为拐点先降后增;汛期WQI值变小,水质变差;主成分分析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COD Cr、COD Mn、TP是影响水质的关键污染指标;③Daniel趋势检验表明,监测断面WQI值均呈上升趋势,表明9年来监测断面水质有变好的趋势。监测断面空间上表现为水质从南到北逐渐变差,而水质污染以入河支流沟渠输入和人类活动带来的污染为主。因此,应进一步加强污染防治工作,确保淮水北调工程输水水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水北调工程 水质评价 水质综合污染指数法 主成分分析 Daneil趋势检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滑模的飞机燃油油量传感器故障监测方法
17
作者 曲鸣飞 张鑫 于鑫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52-1957,共6页
飞机燃油油量传感器故障监测由于输出信号的不稳定性,导致故障正确识别率低、残差监测值与标准残差间误差大,提出基于双滑模的飞机燃油油量传感器故障监测方法。以故障产生原因分析结果为基础,引入双滑膜,利用等效输出误差注入原理建立... 飞机燃油油量传感器故障监测由于输出信号的不稳定性,导致故障正确识别率低、残差监测值与标准残差间误差大,提出基于双滑模的飞机燃油油量传感器故障监测方法。以故障产生原因分析结果为基础,引入双滑膜,利用等效输出误差注入原理建立双滑膜观测器,结合李雅普诺夫矩阵关系优化双滑膜观测器测量矩阵,采集故障信息;通过小波包分解法分解采集的信息,提取特征;引入核主成分分析法,建立标准主成分信息模型,利用采集信息在主成分模型上的投影,对比传感器信息与核主成分信息的偏移,实现飞机燃油油量传感器故障监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故障正确识别率为100%,且残差监测值与标准残差间最大仅存在0.02的误差,该方法能够有效监测飞机燃油油量传感器故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 故障监测 滑膜观测器 李雅普诺夫矩阵 小波包分解法 核主成分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弧光谱的核电堵管TIG焊接质量在线监测 被引量:7
18
作者 白子键 李治文 +4 位作者 张志芬 秦锐 张帅 徐耀文 温广瑞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19,共12页
为了实现受操作空间限制和辐射环境下,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传热管道堵管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电弧焊(tungsten inert gas welding, TIG)的质量监测,搭建了一套基于光纤光谱仪的TIG焊接过程实时监测系统,用于核电传热管道堵管TIG焊接熔深监... 为了实现受操作空间限制和辐射环境下,高温气冷堆蒸汽发生器传热管道堵管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电弧焊(tungsten inert gas welding, TIG)的质量监测,搭建了一套基于光纤光谱仪的TIG焊接过程实时监测系统,用于核电传热管道堵管TIG焊接熔深监测.试验研究采用该系统采集电弧光谱,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获取不同焊缝熔深的光谱主成分特征,创新性提出了一种ATT-L2R-BiLSTM深度学习模型,实现了堵管TIG焊接过程中焊缝熔深的分类识别.结果表明,实验室条件下模型准确率可达92.61%,比Bi-LSTM网络准确率提高5.11%,该模型在核电蒸汽发生器堵管验证平台进行了测试和验证,准确率达到99.26%,最终,实现了光谱信息不完备下TIG焊接质量特征深度挖掘,以及TIG焊接熔深的精准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弧光谱 钨极惰性气体保护焊 主成分分析法 在线监测 深度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城市河流水质时空分布特征研究——以沧州市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贺玉 杨莉园 +4 位作者 卢少勇 王永强 刘树栋 毕斌 张静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73-1283,共11页
客观、综合评价城市河流水质的污染状况对城市河流水污染精准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2022年沧州市13条重要河流的pH、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化学需氧量(COD_(Cr))、总磷(TP)、氨氮(NH_(3)-N)、氟化物(F−)共7项水质指标数... 客观、综合评价城市河流水质的污染状况对城市河流水污染精准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2022年沧州市13条重要河流的pH、溶解氧(DO)、高锰酸盐指数(COD_(Mn))、化学需氧量(COD_(Cr))、总磷(TP)、氨氮(NH_(3)-N)、氟化物(F−)共7项水质指标数据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引起河流水质变化的主导指标,诊断河流污染状况,再运用水质指标权重计算各河流监测断面和不同季节综合得分,分析河流水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2022年沧州市13条河流水质整体较好,大部分河流水质为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少数河流COD_(Mn)、COD_(Cr)达到Ⅳ类水质标准;2)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可将7个水质指标转化为2个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达78.492%,其中与第一主成分显著相关的水质指标COD_(Mn)、COD_(Cr)、TP和F−主导着研究区域水质变化,且4个水质指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空间分析表明,沧浪渠为13条监测河流中污染程度最高的河流,且沧州市东北区域河流污染程度高于西北区域和中南区域;4)季节分析表明,13条河流不同季节水质污染严重程度表现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研究结果可为沧州市城市河流水污染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河流 水质 主成分分析 污染因子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典型农业区土壤重金属风险评价及来源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祖艳 焦菊英 +5 位作者 李建军 程玉卓 曹雪 陈同德 章志鑫 张鹤鑫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16-831,共16页
探究青海省耕地土壤重金属的累积状况、污染风险与来源,可为青海省耕地土壤重金属治理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以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盆地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了84个耕地表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了Cu、Pb、Cr、Zn和Cd含量,利用单因子... 探究青海省耕地土壤重金属的累积状况、污染风险与来源,可为青海省耕地土壤重金属治理与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以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盆地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了84个耕地表层(0~20 cm)土壤样品,测定了Cu、Pb、Cr、Zn和Cd含量,利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及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并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耕地土壤重金属的来源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①相较于青海省土壤环境背景值,河湟谷地与柴达木盆地耕地土壤仅有Cd平均含量高于背景值,但所有土壤样品均未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在两个区域,Cd含量的变异性均最高,分别达到40.87%和40.07%,其他4种重金属的变异系数均低于30.00%;Cu、Pb和Zn含量在两个区域无显著差异,Cr含量在河湟谷地显著高于柴达木盆地,但Cd含量显著低于柴达木盆地。②两个区域耕地土壤污染程度整体上处于清洁水平,综合潜在生态风险为低生态风险水平,但Cd潜在生态风险较高,在两个区域均达到中等生态风险水平。③河湟谷地Cu、Zn和Cd主要受农业活动的影响,Pb和Cr主要受土壤母质的影响;柴达木盆地Cu和Zn主要受母质矿物风化和土壤侵蚀的影响,Pb、Cr和Cd主要受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影响。综上所述,尽管5种重金属在青海农业区土壤中暂未对农作物质量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但人类活动对土壤重金属累积的影响不容忽视,特别要关注农用肥料的施用对Cd累积的影响,以预防耕地土壤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耕地 污染程度 潜在生态风险 主成分分析 来源分析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