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数值模拟比较研究
被引量:17
- 1
-
-
作者
李崇银
贾小龙
董敏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2-419,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5027)
中国科学院创新项目(ZKCX-SW-226)
-
文摘
用国内外两个较好的大气环流模式、在观测海表温度的强迫下进行了长时间(1978—1989年)的数值积分,然后对数值模拟结果与NCAR/NCEP再分析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其结果清楚表明,模式模拟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中有30%—40%是来自于模拟的大气季节内振荡的均方根误差。尤其是,大气季节内振荡模拟的均方根误差的分布形势与总的均方根误差的分布形势几乎完全一致。对热带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动能的模拟结果与NCAR/NCEP再分析资料的比较分析表明,其差异也十分明显,说明模式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模拟能力也还比较差。因此可以认为,大气季节内振荡在天气气候模拟中极为重要,而如何在数值模式中模拟好大气季节内振荡还需要进行很好地研究。
-
关键词
大气季节内振荡(ISO)
气候模拟
大气环流模式
热带大气
动能
-
Keywords
atmospheric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Climate simulatio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Tropical atmosphere, Kinetic energy
-
分类号
P43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热带季节内振荡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6
- 2
-
-
作者
祝丽娟
王亚非
尹志聪
-
机构
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市气象局
-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37-748,共12页
-
基金
国际合作项目(2009DFB20540)
中国公益研究专项(GYHY20100600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2CB417205)共同资助
-
文摘
利用1949-2009年台风年鉴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热带季节内振荡(Iso)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主要结论包括:(1)针对南海地区定义了纬向风指数,经验证该指数能较好描述南海大气ISO的具体特征;(2)CPC120指数反映的对流空间尺度相对于南海小尺度海域太大,且不能很好判明南海地区气旋活动归属于活跃与否两类,这从反面证明了纬向风指数对南海地区热带ISO活动的适用性;(3)利用纬向风指数把热带ISO活动划分了8个位相,发现其位相变化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不活跃期(第4~6位相)时,气旋在南海生成和登陆均明显减少,而在活跃期(第7~3位相)时情况相反;(4)合成分析表明,热带ISO东传时,伴随对流中心位置的东移,南海气旋活动表现也不同,其活跃期以第2位相特征最明显,此时南海地区对应强对流和气旋式切变,同时副高强度较弱位置偏东,这些均有利于南海气旋的生成和发展;不活跃期则情况相反,以第6位相特征最明显;(5)迸一步从能源供应角度来探讨发现,南海地区的水汽凝结加热中心、强对流中心及水汽通量散度均配合一致.此外,活跃位相时整层热源垂直剖面均反映南海上空为强上升运动和中层加热;不活跃位相则情况相反.因此,热带ISO东传也会影响南海上空加热配置,从而影响热带气旋活动.
-
关键词
气候学
大气季节内振荡(ISO)
南海
热带气旋
大气环流场
凝结加热
-
Keywords
Climatology
Tropical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South China Sea
tropical cyclon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convective heating
-
分类号
P434.4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大气对南极冰异常的遥响应及其季节内振荡
被引量:1
- 3
-
-
作者
王成刚
沙文钰
朱玉先
-
机构
空军气象研究所
空军气象学院
-
出处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92-707,共16页
-
文摘
运用IAPAGCM模式证实了大气对南极冰异常的强迫遥响应是激发产生全球大气季节内振荡的重要机制,进而着重考察了候平均偏差结果的时间序列,并且通过带通滤波处理,特别分析了响应场中30~60d低频振荡的特征及其活动。通过分析发现:大气对南极冰减退的响应是一种具有30~60d周期的低频遥响应,并呈现出清楚的二维Rossby波列特征;强迫场中的30~60d季节内振荡具有着同实际大气中的低频振荡相类似的垂直结构和传播特征。大气响应场中30~60d振荡能量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纬向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即季节内振荡的最大动能区(由于CISK机制)分布在大洋内;EUP,PNA,ASA和RSA波列可能是全球大气低频扰动传播的主要路径,30~60d低频扰动在波列路径上的传播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和系统性,从而使中高纬和热带地区、以及南北半球的30~60d大气振荡相互联系起来,而且可以认为,赤道中太平洋和赤道中大西洋地区是南北半球30~60d低频振荡间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重要通道。
-
关键词
大气环流
遥相关波列
季节内振荡
南极
冰异常
-
Keyword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teleconnection wavetrain,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
分类号
P433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731.15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
-
题名大气对南极冰异常的低频遥响应
- 4
-
-
作者
王成刚
沙文钰
-
机构
空军气象研究所
空军气象学院海洋气象系
-
出处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39-250,共12页
-
文摘
运用IAPGCM模式证实了大气对南极冰异常的强迫遥响应是激发全球大气季节内振荡的重要机制,进而着重考察了候平均偏差结果的时间序列,并且通过带通滤波处理,特别分析了响应场中30-60天低频振荡的重要特征,发现:大气对南极冰减退的响应是一种具有30-60天周期的低频遥响应。强迫场中的重要成分是30-60天季节内振荡,并且具有同实际大气中的低频振荡相类似的垂直结构以及传播和分布特征。
-
关键词
大气环流
遥相关波列
季节内振荡
南极冰异常
-
Keywords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eleconectionwavetrain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
分类号
P461.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P731.15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