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1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linical challenges in the ataxias
1
作者 S.H.Subramony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76-481,共6页
Ataxias are rare diseases and the etiologic heterogeneity make individual entities even rarer.There are still substantial numbers of patients who are still poorly understood.Available assessment techniques still point... Ataxias are rare diseases and the etiologic heterogeneity make individual entities even rarer.There are still substantial numbers of patients who are still poorly understood.Available assessment techniques still point to large numbers of patients needed for clinical trials and the need for cooperative efforts,better assessment tools and novel trial designs.Better understanding of neural circuitry abnormalities may lead to more effective symptomatic therapy.Opportunities exist for targeting at risk individuals for effective therapies but how this can be done is not clear.Preventive strategies may become feasible in many ataxi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期刊 摘要 编辑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聚谷氨酰胺延伸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毛莹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3-780,共8页
多聚谷氨酰胺(polyglutamine,PolyQ)扩展是由重复的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ytosineadenine-guanine,CAG)序列编码的谷氨酰胺扩展,是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致病机制之一。异常PolyQ扩展会导致蛋白质异常折叠和聚集,从而引起蛋白质降... 多聚谷氨酰胺(polyglutamine,PolyQ)扩展是由重复的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ytosineadenine-guanine,CAG)序列编码的谷氨酰胺扩展,是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致病机制之一。异常PolyQ扩展会导致蛋白质异常折叠和聚集,从而引起蛋白质降解系统紊乱、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内质网应激,最终造成神经元损伤和死亡。该文综述了PolyQ扩展对蛋白质结构、功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重点探讨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此外,该文总结了这些神经退行性疾病当前的治疗研究进展,包括基因治疗、反义寡核苷酸疗法以及干细胞治疗等新兴疗法,并展望了精准医疗和基因编辑技术在未来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谷氨酰胺 神经退行性疾病 亨廷顿舞蹈症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脊髓延髓肌萎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6型一家系病例报告
3
作者 何梦妤 卢丽君 +1 位作者 谭彧 邓幼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14,共3页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6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6,SCA6)是一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共济失调为主,典型特征为遗传早现现象。本文报告1家系SCA6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断率。患者61岁男性,以言语含糊、行走不稳为...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6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6,SCA6)是一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表现以共济失调为主,典型特征为遗传早现现象。本文报告1家系SCA6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断率。患者61岁男性,以言语含糊、行走不稳为主要表现,伴头晕、饮水呛咳、肢体麻木及睡眠障碍,诱发电位、神经电图、皮肤交感反应、脑电图、痴呆量表等均无明显异常,头颅MRI见小脑明显萎缩,基因检测确诊SCA6型,其父有类似表现,其女为异常基因携带者,予以营养神经、改善共济失调、康复训练等治疗,随访1年病情无明显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脊髓小脑共济失调6型 临床特征 MRI 小脑萎缩 基因检测 遗传早现 丁螺环酮机制 治疗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洋 陈鹏 +2 位作者 张林 李越秀 张玉梅 《中国卒中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33-839,共7页
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rossed cerebellar diaschisis,CCD)是指当一侧大脑半球发生病变时,病灶对侧小脑半球出现血流量减少、葡萄糖氧化代谢水平下降的功能障碍,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交叉性小脑萎缩的现象。CCD在临床工作中易被忽... 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rossed cerebellar diaschisis,CCD)是指当一侧大脑半球发生病变时,病灶对侧小脑半球出现血流量减少、葡萄糖氧化代谢水平下降的功能障碍,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交叉性小脑萎缩的现象。CCD在临床工作中易被忽略或误诊。本文报告1例因左侧幕上脑梗死出现CCD导致左侧肢体共济失调以及认知功能障碍加重的病例,通过文献综述,阐明CCD的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 脑梗死 共济失调 认知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肌张力障碍为发病特点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型一例
5
作者 赵亚楠 李梦 +1 位作者 方艳博 邓文静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79-582,共4页
先证者(Ⅳ3)女性,35岁,因行走不稳、头部抖动7年,加重伴肢体抖动10余天,于2022年2月16日入院。先证者7年前(2015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不稳,步基增宽,左右摇摆,并逐渐出现伴紧张时头部不自主抖动,安静休息时消失,外院头部MRI检查显... 先证者(Ⅳ3)女性,35岁,因行走不稳、头部抖动7年,加重伴肢体抖动10余天,于2022年2月16日入院。先证者7年前(2015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行走不稳,步基增宽,左右摇摆,并逐渐出现伴紧张时头部不自主抖动,安静休息时消失,外院头部MRI检查显示小脑萎缩,给予4次干细胞治疗(具体药物及方案不详),症状无明显改善。2年前(2020年2月)行走不稳加重,需要辅助器械方可行走,但生活可自理。间断、多次辗转当地诊所治疗,疗效甚微,曾服用氟哌啶醇、氯硝西泮、多巴丝肼等(具体剂量不详),但效果欠佳后未服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张力失调 系谱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共济失调起病的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1例
6
作者 陆慧 张冰雪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6-238,共3页
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Lambert-Eaton myasthenic syndrome,LEM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疾病,主要表现为肌无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腱反射减低。现报告1例LEMS患者,以头晕、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后出现眼睑下垂,重复神... 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Lambert-Eaton myasthenic syndrome,LEMS)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疾病,主要表现为肌无力、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腱反射减低。现报告1例LEMS患者,以头晕、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后出现眼睑下垂,重复神经电刺激可见低频递减,高频递增,P/Q型压力门控钙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calcium channels,VGCC)抗体阳性,胸部CT提示肺结节及肿大纵隔淋巴结,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小细胞肺癌。提示神经内科医师,共济失调也是LEMS的重要表现之一,避免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 共济失调 压力门控钙离子通道 小细胞肺癌 氨吡啶缓释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法妥木单抗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副肿瘤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综合征1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雅菁 冯双浩 +2 位作者 江佳佳 杨伊 卜晖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9-161,共3页
报告应用奥法妥木单抗(Ofatumumab,OFA)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引起的副肿瘤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综合征1例。患者,男,57岁,既往小细胞肺癌病史,应用“卡瑞丽珠单抗”免疫治疗,主因“行走不稳1年余,头部不... 报告应用奥法妥木单抗(Ofatumumab,OFA)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引起的副肿瘤性小脑性共济失调综合征1例。患者,男,57岁,既往小细胞肺癌病史,应用“卡瑞丽珠单抗”免疫治疗,主因“行走不稳1年余,头部不自主晃动1月余”入院。入院后完善头颅核磁、胸部CT、脑电图、腰椎穿刺等相关检查,副肿瘤综合征抗体谱抗GAD65抗体IgG(+),确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s,PNS),给予OFA治疗(20mg/次)后症状明显改善。本文通过分析该病例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思路,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疾病的认识,为类似病例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法妥木单抗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小脑共济失调 CD20单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2型1例
8
作者 刘马敬 王梁 +5 位作者 刘轶卓 孙凡哲 刘居宜 邓金良 郝子焱 宋学琴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75-677,共3页
患者以“运动迟缓3年”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伴有静止性震颤和共济失调,查体可见左手对指时有越做越小的趋势,左侧握拳、脚趾拍地动作稍慢,左侧跟膝胫试验、轮替试验欠稳准,其父亲和大姐有类似表现。入院后完善泌尿系统彩超、膀胱残余尿... 患者以“运动迟缓3年”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伴有静止性震颤和共济失调,查体可见左手对指时有越做越小的趋势,左侧握拳、脚趾拍地动作稍慢,左侧跟膝胫试验、轮替试验欠稳准,其父亲和大姐有类似表现。入院后完善泌尿系统彩超、膀胱残余尿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颅脑MRI示左侧顶叶散在非特异性白质改变。左旋多巴负荷试验阳性。拟诊为帕金森综合征,考虑患者有家族史,行基因检测可见ATXN2基因CAG序列发生异常扩增,最终诊断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2,SCA2)。经随访,患者目前症状平稳,无进展。提示临床中以帕金森综合征为主要表现伴有共济失调,且有家族史者要行基因检测,避免误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帕金森综合征 ATXN2基因 CAG扩增 Ataxin-2蛋白 多聚谷氨酰胺疾病 左旋多巴负荷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Q8A基因突变所致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症1例
9
作者 朱姝 余凯 邹显巍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05-607,共3页
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辅酶Q10生物合成过程中关键酶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本文首次报道辅酶Q8A(coenzyme Q8A,COQ8A)基因一种新的杂合变异导致的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症。患者为26岁男性,以缓慢起病的共济失调... 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症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辅酶Q10生物合成过程中关键酶的编码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本文首次报道辅酶Q8A(coenzyme Q8A,COQ8A)基因一种新的杂合变异导致的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症。患者为26岁男性,以缓慢起病的共济失调、运动不耐受、震颤以及癫痫发作为主要表现,诊断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症,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结果示COQ8A基因复合杂合突变[NM_020247.5:exon8:c.1009G>A(p.A337T)和NM_020247.5:exon8:c.1078delC(p.Q360Sfs*20)],予以补充辅酶Q10后症状有所改善。该病例提示当患者出现共济失调、运动障碍,尤其伴癫痫或认知功能障碍时,应排查可治性的原发性辅酶Q10缺乏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Q8A 基因突变 原发性辅酶 Q10缺乏症 共济失调 癫痫发作 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报告
10
作者 张琰 王彩红 +2 位作者 王金辉 俞蕙 林彩梅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6-460,共5页
回顾性分析1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后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患儿,女,4岁11个月,因“咳嗽2周,发热3天”入院。入院第2天出现吟诗样语言,独坐不稳,走路不稳。予静脉人免疫球蛋白注射... 回顾性分析1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后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患儿的临床资料和诊治过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患儿,女,4岁11个月,因“咳嗽2周,发热3天”入院。入院第2天出现吟诗样语言,独坐不稳,走路不稳。予静脉人免疫球蛋白注射液总量2 g/kg(分4天)及静脉甲基强的松龙2 mg·kg^(-1)·d^(-1)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后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1 mg·kg^(-1)·d^(-1))并出院。出院11天电话随访患儿已基本恢复正常,遂停醋酸泼尼松治疗。文献报道3例患儿,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岁、13岁、15岁;均为SARS-CoV-2感染后1~2周发病;临床表现均有共济失调步态;2例予静脉甲基强的松龙治疗,1例未予特殊治疗,3例均在2月内恢复正常。SARS-CoV-2感染所致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一般为感染后1~2周出现,临床多表现为共济失调步态,多为感染后免疫反应所致,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急性小脑性共济失调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副肿瘤性眼阵挛-肌阵挛-共济失调综合征一例
11
作者 王冬欣 卢海丽 陈娜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83-588,共6页
患者女性,56岁。因头晕、心悸、大小便障碍6个月,四肢麻木、震颤4个月,四肢无力、视物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2个月,于2021年8月1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6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心率增快(145次/min),多发生于直立位,大小便障碍伴肛周... 患者女性,56岁。因头晕、心悸、大小便障碍6个月,四肢麻木、震颤4个月,四肢无力、视物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2个月,于2021年8月1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6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心率增快(145次/min),多发生于直立位,大小便障碍伴肛周麻木,需借助开塞露通便;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麻木、震颤,麻木由双足逐渐进展至双下肢和上肢,持物时震颤明显,症状呈渐进性加重;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无力,无法站立和行走,以及视物不清、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球运动障碍 肌阵挛 共济失调 副肿瘤综合征 神经系统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现为多系统萎缩小脑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8型1例
12
作者 张亚洁 陈科良 郁金泰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57-559,569,共4页
报道1例表现为多系统萎缩小脑型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8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8,SCA8)患者。该患者为57岁男性,病程4年,以头晕、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后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快速眼动睡眠障碍等表现。神经系统查体提示自主神... 报道1例表现为多系统萎缩小脑型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8型(spinocerebellar ataxia type 8,SCA8)患者。该患者为57岁男性,病程4年,以头晕、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后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快速眼动睡眠障碍等表现。神经系统查体提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眼球震颤、构音障碍、共济失调,颅脑核磁共振见脑干、小脑对称性萎缩及脑桥“十字征”。基因检测结果显示ATXN8OS的两个等位基因CTA/CTG重复次数异常增多,确诊为SCA8。治疗上予以改善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对症治疗后患者反应良好。SCA8为罕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临床异质性高。本报道旨在提示临床医师,SCA8也可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共济失调、脑桥“十字征”等类似多系统萎缩小脑型的特点,临床工作中要避免误诊、漏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8型 多系统萎缩小脑型 ATXN8OS基因 快速眼动睡眠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直流电刺激改善卒中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1
13
作者 袁英 汪洁 +6 位作者 吴东宇 宋为群 张大华 程亦男 陈滟 赵钰婷 张甜甜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65-770,共6页
目的: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改善卒中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30例卒中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tDCS组和对照组,各15例。在外周经皮电刺激治疗的基础上,tDCS组进行小脑t DCS治疗,而对照组进... 目的: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改善卒中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30例卒中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tDCS组和对照组,各15例。在外周经皮电刺激治疗的基础上,tDCS组进行小脑t DCS治疗,而对照组进行小脑t DCS假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改良吞咽障碍能力评价表和吞咽障碍严重程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改良Masa吞咽能力评价和吞咽障碍严重程度分级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tDCS组和对照组的改良吞咽障碍能力评价和吞咽障碍严重程度分级值均有显著改善(P<0.05),而且tDCS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脑阳极tDCS配合外周经皮电刺激治疗,可以更为明显地改善卒中后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为共济失调型吞咽障碍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颅直流电刺激 卒中 共济失调 吞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2型的分子遗传学诊断及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谢秋幼 梁秀龄 +5 位作者 李洵桦 黄智恒 石铸 任廷文 黄丽 徐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8-140,145,共4页
【目的】研究分析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2型(SCA12)的分子诊断及临床表现特征。【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的36个家系43例患者、38例散发患者、60名家系“健康”个体及44名正常对照,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对SCA12基因含... 【目的】研究分析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12型(SCA12)的分子诊断及临床表现特征。【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的36个家系43例患者、38例散发患者、60名家系“健康”个体及44名正常对照,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对SCA12基因含有CAG三核苷酸重复片段进行扩增,并利用ABI373测序仪对异常等位基因片段进行DNA测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并以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其长度,推算所有正常和异常扩增等位基因内CAG重复次数。【结果】正常我国南方汉族人群SCA12等位基因CAG重复数目为22~27。检出1个家系患者1例,症状前患者2例,两个等位基因中一个异常等位基因内CAG重复数目为68次。【结论】SCA12比较罕见,CAG三核苷酸重复异常扩增是其致病原因,分子遗传学分析可确证临床诊断和症状前诊断,并可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该例为国内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分子遗传学 诊断 临床表现 动态突变 三核苷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家系和散发病例的最新基因突变分析(英文) 被引量:23
15
作者 王俊岭 沈璐 +8 位作者 雷立芳 徐倩 周洁 刘玉涛 关文娟 潘乾 夏昆 唐北沙 江泓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82-489,456,共8页
目的:了解中国大陆汉族人群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散发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中最新基因频率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DNA sequenc ing)方法对430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CA(AD-SCA)家系先证者和237例散发患者进行了SC... 目的:了解中国大陆汉族人群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散发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中最新基因频率分布。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直接测序(DNA sequenc ing)方法对430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CA(AD-SCA)家系先证者和237例散发患者进行了SCA1,SCA2,SCA3/M JD,SCA6,SCA7,SCA8,SCA10,SCA12,SCA17亚型和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DRPLA)亚型致病基因核苷酸重复突变检测分析,然后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PCR-DHPLC),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和DNA直接测序方法对91例排除了以上SCA亚型突变的ADCA家系先证者和196例散发患者进行了SCA5,SCA11,SCA13,SCA14,SCA15/16/29,SCA27,SCA31和SCA35亚型的点突变及插入缺失突变检测。结果:在430个AD-SCA家系中,发现有25个SCA1家系(5.81%)、27个SCA2家系(5.81%)、267个SCA3/M JD家系(62.09%)、8个SCA6家系(1.86%)、8个SCA7家系(1.86%)、1个SCA12家系(0.23%)、1个SCA17家系(0.23%)和2个SCA35家系(0.47%),91个ADCA家系未明确基因分型(21.16%);在237例散发SCA患者中,发现有6例SCA1患者(2.53%)、9例SCA2患者(3.80%)、23例SCA3/M JD患者(9.70%)和3例SCA6患者(1.27%),196例SCA患者未明确基因分型(82.7%);未发现SCA8,SCA10和DRPLA亚型核苷酸重复突变和SCA5,SCA11,SCA13,SCA14,SCA15/16/29,SCA27和SCA31亚型点突变或插入缺失突变。结论:在中国汉族人群中SCA3/M JD为最常见的SCA亚型,其次为SCA2,SCA1,SCA6和SCA7亚型,SCA12,SCA17和SCA35亚型比较少见,SCA5,SCA8,SCA10,SCA11,SCA13,SCA14,SCA15/16/29,SCA27,SCA31和DRPLA亚型罕见。在AD-CA家系和散发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基因型暂不明的病例,说明SCA的遗传异质性,可能是由于部分ADCA家系存在其他致病基因的作用,大部分散发SCA患者除遗传因素外还存在其他致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 核苷酸重复 点突变 基因突变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汉族人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基因突变的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黄智恒 徐评议 梁秀龄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8-251,共4页
目的 研究广东汉族人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SCA)的亚型(SCA1、SCA2、SCA3和SCA7)基因突变分布频率。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SCA的18个家系24例SCA患者、22例散发SCA患者、45名家系“正常人”及30名非家系健康人,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 目的 研究广东汉族人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SCA)的亚型(SCA1、SCA2、SCA3和SCA7)基因突变分布频率。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SCA的18个家系24例SCA患者、22例散发SCA患者、45名家系“正常人”及30名非家系健康人,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及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等技术检测SCA1、2、3、7基因内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突变,并利用ABI310、377测序仪对异常等位基因片段进行DNA测序。结果 在18个SCA家系中,1个家系(5.55%)有SCA1基因突变,2个家系(11.11%)有SCA2基因突变,7个家系(38.88%)有SCA3基因突变,未发现SCA7突变,。在家系成员中检出1例症状前SCA3患者。22例散发性患者中检出SCA1、SCA2、SCA3和SCA7各1例,各占4.54%。SCA1患者CAG重复数为53~56次,正常人19~34次;SCA2患者CAG重复数为38~45次,正常人20~25次;SCA3患者CAG重复数为74~81次,正常人14~40次。SCA7患者CAG重复数为65次,正常人为9~19次。结论 提示中国人SCA主要为SCA3/MJD型,其次为SCA2和SCA1。基因分析对家族性以及散发性SCA患者的临床确诊和遗传咨询均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 汉族人 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 三核苷酸重复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汉族人群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患者三核苷酸突变频率分布 被引量:8
17
作者 宋兴旺 唐北沙 +5 位作者 江泓 沈潞 杨茜 廖书胜 李清华 汤建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02-705,共4页
目的:研究湖南汉族人群中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s)不同基因亚型的分布状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变性聚丙烯胺凝胶电泳以及测序技术,检测分析了139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CA家系和61个散发SCA患者的SCA1,SCA2,SCA3,SCA6,SCA7,S... 目的:研究湖南汉族人群中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s)不同基因亚型的分布状况。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变性聚丙烯胺凝胶电泳以及测序技术,检测分析了139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SCA家系和61个散发SCA患者的SCA1,SCA2,SCA3,SCA6,SCA7,SCA17,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DRPLA)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突变。结果:在139个SCA家系中,11个家系(7.9%)有SCA1突变,9个家系(6.5%)有SCA2突变,71个SCA家系(51.1%)有SCA3突变,4个家系(2.9%)有SCA6突变,2个家系(1.4%)有SCA7突变。未检出SCA17,DRPLA亚型。在散发患者中发现1例SCA2患者、3例SCA3患者、1例SCA6患者。结论:SCA3为最常见类型;其次为SCA1,SCA2;SCA6,SCA7患者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三核苷酸重复扩增 动态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陈园园 郝莹 +5 位作者 顾卫红 张瑾 王国相 王康 金淼 段晓慧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525-532,共8页
研究背景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SCA2)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由致病基因ATXN2编码区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扩展突变引起,目前较公认的正常重复范围为13~31次,异常重复范围〉34次。主要表现包括小脑共... 研究背景脊髓小脑共济失调2型(SCA2)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是由致病基因ATXN2编码区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扩展突变引起,目前较公认的正常重复范围为13~31次,异常重复范围〉34次。主要表现包括小脑共济失调、眼肌麻痹、慢眼动、腱反射减弱,可伴有动作性震颤、智力减退和周围性感觉神经病等;头部MRI显示脑干、小脑明显萎缩(典型的橄榄脑桥小脑萎缩改变)。本研究针对5例经基因检测明确诊断的SCA2家系先证者进行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及表型与基因型相关性分析。方法对708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SCA2家系的先证者和119例临床拟诊SCA的散发患者进行常规基因学检测,分析SCAl~3、6、7、17型和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致病基因CAG序列重复动态突变。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重复序列、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产物,对于出现2个电泳条带的样品通过荧光标记毛细管电泳片段分析方法进行重复序列计数。结合基因学检测结果,对患者临床表型和神经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其中45例患者携带SCA2基因CAG重复扩展突变,临床表现为小脑共济失调、眼肌麻痹、慢眼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部分患者可伴有动作性震颤,MRI均显示脑干、小脑明显萎缩。其中5例典型病例的临床表型均与其基因型相符。结论基因学检测可为SCA2的明确诊断提供依据,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征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对于携带中间重复等位基因个体的诊断,需结合临床和影像学特点以及家系上下代动态突变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三核苷酸重复 核苷酸类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M蛋白激酶依赖性信号转导通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小群(综述) 乔田奎(审校) +1 位作者 陈伟袁 袁素娟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33-437,共5页
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突变基因(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 gene,ATM基因)变异导致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症(ataxia-telangiectasia,A-T)。ATM基因编码产物———ATM蛋白激酶主要分布于增殖细胞核中。根据ATM蛋白激酶在细胞周... 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突变基因(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 gene,ATM基因)变异导致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症(ataxia-telangiectasia,A-T)。ATM基因编码产物———ATM蛋白激酶主要分布于增殖细胞核中。根据ATM蛋白激酶在细胞周期中作用底物如检测点激酶2(checkpoint kinase 2,Chk2)、奈梅亨断裂综合症蛋白1(Nijmegen breakage syndrome protein 1,Nbs1)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itogen activatedprotein kinase,p38MAPK)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ATM蛋白激酶依赖性信号转导通路。最近研究发现,ATM蛋白激酶依赖性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细胞周期多个检测点的调控,在DNA双链断裂(DNA double-strand break,DSB)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暗示了ATM蛋白激酶或将成为恶性肿瘤放射治疗增敏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血管扩张共济失调突变基因(ATM基因) DNA损伤 信号 细胞周期 检测点 电离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地区回、汉族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家系SCA3/MJD基因突变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笑 范学文 +2 位作者 王进 孔繁元 罗曼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556-560,共5页
目的通过对宁夏地区临床诊断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的3个家系(2个汉族家系、1个回族家系)进行SCA3/MJD基因检测,探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点,以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3家系受试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和系谱调查,部分行头部... 目的通过对宁夏地区临床诊断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的3个家系(2个汉族家系、1个回族家系)进行SCA3/MJD基因检测,探讨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的发病机制与临床特点,以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3家系受试者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和系谱调查,部分行头部MRI和肌电图检查,以及SCA3/MJD基因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AG)重复数目检测。结果3家系中共计8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患者(汉族家系1中6例、汉族家系2中1例和回族家系中1例),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以共济失调与构音障碍为主要表现,其次为眼外肌麻痹、眼球震颤、慢眼动、锥体束征等。其中汉族家系1和回族家系明确诊断为SCA3/MJD家系,两家系中7例患者(汉族家系1中6例、回族家系中1例)及2例临床表型正常亲属(两家系中各1例)检测出SCA3/MJD异常等位基因,其CAG重复数目为66~81次。汉族家系2中1例患者及汉族家系1中4例临床表型正常亲属SCA3/MJD基因CAG重复数目为20~33次。正常等位基因与异常等位基因CAG重复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9,P=0.000)。结论宁夏地区回、汉族脊髓小脑共济失调患者中存在SCA3/MJD基因型,基因检测分析有利于明确诊断脊髓小脑共济失调且能够检出症状前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 少数民族 宁夏(回族自治区) 基因型 脊髓小脑共济失调 三核苷酸 重复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