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与大气环流和季风降水
被引量:65
- 1
-
-
作者
赵平
陈军明
肖栋
南素兰
邹燕
周波涛
-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候系统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
-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16-729,共14页
-
基金
财政部/科技部公益类行业专项(GYHY200706005)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科研项目
-
文摘
利用ERA-40再分析资料和数值模拟,分析了在亚洲—太平洋区域的大气遥相关以及与亚洲季风降水和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气候特征的关系,探讨了青藏高原加热和太平洋海表温度(SST)对遥相关的影响,结果表明:亚洲—太平洋涛动(Asian-Pacific Oscillation,APO)是夏季对流层扰动温度在亚洲与太平洋中纬度之间的一种"跷跷板"现象,当亚洲大陆中纬度对流层偏冷时,中、东太平洋中纬度对流层偏暖,反之亦然;这种遥相关也出现在平流层中,只是其位相与对流层的相反。APO为研究亚洲与太平洋大气环流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途径。APO指数也是亚洲—太平洋对流层热力差异指数,它具有年际和年代际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在1958—2001年亚洲与太平洋之间的对流层热力差异呈现出减弱趋势,同时也有显著的5.5a周期。APO形成可能与太阳辐射在亚洲陆地和太平洋的加热差异所造成的纬向垂直环流有关,数值模拟进一步表明:夏季青藏高原加热可以造成高原附近对流层温度升高、上升运动加强,太平洋下沉运动加强、温度下降,从而形成APO现象;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和赤道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若现象对APO的影响可能较小。当夏季APO异常时,南亚高压、欧亚中纬度西风急流、南亚热带东风急流以及太平洋上空的副热带高压都出现显著变化,并伴随着亚洲季风降水及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异常。过去40多年来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夏季变冷与APO有关,可能是全球大气环流年代际变化在该区域的一种反映。APO异常信号可以传播到南、北两极。此外,亚洲—太平洋之间的这种遥相关型也出现在其他季节。
-
关键词
亚洲-太平洋涛动
大气环流
季风降水
台风
-
Keywords
asian-pacific oscillation (apo),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Monsoon rainfall,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ies
-
分类号
P624.1
[天文地球—地质矿产勘探]
-
-
题名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与中国近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18
- 2
-
-
作者
邹燕
赵平
-
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福建省气候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灾害性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08-715,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基金(4092100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科研项目(2008LASWZI0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421404)
-
文摘
采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台风最佳路径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Asian-PacificOscillation,简称APO)与东亚近海-西北太平洋大气环流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APO与中国近海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简称TC)活动的关系。研究表明:(1)夏季APO强弱与同期西北太平洋及中国东部近海TC活动存在密切关系,即在APO强(弱)年,西北太平洋TC活动偏西(东)和偏北(南),中国东部近海TC明显增多(减少);(2)当APO偏强(弱)时,中国东部近海大气环流有(不)利于TC的维持和发展,表现为低层存在异常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对流层高低层纬向风垂直切变减小(增大),且对流加强(减弱);(3)APO强弱也影响着TC引导气流的方向:在APO强(弱)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偏北和偏东(偏南和偏西),副高南侧偏东气流减弱(加强),有利于TC的向西北行或在偏北(南)纬度西行,进入中国东部近海的TC增多(减少);(4)APO强弱也影响着南海—热带西太平洋TC源地上空的大气环流,在APO强(弱)年,南海—热带西太平洋季风槽偏北、偏西(偏南、偏东),热带西太平洋TC活动偏北和偏西(偏南和偏东),有利于进入中国东部近海TC的增多(减少)。
-
关键词
亚洲-太平洋涛动
东亚
热带气旋
-
Keywords
asianpacific oscillation (apo) east asia tropical cyclone
-
分类号
P447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
-
题名秋季亚洲-太平洋涛动与中国近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8
- 3
-
-
作者
邹燕
赵平
-
机构
福建省气候中心
灾害性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
出处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01-609,共9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基金(4092100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科研项目(2008LASWZI01)
+1 种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9CB421404)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11J01263)
-
文摘
采用联合台风警报中心的台风最佳路径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秋季(9—10月)亚洲-太平洋涛动(APO)强度的年际变化与东亚-太平洋大气环流的关系,探讨了APO与西北太平洋和中国近海热带气旋(TC)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APO年际变化与同期西北太平洋和中国近海TC活动关系紧密,即当APO偏强(弱),西北太平洋TC活跃区明显偏西(东),中国近海TC偏多(少);APO可以通过影响中国近海对流层纬向风垂直切变、低层辐合和对流层中层引导气流等,从而影响西北太平洋和中国近海TC活动;当APO偏强(弱)时,东亚大槽偏弱(强),东亚冬季风偏弱(强),使得侵入中国近海和热带西北太平洋的冷空气活动偏弱(强),有(不)利于这些海域TC的生成和发展;此外,在APO偏强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偏西,其南侧偏东气流加强,有利于TC在偏强的偏东气流引导下向西移动或者其转向点偏西;而在APO弱年,副热带高压脊偏弱和偏东,偏东引导气流减弱,不利于TC西行或有利于其转向点偏东。
-
关键词
亚洲-太平洋涛动
秋季
东亚大气环流
热带气旋
-
Keywords
asian-pacific oscillation(apo)
Autumn
east asia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tropical cyclone
-
分类号
P466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