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5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腐殖质对电絮凝体系中As(Ⅲ)氧化去除的影响机制
1
作者 赵凤怡 童曼 +1 位作者 张娜 蔡其正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4-255,共12页
电絮凝技术可以通过二价铁[Fe(Ⅱ)]的氧化沉淀机制高效氧化去除地下水中的As(Ⅲ)。天然有机质(NOM)广泛存在于高砷地下水中,可能通过络合、电子穿梭、竞争吸附位点等多种途径影响Fe(Ⅱ)的氧化沉淀,但目前天然有机质对电絮凝体系中As(Ⅲ... 电絮凝技术可以通过二价铁[Fe(Ⅱ)]的氧化沉淀机制高效氧化去除地下水中的As(Ⅲ)。天然有机质(NOM)广泛存在于高砷地下水中,可能通过络合、电子穿梭、竞争吸附位点等多种途径影响Fe(Ⅱ)的氧化沉淀,但目前天然有机质对电絮凝体系中As(Ⅲ)氧化去除的影响规律和机制尚不清楚。以腐殖酸(humic acid,HA)作为天然有机质的代表,研究了腐殖质对电絮凝体系中As(Ⅲ)氧化去除的影响规律和机制。结果表明:(1)HA可以促进电絮凝体系中Fe(Ⅱ)的氧化沉淀和As(Ⅲ)的氧化去除,且HA浓度越高,促进效果越显著;(2)在不同pH值(6.0、6.5、7.0、7.5)以及不同电解质环境下,HA对Fe(Ⅱ)氧化沉淀和As(Ⅲ)氧化去除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异,pH值越低HA促进As(Ⅲ)氧化去除的效果越显著,在Na2SiO3电解质环境下HA对As(Ⅲ)的氧化去除作用最为显著;(3)HA促进电絮凝体系中As(Ⅲ)氧化去除的机制是通过加速水相Fe(Ⅱ)的氧化促进Fe的沉淀,从而使Fe(Ⅱ)的氧化沉淀过程主导As(Ⅲ)的氧化和去除。研究结果可为高砷地下水修复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砷地下水修复 电絮凝技术 天然有机质(NOM) Fe(Ⅱ)的氧化沉淀 As()的氧化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基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复合材料去除环境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博 李婧雯 +2 位作者 费超 李辰 范志平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40-1249,1365,共11页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是一类具有层状结构的无机功能材料,将LDHs负载到生物炭(BC)上,形成的生物炭基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BC/LDHs)复合材料结合了BC和LDHs的优点,在去除环境污染物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该文全面探讨了BC/LDHs复合...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LDHs)是一类具有层状结构的无机功能材料,将LDHs负载到生物炭(BC)上,形成的生物炭基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BC/LDHs)复合材料结合了BC和LDHs的优点,在去除环境污染物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该文全面探讨了BC/LDHs复合材料在环境污染物去除领域的研究进展。讨论了BC/LDHs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共沉淀法、共热解法和水热合成法;介绍了其性能调控策略,如异质原子掺杂、化学浸渍和赋磁强化等;总结了BC/LDHs复合材料在去除染料、重金属、营养盐和抗生素等方面的应用效果,分析归纳了其对环境污染物去除的关键机制;最后,指出了BC/LDHs复合材料在环境应用中存在的局限性,如对特定污染物的去除率、在复杂环境条件下的适应能力以及材料的长期稳定性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层状双金属氢氧化 环境污染物 去除 性能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过氧乙酸的高级氧化技术去除水中新污染物:现状与挑战 被引量:1
3
作者 汤崇锹 金丽丽 +1 位作者 黄辉 任洪强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5-404,共10页
当前水处理领域面临着新污染物去除的重要挑战.基于过氧乙酸(PAA)的高级氧化工艺(AOPs)因其在有机物降解方面的效率及较低的成本,成为水处理中新污染物去除的热点技术.本文系统评述了利用光、热、电、过渡金属、磷酸盐缓冲溶液、碳材料... 当前水处理领域面临着新污染物去除的重要挑战.基于过氧乙酸(PAA)的高级氧化工艺(AOPs)因其在有机物降解方面的效率及较低的成本,成为水处理中新污染物去除的热点技术.本文系统评述了利用光、热、电、过渡金属、磷酸盐缓冲溶液、碳材料以及负载金属碳材料等活化PAA的方法及机理,总结了现有PAA-AOPs技术去除水中新污染物的现状及新兴研究趋势,并对此技术面临的挑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前瞻性分析,旨在为PAA-AOPs技术在去除水中新污染物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乙酸 高级氧化 新污染物 去除技术 降解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化磁性氧化石墨烯材料在痕量污染物检测前处理及去除中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世琪 马桂岑 +5 位作者 黄旭晨 王子琪 梁婷 柴云峰 李祖光 陈红平 《分析测试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16-1525,共10页
功能化磁性氧化石墨烯材料是基于磁性氧化石墨烯(MGO)进行特定功能化改性得到的纳米复合材料,具有选择性好、吸附能力强、毒性低且可多次循环利用的特点,在污染物检测与去除中应用广泛。该文综述了共价修饰、非共价修饰以及元素掺杂合... 功能化磁性氧化石墨烯材料是基于磁性氧化石墨烯(MGO)进行特定功能化改性得到的纳米复合材料,具有选择性好、吸附能力强、毒性低且可多次循环利用的特点,在污染物检测与去除中应用广泛。该文综述了共价修饰、非共价修饰以及元素掺杂合成功能化MGO材料的主要方法;总结了巯基、氨基、磺酸基和硅烷基等表面修饰基团在提升MGO材料功能中的关键作用;分析了功能化MGO材料与污染物分子之间的氢键、π-π相互作用、静电作用和络合作用等分子作用力。此外,还阐述了功能化MGO材料在检测和去除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方面的独特性能及应用优势;展望了功能化MGO材料的发展趋势,旨在为不同功能化MGO材料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性氧化石墨烯 功能化 痕量污染物 检测 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硫酸钠强化活性锰氧化物滤料去除BPA:NH_(4)^(+),Mn^(2+)的影响
5
作者 程亚 张笑笑 +2 位作者 曲木果洱 文刚 黄廷林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76-1184,共9页
活性锰氧化物(MnO_(x))滤料在去除水中氨氮和锰污染物方面表现出高效催化氧化性能,但在去除双酚A(BPA)方面稳定性不足,且其与其他无机污染物相互作用机理尚不明确.采用过硫酸钠(NPS)增强活性滤料(FM)去除BPA,实验发现,0.1mmol/LNPS即可... 活性锰氧化物(MnO_(x))滤料在去除水中氨氮和锰污染物方面表现出高效催化氧化性能,但在去除双酚A(BPA)方面稳定性不足,且其与其他无机污染物相互作用机理尚不明确.采用过硫酸钠(NPS)增强活性滤料(FM)去除BPA,实验发现,0.1mmol/LNPS即可将去除率提升至80%以上,且随着NPS浓度增加,去除效率进一步提升,可达100%.NH_(4)^(+)和Mn^(2+)的加入分别通过促进电子转移和提供电子,增加活性物质产生,从而提高BPA去除效率.循环实验显示,虽然FM稳定性较好,但连续使用11次后去除率降至48%,而加入NPS后去除率可维持在65%以上.自由基淬灭和EPR实验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证实,滤料/NPS体系中的主要活性物质为SO_(4)^(·-)、·OH和^(1)O_(2),Mn(Ⅲ)在催化氧化去除BPA过程中起关键作用,NPS的加入有助于Mn(Ⅲ)的形成,促进BPA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硫酸钠 氧化 BPA去除 滤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芬顿氧化堆制对畜禽粪便中雌激素的去除作用
6
作者 周贤 凌婉婷 王建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02-3410,共9页
为研究芬顿氧化堆制技术对畜禽粪便中雌激素的去除作用,本文以牛粪为研究对象,采用开放式堆肥方式,测定了牛粪堆肥0,3,12,24,48,96,192,384和768h时雌三醇(E3)、17β-雌二醇(17β-E2)、双酚A(BPA)和炔雌醇(EE2)4种雌激素的含量,分析了... 为研究芬顿氧化堆制技术对畜禽粪便中雌激素的去除作用,本文以牛粪为研究对象,采用开放式堆肥方式,测定了牛粪堆肥0,3,12,24,48,96,192,384和768h时雌三醇(E3)、17β-雌二醇(17β-E2)、双酚A(BPA)和炔雌醇(EE2)4种雌激素的含量,分析了芬顿试剂和柠檬酸对芬顿氧化堆制过程中雌激素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Fenton氧化试剂和柠檬酸3h后,牛粪中E3、17β-E2、BPA和EE2残留率分别为15.10%、2.65%、9.90%和11.44%显著低于未加氧化试剂处理组,芬顿氧化堆制处理32d后除EE2外,其他3种雌激素的残留量均低于检出限,EE2的残留率仅为2%.进一步地通过种子发芽率分析了氧化堆制后牛粪对种子的影响.结果发现,上海青(Brassica chinensis)的种子发芽指数>50%,说明芬顿氧化堆制后的堆料对蔬菜种子基本无表观毒害作用.因此,芬顿氧化堆制技术可以高效去除畜禽粪便中雌激素,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与无害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顿氧化试剂 堆制工艺 牛粪 雌激素 去除 种子发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聚氰胺基生物锰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对四环素的去除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宋根娣 王佳伟 +3 位作者 于天龙 王梦博 冯梦宇 崔宁宁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78,共6页
生物锰氧化物是由微生物成矿作用介导产生的一类不溶性高价锰氧化物,对水中有机污染物如抗生素等均有显著的去除效果。由于生物锰氧化物呈粉末状,难以回收,制约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本研究通过共培养接种法将生物锰氧化物负载于三聚氰... 生物锰氧化物是由微生物成矿作用介导产生的一类不溶性高价锰氧化物,对水中有机污染物如抗生素等均有显著的去除效果。由于生物锰氧化物呈粉末状,难以回收,制约了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本研究通过共培养接种法将生物锰氧化物负载于三聚氰胺海绵,制备质量轻、形状固定的三聚氰胺基生物锰氧化物(BMO@M)。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其进行表征,进一步检测BMO@M对水中四环素的去除效果及不同pH条件、循环次数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锰氧化物均匀分布于三聚氰胺中,负载率达60%以上。制备的BMO@M前30 min内对四环素的去除率达68.7%,相比于单纯生物锰氧化物提高21.2%,4 h的四环素去除率为95.7%,酸性条件下的去除效果高于中性和碱性,且循环使用5次,去除效果仍保持50%以上。本研究制备了一种新型三聚氰胺基生物锰氧化物材料,对四环素类抗生素有优良的去除效率,操作简单、循环使用效率高,为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特别是抗生素类的去除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氰胺海绵 生物锰氧化 四环素 循环使用 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波长紫外高级氧化去除新污染物的研究进展:222 nm远紫外与传统紫外对比
8
作者 季文璇 冀昊冉 +4 位作者 王淑妍 陈泽庭 何桂琳 王永磊 刘宝震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6-500,共5页
由于各类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使用,近年来水循环系统中频繁检出各种新污染物,迫切需要研究对于新污染物的新型处理技术。在众多去除新污染物的方法中,基于UV的高级氧化技术因去除效果好,效率高而备受关注,但目前常用的254,365 nm等传统... 由于各类化学品的大量生产和使用,近年来水循环系统中频繁检出各种新污染物,迫切需要研究对于新污染物的新型处理技术。在众多去除新污染物的方法中,基于UV的高级氧化技术因去除效果好,效率高而备受关注,但目前常用的254,365 nm等传统波长紫外线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在新冠疫情期间用于灭菌和消毒的222 nm紫外线因对于人体伤害性小,且其去除污染物的效率高于传统波长紫外线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新污染物的存在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不同波长紫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总结,讨论了不同波长下UV/H_(2)O_(2)、UV/PS和UV/氯体系下对新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总的来看使用UV222去除水中的新污染物拥有较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远紫外技术 紫外/过氧化 紫外/过硫酸盐 紫外/氯 新污染物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原性介体强化典型固态氧化剂去除水中污染物研究进展
9
作者 董娇娇 梁志杰 崔福义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9-220,共12页
基于强氧化剂的化学氧化技术是实现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去除的有效手段。相比臭氧等气态氧化剂和过氧化氢等液态氧化剂,高锰酸盐等固态氧化剂具有寿命长、使用方便、泄漏风险低等优点,在去除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极具优势。近年来,为... 基于强氧化剂的化学氧化技术是实现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去除的有效手段。相比臭氧等气态氧化剂和过氧化氢等液态氧化剂,高锰酸盐等固态氧化剂具有寿命长、使用方便、泄漏风险低等优点,在去除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方面极具优势。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固态氧化剂去除难降解污染物的效能,通过添加还原性介体的方法增强氧化剂对有机污染物转化去除得到普遍认可,尤其是其在降解有机新污染物方面展现出的良好强化效能。为了促进该领域全面深入的研究,指导还原性介体强化法在水处理工程中更切合实际的推广与应用,对水处理领域涉及的几种还原性介体与固态氧化剂高锰酸盐、高铁酸盐和高碘酸盐的组合体系进行详细介绍与总结,并对还原性介体强化固态氧化剂体系在实际水处理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与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性介体 固态氧化 有机污染物 强化去除 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预氧化-吸附混凝耦合工艺去除水中诺氟沙星的研究
10
作者 周新华 陆林 +5 位作者 李喜林 孟凡康 丁自强 李志浩 张建新 张婷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51-2360,共10页
针对抗生素大量使用对水生态安全的潜在威胁,制备了一种磁性生物炭-蒙脱石复合材料,用于去除水体中的诺氟沙星(Norfloxacin, NOR)。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投加量对NOR去除率的影响,并结合微观表征分析了其去除机制。进一步采用臭氧预氧... 针对抗生素大量使用对水生态安全的潜在威胁,制备了一种磁性生物炭-蒙脱石复合材料,用于去除水体中的诺氟沙星(Norfloxacin, NOR)。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投加量对NOR去除率的影响,并结合微观表征分析了其去除机制。进一步采用臭氧预氧化-机械搅拌-斜板沉淀组合试验装置,优化了连续运行条件下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投加量为1 g/L、pH=7时,磁性生物炭-蒙脱石复合材料对水中NOR的去除率达到92.1%;在优化工艺参数下,NOR和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8.69%和81.55%。研究为处理含NOR废水提供了有效的工艺方案,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磁性生物炭 臭氧预氧化 诺氟沙星 去除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Ⅲ)在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中的转化
11
作者 李刚 王聪 +2 位作者 解科峰 魏小雅 牛宏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9-400,共12页
当环境处在氧化还原波动时,含Fe(Ⅱ)黏土矿物如何影响Cr(Ⅲ)的吸附解吸和价态转化,值得深入研究。通过制备氧化态、还原态、还原再氧化态3种不同状态的蒙脱石,对Cr(Ⅲ)进行了吸附实验,测定吸附值、Fe(Ⅱ)/总Fe、羟基自由基浓度以及价态... 当环境处在氧化还原波动时,含Fe(Ⅱ)黏土矿物如何影响Cr(Ⅲ)的吸附解吸和价态转化,值得深入研究。通过制备氧化态、还原态、还原再氧化态3种不同状态的蒙脱石,对Cr(Ⅲ)进行了吸附实验,测定吸附值、Fe(Ⅱ)/总Fe、羟基自由基浓度以及价态变化,并且对吸附前后的蒙脱石固体材料进行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表征。结果显示,氧化态和还原态蒙脱石对Cr(Ⅲ)的吸附率随p H值的增大而增加,还原态蒙脱石吸附率最高,因为铁含量最高,这2种状态下不发生价态变化。而还原再氧化态蒙脱石的吸附率最小,是由于Fe(Ⅱ)迅速将氧气活化产生羟基自由基,Cr(Ⅲ)被迅速氧化为Cr(Ⅵ),pH值越低,氧化率越高,在8 h测得Cr(Ⅵ)又被还原性物质Fe(Ⅱ)再次还原为Cr(Ⅲ)。通过Fe(Ⅱ)/总Fe值及羟基自由基浓度变化,验证了氧化还原环境发生改变,Fe(Ⅱ)的消耗率和羟基自由基的生成率有较高的相关性。通过实验可以发现,还原再氧化后会产生羟基自由基,影响Cr(Ⅲ)的吸附解吸,并且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可以氧化Cr(Ⅲ)为有毒的Cr(Ⅵ),验证了地下环境氧化还原波动后会使铬出现“返黄”的假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价铬(Cr()) 氧化还原 吸附解吸 羟基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修复As(Ⅲ)污染土
12
作者 张文杰 李西斌 黄津祥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27-1333,共7页
生物炭(BC)已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污染水土修复,但由于土中As(Ⅲ)以络阴离子形式存在,易与生物炭产生静电排斥,直接使用生物炭进行稳定化的效果不佳。制成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FMO-BC)修复As(Ⅲ)污染土,利用锰氧化物将As(Ⅲ)氧化... 生物炭(BC)已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污染水土修复,但由于土中As(Ⅲ)以络阴离子形式存在,易与生物炭产生静电排斥,直接使用生物炭进行稳定化的效果不佳。制成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FMO-BC)修复As(Ⅲ)污染土,利用锰氧化物将As(Ⅲ)氧化为低移动性的As(V),通过铁氧化物进行稳定化,并通过生物炭负载的方式解决铁锰氧化物(FMO)易团聚的问题。通过合成沉降淋滤试验、生物有效性试验、连续提取试验和光谱分析研究了FMO-BC修复As(Ⅲ)污染土的效果和机理。结果表明,FMO-BC的修复效果显著优于同掺量的FMO,7%的FMO-BC掺量下As稳定化效率达到98.6%;FMO经BC负载后具有更多活性点位可与As反应,从而降低了As的生物有效性;由于FMO和生物炭的中和作用,掺入FMO-BC后土体pH不会显著升高,从而避免了高pH导致的As浸出;FMO-BC修复后更多As被转化为稳定形态,环境风险大大降低;FMO-BC可将86.9%的As(Ⅲ)氧化为As(V),FMO-BC主要通过氧化、吸附、络合和沉淀反应实现As稳定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污染土 铁锰氧化 生物炭 稳定化 浸出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同位素(Fe、S和C)协同揭示高锑地下水Fe(Ⅱ)-Sb(Ⅲ)共氧化机制
13
作者 赵俊梅 刘亚平 +4 位作者 李伟娇 李梓瑶 穆桃李 郝春明 董会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7430-7438,共9页
好氧黑暗地下水环境中Sb(Ⅲ)也能实现快速氧化,前人推断Fe(Ⅱ)和Sb(Ⅲ)共氧化可能是最重要的驱动机制,然而该机制缺乏环境同位素分馏的野外验证。为此,野外采集湖南锡矿山锑矿区北矿Dx_(3)~4水高低Sb地下水样品20组,通过对比高低Sb地下... 好氧黑暗地下水环境中Sb(Ⅲ)也能实现快速氧化,前人推断Fe(Ⅱ)和Sb(Ⅲ)共氧化可能是最重要的驱动机制,然而该机制缺乏环境同位素分馏的野外验证。为此,野外采集湖南锡矿山锑矿区北矿Dx_(3)~4水高低Sb地下水样品20组,通过对比高低Sb地下水环境同位素(δ^(56)Fe、δ^(13)C和δ^(34)S)的差异,探究高Sb地下水形成过程中环境同位素的分馏过程,揭示好氧黑暗地下水环境中Sb(Ⅲ)快速氧化的新机制。结果表明:湖南锡矿山锑矿区北矿Dx_(3)~4水中总锑(^(T)Sb)浓度范围为5.30~20 700μg/L,平均值为3 660.61μg/L,Sb(Ⅴ)是最主要的Sb价态。偏中性-弱碱性和富含氧气的Dx_(3)~4水环境为Fe S_(2)和Sb_(2)S_(3)共氧化提供了便利,也引发了沉积物和地下水间δ^(18)O_(SO_(4))、δ^(34)S_(SO_(4))和δ^(56)Fe的分馏,导致高Sb地下水SO_(4)^(2-)、总铁(^(T)Fe)和Sb(Ⅴ)含量的升高。与此同时,微生物活动导致的有机碳氧化分解进一步促进了Fe(Ⅱ)和Sb(Ⅲ)共氧化速率的提升。该结论揭示了好氧黑暗地下水环境中Sb(Ⅲ)氧化新机制,并为进一步提升Sb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认知和防止高Sb地下水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同位素 Fe(Ⅱ)-Sb()共氧化 有机碳氧化分解 Sb(Ⅴ) 高锑地下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Ⅲ类过氧化物酶基因IPH1调控水稻株高 被引量:3
14
作者 冯萍 刘杨 +4 位作者 杨杰 马宏蕾 秦诚 王楠 沈文强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3,共10页
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RX)是过氧化物酶体的标志酶,能够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和解除H2O_(2)的毒害作用,还可以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其中Ⅲ类过氧化物酶(CⅢPRXs)是植物中特有的过氧化物酶家族,通过... 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RX)是过氧化物酶体的标志酶,能够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和解除H2O_(2)的毒害作用,还可以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调节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等.其中Ⅲ类过氧化物酶(CⅢPRXs)是植物中特有的过氧化物酶家族,通过清除活性氧(ROS)在植物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CⅢPRXs在水稻株型建立中的功能尚不清楚.通过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获得CⅢPRXs基因(LOC_Os12g09460)两种不同形式的敲除突变体iph1-1,iph1-2.iph1突变体的株高显著高于野生型,除倒1节节长(即第5节)外,其他节节长均显著或极显著长于野生型.农艺性状考察表明,穗长及结实率等主要性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RT-qPCR技术进行的表达模式分析表明,IPH1在根、茎、叶、鞘、穗中均表达,并在茎和鞘中表达相对较高;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IPH1蛋白主要定位于过氧化物酶体中.进一步通过生理分析,发现突变体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降低,同时H2O_(2)质量分数显著增加.这些结果初步证实了IPH1能够通过过氧化氢途径调控水稻株高的形成,可为丰富株高调控网络提供有利的基因资源,进一步为株型相关生物育种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CRISPR/Cas9技术 类过氧化物酶 株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制备及去除水体砷(Ⅲ)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林丽娜 黄青 +1 位作者 刘仲齐 宋正国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82-188,共7页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4种不同的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F_1M_1BC_(10),F_1M_3BC_(20),F_1M_4BC_(25),F_3M_1BC_(20)),采用SEM,XPS和FTIR表征方法分析了几种复合材料与生物炭表面性质的差异,比较了4种不同配比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4种不同的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F_1M_1BC_(10),F_1M_3BC_(20),F_1M_4BC_(25),F_3M_1BC_(20)),采用SEM,XPS和FTIR表征方法分析了几种复合材料与生物炭表面性质的差异,比较了4种不同配比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对砷(Ⅲ)去除性能,分析了不同投加量的吸附材料对砷(Ⅲ)去除效率及吸附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生物炭相比,炭、铁和锰不同配比的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比表面积明显增大,由61.0 m^2·g^(-1)增加到208 m^2·g^(-1),孔径变小,由23.7 nm下降到2.76 nm;碱性官能团含量明显增加;材料表面形成了MnOx、FeOx。与生物炭相比,4种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对砷(Ⅲ)的动力学吸附量大小与去除率顺序依次为F_1M_4BC_(25)>F_1M_3BC_(20)>F_1M_1BC_(10)>F_3M_1BC_(20)>BC。F_1M_4BC_(25)(m铁∶m锰∶m炭=1∶4∶25)是去除砷(Ⅲ)最优的复合材料,在用量为0.016 g·m L^(-1)时,对砷(Ⅲ)的去除率可达82.6%,是生物炭去除率的2.3倍。研究表明,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是一种潜在的去除水体砷污染的炭基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铁锰氧化物复合材料 砷() 去除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Ⅱ)盐氧化絮凝对As(Ⅲ)和As(Ⅴ)的去除 被引量:5
16
作者 韩煦 安学良 +2 位作者 宋雅琴 陈澄 任海涛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1-36,共6页
为探讨利用Fe(Ⅱ)盐氧化絮凝对As(Ⅲ)和As(Ⅴ)的去除效果,采用FeSO_4·7H_2O作为氧化絮凝剂,探究不同初始Fe(Ⅱ)浓度和pH对As(Ⅲ)和As(Ⅴ)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通过TEM分析不同pH下最终生成的铁(羟基)氧化物.结果表明:随着Fe(Ⅱ)加入... 为探讨利用Fe(Ⅱ)盐氧化絮凝对As(Ⅲ)和As(Ⅴ)的去除效果,采用FeSO_4·7H_2O作为氧化絮凝剂,探究不同初始Fe(Ⅱ)浓度和pH对As(Ⅲ)和As(Ⅴ)去除效果的影响,并通过TEM分析不同pH下最终生成的铁(羟基)氧化物.结果表明:随着Fe(Ⅱ)加入量的提高,As(Ⅴ)的去除率升高,As(Ⅲ)的去除率先降低后升高;随着溶液初始pH的升高,As(Ⅴ)和As(Ⅲ)的去除率均先升高后降低;在初始As/Fe摩尔比为0.5、As(Ⅴ)和As(Ⅲ)的初始浓度均为0.5 mmol/L条件下,在pH为9.0时,溶液中同时形成水铁矿和砷酸铁,通过吸附和共沉淀作用去除As(Ⅴ),反应0.5 h后去除率为63.7%;在pH为11.0时,溶液中形成砷酸铁,通过共沉淀和吸附作用去除As(Ⅲ),反应0.5 h后去除率为7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Ⅱ)氧化絮凝 As()去除 As(Ⅴ)去除 铁(羟基)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混凝法去除水中As(Ⅲ)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7
作者 关小红 李修华 +2 位作者 姜利 董浩然 马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8-92,100,共6页
A(sⅢ)的毒性是A(sⅤ)的60倍,而且比A(sⅤ)更难去除,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从As(Ⅲ)的氧化动力学、常用混凝剂的除砷效果和氧化-混凝法对As(Ⅲ)的去除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在除As(Ⅲ)领域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A(sⅢ)的毒性是A(sⅤ)的60倍,而且比A(sⅤ)更难去除,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从As(Ⅲ)的氧化动力学、常用混凝剂的除砷效果和氧化-混凝法对As(Ⅲ)的去除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内外在除As(Ⅲ)领域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 氧化 混凝 介稳态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氢降解有机磷农药的研究 Ⅲ.去除残留农药的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方剑锋 曾鑫年 +2 位作者 杜利香 熊忠华 于飞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8-60,共3页
研究了过氧化氢降解田间农药,并对过氧化氢降解农药的室内生物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经H2O2处理后田间农药残留量明显下降,经10 mL/L H2O2 处理1 d后,甲胺磷和毒死蜱的残留量下降率分别为10.57%和16.95%,处理3 d后残留量下降率分别为... 研究了过氧化氢降解田间农药,并对过氧化氢降解农药的室内生物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经H2O2处理后田间农药残留量明显下降,经10 mL/L H2O2 处理1 d后,甲胺磷和毒死蜱的残留量下降率分别为10.57%和16.95%,处理3 d后残留量下降率分别为39.62%和30.49%,而处理7 d后则为45.21%和64.05%.室内生物测定表明,H2O2溶液浸泡处理60 min内,对植物表面的甲胺磷、毒死蜱和久效磷的毒力有微弱降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有机磷农药 农药残留去除 生物活性测定 降解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锆陶瓷超声辅助磨削材料去除机理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崔方方 丁凯 +2 位作者 刘盛 李奇林 何斌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83,共6页
为研究超声振动作用对先进陶瓷磨削材料去除机理的影响,文章在超声振动方向垂直于磨削表面条件下,采用钎焊磨头对氧化锆陶瓷开展了超声辅助磨削(ultrasonic assisted grinding,UAG)试验。基于磨削表面微观形貌、磨削力和磨削比能分析,... 为研究超声振动作用对先进陶瓷磨削材料去除机理的影响,文章在超声振动方向垂直于磨削表面条件下,采用钎焊磨头对氧化锆陶瓷开展了超声辅助磨削(ultrasonic assisted grinding,UAG)试验。基于磨削表面微观形貌、磨削力和磨削比能分析,对变磨削深度条件下普通磨削(conventional grinding,CG)与超声辅助磨削的材料去除机理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当磨削深度低于10μm时,两种方法对应的表面材料去除机理均以塑性去除为主,且普通磨削表面伴有片层状破碎,而超声辅助磨削表面则存在尺寸细小的纹路状微破碎,同时磨削力与磨削比能也较低。当磨削深度超过10μm后,材料去除机理均转变为脆性断裂模式,且加工表面出现微裂纹,但相同条件下超声辅助磨削表面微裂纹尺寸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辅助磨削 氧化锆陶瓷 材料去除机理 磨削力 磨削比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矸石-H_2O_2体系对水中As(Ⅲ)的氧化及去除 被引量:1
20
作者 邓天天 管心玥 +2 位作者 陈纳 马梦娟 吴烨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668-2674,共7页
对煤矸石进行预处理后用于模拟砷污染水体的处理,采用批量单因素试验,考察了煤矸石对水中As(Ⅲ)的去除效果,研究了H_2O_2对不同浓度As(Ⅲ)的氧化效率及煤矸石-H_2O_2共存时对水中As(Ⅲ)去除效果提高的程度及原因。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 对煤矸石进行预处理后用于模拟砷污染水体的处理,采用批量单因素试验,考察了煤矸石对水中As(Ⅲ)的去除效果,研究了H_2O_2对不同浓度As(Ⅲ)的氧化效率及煤矸石-H_2O_2共存时对水中As(Ⅲ)去除效果提高的程度及原因。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煤矸石粒径越小对水中As(Ⅲ)的去除率越高;对于500μg·L-1的As(Ⅲ)溶液,煤矸石的投加量为40 g·L-1时可达到50.50%的去除率;pH值对煤矸石去除As(Ⅲ)的效果影响作用不大;高温有利于反应过程的发生;煤矸石对As(Ⅲ)吸附符合颗粒内扩散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式模型,吸附速率由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联合控制,且吸附属于均匀介质表面的单层吸附;H_2O_2可促使As(Ⅲ)转化为As(Ⅴ),H_2O_2浓度越大,氧化效率越好;煤矸石和H_2O_2共同作用对As(Ⅲ)氧化及去除效果的提高主要是由于煤矸石矿物成分中的Fe与H_2O_2之间形成的芬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AS(III) H2O2 氧化 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