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9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BP-ANN的人工渗滤系统去除总磷过程优化
1
作者 刘元坤 曹塬琪 +2 位作者 于艾鑫 李星 郭晓天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51-3160,共10页
本文利用BBD响应面法(BBD-RSM)和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算法对活性炭吸附总磷(TP)的过程参数(接触时间、初始浓度、温度、pH值)进行了建模和预测,并结合遗传算法(GA)对BP-ANN模型中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BBD-RSM模型中,... 本文利用BBD响应面法(BBD-RSM)和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P-ANN)算法对活性炭吸附总磷(TP)的过程参数(接触时间、初始浓度、温度、pH值)进行了建模和预测,并结合遗传算法(GA)对BP-ANN模型中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BBD-RSM模型中,P<0.0001,可较好的对TP的去除过程进行预测,接触时间为TP去除率最显著的参数,TP吸附过程中各因素的相对影响顺序为:接触时间>pH值>温度>初始浓度.采用BP-ANN模型进行优化,最佳网络结构为4-8-1.敏感性分析表明,影响TP去除率的因素依次为接触时间(34.05%)>pH值(28.67%)>温度(19.56%)>初始浓度(17.72%).基于BP-ANN模型,采用GA优化人工渗滤系统运行条件,对TP去除过程的优化结果为:接触时间为720.53min、初始浓度为2.75mg/L、温度为30.62℃、pH为5,达到最佳去除率(99.63%).试验验证分析表明,BP-ANN-GA较BBD-RSM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相比拥有较高的R 2(0.9939)和较低的RSME(1.2851),说明该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能更好的描述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TP的去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BD响应面法 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 遗传算法 总磷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uctural reliability analysis using enhanced cuckoo search algorithm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被引量:6
2
作者 QIN Qiang FENG Yunwen LI Feng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2018年第6期1317-1326,共10页
The present study proposed an enhanced cuckoo search(ECS) algorithm combined with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as the surrogate model to solve structural reliability problem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ccuracy and co... The present study proposed an enhanced cuckoo search(ECS) algorithm combined with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as the surrogate model to solve structural reliability problems.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ccuracy and convergence rate of the original cuckoo search(CS) algorithm, the main parameters namely, abandon probability of worst nests paand search step sizeα0 are dynamically adjusted via nonlinear control equations. In addition, a global-best guided equation incorporating the information of global best nest is introduced to the ECS to enhance its exploitation. Then, the proposed ECS is linked to the well-trained ANN model for structural reliability analysis. The computational capability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is validated using five typical structural reliability problems and an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The comparison results show the efficiency and accuracy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al reliability enhanced cuckoo search(ECS)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cuckoo search(CS)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termination of penetration depth at high velocity impact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tools 被引量:4
3
作者 Nam?k KILI? Blent EKICI Selim HARTOMACIOG L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2期110-122,共13页
Determination of ballistic performance of an armor solution is a complicated task and evolv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s(FEM) in this research field.The traditional armor design studi... Determination of ballistic performance of an armor solution is a complicated task and evolved significantly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finite element methods(FEM) in this research field.The traditional armor design studies performed with FEM requires sophisticated procedures and intensive computational effort,therefore simpler and accurate numerical approaches are always worthwhile to decrease armor development time.This study aims to apply a hybrid method using FEM simulation and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 analysis to approximate ballistic limit thickness for armor steels.To achieve this objective,a predictive model based on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is developed to determine ballistic resistance of high hardness armor steels against 7.62 mm armor piercing ammunition.In this methodology,the FEM simulations are used to create training cases for Multilayer Perceptron(MLP) three layer networks.In order to validate FE simulation methodology,ballistic shot tests on 20 mm thickness target were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tandard Stanag 4569.Afterwards,the successfully trained ANN(s) is used to predict the ballistic limit thickness of 500 HB high hardness steel armor.Results show that even with limited number of data,FEM-ANN approach can be used to predict ballistic penetration depth with adequate accura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有限元法 穿透深度 性能测定 高速冲击 有限元模拟 FEM模拟 工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pplied to Quality Diagnosis
4
作者 Yang Xu(Shandong Archite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stitute, Jinan 250014, P. R. ChinaWang Xingyuan(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an 250061, P. R. China)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SCIE EI CSCD 1997年第2期73-80,共8页
In this paper, we first make a brief review on the fundamental properties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 and the basic models, and explore emphatically som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in ... In this paper, we first make a brief review on the fundamental properties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ANN) and the basic models, and explore emphatically some potential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in the area of product quality diagnosis, prediction and control, state supervision and classification, factor recognition, and expert system based diagnosis, then set up the ANN models and expert system for quality forecasting, monitoring and diagnosing. We point out that combining ANN with other techniques will have the broad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perspectives. Finally, the paper gives out some practical applications for the models and the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Quality diagnosis Pattern recognition Expert syst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Application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in Assessing Chinese Mobile Internet Service
5
作者 Zhu Jiachu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82-288,共7页
This paper pays its attention on Chinese mobile Internet service( MIS). Chinese MIS is developing so rapidly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MIS assessment makes significant sense and therefore ... This paper pays its attention on Chinese mobile Internet service( MIS). Chinese MIS is developing so rapidly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MIS assessment makes significant sense and therefore the three layers construct of the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ANN) theory is applied to address the problem. The final research model contains MIS features including personalization,localization,reachability,connectivity,convenience and ubiquity as the input layer variables,perceived MIS quality and MIS satisfaction as the hidden layer variables and reuse intention as the output layer variable. MIS risk is identified as the mediating variable. Theoretically,the framework is robust and reveals the mechanism of how customers evaluate a certain mobile Internet service. Practically,the model based on ANN should shed some light on how to understand and improve customer perceived mobile Internet service for both MIS giants and new com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互联网服务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移动 中国 应用 评估 M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埋长大隧道地温预测的机器学习算法对比研究
6
作者 周权 罗锋 +1 位作者 柴波 周爱国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7,共11页
地热对隧道施工、工程结构及运营安全等均有较大的危害,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西移,隧道建设的地质条件愈发复杂,隧道埋深和长度不断增加,隧道施工期高温热害问题频发。针对传统地温预测方法中预测精度不高、数据运用不充分,单一机... 地热对隧道施工、工程结构及运营安全等均有较大的危害,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布局西移,隧道建设的地质条件愈发复杂,隧道埋深和长度不断增加,隧道施工期高温热害问题频发。针对传统地温预测方法中预测精度不高、数据运用不充分,单一机器学习模型解译性差等问题,以A隧道为研究对象,将决策树(decision tree,DT)、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进行耦合,提出了基于DT-SVM-RF模型的深埋长大隧道地温预测方法。在分析隧道综合测井、地应力及岩石热物理试验、航空物探数据后,选取深度、声波波速等10个影响因子作为模型的输入,采用随机交叉验证和空间交叉验证对模型的鲁棒性、泛化能力进行检验,构建LASSO回归、随机森林、互信息3种回归模型,分析10个影响因子的特征重要性排序。结果表明:在测试集上多元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人工神经网络和决策树-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decision tree-support vector machinerandom forest,DT-SVM-RF)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6、0.91、0.88、0.93,均方误差MSE分别为17.64、6.25、8.46、5.20,DT-SVM-RF模型具有相对更优的预测性能,深度、岩石导温系数、岩石导热系数、最大水平主应力特征较为重要,说明DT-SVM-RF模型能有效地提高地温预测的准确率。研究结果可为类似隧道地温预测提供一种精度更高的可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热害 隧道安全 多元线性回归 支持向量机(SVM) 随机森林(RF) 人工神经网络(ANN) 特征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浓度分布的桥梁电缆通道着火点位置辨识 被引量:1
7
作者 董林杰 张任飞 +2 位作者 王军飛 王兴松 田梦倩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127,共9页
桥梁高压电缆通道火灾具有蔓延迅速且扑灭困难的特点,极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巡检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早期发现火灾位置对救援工作至关重要,因此研究桥梁箱梁高压电缆通道火灾初期的着火点位置智能辨识和预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 桥梁高压电缆通道火灾具有蔓延迅速且扑灭困难的特点,极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对巡检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早期发现火灾位置对救援工作至关重要,因此研究桥梁箱梁高压电缆通道火灾初期的着火点位置智能辨识和预测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PyroSim分析软件建立了桥梁箱梁电缆通道火灾初期烟气蔓延的仿真模型,得到了CO气体扩散规律;设计并训练了用于数据分层和各层着火点位置辨识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基于仿真数据进行了着火点位置辨识实验;设计了着火点辨识系统并在模拟电缆通道中进行了现场测试。研究结果表明:(1)在基于仿真数据的着火点位置辨识实验中,本研究建立的着火点位置辨识ANN模型,在50 m电缆通道中针对单层电缆阴燃位置辨识的最大误差为0.98 m,最小误差为-0.32 m;针对三层电缆阴燃位置辨识的最大误差为1.53 m,最小误差为-1.26 m。(2)在着火点辨识系统现场测试实验中,着火点辨识的最大误差为0.68 m,最小误差为-0.27 m,该精度能够满足桥梁箱梁高压电缆通道火灾初期的着火点位置智能辨识和预测的需求。研究结果有望在实际应用中提高桥梁箱梁电缆通道火灾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电缆通道 CO浓度分布 人工神经网络(ANN) 着火点辨识 PyroSim仿真 火灾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N的煤层顶板导水断裂带高度预测 被引量:20
8
作者 马亚杰 李建民 +1 位作者 郭立稳 宋恩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26-929,共4页
为预测煤矿顶板导水断裂带的最大高度,分析了顶板导水断裂带发育的影响因素,提取了10个指标形成裂高预测指标体系,并收集整理了近10 a来我国24项裂高观测数据,建立了样本数据库.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及方法,建立了煤层开采工作面顶... 为预测煤矿顶板导水断裂带的最大高度,分析了顶板导水断裂带发育的影响因素,提取了10个指标形成裂高预测指标体系,并收集整理了近10 a来我国24项裂高观测数据,建立了样本数据库.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理论及方法,建立了煤层开采工作面顶板导水断裂带高度预测模型,模型检验成功.依据计算权值,分析了各指标对裂高的影响程度,提出工作面倾斜长度、埋深对裂高影响较大并加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 导水断裂带高度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与ANN耦合技术的地裂缝灾情非线性模拟预测系统——以山西榆次地裂缝灾害为例 被引量:11
9
作者 武强 陈珮珮 +2 位作者 董东林 孙卫东 魏迎春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49-257,共9页
现代地裂缝在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存在 ,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本文在详尽分析了山西榆次地裂缝的各个致灾因子的基础上 ,利用GIS技术建立了地质学意义上的专题层 ;然后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构建出了地裂缝灾害活动性... 现代地裂缝在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存在 ,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本文在详尽分析了山西榆次地裂缝的各个致灾因子的基础上 ,利用GIS技术建立了地质学意义上的专题层 ;然后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构建出了地裂缝灾害活动性的评价模型 ,并建立了地裂缝活动性的评价系统 ,对榆次地裂缝进行了灾害活动性评价 ,为榆次市城建和国土规划等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ANN 山西 地裂缝 非线性模拟 多源信息复合叠加 人工神经网络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A-ANN改进的空气质量预测模型 被引量:20
10
作者 赵宏 刘爱霞 +1 位作者 王恺 白志鹏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76-1281,共6页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空气质量预测模型优于传统的逐步回归模型,但由于性能差异不明显而较少在空气质量预报中应用.设计了将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的基于GA-ANN的空气质量预测模型,并利用天津市2003—2007年气象和污染物监测资料...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空气质量预测模型优于传统的逐步回归模型,但由于性能差异不明显而较少在空气质量预报中应用.设计了将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的基于GA-ANN的空气质量预测模型,并利用天津市2003—2007年气象和污染物监测资料对该模型进行验证.对2007年全年的ρ(SO2),ρ(NO2)和ρ(PM10)进行预测,预测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9 6,0.828 3和0.600 0.与一般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相比较,GA-ANN模型将空气质量等级预报的准确率从77.57%提高到79.67%.GA-ANN模型可结合其他方法进行日常空气质量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神经网络 空气质量预测 空气污染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和ANN的网络安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30
11
作者 许福永 申健 李剑英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9期127-129,共3页
网络安全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论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影响网络安全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确立了网络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人工神经网络(ANN)安全评价模型,为全面评价计算机网络安全状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网络安全 安全评价 层次分析法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N的变电站电压和无功综合自动控制 被引量:56
12
作者 杨争林 孙雅明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3期10-13,共4页
首次提出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无功预测和优化决策相结合的变电站电压和无功综合控制策略。根据电压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变化趋势确定综合控制策略,该策略的有效性在于预测指导,将变压器分接头的调节次数降低到最少。仿真测试证明了预... 首次提出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无功预测和优化决策相结合的变电站电压和无功综合控制策略。根据电压发生变化的原因和变化趋势确定综合控制策略,该策略的有效性在于预测指导,将变压器分接头的调节次数降低到最少。仿真测试证明了预期的效果。在该系统中还构造了控制决策神经网络模型,可实现组合优化控制策略的灵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电站 ANN 电压 无功功率 自动控制 电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LR-ANN的地应力场三维智能反演方法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张社荣 胡安奎 +1 位作者 王超 彭振辉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737-2745,共9页
基于黄登引水发电系统区域地应力实测结果及建立的三维数值仿真计算模型,揭示了工程所在区域的三维地应力场分布特征,为地下工程的开挖加固设计提供更加准确的基础资料。分别采用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与考虑地质历史... 基于黄登引水发电系统区域地应力实测结果及建立的三维数值仿真计算模型,揭示了工程所在区域的三维地应力场分布特征,为地下工程的开挖加固设计提供更加准确的基础资料。分别采用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与考虑地质历史过程的基于逐步回归原理耦合人工神经网络(SLR-ANN)的非线性智能方法获得黄登水电站厂址区域的地应力场,再将地应力的实测值与反演数值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3种方法下反演所得引水发电系统区域内三维地应力场均与实测结果相一致,表明3种方法较为真实地模拟了整个地下洞室群区域三维地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及特征。但采用SLR-ANN二次智能反演方法进行地应力反演,模拟效果更加接近监测值,且因减少了反演参数的个数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反演效率,可将反演计算结果应用于后续洞室开挖及锚固仿真分析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水电工程 地应力场 逐步回归 人工神经网络 二次反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VM和ANN在多光谱遥感影像分类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李颖 李耀辉 +1 位作者 王金鑫 张成才 《海洋测绘》 CSCD 2016年第5期19-22,共4页
首先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和人工神经网络(ANN)对Landsat 8 OLI多光谱影像进行基于光谱信息的土地利用监督分类;然后,对多波段进行主成分变换,提取第一主成分的主要纹理信息,与光谱信息一起进行融合光谱和纹理信息的SVM和ANN影像监督分... 首先利用支持向量机(SVM)和人工神经网络(ANN)对Landsat 8 OLI多光谱影像进行基于光谱信息的土地利用监督分类;然后,对多波段进行主成分变换,提取第一主成分的主要纹理信息,与光谱信息一起进行融合光谱和纹理信息的SVM和ANN影像监督分类。对比分析发现:对中原地区,SVM是Landsat 8多光谱遥感影像分类的较优方法,尤其适用于农业用地信息提取;光谱分类即可达到较高精度,纹理信息对提高分类精度的作用十分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光谱遥感 影像分类 支持向量机 人工神经网络 纹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N耦合遗传算法的爆破方案选择方法 被引量:38
15
作者 崔铁军 马云东 白润才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64-68,共5页
为预防露天矿爆破引起的事故,基于安全和经济方面的考虑,对露天矿爆破方案进行优化选择,提出将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与遗传算法(GA)相耦合,从而进行爆破方案优化。研究露天矿爆破可能引起的2种主要危害形式:超爆和飞石,进而确定超爆深... 为预防露天矿爆破引起的事故,基于安全和经济方面的考虑,对露天矿爆破方案进行优化选择,提出将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与遗传算法(GA)相耦合,从而进行爆破方案优化。研究露天矿爆破可能引起的2种主要危害形式:超爆和飞石,进而确定超爆深度和飞石距离为爆破方案的被优化目标参数。另一方面,炮眼深、间距、装药深度、阻塞深度、单位炸药消耗量和钻孔率对超爆深度和飞石距离的影响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因而将其作为爆破方案的影响参数。分别用影响参数和目标参数作为ANN的输入值和输出值加以训练,训练后的ANN数据作为GA的适应度函数进行方案优化。结果表明:可找到符合工程实例数据的爆破方案集合,借助Pareto图,可得到相关参数的值最小(超瀑深度为0.6999m,飞石距离为27.3386m)的最优爆破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神经网络(ANN) 遗传算法(GA) 适应度函数选择 采矿爆破 爆破方案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ANN法预估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的密度 被引量:7
16
作者 蔡弘华 田德余 +2 位作者 林振天 刘剑洪 洪伟良 《火炸药学报》 EI CAS CSCD 2007年第3期9-15,共7页
运用神经网络模型,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对一系列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的密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的密度与其分子结构存在良好的相关性,选用分子结构描述码作为输入特征参数能取得较高的预估精度,预测结果的相对误... 运用神经网络模型,采用误差反向传播算法,对一系列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的密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的密度与其分子结构存在良好的相关性,选用分子结构描述码作为输入特征参数能取得较高的预估精度,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一般在±1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化学 人工神经网络(ANN) 密度预估 芳香族多硝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空气SO_2和NO_2浓度的GA_ANN预测模型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宏 刘爱霞 +1 位作者 王恺 白志鹏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99-201,213,共4页
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预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神经网络能够比回归模型更好地预报空气污染物。设计并实现了将用于选择最优预报因子的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的GA_ANN空气质量预测模型,利用某市2003~2006年... 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预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神经网络能够比回归模型更好地预报空气污染物。设计并实现了将用于选择最优预报因子的遗传算法和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的GA_ANN空气质量预测模型,利用某市2003~2006年的数据建立神经网络空气质量预测模型,对该市2007年全年SO2和NO2的预测实验表明,GA_ANN模型比单纯的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报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算法 人工神经网络 空气质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系统短期负荷预测的共轭梯度ANN方法 被引量:10
18
作者 王民量 张伯明 夏清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34-36,共3页
针对传统BP学习算法的缺陷,提出了基于共轭梯度优化技术的ANN学习算法。ANN模型中考虑了温度、天气情况的影响,可进行工作日、一般休息日和节假日的预测。计算表明,该ANN模型和学习算法实用、有效。
关键词 电力系统 负荷预测 神经网络 ANN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的ANN-CA模拟研究--以西南喀斯特地区猫跳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30
19
作者 王磊 王羊 蔡运龙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6-122,共7页
为了准确把握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规律,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为例,采用人工神经网络与元胞自动机的耦合模型对喀斯特地区1990—2002年间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实际土地利用图进行对比发现:在数量变化方... 为了准确把握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规律,以贵州省猫跳河流域为例,采用人工神经网络与元胞自动机的耦合模型对喀斯特地区1990—2002年间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模拟。将模拟结果与实际土地利用图进行对比发现:在数量变化方面,两者的混淆矩阵和性能指数的总精度分别达到了87.62%和57.36%;在空间格局方面,模拟结果的景观格局指数均接近真实值。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模拟精度较高且可操作性强,能够作为西南喀斯特地区小尺度范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人工神经网络 元胞自动机 ANN-CA耦合模型 贵州省猫跳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NN和单个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的汽车运动姿态测量 被引量:12
20
作者 吴黎明 张力锴 李怡凡 《传感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23-927,共5页
汽车车身姿态测量一直是汽车技术的关键一环。提出了一种无陀螺实时车身姿态测量方案,利用单个三轴加速度传感器通过BP人工神经网络(ANN)映射出实时车身姿态。方案巧妙地根据汽车行驶的特性作出物理模型以及算法的精简,利用神经网络的... 汽车车身姿态测量一直是汽车技术的关键一环。提出了一种无陀螺实时车身姿态测量方案,利用单个三轴加速度传感器通过BP人工神经网络(ANN)映射出实时车身姿态。方案巧妙地根据汽车行驶的特性作出物理模型以及算法的精简,利用神经网络的非线性函数学习和泛化推理能力,对输入的三轴加速度值进行惯性有害分量滤除和系统误差补偿然后映射输出姿态角。最后给出了实测实验数据,表明系统满足精度和实时性要求。设计利用神经网络高度并行处理的特性以及对不确定问题的解决能力实现用最小的硬件开销取得良好的实时姿态检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运动姿态 三轴加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