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7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制备骨关节炎动物模型 被引量:21
1
作者 李忠 杨柳 +6 位作者 戴刚 陈光兴 鲁晓波 阳运康 张卫东 张洪鑫 王晓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919-921,共3页
目的探讨经关节镜建立猪双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及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监测骨关节炎骨软骨损害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4只小型猪经关节镜切除双膝外侧部分半月板,术后12周,行大体、组织学和MRI观察与切除半月板... 目的探讨经关节镜建立猪双膝骨关节炎动物模型及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监测骨关节炎骨软骨损害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4只小型猪经关节镜切除双膝外侧部分半月板,术后12周,行大体、组织学和MRI观察与切除半月板相对股骨髁的骨软骨变化。结果大体观察结果显示,局限性软骨表面纤维化,股骨髁间切迹骨赘形成;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软骨细胞数量和蛋白多糖含量减少、成簇排列细胞数量增加;MRI检查结果显示,软骨厚度变薄和骨软骨信号强度改变。结论经关节镜半月板部分切除能有效建立猪双膝关节骨关节炎动物模型,MRI能灵敏地监测到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骨软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骨关节炎 动物模型 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DEAL-IQ定量评价兔糖尿病模型椎体骨髓脂肪含量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胡磊 查云飞 +5 位作者 林苑 邢栋 龚威 王克军 闫力永 王娇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5年第12期941-946,共6页
目的探索定量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iterative decomposition of water and fat with echo asymmetry and least-squares estimation quantitation sequence,IDEAL-IQ)定量评估兔糖尿病模型椎体骨髓脂肪含量的... 目的探索定量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iterative decomposition of water and fat with echo asymmetry and least-squares estimation quantitation sequence,IDEAL-IQ)定量评估兔糖尿病模型椎体骨髓脂肪含量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12只3月龄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为糖尿病组(n=6)和对照组(n=6)。用四氧嘧啶对糖尿病组造模,在造模成功后各时间点(0、4、8、12、16周),对糖尿病组及对照组行腰椎矢状位T1WI、T2WI、IDEAL-IQ检查。在IDEAL-IQ脂肪分数图像测量兴趣区内脂肪含量比值;在16周处死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的大白兔,取腰3~7椎体做HE染色脂肪细胞计数;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兔各时间点的脂肪含量比值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16周实验组和对照组IDEAL-IQ测量腰椎体脂肪比参数与HE切片镜下脂肪细胞计数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6周实验组兔腰椎常规矢状位T1WI和T2WI显示诸腰椎椎体信号轻度增高。常规HE染色显示,16周糖尿病组兔椎体终板下骨髓腔脂肪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骨髓细胞明显减少。糖尿病组各时间节点椎体骨髓的脂肪含量比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50.387,P〈0.01),对照组各时间点脂肪含量比值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F=1.477,P〉0.05);16周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椎体骨髓脂肪含量比值(F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26,P〈0.01);IDEAL-IQ测量椎体脂肪含量比与脂肪细胞计数高度正相关关系(r=0.925,P〈0.05)。结论 IDEALIQ定量评估兔糖尿病模型椎体骨髓脂肪含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实验性 骨髓 脂肪定量 磁共振成像 实验动物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微超顺磁氧化铁粒子增强磁共振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蓓 陆建平 +2 位作者 何新红 李耀华 吴轶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26-829,共4页
目的利用超微超顺磁氧化铁粒子(USPIO)作为巨噬细胞的特异标记物检测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方法利用内膜损伤+高脂喂养的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15只作为实验组,5只正常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对照组,实验动物行MRI平扫后静脉注射对比... 目的利用超微超顺磁氧化铁粒子(USPIO)作为巨噬细胞的特异标记物检测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方法利用内膜损伤+高脂喂养的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15只作为实验组,5只正常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对照组,实验动物行MRI平扫后静脉注射对比剂USPIO进行增强MRI扫描,连续跟踪扫描6天。在TOF-2D的MIP图像上观察增强后血管壁的变化,测量血管壁SNR值变化及观察血管腔面积减少百分比值(M)。与组织病理对照,评价USPIO检测不稳定斑块的价值。结果USPIO增强后的TOF-2D的MIP图像血管壁在增强后第4天呈明显充盈缺损影,T2WI序列的血管壁增强后第4天SNR值降至最低,较增强前有明显变化(P<0.01);病理证实TOF-2D序列横断面图像血管腔面积减少百分比值(M)与Perl’s铁染色区具较好的相关性(y=172.1x+0.6;r=0.78;P<0.05)。结论USPIO增强MRI扫描有助于检测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超微超顺磁氧化铁微粒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检测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栓 被引量:4
4
作者 赵欣 曾聪贺 +3 位作者 冯婷婷 马晓海 张兆琪 赵全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231-2234,共4页
目的探讨MRI对兔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不同成分的斑块以及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的识别能力。方法 2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高脂饲料饲喂2周后采用球囊拉伤腹主动脉,继续间断高脂饲养16周后进行药物诱发试验,试验前、后分别行主动脉MR成像,最后... 目的探讨MRI对兔主动脉动脉粥样硬化不同成分的斑块以及斑块破裂后血栓形成的识别能力。方法 2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高脂饲料饲喂2周后采用球囊拉伤腹主动脉,继续间断高脂饲养16周后进行药物诱发试验,试验前、后分别行主动脉MR成像,最后处死动物获得主动脉的大体病理和组织学资料。将MRI所见与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模型建立过程中实验兔存活11只,其中7只(63.64%)成功诱发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MRI显示主动脉呈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改变。MRI对纤维斑块与脂质斑块的敏感度(分别为73.47%、84.62%)及与病理检查的一致性(K值分别为0.75、0.87)较高;而对于钙化改变的敏感性较低,钙化改变的敏感度为65.71%,K值为0.71。MRI对血栓数量的敏感度为71.42%;MRI测量的血栓位置(r=0.916,P<0.001)和血栓长度(r=0.883,P=0.001)均与病理测量值呈正相关。结论 MRI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的敏感度较高,并可分辨斑块的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动脉硬化 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与CT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李跃华 陆建平 +2 位作者 张亚明 刘崎 白晨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46-649,共4页
目的研究MR及CT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能力并进行比较。方法以成年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破坏腹主动脉内膜加高脂饮食造型成功后12周分别进行MR及CT检查。MR检查包括T1WI、T2WI、PDWI、TOF序列。结果经病理证实动物模型制作成功。MR... 目的研究MR及CT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能力并进行比较。方法以成年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破坏腹主动脉内膜加高脂饮食造型成功后12周分别进行MR及CT检查。MR检查包括T1WI、T2WI、PDWI、TOF序列。结果经病理证实动物模型制作成功。MR图像T1WI、T2WI、PDWI表现为管壁增厚,斑块可呈等信号、高信号或低信号,与病理切片对照发现MR可以检测斑块及其成分;与CT比较,MR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结论MR可以较为准确地对斑块进行定位及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VX2肝癌模型制备的改进及其磁共振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6
6
作者 全显跃 谢伟 +4 位作者 张雪林 孙希杰 朱杏莉 严政 梁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7-749,共3页
目的改进兔VX2肝癌模型的制作方法,使之更为简便、省时,同时探讨瘤灶的MRI表现及MRI在动态检测瘤灶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4只),在螺旋CT引导下,采用瘤块组织接种于兔肝脏左、右叶,接种后14、18、22、26d分别... 目的改进兔VX2肝癌模型的制作方法,使之更为简便、省时,同时探讨瘤灶的MRI表现及MRI在动态检测瘤灶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6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4只),在螺旋CT引导下,采用瘤块组织接种于兔肝脏左、右叶,接种后14、18、22、26d分别行MRI平扫、增强扫描及病理分析。结果16只实验兔发现瘤灶,成瘤率100%;瘤灶以种植后18 ̄22dMRI显示最清楚和典型,直径1 ̄2cm,平扫呈低或等信号,增强扫描瘤灶边缘明显强化,种植后超过22d的肿瘤中央坏死明显。结论螺旋CT引导下进行兔VX2肝癌模型的制作,使制作过程更为简便、省时;采用磁共振平扫及增强扫描对瘤灶进行动态检测、评价,可更为准确、及时地观察瘤灶的发生、发展等影像学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动物模型 螺旋CT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2 mapping动态定量监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 被引量:7
7
作者 谢光友 杨海涛 +3 位作者 吕富荣 刘昌杰 杨明放 王荣品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3期213-217,共5页
目的提高T2 mapping技术动态定量监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认识。材料与方法 18只新西兰大白兔,从脊柱侧后方手术入路暴露腰椎间盘,18 G穿刺针抽吸12只L2~3、L3~4、L4~5髓核,各约5 mg,正常L1~2、L5~6和另6只L2~5间椎间盘分别为组内和组... 目的提高T2 mapping技术动态定量监测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认识。材料与方法 18只新西兰大白兔,从脊柱侧后方手术入路暴露腰椎间盘,18 G穿刺针抽吸12只L2~3、L3~4、L4~5髓核,各约5 mg,正常L1~2、L5~6和另6只L2~5间椎间盘分别为组内和组间对照。术后第4、8、12周行MR矢状面T2WI和T2-mapping序列检查,取正中矢状面观察各椎间盘的信号,测量T2弛豫时间并与正常组比较。相应各时间点取2只L1~6间椎间盘行HE和Masson染色,观察纤维环形态、髓核细胞及基质的变化并与正常组比较。结果 18 G穿刺针经脊柱旁路于横突根部可成功穿刺抽吸髓核。6只正常兔及12只实验兔组内对照椎间盘T2WI序列为均匀高信号,12只实验兔椎间盘随术后时间延长信号逐渐降低,第4周呈稍低信号,第8周明显降低,第12周完全呈低信号。正常对照组及术后第4、8、12周组T2弛豫时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F=38.82,P〈0.05),造模术后第8周T2弛豫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随时间进展,HE和Masson染色示椎间盘细胞和胶原逐渐减少,纤维环和髓核分界不清;第8周髓核基质退变纤维化,几乎被纤维组织取代;第12周椎间盘纤维软骨化,局部形成软骨。结论 T2mapping技术可实时定量监测腰椎间盘的退变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化 疾病模型 动物 磁共振成像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观察乳猪腮腺放射治疗后ADC值变化与病理的相关性 被引量:6
8
作者 金观桥 苏丹柯 +6 位作者 张卫 刘丽东 朱旭娜 黄向阳 赖少侣 谢东 李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5-188,共4页
目的分析乳猪腮腺放射治疗前、后的ADC值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探讨DWI诊断乳猪腮腺放射性损伤的价值。方法对8只乳猪行单剂量放疗,放疗前、后行常规MR和DWI检查,测量左、右侧腮腺的ADC值,记录放疗前、后腮腺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放... 目的分析乳猪腮腺放射治疗前、后的ADC值和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探讨DWI诊断乳猪腮腺放射性损伤的价值。方法对8只乳猪行单剂量放疗,放疗前、后行常规MR和DWI检查,测量左、右侧腮腺的ADC值,记录放疗前、后腮腺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放疗前乳猪左、右侧腮腺的唾液流速和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左、右侧腮腺的唾液流速和ADC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P均<0.05)。ADC值与腮腺病理等级具有相关性(rs=0.649,P<0.05)。结论通过测量ADC值,DWI可能为腮腺放射性损伤提供一种无创的监测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 辐射效应 扩散磁共振成像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C6脑胶质瘤生长规律的影像学与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博 王毅 +3 位作者 陈金华 谭勇 李雪 张伟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1940-1943,共4页
目的建立Wistar大鼠c6胶质瘤模型,采用MRI、CT灌注(CT perfusion,CTP)成像观测肿瘤体积的动态变化,探讨大鼠C6脑胶质瘤的生长规律。方法成年Wistar大鼠40只,采用立体定向仪进行C6细胞脑内接种,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每次随机... 目的建立Wistar大鼠c6胶质瘤模型,采用MRI、CT灌注(CT perfusion,CTP)成像观测肿瘤体积的动态变化,探讨大鼠C6脑胶质瘤的生长规律。方法成年Wistar大鼠40只,采用立体定向仪进行C6细胞脑内接种,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每次随机抽取10只接种鼠分别对应于5~9d、10~14d、15~19d3个时间段行CTP、MRI及病理学检查,观测大鼠C6脑胶质瘤的生长规律,并评价影像学与病理学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5~19d时间段CTP、MRI观测结果分别与病理学结果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3.131,P〈0.01;t=2.566,P〈0.05),但CTP与MRI观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9d和10~14d时间段3种技术观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表明CTP、MRI与病理学三者测量结果间均有显著正相关,病理学与CTP、病理学与MRI、CTP与MRI的r=0.998,0.998,1.000(P〈0.01)。同归分析表明,肿瘤体积随时间呈指数规律增长(rpatho=0.990,rCTP=0.987,rMRI=0.990,P〈0.01)。结论影像学活体观测的准确性高,更真实反映肿瘤的实际大小,适于对肿瘤动物模型的生长观测和试验性治疗的疗效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动物模型 灌注成像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对比增强MRI评价大鼠C6胶质瘤肿瘤边缘新生血管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杜学松 刘恒 +3 位作者 陈晓 方靖琴 王舒楠 张伟国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1-86,共6页
目的研究大鼠C6胶质瘤肿瘤边缘区肿瘤新生血管的方式,探讨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评价胶质瘤肿瘤新生血管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清洁级SD大鼠24只,建立C6胶质瘤原位移植模型,移植后4 d、8 d、12 d、16 d、20 d、24 d行常规及DCE-MRI扫... 目的研究大鼠C6胶质瘤肿瘤边缘区肿瘤新生血管的方式,探讨动态对比增强MRI(DCE-MRI)评价胶质瘤肿瘤新生血管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清洁级SD大鼠24只,建立C6胶质瘤原位移植模型,移植后4 d、8 d、12 d、16 d、20 d、24 d行常规及DCE-MRI扫描。取大鼠脑组织行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观察肿瘤边缘区肿瘤细胞及肿瘤新生血管。结果距肿瘤组织边缘(257.658±53.663)μm范围内观察到血管共生现象,各观察点血管共生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殖细胞核抗原、基质金属蛋白酶-2染色示共生血管周围肿瘤细胞为强阳性。α-平滑肌肌动蛋白、细胞黏合素C染色于移植第16天发现共生血管的退化及转化现象。DCE-MRI示移植第12天、第16天肿瘤边缘区转运常数(Ktrans)、反流速率常数(Kep)明显高于另外4个观察时间点(P<0.05),且与血管共生指数呈负相关(r=-0.9243、-0.8347,P<0.05),血浆容积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6胶质瘤在肿瘤边缘区肿瘤新生血管类型为血管共生;DCE-MRI定量参数Ktrans、Kep与血管共生指数有较好的相关性,有望成为有效检测胶质瘤新生血管的影像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胶质瘤 磁共振成像 图像增强 新生血管化 病理性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Sprague-Dawle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E-MRI定量参数K^(trans)值评估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裸鼠胃癌原位移植瘤的疗效 被引量:10
11
作者 史学莲 时高峰 +2 位作者 王小玲 王琦 刘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43-847,共5页
目的分析MR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定量参数Ktrans值评估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裸鼠胃癌原位移植瘤的疗效。方法建立裸鼠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后,随机分为治疗组(n=15,胃内灌注甲磺酸阿帕替尼100mg/kg体质量)和对照组(n=15,胃内灌注无菌去离子... 目的分析MR动态增强扫描(DCE-MRI)定量参数Ktrans值评估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裸鼠胃癌原位移植瘤的疗效。方法建立裸鼠胃癌原位移植瘤模型后,随机分为治疗组(n=15,胃内灌注甲磺酸阿帕替尼100mg/kg体质量)和对照组(n=15,胃内灌注无菌去离子水),治疗18天后行DCE-MRI,并定量测量Ktrans值。检查结束后,取出瘤体测量微血管密度(MVD)值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并对比组间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MVD值(χ2=4.89,P<0.05)、VEGF水平明显减低(χ2=8.69,P<0.01),治疗组Ktrans值[(0.63±0.05)/min]明显低于对照组[(1.66±0.23)/min;t=17.05,P<0.01]。结论 DCE-MRI定量参数Ktrans值可作为胃癌抗血管生成药物甲磺酸阿帕替尼疗效的评估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胃肿瘤 模型 动物 血管生成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磁共振成像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明多 马晓海 +4 位作者 曾聪贺 冯婷婷 张兆琪 赵欣 赵全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34-837,共4页
目的探讨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的MRI表现差异。方法选取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以高脂饲料喂养加球囊拉伤主动脉的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药物诱发斑块破裂前、后各进行1次MR扫描,之后处死动物,获得主动脉病理资料。对扫描所得数据与... 目的探讨易损斑块与稳定斑块的MRI表现差异。方法选取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以高脂饲料喂养加球囊拉伤主动脉的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药物诱发斑块破裂前、后各进行1次MR扫描,之后处死动物,获得主动脉病理资料。对扫描所得数据与病理所见进行对比。结果 11只实验兔存活,MRI显示主动脉均呈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改变。其中7只成功诱发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共检出75个斑块,其中14个为易损斑块,61个为稳定斑块。MRI表现与病理学所见在纤维帽厚度、斑块面积、脂核面积方面相关度较高。与稳定斑块相比,易损斑块具有薄纤维帽、大脂核以及高脂核/斑块面积比等特点。脂核/斑块面积比是斑块易损性的较强预测因子。结论 MRI能够区分兔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可作为无创检测易损斑块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EN诱发大鼠肝细胞癌模型相关结节的MRI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赵卫东 管生 +2 位作者 周康荣 敖红 陈中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28-830,共3页
目的探讨DEN诱发大鼠肝细胞癌(HCC)过程中不同性质结节的MRI表现.方法Wistar大鼠60只,设实验组(n=50)和正常对照组(n=10),前者饮水中加入二乙基亚硝胺直到第14周,第1~20周随机抽取大鼠进行MRI扫描,次日处死大鼠,观察肝脏并取样送病理,... 目的探讨DEN诱发大鼠肝细胞癌(HCC)过程中不同性质结节的MRI表现.方法Wistar大鼠60只,设实验组(n=50)和正常对照组(n=10),前者饮水中加入二乙基亚硝胺直到第14周,第1~20周随机抽取大鼠进行MRI扫描,次日处死大鼠,观察肝脏并取样送病理,对83个结节的MR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该模型的病变发展过程可分为四期:中毒性肝炎期、轻度肝纤维化期、肝再生结节出现及肝硬化期、HCC期.癌瘤直径可达20 mm以上.在T2WI上可以识别的结节数量多于T1WI,但表现缺乏特异性;癌结节在T1WI上一般呈较低信号.结论DEN诱发大鼠HCC模型可依次出现各种结节,较为适合影像学研究.其细胞毒性反应重,纤维化程度较轻,MR常规平扫对结节的定性价值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肝细胞癌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VX2种植性肝癌模型不同生长期的常规MR和扩散加权成像与病理对照 被引量:5
14
作者 汪俊萍 白人驹 +3 位作者 孙浩然 赵新 李亚军 杨晶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889-1892,共4页
目的初步探讨DWI对监测兔VX2种植性肝癌模型生长特点的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4只,采用开腹下瘤组织块穿刺接种法,每只实验兔接种1个部位,将成功建立模型的38只实验兔随机分为两组(14d组和22d组),分别在规定的时间内行常规MR序列和DWI... 目的初步探讨DWI对监测兔VX2种植性肝癌模型生长特点的价值。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4只,采用开腹下瘤组织块穿刺接种法,每只实验兔接种1个部位,将成功建立模型的38只实验兔随机分为两组(14d组和22d组),分别在规定的时间内行常规MR序列和DWI检查(b=1000s/mm2),分别获得不同时间点肿瘤的ADC图,并对全部肿瘤标本按扫描方向切层并行大体病理检查。结果①两组肿瘤在DWI上均呈明显高信号,与周围肝实质形成鲜明对比;②14d组所有肿瘤的ADC图信号均匀,大体病理显示所有肿瘤质地均匀,无坏死囊变区,与ADC图表现一致;22d组所有肿瘤中心部分在ADC图上均可见斑片状坏死囊变区的信号,且与大体病理所显示的范围基本一致,而在常规T2WI上仅有4例肿瘤中心可见斑片状高信号。结论DWI检查的ADC图可敏感检出肿瘤的坏死囊变区,在动态追踪肿瘤发生、发展和生长特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是常规MR检查的有益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模型 动物 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价TACE联合血管生成抑制剂内皮抑素治疗兔VX2肝移植瘤 被引量:6
15
作者 桑莉 王滨 +4 位作者 刘峰 宁厚法 葛艳明 孙西河 董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27-730,共4页
目的应用DWI观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血管生成抑制剂内皮抑素(ES)对兔VX2肝移植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兔VX2肝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TACE组和抗血管生成组,分别给予不同治疗。DWI观察治疗前后... 目的应用DWI观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血管生成抑制剂内皮抑素(ES)对兔VX2肝移植瘤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兔VX2肝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TACE组和抗血管生成组,分别给予不同治疗。DWI观察治疗前后肿瘤的磁共振信号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变化情况,b值选择350、550和1000s/mm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PCNA的表达。结果肿瘤的接种成功率为100%,两周后可监测到肿瘤。b值为350、550和1000s/mm2时,与对照组相比,TACE组和抗血管生成组术后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为350和550s/mm2时,TACE组和抗血管生成组术后ADC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组、抗血管生成组和对照组瘤灶PCNA增值指数PI分别为0.69±0.11,0.41±0.07和0.72±0.1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NA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有显著影响,TACE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可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模型 动物 抗血管生成 化学栓塞 治疗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istar大鼠C6胶质瘤脑移植模型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易林华 傅相平 +1 位作者 李安民 闫润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7-279,共3页
目的通过观察C6胶质瘤大鼠脑移植模型,了解该模型的生物学特点,以帮助实验中有效应用。方法 Wistar大鼠20只,将活性较好的C6胶质瘤细胞微量移植入大鼠大脑半球,观察肿瘤生长特点及行为学改变。结果肿瘤移植后第3天,TW2即可出现轻微高信... 目的通过观察C6胶质瘤大鼠脑移植模型,了解该模型的生物学特点,以帮助实验中有效应用。方法 Wistar大鼠20只,将活性较好的C6胶质瘤细胞微量移植入大鼠大脑半球,观察肿瘤生长特点及行为学改变。结果肿瘤移植后第3天,TW2即可出现轻微高信号改变。15/18的大鼠在第5天至少能看到2个层面的信号改变。16/18的大鼠在第11天能看见实质性肿瘤。13/18的大鼠第14天生长至半侧大脑的1/2。14/18的大鼠第20天大部分肿瘤达到半侧大脑的2/3,部分生长至对侧半球。结论实验可能的最佳时间窗在14~18 d。同时,肿瘤移植的初始细胞浓度、细胞活性和移植部位可能也对实验时间窗会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6胶质瘤 移植模型 疾病模型 动物 磁共振成像 实验时间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脊髓慢性压迫合并急性压迫的MR扩散张量成像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记存 刘怀军 +2 位作者 徐英进 黄勃源 崔彩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22-226,共5页
目的观察羊脊髓慢性压迫合并急性压迫模型的MR扩散张量成像(DTI)表现。方法健康山羊24只,随机分为A、B组,每组12只。A组为慢性压迫组,B组为慢性压迫合并急性压迫组。将导管球囊通过左侧C3~4椎间孔缓慢插入硬膜外腔。术后第11天经导管... 目的观察羊脊髓慢性压迫合并急性压迫模型的MR扩散张量成像(DTI)表现。方法健康山羊24只,随机分为A、B组,每组12只。A组为慢性压迫组,B组为慢性压迫合并急性压迫组。将导管球囊通过左侧C3~4椎间孔缓慢插入硬膜外腔。术后第11天经导管向球囊内注射生理盐水,对脊髓进行持续压迫。术后第62天,对B组再次经导管外口缓慢注射生理盐水。对动物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常规MR和DTI检查,测量受压脊髓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和各向异性分数(FA)值。术后第63天对受压脊髓进行光镜、电镜检查。结果两组动物术前脊髓运动功能评分均为5分,脊髓ADC值为(1.23±0.05)×10-3mm2/s,FA值为0.72±0.05。术后第63天,A组动物评分降低至(3.42±0.43)分,受压脊髓的ADC值升高至(1.43±0.05)×10-3mm2/s,FA值降低至0.62±0.07,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动物评分降低至(1.13±0.35)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压脊髓的ADC值为(1.26±0.06)×10-3mm2/s,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FA值为0.68±0.06,较术前降低(P〈0.05)。常规MRI均未见异常。两组病理学改变均有脊髓组织水肿、变性、坏死,白质内髓鞘板层状结构紊乱,B组局部细胞水肿更重,并有局灶出血。结论脊髓慢性压迫基础上合并急性压迫时,病理学改变加重,ADC值、FA值可反而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压迫 扩散磁共振成像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SPIO增强MRI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勇刚 朱默 +3 位作者 戴颖钰 陈剑华 倪健坤 郭亮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2-156,共5页
目的:探讨USPIO增强MRI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采用球囊导管损伤主动脉内膜结合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不做干预。观察... 目的:探讨USPIO增强MRI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2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采用球囊导管损伤主动脉内膜结合高脂饮食的方法建立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照组不做干预。观察USPIO增强前后AS斑块MRI信号表现,并与病理检查结果行对照研究。结果:12例兔AS模型成功建立,扫描范围内共发现普鲁士蓝染色阳性斑块67个,USPIO增强前后信号明显改变者共53个。USPIO增强T2WI及T2*WI表现为斑块中央信号减低,其负性强化峰值出现在注射对比剂后96h。USPIO增强3D-TOF序列表现为管壁点状充盈缺损。病理检查发现,氧化铁颗粒主要沉积在内膜下、泡沫细胞中以及泡沫细胞融合崩解的粥样坏死物中。结论:USPIO增强MRI能检出并反映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有望用于对AS病变诊断及斑块稳定性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肺腺癌脑转移动物模型建立及显像的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雷贝 曹杰 +5 位作者 沈杰 赵兰香 梁胜 孟庆刚 谢文晖 杨顺芳 《中国肺癌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391-399,共9页
背景与目的肺癌脑转移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由于脑部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脑转移检测方法的局限性,预后很差。本研究旨在筛选人肺腺癌脑转移细胞株CPA-Yang1-BR以及建立裸小鼠动物模型和检测方法。方法将人肺腺癌细胞株CPA-Yang1-GF... 背景与目的肺癌脑转移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由于脑部结构和功能的特殊性、脑转移检测方法的局限性,预后很差。本研究旨在筛选人肺腺癌脑转移细胞株CPA-Yang1-BR以及建立裸小鼠动物模型和检测方法。方法将人肺腺癌细胞株CPA-Yang1-GFP接种于裸小鼠左心室,约7周-8周后比较三种小动物显像方法:microPET/CT显像,X线、放射性核素、荧光(三合一)活体成像系统和小动物线圈MRI显像,实验证明MRI显像是最准确的小鼠脑转移病灶检测方法。脑核磁共振成像(magnaticresonanceimaging,MRI)显像找到脑转移灶,深麻醉处死裸小鼠取出脑转移病灶,部分病理验证,部分行原代培养后获得人肺腺癌脑转移细胞,再次接种裸小鼠,用上述方法重复以上体内外循环4次,观察脑转移形成情况。结果获得人肺腺癌脑转移细胞株CPA-Yang1-BR及其裸小鼠模型。结论 CPA-Yang1细胞经反复裸小鼠脑组织内外筛选的方法可获得具有高转移潜能的裸小鼠脑转移模型,为肺癌脑转移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小动物线圈MRI或microMRI活体显像是检测小鼠肺癌脑转移敏感、准确、无创伤的显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肿瘤转移 动物模型 PET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模型MR不同序列的表现与病理变化 被引量:5
20
作者 崔延安 刘钊 黄海青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957-1960,共4页
目的观察兔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RA)模型建立过程中各阶段不同序列的MRI表现与病理变化。方法14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五组,采用卵蛋白诱导建立RA模型,分别于注药后1、2、4、6及8周行MR和病理检查。采用FS-3D-FISP、FS-3D-FLASH序... 目的观察兔膝关节类风湿关节炎(RA)模型建立过程中各阶段不同序列的MRI表现与病理变化。方法14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五组,采用卵蛋白诱导建立RA模型,分别于注药后1、2、4、6及8周行MR和病理检查。采用FS-3D-FISP、FS-3D-FLASH序列平扫和增强MR扫描。结果第一阶段MRI表现为关节腔积液,与大体标本相符合。第二、三阶段MRI表现为滑膜增厚和软骨的破坏,与病理检查相一致(Kappa值>0.75)。结论MRI能够显示兔膝关节RA模型早中期的病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模型 动物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