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XGBoost算法的v_(P)/v_(S)预测及其在储层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
作者 田仁飞 李山 +1 位作者 刘涛 景洋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3-663,共11页
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地层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在勘探实践中发现,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断层发育、断距小,类型多样且成因复杂,给勘探、开发带来了较多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变得至关重要。在分析大牛地气田敏感弹... 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地层蕴含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在勘探实践中发现,大牛地气田马家沟组断层发育、断距小,类型多样且成因复杂,给勘探、开发带来了较多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变得至关重要。在分析大牛地气田敏感弹性参数的基础上,建立地震属性与储层纵横波速度比(v_(P)/v_(S))的关系,提出一种基于XGBoost算法的地震多属性v_(P)/v_(S)预测方法。为了进一步提升XGBoost算法的预测精度和泛化能力,采用贝叶斯算法对XGBoost算法的超参数进行优化,从而找到最佳的超参数组合,以确保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上的性能均能得到提升。将XGBoost算法应用于Marmousi 2模型进行横波速度预测,预测值与实际值相关系数超过0.88,而均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低于6.55×10^(-7)和4%,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应用该方法获得的v_(P)/v_(S)成功识别出含气储层,结果与实际钻井数据一致。理论模型和实际数据应用结果表明,XGBoost作为一种强大的机器学习算法预测精度较高,为直接由叠后地震属性预测v_(P)/v_(S)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波速度 碳酸盐岩储层 地震属性 XGBoost算法 纵横波速度比(v_(p)/v_(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各向异性TI介质中的P/S波快速解耦技术及在弹性波逆时偏移中的应用
2
作者 张辉 尹国庆 +8 位作者 徐珂 王志民 王海应 梁景瑞 来姝君 左佳卉 鲜成钢 申颍浩 赵杨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70-683,共14页
随着多分量采集技术的发展,弹性波逆时偏移技术在三维各向异性介质复杂地质构造成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耦合的P波场和S波场,会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串扰噪声,降低弹性波逆时偏移的成像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针对具有倾斜各向异... 随着多分量采集技术的发展,弹性波逆时偏移技术在三维各向异性介质复杂地质构造成像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耦合的P波场和S波场,会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串扰噪声,降低弹性波逆时偏移的成像精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针对具有倾斜各向异性对称轴的三维横向各向同性(Transverse Isotropy,TI)介质,提出了一种矢量弹性波场快速解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偏移剖面的成像质量.该方法首先通过坐标转换,将观测系统坐标系的垂直轴旋转到TI介质的对称轴方向,在新坐标系下,根据具有垂直对称轴的三维横向各向同性(Vertical Transverse Isotropy,VTI)介质中的分解算子,推导出三维TI介质解耦算子表达式.接着引入一种在空间域快速计算分解波场的方法,来实现空间域矢量P波场和S波场分离,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最后,通过点积成像条件,将提出的P/S波分解方法引入到三维TI介质弹性波逆时偏移中,得到高精度的PP和PS成像.与以往的波场分解方法相比,本文方法具有数值稳定和计算效率高的特点.数值算例表明,应用上述三维TI分解算子得到的偏移剖面有效压制了噪声,提高了成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各向异性介质 弹性波逆时偏移 矢量p/s波场分解 多分量地震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urvey of Land Data Acquisition and Processing
3
作者 Oz Yilmaz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F07期28-35,共8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面波相位测量和P波到时检测台站时钟错误和极性反转
4
作者 赵顺 马知途 +2 位作者 孙耀充 薛梅 王晓美 《地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6-373,共18页
地震观测中会遇到台站出现时钟错误和波形极性反转等问题,需要在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其进行检测和校正。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面波相位测量和P波到时检测台站时钟错误和极性反转的方法,并使用该方法检测了全球30个台网的2010... 地震观测中会遇到台站出现时钟错误和波形极性反转等问题,需要在地震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其进行检测和校正。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面波相位测量和P波到时检测台站时钟错误和极性反转的方法,并使用该方法检测了全球30个台网的2010个台站2008—2012年期间记录到的M_(W)≥5.5事件的长周期地震波形数据,对处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个台站的14个时段出现大于10 s的时钟错误,7个台站的8个时段发生了波形极性反转,表明此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地震台站出现的较大时钟错误和极性反转的时段,在提高全球面波地震成像质量的同时,也为使用相关数据的震源机制反演等研究提供参考。但本文方法难以处理单个事件或时间长度小于1天的时钟错误和极性反转问题,无法对数秒或更小的时钟偏差进行有效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台站 时钟错误 极性反转 互相关分析 p波到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地震P波和S波初至时间自动拾取的新方法 被引量:26
5
作者 何先龙 佘天莉 高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519-2527,共9页
地震P波、S波初至时间的拾取是地震波分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波初至时间自动拾取的方法:首先,把地震波的三分量时程曲线变换为一组空间向的能量变化率时程曲线;然后对能量变化率时程曲线进行STA/LTA(Short Time Av... 地震P波、S波初至时间的拾取是地震波分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地震波初至时间自动拾取的方法:首先,把地震波的三分量时程曲线变换为一组空间向的能量变化率时程曲线;然后对能量变化率时程曲线进行STA/LTA(Short Time Average/Long Time Average,短时间的均值/长时间的均值)处理,拾取地震P波和S波的大致初至时间;最后提出采用一种二次方自回归模型对初至附近的能量变化率曲线进行二次方自回归处理,精确拾取出P波和S波的初至时间.本文采用了10组芦山地震的记录数据和150组汶川地震的记录数据对此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检验.以人工拾取结果为参考,此方法具有很高的准确率和稳定性,同时,相比于常用的STA/LTA方法和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kaike信息准则)方法,此方法在计算时间效率方面稍微逊色,但是对S波初至时间的拾取精度和可靠性更高.此方法丰富了地震P波、S波初至时间的自动拾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初至 能量变化率 sTA/LTA方法和AIC方法 二次方自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高频GPS进行地表同震位移监测及震相识别 被引量:48
6
作者 张小红 郭斐 +1 位作者 郭博峰 吕翠仙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12-1918,共7页
结合日本3.11大地震,利用近震区和远震区若干测站的高频GPS观测数据,采用动态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分析了强震时复杂的地表运动时序,获得了地表同震位移.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S变换对高频GPS地震波进行震相识别,有效拾取了P波初至,反演了P波... 结合日本3.11大地震,利用近震区和远震区若干测站的高频GPS观测数据,采用动态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分析了强震时复杂的地表运动时序,获得了地表同震位移.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S变换对高频GPS地震波进行震相识别,有效拾取了P波初至,反演了P波传播速度并与地震仪数据、USGS提供的参考值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为后续地震应急、地震预警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的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Gps 同震位移 日本地震 震相识别 p波初至 s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地震预警P波与S波复合自动快速识别的理论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子珺 赵伯明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1-127,共7页
基于我国高速铁路沿线路排列的原位地震监测网络所必需的单台站预警模式,提出适合高速铁路单台站快速准确地震预警的P波与S波复合自动快速识别的理论方法。首先通过极化分析方法分离P波和S波;然后利用改进的短时窗信号平均值与长时窗信... 基于我国高速铁路沿线路排列的原位地震监测网络所必需的单台站预警模式,提出适合高速铁路单台站快速准确地震预警的P波与S波复合自动快速识别的理论方法。首先通过极化分析方法分离P波和S波;然后利用改进的短时窗信号平均值与长时窗信号平均值之比的方法初步确定P波与S波的到时范围;最后通过改良的基于高阶统计量的赤池信息量准则算法推导P波与S波的精确到时。整理和分析具有代表性的2008年汶川Ms8.0级地震的主震及余震记录1 548条,以此对该理论方法进行综合验证。通过计算震相拾取率与偏差可知,与既有的方法相比,该理论方法可以实时、准确、快速、有效地对具有复杂的震源、传播路径以及场地效应的地震进行预警,能够满足高速铁路单台站地震预警的严格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地震预警 p s 单台站预警 到达时间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层人工地震P波和S波资料揭示的郑州老鸦陈断层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刘保金 赵成彬 +3 位作者 尹功明 田勤俭 刘尧兴 酆少英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05-515,共11页
断层活动性的探测研究是城市防震减灾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查明郑州老鸦陈断层的位置、性质及其活动性,2006年底跨老鸦陈断层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P波和S波探测,通过采用不同的地震波激发源、不同的观测系统参数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获... 断层活动性的探测研究是城市防震减灾的基础性工作。为了查明郑州老鸦陈断层的位置、性质及其活动性,2006年底跨老鸦陈断层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浅层地震P波和S波探测,通过采用不同的地震波激发源、不同的观测系统参数相结合的工作方法,获得了沿剖面不同深度的地下细结构图像,揭示了老鸦陈断层的形态和特征。结果表明,老鸦陈断层为一条倾向NE、走向NW的正断层,该断层错断了新近系(N)以前的地层,在Q+N地层内部没有发现断层引起的地层错断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鸦陈断层 浅层地震p波和s波勘探 断层活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频分析的微震P波和S波到时联合拾取方法 被引量:11
9
作者 贾宝新 李峰 +2 位作者 周琳力 王帅 刘家顺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53-1265,共13页
微震信号到时的精确拾取是震源定位的重要前提,准确获取微震信号P波、S波到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基于时频分析原理与到时拾取原理,提出了基于时频分析的下山比较法。该方法的时频分析原理通过语谱图、功率密度谱图、连续两次FIR带通滤... 微震信号到时的精确拾取是震源定位的重要前提,准确获取微震信号P波、S波到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基于时频分析原理与到时拾取原理,提出了基于时频分析的下山比较法。该方法的时频分析原理通过语谱图、功率密度谱图、连续两次FIR带通滤波获取了背景噪声的位置和规律、P波和S波初至前后微震信号的频率、振幅、能量变化以及光滑且利于迭代平均值比较的波形。该方法的到时拾取原理通过将全子波振幅的数学期望设置为阈值,并遵循P波和S波功率大小、到达先后、波形重叠三大关系迭代比较微震信号子波振幅,从而获得P波精确到时和S波峰值到时。利用模型试验比较了该方法较改进长短时窗(STA/LTA)方法的优越性,并在工程实例中获得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比改进STA/LTA方法,前者可同时拾取P波精确到时与S波峰值到时而后者只能拾取P波精确到时,前者P波平均时差、标准差分别为后者的6.18‰、3.98‰,前者单次拾取所需平均计算时间、标准差分别为后者的43.99%、10.54%,前者到时拾取失败比例为0,而后者为15.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频分析 FIR带通滤波 ps波到时拾取 TFA-DC方法 改进sTA/LTA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SP记录的纵、横波分离方法与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尧德中 周熙襄 钟本善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623-628,共6页
VSP地震记录的纵、横渡分离方法可分为运动学和动力学两类。本文所述方法属于动力学方法。它基于纵、横波偏振特性的差异,将频率波数域中用体变系数表示的纵波(或用协变系数表示的横波),在排斥横波(或纵波)的情况下,用已知的位移场表示... VSP地震记录的纵、横渡分离方法可分为运动学和动力学两类。本文所述方法属于动力学方法。它基于纵、横波偏振特性的差异,将频率波数域中用体变系数表示的纵波(或用协变系数表示的横波),在排斥横波(或纵波)的情况下,用已知的位移场表示出来,从而得到分离的纵波与横波。模拟和实际资料的试算表明,该方法的处理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地震剖面 波场分离 偏振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SP横波速度反演实用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继国 牟风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7-701,共5页
利用VSP转换波旅行时,通过迭代可得到较为精确的横波层速度。本文从理论模型出发,研究不同初值方法、不同旅行时拾取误差及纵波速度误差对横波反演结果的影响。理论模型计算表明:用纵波速度和纵横波速度比估算横波速度值,且以假定地层... 利用VSP转换波旅行时,通过迭代可得到较为精确的横波层速度。本文从理论模型出发,研究不同初值方法、不同旅行时拾取误差及纵波速度误差对横波反演结果的影响。理论模型计算表明:用纵波速度和纵横波速度比估算横波速度值,且以假定地层为均匀介质时的横波速度为初值,对迭代结果不会产生不利影响;转换波旅行时拾取误差对反演结果会造成较大误差;当纵波速度出现误差时,对反演结果的影响仅限于最后一层的计算,对其他地层横波速度的计算影响较小。应用实例说明,地下倾角较小时,横向速度变化不大,同一口井反演出的横波速度相似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波速度反演 Vsp 旅行时拾取误差 纵波速度误差 速度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时移层析成像方法揭示与2014年云南鲁甸M_(S)6.5地震有关的P波速度变化 被引量:5
12
作者 曹颖 黄江培 +1 位作者 钱佳威 付虹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69-1584,共16页
基于双差层析成像的时移层析成像方法能够获得不同时间段之间的地下介质的速度变化,且不同的数据分布和质量对结果影响较小.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云南地震区域台网所记录到的P波绝对到时及相对到时数据,利用时移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2014年... 基于双差层析成像的时移层析成像方法能够获得不同时间段之间的地下介质的速度变化,且不同的数据分布和质量对结果影响较小.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云南地震区域台网所记录到的P波绝对到时及相对到时数据,利用时移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2014年鲁甸M S6.5地震发生前后震源区高精度的P波速度变化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2014年鲁甸地震发生后,震源区同震期P波速度下降,但没有下降至最大,而是在震后1—4个月内下降至最大,接着P波速度开始上升,震源区开始愈合,愈合过程从浅层逐渐发展至深层,逐渐恢复至震前水平.同时发现在空间上P波速度变化与余震分布变化相一致,鲁甸地震同震应力变化与速度变化之间也有较好的一致性,所以认为地震引起的应力变化是造成鲁甸地震速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余震的动态和静态应力造成了震源区介质物理属性的改变从而影响了P波速度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甸地震 时移层析成像 p波速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V波AVO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正文 胡光岷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73-79,共7页
文章详细论述了P-SV波AVO分析方法及理论模型试算结果分析。
关键词 p-sV波 Zeoppriz方程 AVO分析 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时移层析成像方法分析2014年云南景谷M_(S)6.6地震震源区的P波速度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曹颖 钱佳威 +2 位作者 黄江培 张国权 付虹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563-1585,共23页
为了获得2014年景谷M_(S)6.6地震发生前后10a间震源区高空间分辨率的P波速度变化,文中基于200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由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所记录的景谷地震震源区的地震资料,首先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联合绝对到时和相对到时反演... 为了获得2014年景谷M_(S)6.6地震发生前后10a间震源区高空间分辨率的P波速度变化,文中基于2008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由云南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所记录的景谷地震震源区的地震资料,首先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联合绝对到时和相对到时反演了景谷地震震源区高分辨率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景谷地震的余震序列分布于P波高速异常区及低速异常区的交界处,与澜沧江断裂有所相交的断裂处于低速异常区,这可能与断层中的流体有关。然后采用基于双差层析成像的时移层析成像方法得到了不同时间段之间的P波速度变化的时空分布,并结合已有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成果,对P波速度的变化特征及其机制进行了探究,得到几点认识:1)景谷主震震中附近浅层深度的P波速度最大降幅为0.2%,在景谷主震发生2个月后出现,主要受岩石破坏影响所致。2)5~15km深度处整体存在P波速度上升条带区域,推测该区域为高强度、高阻介质的脆韧性转换带,不受主震发生的影响。在2014年12月6日M_(S)5.8及M_(S)5.9余震发生后,余震分布方向发生了明显变化,震源深度加深,脆韧性转换带受其影响使得P波速度下降了3.8%。3)震后约3a,P波速度上升并超过震前水平,可能在震源区的愈合过程中还包含了2018年9月8日云南墨江MS5.9地震发生前的应力积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谷地震 时移层析成像 双差层析成像 p波速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波变换的矿震波的P波和S波的识别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彦江 潘一山 《煤矿开采》 2007年第6期1-4,共4页
对矿震震相的自动识别是矿震信号分析和处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基于小波变换的多尺度分析思想,采用对信号进行小波处理后的小波系数代替原始信号,应用包含在小波变换系数中的信号偏振信息,提出了确定三分向的矿震信号P波和S波震相的小波... 对矿震震相的自动识别是矿震信号分析和处理的主要目标之一。基于小波变换的多尺度分析思想,采用对信号进行小波处理后的小波系数代替原始信号,应用包含在小波变换系数中的信号偏振信息,提出了确定三分向的矿震信号P波和S波震相的小波变换方法。通过对矿震数据进行小波变换得到不同尺度下的P波和S波识别因子,进而形成确定P波和S波的特征函数,从而确定P波和S波的到时。通过用小波变换对木城涧矿矿震的实际资料进行处理分析,实现了P波和S波到时的自动拾取,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震数据 小波和小波变换 p波和s波的到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振幅为特征函数拾取P波、S波震相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启成 何书耕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1-316,共6页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长短时均值比法进行改进:1)使长短时均值比法作为分子的异常项不包含在作为正常项的分母中,突出其表现异常的能力;2)用振幅的4次方作为特征函数,使特征函数体现震相到时特点,拾取震相到时问题转化为寻找特征函数最大值...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长短时均值比法进行改进:1)使长短时均值比法作为分子的异常项不包含在作为正常项的分母中,突出其表现异常的能力;2)用振幅的4次方作为特征函数,使特征函数体现震相到时特点,拾取震相到时问题转化为寻找特征函数最大值问题;3)仅用竖直向记录拾取P波,用东西、南北两向记录联合拾取S波;4)定义用长短时均值比拾取有效波的第一个峰值为拾取到时阈值的上限,拾取干扰波最大峰值为阈值下限,证实了用振幅4次方作为特征函数拾取震相,其阈值上、下限相差明显,可以定义地震震相到时阈值为阈值下限的2倍;5)明确规定分子的短时间仅仅采用3个记录,当3个记录点包含震相初至的波峰(波谷)和前后次极大值时,长短时均值比一定可得到一个极大值,中间的数据点对应的时刻为震相初至。用改进的方法拾取100个有明显震相的地震记录震相到时,准确度很高。本文方法可以视为是对长短时均值比法的拓展,在确定P波到时阈值后,可以用于地震预警工作中的P波到时的自动拾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波到时 p波到时 振幅 长短时均值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图像变形的PP与PS波层位直接匹配 被引量:6
17
作者 蒋雪珍 芦俊 王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06-1117,共12页
多分量地震资料的矢量偏移、多波地震资料的联合解释与反演均需要估算纵横波的速度比,实现纵波与转换横波在时间或深度域的匹配.基于DTW,本文实现了一种适用于PP与PS波直接匹配的动态图像变形算法.该算法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使用二阶对... 多分量地震资料的矢量偏移、多波地震资料的联合解释与反演均需要估算纵横波的速度比,实现纵波与转换横波在时间或深度域的匹配.基于DTW,本文实现了一种适用于PP与PS波直接匹配的动态图像变形算法.该算法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使用二阶对称动态规划算法逐样点递归计算PP与PS波走时或深度的误差累积和;其次,在以误差累积和为目标函数的回溯阶段设定变形窗,并在纵横波速比约束的变形窗内递归回溯搜索匹配路径;最后,根据最大相关系数判定准则在匹配路径中确定最佳匹配路径,获得使PP与PS波匹配的拉伸或压缩时移量.利用所获得的拉伸压缩时移量计算纵横波速度比就可以实现PP与PS波之间的匹配.模型与实际陆上多分量地震资料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匹配精度,且对于信噪比、相似度较低的多分量地震资料,该方法也能产生较好的匹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分量地震 动态图像变形 纵横波速比 匹配 最大相关系数判定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改进STA/LTA与MLoG算子的微震P波到时自动拾取方法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议迎 丁仁伟 +3 位作者 李建平 赵俐红 赵硕 张硕伟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0,共10页
在非常规低渗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微震P波震相到时的精确拾取是实时监测诱导水力压裂动态变化的一项关键技术。然而,传统的STA/LTA震相拾取方法存在低效率、低精度等问题。为提高低信噪比微震事件到时拾取的准确性和分辨率,提出一种联合... 在非常规低渗油气藏开发过程中,微震P波震相到时的精确拾取是实时监测诱导水力压裂动态变化的一项关键技术。然而,传统的STA/LTA震相拾取方法存在低效率、低精度等问题。为提高低信噪比微震事件到时拾取的准确性和分辨率,提出一种联合改进型STA/LTA算法和MLoG算子的微震P波震相到时自动拾取方法。先通过MLoG算子对微震数据进行滤波处理,以提高信号的信噪比;再利用改进的特征函数计算STA/LTA拾取微震P波到时。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的验算结果表明,本方法不仅可实现低信噪比微震数据P波到时的自动拾取,而且所拾取的P波到时精度高、鲁棒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型sTA/LTA MLoG算子滤波 特征函数 低信噪比 p波到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V转换波勘探和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钱荣钧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6期619-633,736,共16页
转换波采集方便、成本较低,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按纵横波速度比对转换波进行不对称抽道集,然后采用双曲线拟合方法求取转换波的叠加速度,并提出用压缩转换波的办法制作纵波和转换波的振幅比剖面;在确定纵波和转换波的层位对应关系... 转换波采集方便、成本较低,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按纵横波速度比对转换波进行不对称抽道集,然后采用双曲线拟合方法求取转换波的叠加速度,并提出用压缩转换波的办法制作纵波和转换波的振幅比剖面;在确定纵波和转换波的层位对应关系之后,求取速度比及泊松比剖面。利用上述方法对YM地区的实际转换波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获得了一般单纯纵波勘探所得不到的有用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勘探 转换波采集 纵横波速度分析和振幅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种VSP联合预测井周含气储层优势发育方位
20
作者 杨飚 王熙明 +2 位作者 李彦鹏 李云龙 张山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F07期141-143,167,共4页
在非均质性较强的油气田进行水平钻井的成本和风险都比较大,如何确定井周储层的优势发育方位一直是困扰勘探工作的主要问题。为此.吐哈油田尝试用Walk-around与Walk—away VSP相结合预测井周含气储层优势发育方位。通过利用Walk-aroun... 在非均质性较强的油气田进行水平钻井的成本和风险都比较大,如何确定井周储层的优势发育方位一直是困扰勘探工作的主要问题。为此.吐哈油田尝试用Walk-around与Walk—away VSP相结合预测井周含气储层优势发育方位。通过利用Walk-aroundVSP密集环形布点激发的特性,全方位研究井周储层发育规律,建立了VSP地震属性与储层含气性的关系,并据此预测了各含气储层段的优势发育方位,为水平井侧钻提供了可靠资料。同时数据处理获得了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的P—P波和P—S波成像资料,计算了P—P波与P—S波振幅比.提取了下行波吸收曲线、纵横波射线速度比曲线,导出了Walk-away VSP/Walk-around VSP的AVO/拟AVO异常。Walk-around VSP与Walk—away VSP相结合.利用多属性综合研究储层优势发育方位.是VSP方法的新应用。从已取得的成果看.这种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p 纵波零偏Vsp 横波零偏Vsp 地震属性 含气储层 方位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