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Johnson-Cook、修正的Zerilli-Armstrong及Arrhenius本构模型对奥氏体不锈钢流变应力的预测
1
作者 邬宇轩 李静媛 侯艳阳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23,16,共8页
研究了Johnson-Cook(JC)、修正的Zerilli-Armstrong(m-ZA)和应变补偿的Arrhenius型本构模型对304奥氏体不锈钢高温流变行为的表征能力。利用温度(1173~1473 K)、应变(0.1~0.8)和应变速率(0.01~10 s^(-1))等温热压缩试验的真应力-应变数... 研究了Johnson-Cook(JC)、修正的Zerilli-Armstrong(m-ZA)和应变补偿的Arrhenius型本构模型对304奥氏体不锈钢高温流变行为的表征能力。利用温度(1173~1473 K)、应变(0.1~0.8)和应变速率(0.01~10 s^(-1))等温热压缩试验的真应力-应变数据来计算3种本构模型的材料常数。通过比较预测结果的相关系数和平均绝对误差、描述变形行为的能力、涉及的材料常数的数量,评估了这3种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JC模型无法很准确地描述304奥氏体不锈钢在上述热加工区域的流变行为;m-ZA模型的预测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相对较好;应变补偿的Arrhenius型方程比修正的ZA模型需要更多的材料常数和更多的计算时间,但可以更准确地跟踪变形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04奥氏体不锈钢 变形行为 Johnson-Cook 修正的Zerilli-Armstrong arrhenius型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rhenius与机器学习的TC21钛合金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孙岑花 施文鹏 +2 位作者 王津 陈韬 江五贵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2-110,共9页
目的比较Arrhenius方程和机器学习方法在TC21钛合金本构模型建立中的优劣,为TC21钛合金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性能预测、优化设计和安全评估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使用Gleeble-3500热模拟机,获取了锻态TC21钛合金在不同温度和应变速率下... 目的比较Arrhenius方程和机器学习方法在TC21钛合金本构模型建立中的优劣,为TC21钛合金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性能预测、优化设计和安全评估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通过使用Gleeble-3500热模拟机,获取了锻态TC21钛合金在不同温度和应变速率下的真实应力应变数据。基于实验结果,分别采用Arrhenius方法和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了相应的本构模型。相较于基于热力学原理的Arrhenius本构方程,采用支持向量机方法的本构模型更为先进。该模型能够从有限的数据中深入挖掘材料性能与温度、应变速率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从而更准确地预测TC21钛合金在不同条件下的力学性能。为了全面评估这2种模型的预测准确性,计算了它们的模型相关系数和均方根误差。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机器学习的本构模型在预测TC21钛合金的应力应变行为方面展现出显著的优势。其相关系数高达0.9774,远高于Arrhenius模型的0.9317。在评估预测精度的均方根误差上,机器学习方法也表现出色,仅为5.49,相较于Arrhenius模型的20.67显著降低。结论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的TC21钛合金本构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和可靠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这将为钛合金的性能预测、优化设计和安全评估提供更为准确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21钛合金 本构模型 arrhenius方程 机器学习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P1180钢的热变形Arrhenius本构模型 被引量:1
3
作者 高兴健 刘鑫 +1 位作者 罗健 王文礼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8-116,共9页
目的研究DP1180钢热变形行为,为热加工数值模拟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利用热模拟试验机Gleeble-3800对DP1180钢在变形温度为950~1250℃和应变速率为0.001~1 s^(-1)条件下进行高温拉伸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不同变形温度及应变速率下的真应... 目的研究DP1180钢热变形行为,为热加工数值模拟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利用热模拟试验机Gleeble-3800对DP1180钢在变形温度为950~1250℃和应变速率为0.001~1 s^(-1)条件下进行高温拉伸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不同变形温度及应变速率下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基于Arrhenius双曲正弦本构模型,考虑应变对特征参数的影响,选取应变范围为0.04~0.2的应力,通过四次多项式拟合建立DP1180钢的热变形本构模型,并通过对比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采用相关性及误差分析验证本构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DP1180钢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在应变速率为1s^(-1)时呈现明显动态再结晶特征,高温流变应力随变形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应变速率的增大而增大。考虑应变影响的本构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相关系数为0.9873,平均相对误差为5.18%,吻合度较高。结论DP1180钢的高温流变应力受材料加工硬化与动态软化相互竞争的影响,在高变形温度、低应变速率条件下软化机作用更加明显。考虑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及应变量建立的Arrhenius本构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以对DP1180钢热变形过程中的流变应力进行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1180钢 高温拉伸 arrhenius本构模型 流变应力 预测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煤阶煤大分子模型构建及对比
4
作者 张晨 张松航 +3 位作者 唐书恒 张守仁 李哲 范志辉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9-855,共17页
煤大分子模型是研究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高效利用的基础,然而,当前尚缺乏反映不同煤阶煤性质的大分子模型的构建和对比。为此,本研究利用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以及核磁共振碳谱、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测试手段,结合前人数据,构建... 煤大分子模型是研究煤的物理化学性质和高效利用的基础,然而,当前尚缺乏反映不同煤阶煤性质的大分子模型的构建和对比。为此,本研究利用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以及核磁共振碳谱、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测试手段,结合前人数据,构建并搜集了河曲煤、孝义煤、店坪煤、高阳煤、阳泉煤、赵庄煤等横跨褐煤到无烟煤(R_(O)=0.46%~3.21%)的13个不同煤阶煤大分子模型序列。煤大分子结构参数显示,随煤阶升高,芳香结构中芳碳率呈3阶段增加演化趋势;桥周比、桥接芳碳均线性增加,侧支芳碳、氧接芳碳在煤变质第一次跃变点以前快速减少。脂肪结构中脂碳率与芳碳率相反,呈3阶段减小趋势;甲基碳第一次跃变点之前增加最后减小;亚甲基碳呈波动变化与三次煤化跃变对应;氧接脂碳的变化情况规律不明显。含氧官能团含量则随煤阶的升高而减少。范德华能和键伸缩能的降低对分子稳定性起主导作用,氢键能只在低阶煤(褐煤)和中阶煤(长焰煤、气煤)及分子之间起作用。低阶煤(褐煤)和中阶煤(长焰煤到瘦煤)的多分子总能量低于等量单分子的能量,而高阶煤(贫煤和无烟煤)由于π-π作用多分子能量高于等量单分子能量。总体上,文中所建大分子模型序列反映了煤变质规律,揭示了煤分子能量构成。研究成果有望能为进一步的煤大分子模拟工作提供基础煤分子构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模型 官能团 能量 煤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相角与幅值跳变的构网型储能短路电流特性及其计算模型
5
作者 邵尹池 巩宇 +3 位作者 牛萌 杨若奂 刘雅婷 丁然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51-2461,共11页
构网型储能是提升弱电网工况下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手段。然而,关于构网型储能接入电网的短路电流模型相关研究尚不充分。现有文献通常基于构网型储能的机电暂态模型分析构网型储能的短路电流,难以反映线路感性、容性元件导致的短路电... 构网型储能是提升弱电网工况下电力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手段。然而,关于构网型储能接入电网的短路电流模型相关研究尚不充分。现有文献通常基于构网型储能的机电暂态模型分析构网型储能的短路电流,难以反映线路感性、容性元件导致的短路电流瞬态变化,导致继电保护参数整定、控制参数优化困难。本工作在电磁暂态时间尺度构建了构网型储能接入电网的等效模型,根据电网故障下电压幅值和相角的阶跃特性建立了构网型储能内电势相角变化量和幅值变换量在时域下动态响应模型,定量分析了构网型储能控制参数与构网型储能内电势相角和幅值响应速度、超调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构网型储能不同控制参数下的阻尼特性,系统性分析了计及相角突变和幅值突变的构网型储能短路电流计算方法。经仿真验证,所提方法在对称与不对称故障工况下均适用,偏差校核结果表明本工作所提出的计算模型可较为精确地量化构网型储能短路电流水平,可为电网运营商及调度人员评估构网型储能短路电流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动态特性 短路电流 控制参数 计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构网型储能性能评估系统的开发测试
6
作者 魏于凯 贺春 +2 位作者 陈卓 李宗原 郭寅远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59-168,共10页
针对构网型储能(grid-forming energy storage,GFES)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产品质量的不均衡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熵权-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模型的GFES系统性能评估方法,设计并开发了融... 针对构网型储能(grid-forming energy storage,GFES)市场的快速发展和产品质量的不均衡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熵权-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模型的GFES系统性能评估方法,设计并开发了融合产品性能测试与多维度评价的GFES评估系统平台。首先,选取惯量支撑、一次调频、低电压穿越和能量转换4项关键性指标作为GFES性能评估体系,并给出了相应的测试方法和量化指标。然后,详细介绍了测试评估系统的硬件环境和软件平台,通过简化传统的人工测试方法提高检测效率。最后,利用GFES的实测波形作为样本数据对评估系统平台进行实验验证,并通过对不同类型和功率等级的GFES进行量化对比分析,证明了评估系统检测的准确性和评价体系模型的有效性,为推动GFES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权-TOPSIS模型 储能 指标体系 性能检测 评估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智能算法的9310钢本构模型优化 被引量:2
7
作者 施文鹏 孙岑花 +2 位作者 李佳俊 王宇航 董显娟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1-180,共10页
目的研究9310钢在变形温度为800~1200℃、应变速率为0.01~50s-1和高度压下量为70%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建立预测效果相对较好的9310钢本构模型。方法使用Gleeble-3800热模拟机对9310钢进行等温恒应变速率热压缩实验,基于热压缩实验数据,... 目的研究9310钢在变形温度为800~1200℃、应变速率为0.01~50s-1和高度压下量为70%条件下的热变形行为,建立预测效果相对较好的9310钢本构模型。方法使用Gleeble-3800热模拟机对9310钢进行等温恒应变速率热压缩实验,基于热压缩实验数据,分析了应变速率对9310钢流动软化效应的影响,建立了考虑应变补偿的Arrhenius本构模型与支持向量回归(SVR)本构模型,并进行了模型精度分析,之后引入人工神经网络(ANN)智能算法优化了Arrhenius本构模型。结果与变形温度相比,应变速率对9310钢流动软化效应的影响更为显著。相较于支持向量回归(SVR)本构模型,考虑应变补偿的Arrhenius本构模型精度更高,其相关系数R为0.9934,平均相对误差(AARE)和均方误差(MSE)分别为0.0556和89.362,它在预测高应变速率(1、10、50 s-1)流动应力时出现了较大偏差,经ANN智能算法优化后,相关系数R提高至0.9991,AARE和MSE分别降至0.0199和9.998,且绝对误差在±10MPa以内的预测流动应力占比为98.34%。结论在低应变速率(0.01 s-1)下软化效应更强,在高应变速率(10 s-1)下再结晶程度较低,软化效应较弱。ANN智能算法优化后的Arrhenius本构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能较准确地预测9310钢的流动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310钢 本构模型 arrhenius型本构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ANN) 智能算法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机制与沉积构型模式——定量化水槽沉积模拟实验研究
8
作者 冯文杰 曹荆楚 +4 位作者 张昌民 钱其豪 张涛 雷涛 周志成 《沉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82-796,I0006,共16页
【目的】砂质辫状河沉积过程中,辫状水道频繁、快速且持续变迁,导致辫状河沉积体内部最终保存的心滩和辫状水道均遭受严重侵蚀改造,表现为形态破碎、规模偏小且定量关系模型不明,传统的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无法有效指导地下储层表征。为... 【目的】砂质辫状河沉积过程中,辫状水道频繁、快速且持续变迁,导致辫状河沉积体内部最终保存的心滩和辫状水道均遭受严重侵蚀改造,表现为形态破碎、规模偏小且定量关系模型不明,传统的砂质辫状河沉积模式无法有效指导地下储层表征。为明确砂质辫状河沉积演化机制,构建可靠的沉积构型模式与定量规模关系模型,采用水槽实验开展沉积过程模拟、测绘及定量化解剖。【方法】通过水槽实验,在固定边界条件限制下,模拟砂质辫状河形成与演化过程,利用激光扫描仪按固定时间间隔获取实验地貌形态数据并精确重构模拟辫状河三维沉积构型模型,进一步开展沉积演化机制分析、沉积构型解剖及构型单元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构建。【结果】(1)砂质辫状河沉积初期,沉积物顺流发生底床搬运并形成初始心滩,分散水流受阻汇集成水道并进一步形成朵状初始心滩,随后辫状水道改造初始心滩并逐步形成稳定的水道网络与心滩格局;(2)在辫状河形成后,辫状水道与心滩持续协同演化,主要存在三种演化机制,包括辫状水道侧积主导心滩侧向增生、辫状水道废弃充填并与心滩叠合、辫状水道汇水冲刷导致下游心滩重塑;(3)模拟过程中,心滩通常在1~6个模拟期次内形成并持续生长至最大规模,随后在3~8个模拟期次内遭受连续侵蚀而规模减小,最终仅约36%的区域得以保存;(4)模拟结束后,辫状河沉积体内部以辫状水道沉积为主,其占比约57.9%,可分为复杂叠切水道、下切水道、孤立水道,心滩多遭受水道侵蚀改造,其规模较小、形态破碎;(5)最终保存的沉积体内部,辫状水道平均宽厚比为14.1,其内部增生体宽厚比为13.7,心滩宽厚比为19.8,其内部增生体宽厚比为25.4。【结论】该研究明确了砂质辫状河沉积体在辫状水道网络持续、高强度侵蚀改造后形成的复杂沉积构型样式,建立了内部构型单元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为地下储层表征提供了更贴近地质实际的定量化沉积构型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辫状河 定量化水槽实验 沉积演化 沉积 定量规模与关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电网下跟/构网型变流器并联系统的阻抗频率耦合及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盛李龙 许津铭 +3 位作者 李威 康嘉华 郄朝辉 谢少军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37,共11页
在含跟网型光伏及构网型储能的异构系统中,利用阻抗分析法可以研究构网型变流器对异构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然而,现有研究未充分考虑变流器间、变流器与电网阻抗间的频率耦合效应,难以准确评估弱电网下异构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以两机异构... 在含跟网型光伏及构网型储能的异构系统中,利用阻抗分析法可以研究构网型变流器对异构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然而,现有研究未充分考虑变流器间、变流器与电网阻抗间的频率耦合效应,难以准确评估弱电网下异构系统的稳定性。因此,以两机异构并网系统为例,文中深入分析了系统内部耦合对跟/构网型变流器输出阻抗的影响。分析表明,电网阻抗以及构网型/跟网型变流器输出阻抗对跟网型/构网型变流器输出阻抗有附加影响;相较于变流器独立并网运行,异构系统中跟网型变流器中低频段输出阻抗易受到影响,而构网型变流器输出阻抗基本不受影响。在此基础上,将构网型变流器与电网合并视为等效电网而建立了异构并网系统阻抗模型,讨论了小干扰稳定性。硬件在环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阻抗模型,基于所提阻抗模型的稳定性分析实现了弱电网下系统小干扰稳定性的准确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并网系统 系统 跟网光伏 储能 跟网变流器 变流器 弱电网 频率耦合 阻抗模型 小干扰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网型与跟网型逆变器并联系统精确频域建模及简化稳定判据 被引量:3
10
作者 尚佳宇 虞家骏 +3 位作者 刘增 王施珂 李嘉瑞 刘进军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3-63,共11页
构网型逆变器与跟网型逆变器并联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分布式接入的孤岛交流微网中。构网型逆变器功率-频率下垂控制的功率环和跟网型逆变器的锁相环均会产生基波频率小信号动态,进而并联的功率环以及锁相环之间将存在较强的基波... 构网型逆变器与跟网型逆变器并联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分布式接入的孤岛交流微网中。构网型逆变器功率-频率下垂控制的功率环和跟网型逆变器的锁相环均会产生基波频率小信号动态,进而并联的功率环以及锁相环之间将存在较强的基波频率相互作用,严重影响系统稳定性。针对上述问题,首先,基于端口阻抗和频率-电流端口频域特性,文中构建了构网型与跟网型逆变器单机及其并联系统的精确小信号频域模型,其中包含了主电路动态、电压电流内环动态、功率环和锁相环频率动态及其互相作用动态。进而,基于该频域模型分析了频率动态的特性及其影响,并在典型工况条件下利用盖尔圆定理推导出了基于该并联系统回率矩阵主对角元的简化稳定判据。最后,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提频域模型和简化稳定判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器 跟网逆变器 孤岛微网 并联系统 小信号稳定性 阻抗模型 频率动态 稳定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网型储能与跟网型光伏混联发电系统阻抗建模与小扰动稳定机理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郭小龙 杨桂兴 +3 位作者 张彦军 闫幸 周毅 臧天磊 《电气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9-308,共10页
随着新能源在电网中渗透比例越来越高,大量不同控制方式的电力电子变流器接入电网,其中,变流器与电网阻抗交互易引发小扰动失稳现象,威胁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针对构网型(Grid-forming,GFM)储能与跟网型(Grid-following,GFL)光伏混联发电... 随着新能源在电网中渗透比例越来越高,大量不同控制方式的电力电子变流器接入电网,其中,变流器与电网阻抗交互易引发小扰动失稳现象,威胁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针对构网型(Grid-forming,GFM)储能与跟网型(Grid-following,GFL)光伏混联发电系统,建立混联系统单输入单输出(Single input and single output,SISO)等效阻抗模型,基于正网络阻尼判据,分析了变流器控制方式、GFM储能运行方式以及电网强度对混联系统阻尼特性和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GFL光伏并网系统中接入GFM储能可以有效提升混联系统在弱网条件下的稳定性,但同时会导致其在强电网条件下的稳定性变差。对于光伏并入弱电网的场景,可在距离光伏送端较近的位置配置GFM储能,用以增强系统阻尼性能。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流器 跟网变流器 小扰动稳定性 阻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本构模型识别与不确定性量化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君林 苟军利 +1 位作者 何俊毅 单建强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8-1059,共12页
典型基于输入的最佳估算加不确定性(BEPU)分析方法需要全面考虑各种来源的不确定性,但作为重要不确定性来源之一的最佳估算程序内部本构模型不确定性却很难得到准确量化。针对传统BEPU方法的不足,采用函数型数据分析加次序敏感性分析方... 典型基于输入的最佳估算加不确定性(BEPU)分析方法需要全面考虑各种来源的不确定性,但作为重要不确定性来源之一的最佳估算程序内部本构模型不确定性却很难得到准确量化。针对传统BEPU方法的不足,采用函数型数据分析加次序敏感性分析方法识别重要模型,贝叶斯校准方法加高斯过程代理模型量化模型参数不确定性,得到了一种准确的关键本构模型识别与不确定性量化方法。使用该方法量化了FLECHT-SEASET实验中重要模型的不确定性,并将量化的不确定性抽样传播至包壳温度。另外对该方法与传统的关键本构模型识别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识别瞬态过程中的关键本构模型,传播计算结果能够很好地包络实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构模型 函数数据分析 敏感性分析 贝叶斯校准 不确定性量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频率自适应的构网型变流器宽频带谐波电压抑制策略
13
作者 赵统 吴超 +2 位作者 王勇 蒋顺平 黄秋燕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4-177,共14页
传统构网型变流器在复杂电网阻抗、非线性负载的应用场景下的输出电压会存在较大谐波而不满足电能质量要求。然而,传统构网变流器的控制目标在于维持基波电压幅值和频率的稳定,公共耦合点谐波电压的问题被忽略。为了提升构网变流器对谐... 传统构网型变流器在复杂电网阻抗、非线性负载的应用场景下的输出电压会存在较大谐波而不满足电能质量要求。然而,传统构网变流器的控制目标在于维持基波电压幅值和频率的稳定,公共耦合点谐波电压的问题被忽略。为了提升构网变流器对谐波电压的抑制能力,该文提出了一种宽频带的谐波电压消除策略。该策略在主要的谐波电压频率范围内均保持足够的增益,且与基波控制解耦。此外,所提策略不依赖于自适应谐振控制器、重复控制器中的谐波电压频率提取环节而对频率变化的谐波电压进行抑制,简化了控制器结构,使其便于工程实施。该文推导的构网变流器的小信号分析和阻抗模型也证明了所提策略在和基波控制解耦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谐波电压抑制能力。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流器 阻抗模型 谐波电压消除 宽频带控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网/跟网型光伏逆变器混联的配电网有功无功双层调压策略
14
作者 付利达 贾清泉 +3 位作者 孙玲玲 蔺俊明 王超 曹馨元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71-183,共13页
分布式光伏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加剧了电压越限风险。构网/跟网型逆变器混联并网的情况下,如何协调构网/跟网型设备和传统设备调节配电网电压成为重要问题。考虑构网/跟网型设备的不同调节特性,提出一种多类型设备协同调压方法。首先,根据... 分布式光伏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加剧了电压越限风险。构网/跟网型逆变器混联并网的情况下,如何协调构网/跟网型设备和传统设备调节配电网电压成为重要问题。考虑构网/跟网型设备的不同调节特性,提出一种多类型设备协同调压方法。首先,根据节点电气距离选取出构网型设备最优配置节点,在此类节点配置构网型设备,建立起构网/跟网型设备混联的配电网调压模型;其次,考虑短时间尺度下的调压需求,计算极端场景下构网型光伏逆变器的备用容量,留取一定无功裕量;然后,在日前阶段考虑配电网有功无功耦合特性,构建有功无功双层优化模型,通过有功无功协调优化来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和电压偏差;最后,通过Fisher最优分割法对离散设备进行动态无功优化,得到最优动作时间和挡位,有效降低了离散设备的动作次数。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电压控制效果和经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变器 跟网逆变器 光伏 配电网 电压越限 调压 有功 无功 双层优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功率耦合的构网型多VSG系统频率振荡特性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威 马美玲 孙伟卿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54,共11页
虚拟同步发电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控制的构网型变流器能为新能源并网提供一定的惯量和阻尼支撑。然而,VSG控制环节产生的功率耦合问题会引起系统频率振荡,严重时会威胁系统安全。针对多台VSG并网时的功率耦合交互对... 虚拟同步发电机(virtual synchronous generator,VSG)控制的构网型变流器能为新能源并网提供一定的惯量和阻尼支撑。然而,VSG控制环节产生的功率耦合问题会引起系统频率振荡,严重时会威胁系统安全。针对多台VSG并网时的功率耦合交互对频率振荡的影响机理不清晰的问题,文中提出一种考虑功率耦合的多VSG并网系统阻抗建模方法,并结合参数变化分析频率的振荡特性。首先,分析单VSG并网的功率耦合机理,并基于此建立多VSG并网系统的阻抗模型,揭示多VSG下输出角频率主要受自身功率、交互功率和电网角频率影响。其次,提出一种基于动态相对增益矩阵的方法,定量分析系统参数变化对VSG间交互影响的大小,得到高、低频段下多VSG系统参数变化对系统耦合交互的影响趋势。最后,在PSCAD中构建3台VSG并网系统模型,并通过时域仿真验证理论分析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同步发电机(VSG) 变流器 功率耦合 阻抗模型 频率振荡 动态相对增益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构网型控制策略的直驱型风力发电机简化模型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琰 刘京波 +4 位作者 郇政林 谭延博 顾天明 王新 王谱宇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5-303,共9页
直驱式风力发电作为当前风力发电的普遍形式,随着其容量的增加,将导致受端电网有效惯量不断减少,呈现弱阻尼特性,增加电力系统运行风险。直驱风电场柔直并网过程中采用具有主动支撑能力的构网型控制逐渐成为研究主流,但因其控制技术、... 直驱式风力发电作为当前风力发电的普遍形式,随着其容量的增加,将导致受端电网有效惯量不断减少,呈现弱阻尼特性,增加电力系统运行风险。直驱风电场柔直并网过程中采用具有主动支撑能力的构网型控制逐渐成为研究主流,但因其控制技术、工程应用尚处于研究阶段,需要先在仿真软件中进行测试。构网型直驱风电场并网系统需要考虑大量风机的运行特性,多台机组的接入导致仿真运行环境复杂,硬件在环系统的算力不足以达到多台机组的详细仿真要求。为减小计算压力,寻找更适合风电场并网研究的仿真模型,针对构网型控制下的直驱风机机组详细模型进行简化,采用受控电流源替代风机机侧模型的方法,进一步节省计算机算力,从输入功率/直流电压/交流电压波动3个方面进行模型对比,从模型响应曲线误差和仿真耗时2个角度对详细模型及简化模型进行评价。仿真结果表明,简化模型可以反映风电机组网侧的功率输出特性,在节省仿真耗时上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驱风机 控制 详细/简化模型 仿真耗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材料塑性本构模型建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夏天 高志玉 +2 位作者 赵斐 樊献金 高思达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3-35,共13页
本构模型反映了流变应力与应变、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的对应关系,在设备选型、有限元仿真计算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综述了几种主要的本构模型建立方法,即经验型本构模型、物理型本构模型以及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的机器学习型本构模型。经验... 本构模型反映了流变应力与应变、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的对应关系,在设备选型、有限元仿真计算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综述了几种主要的本构模型建立方法,即经验型本构模型、物理型本构模型以及近年来被广泛使用的机器学习型本构模型。经验型本构模型的建立过程简便,但其无法从微观层面解释材料变形的机理。相比之下,物理型本构模型的建立虽然复杂,但由于其包含了微观机制信息,预测精度优于经验型本构模型。机器学习型本构模型相较于前两种建模方法预测精度更高,建模方式更加简便。运用VOSviewer和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金属材料本构模型建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相关领域国家、机构研究现况以及之间合作关系,分析表明中国对于金属材料本构模型领域研究最为活跃,采用机器学习进行本构建模的研究是近年来热点。并且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运用机器学习建立本构模型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经验型本模型 物理型本模型 机器学习型本模型 文献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裂隙岩坡损伤特性及本构模型研究
18
作者 刘子豪 栾亦荃 +1 位作者 许峻豪 刘传孝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6-847,共12页
为研究寒区沟渠边坡冻融损伤规律,通过室内试验,对N型裂隙岩样进行1次、3次、5次、7次、9次和11次冻融循环试验,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并记录声发射信号,分析其强度特征、声发射特征与破坏特征,建立了宏细观耦合作用下损伤本构模型并进行验... 为研究寒区沟渠边坡冻融损伤规律,通过室内试验,对N型裂隙岩样进行1次、3次、5次、7次、9次和11次冻融循环试验,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并记录声发射信号,分析其强度特征、声发射特征与破坏特征,建立了宏细观耦合作用下损伤本构模型并进行验证。研究发现经历冻融作用后,岩样单轴抗压强度、损伤强度、起裂强度、弹性模量明显降低,累计振铃计数率增加,破坏时裂纹扩展更为复杂。采用经典损伤理论定义宏观损伤变量,对开放型孔隙率之差进行修正得到冻融损伤变量。考虑初始裂隙孔隙压密造成的负损伤,采用Weibull函数对岩样损伤定量分析,建立荷载作用下细观损伤变量计算模型。基于应变等效理论,建立了宏细观总损伤模型,将理论值与试验值进行对比,证明了损伤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N裂隙 单轴压缩 声发射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内环控制小信号稳定性的构网型变流器模型降维方法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爱国 毛佳奇 +3 位作者 陈彦桥 赵璐璐 刘静佳 希望·阿布都瓦依提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8-50,共13页
随着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化程度加深,具有电压源特性的构网型变流器将成为未来电力系统的常规装备之一。为了准确高效地分析含构网型装备的电力系统控制运行与安全稳定特性,需对具有强非线性特性的构网型变流器进行降阶。传统的基于电流环... 随着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化程度加深,具有电压源特性的构网型变流器将成为未来电力系统的常规装备之一。为了准确高效地分析含构网型装备的电力系统控制运行与安全稳定特性,需对具有强非线性特性的构网型变流器进行降阶。传统的基于电流环、电压环简化的降阶方法构建的简化模型由于忽略了内环控制与线路耦合阻抗对装备同步稳定性的潜在影响,在部分场景下难以保证稳定性分析的准确性。基于此,在现有降阶方法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内环控制的小信号特性与线路耦合阻抗的影响,提出了一系列改进的简化模型,并就各简化模型对频域、特征值、时域分析的适应性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在各类场景下没有能始终保持高精度的简化模型,需要根据场景更换模型简化方法,并根据分析结果总结了变流器简化模型选择与控制参数整定的相关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流器控制 模型降维 小信号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梁油田陆9井区西山窑组钙质夹层分布模式及三维模型
20
作者 林少玲 印森林 +4 位作者 陈玉琨 何岩 吴丛文 党思思 谢宇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39-445,共7页
针对油田开发中后期钙质夹层分布模式、三维建模方法及其对剩余油分布控制等研究存在的不足,文中基于岩心描述、扫描电镜、常规测井、核磁、生产动态等资料,利用层次结构分析法、多维互动储层构型表征方法、三维嵌入式夹层建模和油藏数... 针对油田开发中后期钙质夹层分布模式、三维建模方法及其对剩余油分布控制等研究存在的不足,文中基于岩心描述、扫描电镜、常规测井、核磁、生产动态等资料,利用层次结构分析法、多维互动储层构型表征方法、三维嵌入式夹层建模和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对陆梁油田陆9井区西山窑组4段钙质夹层发育特征、成因、分布模式及三维模型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钙质夹层岩性主要为致密化的中细砂岩,特低孔低渗,是典型的物性夹层,具有“三低两高”的测井响应特征;研究区钙质夹层主要分布于J_(2)x_(4)^(1-4)和J_(2)x_(4)^(3b)小层,平面上较连续,切物源方向厚度变化较大,呈薄层透镜状;钙质夹层的发育主要受控于凝灰岩中的方解石溶蚀。基于嵌入式建模方法建立了钙质夹层精细三维模型,明确了其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钙质夹层控制下发育单向受效型、注水旁超型、注采不对应型3种剩余油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质夹层 储层 三维夹层模型 西山窑组 陆9井区 陆梁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