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5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白山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种子雨组成及其季节动态 被引量:43
1
作者 张健 郝占庆 +3 位作者 李步杭 叶吉 王绪高 姚晓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445-2454,共10页
为了解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的种子雨组成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hm^2样地内,设置了150个种子收集器,收集掉落于种子收集器中的果实、种子等。所有收集到的样品分别鉴定其种类并分为成熟种实... 为了解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的种子雨组成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在长白山阔叶红松林25hm^2样地内,设置了150个种子收集器,收集掉落于种子收集器中的果实、种子等。所有收集到的样品分别鉴定其种类并分为成熟种实、未成熟种实、花序和果实或种子碎片及其附属物4类,计算各类别的数量,而后分别烘干秤重。从2005年6月到2006年11月,共收集到隶属11科12属20种的种实及其生殖器官残体。累计收集到121291粒种实,其中成熟种实23147粒,仅占所有种实总个体数的19.1%。种实数最多的树种是紫椴(Tilia amurensis)和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两个树种种实的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90%。对2006年5月-11月种子雨季节动态的分析发现:种实在7月中旬至10月下旬数量极大,但主要由未成熟种实组成;在10月中旬出现成熟种实散落高峰,但未成熟种实仍占一定的比例。按每个收集器收集到的成熟种实数统计,成熟种实数量在100-200之间的收集器数量最多。按每个收集器收集到的树种数统计,收集器中最多收到的树种数为7,树种数为3和4的收集器个数最多。对6个主要树种成熟种实所在收集器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发现,紫椴和水曲柳的成熟种实在整个样地都有分布,春榆(Ulmusjaponica)、糠椴(T.mandshurica)、色木槭(Acermono)和假色槭(A.pseudo-sieboldianum)则只在样地的局部区域收集到成熟种实。成熟种实的空间分布与母树的空间分布大都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表明这些树种的成熟种实并没有扩散到离母树较远的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雨 种子扩散 阔叶红松(pinus koraiensis)林 长白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土壤有效氮特征及团聚体稳定性
2
作者 霍浩然 陈立新 +2 位作者 段文标 王亚飞 费盛林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8-105,共8页
为探究林分演替对土壤有效氮分布特征以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时空替代法,对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4个演替阶段(先锋、中期、稳定、顶极阶段)的样地进行取样,分析土壤全氮(TN)、各形态有效氮以及团聚体分布特征。结... 为探究林分演替对土壤有效氮分布特征以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时空替代法,对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4个演替阶段(先锋、中期、稳定、顶极阶段)的样地进行取样,分析土壤全氮(TN)、各形态有效氮以及团聚体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随森林进展演替进行,在各演替阶段,土壤深度(h)为0<h≤40 cm土层TN质量分数为2.63~7.53 g·kg^(-1);表层(0<h≤10 cm)土壤TN质量分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在稳定阶段最高,较先锋阶段增加了2.41 g·kg^(-1)。4个演替阶段中,各有效氮形态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均在稳定阶段达到峰值,该阶段较演替初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增长量为122.96 mg·kg^(-1),可溶性氮增长量为66.436 mg·kg^(-1)。各演替阶段无机氮供应形态主要为NH_(4)^(+)-N。土壤表层大团聚体质量占比、平均质量直径(M_(WD))及几何平均直径(G_(WD))也呈先升后降的规律,其中,稳定阶段大团聚体质量占比较先锋阶段增加了6.95%,M_(WD)及G_(WD)分别增加了6.76%、9.52%。冗余分析表明,可溶性氮(TSN)、MBN与M_(WD)、G_(WD)的相关性最强(P<0.05),其对M_(WD)、G_(WD)的贡献率分别为38.1%、13.5%。在阔叶红松林进展演替过程,稳定阶段的土壤TN、有效氮供应能力及团聚体稳定性最强,演替后期有所下降。MBN、TSN对提高土壤有效氮供应能力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次生演替 氮形态 有效氮 团聚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阔叶红松林3种主要阔叶树种幼树光合性状变异特征
3
作者 姜维 胡惠婷 范秀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共7页
为了揭示物种光合性状的变异来源及光合性状间的相关关系,以吉林蛟河地区阔叶红松林中紫椴(Tilia amurensis)、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幼树为研究对象,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分别对3个树... 为了揭示物种光合性状的变异来源及光合性状间的相关关系,以吉林蛟河地区阔叶红松林中紫椴(Tilia amurensis)、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大果榆(Ulmus macrocarpa)幼树为研究对象,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分别对3个树种幼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水分利用效率、蒸腾速率等5种光合性状进行测量,分析3个树种在叶经济谱中的相对位置。结果表明:(1)3个树种幼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水分利用效率、蒸腾速率等5种光合性状显示出不同程度的种内及种间差异,其中大部分变异源自于种内,种内贡献率为56.01%~78.18%,个体间存在较大的生理多样性。(2)3个树种幼树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正相关(P<0.05),蒸腾速率与水分利用效率显著负相关(P<0.05),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质量分数与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正相关(P<0.05)。(3)3个树种中,大果榆叶片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特性,在叶经济谱(LES)轴相对位于“快速投资-收益”一端;水曲柳和紫椴相对位于低水分利用效率、低光合的“缓慢投资-收益”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红松林 光合性状 叶经济谱 种间变异 种内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幼林间作桂皮紫萁栽培技术
4
作者 于明乾 郑焕春 《中国林副特产》 2025年第4期31-32,共2页
为有效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森林食物,利用红松幼林生长期间的林地资源间作桂皮紫萁。介绍了红松幼林间作桂皮紫萁的产地环境、种植技术要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技术要求。规范红松幼林间作桂皮紫萁栽培技术规程,促进红松的正常... 为有效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森林食物,利用红松幼林生长期间的林地资源间作桂皮紫萁。介绍了红松幼林间作桂皮紫萁的产地环境、种植技术要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技术要求。规范红松幼林间作桂皮紫萁栽培技术规程,促进红松的正常生长及保证桂皮紫萁的产量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幼林 桂皮紫萁 间作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针阔混交林经营的难点分析与对策
5
作者 张钦亮 张馨予 《林业勘查设计》 2025年第2期6-10,共5页
通过分析伊春国有林区红松针阔混交林的经营难点,探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由于过度采伐,红松群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生长迅速的山杨和白桦等树种,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发生改变。通过对铁力林区的资源状况及管理模... 通过分析伊春国有林区红松针阔混交林的经营难点,探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由于过度采伐,红松群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生长迅速的山杨和白桦等树种,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发生改变。通过对铁力林区的资源状况及管理模式的深入分析,提出保护和恢复红松混交林的具体措施,包括优化经营模式、转变经营理念和建立长效保护机制,以实现红松林混交林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针阔混交林经营 铁力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伐红松林优质大径材单株培育技术
6
作者 李巍巍 叶林 李志新 《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9-22,共4页
对标准地内每株乔木、红松轮枝、生长节各指标以及红松与相邻树冠投影有重叠的干扰树的测树信息进行调查,通过测树因子模型进行计算,确定过伐林红松大径材培育的目标树密度为170~350株/hm^(2),培育平均胸径45~34 cm的红松大径材。红松... 对标准地内每株乔木、红松轮枝、生长节各指标以及红松与相邻树冠投影有重叠的干扰树的测树信息进行调查,通过测树因子模型进行计算,确定过伐林红松大径材培育的目标树密度为170~350株/hm^(2),培育平均胸径45~34 cm的红松大径材。红松目标树的树高选择范围为1~17 m。树高12 m(胸径17 cm)以上同处于林分上层的目标树之间的最小间距7.5 m。处于不同的经营层中或者同处于中层和下层红松目标树之间的最小距5.3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伐红松林 大径材近 自然经营 目标树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冷杉红松林优势树种生态位、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 被引量:3
7
作者 栾宜通 李念森 +3 位作者 乔璐靖 琚存勇 蔡体久 孙佩丽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53-762,共10页
以细鳞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冷杉红松(Picea koraiensis-Abies nephrolepis-Pinus koraiensis)林固定监测样地为对象,采用α多样性指数、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M.Godron稳定性分析云冷杉红松林... 以细鳞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冷杉红松(Picea koraiensis-Abies nephrolepis-Pinus koraiensis)林固定监测样地为对象,采用α多样性指数、生态位测定、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和M.Godron稳定性分析云冷杉红松林树种多样性、优势树种生态位、种间联结及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1)样地共有乔木树种14科14属20种,林木分布均匀,α多样性指数较高;(2)样地生态位重叠指数较高,但生态位重叠指数较大(>0.7)或较小(<0.4)的情况较少,生态位分化程度一般;(3)样地总体关联性呈不显著正关联,主要树种种间以正相关和不显著相关为主,种间独立性较强;(4)样地M.Godron稳定性计算结果落于点(32.79,67.21),远离稳定点(20,80),群落稳定性较差;(5)红松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最大,与其他树种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均值高于样地均值,以大径级个体为主,树种相对频度较低。因此,在云冷杉红松林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应进行适当的人工干预,促进红松种群数量恢复,调节种间关系,提高种间联结强度,在群落稳定性下降时加强珍稀植物种群监测及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冷杉红松林 群落组成 生态位 种间关系 群落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圆圆 刘金义 +4 位作者 战金伟 卜鹏图 肖尧 高慧淋 冯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9,209,共10页
以辽东山区不同林龄红松人工林为对象,设置30块不同立地条件样地,调查分析红松生长、林下灌草和土壤养分水分等特性,选取乔木层碳储量、土壤养分维持、土壤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生产力和木材生产等生态功能,利用平均值法量化其多... 以辽东山区不同林龄红松人工林为对象,设置30块不同立地条件样地,调查分析红松生长、林下灌草和土壤养分水分等特性,选取乔木层碳储量、土壤养分维持、土壤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生产力和木材生产等生态功能,利用平均值法量化其多功能性,探讨不同功能间的协同-权衡关系和驱动多功能性的主要因子,以期为红松人工林的持续健康经营提供支撑。结果表明,辽东山区红松人工林多功能性指数在0.38~0.78,随林龄增加而显著上升。不同功能间以权衡关系占据主导地位;10龄红松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生产力和木材生产三者之间权衡度为0、10、34龄和43龄土壤养分维持功能与其他功能间权衡度最高。红松活枝下高、优势木高、坡度、坡位、土壤C∶N、C∶K和N∶K是影响红松人工林多功能性指数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实现红松人工林的森林多功能性,在造林时立地条件尽量选择小坡度、阴坡和低坡位,营林过程中应避免高强度修枝,注重林下生物多样性保育,加强修枝剩余物和凋落物管理,必要时进行林地施肥,促进林分因子、地形因子和土壤养分间的协调发展,推动红松人工林持续健康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人工林 森林多功能性 平均值法 协同-权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不同阶段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田珍 王亚飞 +3 位作者 段文标 王郅臻 杨文 陈立新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0-137,共8页
选取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内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序列中的天然枫桦次生林、次生阔叶林、次生针阔混交林以及原始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的一元和二元分布,分析林木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 选取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内阔叶红松林次生演替序列中的天然枫桦次生林、次生阔叶林、次生针阔混交林以及原始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大小比数、混交度)的一元和二元分布,分析林木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一元二元分布中,林分角尺度均呈现相对正态分布,在W=0.5时频率最高,4个阶段的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577、0.557、0.634、0.589,均以轻度聚集分布为主;并随着演替进行,聚集趋势上升,到原始阔叶红松林后聚集程度又下降;4个演替阶段林木之间呈现混交状态为极强混交,强度和极强度混交的比例依次为69.94%、70.08%、65.56%、63.64%,混交林木的比例随着演替序列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不同演替阶段的优势种空间分布来看,前5位优势树种呈集聚分布,树种混交程度都较高,但阳性先锋树种和耐阴树种林木的大小分化差异较大。可见,阔叶红松林4个演替阶段的变化说明演替前期林木的角尺度和混交度较大,后期尤其是原始阔叶红松林中聚集程度降低,随机分布比例上升,有利于群落长久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次生林 演替 空间结构 一元分布 二元分布 小兴安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红松和紫椴个体生长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萌 范秀华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6-34,共9页
【目的】以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优势树种红松、紫椴为研究对象,探究叶性状的种间差异,不同叶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及生物(邻域竞争、初始胸径、叶片性状)与非生物因素(地形因子)对树木生长速率的影响。【方法】利用Welch-ANOVA方差分析量化... 【目的】以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优势树种红松、紫椴为研究对象,探究叶性状的种间差异,不同叶性状间的相关性,以及生物(邻域竞争、初始胸径、叶片性状)与非生物因素(地形因子)对树木生长速率的影响。【方法】利用Welch-ANOVA方差分析量化红松、紫椴叶性状的种间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及斯皮尔曼相关系数评估性状间的相关性;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模型计算不同因素对红松、紫椴生长速率的相对影响。【结果】红松的光饱和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显著高于紫椴;紫椴的光饱和气孔导度、比叶面积显著高于红松。红松的光饱和净光合速率与光饱和气孔导度、比叶面积呈正相关;紫椴的光饱和净光合速率与光饱和气孔导度呈正相关,与比叶面积呈负相关。初始胸径、邻域拥挤指数、坡度对红松年均胸径生长量有显著负效应。初始胸径对红松年均生物量生长量有显著正效应,邻域拥挤指数、坡度有显著负效应。初始胸径对紫椴年均胸径生长量有显著负效应,对紫椴年均生物量生长量有显著正效应。海拔对紫椴年均胸径生长量、年均生物量生长量均有显著负效应。【结论】红松、紫椴叶性状表现出显著的种间差异,两物种叶片性状的相关性呈现不同规律。紫椴的生长受初始胸径、海拔的影响。初始胸径越大,年均胸径生长量越低,而年均生物量生长量越高;海拔越高,年均胸径生长量与年均生物量生长量越低。红松的生长受初始胸径、邻域拥挤指数和坡度的影响。初始胸径越大,年均胸径生长量越低,而年均生物量生长量越高;邻域拥挤指数、坡度越大,年均胸径生长量与年均生物量生长量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经理 红松 紫椴 年均生长量 初始胸径 地形因子 叶性状 种间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阔叶混交林⁃人工红松幼龄林交错区地表甲虫多样性
11
作者 王佳生 赵红蕊 +4 位作者 孟庆繁 刘生冬 李燕 李明锐 佟佳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287-10299,共13页
为明确天然林及其毗邻退耕还林地的地表甲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验证交错区边缘效应是否存在及其强弱,确定人工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为森林近自然经营提供指导。在2017—2018年的4—9月,以天然阔叶混交林(简称“阔叶混交林”... 为明确天然林及其毗邻退耕还林地的地表甲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验证交错区边缘效应是否存在及其强弱,确定人工林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为森林近自然经营提供指导。在2017—2018年的4—9月,以天然阔叶混交林(简称“阔叶混交林”)及其毗邻人工红松幼龄林(简称“红松人工林”)交界处为中心,向两侧延伸120m,并每隔30m设置1个样点,交错区为中心处样点及30m处样点,共设置3条样带,采用巴氏罐诱捕法持续诱捕地表甲虫。共采集地表甲虫6990头,隶属于30科124属178种,其中,阔叶混交林113种,交错区125种,红松人工林134种,3种生境共有物种79种。Hill多样性指数表明,3种生境的物种数、常见物种数和优势物种数均表现为红松人工林>交错区>阔叶混交林。步甲科Carabidae和花金龟科Cetoniidae个体数与物种数在不同生境中均差异显著(P<0.05),埋葬甲科Silphidae个体数在不同生境中差异显著(P<0.05),在同一生境内不同优势科个体数与物种数均差异显著(P<0.05)。达乌里干葬甲Aclypea daurica、沟步甲Carabus canaliculatus、黑圆嗡蜣螂Onthophagus ater、黑斑锥胸叩甲Ampedus sanguinolentus、圆角梨须步甲Synuchus orbicollis个体数在不同生境中差异显著(P<0.05)。Margalef指数和Shannon指数表现为红松人工林显著高于阔叶混交林(P<0.05)。置换多元方差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生境群落结构间差异显著(P<0.05),相似性百分比结果表明,阔叶混交林和红松人工林平均相异度最高,其次为红松人工林和交错区,阔叶混交林和交错区最低,贡献大于0.01物种分别解释其48.18%、43.16%、39.64%的异质性。Jaccard相似性系数表明3种生境间地表甲虫物种组成均为中等相似。边缘效应指数表明研究区地表甲虫表现出较弱的正效应。天然阔叶混交林⁃人工红松幼龄林交错区内不同生境群落结构存在异质性,红松人工林地表甲虫多样性方面接近于阔叶混交林,说明人工经营林分可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但群落组成上的差异表明红松人工林无法取代阔叶混交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甲虫 多样性 边缘效应 阔叶混交林 交错区 红松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疤痕大小建立节子体积预测模型
12
作者 李泽霖 贾炜玮 +2 位作者 纪鑫妍 郭昊天 赵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74,共9页
【目的】以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东京城林业局林场29块标准地中49株人工红松共计1207个节子数据为研究对象,并以其相关的数据为基础,构建节子体积预测模型,通过人工红松树干内部节子体积的分布规律分析,实现无破坏性地评价木材质量,为... 【目的】以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东京城林业局林场29块标准地中49株人工红松共计1207个节子数据为研究对象,并以其相关的数据为基础,构建节子体积预测模型,通过人工红松树干内部节子体积的分布规律分析,实现无破坏性地评价木材质量,为科学合理地利用木材提供参考。【方法】首先通过剖析法收集相关数据,查阅相关文献,建立基础模型;在构建混合模型时,引入样木与样地水平的随机效应,通过比较赤池信息准则AIC、贝叶斯信息准则BIC等评价指标,选出拟合效果最佳的混合模型;构建双水平嵌套混合模型时,将样木水平嵌套于样地水平中,根据拟合评价指标,得出最优的双水平嵌套混合模型。【结果】3种模型中,单水平混合模型与双水平嵌套混合模型的拟合精度均大于基础模型,AIC、BIC等评价指标显示,双水平嵌套混合模型在对节子属性的拟合效果更优于单水平混合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基础模型的预测精度大于90%,两种混合模型的预测精度均在98%以上,说明构建的模型能够对节子体积进行较好地预测。【结论】基于双水平嵌套混合模型,不仅能实现无破坏性地预估节子体积,还能更加准确地体现人工红松树干内部节子体积的分布规律。实现无破坏性地评价木材质量,为科学合理地利用木材提供参考,进而提高经济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人工林 节子体积 疤痕面积 混合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伐强度对天然红松阔叶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13
作者 姜雨希 申方圆 +5 位作者 周思雨 刘月 陈晨 周冠军 强铁艳 杨立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43,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间伐强度下红松阔叶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化学计量比的变化,探讨间伐强度对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有利于红松阔叶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生态功能的稳定。【方法】以吉林省长白山林区内的天然红松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选择4个间伐强... 【目的】研究不同间伐强度下红松阔叶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化学计量比的变化,探讨间伐强度对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有利于红松阔叶林的可持续经营和生态功能的稳定。【方法】以吉林省长白山林区内的天然红松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选择4个间伐强度(CK,0%;LT,14%;MT,27%;HT,41%),测定并分析土壤养分、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通过胞外酶矢量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RDA)揭示间伐强度对红松阔叶林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养分限制的影响。【结果】间伐显著降低了磷(P)获取酶活性(ACP),显著提高了碳(C)、氮(N)获取酶活性(CBH、BG、NAG、LAP),且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C、N获取酶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中度间伐达到最大。土壤EC∶P(0.99)和矢量长度(0.92)在重度间伐处较高,EC∶N(1.15)和矢量角度(57.21°)在未间伐处较高,表明土壤微生物在重度间伐和未间伐下分别具有较强的碳和磷限制。土壤铵态氮与C获取酶(CBH、BG)活性、EC∶N、EC∶P、矢量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与P获取酶(ACP)活性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有机质是调控土壤胞外酶活性随间伐强度变化的重要因子。【结论】适宜的间伐强度可以提高土壤胞外酶活性,改善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促进土壤生物化学循环过程,研究结果可以为深入探讨间伐对天然次生林的养分循环和资源限制等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为红松阔叶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伐强度 红松阔叶林 土壤胞外酶活性 养分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载激光雷达数据估计主要森林参数联立模型 被引量:1
14
作者 邹文涛 曾伟生 孙乡楠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4期32-38,共7页
为规范主要森林参数建模方法与评价指标,利用吉林长白山林区和黑龙江伊春林区200个红松林样地的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根据8项林分因子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平均树高、断面积和蓄积量与主要激光雷达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应用误差变... 为规范主要森林参数建模方法与评价指标,利用吉林长白山林区和黑龙江伊春林区200个红松林样地的机载激光雷达数据和地面实测数据,根据8项林分因子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平均树高、断面积和蓄积量与主要激光雷达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应用误差变量联立方程组方法,建立了基于相同激光雷达变量的红松林不同林分因子联立预估模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红松林8项林分因子估测模型,其平均预估误差(MPE)大都在5%以内,仅每公顷株数的MPE超出了5%;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优势高预估模型的平均百分标准误差(MPSE)在15%以内,每公顷断面积、蓄积量、生物量、碳储量预估模型的MPSE在20%以内,仅每公顷株数的MPSE超出了允许误差范围;最核心的三储量(蓄积量、生物量、碳储量)模型的确定系数(R^(2))都在0.7以上。据此可以得出结论:在技术上基于机载激光雷达数据估计主要林分因子是完全可行的;所建立的红松林8项林分因子联立模型的预估误差满足森林资源调查的精度要求(除每公顷株数外),可以在实践中推广应用,且能为其他松科树种林分因子估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载激光雷达 森林参数 误差变量 联立模型 红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班尺度的红松次生混交林类型划分及树种组成特征
15
作者 刘奇鹏 祝旭加 +3 位作者 杨燕超 王琦 王创业 张良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5期66-70,74,共6页
以牡丹江市城区现有365块红松次生混交林小班2017年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选取小班树种种类、数量、胸高断面积等数据,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红松次生混交林划分为四大类型,并通过计算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和重要值,分析了不同类... 以牡丹江市城区现有365块红松次生混交林小班2017年调查数据为研究对象,选取小班树种种类、数量、胸高断面积等数据,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红松次生混交林划分为四大类型,并通过计算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和重要值,分析了不同类型红松次生混交林的树种组成特征。结果表明:红松次生混交林可划分椴树红松阔叶次生混交林、云冷杉红松针阔叶次生混交林、杨桦红松阔叶次生混交林、蒙古栎红松阔叶次生混交林等四大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次生林 树种组成 林分分类 小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果材兼用林苗木培育技术应用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鑫 王清泉 《林业勘查设计》 2024年第2期9-12,共4页
红松作为长周期树种,其培育期限长,成本高,在科学经营、合理培育下可以使三大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红松果材兼用林苗木培育的重点是做好种苗基地建设,利用大苗移栽培育果材兼用林及对红松中幼龄林改造技术,可以提高红松人工林单位面积木... 红松作为长周期树种,其培育期限长,成本高,在科学经营、合理培育下可以使三大效益得到充分发挥。红松果材兼用林苗木培育的重点是做好种苗基地建设,利用大苗移栽培育果材兼用林及对红松中幼龄林改造技术,可以提高红松人工林单位面积木材产量和球果结实量,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对红松果材兼用林苗木的苗圃建立、土壤管理、移植育苗和灾害防治等8个方面阐述和总结,以期为相关林农进行苗木培育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果材兼用林 苗木培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演替阶段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影响因素
17
作者 刘学 梁素钰 +2 位作者 王琪瑶 李云红 杜倩 《农学学报》 2024年第6期18-23,共6页
研究不同演替阶段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为评估东北原始林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相同坡位、不同林龄的椴树红松林成熟林、中幼龄林及次生杨桦林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 研究不同演替阶段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为评估东北原始林区土壤有机碳储量及碳汇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以相同坡位、不同林龄的椴树红松林成熟林、中幼龄林及次生杨桦林为研究对象,探讨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分析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活性有机碳组分(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组分(速效氮)及容重等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均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综合0~30 cm土层,次生杨桦林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17.11±1.13)kg/m^(2))];椴树红松林成熟林居中[(14.69±1.31)kg/m^(2)];椴树红松林中幼龄林最低[(12.06±1.26)kg/m^(2)],且三者之间差异显著。土壤有机碳密度与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速效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氮、孔隙度、C/N呈显著正相关(P<0.05)。相对于椴树红松林,次生杨桦林更利于土壤有机碳固存。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速效氮极显著影响3种林型土壤有机碳积累;全氮、孔隙度、C/N显著影响土壤有机碳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椴树红松林 次生杨桦林 有机碳密度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用红松优良无性系选择研究
18
作者 熊欢欢 张海啸 李艳霞 《林业科技》 2024年第6期38-42,71,共6页
红松松籽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是具有重大经济发展前景的保健食品。由于育种周期长,早年红松遗传改良注重生长和材性而较少考虑结实及营养,使得市面上果用红松良种极为匮乏。本研究以苇河地区早期营建的红松无性系种子园成年红松为研究对... 红松松籽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是具有重大经济发展前景的保健食品。由于育种周期长,早年红松遗传改良注重生长和材性而较少考虑结实及营养,使得市面上果用红松良种极为匮乏。本研究以苇河地区早期营建的红松无性系种子园成年红松为研究对象,调查并测定了11个无性系的产量、种实和营养性状,通过投影寻踪法最终选择了3个种实性状和营养性状均优良的无性系,三个无性系种子重和种仁质量的选择增益分别为12.45%和10.11%,选择效果较为明显;出仁率和蛋白质性状选择效果中等,分别优于群体均值7.67%和9.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坚果林 种实性状 营养性状 无性系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类型阔叶红松林优势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19
19
作者 赵中华 惠刚盈 +2 位作者 胡艳波 周红敏 张连金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54-562,共9页
以吉林蛟河2块1 hm2阔叶红松林样地全林每木定位数据为基础,运用基于RipleyK(d)函数和Mark相关函数的O-ring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2块样地中红松种群与主要优势种群林分中层与林分上层空间分布格局及树种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水曲柳红... 以吉林蛟河2块1 hm2阔叶红松林样地全林每木定位数据为基础,运用基于RipleyK(d)函数和Mark相关函数的O-ring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2块样地中红松种群与主要优势种群林分中层与林分上层空间分布格局及树种的空间关联性,结果表明:水曲柳红松林中的红松种群和水曲柳种群在小尺度上为聚集分布的趋势,林分中层的红松种群尤为明显,椴树红松林中的红松和椴树种群在多个尺度上呈聚集分布。2个类型阔叶红松林中相同林层中红松种群与水曲柳种群、椴树种群总体上呈现不相关的空间关系,但不同林层的种群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关系。水曲柳红松林中,林分上层中的红松与林分中层的红松在0 19 m的尺度内存在显著地负相关,在椴树红松林中不明显;林分上层水曲柳与林分中层水曲柳、林分上层椴树与林分中层椴树在小尺度上存在明显地负相关关系;林分上层的红松与林分中层的水曲柳及椴树都在较大尺度上存在显著负相关的空间关系,而林分中层的红松与林分上层的水曲柳、椴树的空间相关关系为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曲柳红松林 椴树红松林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松混交林中红松幼树生长环境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59
20
作者 张群 范少辉 沈海龙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6-224,共9页
针对我国东北东部山区典型地带性森林植被红松混交林的恢复与发展,已有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综述了红松混交林中红松幼树阶段生长环境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林分结构、光照条件、伴生树种、立地条件等几方面的因子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 针对我国东北东部山区典型地带性森林植被红松混交林的恢复与发展,已有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综述了红松混交林中红松幼树阶段生长环境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林分结构、光照条件、伴生树种、立地条件等几方面的因子对红松幼树生长的影响,并由此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混交林 红松幼树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