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Argos漂流浮标资料的南海及邻近海域次中尺度涡识别及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崔虎山 孙佳 +1 位作者 郭延良 熊学军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0-500,共11页
次中尺度涡作为连接中尺度涡和微小湍流之间的纽带,对海洋中能量串级和物质输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研究南海及邻近海域次中尺度涡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拉格朗日漂流轨迹几何特征的次中尺度涡识别方法,并对全球浮标... 次中尺度涡作为连接中尺度涡和微小湍流之间的纽带,对海洋中能量串级和物质输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研究南海及邻近海域次中尺度涡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本文开发了一种基于拉格朗日漂流轨迹几何特征的次中尺度涡识别方法,并对全球浮标计划中2000年至2022年进入研究海域的1 685个Argos漂流浮标轨迹数据进行了分析,共识别得到11 988个次中尺度涡。研究海域次中尺度涡的半径和生命周期呈正相关,多在3 km和24 h以内,反气旋涡与气旋涡数量之比约为5∶1。次中尺度涡高频出现于南海北部,由吕宋海峡西北部沿陆坡向西南方向递减。在中南半岛南部,次中尺度气旋涡相对更为活跃。研究海域次中尺度涡季节变化信号明显,冬、夏季相对活跃,春、秋季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s漂流浮标 次中尺度涡 涡旋识别 南海及邻近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gos漂流浮标的若干观测结果 被引量:9
2
作者 刘增宏 许建平 朱伯康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7-76,共10页
表层漂流浮标是一种利用Argos卫星系统定位与传送数据的海洋观测设备,它可以利用Lagrangian法则连续观测表层海流及表层水温。文章利用近年在南海和西太平洋投放的部分卫星跟踪表层漂流浮标所取得的观测资料,分析观测海域的表层海流特... 表层漂流浮标是一种利用Argos卫星系统定位与传送数据的海洋观测设备,它可以利用Lagrangian法则连续观测表层海流及表层水温。文章利用近年在南海和西太平洋投放的部分卫星跟踪表层漂流浮标所取得的观测资料,分析观测海域的表层海流特征及其漂移路径上的温度变化,得出以下结果。(1)由浮标的漂移轨迹看出,黑潮表层流路年际变异相当大。(2)2003年1月,黑潮表层水有入侵南海的趋势,似无西北太平洋表层水深入南海的迹象;夏季南海表层水由南海流出经吕宋海峡汇入黑潮主干。(3)秋季台湾东北海区存在一个强反气旋涡,空间尺度约270km。(4)黑潮主干在秋末冬初经过东海时明显呈弯曲流动,并形成许多小尺度的气旋式涡。(5)在九州西南海域,黑潮表层流并无分支北上进入对马暖流区。(6)2003年春季,黑潮在日本以南的弯曲不明显,并伴随有冷、暖涡产生,暖涡的强度和空间尺度都要比冷涡大得多。(7)由漂流浮标观测得到的的表层海水的温度分布明显呈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特征。在浮标漂移路径呈反气旋或气旋式转动的区域,表层水温对应出现高或低温区;但出现在台湾以东的低温区则与此时期的台风过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s表层漂流浮标 黑潮 海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rgos漂流浮标的东海黑潮特征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冯颖 陈红霞 袁业立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5-284,共10页
基于1979—2008年的表面漂流浮标资料,在选定区域(21°~33°N,120°~132°E)内对3个东海黑潮特征断面上的表层流速结构进行分析。选取的特征断面分别是位于台湾东北东海黑潮南段的SS断面,位于黑潮所流经东海的中央地... 基于1979—2008年的表面漂流浮标资料,在选定区域(21°~33°N,120°~132°E)内对3个东海黑潮特征断面上的表层流速结构进行分析。选取的特征断面分别是位于台湾东北东海黑潮南段的SS断面,位于黑潮所流经东海的中央地段的PN断面和位于日本九州与奄美群岛之间的TT断面。Argos漂流浮标资料的统计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东海黑潮不同流段的主要特征及其季节变化。东海黑潮中段相对于其他流段流速强、流幅宽、流量大的特征最为显著,也最为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黑潮 argos漂流浮标 流速结构 季节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gos表面漂流浮标在黑潮区的若干观测结果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增宏 许建平 朱伯康 《东海海洋》 2004年第4期1-10,共10页
利用近几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及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布放的部分卫星跟踪表面漂流浮标所取得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浮标流经海域的表层海流特征及浮标漂移路径上水温的变化。结果表明:2003年1月,黑潮表层水有入侵... 利用近几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及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在南海和西北太平洋海域布放的部分卫星跟踪表面漂流浮标所取得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浮标流经海域的表层海流特征及浮标漂移路径上水温的变化。结果表明:2003年1月,黑潮表层水有入侵南海的趋势,夏季南海表层水经吕宋海峡流出,汇入黑潮主干;夏末冬初,黑潮主干经过东海时明显呈弯曲流动;2003年春季,日本以南海域黑潮弯曲不明显;台湾东北部海域存在一个强反气旋涡;表层海水的温度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明显,在浮标漂移路径呈反气旋或气旋式转动的区域,对应出现了表层水温的高、低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s表面漂流浮标 黑潮 海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漂流浮标资料对黑潮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流场及其季节分布特征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胡筱敏 熊学军 +2 位作者 乔方利 郭炳火 林霄沛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6,共16页
利用1987年以来WOCE项目及我国自行投放或进入黑潮及其邻近海域(15°-36°N,114°-135°E)的共计323个卫星跟踪海表面漂流浮标资料,得到全年平均及季节平均的浮标轨迹及(1/4)°×(1/4)°格点平均的... 利用1987年以来WOCE项目及我国自行投放或进入黑潮及其邻近海域(15°-36°N,114°-135°E)的共计323个卫星跟踪海表面漂流浮标资料,得到全年平均及季节平均的浮标轨迹及(1/4)°×(1/4)°格点平均的表层流矢量结果。分析认为:对于全年平均的表层流场,黑潮表层流路主要表现了对大洋西边界地形的适应,并呈现出6个较大的弯曲,其中在反气旋型弯曲处都发生分支或入侵现象、气旋型弯曲处这种现象却不明显。对于季节平均的表层流场,黑潮表层不同流段分别表现出各自显著的季节差异:吕宋海峡附近海域,表层水向南海的入侵只发生在秋、冬两季,而春、夏两季却不发生;在台湾以东海域,黑潮表层流路与黑潮右侧反气旋涡的存在与否密切相关,春季没有涡旋存在时,黑潮表层流路常出现气旋式大弯曲,其他三个季节反气旋涡存在时,黑潮表层流路相对平直;在台湾东北海域,黑潮表层水向东海南部陆架区的入侵以秋、冬季最强,春季次之,而夏季几乎不发生;在赤尾屿以北的东海黑潮中段,黑潮流动比较稳定,其表层平均流径走向由偏北到偏东依次约为冬(北偏东30°)、春(北偏东33°)、秋(北偏东38°)、夏(北偏东45°);流路宽度由宽至窄依次约为秋(90 km)、春(80 km)、冬(70 km)、夏(60 km),而流速由大至小依次为夏、春、秋、冬,且各季节都表现出北段流速大于南段的现象;在九州西南海域,春、秋两季黑潮表层水发生明显的向北入侵,入侵的黑潮水与东海外陆架水共同成为对马暖流的一部分来源,而夏季这种现象不明显,九州西南海域黑潮表层流路北界的位置以秋季最为偏北(但最北不超过31°N)、流路也最宽;在琉球群岛外缘海域,南半部基本没有北上的表层流存在,只有在冲绳群岛-奄美群岛以东海区,秋、夏、春三季表层反气旋涡旋都比较活跃,在涡旋的西侧有顺着冲绳群岛-奄美群岛的东北向流,其中秋季最为明显。这些结果可以为黑潮及其邻近海域的深入研究提供较为客观、直接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及其邻近海域 表层流场 卫星跟踪海表面漂流浮标 季节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表层漂流浮标体设计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王鹏 胡筱敏 熊学军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5-133,共9页
表层漂流浮标在应用于海洋调查研究时,浮标体外形对浮标通讯稳定性及数据回收等会产生一系列影响,也直接制约浮标使用寿命。为此,考虑减少风阻和水阻,减小浮标体对水帆运动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近远海海洋观测的表层漂流浮标... 表层漂流浮标在应用于海洋调查研究时,浮标体外形对浮标通讯稳定性及数据回收等会产生一系列影响,也直接制约浮标使用寿命。为此,考虑减少风阻和水阻,减小浮标体对水帆运动的影响,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适用于近远海海洋观测的表层漂流浮标体葫芦形外形设计方案。结合流体力学理论分析,运用Solid Works软件分别对葫芦形浮标体和常用的圆柱形浮标体建模,并利用Workbench软件CFX流体分析模块开展了流体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葫芦形浮标体所受压力更均匀,其水下部分压力值较圆柱浮标体减小约28%,证明葫芦形外形浮标体更具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漂流浮标 浮标 葫芦形 流体分析 海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卫星漂流浮标的南海表层海流观测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刘科峰 蒋国荣 +2 位作者 陈奕德 姚佳 沈春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21,共9页
基于1989-2013年的卫星跟踪漂流浮标资料和1993-2012年的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南海表层流场,给出南海各季节多年平均的实际流场和地转流场结构,对南海实际流和地转流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比较了南海各季节表层实际流场... 基于1989-2013年的卫星跟踪漂流浮标资料和1993-2012年的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了南海表层流场,给出南海各季节多年平均的实际流场和地转流场结构,对南海实际流和地转流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比较了南海各季节表层实际流场和地转流场的异同。结果表明,南海海域各季节上层环流结构与海域季风关系密切,实际流场和地转流场总体均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通过比较发现,在夏、秋、冬这3个季节,实际流场和地转流场大的环流形势特征基本相同,中小尺度的环流特征有所差别;在春季,两者则呈现出相反的环流特征,环流特征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卫星跟踪漂流浮标 卫星高度计 南海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回归模型的南海表层漂流浮标轨迹模拟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綦梦楠 张娟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7-98,共12页
分别利用地转流、风海流和ROMS模式表层海流中的一项或者多项作为自变量,建立了关于表层漂流浮标漂移速度的回归模型,模拟了2017年12月—2018年2月和2019年12月—2020年2月的南海海域表层漂流浮标轨迹。根据回归模型结果对浮标进行72 h... 分别利用地转流、风海流和ROMS模式表层海流中的一项或者多项作为自变量,建立了关于表层漂流浮标漂移速度的回归模型,模拟了2017年12月—2018年2月和2019年12月—2020年2月的南海海域表层漂流浮标轨迹。根据回归模型结果对浮标进行72 h的漂移轨迹模拟,对比结果显示:基于地转流、风海流和ROMS模式表层海流3项作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MEGR)效果最好,其浮标模拟轨迹的72 h平均距离误差为38 km,平均角度误差为35°,平均综合技术得分为0.34。将风海流和地转流作为自变量加入到以ROMS模式表层海流结果为自变量的回归模型中,浮标模拟轨迹的72 h平均距离误差减少10 km,平均角度误差减少5°,平均技术得分提高0.09,特别是在涡旋附近区域的模拟效果得到显著提升。该方法对利用ROMS模式结果进行漂移浮标轨迹预测具有较好的校正效果。此外,风海流叠加地转流数据和ROMS模式数据在南海漂流浮标轨迹的预测方面具有较好的互补性;在南海流速相对稳定的区域,利用MEGR模型得到的拟合流速可以较为准确地模拟漂移浮标轨迹,在南海涡旋活跃的区域,该模型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漂流浮标 回归模型 地转流 ROMS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层漂流浮标系统超低功耗改进设计及实现 被引量:4
9
作者 王辉 丁军航 +1 位作者 兰勇 王岩峰 《现代电子技术》 2021年第12期115-120,共6页
针对目前国内外表层漂流浮标系统工作时间有限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表层漂流浮标系统,对浮标系统进行低功耗设计,主要表现在系统硬件改进设计、低功耗器件选型、RTC的研究使用、数据最优采样存储等,另外进行软件优化,包括... 针对目前国内外表层漂流浮标系统工作时间有限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STM32单片机的表层漂流浮标系统,对浮标系统进行低功耗设计,主要表现在系统硬件改进设计、低功耗器件选型、RTC的研究使用、数据最优采样存储等,另外进行软件优化,包括系统工作方式优化、卫星发射策略优化等。从而获得超低功耗的浮标系统,有效提升海上工作时间。实际测试结果表明,此系统满足实用性,并且漂流浮标低功耗系统有了可观的实验效果,对长时间海洋数据稳定获取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漂流浮标 超低功耗 硬件改进 数据存储 软件优化 节能设计 RT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宋海峡黑潮表层形态EOF模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姚玉娟 江毓武 王佳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40-745,共6页
应用Argos表层漂流浮标资料所指示的浮标轨迹图以及基于卫星高度计资料和三维水动力模型海面高度场数据的经验正交函数(EOF)模态分析,探讨了黑潮在吕宋海峡形变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吕宋海峡黑潮的形态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跨隙... 应用Argos表层漂流浮标资料所指示的浮标轨迹图以及基于卫星高度计资料和三维水动力模型海面高度场数据的经验正交函数(EOF)模态分析,探讨了黑潮在吕宋海峡形变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吕宋海峡黑潮的形态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跨隙形态为其最基本的形态;秋冬两季,部分黑潮水会以流套和分支的形式入侵南海,流套最西可延伸至118°E;春夏季节则几乎不出现流套或者分支的结构,相反会有一部分南海水汇入黑潮主干.模型数据模态分析结果还再现了冬季黑潮水沿着南海北部陆坡向西入侵的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宋海峡 黑潮形态 argos表层漂流浮标 海面高度 经验正交函数模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东北部黑潮表层水入侵东海陆架的季节变化规律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瑞祥 刘志亮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18-123,共6页
基于1998-2011年进入台湾东北部的WOCE-SVP(World Ocean Circulation Experiment -Surface Velocity Programme)计划的Argos浮标运行轨道数据,分析了台湾东北部的环流特征、黑潮表层水入侵东海陆架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春夏... 基于1998-2011年进入台湾东北部的WOCE-SVP(World Ocean Circulation Experiment -Surface Velocity Programme)计划的Argos浮标运行轨道数据,分析了台湾东北部的环流特征、黑潮表层水入侵东海陆架的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春夏季,黑潮表层水入侵仅限于陆架外缘,而在秋冬季,黑潮表层水可深入东海陆架或进入台湾海峡。自黑潮区入侵至100 m和150 m等深线的浮标数量在秋冬季较多,春夏季较少。台湾海峡的浮标轨迹在春夏季几乎皆为北向,在秋冬季皆为南向。在秋季,东海中部和南部陆架会在黑潮西侧出现逆流和涡旋。可见,台湾东北部环流具有显著的季节特征;黑潮表层水入侵东海陆架在秋冬季较强,春夏季较弱。本研究采用最新的Argos浮标数据,揭示了台湾东北部黑潮入侵东海陆架的季节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s浮标 台湾东北部 黑潮表层 入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道太平洋近表层上升流的估计 被引量:2
12
作者 苏京志 张人禾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2-37,共6页
利用1979—2006年间的卫星跟踪漂流浮标资料计算得到多年平均的赤道太平洋近表层流场,并估计赤道中东太平洋上混合层水平流场的散度和上升流流量。主要结论包括:1)赤道中东太平洋上升流区域主要集中在日界线以东以赤道为中心的±2&#... 利用1979—2006年间的卫星跟踪漂流浮标资料计算得到多年平均的赤道太平洋近表层流场,并估计赤道中东太平洋上混合层水平流场的散度和上升流流量。主要结论包括:1)赤道中东太平洋上升流区域主要集中在日界线以东以赤道为中心的±2°纬度带内,并且赤道南北约4°处各有一下沉流区域;2)赤道中东太平洋附近(165°E—85°W,2°S—2°N)散度平均约为2.0×10-7s-1,对应30m深处上升流区域整体体积输送约为43Sv,其中大约一半的上升流水体随热带流圈在赤道外4°N/S附近下沉,其余部分向两极输送;3)赤道中东太平洋辐散在春季达到最大值2.1×10-7s-1,而在秋季最弱;4)在El Nio期间辐散减弱,而在La Nia期间辐散增强,其中纬向流所致的辐合辐散也起到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s漂流浮标 赤道太平洋 上升流 热带流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宋海峡浮标轨迹的拉格朗日拟序结构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黄高龙 韦惺 詹海刚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2,共8页
文章利用海表流速得到的拉格朗日拟序结构(Lagrangian coherent strctures,LCSs),并结合漂流浮标轨迹资料,分析吕宋海峡附近水域表层环流和水输运特征。结果显示,LCSs能够很好地描绘吕宋海峡附近水域的表层水体输运结构,解释了浮标运动... 文章利用海表流速得到的拉格朗日拟序结构(Lagrangian coherent strctures,LCSs),并结合漂流浮标轨迹资料,分析吕宋海峡附近水域表层环流和水输运特征。结果显示,LCSs能够很好地描绘吕宋海峡附近水域的表层水体输运结构,解释了浮标运动轨迹的变化。冬季,吕宋海峡附近水域存在着条带状LCSs,以东南-西北走向由太平洋穿过吕宋海峡进入南海;夏季,跨海峡的LCSs在形态上转变为西南-东北走向,并由南海经吕宋海峡进入太平洋。LCSs形成的输运通道与壁垒揭示了吕宋海峡水交换季节变化的原因,太平洋与南海表层水主要沿着以上两种形态LCSs构成的输运通道进行交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宋海峡 表层水交换 黑潮 漂流浮标 拉格朗日拟序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首次在南大洋西风带海域投放浮标
14
《海洋与渔业》 2015年第12期16-16,共1页
11月26日,搭载着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队的“雪龙”船航行通过南纬50°海域,科考队在该海域投放了6枚剖面自动探测漂流浮标(Argo浮标)。据介绍,Argo浮标有“水下滑翔机”之称,是测量不同深度的海水温度和盐度信息的先进观测设备。
关键词 argo浮标 海域 投放 西风带 南大洋 漂流浮标 自动探测 观测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水平-垂直分布空间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杨胜龙 化成君 +3 位作者 靳少非 范秀梅 张胜茂 伍玉梅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81-290,共10页
为了解印度洋热带海域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延绳钓适宜渔获水温的等温线时空分布,分析黄鳍金枪鱼适宜的垂直和水平空间分布范围,采用Argo浮标剖面温度数据重构印度洋热带海域16°C和距海洋表层水温8°C(Δ8°C)的... 为了解印度洋热带海域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延绳钓适宜渔获水温的等温线时空分布,分析黄鳍金枪鱼适宜的垂直和水平空间分布范围,采用Argo浮标剖面温度数据重构印度洋热带海域16°C和距海洋表层水温8°C(Δ8°C)的月平均等温线场,网格化计算了16°C和Δ8°C等温线深度值和下界深度差,并结合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绘制了16°C和Δ8°C等温线深度与月平均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渔获量(CPUE)的空间叠加图,用于分析热带印度洋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CPUE时空分布和高渔获率水温的等温线时空分布关系。结果表明,高值CPUE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16°C等温线,在东北季风期间,高值CPUE出现的地方深度值大多小于200m;西南季风期间,在15°—25°S深度可到达250m,在130—190m深度全年有高值CPUE集中出现,深度值超过300m的地方CPUE普遍较小。Δ8°C等温线,高值CPUE出现的地方深度值大多小于175m,主要在100—170m;西南季风期间,在15oS以南区域,150—300m深度,也有高值CPUE区域出现,全年深度值超过300m的地方CPUE普遍较小。全年在15oS以北纬向区域,高渔获率的垂直分布深度更加集中,在西南季风期间尤其明显。采用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其最适次表层环境因子分布,16°C等温线120—209m;Δ8°C等温线80—159m;与下界深度差:16°C等温线0—59m;海表以下8°C等温线50—119m。文章初步得出热带印度洋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适宜的水平、垂直深度值分布区间,结果可以辅助寻找中心渔场位置,同时指导投钩深度,为热带印度洋黄鳍金枪鱼实际生产作业和资源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表层环境 热带印度洋 argo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大西洋黄鳍金枪鱼垂直分布空间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胜龙 马军杰 +3 位作者 吴晓芬 王晓璇 范秀梅 樊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5040-5049,共10页
为了解热带大西洋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延绳钓适宜渔获水温的等温线时空分布,分析黄鳍适宜的垂直和水平空间分布范围,采用Argo浮标剖面温度数据重构热带大西洋13℃和距海洋表层水温8℃(Δ8℃)的月平均等温线场,网格化计算了13... 为了解热带大西洋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延绳钓适宜渔获水温的等温线时空分布,分析黄鳍适宜的垂直和水平空间分布范围,采用Argo浮标剖面温度数据重构热带大西洋13℃和距海洋表层水温8℃(Δ8℃)的月平均等温线场,网格化计算了13℃和Δ8℃等温线深度值和温跃层下界深度差,并结合大西洋金枪鱼会委员(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Atlantic Tunas ICCAT)的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业数据,绘制了13℃和Δ8℃等温线深度与月平均CPUE的空间叠加图,用于分析热带大西洋黄鳍金枪鱼中心渔场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时空分布和次表层环境季节性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3℃等温线,在高值CPUE出现的海域深度值大多小于250 m,主要在170—249 m,深度值超过250 m的海域CPUE普遍较小。5°S—9°N区域,Δ8℃等温线高值CPUE出现的海域深度值大多小于150 m,主要在50—139 m;7—10月份在南半球的非洲西海岸,在Δ8℃等温线深度值为150—350 m的海域也会出现中心渔场。全年在低纬度区域,高渔获率的垂直分布深度更加集中。13℃等温线影响热带大西洋黄鳍金枪鱼的空间分布,温跃层下界温度影响黄鳍金枪鱼的垂直分布。采用频次分析和经验累积分布函数计算其适宜次表层环境因子分布,13℃等温线180—240 m;Δ8℃等温线50—139 m;与下界深度差:13℃等温线-70—29 m;海表以下8℃等温线30—149 m。文章初步得出热带大西洋黄鳍金枪鱼适宜的水平、垂直深度分布区间。结果可以辅助渔情预报,为热带大西洋黄鳍金枪鱼实际生产作业和资源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鳍金枪鱼 表层环境 热带大西洋 argo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风利奇马(1909)海温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肖霞 张雨潇 +1 位作者 曹晓钟 张志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95-1308,共14页
本文采用多源卫星融合数据、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直接测量数据、Argo浮标的数据以及分析数据集,分析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过境时海面温度(SST)以及海温垂直剖面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利奇马”过境前后,SST最大降温可达5℃以上,并且降... 本文采用多源卫星融合数据、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直接测量数据、Argo浮标的数据以及分析数据集,分析2019年超强台风利奇马过境时海面温度(SST)以及海温垂直剖面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利奇马”过境前后,SST最大降温可达5℃以上,并且降温区域集中在台风路径的右侧;“利奇马”过境导致近表层与次表层水体的垂直混合,次表层水体被加热,使混合层深度增加,深层海水温度升高。通过各类数据分析,发现“利奇马”过境后引起的SST降温核心区域的形成滞后于“利奇马”台风中心区域约1~2天。在各类数据的对比分析中,由于海洋气象漂流观测仪的数据是直接测量的,且采样频次高,能够更加细致和准确的捕捉到温度的变化,且可以作为用于卫星数据校正的重要参考。另外,不同海洋区域的降温还与海洋环境有关,台风靠近黑潮,降温主要集中在混合层,台风远离黑潮,降温可以延伸到温跃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面温度 多源卫星融合数据 分析数据集 argo 浮标 漂流观测仪 “利奇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研制测定油污的海流传感雷达
18
《水产科技情报》 1979年第6期27-27,共1页
美国海洋大气局研制成可以监测海洋油污染的海流传感雷达。该雷达可以监测50英里范围内的表层流,每半个小时可以绘制面积2,000平方公里的海流移动图,以代替目前用来测量仅在一个水点上运动的漂流物、浮标和其它洋流的测定法。
关键词 海流 洋流 表层 浮标 海洋大气 漂流 制成 监测 流传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