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对热带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48
1
作者 郑庆林 王三杉 +1 位作者 张朝林 宋青丽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4-21,共8页
应用在CCM3气候模式基础上发展的一个CCM3(R15L9)长期预报模式 ,进一步研究了青藏高原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夏季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6月初夏季节 ,青藏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在 30°N和 30°S一带有明显的增温效果 ... 应用在CCM3气候模式基础上发展的一个CCM3(R15L9)长期预报模式 ,进一步研究了青藏高原热力和动力作用对夏季热带地区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 6月初夏季节 ,青藏高原动力和热力作用在 30°N和 30°S一带有明显的增温效果 ,有利于北半球副热带西风减弱北移、热带高层东风增强北进、南半球西风带北压和赤道中低层西风形成和加强。加速了季节转换过程 ,有利于增强越赤道气流和南北半球的大气交换作用 ,还有利于在南海、菲律宾以东海面上热带气旋的形成和发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热力作用 热带大气环流 数值模拟 动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亚积雪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 II.数值模拟 被引量:32
2
作者 陈海山 孙照渤 朱伟军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47-860,共14页
基于观测分析的结果 ,采用NCARCCM2模式 ,设计了三组数值试验方案 ,研究了积雪的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 ,数值模拟与观测分析所得结果一致 ,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 ,通过积雪的辐射冷却效应 ,可以改变... 基于观测分析的结果 ,采用NCARCCM2模式 ,设计了三组数值试验方案 ,研究了积雪的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其可能的物理过程。结果表明 ,数值模拟与观测分析所得结果一致 ,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 ,通过积雪的辐射冷却效应 ,可以改变地表的热状况以及地表对大气加热的异常 ,引起大气温度、位势高度场的调整 ,激发冬季大气EUP遥相关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大气环流 积雪异常分布 数值模拟 NCAR CCM2模式 辐射冷却效应 位势高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环流的年代际变化 Ⅱ.GCM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8
3
作者 李崇银 穆明权 毕训强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739-748,共10页
类似大气环流模式比较计划(AMIP)的数值模拟,将实际观测的海表水温(SST)资料引入模式进行40多年的数值积分,得到长时间的大气环流模拟结果。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无论是大气中的主要涛动和遥相关型,还是重要大气环流... 类似大气环流模式比较计划(AMIP)的数值模拟,将实际观测的海表水温(SST)资料引入模式进行40多年的数值积分,得到长时间的大气环流模拟结果。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无论是大气中的主要涛动和遥相关型,还是重要大气环流系统都极为清楚地存在着年代际变化特征,包括10~20年准周期振荡和可能的30年以上的准周期振荡;而且上述主要环流系统的形势及其年代际变化大都与实际观测资料所给出的结果相一致。顺便分析中国东部气候的模拟结果,年代际变化特征(包括60年代的气候突变)也很清楚,并同大气环流变化配合十分合理。结果也表明,同研究季节和年际变化一样,大气环流模式(AGCM)数值模拟也是研究大气环流和气候年代际变化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模式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欧亚积雪异常影响中国夏季降水的数值试验 被引量:22
4
作者 李震坤 武炳义 朱伟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9年第4期196-201,共6页
利用NCAR的新一代GCM CAM3.1版本模式,研究了欧亚大陆春季积雪异常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积雪异常通过改变其后夏季的土壤湿度和温度分布,造成对流层厚度场的异常,激发一个从欧洲西部到东亚的500hPa高度... 利用NCAR的新一代GCM CAM3.1版本模式,研究了欧亚大陆春季积雪异常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和中国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积雪异常通过改变其后夏季的土壤湿度和温度分布,造成对流层厚度场的异常,激发一个从欧洲西部到东亚的500hPa高度场异常波列。我国南、北方处于符号相反的高度场异常区,同时降水也呈现南北相异的态势,这表明春季欧亚积雪异常是影响我国夏季降水分布的一个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亚积雪 中国夏季降水 数值模拟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地区绿洲—沙漠环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8
5
作者 阎宇平 王介民 +1 位作者 M.Menenti 苏中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5-440,共6页
地气相互作用现象的研究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意义重大。黑河地区绿洲和沙漠戈壁地表间水热特性的强烈差异所引发的绿洲—沙漠中尺度环流 ,能够影响该区绿洲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RAMS成功地再现了黑河地区绿洲—沙漠... 地气相互作用现象的研究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意义重大。黑河地区绿洲和沙漠戈壁地表间水热特性的强烈差异所引发的绿洲—沙漠中尺度环流 ,能够影响该区绿洲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RAMS成功地再现了黑河地区绿洲—沙漠环流 ,同时对环流出现时温、湿场的模拟分析表明 ,绿洲—沙漠环流的发生和发展直接依赖于非均匀下垫面热力场的差异 ,白天发展强盛 ,夜间作用小。环流作用能够保证绿洲—沙漠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平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气相互作用 RAMS 数值模拟 绿洲--沙漠环流 黑河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海温异常作用下的低层大气环流和降水异常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4
6
作者 游性恬 钱维宏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10,共10页
通过在IAPAGCM中加进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的数值模拟,证实了实况月平均850hPa上的异常环流特征:ElNino海温位相时低纬太平洋低层大气出现异常的西风气流以及在东南亚沿海出现向赤道的异常气流;而在LaNin... 通过在IAPAGCM中加进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异常的数值模拟,证实了实况月平均850hPa上的异常环流特征:ElNino海温位相时低纬太平洋低层大气出现异常的西风气流以及在东南亚沿海出现向赤道的异常气流;而在LaNina位相时,低纬太平洋低层大气出现异常的东风气流和在东南亚沿海出现离赤道的异常气流。若在模式中仅引入太平洋的海温异常或在模式中去掉地形以后,模拟的低纬低层异常气流与上述结果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温异常 大气环流 数值模拟 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MM5模式对河西暴雪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新荣 张铁军 +3 位作者 陶健红 邵亮 王勇 李文莉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3-60,共8页
利用NCEP资料和MM5模式模拟分析了2005年3月14—15日出现在甘肃河西西部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暴雪天气过程产生在从低空到高空的急流轴附近;由于600~500hPa的辐合,促使形成近地面上升运动,从而使地面形成低压系统;... 利用NCEP资料和MM5模式模拟分析了2005年3月14—15日出现在甘肃河西西部的一次暴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暴雪天气过程产生在从低空到高空的急流轴附近;由于600~500hPa的辐合,促使形成近地面上升运动,从而使地面形成低压系统;相对湿度最大值在750—450hPa之间,与辐合层基本一致,表明600hPa附近有一条水汽输送通道,它与高空急流、500hPa正涡度层、上升运动区等相吻合,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MM5模式很好地模拟出了暴雪的大致区域,显示了对这种中尺度天气系统具有较好的预报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雪 大气环流 数值模拟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Hadley环流与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关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2
8
作者 周波涛 崔绚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82-188,共7页
观测分析表明,春季Hadley环流异常可以导致东亚大气环流异常变化进而影响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发生。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9层大气环流模式(IAP9L-AGCM),对春季Hadley环流异常偏强情形下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和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响... 观测分析表明,春季Hadley环流异常可以导致东亚大气环流异常变化进而影响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发生。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9层大气环流模式(IAP9L-AGCM),对春季Hadley环流异常偏强情形下东亚夏季大气环流和长江流域夏季降水的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当春季Hadley环流异常偏强时,东亚夏季风减弱,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南亚高压加强,菲律宾以东洋面对流减弱,长江流域降水增多。初步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已有的诊断结果相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HADLEY环流 大气环流 夏季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转速度下的冬季大气环流及气候异常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9
作者 游性恬 谷湘潜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545-551,共7页
利用IAP二层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改变地球自转速度下冬季大气环流及气候异常的数值模拟。其中试验1:设25h/d(350d/a);试验2:设23h/d(381d/a);控制运行:24h/d(365d/a)。联系从古至... 利用IAP二层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改变地球自转速度下冬季大气环流及气候异常的数值模拟。其中试验1:设25h/d(350d/a);试验2:设23h/d(381d/a);控制运行:24h/d(365d/a)。联系从古至今地球自转逐渐减慢的情况,主要讨论地转减慢对冬季大气环流和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地球自转速度减慢以后,能使西风急流加强,南极附近增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自转速度 大气环流 数值模拟 气候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和气溶胶对温度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钱永甫 余勇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277-286,共10页
本文利用三维数值模式,对云和气溶胶的气候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着重分析了云和气溶胶对土壤和大气温度以及地面气压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云滴气溶胶还是其它气溶胶,都不会改变夏季气候的基本特征,它们只对气候特征进行某些细微的修... 本文利用三维数值模式,对云和气溶胶的气候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着重分析了云和气溶胶对土壤和大气温度以及地面气压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云滴气溶胶还是其它气溶胶,都不会改变夏季气候的基本特征,它们只对气候特征进行某些细微的修正。但是,对于地表和土壤温度以及大气温度和地面气压都有显著影响。一般说来,云和气溶胶使地表和土壤温度降低,使包含它们的气层温度升高,而使其上和其下气层的温度降低。边界层气溶胶使边界层温度升高,地面气压降低。由于云和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光学特性的水平不均匀性,在普遍出现地表和土壤温度以及地面气压下降的同时,有些地方却可以上升。因此,云和气溶胶的气候效应是复杂的。不仅取决于云和气溶胶本身的光学厚度和光学特性,还取决于环流背景。云和气溶胶引起的地表和土壤温度的变化值,一般可以达到1—5K的量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大气污染物的大气环流输送规律分析与模拟
11
作者 傅云燕 王金强 +2 位作者 蒋翠花 袁志勇 王文清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9-1122,共4页
以2005年1月6日辽宁中部城市群出现的区域污染事件为例,利用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冬季影响我国北部的大尺度环流系统进行了客观分析,同时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不同尺度大气边界层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 以2005年1月6日辽宁中部城市群出现的区域污染事件为例,利用NCEP/NCAR全球再分析资料对2005年冬季影响我国北部的大尺度环流系统进行了客观分析,同时采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不同尺度大气边界层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中地形影响形成的气流输送汇是造成区域污染的关键原因,而较强的逆温、逆湿等典型的稳定边界层的特征则加重了局地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冬季 污染物输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70年:发展历程、学术成就概览 被引量:15
12
作者 魏泽勋 郑全安 +39 位作者 杨永增 刘克修 徐腾飞 王凡 胡石建 谢玲玲 李元龙 杜岩 周磊 林霄沛 胡建宇 朱建荣 李均益 张正光 侯一筠 刘泽 田纪伟 黄晓冬 管玉平 刘志宇 杨庆轩 赵玮 宋振亚 刘海龙 董昌明 于卫东 连涛 陈朝晖 史久新 雷瑞波 刘煜 于福江 尹宝树 陈戈 王岩峰 李整林 熊学军 汪嘉宁 李晓峰 王永刚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3-64,共42页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 本文概略评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物理海洋学各分支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若干学术成就。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起步于海浪、潮汐、近海环流与水团,以及以风暴潮为主的海洋气象灾害的研究。随着国力的增强,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大量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提出了被国际广泛采用的“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发展了第三代海浪数值模式;提出了“准调和分析方法”和“潮汐潮流永久预报”等潮汐潮流的分析和预报方法;发现并命名了“棉兰老潜流”,揭示了东海黑潮的多核结构及其多尺度变异机理等,系统描述了太平洋西边界流系;提出了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南海分支(或称南海贯穿流);不断完善了中国近海陆架环流系统,在南海环流、黑潮及其分支、台湾暖流、闽浙沿岸流、黄海冷水团环流、黄海暖流、渤海环流,以及陆架波方面均取得了深刻的认识;从大气桥和海洋桥两个方面对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际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发展了浅海水团的研究方法,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水团的分布和消长特征与机制,在大洋和极地水团分布及运动研究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阐明了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和生成机制,揭示了中尺度涡的三维结构,定量评估了其全球物质与能量输运能力;基本摸清了中国近海海洋锋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提出了地形、正压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等锋面动力学机制;构建了“南海内波潜标观测网”,实现了对内波生成–演变–消亡全过程机理的系统认识;发展了湍流的剪切不稳定理论,提出了海流“边缘不稳定”的概念,开发了海洋湍流模式,提出了湍流混合参数化的新方法等;在海洋内部混合机制和能量来源方面取得了新的认识,并阐述了混合对海洋深层环流、营养物质输运等过程的影响;研发了全球浪–潮–流耦合模式,推出一系列海洋与气候模式;发展了可同化主要海洋观测数据的海洋数据同化系统和用于ENSO预报的耦合同化系统;建立了达到国际水准的非地转(水槽/水池)和地转(旋转平台)物理模型实验平台;发展了ENSO预报的误差分析方法,建立了海洋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的理论体系,揭示了中深层海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初步建成了中国近海海洋观测网;持续开展南北极调查研究;建立了台风、风暴潮、巨浪和海啸的业务化预报系统,为中国气象减灾提供保障;突破了国外的海洋技术封锁,研发了万米水深的深水水听器和海洋光学特性系列测量仪器;建立了溢油、危险化学品漂移扩散等预测模型,为伴随海洋资源开发所带来的风险事故的应急处理和预警预报提供科学支撑。文中引用的大量学术成果文献(每位第一作者优选不超过3篇)显示,经过70年的发展,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培养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科研队伍,这是最宝贵的成果。这支队伍必将成为中国物理海洋学研究攀登新高峰的主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海洋学 海浪 潮汐 海平面 大洋环流 水团 陆架与边缘海环流 海洋中尺度过程 湍流与混合 数值模拟与数据同化 实验室模拟 大洋与气候 海冰与极地考察 海洋气象与灾害 海洋物理学 海洋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东部秋冬季极端干旱事件的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孟纯纯 马耀明 +2 位作者 马伟强 勾鹏 白杨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27-1338,共12页
利用区域大气模式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对2008/2009年秋、冬季节中国东部地区的一次极端干旱事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再分析资料... 利用区域大气模式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对2008/2009年秋、冬季节中国东部地区的一次极端干旱事件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和全球观测数据GSOD(Global Summary Of Day)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处于稳定的槽后西北气流控制,冷空气活动频繁,但是从南海来的水汽通量北向输送较弱,呈现为不利于降水的环流特征。模式很好地再现了上述干旱形成的环流特征,较好地模拟出了我国及干旱发生区的降水和温度时空分布状况,干旱区的温度和降水模拟值与观测值相关系数的平方达到了0.8以上。尽管RAMS模式对此次极端干旱事件的模拟能力较好,但模拟的精度还需要提高,仍需更多实例对比来进行研究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MS 极端干旱 数值模拟 大气环流特征 降水和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秋季中国南方降水异常的环流特征及海温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蒋子瑶 徐海明 马静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23-1038,共16页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台站观测降水、英国Hadley中心海温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等资料,研究了2016年秋季中国南方降水异常偏多的环流特征及其海温影响。结果表明,2016年秋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强,我国南方地区位于急流入口区的右侧,有... 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台站观测降水、英国Hadley中心海温和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等资料,研究了2016年秋季中国南方降水异常偏多的环流特征及其海温影响。结果表明,2016年秋季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强,我国南方地区位于急流入口区的右侧,有利于产生上升运动;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面积偏大、位置偏北偏西,对应副高西南侧的东南风将热带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向我国南方输送,有利于降水偏多。另外,2016年秋季登陆我国的台风异常偏多,频繁活动的台风给我国南方带来了大量降水,也是导致我国南方降水异常偏多的原因之一。进一步研究表明,2016年秋季南方降水异常偏多主要与同期赤道西太平洋和东南太平洋海温异常偏高有关,上述海区的海温异常通过激发向下游传播的遥相关波列或通过Gill响应对东亚环流产生影响,进而有利于中国南方降水增多。通过CAM5.3(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5.3)一系列的敏感性试验,验证了上述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南方地区 秋季降水 环流特征 海温异常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SO与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异常年代际关系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6
15
作者 曹艳艳 郭品文 王武军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5-212,共8页
利用NCAR/CCM3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不同海温背景场强迫下,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对ENSO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模式能够模拟出不同海温背景场下,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对ENSO事件的不同响应,模拟结果与诊断结果基本一致。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的... 利用NCAR/CCM3大气环流模式,模拟不同海温背景场强迫下,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对ENSO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模式能够模拟出不同海温背景场下,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对ENSO事件的不同响应,模拟结果与诊断结果基本一致。在20世纪70年代末之后的平均海温背景场强迫下,El Nio对阿留申低压的加强作用比70年代末之前更明显,而ENSO暖位相对蒙古高压的作用则由70年代末之前的轻微减弱变为明显加强。虽然70年代末以后ENSO事件的强度比70年代末之前有所增大,但ENSO对东亚大槽和东亚冬季风的减弱作用反而不再那么明显;同时在高空风场中,由ENSO激发出的PNA型异常环流在70年代末以后明显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SO 冬季大气环流 年代际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的模拟对海表驱动场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敏感性分析
16
作者 肖斌 舒启 乔方利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5-185,共11页
基于全球海洋-海冰耦合数值模式,研究了不同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海表驱动场对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和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模拟的影响。敏感性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海... 基于全球海洋-海冰耦合数值模式,研究了不同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海表驱动场对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和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模拟的影响。敏感性数值实验结果表明,海表驱动场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不同不仅会影响SST的模拟,而且会显著影响AMOC强度的模拟。相比高时间分辨率的海表驱动场,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降低会造成AMOC模拟强度的减弱和SST的升高。月平均驱动场驱动的AMOC比6h分辨率驱动场驱动的控制实验减少6.7Sv,降低了34%;同为6h分辨率,粗空间分辨率大气驱动场模拟的AMOC比高空间分辨率实验减少1.4Sv,降低了7%。对海洋上层流场和海表热通量进一步分析表明,低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海表风场的减弱是导致AMOC减弱和SST升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数值模拟 海洋-海冰耦合数值模式 海表驱动场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夏季降水年际变化与高低纬环流关系的数值模拟
17
作者 孙庆飞 姚素香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45-952,共8页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4对我国南方夏季降水和大气环流进行30 a的数值模拟,通过与降水观测对比发现,模式能够较好模拟出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平均降水和年际变率的空间分布,模拟的南方地区(30°N以南)年际变率略偏小。观测的我国南...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Reg CM4.4对我国南方夏季降水和大气环流进行30 a的数值模拟,通过与降水观测对比发现,模式能够较好模拟出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平均降水和年际变率的空间分布,模拟的南方地区(30°N以南)年际变率略偏小。观测的我国南方夏季平均降水与模拟降水相关系数为0.51。观测和模拟结果均表明,典型涝年,中纬异常反气旋前方的东北风携带干冷空气,低纬异常反气旋后方的西南风携带暖湿空气,在我国南方汇合,导致南方降水异常增多,模式具有模拟我国夏季南方降水年际变化的能力。通过边界敏感性试验,去除高纬侧边界强迫的年际变化,我国东部降水偏多,南方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强度显著变弱;去除低纬度侧边界强迫的年际变化,模拟的我国南方降水偏少,长江及以北降水偏多,降水的空间分布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而我国南方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强度基本不变。因此,中高纬环流强迫可较大程度影响我国南方降水年际变化的强度,低纬度环流强迫异常则会改变我国东部降水空间分布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降水 大气环流 年际变化 侧边界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极冬夏期间大气环流个例的数值模拟分析
18
作者 马艳 隋桂玲 陈尚 《极地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0-163,共14页
利用极地中尺度数值模式PolarMM5对2005年7月17—19日,2007年12月20—24日北极地区大气环流进行了中尺度数值模拟,分析比较了北极夏季典型代表月7月和冬季典型代表月12月的大气特征。数值分析表明,在500hPa高度上,7月和12月极区的大气... 利用极地中尺度数值模式PolarMM5对2005年7月17—19日,2007年12月20—24日北极地区大气环流进行了中尺度数值模拟,分析比较了北极夏季典型代表月7月和冬季典型代表月12月的大气特征。数值分析表明,在500hPa高度上,7月和12月极区的大气环流都主要由两个波动控制;夏季的冰岛低压在冬季表现为一个高压系统,并且伸展到格陵兰岛上空。选择两个北极地区探空站与相应温度场和风场的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表明数值模式能够很好地再现观测到的大气分布特征,表现为小的模式偏差和较高的相关系数。夏季7月份期间,Barrow站2m处空气温度、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和极地逆温层结垂直结构特征;冬季12月份期间,Barrow站2m处空气温度、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呈现出反位相变化的特征,虽然各通量峰值远小于夏季时的情形,但是北极所考虑站点下垫面在冬季12月和夏季7月份都是大气的热源和水汽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极 大气环流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