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养殖密度对宝蓝鹦鹉鱼生长、生理与繁殖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肖佳程 赵一方 +1 位作者 石耀华 顾志峰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2期304-311,共8页
为了揭示养殖密度对宝蓝鹦鹉鱼(Archocentrus nigrofasciatus var.×Mikrogeophagus ramirezi)的生长和繁殖力等影响,设置了4个养殖密度组(D_1:1.16 kg·m^(-3);D_(2):2.32 kg·m^(-3);D_(3):3.48 kg·m^(-3);D_(4):4.6... 为了揭示养殖密度对宝蓝鹦鹉鱼(Archocentrus nigrofasciatus var.×Mikrogeophagus ramirezi)的生长和繁殖力等影响,设置了4个养殖密度组(D_1:1.16 kg·m^(-3);D_(2):2.32 kg·m^(-3);D_(3):3.48 kg·m^(-3);D_(4):4.62 kg·m^(-3)),比较不同组间宝蓝鹦鹉鱼生长速度、抗氧化酶活性和产卵量等差异。结果表明,当养殖密度不超过2.32 kg·m^(-3)时,宝蓝鹦鹉鱼的死亡率为(13.06±4.59)%、产卵数为(133±45.00)颗、卵初始平均体质量为(0.001 8±0.000 4)g、体质量为(3.73±1.22)g、末体长为(3.63±0.55)cm、特定生长率(0.005 7±0.000 6)%、平均增重率(1.47±0.12)%和孵化率(80.23±0.09)%均正常,丙二醛(MDA)、谷丙转氨酶(ALT)、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均不高(P<0.05)。同时,随着密度的增加,养殖水域中的NH_(4)~+-N和NO_(2)~--N浓度峰值均随之显著升高(P<0.05)。上述结果表明,在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条件下,宝蓝鹦鹉鱼的养殖密度高于2.32 kg·m^(-3)会导致NH_(4)~+-N和NO_(2)~--N浓度峰值与抗氧化酶活性升高,从而抑制宝蓝鹦鹉鱼的健康生长与繁殖,综合考量养殖单位面积产量与经济效益,宝蓝鹦鹉鱼最适宜的养殖密度为2.32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殖密度 宝蓝鹦鹉鱼 生长 生理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