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E1通过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介导结肠炎相关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
1
作者 陈天一 李超凡 +5 位作者 包灵波 陈骞 胡那娜 杨宇馨 张蕾 王东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825-1837,共13页
目的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 1,APE1)在慢性肠道炎症向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CAC)转化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方法将C64S点突变纯合子(APE1^(C64S))和野生... 目的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 1,APE1)在慢性肠道炎症向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colitis-associated colorectal cancer,CAC)转化过程中的调控机制。方法将C64S点突变纯合子(APE1^(C64S))和野生型(APE1^(WT))小鼠分别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应用氧化偶氮甲烷(azoxymethane,AOM)及葡聚糖硫酸钠盐(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溶液构建CAC体内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及多重免疫荧光分析各组小鼠结肠组织APE1表达及免疫细胞浸润情况。通过慢病毒转染构建APE1稳定敲低的小鼠结肠癌MC38细胞系,并对APE1^(WT)与APE1^(C64S)小鼠进行皮下荷瘤实验以确定肿瘤细胞来源的APE1导致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采用免疫组化及多重免疫荧光分析荷瘤标本APE1、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chemokine(C-X-C motif)ligand 1,CXCL1]表达及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对来自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的1名28岁女性CAC患者的肿瘤标本采用免疫组化及多重免疫荧光分析肿瘤及邻近炎症组织中APE1、CXCL1的表达及免疫细胞浸润情况。结果与对照组及APE1^(WT)实验组相比,APE1^(C64S)实验组小鼠的疾病活动指数及肿瘤形成数量明显降低,多形核髓源抑制细胞(polymorphonuclear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PMN-MDSCs)浸润显著减少,CD4^(+)及CD8^(+)T细胞显著增多(P<0.05)。APE1^(WT)与APE1^(C64S)皮下荷瘤小鼠肿瘤生长及各免疫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使用敲低APE1的肿瘤细胞进行荷瘤实验,发现肿瘤生长明显抑制,PMN-MDSCs浸润减少,同时CD4^(+)及CD8^(+)T细胞显著增多(P<0.05)。在CAC患者肿瘤组织中APE1高表达、PMN-MDSCs浸润增加,CD8^(+)T细胞在肿瘤组织中较炎症组织浸润显著减少(P<0.05)。结论肿瘤细胞中APE1的氧化还原功能可促进PMN-MDSCs肿瘤浸润,同时减少T细胞的数量,从而形成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介导CAC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相关性结直肠癌 炎症性肠病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 多形核髓源性抑制细胞 结直肠癌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E1/Ref-1 siRNA抑制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IL-6及IL-8分泌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谢家印 王东 +7 位作者 李梦侠 向德兵 杨镇洲 杨宇馨 李增鹏 曾林立 仲召阳 王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9期1850-1853,共4页
目的体外通过APE1/Ref-1 siRNA敲低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APE1/Ref-1的表达,观察BMSCs的增殖及分泌细胞因子IL-6、IL-8的变化,初步探讨BMSCs APE1/Ref-1表达的功能特点。方法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目的体外通过APE1/Ref-1 siRNA敲低多发性骨髓瘤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APE1/Ref-1的表达,观察BMSCs的增殖及分泌细胞因子IL-6、IL-8的变化,初步探讨BMSCs APE1/Ref-1表达的功能特点。方法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定量检测35例初治、11例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及10例正常人BMSCs APE1/Ref-1的表达特点及其差异,经Adv5-APE1/Ref-1 siRNA感染BMSCs后,流式细胞仪检测BMSCs细胞周期的变化;ELISA法检测BMSCs分泌IL-6、IL-8的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多发性骨髓瘤BMSCs的APE1/Ref-1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BMSCs APE1/Ref-1蛋白阳性表达率(P<0.05),且多发性骨髓瘤BMSCs的APE1/Ref-1呈细胞核及核浆共同表达方式。Adv5-APE1/Ref-1 siRNA感染敲低多发性骨髓瘤及正常BMSCs APE1/Ref-1的表达量呈进行性减少(P<0.01),同时发现APE1/Ref-1 siRNA对多发性骨髓瘤BMSCs抑制作用更明显。Adv5-APE1/Ref-1 siRNA感染BMSCs后对正常人及骨髓瘤患者BMSCs分泌细胞因子IL-6、IL-8的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特别是感染72h后,骨髓瘤患者及正常人的BMSCs分泌IL-6[初治患者(246.29±46.51)pg/ml,复发/难治患者(365.09±75.25)pg/ml]、IL-8[初治患者(118.77±18.08)pg/ml,复发/难治患者(188.71±33.76)pg/ml]的量最低,与其他时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发性骨髓瘤BMSCs APE1/Ref-1的表达特点不同于正常BMSCs,可能导致其功能差异;APE1/Ref-1 siRNA敲低了MMBMSCs APE1/Ref-1的表达,同时明显抑制了其IL-6、IL-8的分泌,减少了对骨髓瘤细胞的促增殖和凋亡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基质细胞 RNA干扰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APE1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3
作者 向德兵 牟江洪 +3 位作者 谢家印 王东 肖华亮 李增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5-116,共2页
目的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E1)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5例大肠癌、72例大肠腺瘤、60例癌旁大肠黏膜和40例正常大肠黏膜中APE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APE1与大肠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大... 目的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E1)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5例大肠癌、72例大肠腺瘤、60例癌旁大肠黏膜和40例正常大肠黏膜中APE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APE1与大肠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大肠黏膜APE1呈胞核表达,大肠腺瘤和大肠癌组织APE1表达特征发生改变,呈胞核表达、单纯胞质表达或核浆共同表达。APE1胞质异位表达率大肠癌组织为73·6%,大肠腺瘤组织为83·3%,二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癌旁大肠黏膜(10%)和正常大肠黏膜(0%,P<0·01)。APE1胞质异位表达与大肠癌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P<0·05)。结论APE1胞质异位表达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 结直肠肿瘤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APE1蛋白在结直肠癌临床诊断中的作用及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杨宇馨 何乐 +4 位作者 卢先锋 杨骁 仲召阳 王东 戴楠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8-93,共6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APE1蛋白的表达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利用ELISA法检测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肿瘤中心收治的202例结直肠癌患者和健康体检中心242例健康对照人群血清APE1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化确定相应患者肿...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APE1蛋白的表达及其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利用ELISA法检测本院2010年1月至2015年9月肿瘤中心收治的202例结直肠癌患者和健康体检中心242例健康对照人群血清APE1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免疫组化确定相应患者肿瘤组织APE1蛋白的表达特征,同时采用C-12肿瘤蛋白芯片试剂盒检测上述人群CEA的表达水平。分析血清APE1蛋白与肿瘤组织APE1蛋白表达水平及年龄、性别、分期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血清APE1蛋白及CEA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202例结直肠癌患者中位血清APE1蛋白浓度为0.331(0.007~4.359)ng/mL,显著高于对照组0.091(0~1.374)ng/mL(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APE1蛋白水平与肿瘤组织中APE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r=0.331,P=0.025),而与年龄、性别、分期等指标不相关。ROC曲线显示血清APE1蛋白的AUC为0.799(95%CI=0.756~0.843),灵敏度为76.20%,特异性为76.40%,血清CEA的AUC为0.736(95%CI=0.687~0.785),其灵敏度为51.00%,特异性为99.60%。血清APE1蛋白与CEA联合后其AUC为0.857(95%CI=0.819~0.896),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72.30%和91.30%。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APE1蛋白水平与肿瘤组织APE1表达呈正相关且较健康对照人群显著增高。血清APE1蛋白可与CEA联合作为结直肠癌辅助诊断的血清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E1 结直肠癌 肿瘤标志物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癌Ref-1/APE的表达特点及其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牟江洪 肖华亮 +3 位作者 向德兵 张沁宏 李增鹏 王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大肠癌氧化还原因子-1(redoxfactor-1,Ref-1),又称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urinic/apyri-midinicendonuclease,APE),在大肠癌的表达特点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和血管密度的关系。方... 目的探讨大肠癌氧化还原因子-1(redoxfactor-1,Ref-1),又称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urinic/apyri-midinicendonuclease,APE),在大肠癌的表达特点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和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0例大肠癌和40例非癌区大肠组织中Ref-1/APE和VEGF的表达,采用血管内皮特异标记物CD31标记并计数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最后分析Ref-1/APE与VEGF和MVD的关系。结果所有大肠癌和非癌区大肠组织都有Ref-1/APE表达,但是其在细胞内的定位有所不同。40例非癌区大肠组织细胞核都有Ref-1/APE表达,仅5例有胞质表达(5/40,12·5%);而110例大肠癌中有79例(79/110,71·81%)细胞质有Ref-1/APE表达,比例显著高于非癌区大肠组织(P<0·01)。而且细胞质Ref-1/APE阳性表达的大肠癌较无细胞质表达者VEGF阳性率显著增加(P<0·05),MVD也显著增高(P<0·05)。结论大肠癌Ref-1/APE移位于细胞质的异常表达可能涉及大肠癌的发生,并且可能与VEGF表达和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因子-1 脱嘌呤 脱嘧啶核酸内切酶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密度 大肠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L1和APE1在早期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6
作者 段威 隋江东 +5 位作者 李清 李梦侠 杨宇馨 何乐 程仕光 王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鳞癌组织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和脱嘌呤/脱嘧啶内切核酸酶1(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1,APE1)的表达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IHC)检测PD-L1和A...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鳞癌组织中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death ligand-1,PD-L1)和脱嘌呤/脱嘧啶内切核酸酶1(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1,APE1)的表达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IHC)检测PD-L1和APE1蛋白在64例早期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PD-L1、APE1表达以及两者共表达与早期宫颈癌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测APE1与PD-L1表达的相关性,Kaplan-Meier法分析早期宫颈鳞癌患者中APE1与PD-L1的表达与术后生存的关系,Cox回归模型分析早期宫颈鳞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早期宫颈癌患者APE1和PD-L1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0.31%和67.18%。PD-L1的表达与分期、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APE1的表达仅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38)。另外,APE1与PD-L1的表达正相关(r2=0.347,P=0.005),且两者共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其术后生存期比单一阳性表达的宫颈癌患者明显缩短(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APE1的表达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早期宫颈鳞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度分别为16.187(P=0.01)和27.340(P<0.001)。结论PD-L1和APE1表达的联合检测对早期宫颈鳞癌预后评估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宫颈鳞癌 程序性死亡配体-1 脱嘌呤/脱嘧啶内切核酸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E1基因沉默增强骨肉瘤U2-OS细胞硼替佐米治疗敏感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多健 王国文 +2 位作者 韩秀鑫 杨吉龙 孙建合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29-432,共4页
目的: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E1)基因沉默对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ortezomib,PS-341)抑制骨肉瘤U2-OS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机制方法:将APE1特异性shRNA的重组质粒,稳定转染人骨肉瘤U2-OS细胞,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免... 目的: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E1)基因沉默对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bortezomib,PS-341)抑制骨肉瘤U2-OS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机制方法:将APE1特异性shRNA的重组质粒,稳定转染人骨肉瘤U2-OS细胞,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转染前后U2-OS细胞中APE1的表达,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观察PS-341和APE1-siRNA对人骨肉瘤U2-OS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PS-341和APE1-siRNA对U2-OS细胞中APE1和胞核NF-λB的表达的影响。结果:细胞稳定转染APE1-siRNA重组质粒后,APE1mRNA和蛋白表达分别下降约46.1%和62.6%,MTT法检测U2-OS细胞增殖受到抑制。转染前后U2-OS细胞PS-341的IC50值分别为371.54 nmoL/L与109.64 n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S-341和APE1-siRNA均抑制U2-OS细胞胞核中NF-λB的表达,两者联合应用抑制效果更明显。结论:APE1-shRNA质粒转染骨肉瘤U2-OS细胞后,肿瘤细胞的增殖率降低,对PS-341抑制U2-OS细胞的增殖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蛋白酶体抑制剂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 NF-ΚB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封亮 邵福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14-217,共4页
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 /氧化还原因子 1(APE/Ref- 1)具有修复 DNA损伤、影响氧化还原反应及调节转录因子DNA结合活性等功能 ,对细胞的生存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 APE/Ref- 1的研究在其基因、功能、分布以及与某些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 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 /氧化还原因子 1(APE/Ref- 1)具有修复 DNA损伤、影响氧化还原反应及调节转录因子DNA结合活性等功能 ,对细胞的生存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有关 APE/Ref- 1的研究在其基因、功能、分布以及与某些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之间的关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 综述文献 DNA损伤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E1通过NF-κB通路调节PD-L1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杜国强 王立银 +3 位作者 王晓凤 李君 张明明 王瑾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65-870,共6页
目的检测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 (APE1)和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PD-L1)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60例喉癌标本及30例癌旁黏膜组织中PD-L1、APE1基因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 目的检测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 (APE1)和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PD-L1)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60例喉癌标本及30例癌旁黏膜组织中PD-L1、APE1基因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利用siRNA脂质体转染、脂多糖[LPS,核因子κB (NF-κB)信号通路激动剂]和PDTC (NF-κB信号通路抑制剂)干预Hep-2细胞系,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APE1、PD-L1、NF-κB、p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喉癌组织中APE1、PD-L1基因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 <0.05),两者表达呈正相关(r=0.37,P <0.01)。PD-L1表达与喉癌发生部位有关,声门型喉癌组织中PD-L1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声门上型和声门下型(P <0.05)。同时,喉癌组织中APE1 m RN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与否具有相关性(P <0.05)。APE1-siRNA转染Hep-2细胞后,显著抑制细胞APE1、NF-κB、pNF-κB、PD-L1蛋白的表达水平(P <0.05)。在一定浓度范围内,LPS和PDTC干预Hep-2细胞后,PD-L1、NF-κB蛋白表达分别逐渐增高和逐渐降低(P <0.05)。而沉默Hep-2细胞中APE1基因表达后进行LPS干预,细胞NF-κB、PD-L1表达较未干预组和LPS干预组降低(P <0.05)。结论相对于声门下型和声门上型喉癌,声门型喉癌可能对PD1/PD-L1免疫检查点相关的免疫治疗相对敏感。APE1可能通过NF-κB信号通路调节PD-L1的表达。PD-L1和APE1表达的联合检测对抑制喉癌生长具有潜在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喉鳞状细胞癌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 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 核因子ΚB信号通路 HEP-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E1和p53蛋白在A549细胞和HeLa细胞中的结合作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翀 李梦侠 +4 位作者 程燚 李增鹏 王阁 王东 杨镇洲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2314-2319,共6页
目的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APE1)和p53蛋白内源性和外源性相互结合作用。方法将重组质粒pET42a-hAPE1转染E.coli BL21(DE3),应用IPTG诱导GST-APE1蛋白表达,鉴定后经金属螯合层析技术纯化,通... 目的探讨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APE1)和p53蛋白内源性和外源性相互结合作用。方法将重组质粒pET42a-hAPE1转染E.coli BL21(DE3),应用IPTG诱导GST-APE1蛋白表达,鉴定后经金属螯合层析技术纯化,通过Western blot鉴定纯化蛋白,得到GST-APE1融合蛋白。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和GST蛋白沉降实验分别检测内源性和外源性APE1和p53蛋白结合作用,免疫荧光标记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确定APE1和p53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转染质粒经IPTG诱导表达,应用SDS-PAGE发现GST-APE1在预期位置64×103处存在阳性条带,"Ni"柱纯化后得到GST-APE1融合蛋白,通过Western blot鉴定。免疫共沉淀和GST蛋白沉降实验证实APE1和p53存在内源性和外源性结合作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免疫荧光标记的APE1和p53蛋白均为核浆共表达蛋白,氧化应激处理后,蛋白逐渐由胞浆向胞核移位,二者共定位于核膜处较明显。结论 APE1和p53蛋白在A549和HeLa细胞中存在内源性和外源性结合作用,可能与其转录调控及肿瘤放化疗疗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E1蛋白 P53蛋白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E/Ref-1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霍文静 范明 +1 位作者 殷仁富 吴丽颖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657-660,共4页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APE/Ref-1)是一种多功能的蛋白质,在氧化或烷化物所导致的DNA损伤修复,以及在氧化还原反应的调控等多个生物学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合近几年国内外的众多文献,从APE/Ref-1的结构与功...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APE/Ref-1)是一种多功能的蛋白质,在氧化或烷化物所导致的DNA损伤修复,以及在氧化还原反应的调控等多个生物学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综合近几年国内外的众多文献,从APE/Ref-1的结构与功能入手,对其与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之间关系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提示APE/Ref-1作为新标记物,在临床的应用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 调控转录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E-1 shRNA与过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对肝细胞免疫炎性因子、细胞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昱冰 孙志鹏 +3 位作者 阿民布和 樊庆 吴广东 张能维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7-142,共6页
目的探究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 1,APE-1)小发卡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与过表达载体构建及对肝细胞免疫炎性因子表达、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获取肝移植免疫耐受患... 目的探究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 1,APE-1)小发卡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与过表达载体构建及对肝细胞免疫炎性因子表达、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基于基因表达数据库GEO获取肝移植免疫耐受患者及非耐受患者外周血基因表达谱数据,通过R语言程序分析差异表达基因,获得肝移植免疫耐受相关基因APE-1。构建4个平行APE-1 shRNA载体(APE-1 shRNA_1,APE-1 shRNA_2,APE-1 shRNA_3,APE-1 shRNA_4),经质粒测序、Real-time PCR检测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筛选沉默效果最优的APE-1 shRNA。同理构建并鉴定APE-1过表达载体。STRING网站预测APE-1蛋白互作网络。利用构建的APE-1 shRNA和过表达载体,干预人正常肝细胞L-02的APE-1表达(分为对照组、APE-1沉默组和APE-1过表达组),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炎性因子IL-1β、IL-10、TNF-α、INF-γ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变化。结果筛选获得35个肝移植免疫耐受相关显著差异表达基因,选取肝移植免疫耐受患者高表达基因APE-1。获得沉默效果最优APE-1 shRNA_1载体及APE-1过表达载体。预测APE-1与ANP32A、FEN1、HMGB2、LIG1、MUTYH、NTHL1、OGG1、PCNA、POLB、SET等蛋白具有潜在相互作用。APE-1沉默导致L-02细胞(APE-1沉默组)炎性因子IL-1β、IL-10、TNF-α、INF-γ表达显著升高,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相反,APE-1过表达后(APE-1过表达组)L-02细胞炎性因子表达显著降低,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结论 APE-1表达可影响人正常肝细胞株L-02细胞炎性因子表达及细胞凋亡,这可能是肝移植免疫耐受中的关键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免疫耐受 APE-1 小发卡RNA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分析法测定人体血液样品中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E1)的活性
13
作者 王嘉禹 赵美萍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87-492,共6页
目的:开发一种可快速、灵敏地检测生物样品中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 1,APE1)含量的荧光分析方法。方法:根据APE1所具有的脱碱基核酸内切酶活性,合成了一种用荧光基团与猝灭基团标记的含脱碱基位... 目的:开发一种可快速、灵敏地检测生物样品中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 1,APE1)含量的荧光分析方法。方法:根据APE1所具有的脱碱基核酸内切酶活性,合成了一种用荧光基团与猝灭基团标记的含脱碱基位点的DNA荧光探针。在合适的缓冲体系下,APE1将该DNA探针水解并释放出荧光基团,根据荧光信号上升速率实现对APE1活性的定量检测。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改进了检测APE1时溶液缓冲液的条件,使得该荧光探针对APE1的响应更为灵敏,并进一步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从人全血样品提取了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用改进后的荧光探针法定量测定了其蛋白提取液中APE1的含量。最后,使用该荧光探针法测定了临床血液样本中APE1的含量。结果: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对APE1的最低检测限和功能灵敏度均为0.005 U/mL(3 pg/mL),线性范围为6 pg/mL^1.2 ng/mL。利用该方法测定了8份人血液样品中PBMCs蛋白中APE1的含量,测得每微克PBMCs蛋白中APE1的含量分布为0.061~0.40 ng,平均含量为0.16 ng APE1,加标回收率为98%±5%( n =3)。用该方法对102份正常人(男51例、女51例,年龄59~75岁)血清样品中的APE1含量进行了检测,得到这些血清样品中APE1含量的分布范围为0.13~0.34 ng/mL,加标回收率为96%±15%( n =3)。结论:本研究发展的荧光分析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所需生物样品量小,能够快速、准确地测定血液等生物样本中的APE1含量,解决了原有方法检测低含量血清样品时误差较大的问题,有良好的临床检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法 荧光 脱嘌呤/脱嘧啶核酸内切酶1 DNA探针 血清 外周血单核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亨廷顿舞蹈病家系APEX基因氧化还原功能区变异检测
14
作者 周璐 姜楠 +4 位作者 魏志茹 陈文哲 申梦姣 崔健健 李晓文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18-220,共3页
目的:探讨脱嘌呤/嘧啶核酸内切酶(APEX)基因氧化还原功能区变异与亨廷顿舞蹈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DNA测序的方法检测3个亨廷顿舞蹈病家系中10名患者和26名家系内健康人外周血APEX基因氧化还原功能区变异。结果:所... 目的:探讨脱嘌呤/嘧啶核酸内切酶(APEX)基因氧化还原功能区变异与亨廷顿舞蹈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DNA测序的方法检测3个亨廷顿舞蹈病家系中10名患者和26名家系内健康人外周血APEX基因氧化还原功能区变异。结果:所有样本APEX基因3个外显子扩增片段均未发现变异。结论:3个亨廷顿舞蹈病家系内患者中无APEX基因氧化还原功能区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廷顿舞蹈病 脱嘌呤 嘧啶核酸内切酶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非变性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