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4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Transgenic DREB Toybean Dongnong50 on Diversity of Soil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1
作者 Zhang Chun-miao Dong Lei +1 位作者 Jin Yu Qu Juan-juan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15年第1期1-11,共11页
Drought is a bottleneck for worldwide soybean production which is getting more serious as the climate continues to worsen. Dehydration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DREB) is a kind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that regulate... Drought is a bottleneck for worldwide soybean production which is getting more serious as the climate continues to worsen. Dehydration responsive element binding(DREB) is a kind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that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stress tolerance-related genes in response to drought, high salinity and cold stress in plant. Soybean with DREB gene possesses the drought resisting capability which is helpful to increase the yield. However, the potential risk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plants(GMPs) on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is still in debat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transgenic DREB soybean on the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the diversity of nif H gene in pot experiments planted transgenic soybean and near-isogenic nontransgenic soybean under normal water condition and drought stress condition was analyzed by PCR-DGGE and sequenc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ransgenic soybean under normal water condition decrease the diversity of the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in the seeding stage and flowering stage, but had no notable effect in other stages. Under drought stress, transgenic soybean reduced the diversity of the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in the flowering stage, but had no notable effects on other stages. Phylogen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g7, g13, g15 and g19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lphaproteobacteria, g12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zonexus, others were related to Betaproteobacteria and Burkholder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genic soybean DREB nitrogen-fixing bacteria NIFH PCR-DG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链DNA退火蛋白介导细菌基因组同源重组的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2
作者 尹号 尤留超 +3 位作者 韩瑞 高鹏程 付磊 储岳峰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8,共10页
基因组编辑技术是研究细菌等微生物在基因功能、耐药机制及致病机制等方面的重要工具,而同源重组是细菌基因组编辑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的细菌内源性重组途径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而一种来自噬菌体的单链DNA退火蛋白(SSAP)表现出了远超内... 基因组编辑技术是研究细菌等微生物在基因功能、耐药机制及致病机制等方面的重要工具,而同源重组是细菌基因组编辑的重要方式之一,传统的细菌内源性重组途径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而一种来自噬菌体的单链DNA退火蛋白(SSAP)表现出了远超内源性重组途径的基因组编辑效率,该蛋白具有单链DNA结合活性、介导基因组定向重组的特点,使其成为目前极具潜力的基因组编辑工具。本文主要对同源重组基本原理、噬菌体源SSAP介导的同源重组途径的基本元件、重组机制模型以及应用策略展开概述,旨在为进一步解析单链DNA退火蛋白介导的同源重组过程提供帮助,为研究更多细菌基因功能、致病机制以及开发工程菌株提供技术支撑,也为缺乏基因编辑方法的细菌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单链DNA退火蛋白 同源重组 机制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酸梭菌、乳酸菌在幼龄反刍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3
作者 许翊冉 毛森 +6 位作者 于滨 张洪伟 陈彦丽 刘廷玉 蒋桂娥 郭建军 李彦猛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0-55,共6页
丁酸梭菌和乳酸菌作为益生菌类饲料添加剂主要的菌种,具有绿色安全、应用效果好、能够替代生产中部分抗生素使用等特点;在生产过程中拥有品质易控、纯度高和稳定性强等优势,备受饲料添加剂厂及养殖场的青睐。本文对丁酸梭菌和乳酸菌在... 丁酸梭菌和乳酸菌作为益生菌类饲料添加剂主要的菌种,具有绿色安全、应用效果好、能够替代生产中部分抗生素使用等特点;在生产过程中拥有品质易控、纯度高和稳定性强等优势,备受饲料添加剂厂及养殖场的青睐。本文对丁酸梭菌和乳酸菌在幼龄反刍动物养殖生产中的应用效果、作用机理进行介绍和分析,旨在对丁酸梭菌和乳酸菌在幼龄反刍动物养殖中的合理选择和使用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反刍动物 丁酸梭菌 乳酸菌 应用效果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酒酿造中丙酸菌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维 牟飞燕 +4 位作者 陈玫 董孝元 常煦 方尚玲 陈茂彬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近年来,对于白酒酿造过程中功能性微生物的研究备受关注,但是对丙酸菌的研究较少。丙酸为丙酸乙酯合成的前体物质,丙酸菌的丙酸产量与丙酸乙酯的合成量呈正相关。丙酸与丙酸乙酯对白酒风味具有一定的贡献,丙酸呈现出酸性气味;丙酸乙酯... 近年来,对于白酒酿造过程中功能性微生物的研究备受关注,但是对丙酸菌的研究较少。丙酸为丙酸乙酯合成的前体物质,丙酸菌的丙酸产量与丙酸乙酯的合成量呈正相关。丙酸与丙酸乙酯对白酒风味具有一定的贡献,丙酸呈现出酸性气味;丙酸乙酯具有菠萝香香味、味略涩、似芝麻香。为充分了解白酒酿造中丙酸菌的作用,该文对白酒酿造中产酸微生物,丙酸菌的生理特性、代谢途径及产物、对白酒风味的贡献及在白酒酿造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且提出后续相关研究方向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酸菌 代谢途径 代谢产物 白酒风味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传统酸浆的制作工艺、应用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毅昊 赵仕达 +3 位作者 李海阳 李阳 徐建强 侯颖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88-396,共9页
酸浆是豆类或薯类等农作物加工过程中,自然发酵形成的一种乳白色、酸性浆状产物。在我国使用酸浆加工农产品已经拥有数百年的历史,主要用于红薯淀粉、绿豆淀粉的加工和酸浆豆腐的制作等;也有一些地区用酸浆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如北... 酸浆是豆类或薯类等农作物加工过程中,自然发酵形成的一种乳白色、酸性浆状产物。在我国使用酸浆加工农产品已经拥有数百年的历史,主要用于红薯淀粉、绿豆淀粉的加工和酸浆豆腐的制作等;也有一些地区用酸浆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如北京豆汁、洛阳浆面条和西北地区浆水面等。目前对于酸浆的研究主要聚焦于酸浆的微生物多样性组成、酸浆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其在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等。本文主要从常用酸浆的制作工艺、应用和酸浆的研究进展等展开论述,并对酸浆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浆 乳酸菌 制作工艺 应用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生元的作用机制及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谢莹莹 庞旭 +6 位作者 周海泳 徐健 祁姣姣 朱剑锋 李雪玲 杨美艳 胡文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54-363,共10页
后生元是由对宿主健康有益的无生命的微生物细胞和/或其成分,以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微生态制剂。后生元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力、抗炎抗菌等功效。与由活性细胞组成的益生菌相比,后生元更安全、更稳定、更有效和更方便。本文... 后生元是由对宿主健康有益的无生命的微生物细胞和/或其成分,以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微生态制剂。后生元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力、抗炎抗菌等功效。与由活性细胞组成的益生菌相比,后生元更安全、更稳定、更有效和更方便。本文概述了后生元的由来、来源菌株、制备途径及其优点,并与益生菌进行对比,阐述了后生元的作用机制。此外,本文从功能性食品补充剂、食品品质改良剂、食品防腐剂以及食品脱毒剂4个方面介绍后生元在食品的应用。相信随着后生元的定义、分类、作用成分变得更加清晰,它将会更广泛地应用于普通食品、营养保健品、特殊医学食品、婴幼儿食品和个护日化产品等领域,还将推动一系列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生元 灭活乳酸菌 作用机制 食品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生物膜的形成、特性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姚尚杰 金垚 +2 位作者 黄钧 周荣清 吴重德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2-220,共9页
大多数乳酸菌作为益生菌被人们熟知并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生物膜是细菌应对不利环境的自然生长状态。而近些年的相关研究揭示了乳酸菌生物膜的成膜规律和优良特性,也初步探究了乳酸菌生物膜在生产中的应用。为进一步调控和利用乳酸菌... 大多数乳酸菌作为益生菌被人们熟知并广泛应用于食品领域。生物膜是细菌应对不利环境的自然生长状态。而近些年的相关研究揭示了乳酸菌生物膜的成膜规律和优良特性,也初步探究了乳酸菌生物膜在生产中的应用。为进一步调控和利用乳酸菌生物膜,对乳酸菌生物膜的深入研究和理解十分必要。文章综述了乳酸菌生物膜的形成、细胞黏附胞外聚合物在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以及乳酸菌与酵母菌的混菌生物膜形成和酵母-乳酸菌相互作用,介绍了乳酸菌生物膜在抗逆、抑菌、食品生产、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应用,以期为人们了解乳酸菌生物膜和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生物膜 混菌生物膜 抗逆 抗菌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刍动物瘤胃氮素利用微生物及其生产应用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1
8
作者 孙一权 张振斌 +3 位作者 刘洋 钟新皇 朱军 王梦芝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9-15,31,共8页
反刍动物对于蛋白质饲料的利用效率相较于单胃动物偏低,如何提高反刍动物氮素利用效率,保障动物健康生长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综述了主要的瘤胃氮素利用微生物以及氮素利用微生物制剂对反刍动物生长和健康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反刍动物氮素利... 反刍动物对于蛋白质饲料的利用效率相较于单胃动物偏低,如何提高反刍动物氮素利用效率,保障动物健康生长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综述了主要的瘤胃氮素利用微生物以及氮素利用微生物制剂对反刍动物生长和健康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反刍动物氮素利用率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刍动物 氮素利用 蛋白质降解菌 微生物制剂 生产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酶协同处理在食品加工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马慧 顾雪敏 +3 位作者 李芳 梅洁 王梓棚 孔令明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08-213,共6页
酶解和发酵技术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生物处理手段,能够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和人体的消化吸收率等,但单独酶解和发酵都有一定的劣势。菌酶协同作用是将发酵和酶解两种处理方式结合,因兼具微生物发酵和酶解优势、能够缩短反应时间、改善产... 酶解和发酵技术是食品加工中常用的生物处理手段,能够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和人体的消化吸收率等,但单独酶解和发酵都有一定的劣势。菌酶协同作用是将发酵和酶解两种处理方式结合,因兼具微生物发酵和酶解优势、能够缩短反应时间、改善产物风味等而被广泛应用在谷物、调味料、水产品等副产物的处理上。文章综述了菌酶协同处理目前在食品加工领域常用的酶和菌种、影响菌酶协同发酵工艺的因素以及在食品加工中的具体应用,总结了菌酶协同发酵技术在食品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菌酶协同发酵技术在食品领域的推广提供新途径与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酶协同处理 发酵工艺 食品加工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消除不同特点酵母抽提物中酵母味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仇帅 利佳炜 +3 位作者 马春蕾 李沛 陈雄 李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1,共8页
以风味物质和氨基酸为重点,对8种不同特征的酵母提取物(FG10、FM88、FM31、KU012、FIG12LS、F58、FIG03、KA02)进行基于乳酸乳球菌和乳酸链球菌混合生物转化体系(Lactococcus lactis and Streptococcus lactis biotransformation system... 以风味物质和氨基酸为重点,对8种不同特征的酵母提取物(FG10、FM88、FM31、KU012、FIG12LS、F58、FIG03、KA02)进行基于乳酸乳球菌和乳酸链球菌混合生物转化体系(Lactococcus lactis and Streptococcus lactis biotransformation system,LSBT)去除酵母风味的研究,并对该微生物转化体系的适应性和广泛性进行评价。5种酵母抽提物经转化后不再具有酵母味,而且FG10和FM88还具有发酵酱风味。没有吲哚的产生是LSBT成功的关键之一。同时,转化后的酵母抽提物中乳酸质量浓度不应低于10.00 g/L。原材料的差异在LSBT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原料中天冬氨酸的缺乏和苏氨酸的过量很可能是LSBT转化不成功的原因。总体而言,LSBT适用于大多数型号酵母提取物,但对于某些特定型号的酵母提取物(如F58、FIG03和KA02),还需要探索其他微生物组合技术或发酵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酵母抽提物 适应性 生物转化 酵母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在动物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蕾 陈亮 +12 位作者 江波涛 冯万宇 兰世捷 苗艳 沈思思 李丹 田秋丰 杨昊天 张艳 刘雪松 黄宣凯 钟鹏 史同瑞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4,共6页
体外核酸扩增技术在动物疫病病原检测中应用广泛。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作为一种新型的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可在较低温度(37~42℃)下扩增DNA或RNA,具有反应时间短、样品制备量少、特异性和敏感性高等优点。RPA突破了常规聚合酶链反应(PCR... 体外核酸扩增技术在动物疫病病原检测中应用广泛。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作为一种新型的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可在较低温度(37~42℃)下扩增DNA或RNA,具有反应时间短、样品制备量少、特异性和敏感性高等优点。RPA突破了常规聚合酶链反应(PCR)实施时对实验室条件的依赖性,并能高效和灵敏地检测动物疫病病原。基于RPA技术的病原菌检测方法可实现对动物细菌病的现场快速诊断。论文综述了RPA技术的反应体系和条件、反应原理和产物检测方法等,介绍了RPA技术在动物病原菌检测中的应用和潜在价值,以期为动物疾病快速诊断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 快速检测 病原菌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酸菌CICC 6282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其在发酵辣椒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逸 张健 +5 位作者 陈国辉 辛迪 彭芸 戚晨晨 翟磊 姚粟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59,共7页
该研究以分离自新疆发酵辣椒中的乳酸菌CICC 6282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从耐盐耐酸能力、抑菌活性、生长状况、产酸能力、亚硝酸盐降解能力和氨基酸脱羧酶活性等方面全面表征其生物... 该研究以分离自新疆发酵辣椒中的乳酸菌CICC 6282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菌种鉴定,从耐盐耐酸能力、抑菌活性、生长状况、产酸能力、亚硝酸盐降解能力和氨基酸脱羧酶活性等方面全面表征其生物学特性,并通过强化接种实验评价该菌株在发酵辣椒中的发酵特性。结果表明,菌株CICC 6282被鉴定为耐乙醇片球菌(Pediococcus ethanolidurans),能够耐受8%NaCl和pH 4.0的环境,具有亚硝酸盐降解能力,精氨酸双水解酶、赖氨酸脱羧酶和鸟氨酸脱羧酶活性均为阴性,发酵上清液能够抑制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的生长。与自然发酵辣椒相比,接种菌株CICC 6282发酵辣椒的总酸含量(5.53 g/kg)升高,亚硝酸盐含量(0.71 mg/kg)及生物胺总量(84.29 mg/kg)降低,且未检测到尸胺、腐胺、苯乙胺,说明菌株CICC 6282具有良好的发酵特性,能提高发酵辣椒的安全性,具有应用于辣椒发酵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 发酵辣椒 鉴定 生物学特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养殖环境脱氮脱硫复合菌的构建与效能分析
13
作者 李梓路 刘畅 +3 位作者 李腾 王俏俏 窦乐 潘鲁青 《渔业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7,共10页
随着对虾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由于追求高产量和过量投饲等原因导致养殖水体中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和硫化物污染加重,严重危害对虾生长和生理功能。本研究利用自对虾养殖环境中筛选出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 随着对虾集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由于追求高产量和过量投饲等原因导致养殖水体中氨氮(NH_(4)^(+)-N)、亚硝酸盐氮(NO_(2)^(-)-N)和硫化物污染加重,严重危害对虾生长和生理功能。本研究利用自对虾养殖环境中筛选出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菌(HHVEN1和SDVEA2)和硫氧化菌(GHWS3和GHWS5),成功构建了两种高效脱氮脱硫复合菌NS1-1和NS2-2,并研究其脱氮、脱硫能力。结果显示:复合菌NS1-1对NH_(4)^(+)-N、NO_(2)^(-)-N和硫化物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NS2-2的去除率分别为90.27%、97.38%和89.62%,且均优于单一菌株;复合菌NS1-1和NS2-2在温度20℃~35℃、碳氮比(C/N) 5~20、盐度20~30和以葡萄糖或琥珀酸钠为碳源的培养条件下均能发挥最大脱氮脱硫效能,两者最适pH范围不同,分别为7.5~8.0和7.0~8.5。复合菌NS1-1和NS2-2在水产养殖尾水中各菌株之间具有良好的共存性,在实际养殖尾水中NH_(4)^(+)-N、NO_(2)^(-)-N、硫化物去除率分别为78.75%、75.09%、79.61%和81.44%、62.68%、72.64%。研究表明,复合菌NS1-1和NS2-2具有高效脱氮脱硫的去除效能和优异的环境适应能力,研究成果为水产养殖环境消除氮、硫污染提供了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养殖 脱氮脱硫菌株 复合菌 条件优化 效能解析 降解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藻菌治理藻华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杨燕 孙锟焜 +2 位作者 谢艳萍 马燕天 张赫 《渔业研究》 2024年第4期413-424,共12页
【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藻类大量繁殖,引发的藻华已经变成了一个全球性问题,其不仅对生态系统有严重影响,也会危害公共卫生安全。【进展】溶藻菌作为控制有害藻类的有效生物制剂,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背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藻类大量繁殖,引发的藻华已经变成了一个全球性问题,其不仅对生态系统有严重影响,也会危害公共卫生安全。【进展】溶藻菌作为控制有害藻类的有效生物制剂,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对其溶藻机理的研究及实践运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主要概述了当前治理藻华的方法、溶藻菌种类及其产生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杀藻物质、溶藻机理以及溶藻菌的应用等研究现状,并对溶藻菌在分子层面的研究及溶藻物质的进一步分离研究方向和前景作了展望。【意义】为深化对溶藻菌作用机制的理解提供全面且前瞻性的视角,也为藻华治理和水体生态健康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藻菌 有害藻华 生物控制 杀藻物质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氟康唑乳膏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建立
15
作者 杨绒娟 桑卡娜 +5 位作者 胡惠君 李朋朋 师梦超 张晓会 徐倩 周德刚 《中国兽药杂志》 2024年第10期29-36,共8页
为了建立复方氟康唑乳膏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试验采用2020年版《中国兽药典(一部)》附录1105、1106和1107。以5种菌为试验菌,选择平皿法和薄膜过滤法进行微生物计数法方法适用性检查。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为试验菌,采用培... 为了建立复方氟康唑乳膏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试验采用2020年版《中国兽药典(一部)》附录1105、1106和1107。以5种菌为试验菌,选择平皿法和薄膜过滤法进行微生物计数法方法适用性检查。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为试验菌,采用培养基稀释法和薄膜膜过滤法进行控制菌方法适用性检查。结果表明:缓冲液中加入1%聚山梨酯80,并预热至40℃,制备1∶10供试品溶液,可使供试品均匀分散。微生物计数法:常规平皿法不能消除其抑菌活性,方法不成立,进一步采用薄膜过滤法,总冲洗量为800 mL,进行微生物计数时,5种菌的菌液回收比值均在0.5~2之间,方法符合要求。控制菌检查:常规培养基稀释法,培养基量增大至800 mL,药物加菌组没有检出对应的试验菌,进一步使用薄膜过滤法,总冲洗量为500 mL,供试液加菌组和菌液对照组均检出对应的试验菌。说明复方氟康唑乳膏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进行微生物计数和控制菌检查时,供试液需采用薄膜过滤法消除其抑菌活性,按照2020年版《中国兽药典》规定,成功建立了该产品的微生物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氟康唑乳膏 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建立 微生物计数法 控制菌检查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植物中提取天然防腐剂的研究 被引量:106
16
作者 吴传茂 吴周和 +2 位作者 曾莹 何霞辉 陈士英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24-27,共4页
用滤纸片法比较二十余种植物材料的抑菌效力,对其中抑菌效力较强的辣椒、丁香、迷迭香、乌梅、甘草提取液的应用性能用平板稀释法进行试验,并将提取的天然防腐剂用于酱油及汽水防腐,3~6个月后检查,细菌指标均合格。
关键词 植物材料 抑菌作用 天然防腐剂 应用 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多糖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7
作者 李静 连宾 胡鹏刚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5-259,共5页
多糖是许多加工食品中的关键成分,主要用作增稠剂、悬浮剂或胶凝剂。这些多糖主要取自高等植物、海藻及大型真菌。近年来,由于细菌发酵多糖具有结构与功能稳定、价格便宜和用量低等优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几种细菌多... 多糖是许多加工食品中的关键成分,主要用作增稠剂、悬浮剂或胶凝剂。这些多糖主要取自高等植物、海藻及大型真菌。近年来,由于细菌发酵多糖具有结构与功能稳定、价格便宜和用量低等优点而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几种细菌多糖的开发现状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前景,系统介绍了其结构、功能及生物合成途径,着重列举了这几种细菌多糖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并对细菌多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多糖 食品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磷菌剂盆栽及大田施用效果 被引量:48
18
作者 郜春花 王岗 +1 位作者 董云中 张乃明 《山西农业科学》 2003年第3期40-43,共4页
用自行分离筛选的B2和B67解磷细菌制成解磷菌剂,进行小麦、玉米、甘蓝、青菜、莜麦等的盆栽和大田对比试验,增产效果显著,其中甘蓝增产8007.0~11920.5kg/hm2,玉米增产961.5~1200.0kg/hm2,青菜增产9297.5~13881.0kg/hm2,莜麦增产189~... 用自行分离筛选的B2和B67解磷细菌制成解磷菌剂,进行小麦、玉米、甘蓝、青菜、莜麦等的盆栽和大田对比试验,增产效果显著,其中甘蓝增产8007.0~11920.5kg/hm2,玉米增产961.5~1200.0kg/hm2,青菜增产9297.5~13881.0kg/hm2,莜麦增产189~330kg/hm2。并有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培肥土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磷菌剂 盆栽试验 大田试验 施用效果 土壤速效磷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昆虫病原线虫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被引量:35
19
作者 吴文丹 尹姣 +2 位作者 曹雅忠 肖春 李克斌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17-822,共6页
本文就昆虫病原线虫的分类地位、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进行了介绍,并重点对昆虫病原线虫以及其共生菌防治靶标害虫的研究和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探讨了现有的应用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关键词 昆虫病原线虫 共生菌 害虫防治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磷菌623-3的鉴定、培养条件优化及应用 被引量:15
20
作者 于淼 吴红艳 +2 位作者 冯健 方新 王智学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2-579,共8页
【目的】以一株解磷菌623-3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鉴定、培养条件优化及应用的初步研究。【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试及16SrDNA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初步鉴定623-3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使用B... 【目的】以一株解磷菌623-3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鉴定、培养条件优化及应用的初步研究。【方法】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测试及16SrDNA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初步鉴定623-3为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使用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培养条件。【结果】确定其最佳培养条件为摇床转速182.304r/min,初始pH值为7.028,接种量为2.174%,培养时间为5.934 d。并对方程的拟合程度进行了验证。利用该菌株进行了室内盆栽番茄试验,证明其土壤定殖率高,并且对番茄幼苗有明显促生长作用。【结论】菌株623-3土壤定殖率高,亲和力好,促番茄幼苗生长作用明显,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磷菌 假单胞菌 培养条件 优化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