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乳杆菌发酵金线莲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1
作者 王琼珺 林泽燕 +3 位作者 林燕燕 章倩 林艺华 付达华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6-202,共7页
[目的]分析植物乳杆菌发酵金线莲工艺及抗氧化活性。[方法]以金线莲为原料,植物乳杆菌191046为发酵菌种,金线莲多糖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试验优化金线莲发酵工艺,并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金线莲的最佳发酵工... [目的]分析植物乳杆菌发酵金线莲工艺及抗氧化活性。[方法]以金线莲为原料,植物乳杆菌191046为发酵菌种,金线莲多糖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试验优化金线莲发酵工艺,并评价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金线莲的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植物乳杆菌接种量4.50 g/L、发酵时间17 h、发酵温度36℃,此时金线莲发酵液中多糖含量为(24.84±0.05) mg/mL。该发酵液总抗氧化能力为(8.67±0.85) U/mL,羟自由基清除率为(96.11±0.90)%;2倍稀释液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为(28.03±2.00)%,DPPH自由基清除率可达(86.13±0.17)%。[结论]金线莲经植物乳杆菌191046发酵后,其抗氧化活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莲 植物乳杆菌191046 发酵液 多糖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PLC-Q-TOF-MS技术的金线莲化学成分分析
2
作者 陆祥 刘勋 +4 位作者 万晓霞 刘兴鹏 黄哲 李蒙禹 杨烨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7期193-198,共6页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分析黔产金线莲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Amide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为0.1%乙酸铵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使用Triple TO... [目的]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技术分析黔产金线莲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Amide色谱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为0.1%乙酸铵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使用Triple TOF 5600高分辨质谱,通过IDA模式进行高分辨质谱数据采集。通过自建数据库与HMDB、KEGG数据库结合检索得到初筛化合物,人工复核各化合物的相对保留时间、分子质量、特征碎片等信息,并结合对照品信息和文献信息对其进行验证。[结果]基于分子量、碎片离子和保留时间,结合文献和数据库总结的裂解规律,鉴定出20个化合物,包括有机杂环类、黄酮类、姜黄素类、糖皮质激素类等,其中在已有的文献报道中鲜见到金线莲关于姜黄素类化合物和糖皮质激素类化合物的报道。[结论]该方法检测快速、准确,为金线莲药材的化学成分鉴定提供一种新的策略,也为质量评价指标选择及药效物质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莲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Ca^(2+)对金线莲组培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黄媛 刘寒 +3 位作者 梁莹 莫覆鲜 秦双双 韦坤华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6-101,共6页
以金线莲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添加不同浓度(0、1.5、3、6、9 mmol/L)Ca^(2+)对金线莲组培苗的气孔细胞、农艺性状、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 mmol/L Ca^(2+)环境下培养的金线莲叶片宽大、植株也相对健壮,总体长势较好,生理生化... 以金线莲组培苗为试验材料,研究添加不同浓度(0、1.5、3、6、9 mmol/L)Ca^(2+)对金线莲组培苗的气孔细胞、农艺性状、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 mmol/L Ca^(2+)环境下培养的金线莲叶片宽大、植株也相对健壮,总体长势较好,生理生化指标体现该浓度下的金线莲各类代谢活动较为旺盛,各种关键酶的活性也比较高,抗逆性能较优,6 mmol/L Ca^(2+)环境下培养的金线莲叶片较小且幼嫩,但植株丛芽多而健壮。因此,1.5 mmol/L Ca^(2+)是相对适宜金线莲组培苗生长发育的钙环境,而6 mmol/L Ca^(2+)是相对适宜金线莲长芽扩繁的钙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莲 钙离子浓度 生理特性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对金线莲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汪其双 陈泽明 +4 位作者 林协全 覃兴化 黄思琦 邹双全 邹小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3-154,共12页
【目的】探究不同水氮耦合处理对金线莲生长和品质的影响,为确定金线莲栽培的适宜水氮耦合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以大叶金线莲为试材,采取裂区设计,设置3种施氮量(N1:3.3 g/m^(2);N2:6.6 g/m^(2);N3:9.9 g/m^(2))和4种灌水量(W1:(45... 【目的】探究不同水氮耦合处理对金线莲生长和品质的影响,为确定金线莲栽培的适宜水氮耦合方案提供参考。【方法】以大叶金线莲为试材,采取裂区设计,设置3种施氮量(N1:3.3 g/m^(2);N2:6.6 g/m^(2);N3:9.9 g/m^(2))和4种灌水量(W1:(45±5)%θ_(f);W2:(55±5)%θ_(f);W3:(65±5)%θ_(f);W4:(75±5)%θ_(f);其中θ_(f)为田间持水量)组合处理,以不施肥、不灌溉为对照(CK),栽培5个月后,测定13个处理金线莲的生长指标(保存率、株高、单株叶片数、叶长和叶宽、茎节数、节长、根长、根数、单株鲜质量及干质量、折干率)、生理指标(总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品质指标(总黄酮含量及总多糖、金线莲苷、总生物碱和总氨基酸质量分数),分析灌水量和施氮量对金线莲生长及活性成分的影响。【结果】(1)与CK相比,除N1W1、N3W1处理外,其余处理均可以提高金线莲单株鲜质量、干质量、折干率、茎节数、节长和株高,其中N2W3处理金线莲的单株鲜质量、茎节数、节长、株高均达最大值,较CK分别提高了35.67%,33.18%,16.14%和35.45%。在30~60 d的较短栽培时期内,金线莲栽培的保存率在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但随着栽培时间延长,N1、N2条件下的水氮耦合优势逐渐显现。与CK相比,各处理金线莲的单株叶片数、叶长、叶宽、根长和根数无显著差异。(2)与CK相比,除N2W1处理外,其余处理均可以提高金线莲可溶性糖含量、SOD活性和总叶绿素含量;除N1W4和N3W4处理外,其余处理均可以降低金线莲的POD活性。与CK相比,各处理对金线莲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同一施氮水平下,W1条件下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与CK相比,各处理对金线莲总氨基酸和总多糖质量分数均有显著影响,其中N2W3处理的总氨基酸质量分数最高,为9.18%;N1W3处理的总多糖质量分数最高,为45.08%。在W2、W3条件下,金线莲的总黄酮含量和金线莲苷质量分数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后减趋势,施氮效果均表现为N2>N3>N1,且均以N2W3处理最高,分别为25.04 mg/g和19.36%。(4)熵权系数法分析结果显示,12种肥水组合中,耦合作用效果排名前5的处理为N2W3>N2W2>N3W1>N2W4>N3W2。【结论】适宜的水氮耦合处理有利于金线莲生长及活性成分的积累,金线莲较优的肥水组合是灌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施氮量为6.6 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莲 水氮耦合 生理特性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根际土壤真菌和代谢物的广东梧桐山金线兰垂直分布驱动因子分析
5
作者 李文华 李健 +5 位作者 罗菁 李素珍 叶丽敏 曾振平 陈建兵 王美娜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61,共17页
采用高通量测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广东梧桐山金线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Wall.)Lindl.〕核心分布区根际土壤和非分布区土壤中真菌和代谢物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海拔875 m的金线兰核心分布区根际土壤中注释到15门401科905属... 采用高通量测序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广东梧桐山金线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Wall.)Lindl.〕核心分布区根际土壤和非分布区土壤中真菌和代谢物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海拔875 m的金线兰核心分布区根际土壤中注释到15门401科905属真菌,海拔775 m金线兰非分布区土壤中注释到13门385科860属真菌,海拔675 m金线兰非分布区土壤中注释到15门407科890属真菌。金线兰核心分布区根际土壤与非分布区土壤真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无显著差异,但群落结构与物种组成差异显著。除未知菌属外,金线兰核心分布区根际土壤中绿僵菌属(Metarhizium Sorokīn)、隔指孢属(Dactylella Grove)、被孢霉属(Mortierella Coem.)、酵母属(Saccharomyces Meyen ex E.C.Hansen)、树粉孢属(Oidiodendron Robak)、粗糙孔菌属(Trechispora P.Karst.)和Pseudophacidium P.Karst.的相对丰度高于金线兰非分布区土壤。共发生网络分析结果显示:绿僵菌属、青霉属(Penicillium Link)和弯颈霉属(Tolypocladium W.Gams)对维持金线兰核心分布区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可能具有重要作用。金线兰核心分布区根际土壤和非分布区土壤中得到1886种代谢物,正离子模式鉴定到1089种代谢物,其中561种代谢物得到注释;负离子模式鉴定到935种代谢物,其中528种代谢物得到注释。金线兰核心分布区根际土壤中显著上调的差异代谢物主要有N 6,N 6,N 6-三甲基-L-赖氨酸、茯苓酸、14,15-脱氢萜烯酸、3-异丙基苹果酸、4-胆甾烯-3-酮、乙酸香茅酯和正癸酸,这些差异代谢物富集的代谢通路主要与氨基酸和脂质代谢有关,可为金线兰及其菌根真菌提供碳源和氮源。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金线兰核心分布区根际土壤显著差异代谢物含量与主要菌属相对丰度存在密切的正相关作用。综上表明:金线兰根际土壤中非菌根真菌与菌根真菌间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并通过碳源、氮源的营养流动影响金线兰的生长发育,进而驱动其垂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兰 土壤真菌 土壤代谢物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UV-MS/MS法对金线莲中黄酮类组分的鉴定和测定 被引量:20
6
作者 郑成凤 潘裕添 +2 位作者 蔡文燕 苑小宁 高飞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381-1386,共6页
利用HPLC-UV-MS/MS方法对金线莲中黄酮类组分进行分析鉴定和含量测定.液相色谱分离采用ZORBAX Eclipse XDB-C18分析柱,以乙腈和水(含0.03%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根据ESI-MS/MS分析,并与标准品和文献数据比较,确定... 利用HPLC-UV-MS/MS方法对金线莲中黄酮类组分进行分析鉴定和含量测定.液相色谱分离采用ZORBAX Eclipse XDB-C18分析柱,以乙腈和水(含0.03%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0.5 mL/min.根据ESI-MS/MS分析,并与标准品和文献数据比较,确定金线莲中含有10种黄酮类组分.其中五个已知的黄酮类组分在线性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95),最低检测限(LOD)范围为129.45 ~ 223.56 ng/mL,回收率范围为98~106%(RSD值均小于3.49%).实验表明,所建方法具有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适于组培金线莲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莲 高效液相色谱 质谱 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基质对金线莲栽培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何荆洲 卜朝阳 +5 位作者 李俊玲 黄昌艳 闫海霞 王晓国 周锦业 卢家仕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4900-4902,共3页
以野生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burghii(Wall.)Lindl]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基质对野生金线莲栽培驯化的影响,通过分析金线莲叶长、叶宽、叶间距、株高及叶片数等指标,以期筛选出适宜的基本培养基质。结果表明,4种基质中以椰糠的栽培效果... 以野生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burghii(Wall.)Lindl]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基质对野生金线莲栽培驯化的影响,通过分析金线莲叶长、叶宽、叶间距、株高及叶片数等指标,以期筛选出适宜的基本培养基质。结果表明,4种基质中以椰糠的栽培效果最好,其叶长、叶宽、叶间距、株高均显著优于其他3组,不同栽培基质之间,叶长、叶宽、叶间距和株高差异显著。研究结果可为金线莲迁地保护与栽培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burghii (wall.) lindl] 基质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LC法同时测定金线莲中6种成分 被引量:14
8
作者 陈莹 黄锦芳 +2 位作者 林娜 张雪 吴水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222-2227,共6页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Wall.) Lindl.中芦丁、异槲皮苷、水仙苷、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的含有量。方法金线莲60%乙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Agilent TC-C_(18)色谱柱(4. 6 mm×250 mm,5μm);以乙腈-...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金线莲Anoectochilus roxburghii (Wall.) Lindl.中芦丁、异槲皮苷、水仙苷、槲皮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的含有量。方法金线莲60%乙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Agilent TC-C_(18)色谱柱(4. 6 mm×250 mm,5μm);以乙腈-水(含0. 1%甲酸、5%甲醇)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检测波长368 nm;柱温30℃。对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 6种成分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 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3. 37%~101. 94%,RSD为1. 72%~3. 18%。组培品6种成分平均含有量显著低于栽培品和野生品; 32批样品分为2大类,2个主成分的贡献率达80. 6%。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金线莲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莲 化学成分 HPLC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线莲人工种子制作技术及萌发研究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明生 李花 +1 位作者 阚世超 张丽霞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50-53,共4页
以金线莲为实验材料,通过液体悬浮培养建立原球茎悬浮系,并以原球茎为人工种子的繁殖体,研究了人工种皮基质、人工胚乳组分、贮藏条件、萌发基质等对人工种子萌发率和成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4%海藻酸钠+2%CaCl2+2%壳聚糖为人工种皮基... 以金线莲为实验材料,通过液体悬浮培养建立原球茎悬浮系,并以原球茎为人工种子的繁殖体,研究了人工种皮基质、人工胚乳组分、贮藏条件、萌发基质等对人工种子萌发率和成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4%海藻酸钠+2%CaCl2+2%壳聚糖为人工种皮基质,1/2MS液体培养基+0.2mg/LNAA+0.1mg/LGA3+0.5mg/LBA+0.4mg/L青霉素+0.3%多菌灵粉剂+0.2%苯甲酸钠+1.0%蔗糖+1.0%活性炭作为人工胚乳成分制作的人工种子,其萌发率和成苗率最高。这样的人工种子在4℃条件下贮藏20天后的萌发率及成苗率分别为58.3%和55.5%,随着贮藏温度的升高和贮藏时间的延长,人工种子的萌发率和成苗率均大幅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莲 人工种子 萌发率 成苗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线莲茎腐病病原菌分离及分子鉴定 被引量:12
10
作者 赵云青 陈菁瑛 +2 位作者 林晓军 刘保财 黄颖桢 《福建农业学报》 2014年第10期995-999,共5页
采用组织块法对金线莲疑似茎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用致病性试验、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收集的金线莲疑似茎腐病病原菌感染植株中分离得到的菌株,在培养基中产生大量气生菌丝呈棉絮状,菌丝在... 采用组织块法对金线莲疑似茎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用致病性试验、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收集的金线莲疑似茎腐病病原菌感染植株中分离得到的菌株,在培养基中产生大量气生菌丝呈棉絮状,菌丝在培养基中产生紫色色素,有隔及分枝,大型分生孢子纺锤形,小型分生孢子卵形或长圆形。分离的菌株回接后可使金线莲植株产生病害,对扩增得到的rDNA-ITS序列进行Blast对比分析,确定该病害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引起的茎腐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莲 茎腐病 病原菌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线兰种苗质量分级标准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赵云青 陈菁瑛 +1 位作者 黄瑞平 黄颖桢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39-1243,共5页
探讨金线兰种苗质量分级标准。测定金线兰组培苗的苗长、叶长、叶宽、叶片数、茎粗、茎节数、单株重等数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确定金线兰种苗分级指标,并根据聚类分析数据、标准差数据制定分级标准,采用成活率进行分级验... 探讨金线兰种苗质量分级标准。测定金线兰组培苗的苗长、叶长、叶宽、叶片数、茎粗、茎节数、单株重等数量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确定金线兰种苗分级指标,并根据聚类分析数据、标准差数据制定分级标准,采用成活率进行分级验证。结果表明,苗长、茎粗及单株重是金线兰组培苗分级的主要指标,金线兰种苗分为3个等级,一级种苗苗长≥130mm,茎粗≥2.8mm,单株重≥1.3g,二级种苗苗长≥110mm,茎粗≥2.4mm,单株重≥1.0g,三级种苗苗长≥90mm,茎粗≥2.1mm,单株重≥0.6g。该分级标准为金线兰种苗繁育以及生产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兰 种苗 质量分级 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线兰各器官水提液清除·OH和·O_2^-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龚宁 邓琳琼 曾坤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21-824,共4页
测定了金线兰各器官(花序、叶、地上茎、根状茎、根)水提液对·OH和·O_(2-)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金线兰各器官水提液均能清除·OH和·O_(2-),清除·OH能力的排序为:叶>根状茎、花序>根>地上茎;清除·... 测定了金线兰各器官(花序、叶、地上茎、根状茎、根)水提液对·OH和·O_(2-)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金线兰各器官水提液均能清除·OH和·O_(2-),清除·OH能力的排序为:叶>根状茎、花序>根>地上茎;清除·O_(2-)能力的排序为:叶、地上茎>花序>根状茎、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兰 ·OH ·O_2^- 清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线兰提取液清除NO_2^-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龚宁 蔡宜伶 +3 位作者 莫稳方 石丽霞 孙辉 郭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7-58,124,共3页
按国家标准GB\T5009.33—1996中“格里斯试剂比色法”测定了金线兰全草水提液、各营养器官水提液和金线兰全草石油醚提取部位(AP)、氯仿提取部位(AC)、乙醇提取部位(AE)以及水提取部位(AW1、AW2)在模拟胃液条件下对NO2-的清除作用。结... 按国家标准GB\T5009.33—1996中“格里斯试剂比色法”测定了金线兰全草水提液、各营养器官水提液和金线兰全草石油醚提取部位(AP)、氯仿提取部位(AC)、乙醇提取部位(AE)以及水提取部位(AW1、AW2)在模拟胃液条件下对NO2-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兰 清除 N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鼎湖山金线兰人工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梁廉 邵玲 +1 位作者 梁广坚 梁何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2期611-613,共3页
[目的]对鼎湖山金线兰的人工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方法]以组培幼苗为材料,比较自然栽种条件下5种基质处理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研究鼎湖山金线兰人工种植的适生条件。[结果]泥炭土-珍珠岩(4∶1,V/V)或泥炭土-沙子-木屑(3∶1∶1,V/V/V)混合... [目的]对鼎湖山金线兰的人工栽培技术进行研究。[方法]以组培幼苗为材料,比较自然栽种条件下5种基质处理对植株生长的影响,研究鼎湖山金线兰人工种植的适生条件。[结果]泥炭土-珍珠岩(4∶1,V/V)或泥炭土-沙子-木屑(3∶1∶1,V/V/V)混合基质适宜于金线兰的生长,幼苗成活率达到97.6%~94.3%,植株高度、单株叶片数和叶质量状况良好。结合试验地小环境自然气候变化情况,初步得出鼎湖山金线兰栽培适温为23~28℃,相对湿度在90%左右,适生pH约为4.75,栽培时设置遮阳网,基质不宜过湿。[结论]该试验对鼎湖山金线兰的人工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为鼎湖山金线兰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wall )lindl) 基质 适生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线莲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36
15
作者 韩美华 杨秀伟 靳彦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6年第1期65-68,共4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花叶开唇兰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检出182个成分,鉴定出7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2.64%,主要成分为:正十六烷酸(25.22%)、(Z,Z)-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花叶开唇兰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检出182个成分,鉴定出7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92.64%,主要成分为:正十六烷酸(25.22%)、(Z,Z)-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6.47%)、11,14,17-二十碳三烯酸甲酯(4.42%)、(Z,Z)-9,12-十八碳二烯酸(15.35%)和(Z,Z,Z)-9,12,15-十八碳三烯酸甲酯(13.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叶开唇兰 金线莲 挥发油 GC-MS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金线莲中的腺苷 被引量:4
16
作者 吕鉴泉 刘忠文 +5 位作者 刘惠娜 刘彬 张恒铭 廖志红 黄韶锋 邹林江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0-564,共5页
本文研究了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金线莲中腺苷的方法。文中用光度法测定腺苷的含量,分别用单因素和正交设计试验对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腺苷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萃取腺苷的最佳条件为:温度55℃,压力37 MPa,静态萃取时间45 min,夹带剂为... 本文研究了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金线莲中腺苷的方法。文中用光度法测定腺苷的含量,分别用单因素和正交设计试验对超临界CO_2流体萃取腺苷的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萃取腺苷的最佳条件为:温度55℃,压力37 MPa,静态萃取时间45 min,夹带剂为85%甲醇,夹带剂用量4 mL。在最佳萃取条件下,金线莲中腺苷的提取量为425.85μg·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苷 金线莲 超临界萃取 单因素试验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温度对金线兰品质与有效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云青 黄颖桢 +2 位作者 陈菁瑛 刘保财 黄瑞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07-809,共3页
采用不同温度对金线兰新鲜植株进行烘干处理,并进行品质特征、折干率、总黄酮和多糖含量的测定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烘干温度处理后,金线兰植株的颜色、外形和香气滋味有差异;折干率随着烘干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不同烘干温度的总黄酮与多糖... 采用不同温度对金线兰新鲜植株进行烘干处理,并进行品质特征、折干率、总黄酮和多糖含量的测定比较,结果表明,不同烘干温度处理后,金线兰植株的颜色、外形和香气滋味有差异;折干率随着烘干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不同烘干温度的总黄酮与多糖含量存在显著差异,60℃处理的多糖与总黄酮含量最高,100℃恒定高温烘干的干样二者含量最低。高温杀青后于低温下烘干其折干率、多糖与总黄酮含量都降低。综合金线兰的品质特性、折干率及其主要成分含量,建议金线兰适宜的烘干温度为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兰 烘干温度 折干率 多糖 总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叶金线莲茎段诱导植株再生培养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叶秀仙 陈艺荃 +2 位作者 钟淮钦 林榕燕 黄敏玲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8-262,共5页
以花叶金线莲茎段为外植体,采用正交设计,探讨基本培养基(MS、B_5、改良MS)、植物生长调节剂(TDZ、6-BA、KT、IBA)等对其茎段诱导、增殖及生根等关键环节的影响,以期建立花叶金线莲茎段诱导植株再生培养技术。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花... 以花叶金线莲茎段为外植体,采用正交设计,探讨基本培养基(MS、B_5、改良MS)、植物生长调节剂(TDZ、6-BA、KT、IBA)等对其茎段诱导、增殖及生根等关键环节的影响,以期建立花叶金线莲茎段诱导植株再生培养技术。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花叶金线莲茎段诱导丛生芽影响的主次关系为基本培养基>KT>6-BA>TDZ;筛选出适宜的增殖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6-BA 2.0mg·L^(-1)+KT 0.5mg·L^(-1)+NAA 0.1mg·L^(-1)+白糖30.0g·L^(-1)+琼脂粉3.0g·L^(-1)+卡拉胶3.0g·L^(-1),60d平均增殖系数达4.58;筛选出适宜生根的培养基配方为改良MS+IBA 0.3mg·L^(-1)+活性炭0.5g·L^(-1)+白糖20g·L^(-1)+琼脂粉3.6g·L^(-1)+卡拉胶3.6g·L^(-1),培养60d,生根率为10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叶金线莲 丛生芽 正交设计 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菌糠有机肥及SODm叶面肥对金线莲生长和金线莲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黄小云 曾建伟 +2 位作者 黄毅斌 周大顺 陈敏健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1-45,共5页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分析菌糠有机肥、SODm叶面肥及两者的施用时间对福建金线莲生长指标(株高、叶片数、气生根数、全株鲜重和产量)和金线莲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时施用菌糠有机肥及SODm叶面肥可促进金线莲的生长,提高其产量,平均增...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分析菌糠有机肥、SODm叶面肥及两者的施用时间对福建金线莲生长指标(株高、叶片数、气生根数、全株鲜重和产量)和金线莲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时施用菌糠有机肥及SODm叶面肥可促进金线莲的生长,提高其产量,平均增产比达12.38%;三因素对金线莲苷的含量有明显的提高作用,影响顺序为:菌糠有机肥>施用时间>SODm叶面肥倍数。建立了福建金线莲林下仿野生的最优方案,即:定植后第150d,施用菌糠有机肥(2.0kg·m^(-2))和SODm叶面肥(150倍),可同时获得较高的产量和金线莲苷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莲 生长 金线莲苷 菌糠有机肥 SODm叶面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胁迫对金线兰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周伟香 龚宁 +1 位作者 李凯 孙辉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3期25-28,共4页
以金线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wall.) Lindl.)无菌种子苗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金线兰在高温胁迫(28℃、33℃、38℃、43℃)下内部生理生化反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高温胁迫程度的加深和时间延长,金线兰叶片细胞膜透性明显增... 以金线兰(Anoectochilus roxburghii(wall.) Lindl.)无菌种子苗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金线兰在高温胁迫(28℃、33℃、38℃、43℃)下内部生理生化反应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高温胁迫程度的加深和时间延长,金线兰叶片细胞膜透性明显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在28℃和33℃处理时随时间逐渐增加,38℃和43℃处理时则先增加后降低;叶片相对含水量(RWC)逐渐降低;叶片可溶性多糖、可溶性蛋白质及脯氨酸含量则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线兰 高温胁迫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