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gleⅡ~1错骨性特点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曹军 段银钟 林珠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32-535,共4页
目的 :研究AngleⅡ1 错牙合患者颌面硬组织特征 ,找出适合这一特征的合理对症治疗方法。方法 :利用头颅侧位定位X线片 ,通过正常牙合者与AngleⅡ1 错牙合患者 13项分析指标的比较研究 ,找出AngleⅡ1 患者的骨性变异特征。结果 :在矢状... 目的 :研究AngleⅡ1 错牙合患者颌面硬组织特征 ,找出适合这一特征的合理对症治疗方法。方法 :利用头颅侧位定位X线片 ,通过正常牙合者与AngleⅡ1 错牙合患者 13项分析指标的比较研究 ,找出AngleⅡ1 患者的骨性变异特征。结果 :在矢状骨性关系方面 ,AngleⅡ1 错牙合组较正常牙合组SNB角、SL距明显减小 ,ANB角显明增大、而SNA角及PNS ANS距无明显差异 ;在骨性垂直关系方面 ,AngleⅡ1 错牙合组较正常牙合组UM PP距及LM MP距均明显减小 ,UI PP距明显增大 ,而LI PP距没有明显差异 ;在下颌骨生长方向方面SN MP角均明显减少。结论 :该类畸形具有后部牙槽高度不足 ,下颌后缩及下颌骨的逆时针旋转生长倾向。提示此类患者的治疗适于采取能使下颌向前、下移位的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le^1错He 骨性机制 测颅法 口腔正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类高角患者矫治后颅面结构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峰 段银钟 +1 位作者 刘岚 毕惠贤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5-337,共3页
目的 :探讨Ⅱ类高角患者矫治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采用Tweed Merrifield骨骼测量法对 14例安氏Ⅱ类高角病例治疗前后组织改变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 :( 1)FMIA及Z角在治疗后增加并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 2 )ANB治疗后... 目的 :探讨Ⅱ类高角患者矫治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采用Tweed Merrifield骨骼测量法对 14例安氏Ⅱ类高角病例治疗前后组织改变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 :( 1)FMIA及Z角在治疗后增加并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 2 )ANB治疗后减小 ,SNB增大且治疗前后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 3)牙合平面角 (OP FH)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治疗过程中 ,我们成功地控制了 :( 1)面部垂直向的生长 ;( 2 )牙合平面的旋转 ;( 3)下切牙直立于基骨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面结构 临床研究 类高角 安氏类错He 口腔正畸 矫治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win-block矫治器早期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4
3
作者 马文盛 刘健敏 +2 位作者 卢海燕 左艳萍 董福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5-298,共4页
目的研究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快速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名快速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组18例采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对照组12例未作矫治。治疗组治疗前后、对照组观察开始和结... 目的研究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快速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名快速生长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组18例采用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对照组12例未作矫治。治疗组治疗前后、对照组观察开始和结束时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采用Pancherz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ANB角、前牙覆盖、磨牙关系、下颌基骨位置、髁突位置和下颌长度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上颌基骨位置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牙覆盖减小和磨牙关系改善主要来源于骨骼效应。结论Twin-block矫治器治疗生长快速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可有效改善前牙覆盖和磨牙关系。这种改善包括骨骼效应和牙齿效应,其中下颌骨矢状方向的生长较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win—block矫治器 早期矫治 安氏类错袷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固定斜面导板打开咬合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峰 段银钟 冯彬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目的 :分析固定斜面导板治疗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 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应用固定斜面导板治疗患者 18例 ,男 10例 ,女 8例 ;空白对照组 12例 ,男 6例 ,女 6例 ;年龄 11.5~ 13 .8岁 ,平均 12 .4岁 ;ANB... 目的 :分析固定斜面导板治疗生长发育期骨性Ⅱ类 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X线头影测量分析应用固定斜面导板治疗患者 18例 ,男 10例 ,女 8例 ;空白对照组 12例 ,男 6例 ,女 6例 ;年龄 11.5~ 13 .8岁 ,平均 12 .4岁 ;ANB≥ 5° ,GoGn SN≤ 3 8° ,磨牙尖对尖到完全远中关系的Ⅱ类 1分类患者。收集治疗 (观察 )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 ,测量项目 17项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治疗组的ANB减小 ,下颌体增长 ,矢状关系改善 ,覆盖减小 ;②治疗组前面高 ,后面高显著增加 ,而后面高 /前面高减小 ,垂直关系得到改善 ;③治疗组下第一恒磨牙显著萌长 ,咬合打开 ,覆牙合减小。结论 :固定斜面导板可以刺激下颌体生长 ,改善面部比例关系 ,是一种有效的打开咬合 ,调整牙合位的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类错He 固定斜面导板 测颅法 图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Ⅱ类错成人与少年治疗前后骨骼变化的对比 被引量:6
5
作者 赵健慧 丁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78-581,共4页
目的:对比少年与成人骨性Ⅱ类均角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治疗前后骨骼变化的异同。方法:选择少年与成人女性骨性Ⅱ类均角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各30例,两组的治疗方法以及疗程均相互匹配。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对比,比较其... 目的:对比少年与成人骨性Ⅱ类均角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治疗前后骨骼变化的异同。方法:选择少年与成人女性骨性Ⅱ类均角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各30例,两组的治疗方法以及疗程均相互匹配。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对比,比较其治疗前、后骨骼变化的异同,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少年组与成人组SNA、SNB及ANB均减小,但两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少年组治疗后下颌骨长度、前面高及后面高均有增加,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前后的前下面高与前总面高之比以及后下面高与后总面高之比保持不变,且两组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虽然少年组在治疗前后上、下颌骨均有一定程度的生长,但是成人与少年骨性Ⅱ类均角患者的上、下颌骨关系的变化并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 正畸学 矫正 测颅法 骨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ncherzⅡ类错矫正分析方法评价Activator的治疗机制 被引量:2
6
作者 牛百平 叶湘玉 +1 位作者 王晓荣 司新芹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97-199,共3页
目的 :探讨 Activator对生长发育期 类 1分类患者的牙和颌骨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 Pancherz 类错牙合矫正分析法 (Class correction analysis)结合传统测量项目对 2 2例 (男 8例 ,女 14例 ,年龄男 10~ 13岁 ,女 9~ 12岁 ) ANB角大... 目的 :探讨 Activator对生长发育期 类 1分类患者的牙和颌骨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 Pancherz 类错牙合矫正分析法 (Class correction analysis)结合传统测量项目对 2 2例 (男 8例 ,女 14例 ,年龄男 10~ 13岁 ,女 9~ 12岁 ) ANB角大于 5°、前牙覆盖大于 7mm、磨牙完全远中或尖对尖远中关系患者的治疗前后 X线头影测量分析项目进行配对 t检验。结果 :SNA减小 ,Go- Me增大 ,NSL / ML增大 ,ANB角减小 ,前后面高增加 ,下颌位置 Pg/ OL P前移均有显著性差异。上中切牙角变小 ,下切牙角度变大 ,下磨牙前移 ,磨牙关系得到改善。结论 :Activator对下颌骨的矫形作用比较复杂 ,下颌骨的绝对长度增加 ,下颌平面角加大 ,SNB角无变化 ;Activator可以改善前牙的覆盖 ,后牙的 类关系及 类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类错He 功能性矫治器 ACTIVATOR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gg技术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第一期头影测量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常少海 叶剑涛 +2 位作者 刘东雄 郑美华 余艳崧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88-291,共4页
【目的】评估Begg细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矫治的功效及在第一期矫治结束时,上下切牙的突度,深覆(牙合)及磨牙关系的变化。【方法】选择48例拔除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病人按性别和年龄分4组,其中女性未成年组(12~15岁... 【目的】评估Begg细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矫治的功效及在第一期矫治结束时,上下切牙的突度,深覆(牙合)及磨牙关系的变化。【方法】选择48例拔除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病人按性别和年龄分4组,其中女性未成年组(12~15岁)12人,成年组(16~20岁)18人;男性未成年组(13~18岁)10人,成年组(19~27岁)8人,通过严格的Begg技术治疗,在第一期结束时,分析治疗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测定上下颌与颅底及颌间关系的变化、牙颌间的变化、颏点的变化。【结果】①上下颌切牙突度明显减少,上下切牙夹角增加约8°;②深覆(牙合)的打开是通过上下切牙的压入(约压入3.25~3.5mm),后牙槽及后牙的增高(1.1~1.25mm);下颌向下前的旋转(约1°~1. 2°),下颌角的增加(1.34°~1.41°)来进行的。③第一期结束时,下颌第一磨牙平均近中移动了1.78~1. 98 mm,上颌第一磨牙则相对稳定。④在未成年病例中,颏点增加了0.91-0.93mm,成人在治疗前后则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结论】Begg细丝弓矫治器对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矫治是高效的,对上下切牙突度、深覆(牙合)及磨牙关系的改变是明显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GG技术 安氏类1分类 错HE X线头影测量 矫治器 咬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Ⅱ类错成人与少年治疗前、后牙变化的对比
8
作者 赵健慧 丁云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3-119,共7页
目的:对比少年与成人骨性Ⅱ类均角安氏Ⅱ1错患者治疗前后牙变化的异同。方法:选择女性少年与成人骨性Ⅱ类均角安氏Ⅱ1错患者各30例,两组治疗方法以及疗程均相互匹配,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分析其治疗前、后牙... 目的:对比少年与成人骨性Ⅱ类均角安氏Ⅱ1错患者治疗前后牙变化的异同。方法:选择女性少年与成人骨性Ⅱ类均角安氏Ⅱ1错患者各30例,两组治疗方法以及疗程均相互匹配,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分析其治疗前、后牙关系变化的异同,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少年组与成人组上切牙均直立及伸长,少年组上磨牙前移并伸长,成人组则上磨牙仅前移而无伸长,治疗后两组下切牙均远中移动,但唇倾度均无明显变化,成人组下切牙垂直向压低多于少年组,少年组下磨牙的前移及伸长均多于成人组,治疗后成人组较少年组有更多的上、下平面顺时针旋转。结论:生长发育有利于骨性Ⅱ类均角患者深覆的矫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 安氏 牙 测颅法 放射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骨成熟度与头帽颈牵引矫治时机的选择
9
作者 李永明 林珠 段银钟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0-352,共3页
目的 :根据颈椎骨成熟度 ,通过A点变化的研究 ,为临床采用头帽颈牵引矫治Ⅱ类错牙合最佳时机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观察 35例临床诊断为Ⅱ类 1分类错牙合且伴有面中部突出患者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 ,依据O’Reilly制定的标准确定每位... 目的 :根据颈椎骨成熟度 ,通过A点变化的研究 ,为临床采用头帽颈牵引矫治Ⅱ类错牙合最佳时机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观察 35例临床诊断为Ⅱ类 1分类错牙合且伴有面中部突出患者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 ,依据O’Reilly制定的标准确定每位患者的骨龄。分析、比较不同颈椎骨发育阶段头帽牵引矫治前后A点的变化情况。结果 :不同颈椎骨发育阶段与达到最大矫治效果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其中第二 ,三阶段A点的变化最为显著。结论 :选择S2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正畸 安氏类错He 颈椎骨成熟度 头帽颈牵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