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gleⅠ类错的Wits值、ANB角和APDI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严枭 蔡留意 余炜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83-1084,共2页
目的探讨Wits值、ANB角和APDI对AngleⅠ类错颌骨矢状关系评价的可靠性。方法采用计算机数字化仪测量法分别测量60例AngleⅠ类错患者的头颅侧位片,计算Wits值、ANB角、APDI及其变异系数,并对3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Wits值、ANB角和APD... 目的探讨Wits值、ANB角和APDI对AngleⅠ类错颌骨矢状关系评价的可靠性。方法采用计算机数字化仪测量法分别测量60例AngleⅠ类错患者的头颅侧位片,计算Wits值、ANB角、APDI及其变异系数,并对3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Wits值、ANB角和APDI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55、0.44、0.55,且3者间均有相关关系(P均=0.000)。结论Wits值、ANB角和APDI均可作为评价AngleⅠ类错颌骨矢状关系的指标,但APDI更具有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le 类错[牙合] Wits值 ANB角 APDI X线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leⅢ患者上颌前牵引矫治时机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32
2
作者 范建谊 叶湘玉 +3 位作者 周洪 陈曦 王爽 陈挺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44-247,共4页
目的 :初步探讨前牵引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Ⅲ类错牙合上颌发育不足患者的矫治时机。方法 :选取 2 0例研究对象 ,分成两组 ,即大年龄组 (9~ 12岁 )和小年龄组 (5~ 8岁 ) ,采用前牵引矫治器进行治疗 ,拍摄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 目的 :初步探讨前牵引矫治器对生长发育期Ⅲ类错牙合上颌发育不足患者的矫治时机。方法 :选取 2 0例研究对象 ,分成两组 ,即大年龄组 (9~ 12岁 )和小年龄组 (5~ 8岁 ) ,采用前牵引矫治器进行治疗 ,拍摄治疗前后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上颌前牵引对两组患者均产生了良好的矫治效果 :上颌骨前移 ,下颌骨后旋 ,前牙反牙合纠正 ,磨牙关系达到中性 ;两组对比显示小年龄患者的前牵引治疗具有更短的治疗时间、更多的骨骼改变、更少的牙齿改变以及更少的副作用等优点。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le 上颌前牵引 矫治 安氏Ⅲ类错He 口腔正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颌下颌边缘运动的肌电变化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周彦恒 傅民魁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213-215,共3页
以肌电仪对30名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者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进行测量,并与正常成人比较,发现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患者咀嚼肌有异常肌活动,肌电变化出现异常。其在下颌前伸运动时,颞肌前束出现异常肌活动,下颌后退运动时,... 以肌电仪对30名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者的咀嚼肌肌电变化进行测量,并与正常成人比较,发现成人骨性AngleⅢ类错患者咀嚼肌有异常肌活动,肌电变化出现异常。其在下颌前伸运动时,颞肌前束出现异常肌活动,下颌后退运动时,其嚼肌出现异常肌活动,两者之肌电位均较正常者高。下颌左右侧方运动时,其同侧嚼肌和对侧颞肌前束均出现异常肌活动,肌电位亦较正常者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颌 咀嚼肌 肌电描记术 下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坐标和procrusts重叠标准化坐标对安氏Ⅰ类错进行聚类和判别分析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韩冰 许天民 林久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54-59,共6页
目的:根据安氏Ⅰ类错患者治疗前X线头颅侧位片的普通坐标和procrusts重叠标准化坐标,分别对其进行亚类分析,比较采用两种坐标对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分类的区别及其在错牙合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1997至2000年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 目的:根据安氏Ⅰ类错患者治疗前X线头颅侧位片的普通坐标和procrusts重叠标准化坐标,分别对其进行亚类分析,比较采用两种坐标对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分类的区别及其在错牙合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1997至2000年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就诊的安氏Ⅰ类错牙合患者946例,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其治疗前的X线头颅侧位片标定并取得普通坐标,然后采用procrusts重叠标准化,分别应用以上两种坐标将这些头颅侧位片进行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结果(1)安氏Ⅰ类错牙合治疗前X线头颅侧位片根据其普通坐标可分为21个亚类(分类A),总判别准确率和交叉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2.7%和68.4%;而采用标准化坐标可分为20个亚类(分类B),总判别准确率和交叉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7.8%和71.9%。(2)以分类A的分类结果来判别样本的标准化坐标,总判别准确率和交叉判别准确率分别为79.8%和49.7%;而以分类B的分类结果来判别样本的普通坐标,两判别率分别为78.5%和60.2%。(3)分类A中,部分组之间形态类似,其差异主要是源于年龄差异;而在分类B中,不存在这样的分组。(4)分类A中,最大样本组样本数占总样本的15.9%,样本数大于40的亚类有8个;而在分类B中,最大样本组样本数占总样本的74.7%,样本数大于40的亚类仅有2个。(5)两种分类方法都可以对新样本进行亚类判别,但是分类B需要对所有样本重新标准化,重新聚类;而分类A应用相对简单。结论:两种坐标的分类结果有一定的相关性。坐标标准化后明显有使分类集中的趋势,并可以去除部分年龄因素对分类的影响,但对新样本进行分类判别时过程复杂。因此,如果在临床中需要快速诊断新病例的分类时,普通坐标应用相对简单,但是需要注意年龄因素对分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 放射摄影 错雅 安氏 聚类分析 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Ⅰ错畸形的机制 被引量:6
5
作者 林巍 谢蕊 +2 位作者 林汉生 孔卫东 石晓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2期77-80,共4页
研究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Ⅰ错畸形的机制。方法:对28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 UI-NA角平均减少 10.68°, UI-SN角平... 研究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Ⅰ错畸形的机制。方法:对28例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治疗前后X线头颅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 UI-NA角平均减少 10.68°, UI-SN角平均减少11.39°, UL-NA平均减少 1.36 mm, LI- NB角平均减少2.5°,LI-MP角平均减少 3.0°,LI-NB平均减少 1.4 mm, LI- AP,平均减少 1.2 mm,SN-OP角平均增加 1.82°。治疗前后上下切牙交角与上下切牙的倾斜度和突度的差值呈负相关,上切牙各倾斜度和突度的差值彼此呈正相关,下切牙各倾斜度和突度的的差值彼此呈正相关。结论: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主要是通过移动牙齿的掩饰性矫治完成的,上下颌牙的位置是协调变化的,拔牙矫治并未影响面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分类错He 直丝弓矫治技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上颌减数矫治生长发育高峰期后安氏Ⅱ类Ⅰ分类错头影测量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唐成忠 徐辉 +4 位作者 翁志强 毛钊 严晓东 李益才 蒋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719-721,724,共4页
目的:通过减数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矫治成人非拥挤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探讨其治疗前后硬软组织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选择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非拥挤错患者21例(男7例,女14例),所有病例均减数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对治... 目的:通过减数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矫治成人非拥挤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探讨其治疗前后硬软组织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选择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非拥挤错患者21例(男7例,女14例),所有病例均减数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采用方丝弓矫治技术,对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畸治疗后上前牙及上唇发生了明显的后退(U1-NA,U1-L1°,↓);颌骨的改变不明显,下颌部分发生了轻微的后下旋转(OP-SN°↑),下前牙有压低并有轻微的唇倾(L1-NB°L1-MP°↑);软组织上下唇均有后退(Z角,NLA↑,上下唇突度减少)。结论:上颌单颌减数矫治非拥挤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改变主要发生在牙及牙槽骨。此方法适用于牙性或轻度骨性的非拥挤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畸形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分类错 头影测量分析 正畸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性Ⅲ类高角开牙合拔除下颌磨牙正畸治疗1例
7
作者 武川清 余兵 +2 位作者 张湘宜 任娅岚 刘亚丽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34,共4页
该文介绍1例成人骨性Ⅲ类高角开[牙合]病例,通过拔除双侧下颌第一磨牙并竖直第三磨牙,解除开,建立前牙正常覆[牙合]覆盖及磨牙良好的尖窝咬合关系。
关键词 骨性Ⅲ类错[牙合] 高角 开[牙合] 拔除磨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摆形矫治器与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骨性Ⅰ类错畸形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赵晓光 刘月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8-141,共4页
目的 分析安氏Ⅱ类骨性Ⅰ类错畸形患者经摆形矫治器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后的牙颌面形态变化,探讨此方法建立正常牙关系的机制。方法 10例接受摆形矫治器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的安氏Ⅱ类骨性Ⅰ类错患者,分别在治疗前(T1阶段)、... 目的 分析安氏Ⅱ类骨性Ⅰ类错畸形患者经摆形矫治器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后的牙颌面形态变化,探讨此方法建立正常牙关系的机制。方法 10例接受摆形矫治器结合直丝弓矫治器治疗的安氏Ⅱ类骨性Ⅰ类错患者,分别在治疗前(T1阶段)、摆形矫治器治疗后(T2阶段)及直丝弓矫治结束后(T3阶段)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对3个阶段牙齿、颌骨及软组织的位置变化进行测量及分析,同时观察上颌第二、三磨牙的位置和萌出情况。结果 摆形矫治器治疗阶段上颌第一、二磨牙远中整体移动并适度远中倾斜,上切牙唇向倾斜,上齿槽座点前移;直丝弓矫治后上颌第一、二磨牙位置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下齿槽座点和下颌第一磨牙明显前移;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顺利。结论 摆形矫治器可使上磨牙明显远中移动,但固定矫治结束后上磨牙前后位置因上颌骨生长和一定程度的支抗丧失而有所复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摆形矫治器 直丝弓矫治器 安氏Ⅱ类错h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Le Fort 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何伟 谢晓艳 +3 位作者 王兴 王晓霞 傅开元 李自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9-833,共5页
目的:研究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9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 目的:研究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9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位置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分别于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及BSSRO术前1周内(T1)、术后1周内(T2)、术后3个月(T3)及术后6∽14个月(T4),行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在经过轴位断面上髁突最大内外径中点并与髁突最大内外径垂直的斜矢状断面上,按照Kamelchuk法测量双侧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计算髁突位置参数,计算髁突在关节窝中位于前位、中位及后位等3种不同相对位置的分布比例,并对不同时期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2时期双侧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右侧:(2.78±1.23)mm、(2.47±0.89)mm、(3.07±0.85)mm;左侧:(2.93±0.83)mm、(2.69±1.14)mm、(3.44±1.16)mm]分别与T1[右侧:(1.81±0.95)mm、(1.65±0.55)mm、(2.13±0.52)mm;左侧:(2.12±1.05)mm、(1.79±0.59)mm、(2.15±0.93)mm]、T3[右侧:(2.08±1.25)mm、(1.79±0.68)mm、(1.80±0.76)mm;左侧:(2.05±0.75)mm、(1.99±0.94)mm、(2.14±0.71)mm]及T4[右侧:(1.94±0.77)mm、(1.81±0.69)mm、(2.05±0.69)mm;左侧:(1.89±0.69)mm、(1.80±0.61)mm、(2.19±0.75)mm)]时期比较,均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3及T4期双侧关节各间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位置参数及髁突相对位置分布比例在各时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T2时期髁突向下移动,但在T3时期髁突位置恢复至与术前一致的位置,并在T4时期保持稳定状态。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在行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BSSRO术后,短期内髁突的位置可发生显著改变,但可逐渐恢复至术前髁突的位置并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骨术 Le FORT 下颌骨髁状突 错[牙合] 安氏Ⅲ类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雷勇华 翦新春 卢燕勤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1-413,共3页
目的:评价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对36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通过拔除4颗双尖牙或2颗上颌双尖牙矫治,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应用MBT直丝弓矫治... 目的:评价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对36例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通过拔除4颗双尖牙或2颗上颌双尖牙矫治,对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应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后,前牙覆盖减小6.04mm(P<0.01),上中切牙倾斜度(U1-NA)减小15.43度(P<0.01),上中切牙突度U1-NA(mm)减小4.71mm(P<0.01),ANB明显减小(P<0.05).结论: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是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患者是一种操作简单,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BT直线弓 安氏Ⅱ类分类错[牙合] X线 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Ⅰ类错年轻成人前牙区牙槽宽度及根尖位置的特征 被引量:3
11
作者 蔡留意 丁寅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2年第12期1269-1271,共3页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错年轻成人前牙区牙槽宽度和根尖位置特征。方法:安氏Ⅰ类错88名,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并计算上下颌切牙根尖到周围皮质骨位置关系的12项指标及下颌平面角。测量值与正常成人的相应数据比较。结果:男性上切... 目的:研究安氏Ⅰ类错年轻成人前牙区牙槽宽度和根尖位置特征。方法:安氏Ⅰ类错88名,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并计算上下颌切牙根尖到周围皮质骨位置关系的12项指标及下颌平面角。测量值与正常成人的相应数据比较。结果:男性上切牙根尖比女性组上切牙根尖远离腭平面且靠近根尖前方的唇侧皮质骨;男性下切牙根尖比女性下切牙根尖远离下颌平面且根尖处牙槽骨宽度也比女性值大。与正常比较,男性上切牙根尖靠近腭平面,下切牙根尖远离下颌平面且靠近根尖前方的唇侧皮质骨、女性上切牙根尖靠近腭平面和根尖后部的腭侧皮质骨。研究组男性,SN/MP与UH、LH、UH/UW、LH/LW成高度正相关,与UP、UW、LA、LW负相关;研究组女性,SN/MP与LH、LH/LW、UH/UW成高度正相关,与UH正相关;与UW高度负相关,与UP、LP、LW负相关。结论:安氏Ⅰ类错年轻成人上下颌前牙牙槽骨宽度及根尖位置有较多的性别差异。安氏Ⅰ类错年轻成人前牙根尖位置和牙槽骨宽度没有正常人群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类错 根尖位置 牙槽宽度 下颌平面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Ⅰ类拥挤拔牙矫治后磨牙及切牙位置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袁小平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8-131,共4页
目的 :探讨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经拔除 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后磨牙及切牙位置的变化。方法 :选用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连续收治的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患者 2 0例 (男 8,女 12 ) ,年龄 14~16岁。均采用拔除 4个第一前磨牙 ... 目的 :探讨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经拔除 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后磨牙及切牙位置的变化。方法 :选用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学院正畸科连续收治的安氏I类错牙合牙列拥挤患者 2 0例 (男 8,女 12 ) ,年龄 14~16岁。均采用拔除 4个第一前磨牙 ,用方丝弓细丝弓技术矫治 ,牙性支抗。在矫治前后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 ,对磨牙及切牙位置进行测量比较分析。结果 :上颌磨牙牙冠平均前移 3 .15mm ,上颌切牙牙冠平均后移 2 .5 5mm ;下颌磨牙牙冠平均前移 4.3mm ,下颌切牙牙冠平均后移 1.78mm。结论 :牙性支抗 (弱支抗 )控制下 ,安氏Ⅰ类错牙合牙列拥挤拔牙矫治后上下磨牙及切牙位置均有明显变化 ,且相对RL线磨牙前移较切牙后移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类错He 牙列拥挤 X线头影测量 磨牙 切牙 位置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区恒牙期安氏Ⅰ类错女性颅面形态观察
13
作者 严枭 余炜伟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19-820,共2页
目的:观察郑州市区恒牙期安氏Ⅰ类错女性牙颌颅面结构形态特征。方法:收集来自郑州市区的41例恒牙期安氏Ⅰ类错女性治疗前X线头颅定位片,用Winceph8.0头影测量分析软件选用Steiner分析法对其有关角度、线距进行测量,并分别与正常... 目的:观察郑州市区恒牙期安氏Ⅰ类错女性牙颌颅面结构形态特征。方法:收集来自郑州市区的41例恒牙期安氏Ⅰ类错女性治疗前X线头颅定位片,用Winceph8.0头影测量分析软件选用Steiner分析法对其有关角度、线距进行测量,并分别与正常值进行比较。结果:患者SNA、SNB、SND和SL较正常值小,U1-NA(mm)、U1-NA、GoGn-SN、OP-SN和SE较正常值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郑州市区恒牙期安氏Ⅰ类错女性颅颌面骨骼深度增加;为垂直向生长型,下颌顺时针旋转,呈Ⅱ类侧貌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影测量 安氏类错 女性 颅面形态 郑州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的分型及其高低面角的颅面特征 被引量:14
14
作者 伍军 徐宝华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1999年第3期151-153,共3页
 目的:探讨中国儿童安氏Ⅱ1 错牙合各类型的分布及其高低角错牙合的颅面特征。方法:采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100 例恒牙初期安氏Ⅱ1 错牙合进行研究,以修正读数后的SNA、SNB角和FH—MP平面为参照从矢状和垂直方向...  目的:探讨中国儿童安氏Ⅱ1 错牙合各类型的分布及其高低角错牙合的颅面特征。方法:采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100 例恒牙初期安氏Ⅱ1 错牙合进行研究,以修正读数后的SNA、SNB角和FH—MP平面为参照从矢状和垂直方向将上下颌对颅底的变异进行分型统计,并抽出高、低角组进一步测量研究。结果:真性上颌前突只占23% ,部分病例上颌后缩,65% 的错牙合伴有下颌后缩,45% 的存在垂直关系不调;高角组腭平面前部向下倾斜,下颌整体呈后下旋转位,下颌后缩;低角组上颌前突,下颌角缩小。结论:安氏Ⅱ1 错牙合表现多种类型,以下颌后缩多见,同时不可忽视上颌垂直向变异对其产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HE 分型 高平面角 低平面角
全文增补中
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矫治前后面型侧貌变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徐婧 施亮 +2 位作者 王晶晶 李蜀光 王丽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836-1839,共4页
目的:比较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临床矫治前后髁状突位置、面型侧位和面部软组织的变化。方法:治疗组7例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常规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拔牙矫治,打开咬合,矫治... 目的:比较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临床矫治前后髁状突位置、面型侧位和面部软组织的变化。方法:治疗组7例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常规采用MBT直丝弓矫治技术,拔牙矫治,打开咬合,矫治内收前牙,精细调整咬合为尖窝交错关系,覆覆盖正常。结果:治疗组矫治后面型侧貌由治疗前的突面型变为直面型,面下1/3高度增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好转。结论:成人安氏Ⅱ类Ⅰ分类错伴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患者通过打开咬合、内收直立前牙、调整磨牙咬合关系,治疗后髁突前移、后牙槽骨高度增加、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基本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分类错[牙合] 颞下颌关节紊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舌刺和颏兜对安氏Ⅰ类前牙开牙合早期矫治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国容 王增旭 +2 位作者 徐晶 游武林 张扬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5-99,共5页
目的:探索舌刺及颏兜对安氏Ⅰ类前牙开早期矫治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关于舌刺及颏兜对安氏I类前牙开早期矫治的研究,经过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用Revman5. 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高质量研究。和对照组相比,... 目的:探索舌刺及颏兜对安氏Ⅰ类前牙开早期矫治的作用机制。方法:检索关于舌刺及颏兜对安氏I类前牙开早期矫治的研究,经过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质量后,用Revman5. 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高质量研究。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ANB、SNA、SNB、SN. Go Gn、L6-MP(mm)和U6-PP(mm)的矫治前后变化值无明显差异(P> 0. 05);颏兜组的覆无明显变化,而固定舌刺、粘接舌刺+颏兜及活动舌刺+颏兜的覆明显增加,U1-NA(°)和L1-NB(°)减小,U1-PP(mm)和L1-MP(mm)增加(P <0. 05)。结论:单纯颏兜对安氏Ⅰ类前牙开早期矫治作用不大,而舌刺或配合颏兜通过上下前牙的舌倾和伸长能有效纠正开,但磨牙高度和颌骨位置无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刺 颏兜 安氏类错[牙合] 开[牙合]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Ⅰ分类错软组织侧貌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唐燕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48-1250,共3页
目的分析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患者功能性矫治器治疗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方法23例替牙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的患者(男性9例,女性14例),配戴Twin-block矫治器,平均戴用时间12个月。分别拍摄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 目的分析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患者功能性矫治器治疗前后的软组织侧貌变化。方法23例替牙期或恒牙早期安氏Ⅱ类Ⅰ分类伴下颌后缩的患者(男性9例,女性14例),配戴Twin-block矫治器,平均戴用时间12个月。分别拍摄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对面部各测量定位点进行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各测量指标的变化。结果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治疗后软组织B点至TVL的距离,软组织颏前点至TVL的距离明显减小,治疗前后的改变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软组织侧貌分析可作为错病例临床疗效评定的可靠方法。对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下颌后缩患者,Twin-block矫治器能使患者的面型趋于平衡和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矫治器 安氏Ⅱ类分类错骀 软组织侧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类高角患者矫治后颅面结构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峰 段银钟 +1 位作者 刘岚 毕惠贤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35-337,共3页
目的 :探讨Ⅱ类高角患者矫治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采用Tweed Merrifield骨骼测量法对 14例安氏Ⅱ类高角病例治疗前后组织改变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 :( 1)FMIA及Z角在治疗后增加并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 2 )ANB治疗后... 目的 :探讨Ⅱ类高角患者矫治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采用Tweed Merrifield骨骼测量法对 14例安氏Ⅱ类高角病例治疗前后组织改变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 :( 1)FMIA及Z角在治疗后增加并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 2 )ANB治疗后减小 ,SNB增大且治疗前后具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 3)牙合平面角 (OP FH)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治疗过程中 ,我们成功地控制了 :( 1)面部垂直向的生长 ;( 2 )牙合平面的旋转 ;( 3)下切牙直立于基骨上。取得了良好的治疗结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面结构 临床研究 Ⅱ类高角 安氏Ⅱ类错He 口腔正畸 矫治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评判安氏Ⅲ类错上前牙骨开裂与骨开窗的准确性分析 被引量:23
19
作者 徐筱 徐莉 +3 位作者 江久汇 吴佳琪 李小彤 靖无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4-109,共6页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 目的:探讨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判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纳入18例安氏Ⅲ类错行骨皮质切开术的患者,平均年龄23.6岁(18~30岁),其中男3例,女15例,观察108颗上颌前牙。以翻瓣术中所见的骨开裂和骨开窗作为判定金标准,评价CBCT判断骨开裂和骨开窗的灵敏度(sensitivity)、特异度(specificity)、约登指数(Youden index)、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并将CBCT判定与翻瓣直视判定相比较。结果:上颌前牙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率分别为10.19%和13.89%,主要见于侧切牙和尖牙。骨开裂长度中位数为5 mm,宽度中位数为4 mm;骨开窗常位于根中部至根尖部,长度中位数为3 mm,宽度中位数为2 mm。骨开裂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P<0.05),CBCT判定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0.7。骨开窗CBCT判定与临床判定之间一致性一般(P<0.05),灵敏度为0.93,特异度为0.52。结论:CBCT评判上前牙骨开裂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较好,判定骨开窗与临床情况的一致性一般。CBCT判定骨开裂与骨开窗在临床中有一定应用价值,但存在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Ⅲ类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牙槽骨质丢失 敏感性与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氏Ⅱ类2分类错上前牙冠根形态的锥形束CT分析 被引量:18
20
作者 黎敏 王斯维 +1 位作者 赵一姣 刘怡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5-110,共6页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描述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为此类错畸形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分别选取诊断为安... 目的:借助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结合计算机辅助测量技术,描述研究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为此类错畸形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从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患者中分别选取诊断为安氏Ⅱ类2分类错、安氏Ⅰ类错者各18例(以下简称为Ⅱ类2组、Ⅰ类组),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均拍摄了CBCT影像,在Invivo Dental 5.0图像处理软件中利用多平面重建方法截取上前牙唇舌向最大截面图,在此截图上从冠根角、面轴角两方面分析研究两组间上前牙的冠根形态差异。所得数据输入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比较Ⅰ类组及Ⅱ类2组冠根角、面轴角差异,以及Ⅱ类2组冠根角与冠根角为180°时的差异,检验水准为双侧α=0.05。结果:Ⅰ类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冠根角分别为179.08°±3.31°、176.55°±2.77°和184.20°±2.51°,面轴角分别为21.00°±2.63°、19.63°±2.35°和19.36°±2.30°;Ⅱ类2组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冠根角分别为176.80°±2.62°、174.13°±3.28°和181.79°±2.88°,面轴角分别为23.20°±2.95°、22.29°±2.19°和20.61°±2.34°,除尖牙面轴角外,与Ⅰ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Ⅱ类2组各上前牙冠根角与冠根角为180°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这些牙的牙冠长轴和牙根长轴不都在同一直线上,存在冠根成角的现象。结论:安氏Ⅱ类2分类错畸形患者上前牙具有更特殊的冠根形态,即牙冠长轴与牙根长轴明显成角,上切牙牙冠相对牙根明显舌倾,牙冠唇面形态有别于安氏Ⅰ类错畸形的患者,这对治疗后牙根位置和转矩表达都会有影响,提示治疗此类患者需要考虑其上前牙的冠根形态,上前牙移动的理想位置应由牙根而不是牙冠的位置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错[牙合] 安氏Ⅱ类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冠根角 面轴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