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elf-management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older patients after elective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被引量:12
1
作者 Susan Dawkes Graeme D Smith +2 位作者 Lawrie Elliott Robert Raeside Jayne H Donaldson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393-400,共8页
Objective To explore how older patients self-manage thei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aider undergoing elective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 Methods This mixed methods study used a seque... Objective To explore how older patients self-manage thei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aider undergoing elective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 Methods This mixed methods study used a sequential, explanatory design and recruited a convenience sample of patients (n = 93) approximately three months after elective PTCA.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wo phases. Quantitative data collected in Phase 1 by means of a self-administered survey were subject to univariate and bivariate analysis. Phase 1 findings in- formed the purposive samplhag for Phase 2 where ten participants were selected from the original sample for an in-depth interview. Qualita- tive data were analysed using thematic analysis. This paper will primarily report the findings from a sub-group of older participants (n = 47) classified as 65 years of age or older. Results 78.7% (n = 37) of participants indicated that they would manage recurring angina symptoms by taking glyceryl trinitrate and 34% (n = 16) thought that resting would help. Regardless of the duration or severity of the symptoms 40.5% (n = 19) would call their general practitioner or an emergency ambulance for assistance during any recurrence of angina symptoms. Older participants weighed less (P = 0.02) and smoked less (P = 0.01) than their younger counterparts in the study. Age did not seem to affect PTCA patients' likelihood of altering dietary factors such as fruit, vegetable and saturated fat consumption (P = 0.237). Conclusion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older people in the study were less likely to know how to correctly manage any recurring angina symptoms than their younger counterparts but they had fewer risk factors for CHD. Age was not a factor that influenced participants' likelihood to alter lifestyle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na pectoris coronary disease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SELF-MANAGEM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fety and efficacy of dalteparin i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Chinese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artery syndromes: comparison with unfractionated heparin
2
作者 Xing Ke Haichu Yu Qixin Wang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2期95-98,共4页
Objective To prospectively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ofdalteparin in patients with high risk n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 dur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Met... Objective To prospectively evaluate the safety and therapeutic efficacy ofdalteparin in patients with high risk non-S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 dur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Methods A total of 175 patients with high risk non-ST-elevation AC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2 groups [dalteparin group and unfractionated heparin (UFH) group]. The patients in dalteparin group were given dalteparin at a dose of 5,000U subcutaneously soon after diagnosis and then an additional 60U/ kg intravenous bolus ofdalteparin before emergent PCI. Vascular access sheaths were removed immediately after PCI or 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 the patients in UFH group were given UFH intravenously at a dose of 25mg just before PCI and an additional 65mg bolus was administered if angiographic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 patients were suitable for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 Sheaths were removed at 4-6 hours after PCI; Results Eighty-three patients in dalteparin group underwent PCI while 82 patients in UFH group underwent PCI; anti-Xa activities of 52 patients in daltepafin group were measured. The average anti-Xa activity was (0. 83± 0.26) U/ml at 15 minutes after 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dalteparin and anti-Xa〉0.SU/ml was obtained in 96.1% of the patients; hematomas at puncture sites were significantly fewer in dalteparin group as compared with UFH group (2.3% vs 9.2%, P 〈 0.05); none of the patients in 2 groups suffered major bleeding events. No death, acute arterial reocclusion or emergent revascularization events occurred at 30 days after PCI. Conclusions Our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early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dalteparin at a dose 5,000U after diagnosis and an additional 60U/kg intravenous bolus ofdalteparin before PCI is safe and efficacious for patients with high risk non-ST-elevation ACS undergoing emergent PC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DALTEPARIN angioplasty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eatment of fatal coronary artery spasm by stent implantation: A case report
3
作者 傅向阳 刘品明 +5 位作者 李志梁 刘映峰 刘磊 丁明学 李公信 叶文胜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1998年第2期153-156,共4页
A case of 71-year-old man with variant angina treated by intracoronary stent was reported. Thepatient suffered from rest chest pain characterized by transient ST-segment elevation involving inferior leads.He had been ... A case of 71-year-old man with variant angina treated by intracoronary stent was reported. Thepatient suffered from rest chest pain characterized by transient ST-segment elevation involving inferior leads.He had been frsequently attacked by syncope due to transient second degree or complete atrioventricular blockan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Coronary arteriography revealed significant spasm in the midportion of the rightcoronary artery, which occurred at a mild fixed coronary obstructive lesion. The patient still had angina accompanied by syncope in hospital despite maximal drug therapy, so an intracoronary stent was implanted tothe patient. The patient was free of angina during a follow-up of 8 months thereaft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riant ANGINA PECTORIS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 stent INTRAcoronary
全文增补中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熊龙根 陆东风 +2 位作者 刘世明 许博裳 李国强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12期920-922,共3页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6例80岁以上高龄老年AMI患者,入院后直接PCI。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住院死亡率和心脏事件,出院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6例80岁以上高龄老年AMI患者,入院后直接PCI。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住院死亡率和心脏事件,出院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示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TIMI0~1级,除2例心源性休克患者术中因室颤死亡,其余病例均成功开通IRA,手术成功率97.7%,术后68例血流TIMI3级,16例TIMI2级。26例心功能Killip3级以上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循环,术后6例因左心功能衰竭死亡。多支病变者除20例3支病变外,均在术后3~7d行非IRA的PCI。仅3.6%发生需输血的出血并发症。住院总死亡率为9.3%,KIillip3级以上者死亡率为30.8%。住院期间无心脏事件发生。生存的78例患者出院前测平均LVEF为43%(26%~62%)。结论对于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AMI患者,直接PCI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老年人 80岁以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庞明杰 丁立群 +3 位作者 张宏 赵燕 张云梅 黄春涛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8年第2期112-114,共3页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7有至2006年5月我院收治的157例临床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TRCA)组71例和经股动脉穿刺...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桡动脉入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7有至2006年5月我院收治的157例临床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TRCA)组71例和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TFCA)组76例。观察两组手术的成功率、介入治疗时间、并发症等。结果两组病例基本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RCA组与TFCA组插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2%比98.6%,P>0.05)。从穿刺到指引导管撤出时间,TRCA组为(51.2±18.3)min,TFCA组为(46.7±16.9)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与穿刺相关的并发症,TRCA组出现桡动脉痉挛2例,局部血肿1例。TFCA组出现局部血肿3例,迷走反射5例,假性动脉瘤1例,排尿困难6例,腰痛4例。结论对ACS患者,两种入径的PCI治疗时程和效果相似,但TRCA治疗血管、出血、血栓/栓塞并发症少,且有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可作为ACS可选择的血管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急性冠脉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观察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新峰 李宝民 +2 位作者 李生 王君 曹向宇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男性2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9±10.7)岁。所有患者均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TAS)治疗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2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男性25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9±10.7)岁。所有患者均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除1例因血管严重纡曲行PTAS未成功外,27例30处行PTAS成功。全脑血管造影复查显示动脉直径狭窄率从术前平均(79.3±12.1)%降至术后(4.5±7.8)%。PTAS治疗后NIHS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TAS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18例,病情无变化7例,病情加重并死亡2例。随访1~30个月,仅1例出现脑缺血再发作,1例术后1个月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经再次PTAS治愈;1年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2例,1例再次行PTAS治愈,1例无症状而动态观察治疗。结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应用PTAS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的临床缺血症状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支架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7
作者 钱菊英 吴鸿谊 +5 位作者 张峰 葛雷 樊冰 王齐兵 刘学波 葛均波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9-381,共3页
目的 评价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和预后.方法 收集入住本院的61例行PCI术的高龄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8例,女性23例,年龄为80~88(82士2)岁.19例行急诊PCI术,42倒为择期PCI术,... 目的 评价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和预后.方法 收集入住本院的61例行PCI术的高龄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8例,女性23例,年龄为80~88(82士2)岁.19例行急诊PCI术,42倒为择期PCI术,观察近期(住院期间)和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和临床预后.结果 61例患者中3支血管病变39例(64%),双支血管病变16例(26%),单支血管病变6例(10%);完全闭塞病变25例(41%);14例(34%)患者合并肾动脉狭窄.手术操作成功率97%,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3级达9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其中造影荆肾病6例(10%).住院期间MACCE发生率3%,均为心源性死亡,4个月至4年9个月随访期间MACCE发生率22%,包括3例心脑源性死亡、2例其他原因死亡.结论 高龄ACS患者行PCI术手术操作成功率高,住院期间病死率和随访期间MACCE发生率较低,但患者病变重,并发症尤其是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造影荆 肾病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急性期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苏永才 张小乐 +2 位作者 黄志锋 冯新武 苏良献 《临床荟萃》 CAS 2020年第6期513-516,共4页
目的对照研究超急性期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按照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及介入治疗前肌钙蛋白水平,分为超急性期组(49例)和对照组... 目的对照研究超急性期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按照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及介入治疗前肌钙蛋白水平,分为超急性期组(49例)和对照组(56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的支架植入成功率、术中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的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随访结果,并将其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超急性期组比对照组支架植入成功率更高,术中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的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肌钙蛋白(OR=4.377,95%CI:1.292-14.826,P=0.018)是STEMI患者急诊支架术后1年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超急性期的STEMI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具有有效性和安全性,处于超急性期的SEMI患者及早行急诊PCI能进一步降低临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肌钙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肝素化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海燕 田丽 +3 位作者 赵颖 李知娟 石建平 傅向华 《临床荟萃》 CAS 2020年第2期134-138,共5页
目的探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肝素化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STEMI患者11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 目的探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肝素化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STEMI患者11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确诊为STEMI后立即静脉注射普通肝素5000 U,对照组于术中给予普通肝素5000 U。观察肝素启动时间、PCI前活化的凝血时间(activated coagulation time,ACT)、心肌损伤标志物峰值、心肌微循环阻力指数(index of microcirculation resistance,IMR)、其他心肌灌注评估指标。记录术后主要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events,MAES)。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肝素给予的时间明显提前(约28 min),术前ACT明显延长(P=0.000),血栓负荷率低(25.00%vs 43.90%,P=0.032);造影即刻梗死相关动脉(IRA)的TIMI血流0~1级率低(45.00%vs 68.40%,P=0.011),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3级率高(75.30%vs 56.10%,P=0.032),IMR较低(P=0.007),心肌损伤标志物CK-MB峰值低(P=0.007),心肌灌注缺损面积(perfusion defect area,PDA)较低(P=0.031)。结论pPCI术前早期肝素化提高了IRA的开通率,缩短心肌总缺血时间,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肌灌注,不增加MAES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肝素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绞痛 不稳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桥对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 被引量:11
10
作者 苏永才 张小乐 +2 位作者 吴剑胜 邓斌 苏良献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11期813-815,共3页
目的探讨心肌桥对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近3年来72例在我院因冠脉粥样硬化狭窄而行择期植入雷帕霉素洗脱冠脉支架(CypherTM)的冠心病患者,其中合并心肌桥组患者23例,无心肌桥组患者49例。两组患者术... 目的探讨心肌桥对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近3年来72例在我院因冠脉粥样硬化狭窄而行择期植入雷帕霉素洗脱冠脉支架(CypherTM)的冠心病患者,其中合并心肌桥组患者23例,无心肌桥组患者49例。两组患者术后均正规治疗并随访记录主要不良心脏事件,术后6~8个月内复查冠脉造影。结果合并心肌桥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30.4%(7例),而无心肌桥组发生率为10.2%(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心肌桥是支架内再狭窄的强影响因素,其比值比是1.955,95%可信区间为1.154~3.314,P=0.0127。合并心肌桥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心肌桥组患者(65.2%和18.4%,P<0.01)。结论合并心肌桥的冠心病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心肌桥可增加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桥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形成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低血压危险因素 被引量:18
11
作者 胡怀岭 李群 +1 位作者 姜椿法 邱全煌 《临床荟萃》 CAS 2015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分析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诊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5例分为术后低血压组和术后非低血压组两组,统计分析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 目的分析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术后发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诊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5例分为术后低血压组和术后非低血压组两组,统计分析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术前血压情况、心肌梗死病变位置等因素与低血压发生的相关性。结果165例急诊行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PCI术后低血压发生率为38.8%。PCI术后低血压组中出现心肌缺血症状的患者显著低于PCI术后非低血压患者(21.9%vs 48.5%,P<0.01)。PCI术后低血压组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峰值显著高于非低血压组,(247.3±186.8)U/L vs(175.4±159.6)U/L(P<0.05)。PCI术后低血压患者下壁心肌梗死和右室心肌梗死的患者均明显高于非低血压患者(62.5%vs 28.7%,P<0.01;12.5%vs 4.0%,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PCI术后低血压患者中完全闭塞、近段病变、右冠状动脉病变均高于术后非低血压患者(P<0.05)。PCI术后低血压患者术后TIMI分级<2级比例显著高于术后非低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88%vs 4.95%,P<0.05)。对PCI术后患者低血压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肌缺血症状是PCI术后患者低血压的保护性因素,而右冠状动脉病变、近段病变、完全闭塞、术后TIMI分级<2级均为PCI术后患者低血压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出现心肌缺血症状是PCI术后低血压发生的保护性因素,而右冠状动脉病变、近段病变、完全闭塞、术后TIMI分级<2级均为PCI术后患者低血压的危险因素,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低血压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0岁以上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治疗效果 被引量:8
12
作者 黄日太 薛松 +3 位作者 刘沙 胡振雷 王颍骅 朱洪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6期408-410,共3页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自2001年6月至2007年2月,我院共为54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单纯CABG术,其中男性43例,女性11例,年龄80~99(83.00±5.99)岁。行停跳CABG9例,不停跳CA... 目的探讨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临床效果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自2001年6月至2007年2月,我院共为54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单纯CABG术,其中男性43例,女性11例,年龄80~99(83.00±5.99)岁。行停跳CABG9例,不停跳CABG(OPCAB)45例。分别行搭桥1~5(2.98±0.46)根。42例患者应用乳内动脉搭桥。结果围术期死亡4例,死亡率为7.41%。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低心排综合征5例,呼吸功能不全6例(3例行气管切开),急性肾功能损伤3例(2例行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术后发生房颤38例。术中及术后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3例。平均ICU滞留(3.90±1.96)d,术后平均住院(12.11±4.41)d。46例患者随访1~58个月,随访期死亡9例,93.5%的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结论80岁以上高龄患者行CABG术是可行的。对于80岁以上高龄的患者,应加强围术期的处理,以期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80岁以上 血管形成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桡动脉行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8
13
作者 罗建平 刘惠亮 +5 位作者 马春梅 韩玮 杨胜利 马东星 荆丽敏 孟荣英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92-494,共3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将178例左主干开口病变、分叉病变、慢性闭塞病变、长度≥30mm的长病变、纡曲成角病变及严重钙化病变等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进行PCI。结果经桡动脉PCI完成率97.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将178例左主干开口病变、分叉病变、慢性闭塞病变、长度≥30mm的长病变、纡曲成角病变及严重钙化病变等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进行PCI。结果经桡动脉PCI完成率97.2%。因导引导管支撑力不够,采用双导丝技术18例,采用子母导管技术5例,微导管技术6例,锚技术3例。左主干开口病变8处即刻全部成功。左主干分叉病变双支架置入17例,单支架置入9例。其他分叉病变67处,单支架置入47处,双支架置入20处。双支架置入后对吻球囊扩张成功率100%。34处慢性闭塞病变PCI成功27处。长度≥30mm的长病变91处、纡曲成角病变23处、严重钙化病变27处全部PCI成功。术中支架内血栓2例,住院期间亚急性血栓形成2例。死亡1例。穿刺处并发症:桡动脉闭塞8例,前臂肿胀4例,无血肿及神经损伤。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的PCI有较高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桡动脉 冠状动脉疾病 支架 冠状血管造影术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14
作者 孙宝贵 王毅 +5 位作者 温沁竹 何奔 张建军 金炜 张国兵 周国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4期224-226,共3页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根据年龄分为≥ 70岁组 (43例 )和 <70岁组 (92例 )。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住院随访结果。结果 ≥... 目的 评价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 1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根据年龄分为≥ 70岁组 (43例 )和 <70岁组 (92例 )。比较两组手术成功率及住院随访结果。结果 ≥ 70岁组与 <70岁组比较 ,手术成功率 (97.6 %vs 97.9%)和因介入需要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率 (2 .3%vs1%)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70岁组精神症状显著高于 <70岁组 (11.6 %vs2 .1%)。结论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症 心肌梗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治疗等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例PCI后支架内再狭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周志文 石蓓 +3 位作者 谭敏 周安婵 许官学 刘西平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7年第2期116-117,共2页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情况,探索其规律。方法统计我院近3年确诊的30例ISR患者第一次PCI前病因、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及支架种类。结果金属支架、多支病变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支架内再狭窄所...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的临床情况,探索其规律。方法统计我院近3年确诊的30例ISR患者第一次PCI前病因、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及支架种类。结果金属支架、多支病变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支架内再狭窄所占比例最高,30例ISR患者中,共有13例为AMI时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结论除金属支架、多支病变等因素外,AMI可能由于其本身的病变特征,易致PCI后IS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形成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再狭窄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围术期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立新 张海滨 +3 位作者 高国旺 郭金成 张学坤 马长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6年第12期896-898,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围术期并发心肌梗死(PMI)患者的发生原因及临床特征。方法将PMI患者44例与同期行PCI的213例冠心病患者对比分析。结果①PMI患者合并糖尿病者较多(36.4%和27.2%,P=0.016);血清总胆固醇[(5.69±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围术期并发心肌梗死(PMI)患者的发生原因及临床特征。方法将PMI患者44例与同期行PCI的213例冠心病患者对比分析。结果①PMI患者合并糖尿病者较多(36.4%和27.2%,P=0.016);血清总胆固醇[(5.69±1.73)mmol/L和(4.47±1.61)mmol/L,P=0.041]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7±1.15)mmol/L和(2.67±0.98)mmol/L,P=0.032]较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41±0.08)mmol/L和(0.53±0.24)mmol/L,P=0.049]较低;冠脉病变积分较高(12.75±5.61和8.96±3.68,P=0.027)、左主干(9.1%和4.2%,P=0.001)和多支病变(63.6%和41.8%,P=0.002)均多于非PMI组。②两组患者PCI成功率(95.5%和94.8%,P=0.523)相当,PMI并发边支闭塞(11.4%和3.8%,P=0.001)和慢(无)血流者(34.1%和13.1%,P=0.001)较多;球囊扩张时间长[(15.4±5.9)s和(8.7±2.4)s,P=0.026]、次数多(3.1±1.2和1.5±0.6,P=0.003),扩张压力无差别[(114.2±26.3)kPa和(98.0±35.4)kPa,P=0.752];支架置入较多(2.8±1.1和1.3±0.4,P=0.037)和X线曝光时间较长[(102.3±14.5)min和(67.9±23.4)min,P=0.002]。结论PMI患者在术前多具有高血糖、高血脂的危险因素,冠脉病变复杂、高危,术中多次、长时间扩张病变和并发边支闭塞及慢(无)血流是其发生PMI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血管形成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肌梗塞 围手术期医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微导管注射维拉帕米对急诊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 被引量:10
17
作者 赵鹏 姜铁民 +2 位作者 赵季红 岳继华 梁国庆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1期19-22,F0003,共5页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经微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钙离子拮抗剂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组为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连续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患者22例。...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经微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钙离子拮抗剂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组为2007年3月至2008年4月连续急诊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患者22例。对照组为2006年5月至2007年2月连续急诊PCI无复流者22例。研究组出现无复流现象后,送微导管至无复流血管远端,经微导管团注维拉帕米200μg。对照组采取常规处理方法,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血管活性药物,观察注射药物后首次和手术结束前末次造影图像,评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 grades,TMPG)、PCI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事件。结果研究组给药后首次造影TIMI-3级血流比例明显提高(21例vs 3例,P<0.01),手术结束前末次造影TIMI-3级血流比例仍较高(22例vs 9例,P<0.01)。首次和末次造影均显示研究组心肌组织灌注较对照组更佳,TMPG-3级的例数分别为19例vs 1例(P<0.01)和20例vs 6例(P<0.01)。研究组明显缩短介入手术时间(46.4±16.3)分钟vs(62.2±21.5)分钟(P<0.01),减少X线暴露时间(10.5±4.9)分钟vs(18.1±5.4)分钟(P<0.01),提高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51.3±9.2)%vs(37.1±6.7)%(P<0.01),减少住院期间MACE事件(1例vs 6例,P<0.05)。结论经微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维拉帕米,可以即刻提高靶血管血流灌注和心肌组织灌注,缩短手术时间,使急诊手术更加顺利,同时可以进一步改善心功能,减少MACE事件。临床实践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该方法不失为一种简单有效提高血流灌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无复流 微导管 维拉帕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对比剂外泄征象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急性心包填塞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7
18
作者 史冬梅 周玉杰 +4 位作者 刘思朦 王志坚 成万钧 郭永和 刘宇扬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93-1094,共2页
目的分析无对比剂外泄征象PCI术后急性心包填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2例PCI术后出现急性心包填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结果 12例患者中,9例术中支架释放不能充分扩张,使用高压球囊扩张后;2例普通球囊扩张后;1例对吻扩张后,出现... 目的分析无对比剂外泄征象PCI术后急性心包填塞的临床特点。方法分析12例PCI术后出现急性心包填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结果 12例患者中,9例术中支架释放不能充分扩张,使用高压球囊扩张后;2例普通球囊扩张后;1例对吻扩张后,出现剧烈的胸痛,持续时间较长,不能缓解,术中造影未发现对比剂外渗的现象。12例患者术后6~8 h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经超声心动图证实为急性心包填塞,行心包穿刺并留置猪尾导管持续引流,并再次行冠状动脉造影仍未发现对比剂外渗现象。1 2例患者经对症治疗痊愈出院。结论造影显示无对比剂外泄并不能完全除外心包填塞的可能。及时心包穿刺引流等对症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压塞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手术后并发症 气囊扩张术 心包穿刺术 冠状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再灌注性低血压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永斌 姚朱华 +2 位作者 程立松 曹明英 庞志华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5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发生再灌注性低血压(RH)的预测指标,以及RH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4例患者分...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发生再灌注性低血压(RH)的预测指标,以及RH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进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4例患者分为RH组和无RH组,收集并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发生RH的预测指标;比较两组患者12个月随访时主要心脏事件(MACEs)的差别.结果 组间比较表明,RH组梗死相关血管(IRA)以右冠状动脉(RCA)居多(75.0%比27.7%,P=-0.000),再灌注时间短[(4.7±0.8)h比(6.8±2.8)h,P=-0.04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RA (OR=5.956,95%CI 1.298~10.878,P=0.015)、再灌注时间(OR =4.262,95%CI 0.110~.0.944,P=-0.039)是发生RH的预测因子.住院期间及随访12个月,两组MACEs无显著差异(P值分别为0.608和0.499).结论 RCA病变、再灌注时间短是发生RH的预测因子;RH患者随访12个月MACEs无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心肌再灌注损伤 低血压 危险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界病变急诊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赵磊磊 董平栓 +3 位作者 王可 陈红娟 杜来景 苏晓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19-523,共5页
目的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诊疗中的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其多针对非心梗病变,而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界病变患者意义如何,目前鲜有报道。本文拟探讨IVUS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界病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 目的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诊疗中的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其多针对非心梗病变,而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界病变患者意义如何,目前鲜有报道。本文拟探讨IVUS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临界病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该类患者的诊治提供一个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资料与方法前瞻性研究发病12 h内,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提示梗死相关动脉(IRA)固定狭窄为临界病变的STEMI患者68例,随机分为研究组33例和对照组35例。研究组采用IVUS指导,对照组采用CAG指导。对照组患者全部植入支架;研究组患者在CAG后行IVUS评估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其中高危组全部植入支架,低危组给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心脏主要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支架植入数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LVEDD和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植入支架12枚,对照组植入支架35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STEMI患者临界病变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IVUS安全有效,减少了支架植入数量,为患者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一个更加合理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急性病 冠状血管造影术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