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栓模拟物机械性能及切削破碎效果研究
1
作者 洪丽 吴重军 +3 位作者 李景文 陈令文 沈斌 丁庆伟 《中国机械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2-350,共9页
主要对血栓模拟物中红细胞比容进行分析,研究血栓模拟物的机械性能及切削效果。制备了不同红细胞比容的体外血栓模拟物,通过压缩实验研究其机械性能,并结合血栓切削实验装置研究切削速度对其切削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模拟物的刚度会随... 主要对血栓模拟物中红细胞比容进行分析,研究血栓模拟物的机械性能及切削效果。制备了不同红细胞比容的体外血栓模拟物,通过压缩实验研究其机械性能,并结合血栓切削实验装置研究切削速度对其切削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模拟物的刚度会随着红细胞比容及储存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同时,以血清为储存介质保存10 d时,刚度会下降50%以上,而以生理盐水为储存介质保存相同时间,刚度降幅约为30%;另外,10%~20%红细胞比容模拟物与人体深静脉血栓样本刚度相近。实验结果也表明,切削速度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时有助于对模拟物进行充分破碎,当切削速度过大时破碎效果几乎不再变化。研究结果可为血栓清除器械的设计与优化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 机械性 血栓切削破碎效果 机械血栓清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溶栓、导管接触性溶栓及AngioJet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的临床对比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金旺 薛军 +3 位作者 郭飞 韩磊 班汝波 武雪亮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0-415,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系统性溶栓(S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及AngioJet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管腺体外科82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 目的对比分析系统性溶栓(ST)、导管接触性溶栓(CDT)及AngioJet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血管腺体外科82例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方式分为ST组(n=50)、CDT组(n=16)和PMT组(n=16),比较3组溶栓方式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与溶栓前比较,ST、CDT和PMT组患者溶栓第1、2、3天双下肢周径差均显著降低(P均<0.001)。PMT组溶栓第1、2、3天双下肢周径差显著低于ST组(P均<0.001),溶栓第1天髌骨下缘周径差显著低于CDT组(P<0.001)。PMT组髌骨上下缘处患肢消肿率显著高于ST组(P均<0.001),髌骨上缘消肿率高于CDT组(P=0.026)。3组溶栓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MT组中位住院时间明显少于ST及CDT组(P=0.002,P=0.001)。PMT组溶栓后血栓清除率高于ST组(P=0.002),与CDT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1)。溶栓后第3、6、12个月PMT(P均<0.001)和CDT组(P<0.001,P=0.002,P=0.009)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ST组,PMT和CDT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1,P=0.210,P=0.341)。结论ST、CDT和PMT溶栓方式在治疗LEDVT方面疗效显著,PMT在双下肢周径差、患肢消肿率、血栓清除率、住院时间及远期血管再通方面均优于ST和CDT,且3种溶栓方式的总体安全性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jet经皮机械血栓清除 导管接触性溶栓 系统性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的护理 被引量:6
3
作者 褚婕 严敏 +3 位作者 胡琼 胡德英 刘义兰 吴欣娟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9-31,共3页
目的总结5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对5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女性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引入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溶栓、抽吸血栓,根据溶栓情况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术。做好心理护理及... 目的总结5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的护理经验。方法对5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女性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引入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溶栓、抽吸血栓,根据溶栓情况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术。做好心理护理及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出血征象,做好药物治疗护理及其他并发症护理,加强出院指导等。结果 5例均手术成功,未发生严重出血、肺栓塞、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出院1个月随访均无患肢肿胀和复发。结论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应用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成功率高,有效的护理是手术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 肺栓塞 肾衰竭 抗凝治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ioJet血栓清除联合导管接触溶栓术后血红蛋白尿鉴别诊断及出血分级管理策略 被引量:8
4
作者 李燕 葛静萍 +4 位作者 尹媛媛 刘萍 赵伯翔 孔杰 牟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814-819,共6页
目的 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联合导管接触溶栓(CDT)术后实施血红蛋白(Hb)尿鉴别诊断和出血分级管理策略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AngioJet血栓清除术联合CDT治疗的急性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 目的 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联合导管接触溶栓(CDT)术后实施血红蛋白(Hb)尿鉴别诊断和出血分级管理策略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AngioJet血栓清除术联合CDT治疗的急性中央型或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依据术后Hb尿鉴别诊断评估出血风险,实施出血分级管理策略,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案。评价实施出血分级管理策略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效果。结果 80例患者术前、术后24 h、48 h、72 h尿红细胞计数分别为(6.53±0.88)个/μL、(51.7±9.15)个/μL、(13.03±1.94)个/μL、(4.70±1.02)个/μL,Hb分别为0、(81.92±7.86) mg/L、(21.50±7.01) mg/L、(7.10±0.77)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24 h、48 h、72 h纤维蛋白原、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肌酐、尿素氮、尿pH、尿比重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对照组分别有9例(22.5%)、17例(42.5%)发生轻微出血,0例、2例(5.0%)发生严重出血,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腿围消肿率分别为(88.12±20.16)%、(71.51±20.10)%,静脉通畅度分别为(85.25±20.41)%、(74.72±20.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住院期间护理满意度和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AngioJet血栓清除术联合CDT术后通过Hb尿鉴别诊断和出血风险评估实施出血分级管理策略,有利于早期鉴别血尿,及时采取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提高疗效和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jet血栓清除 导管接触溶栓 血红蛋白尿 出血 分级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ioJet血栓清除术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7
5
作者 公茂峰 顾建平 +10 位作者 陈国平 何旭 楼文胜 陈亮 苏浩波 宋进华 施万印 汪涛 赵伯翔 黄昊 李英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09-513,共5页
目的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术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L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经AngioJet血栓清除术治疗的12例ALI患者临床资料,以心肌梗死溶栓(TIMI)治疗后血流分级评估血流灌注情况,Cooley疗效评... 目的探讨AngioJet血栓清除术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LI)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经AngioJet血栓清除术治疗的12例ALI患者临床资料,以心肌梗死溶栓(TIMI)治疗后血流分级评估血流灌注情况,Cooley疗效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AngioJet血栓清除术技术成功率为91.7%(11/12),平均恢复灌注时间为(1.6±0.7)h。临床成功率为83.3%(10/12),保肢率为91.7%(11/12)。TIMI分级由术前0级8例,1级4例,改善为术后即刻0级1例,1级3例,2级8例。11例(91.7%)下肢缺血症状有明显改善,1例(8.3%)术后虽经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24h,但TIMI分级仍0级且肢体缺血症状未改善,予以外科膝上截肢治疗。Cooley疗效评分显示,痊愈4例(33.3%),良好6例(50.0%),一般1例(8.3%),较差1例(8.3%),未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AngioJet血栓清除术可快速恢复ALI患者血流灌注,阻止病变进一步恶化,提高保肢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 经皮机械血栓清除 急性动脉缺血 保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观察 被引量:33
6
作者 杨亮 姚双龙 +6 位作者 胡世兵 王洵 柳昂 顾玉明 祖茂衡 徐浩 李宝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61-565,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6例急性中央型、混合型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8例接受... 目的探讨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PMT)联合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56例急性中央型、混合型下肢DV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8例接受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联合CDT治疗(A组),28例接受单纯CDT治疗(B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尿激酶总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静脉通畅率,手术前后静脉通畅评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A组PMT后即刻血栓清除率>90%(Ⅲ级)14例,50%~90%(Ⅱ级)14例。A、B组患者术后静脉通畅评分分别为1.64±1.31、2.68±1.76,尿激酶用量分别为(234.29±97.69)万U、(420.71±86.92)万U,溶栓时间分别为(6.96±2.60) d、(12.07±3.02) d,住院时间分别为(13.64±5.49) d、(17.82±4.89)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静脉通畅率分别为(82.58±13.77)%、(74.88±15.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6例出现血红蛋白尿,2例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AngioJet血栓抽吸联合CDT治疗急性中央型、混合型下肢DVT安全,近期疗效显著,有助于减少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尿激酶用量,降低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 导管接触溶栓 静脉通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ioJet治疗有溶栓禁忌证与导管接触溶栓治疗无溶栓禁忌证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效果对比观察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珊珊 于志海 +2 位作者 王海涛 涂灿 陆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6-80,共5页
目的对比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有溶栓禁忌证与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无溶栓禁忌证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急性中央型和混合型LEDVT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其中11例有溶栓禁忌证患者接受血栓处... 目的对比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有溶栓禁忌证与导管接触溶栓(CDT)治疗无溶栓禁忌证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6例急性中央型和混合型LEDVT患者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其中11例有溶栓禁忌证患者接受血栓处全程缓慢喷洒0.9%氯化钠溶液并即刻用AngioJet装置抽吸血栓(AngioJet组),25例无溶栓禁忌证患者接受传统CDT治疗(CDT组),两组治疗后仍有明显狭窄者行球囊扩张术,球囊扩张后狭窄仍>50%者植入支架。术后AngioJet组以低分子肝素加利伐沙班或华法林序贯抗凝治疗,CDT组以低分子肝素加华法林序贯抗凝治疗。结果 AngioJet组11例均一次成功完成吸栓、球囊扩张、植入支架等操作,6例植入静脉支架,术后患者均出现血红蛋白尿,1~2 d后恢复正常,未发生大出血、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双侧下肢周径差由术前平均(7.77±1.56) cm改善至出院时平均(1.57±0.52) cm。CDT组25例溶栓时间为3~7 d,14例植入静脉支架;双侧下肢周径差由术前平均(7.02±1.28) cm改善至出院时平均(1.30±1.09) cm。AngioJet组、CDT组平均血栓溶解率分别为(75.36±16.55)%、(84.23±15.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82,P=0.167);肿胀消退率分别为(79.02±8.14)%、(81.91±15.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64,P=0.288)。结论 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术治疗有溶栓禁忌证急性LEDVT患者有良好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仍需大样本研究结果进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形成 放射学 介入性 angiojet机械性血栓清除术 导管接触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CDT联合ART治疗前后监测超声弹性成像参数变化对疗效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5
8
作者 潘江皓 孙健铭 +3 位作者 宋家明 付广印 雷勇 张晓洁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362-2367,共6页
目的 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CDT)联合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术(ART)治疗前后监测超声弹性成像参数变化对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衡水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DVT患者,所有患者均接... 目的 分析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行导管接触性溶栓(CDT)联合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术(ART)治疗前后监测超声弹性成像参数变化对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衡水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DVT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CDT联合ART治疗,术后接受药物治疗,共治疗10 d。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10 d后患肢肿胀情况、超声弹性成像参数。根据疗效不同将患者分为无效组和有效组,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及治疗前超声弹性成像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检验超声弹性成像参数对DVT患者治疗无效的预测价值;采用双相关变量Spearman分析超声弹性成像参数与DVT患者治疗无效相关性。结果 100例DVT患者经CDT联合ART治疗后,显效34例(34.00%),有效53例(53.00%),无效13例(13.00%);DVT患者治疗后的患健侧大腿周径差、患健侧小腿周径差相比治疗前小,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应变值、杨氏模量值相比治疗前低(P <0.05);无效组治疗前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应变值、杨氏模量值相比有效组高(P <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应变值、杨氏模量值水平及联合检测预测DVT患者临床疗效有一定预测价值(AUC=0.803、0.793、0.771),其中联合检测最高(AUC=0.946);采用双相关变量Spearman分析,结果显示,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应变值、杨氏模量值与DVT患者治疗无效呈正相关(r> 0,P <0.05)。结论 超声弹性成像参数能够有效预测DVT患者CDT联合ART治疗后临床疗效,超声弹性成像参数变化与治疗无效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 导管接触性溶栓 angiojet机械性血栓抽吸 超声弹性成像参数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