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吐鲁番晋唐时期的枣树栽培与利用——基于出土实物与文献证据
1
作者 陈涛 于海琴 蒋洪恩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1-719,共9页
对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枣遗存进行科学的鉴定分析,并结合相关文书记载,综合探讨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的枣树栽培与利用。研究结果显示,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的枣树栽培非常普遍,枣树是当地一种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吐鲁... 对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枣遗存进行科学的鉴定分析,并结合相关文书记载,综合探讨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的枣树栽培与利用。研究结果显示,晋唐时期吐鲁番地区的枣树栽培非常普遍,枣树是当地一种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吐鲁番先民对枣的利用方式多样,既直接鲜食,又将其进一步加工成干枣、枣糕或枣麨。此外,枣的药用价值和枣木的优良特性也被吐鲁番先民所认识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鲁番 晋唐时期 植物考古 植物遗存 文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之际的思想变革与园林审美转向
2
作者 汤凌云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0-161,共12页
唐宋时期的园林审美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命信仰和美感经验。这一时期,随着审美主体性的崛起,心境对园林美感生成的决定作用不断强化,园林美感生成实现了从“物”向“心”的偏移。从唐到宋,园林审美出现新动向,文士观赏园林更多是为了... 唐宋时期的园林审美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生命信仰和美感经验。这一时期,随着审美主体性的崛起,心境对园林美感生成的决定作用不断强化,园林美感生成实现了从“物”向“心”的偏移。从唐到宋,园林审美出现新动向,文士观赏园林更多是为了自得其乐,追求心性的和谐,重视赏园观景对于颐养性情、调理身心、培育人格的重要作用。与唐人的感伤惆怅不同,宋人赏园观景时把物之兴废视为天地常理,超然物外,坦然面对,表现出通透的存在智慧。在唐宋思想变革作用下,宋代园林美感出现了先忧后乐、林泉之乐、孔颜之乐等美感新形态,呈现出世俗化、哲理化、综合化等新特征,从而使园林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态,丰富了中国园林美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变革 园林审美 转向 中国美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宋代时文的“以古文为法” 被引量:24
3
作者 祝尚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25,共8页
明、清两代影响很大的“以古文为时文”的口号,其源头是北宋人唐庚提出的时文“以古文为法”。“以古文为法”在南宋引发了回归欧、苏的潮流,并通过古文评点的方式引导时文写作,造就了乾道、淳熙时期时文发展的高峰。但同时,时文取法古... 明、清两代影响很大的“以古文为时文”的口号,其源头是北宋人唐庚提出的时文“以古文为法”。“以古文为法”在南宋引发了回归欧、苏的潮流,并通过古文评点的方式引导时文写作,造就了乾道、淳熙时期时文发展的高峰。但同时,时文取法古文的是纯文法、技法,这又是严重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古文 时文 科举 评点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长安城城门管理制度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肖爱玲 周霞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5-71,共7页
中国古代都城不仅是帝国的政治权力中心,还是礼法制度的主要策源地。唐长安城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都城,城门管理制度严格而完备,由严密详尽的宫城门籍制度、禁止城市居民夜间活动的宵禁制度、完善的城门启闭及维修制度等共同构成... 中国古代都城不仅是帝国的政治权力中心,还是礼法制度的主要策源地。唐长安城作为中国历史上规模宏大的都城,城门管理制度严格而完备,由严密详尽的宫城门籍制度、禁止城市居民夜间活动的宵禁制度、完善的城门启闭及维修制度等共同构成的城门管理系统,不仅维护着都城的安全与稳定,还是维系都城社会空间、等级秩序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都学 唐长安城 城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文人对中国园林景题的贡献 被引量:4
5
作者 戴夏燕 王小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135-137,共3页
中国园林与文学关系密切。自魏晋山水审美文化及文学的发展,使文人在可居、可游、可观的山水园林中,寻求惬意而逍遥“画境文心”境界,肇始园林景题萌芽;唐宋文人原创性地借园居和诗文抒发自由而赋予理性的心灵,富有文采韵致的景观题名,... 中国园林与文学关系密切。自魏晋山水审美文化及文学的发展,使文人在可居、可游、可观的山水园林中,寻求惬意而逍遥“画境文心”境界,肇始园林景题萌芽;唐宋文人原创性地借园居和诗文抒发自由而赋予理性的心灵,富有文采韵致的景观题名,以文学家高人雅事所置景观,促使中国写意园林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园林 唐宋文人 景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宋古文评点缘起发覆——兼论古文评点的文章学意义 被引量:14
6
作者 祝尚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4-82,共9页
始于北宋末的科举策论、经义的程式化,是南宋评点兴起的历史契机,而诗赋程式、“江西诗派”诗文论则是评点家的参照模式和评论方法。南宋的古文评点有着重要的文章学意义,它所揭示的文章技法的精华部分,就是在今天也不过时。
关键词 南宋 古文评点 科举 程式 诗赋格法 江西诗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唐宋词海外翻译出版看中国传统典籍的海外经典化 被引量:3
7
作者 黄立 白冰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1-25,共5页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典籍,曾在海外文化传播中产生深远影响。在今天,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则成为我国学者和出版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以唐宋词海外译介出版为例,探讨了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核心力量的出版...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典籍,曾在海外文化传播中产生深远影响。在今天,如何更好地应对挑战,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则成为我国学者和出版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以唐宋词海外译介出版为例,探讨了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核心力量的出版界应如何更好发挥其纽带作用,在新环境下更好地实现中国传统典籍的海外经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 中国传统典籍 海外经典化 走出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话”体诗学论辨 被引量:4
8
作者 张海鸥 梁穗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31,124,共7页
“话”体诗学批评兴于北宋,其传统有二:一是诗学批评传统,二是诗学叙事传统。前者表现为以诗人诗作诗艺为具体批评案例的诗学批评、艺术探讨,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评论性因素,诗话著作因此而在后世目录学中被归于“诗文评”类;后者表... “话”体诗学批评兴于北宋,其传统有二:一是诗学批评传统,二是诗学叙事传统。前者表现为以诗人诗作诗艺为具体批评案例的诗学批评、艺术探讨,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评论性因素,诗话著作因此而在后世目录学中被归于“诗文评”类;后者表现为讲述诗人诗作的故事或考征典实,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史实因素,诗话因此而始终“体兼说部”。该文首先考察诗话与多种文体的渊源关系,其次考辨《唐宋分门名贤诗话》、《古今诗话》、《诗话总龟》,提出三书一体同源的看法,澄清了自宋人以来的一些误解,并比较其与《渔隐丛话》体制形态之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体诗学 《唐宋分门名贤诗话》 《古今诗话》 《诗话总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书院“以古文为时文”教育论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程嫩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36-141,共6页
清代书院官学化,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有些书院对科举持理性的态度,在从事时文教育时,也注重包括古文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这些书院施教者通过制定学规、撰写经典古文著作的叙录或评点时文课艺等方式,要求生徒钻研古文,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 清代书院官学化,很多书院重视科举。有些书院对科举持理性的态度,在从事时文教育时,也注重包括古文在内的综合素质培养。这些书院施教者通过制定学规、撰写经典古文著作的叙录或评点时文课艺等方式,要求生徒钻研古文,从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时文写作提供借鉴。清代书院"以古文为时文"教育有助于提高生徒的时文写作水准,增强生徒的应举能力;也有助于提升生徒的综合素养,为社会输送健康的人才;还有助于丰富时文理论,促进古文的发展与传播。一些书院进而以经是文学的源头为依据,凸显经书研读在"以古文为时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试图纠正清廷的科举目的与士人的应举意图之间所出现的错位现象,真正发挥书院传道讲学的教育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书院 “以古文为时文”教育 科举 传道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章学的对话——沈德潜《唐宋八家文读本》与日本赖山阳“增评”本对读札记 被引量:9
10
作者 曹虹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97-103,共7页
乾隆十五(1750)年沈德潜编定《唐宋八家文读本》,这一选本亦传入东灜,曾得到日本幕府末期文豪赖山阳(1780—1832)的"增评"。赖氏评点与沈氏选评形成了丰富的对话面向,可以加深对汉文化圈文章学资源运用的了解。沈选的笃实学... 乾隆十五(1750)年沈德潜编定《唐宋八家文读本》,这一选本亦传入东灜,曾得到日本幕府末期文豪赖山阳(1780—1832)的"增评"。赖氏评点与沈氏选评形成了丰富的对话面向,可以加深对汉文化圈文章学资源运用的了解。沈选的笃实学风与承载的清人反省明七子拟古之失的文坛路径,对赖氏思考本邦文坛脉动的走向形成触动。赖氏对于沈选受道学束缚之处往往多有廓清,快人心目,这与他倾心于文学上的"化腐出新",加上其史学训练对"自实起意"的注重与偏好等,不无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八家文读本》 对话 沈德潜 赖山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杂传与传奇体制 被引量:9
11
作者 熊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5期627-631,共5页
唐人传奇体制承继六朝杂传而来 ,这体现在唐人传奇对六朝杂传外在形式的沿袭、对实录的有意标榜、对六朝杂传行文模式的承继等几个方面 ,而且 ,历来被认为是唐人传奇重要特征的“文备众体”,实际上也源于六朝杂传的实践。
关键词 传奇体制 六朝 杂传 中国 古典小说 唐代 传奇 小说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大曲结构名辞考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安潮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2-59,共8页
唐代大曲集中展示了中古伎乐的艺术成就,本文对记载这一音乐体裁的唐宋大曲结构文献进行了考索。认为在唐宋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献中,对结构有不同的意义所指。此研究力图厘清学界对唐大曲结构名辞含义模糊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 唐代大曲集中展示了中古伎乐的艺术成就,本文对记载这一音乐体裁的唐宋大曲结构文献进行了考索。认为在唐宋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献中,对结构有不同的意义所指。此研究力图厘清学界对唐大曲结构名辞含义模糊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音乐体裁 隋唐俗乐 文献考源 中国古代音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文学东传与江户汉诗的唐宋之争 被引量:7
13
作者 陈广宏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74,共9页
江户汉诗是日本汉诗创作的鼎盛期,作为日本近世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样是蕴涵由中世文学向近代文学过渡信息的富矿。以江户汉诗坛的唐宋之争为案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里面所反映的自身社会条件下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而且通过其与所摄... 江户汉诗是日本汉诗创作的鼎盛期,作为日本近世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样是蕴涵由中世文学向近代文学过渡信息的富矿。以江户汉诗坛的唐宋之争为案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里面所反映的自身社会条件下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而且通过其与所摄取相关明代文学资源关系的比较考察,可进而在整个东亚文学范围内,观照各民族在上述共趋历史进程中的互动、思想链接以及各自表现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户汉诗 唐宋之争 明代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唐宋古文家的双重批评标准——从韩柳欧苏的妓妾声色谈起 被引量:2
14
作者 沙红兵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0-75,共6页
食色性也,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古文家也不例外。不过,同一个玩妓置妾、追求声色之欢的事实,历来批评家却对韩、欧严,对柳、苏宽。而往深一层看,这种宽严不均的批评现象其实还代表着对古文家评价的双重标准:在儒道之"正&qu... 食色性也,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古文家也不例外。不过,同一个玩妓置妾、追求声色之欢的事实,历来批评家却对韩、欧严,对柳、苏宽。而往深一层看,这种宽严不均的批评现象其实还代表着对古文家评价的双重标准:在儒道之"正"的标准下,韩欧的妓妾声色有可能成为人品方面的玷污,他们作为古文运动领袖须要人品与文品的合一,而在文章之"妙"的标准下,柳宗元、苏轼的妓妾声色经历不遭诟病,甚至还成为"文采风流"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这种对古文家评价的双重标准,最终还与古文家本人不同的自我期许大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古文 韩柳欧苏 妓妾声色 双重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吴澄“唐宋七子”说的理论价值——兼论唐宋八大家概念的形成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宜蓬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91-94,133,共5页
吴澄是元代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在文学理论上面也卓有建树,其"唐宋七子"说对唐宋七位古文代表作家予以高度评价,确认了从西汉到唐宋的古文传承线索,体现了复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中提倡个性的创作追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 吴澄是元代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在文学理论上面也卓有建树,其"唐宋七子"说对唐宋七位古文代表作家予以高度评价,确认了从西汉到唐宋的古文传承线索,体现了复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中提倡个性的创作追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唐宋七子"说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将唐宋古文代表作家予以整体性概括,是唐宋八大家概念形成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七子 复古 文统 唐宋八大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传奇中的“潇湘”意象及其对汉字文化圈小说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灵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0-67,共8页
"潇湘"作为审美意象出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历史相当久远。至唐宋时期,"潇湘"意象出现于传奇之中。一方面,湘城与帝都作为两种对立的文化符号在作品结构中起到了转换叙事地点的作用;与此同时,湘女与帝都才子的爱情... "潇湘"作为审美意象出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历史相当久远。至唐宋时期,"潇湘"意象出现于传奇之中。一方面,湘城与帝都作为两种对立的文化符号在作品结构中起到了转换叙事地点的作用;与此同时,湘女与帝都才子的爱情传奇更构成了故事的主干情节;而大量的湘景描写则为浪漫爱情营造了神秘凄幽的叙事氛围。它们共同构成了"潇湘"意象的丰富内涵,为唐宋传奇增添了幽渺凄婉的一脉,并对中国和汉字文化圈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传奇 潇湘 意象 汉字文化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末清初的唐宋文之辨 被引量:1
17
作者 何诗海 王涵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5-65,共11页
明末清初关于唐、宋文差异及地位的讨论,深刻影响了古文演进历程。启祯时期流行宗唐观念,既推崇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唐代古文革新,又不排斥唐代骈文创作。其中,秦汉派后裔基于对骈文的肯定,在师法秦汉的统序中特意兼采韩、柳,强调唐... 明末清初关于唐、宋文差异及地位的讨论,深刻影响了古文演进历程。启祯时期流行宗唐观念,既推崇以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唐代古文革新,又不排斥唐代骈文创作。其中,秦汉派后裔基于对骈文的肯定,在师法秦汉的统序中特意兼采韩、柳,强调唐代古文对六朝文的延续。清初兴起宗宋思潮,主张宋文的正统地位,奉欧阳修为最高典范。经由钱谦益、艾南英、朱彝尊等古文家倡导,及清中叶桐城派的继承,“宗宋”成为清代古文的主流风气。与此同时,又有针对宋文繁冗无当、诋诃先儒、不讲考据或浅薄平庸等缺陷的批评,而宗唐观念始终不绝如缕,对宗宋观念起着补弊救偏的积极作用,推动着古文创作的良性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古文演进 唐文 宋文 文章辨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中国古代律典的性质和体例——以《唐律疏议》和《大清律例》为中心 被引量:6
18
作者 高汉成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25-30,共6页
本着现代法理学的部门法理论原则 ,以《唐律疏议》和《大清律例》为例 ,对中国古代律典的性质和编纂体例进行了详细论证分析。指出问题的关键是古今对“刑法”、“犯罪”、“刑罚”三概念的理解截然不同 ,所谓“古代律典只是刑法典 ,其... 本着现代法理学的部门法理论原则 ,以《唐律疏议》和《大清律例》为例 ,对中国古代律典的性质和编纂体例进行了详细论证分析。指出问题的关键是古今对“刑法”、“犯罪”、“刑罚”三概念的理解截然不同 ,所谓“古代律典只是刑法典 ,其编纂体例是诸法分立、民刑有分”的观点是错误的。传统看法把“诸法合体、民刑不分”作为律典的编纂体例是有其客观依据的 ,简单抛弃这一说法只会导致认识上的混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律典 《唐律疏议》 编纂体例 《大清律例》 基本部门法 法律部门 民事制裁方法 晚清 法律调整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啭乐响春意来 软舞美韵古今载——《春莺啭》的历史与形态考论 被引量:3
19
作者 王安潮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3年第2期93-102,202,共10页
唐代俗乐大曲《春莺啭》是在唐宫廷中由唐高宗等统治者共同创作而成,这其中,乐工白明达起了很大作用。本文通过其创作、历史沿革、音乐特点、传承发展及当时文人们对它的评价的考索,为深入认识这一唐代注重声音本体美感及情趣发展而成... 唐代俗乐大曲《春莺啭》是在唐宫廷中由唐高宗等统治者共同创作而成,这其中,乐工白明达起了很大作用。本文通过其创作、历史沿革、音乐特点、传承发展及当时文人们对它的评价的考索,为深入认识这一唐代注重声音本体美感及情趣发展而成的俗乐舞进行了全面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大曲 隋唐俗乐 中国古代音乐体裁 音乐沿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金元文论“衰落”、“隆起”辨 被引量:1
20
作者 杜书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25,共15页
日本学者曾断言中国文论"衰落于唐宋金元",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中国文论发展至唐宋金元,并不是"衰落",而是"隆起"。唐代诗学文论有自己的重大贡献,如在"唯美"一系,进一步深化魏晋南北朝时期... 日本学者曾断言中国文论"衰落于唐宋金元",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中国文论发展至唐宋金元,并不是"衰落",而是"隆起"。唐代诗学文论有自己的重大贡献,如在"唯美"一系,进一步深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形式运动",提出"对偶说",促成了律诗、绝句的建立;提出"诗境"论,成为中国"诗文评"核心理论思想之一"意境"的起始;晚唐司空图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观点,影响深远。在"尚用"一系,则有元白诗论、韩柳文论等等很有特点的思想。至宋,"诗文评"出现了名副其实的大繁荣和再提升:诗话、词话、文话("四六话")如雨后春笋,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此后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此类作品如春河开闸,如繁花绽放,成为中国古代"诗文评"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开创了"评点"的新形式,到明清更发展成蔚为壮观的"诗文评"重镇;古文理论(欧苏甚至包括理学家的极端论调)也有新的拓展;尤其是对诗文自身性质特点的把握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沧浪诗话》尤为出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文论 唐代文论 宋代文论 金代文论 元代文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