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HRAM模型诊断及定位复杂性肛瘘术后肛门括约肌损伤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吴许雄 徐丽美 +4 位作者 黄娟 杨雅玲 汪昭楚 梁瑞文 石荣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21-827,共7页
目的:探讨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压力测定(three-dimensional high-resolution anorectal manometry,3D-HRAM)模型诊断及定位复杂性肛瘘术后肛门括约肌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 目的:探讨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压力测定(three-dimensional high-resolution anorectal manometry,3D-HRAM)模型诊断及定位复杂性肛瘘术后肛门括约肌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肛肠科复杂性肛瘘术后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分两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将92例患者均行3D-HRAM及直肠腔内超声(endoanal ultrasonography,EAUS)检查,检测括约肌信息,与术中记录对比,评估二者诊断效能及定位准确性。第二阶段将已检测的92例患者按伴/不伴肛门功能障碍症状分组,进一步评估2种检测方法对于术后括约肌损伤代偿/失代偿病例的诊断及定位价值。结果:92例患者经3D-HRAM诊断括约肌损伤41例,敏感度为61.19%,特异度为88%,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39,定位准确率为44.77%;经EAUS诊断57例,敏感度为85.07%,特异度为76%,AUC为0.813,定位准确率为71.64%,二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提示3D-HARM对复杂性肛瘘术后括约肌损伤的诊断效能和定位准确率均低于EAUS。通过症状分组后,3D-HRAM对于有症状的括约肌损伤(失代偿)病例的诊断效能及定位准确率明显优于无症状组,而与EAUS相似(P=0.763)。结论:3D-HRAM的应用优势在于诊断及定位复杂性肛瘘术后肛门括约肌损伤失代偿的病例,可为肛门控便机制及损伤代偿机制的研究提供有效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性肛瘘 括约肌损伤 三维高分辨肛门直肠压力测定模型 诊断与定位 损伤代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女性肛门括约肌复合体数字化三维模型构建
2
作者 余求祥 王东东 +1 位作者 董鹏举 郑丽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9-72,共4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数据和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构建女性肛门括约肌复合体三维数字化模型并探讨其意义。方法自2021年3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应用3.0 T MRI扫描健康女性志愿者肛管,将采集的Dicom 3.0...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数据和计算机三维重建技术构建女性肛门括约肌复合体三维数字化模型并探讨其意义。方法自2021年3月1日至2023年3月1日,应用3.0 T MRI扫描健康女性志愿者肛管,将采集的Dicom 3.0数据集导入Mimics 21.0软件中进行三维几何模型构建。结果成功构建出肛门括约肌复合体三维几何模型,该模型仿真度高,耻骨直肠肌前侧缺损,大致呈“U”形,外括约肌后侧较肥厚,模型可任意缩放和360°旋转,便于观察理解肛门括约肌复合体的解剖形态。结论基于肛管MRI影像数据及计算机三维重建软件可构建出肛门括约肌复合体的三维几何模型,该模型可辅助解剖教学,利于肛瘘等肛管疾病的临床诊断和评估,并为下一步力学分析提供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括约肌复合体 磁共振成像 数字化三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保留括约肌术式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8
3
作者 袁和学 潘春来 +4 位作者 刘宗剑 张勇 曹丹 张艳丽 刘剑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937-2941,共5页
目的观察两种保留括约肌术式在治疗复杂性肛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复杂性肛瘘的患者,应用随机法将其分为治疗组A(n=50)和治疗组B(n=50),治疗组A组采用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gation of the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LI... 目的观察两种保留括约肌术式在治疗复杂性肛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复杂性肛瘘的患者,应用随机法将其分为治疗组A(n=50)和治疗组B(n=50),治疗组A组采用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ligation of the intersphincteric fistula tract,LIFT)、治疗组B采用经肛门直肠黏膜推移皮瓣术(endorectal advancement flap,ERAF),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愈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肛门功能失禁(Wexner)评分、术后尿潴留及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总治愈率、术后第1天VAS评分比较及术前Wexner失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第5、7和14天VAS评分,痊愈后及术后6个月的Wexner评分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0.05);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尿潴留、随访1年复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RAF与LIFT两种术式均可有效治疗复杂性肛瘘,但是LIFT术式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降低术后尿潴留的发生、肛门失禁评分亦优于ERAF术式,值得临床中广泛应用于治疗低位复杂性肛瘘以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留括约肌术 复杂性肛瘘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价顺产与剖宫产对初产妇肛门括约肌复合体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原溪 史铁梅 +1 位作者 刘晨 木其尔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83-688,共6页
目的探讨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价顺产与剖宫产对初产妇肛门括约肌复合体影响的价值。方法对157名产后42天初产妇的肛门括约肌复合体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扫查,其中顺产77名(顺产组),剖宫产80名(剖宫产组),分别测量肛门内括约肌近端平面、中部平... 目的探讨经会阴三维超声评价顺产与剖宫产对初产妇肛门括约肌复合体影响的价值。方法对157名产后42天初产妇的肛门括约肌复合体行经会阴三维超声扫查,其中顺产77名(顺产组),剖宫产80名(剖宫产组),分别测量肛门内括约肌近端平面、中部平面、远端平面及肛门外括约肌远端平面3、6、9、12点钟方向的厚度,并测量耻骨直肠肌中部平面4、8点钟方向的厚度。利用断层成像技术和容积对比成像技术观察肛门括约肌复合体的形态及完整性。结果顺产组肛门外括约肌远端平面12点钟方向的厚度、肛门内括约肌近端平面6、12点钟方向及中部平面9、12点钟方向的厚度均小于剖宫产组(P均<0.05),2组间其余平面不同方向肛门内、外括约肌及耻骨直肠肌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顺产组中,经会阴三维超声发现1名肛门外括约肌缺损。结论分娩方式对肛门括约肌复合体的形态具有一定影响,顺产的初产妇肛门内、外括约肌在一定方向上的厚度明显小于剖宫产者。经会阴三维超声可清晰显示肛门括约肌复合体的形态特点及完整性,并明确诊断肛门括约肌复合体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括约肌复合体 正常分娩 剖宫产术 超声检查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会阴超声评价产后肛门括约肌复合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5
作者 张原溪 史铁梅 +2 位作者 刘晨 木其尔 高敏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699-702,共4页
产时肛门括约肌复合体的损伤可致肛门长期失禁。超声已逐渐应用于肛门括约肌功能和损伤的评价,尤其三维超声的断层成像、容积对比成像和斑点噪声抑制成像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肛门括约肌复合体损伤的检出率。本文对二维和三维超声诊断产... 产时肛门括约肌复合体的损伤可致肛门长期失禁。超声已逐渐应用于肛门括约肌功能和损伤的评价,尤其三维超声的断层成像、容积对比成像和斑点噪声抑制成像等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肛门括约肌复合体损伤的检出率。本文对二维和三维超声诊断产后肛门括约肌复合体功能和损伤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括约肌复合体 超声检查 产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