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Ⅱ治疗伴发主动脉窦脱垂室间隔缺损患儿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左超 陈智 +4 位作者 肖云彬 杨舟 王祥 王野峰 向金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ADO)-Ⅱ治疗伴发主动脉窦脱垂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94例伴发主动脉窦脱垂VSD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34例,年龄为(4.7±... 目的探讨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ADO)-Ⅱ治疗伴发主动脉窦脱垂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94例伴发主动脉窦脱垂VSD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34例,年龄为(4.7±3.1)岁;主动脉窦轻中度脱垂83例,VSD为(4.12±0.97)mm,重度脱垂11例,VSD为(4.95±0.51)mm;VSD类型为膜周部54例,嵴内以上40例。分析VSD大小、主动脉窦脱垂程度与ADO-Ⅱ选择的关系,以及术后中期主动脉瓣反流、残余漏变化,明确ADO-Ⅱ对此类患儿的适用性。结果术后中期最终存留主动脉瓣轻度反流6例,多发于使用4-4 mm、5-4 mm型ADO-Ⅱ封堵器;残余漏10例,主要发生于使用5-4 mm、6-4 mm型封堵器。结论ADO-Ⅱ封堵器在置入形态良好状况下,适用于VSD<6 mm伴主动脉窦脱垂患儿。术后有一定的残余漏和主动脉脉瓣反流发生,但能满足介入治疗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窦脱垂 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0
2
作者 宋治远 何国祥 +7 位作者 舒茂琴 胡厚源 迟路湘 张萍 仝识非 程训民 冉擘力 姚青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637-639,共3页
目的 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 (ASD)及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5 0例(男 2 3例、女 2 7例 ,年龄 3~ 64岁 )中ASD 19例、PDA 3 1例 ,按常规在局麻或全麻下完成心导管检查及造影。ASD封堵时先用测量球囊... 目的 评价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 (ASD)及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5 0例(男 2 3例、女 2 7例 ,年龄 3~ 64岁 )中ASD 19例、PDA 3 1例 ,按常规在局麻或全麻下完成心导管检查及造影。ASD封堵时先用测量球囊测ASD直径及选取Amplatzer封堵器 ,经传送装置将封堵器推送至左房 ,先后释放左、右侧盘 ,心脏超声证实ASD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不影响二尖瓣活动时 ,再将Amplatzer封堵器完全释放。PDA患者先行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 ,测量PDA直径及选择Amplatzer蘑菇伞封堵器 ,经传送装置将封堵器置于未闭的动脉导管内 ,重复主动脉造影证实无残余分流时释放封堵器。结果 ① 19例ASD患者球囊测得的ASD直径为 2 3± 6( 13~ 3 1)mm ,所用封堵器直径为 17~ 40mm ,均一次性封堵成功。② 3 1例PDA患者中 3 0例用Amplatzer蘑菇伞封堵成功 ,1例PDA内径达 12mm者用直径 17mm的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封堵成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ASD及PDA具有操作简便、疗效肯定、创伤小、适应症广及并发症少的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amplatzer封堵器 心脏插管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关闭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韩秀敏 朱鲜阳 +4 位作者 张玉威 金岩 邓东安 侯传举 全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方法 全组 5 1例 ,肺动脉收缩压 (84 .7± 13.5 ) (70~ 137)mmHg ,肺动脉平均压 (6 5 .0± 11.5 ) (4 2~ 97)mmHg ,PDA最窄处直径 (7.0±...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临床应用。方法 全组 5 1例 ,肺动脉收缩压 (84 .7± 13.5 ) (70~ 137)mmHg ,肺动脉平均压 (6 5 .0± 11.5 ) (4 2~ 97)mmHg ,PDA最窄处直径 (7.0± 2 .4 ) (3~ 15 )mm。封堵成功后监测肺动脉压力、主动脉压力和血氧饱和度变化 ,决定能否行永久封堵。结果 除 1例为阻力性肺动脉高压未能封堵外 ,其他 5 0例患者封堵均获成功。术后肺动脉收缩压降至 (4 6 .1± 14 .9) (2 4~ 10 9)mmHg ,肺动脉平均压降至 (31.3± 11.6 ) (14~ 6 9)mmHg。术后 10min降主动脉造影显示 30例 (6 0 % )封堵完全 ,无残余分流 ,2 0例 (4 0 % )存在微量~少量残余分流。 2 4h及 1个月后仅 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 ,6个月后未见残余分流、再通及封堵器移位。结论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动脉导管未闭 肺动脉高压 PDA 合并症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栓塞肺血管瘘道畸形 被引量:11
4
作者 杨剑 黄连军 +4 位作者 蒋世良 赵世华 徐仲英 张岩 张戈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236-238,共3页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作为新型栓塞材料在治疗肺血管瘘道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肺血管瘘道畸形 5例 ,包括肺动静脉瘘 4例与肺动脉左房瘘 1例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对供血动脉行经导管封堵治疗。结果  5例栓塞均获得技术成功 ,未... 目的 评价Amplatzer封堵器作为新型栓塞材料在治疗肺血管瘘道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肺血管瘘道畸形 5例 ,包括肺动静脉瘘 4例与肺动脉左房瘘 1例 ,采用Amplatzer封堵器对供血动脉行经导管封堵治疗。结果  5例栓塞均获得技术成功 ,未见封堵器脱落移位 ,局部右向左分流消失 ,股动脉血氧饱和度由术前 78.2 %上升至术后 94 .5 %。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用于肺血管瘘道畸形的经导管治疗安全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肺血管瘘 瘘道畸形 供血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关闭婴儿多发性肌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锦纷 高伟 +2 位作者 祝忠群 陈会文 张玉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4期344-345,共2页
目的报道1例小婴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SD)术中镶嵌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正中胸骨切口开胸,在食管超声的导引下,在跳动心脏的右心室表面导入Amplatzer封堵器关闭2处肌部VSD。结果成功封堵2处肌部VSD,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将手术和介入... 目的报道1例小婴儿肌部多发性室间隔缺损(VSD)术中镶嵌治疗的初步经验。方法正中胸骨切口开胸,在食管超声的导引下,在跳动心脏的右心室表面导入Amplatzer封堵器关闭2处肌部VSD。结果成功封堵2处肌部VSD,术后恢复顺利。结论将手术和介入治疗结合的镶嵌治疗小婴儿肌部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肌部 镶嵌治疗 封堵器 婴儿 amplatzer封堵器 肌部室间隔缺损 多发性室间隔缺损 术中应用 小婴儿 关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岁以上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潘欣 关韶峰 +2 位作者 崔克俭 吴卫华 方唯一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80-483,共4页
目的评价经导管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ASO)治疗50岁以上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50岁以上ASD患者,与同期132例50岁以下ASD患者进行对照。两组术前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筛查确定诊断,并评估右房... 目的评价经导管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ASO)治疗50岁以上继发孔房间隔缺损(AS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50岁以上ASD患者,与同期132例50岁以下ASD患者进行对照。两组术前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筛查确定诊断,并评估右房右室内径和肺动脉收缩压,封堵前经食管超声(TEE)评价缺损大小和与周边组织关系。所有病例在透视及超声引导下经导管置入ASO堵闭ASD,并在术后3个月内随访超声检查。结果TEE测定ASD直径及球囊测定ASD伸展径两组无差异(P分别为0.22和0.07),但术前肺动脉收缩压50岁以上组较高(P<0.05)。两组中分别有40例(4041,97.5%)和127例(127132,96.2%)封堵成功。50岁以上组发生术中心脏压塞2例和术后心衰加重1例,50岁以下组发生封堵器脱落2例,前组患者在介入术中及随访早期更易发生缓慢性心律失常和房性心律失常(P分别为0.05和0.03)。两组术后心超随访示右房、右室内径分别由术前(46.6±8.9)mm、(49.1±10.2)mm和(40.9±9.5)mm、(42.2±8.6)mm缩小至(37.7±9.0)mm、(40.6±12.3)mm和(33.2±10.1)mm、(34.2±9.0)mm,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50.5±13.8)mmHg和(38.6±11.3)mmHg下降至(39.2±12.6)mmHg和(31.2±14.1)mmHg,均较术前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Amplatzer封堵器治疗50岁以上ASD患者的技术成功率与年轻患者相仿,短期疗效确切。但术中并发症相对较多,应规范操作程序。而封堵术后中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封堵 老年 amplatzer封堵器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50岁以上 介入治疗 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 临床分析 肺动脉收缩压 ASD直径 继发孔房间隔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关闭儿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应用限度及技术探讨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爱卿 高伟 +3 位作者 余志庆 李奋 孙锟 张玉琦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390-392,共3页
为探讨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 (ASO)在儿童中的应用限度 ,并进行方法学评价 ,共有68例符合手术指征的继发孔型ASD患儿接受了经导管ASO封堵术。术中经右上肺静脉造影、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测量ASD位置、大小及周围关系 ,并以扩张球囊... 为探讨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 (ASO)在儿童中的应用限度 ,并进行方法学评价 ,共有68例符合手术指征的继发孔型ASD患儿接受了经导管ASO封堵术。术中经右上肺静脉造影、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测量ASD位置、大小及周围关系 ,并以扩张球囊测量ASD伸展直径 ,按此选择等于或大于其1mm~2mm的封堵器 ;对于>25mm伸展直径的ASD或房缺主动脉根部前缘缺如的ASD ,所选ASO应大于其2mm~4mm。房缺前缘近主动脉根部的缺如并不影响装置的成功放置 ,但房缺后上缘是否有足够距离对手术的成功是决定性的。手术操作按常规进行。术后即刻行TEE或TTE检查观察治疗效果 ,此后定期检查评价疗效。结果68例患儿ASD术前TEE直径 (13.26±4.74)mm ,球囊伸展直径 (15.96±5.44)mm ,选用封堵器腰部直径 (10~32)mm,平均 (16.35±5.81)mm。68例均一次手术封堵成功 ,技术成功率100 % ;65例术后即刻TEE/TTE检查示完全封堵无分流 ,完全封堵率95.6% ;3例术后发生无血液动力学意义的少量残余分流 ,残余分流率4.4 % ,2例24小时后TTE复查分流消失 ,1例1年后消失。除2例装置释放后曾出现一过性房性早搏 (2.9 %)外 ,无其它并发症发生。结果表明虽然ASO对堵塞继发孔型房缺安全有效、无并发症、无死亡率、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多次回撤与重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 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应用限度 技术 堵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Amplatzer导管封堵器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15
8
作者 任森根 康康 +6 位作者 吴丹宁 施红 吴锦章 杨梅 韩飞舟 周菲 朱志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407-409,共3页
目的 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 (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1 2月 ,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 4 1例 ,VSD直径 4~ 1 2 .8(平均 6... 目的 研究Amplatzer导管封堵器 (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确定其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1 2月 ,经导管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 4 1例 ,VSD直径 4~ 1 2 .8(平均 6 .0 )mm ,其上缘距离主动脉右冠瓣 4 .5~ 1 2 (平均 6 .6 )mm。心导管资料示QP/QS 1 .4~ 2 .6 (平均 1 .7) ,肺动脉收缩压 1 9~ 34(平均 2 5 )mmHg。 4 1例膜周部VSD中 ,1 8例伴有膜部膨出瘤。结果  4 1例VSD均顺利闭合成功 ,选用的ADO尺寸为 6 / 4~ 1 6 /1 4mm。术后心脏杂音立即消失 ,选择性左心室造影及经胸超声心动图均无明显残余分流。胸片示肺血管影较术前减少。心电图有 1 2例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1例出现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均在 1~ 2周内自行消失。随访 2~ 2 1个月 ,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一步改善 ,未见ADO移位、主动脉瓣或三尖瓣返流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用ADO介入闭合先天性膜周部VSD是完全可行的 ,而且具有操作简便、安全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导管封堵器 介入治疗 闭合先天性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适应证 并发症 心脏导管插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Amplatzer封堵器经心导管封堵房间隔缺损及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9
作者 周立明 周青 郭瑞强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733-1735,共3页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引导Amplatzer封堵器经心导管封堵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中的作用,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运用TTE选择出适于封堵术的继发孔型ASD患者36例,并配合X线指导封堵过程,选择合适型号的封堵器并观察随访疗效。结果...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引导Amplatzer封堵器经心导管封堵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中的作用,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运用TTE选择出适于封堵术的继发孔型ASD患者36例,并配合X线指导封堵过程,选择合适型号的封堵器并观察随访疗效。结果TTE引导封堵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封堵完全闭合率91.7%(33/36),1个月为94.4%(34/36),3个月以上为100%。TTE所测房缺的最大直径明显小于球囊伸展径(P<0.01),但二者高度相关(r=0.93),为封堵器型号的选择提供了依据。本组36例术后随访,均未发现封堵器结构断裂、移位、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运用TTE引导Amplatzer封堵器经心导管封堵继发孔房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非外科手术方法,近中期疗效可靠。较之经食管超声运用范围更广,操作更简便、安全,更易掌握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胸超声心动图 房间隔缺损 amplatzer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新应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涛 张戈军 +6 位作者 徐仲英 蒋世良 万俊义 胡海波 金敬琳 郑宏 徐亮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7-271,共5页
目的:评价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 Ⅱ)在非动脉导管未闭结构性心脏病中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2011年5月至2015年1月应用ADO Ⅱ治疗非动脉导管未闭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28例,年龄中位数5岁(5个月~42岁),体重中位数19.3 kg(... 目的:评价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 Ⅱ)在非动脉导管未闭结构性心脏病中临床应用的疗效。方法:2011年5月至2015年1月应用ADO Ⅱ治疗非动脉导管未闭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28例,年龄中位数5岁(5个月~42岁),体重中位数19.3 kg(4.2~91.0 kg)。封堵后观察封堵器的位置、形态及封堵效果。结果:28例患者应用ADO Ⅱ封堵手术均成功。膜部室间隔缺损患者14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行体肺动脉侧支血管封堵患者10例,其他适合应用ADO Ⅱ封堵的患者4例。28例患者未发生与股动脉穿刺有关的并发症、溶血和血栓栓塞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ADO II形态小、可控性好,容易输送,对血管损伤小,适用于小型膜部室间隔缺损、粗大迂曲体肺侧支血管及一些少见的结构性心脏病,封堵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心血管畸形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经导管封堵冠状动脉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11
作者 杨舟 陈智 +3 位作者 黄希勇 王祥 向金星 曾闵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56-757,共2页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s,CAF)属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多主张早期干预。既往的干预方法主要为外科开胸手术,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型心脏中心采取介入封堵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至201... 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s,CAF)属少见的先天性心血管畸形,多主张早期干预。既往的干预方法主要为外科开胸手术,近年来国内外各大型心脏中心采取介入封堵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2012年至2013年应用ADO-Ⅱ封堵器封堵小型冠状动脉瘘7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瘘 amplatzer 经导管封堵 介入封堵治疗 封堵器 心脏中心 心腔 临床观察 湖南省儿童医院 开胸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取出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二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任森根 康康 +4 位作者 马华君 杨梅 吴丹宁 吴锦章 施红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8-88,共1页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 介入取出 彩色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Cook弹簧圈和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185例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俊杰 张智伟 +2 位作者 钱明阳 李渝芬 王慧深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54-456,共3页
关键词 Cook弹簧圈 amplatzer封堵器 介入治疗 小儿 动脉导管未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房间隔缺损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邦龙 徐岩 +3 位作者 程自平 朱润硕 史学功 汪太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2期160-161,共2页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器 经导管治疗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128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随访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文晖 黄奕高 +1 位作者 黄涛 黄新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0期1170-1171,共2页
目的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术后中长期随访分析。方法 :全组 13 1例病人 ,年龄 15~ 5 2岁 ,平均 ( 3 8 6± 9 6)岁。PDA最窄部位直径 2~ 12mm ,平均 ( 7 5± 2 8)mm ;术后 12 8例患... 目的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PDA)术后中长期随访分析。方法 :全组 13 1例病人 ,年龄 15~ 5 2岁 ,平均 ( 3 8 6± 9 6)岁。PDA最窄部位直径 2~ 12mm ,平均 ( 7 5± 2 8)mm ;术后 12 8例患者 (随访率为 97 7% )完成随访 2 5~ 72个月 ,平均 ( 4 0 7± 8 1)个月 ,中位数 44 7个月。术前、术后第 1天及 2 0 0 4年 4月间常规行大小便常规和血生化及心脏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 :所有病人手术成功 ,12 8例随访患者中 10例 ( 7 8% )术后 1d存在微量残余分流。其中 3例 ( 2 3 % )术后 1d轻度溶血 ,术后 3d恢复正常。随访中所有病人健在。未发现残余分流、溶血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径从 ( 4 7 3± 9 9)mm变为( 4 1± 5 4)mm (P <0 0 1) ;收缩末径从 ( 3 6 2± 6 1)mm变为 ( 2 9 7± 3 7)mm (P <0 0 1) ;肺动脉收缩压从 ( 4 0 1±3 9)mmHg变为 ( 2 2 4± 2 1)mmHg(P <0 0 1)。结论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成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是安全的 ,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 amplatzer封堵器 随访 病人 心脏超声 成人动脉导管未闭 经皮介入治疗 PDA 平均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 被引量:5
16
作者 戚跃勇 邹利光 +3 位作者 李隆贵 覃军 谭开彬 刘卫金 《放射学实践》 2002年第3期190-193,共4页
目的 :探讨Amplatzer封堵器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中的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等情况。方法 :18例动脉导管未闭 (PDA)患者和 10例房间隔缺损 (ASD)患者行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封堵器置入到位后即刻行胸主动脉造影 ,以明确封堵器的位置情... 目的 :探讨Amplatzer封堵器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中的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等情况。方法 :18例动脉导管未闭 (PDA)患者和 10例房间隔缺损 (ASD)患者行Amplatzer封堵器治疗。PDA封堵器置入到位后即刻行胸主动脉造影 ,以明确封堵器的位置情况及有无残余分流。测量升主动脉和降主动脉压力以及左肺动脉和肺动脉干压力变化情况。在超声和X线引导下 ,经导管将封堵器送到房间隔缺损处释放 ,使封堵器腰部卡于ASD处 ,两伞贴于房间隔两侧。术后分别于 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胸部X线平片和心脏彩超检查 ,以明确有无残余分流和再通发生。结果 :2 8例患者均成功地置入了该封堵器 ,且未发生溶血、封堵器移位、血栓形成、残余分流和再通等并发症。整个手术操作时间为 2 5~ 13 0min ,平均约 5 8min ,操作中累计透视时间约 8~ 18min ,平均约 11.5min。术后当天、1周、1个月复查胸部X线平片和心脏彩超 ,均未见残余分流及封堵器脱落、移位、再通等改变。 15例随访观察 3个月以上未见明确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末闭 房间隔缺损 放射疗法 amplatzer封堵器 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以Rashkind闭合器及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芙荣 陈君柱 +2 位作者 陶谦民 朱建华 郑良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2年第1期55-56,共2页
目的 :评价经导管以 Rashkind闭合器及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 Rashkind闭合器关闭 PDA16例 ,Amplatzer封堵器关闭 PDA 4例。结果 :本组 2 0例患者术前胸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处直径为 3~ 8mm(平均... 目的 :评价经导管以 Rashkind闭合器及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 Rashkind闭合器关闭 PDA16例 ,Amplatzer封堵器关闭 PDA 4例。结果 :本组 2 0例患者术前胸主动脉造影示PDA最窄处直径为 3~ 8mm(平均 5 .6 mm)。Rashkind关闭术 16例 ,术后即刻胸主动脉造影示 PDA处未见分流 4例 ,微量分流 8例 ,少量分流 4例 ;半年后彩色多普勒示 PDA处均无分流。Amplatzer术关闭 PDA 4例 ,术后即刻胸主动脉造影示 PDA处均无分流 ,彩色多普勒示 PDA处无残余分流。所有病例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导管以Rashkind闭合器及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 3~ 8mm直径的 PDA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Amplatzer封堵器关闭 PDA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治疗 心脏导管插入术 Rashkind闭合器 amplatzer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8
作者 郑若龙 陈新军 +3 位作者 殷泉忠 高春恒 李健 张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341-1342,共2页
近年来,随着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经导管封堵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已被公认。先天性心脏病的经导管介入治疗具有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康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势,目前国内外发展非常迅速。但进口Amplatzer封堵器... 近年来,随着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经导管封堵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已被公认。先天性心脏病的经导管介入治疗具有住院时间短、创伤小、康复快及并发症少等优势,目前国内外发展非常迅速。但进口Amplatzer封堵器价格昂贵,限制了这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本院2002年1月~2007年3月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9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 先天性心脏病 动脉导管未闭 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程自平 徐岩 +7 位作者 许邦龙 朱润硕 陈斌 史学功 朱红军 项云 吴继雄 汪太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386-388,共3页
目的 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PMVSD)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14例PMVSD患者均经胸心脏超声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 4~ 9mm ,平均 5 6mm ,经左心系统 ,室间隔缺损处 ,右心系统建立导丝... 目的 应用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PMVSD)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  14例PMVSD患者均经胸心脏超声确诊 ,术中经左心室造影明确缺损直径为 4~ 9mm ,平均 5 6mm ,经左心系统 ,室间隔缺损处 ,右心系统建立导丝轨道 ,沿导丝经输送鞘送直径 5~ 15mm(平均 7 5mm)的Amplatzer封堵器 ;术后 72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的并发症。全部患者封堵后无残余分流 ,术后即刻封堵率 10 0 %。术后 72h经胸心脏超声检查无残余分流。 2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交界性心动过速 ,1例出现发热 ,3d后正常。结论 国产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成功率高 ,近期疗效可靠的治疗措施 ,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amplatzer封堵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在儿童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刚 泮思林 +3 位作者 孙宏晓 王葵亮 纪志娴 杜占慧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05-1108,共4页
目的总结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采用ADOⅡ介入封堵治疗的15例pmVSD(9例伴发膜部瘤)、1例法洛氏四联症VS... 目的总结二代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DOⅡ)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的效果和经验。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0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采用ADOⅡ介入封堵治疗的15例pmVSD(9例伴发膜部瘤)、1例法洛氏四联症VSD修补术后残余漏、1例pmVSD修补术后残余漏患儿。术后随访观察是否存在残余分流、瓣膜反流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结果17例患儿中男10例,女7例;中位年龄3.25岁(1.7~8.0岁),中位体质量16.0 kg(10.5~31.0 kg);中位室间隔缺损为3.0 mm(2.0~5.0 mm),中位肺血管阻力为1.4 Wood U/m^(2)(1.1~2.2 Wood U/m^(2)),中位肺循环/体循环血流量比值(Qp/Qs)为1.29(1.0~1.7)。11例患儿接受顺行路径释放ADOⅡ,6例为逆行路径,术中均无封堵器脱落、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儿定期随访,随访时间为16.6个月(1~40个月),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及主动脉瓣反流。结论pmVSD与残余漏解剖结构多变,选择ADOⅡ介入封堵治疗在减少并发症、保证治疗效果上具有优势,尤其适用于pmVSD伴膜部瘤患儿。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仍然是术后需持续关注的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 残余漏 介入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