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pha-synuclein自身抗体用作帕金森病抗体治疗的探索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车环宇 赵凌志 +2 位作者 倪雪 滕国生 车翀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2911-2915,共5页
目的:通过从外周血中分离B细胞并进行培养,对外周血中存在的alpha-synuclein(α-syn)自身抗体进行分析,以探索用α-syn自身抗体开发治疗帕金森病(PD)抗体药物的可行性。方法:采集健康捐赠人的外周血并分离外周血B细胞进行培养,对B细胞... 目的:通过从外周血中分离B细胞并进行培养,对外周血中存在的alpha-synuclein(α-syn)自身抗体进行分析,以探索用α-syn自身抗体开发治疗帕金森病(PD)抗体药物的可行性。方法:采集健康捐赠人的外周血并分离外周血B细胞进行培养,对B细胞培养上清进行ELISA结合活性分析,并用硫黄素T(ThT)法检测B细胞培养上清中α-syn自身抗体的生物学活性。结果:细胞培养13 d后,镜检发现B细胞扩增孔数可以达到90%以上,表明B细胞在实验条件下生长良好并能维持抗体分泌能力。ELISA结果表明检测的10530个样品中有48个可以和α-syn单体结合(OD 450>0.5),其中36个可以同时结合α-syn单体和聚合体(OD 450>0.5),并且该36个样品和α-syn家族蛋白β-synuclein以及γ-synuclein无交叉反应,具有α-syn结合特异性。用硫黄素T(ThT)法对该组样品进行的抑制聚合活性检测,结果表明36个样品中有9个样品能够显著性地抑制α-syn单体聚合,并且其中两个样品25G07和55F02的抑制率可以达到50%。结论:可以通过分离培养外周血B细胞获得具有生物学活性的α-syn自身抗体,用作治疗帕金森病的抗体药物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pha-synuclein(α-syn) B细胞 自身抗体 帕金森病(P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地黄颗粒对帕金森病阴虚动风证6-OHDA模型大鼠黑质α-syn、VAPB、PTPIP5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孙光洁 王行玲 +2 位作者 吕子微 何建成 梁建庆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9-1186,共8页
目的观察复方地黄颗粒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黑质α-syn、VAPB、PTPIP5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构建6-羟基多巴胺(6-OHDA)PD大鼠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Model组、Madopar组、CLD组、CMD组、CHD组,NC组... 目的观察复方地黄颗粒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大鼠黑质α-syn、VAPB、PTPIP5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构建6-羟基多巴胺(6-OHDA)PD大鼠模型,成模大鼠随机分为Model组、Madopar组、CLD组、CMD组、CHD组,NC组不做任何处理,SO组注射抗坏血酸,每组13只。检测大鼠神经行为学变化;Western blot、RT-PCR、免疫组化检测黑质α-syn、VAPB、PTPIP51表达;HE染色观察黑质组织病理形态变化;透射电镜观察黑质细胞线粒体超微结构;ELISA检测各组黑质组织ATP含量变化。结果与NC组和SO组比,Model组大鼠旋转圈数和爬杆时间增加,α-syn表达升高,VAPB、PTPIP51表达降低,神经元细胞数量减少、胞体皱缩,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消失,ER-线粒体接触距离变大,ATP含量降低;与Model组相比,Madopar组和CLD组、CMD组、CHD组大鼠旋转圈数和爬杆时间减少,α-syn表达降低,VAPB、PTPIP51表达升高,神经元损伤程度减轻,线粒体形态有所改善,ATP含量增加,呈量效差异性,Madopar组和CHD组相对疗效较佳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地黄颗粒能够减轻PD大鼠行为症状,并可能通过下调α-syn表达,上调PTPIP51、VAPB表达,改善线粒体功能,从而发挥治疗PD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阴虚动风证 复方地黄颗粒 α-syn VAPB PTPIP5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复方地黄方对α-syn基因过表达PD模型大鼠α-syn影响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滕龙 洪芳 何建成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202-204,225-226,共5页
目的探讨复方地黄方对腺病毒(AAV)介导的α-syn基因过表达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α-突触核蛋白(α-syn)异常聚集及错误折叠的机制,以探索PD的发病机制及复方地黄方在治疗PD中的“增效减毒”机制。方法通过构建AAV介导的α-syn基因过表达P... 目的探讨复方地黄方对腺病毒(AAV)介导的α-syn基因过表达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α-突触核蛋白(α-syn)异常聚集及错误折叠的机制,以探索PD的发病机制及复方地黄方在治疗PD中的“增效减毒”机制。方法通过构建AAV介导的α-syn基因过表达PD大鼠模型,在治疗4周后取出各组大鼠纹状体、黑质,应用Tunel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神经元凋亡和相关蛋白表达水平情况。结果Tunel染色发现,复方地黄方干预4周后大鼠黑质和纹状体神经元凋亡情况有所缓解(P<0.05或P<0.01)。Western Blot研究发现,复方地黄方干预后大鼠脑中α-syn、GSK3β、P-GSK3β(Tyr216)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下降(P<0.05或P<0.01),而P-GSK3β(Ser9)、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1)。结论复方地黄方可能是一种潜在的PD神经保护剂,可能通过调控GSK3β/β-Catenin信号通路,缓解大鼠黑质和纹状体神经元细胞凋亡,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α-syn 复方地黄方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脑黑质内Lamp2a、Hsc70、α-syn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马骏 余沛豪 +4 位作者 王述菊 王中明 王彦春 王琪 王彬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59-862,I0009,共5页
目的:观察电针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脑黑质内Lamp2a、Hsc70、α-syn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每组15只... 目的:观察电针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模型大鼠脑黑质内Lamp2a、Hsc70、α-syn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治疗帕金森病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治疗组,每组15只。采取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法制备帕金森病模型,假手术组只注射不含鱼藤酮的等量葵花油乳化液。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进行任何治疗;电针治疗组在造模完成后取穴"风府"、"太冲",连续波,频率120次/min,每次治疗20 min,每天1次,疗程为28 d。免疫组化法检测模型大鼠黑质内TH、α-syn的阳性表达,并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模型大鼠黑质内Lamp2a、Hsc70、α-sy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PD症候群特征,电针干预后模型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P〈0.01);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blot检测显示电针治疗通过上调Lamp2A、Hsc70水平能抑制错误折叠蛋白α-syn的表达,提高TH的阳性表达。结论:电针可以抑制具有细胞毒性作用的α-syn的集聚,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抑制帕金森病的发展,其机制可能与干预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电针 分子伴侣介导的自噬 Lamp2A Hsc70 α-sy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突触核蛋白对线粒体膜造成孔道样损伤 被引量:5
5
作者 汪志鹏 高歌 +1 位作者 段春礼 杨慧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13-1020,共8页
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作为第一个发现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致病基因,在PD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尽管有研究发现,α-syn对线粒体功能有损伤作用,但其对线粒体膜的损害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旨在探究... 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作为第一个发现的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致病基因,在PD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尽管有研究发现,α-syn对线粒体功能有损伤作用,但其对线粒体膜的损害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旨在探究α-syn对线粒体膜形态的影响,并找到更加微观的方式观察线粒体膜的变化。Thy-1-α-syn转基因动物与野生型动物相比,线粒体膜电势降低17%(P<0.01),膜通透性增加20.5%(P<0.01),转基因组线粒体细胞色素C释放增多64%(P<0.01),这有可能引起线粒体自噬和细胞凋亡。原子力显微镜结果显示,野生型小鼠脑组织线粒体表面光滑,α-syn转基因小鼠脑组织线粒体表面发现有锯齿状改变,而且在过表达α-syn的原代神经元线粒体膜表面有许多小凹陷,出现口径60~200 nm,深达20~60 nm的孔道。这可能是α-syn对线粒体膜造成的孔道样损伤。过表达α-syn全长组和N端组的原代神经元电镜结果显示,线粒体膜被破坏,并且出现空泡样线粒体和自噬小泡。本研究发现,过表达α-syn可能在线粒体表面形成孔道样改变,α-syn的N端是引起线粒体膜损伤主要结构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Α-突触核蛋白 α-syn N端结构域 线粒体膜损伤 原子力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沙罗汀对帕金森大鼠黑质神经元凋亡及mTOR/AKT/GSK-3β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唐雪梅 蒋学华 徐露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28-333,共6页
目的 探讨贝沙罗汀对6-羟多巴胺诱导的帕金森大鼠黑质神经元凋亡及m TOR/AKT/GSK-3β通路的影响。方法 选取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帕金森模型组,贝沙罗汀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100、50、25 mg/kg,1次/d,连... 目的 探讨贝沙罗汀对6-羟多巴胺诱导的帕金森大鼠黑质神经元凋亡及m TOR/AKT/GSK-3β通路的影响。方法 选取50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帕金森模型组,贝沙罗汀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100、50、25 mg/kg,1次/d,连续4周),每组10只。向帕金森模型组及贝沙罗汀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的右侧大脑纹状体注射6-羟多巴胺,建立帕金森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大鼠转圈数、速度和左前肢使用率;TUNEL染色法检测黑质神经元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黑质部位α-SYN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黑质部位mTOR、p-mTOR(Ser2448)、AKT、p-AKT(Ser473)、GSK-3β和p-GSK-3β(Ser9)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贝沙罗汀高、中、低剂量组旋转圈数、转速显著降低,左前肢使用率显著升高(P〈0.01),凋亡神经元数量显著减少(P〈0.01),黑质部位α-SYN的表达显著降低(P〈0.01),mTOR、p-mTOR、AKT、p-AKT、GSK-3β和p-GSK-3β的表达明显上调(P〈0.01)。结论 贝沙罗汀对6-羟多巴胺诱导的帕金森大鼠的黑质神经元具有显著的抑制凋亡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m TOR/AKT/GSK-3β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沙罗汀 α-syn AKT GSK-3Β M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黑质内自噬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述菊 余沛豪 +3 位作者 马骏 王中明 王琪 王彬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12-1815,I0002,共5页
目的:探讨自噬—溶酶体途径在针刺防治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电针治疗7 d组、电针治疗14 d组、电针治疗21 d组、电针治疗28 d组,每组15只。... 目的:探讨自噬—溶酶体途径在针刺防治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预处理组、电针治疗7 d组、电针治疗14 d组、电针治疗21 d组、电针治疗28 d组,每组15只。采取颈背部皮下注射鱼藤酮法制备PD模型。电针治疗组取穴"太冲""风府",每次治疗20 min,每天1次,疗程分别为7 d、14 d、21 d、28 d。电针预处理组电针治疗7 d后再造模。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并进行评分。造模后除去死亡与体质量过轻过重及外观、行为学未达标的老鼠,每组均为10只。运用Western blot检测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微管相关膜蛋白轻链3(LC3-II)、自噬底物蛋白P62和α-突触核蛋白(α-sy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出现了毛发变黄变粗、弓背明显、运动缓慢迟钝、拒捕减少等异常行为学表现,而治疗组和预处理组以上表现程度明显减轻。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对比,模型组LC3-II、P62、α-syn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1),TH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对比,电针治疗组和预处理组LC3-II的表达水平增加明显(P<0.01);TH表达增强(P<0.01或P<0.05),P62、α-syn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电针防治帕金森病的机制可能与针刺能够改善自噬功能障碍,促进PD模型大鼠体内具有细胞毒性作用α-syn的降解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电针 TH LC3-Ⅱ P62 α-sy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