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赋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田泽 刘姿娴 任阳军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7-77,共11页
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蓬勃发展的数字化浪潮之中,数字经济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基于2017~2022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探讨数字经济赋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及影响。... 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蓬勃发展的数字化浪潮之中,数字经济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本文基于2017~2022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探讨数字经济赋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及影响。结果表明:(1)我国省域数字经济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其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呈现出东强西弱、局部跃升的地理分布特征;(2)数字经济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3)在影响机制方面,数字经济通过提高技术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研发创新赋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4)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越高,数字经济发挥的赋能作用也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新能源汽车产业 高质量发展 技术效率 资源配置 研发创新 发展指数 赋能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边界跨越理论下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权力配置与作用机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菊娥 袁忆 张旭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6,共13页
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已经成为管理实践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边界跨越理论视角,选取西安交通大学校企联合研究院的多案例样本,采用探索性研究方法深度挖掘“产学研如何在企业主... 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已经成为管理实践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边界跨越理论视角,选取西安交通大学校企联合研究院的多案例样本,采用探索性研究方法深度挖掘“产学研如何在企业主导下实现深度融合”机理逻辑的关键问题。研究发现:第一,校企联合研究院是建立在高校与企业“相对边界”之上的一种“边界组织”,双方藉由“边界组织”开展跨界合作实践,不仅减少了两者“绝对边界”内部不同制度规则的直接冲突,而且为建立对双方均有约束力的正式制度提供了适宜的平台环境;第二,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本质是高校与企业相互授权促进组织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融合的权力配置过程,核心权力类型包括资源使用权、网络关系权、流程制定权、价值评价权和成果应用权;第三,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过程分为基于项目合作的关系建立阶段、基于资源整合的战略合作阶段和基于价值共创的深度融合阶段三个发展阶段,不同类型权力在三个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学研深度融合 边界组织 边界跨越 权力配置 资源整合 创新联合体 校企联合研究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技术的多维度创新助力医院门诊资源配置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吴楠 梁晨 《中国医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12,共4页
目的:探讨医院门诊资源配置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优化方法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提升医院运营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方法:通过分析医院门诊资源配置中的主要问题,如患者集中度过高、资源分配不均和排队等待时间长,结合国内外优化经验,探讨门诊预... 目的:探讨医院门诊资源配置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优化方法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提升医院运营效率和患者满意度。方法:通过分析医院门诊资源配置中的主要问题,如患者集中度过高、资源分配不均和排队等待时间长,结合国内外优化经验,探讨门诊预约系统、智能化管理系统、服务流程再造和医疗资源共享等优化措施的实践成效。结果:医院门诊资源配置存在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等问题,影响医院运营和患者就诊体验。在采用门诊预约系统、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流程再造等措施后,部分医院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服务效率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结论:优化门诊资源配置是提升医院运营效率与患者满意度的关键。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智能化管理系统和医疗资源共享机制,推动门诊服务流程再造,促进更加高效、公平的资源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诊资源配置 信息技术 多维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研团队学: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新探索 被引量:2
4
作者 梅红 朱钰 田佳琦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61,共10页
“有组织科研”背景下,科研团队建设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国家科技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科研团队学作为一门国际上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核心是对科研团队从事研究探索活动的特点和有效性开展研究。阐释了科研团队学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 “有组织科研”背景下,科研团队建设已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实现国家科技战略目标的重要抓手。科研团队学作为一门国际上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核心是对科研团队从事研究探索活动的特点和有效性开展研究。阐释了科研团队学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当前科研团队发展的现实问题。运用隐含狄利克雷分布主题建模方法梳理了2006—2022年Web of Science上的692篇文献,凝练分析国际学术研究概况,从科研团队合作动机及协调发展、成员多样性与互动、跨学科协同环境、科研团队有效性等关键研究领域进行学术领域分析和价值阐释。从科研团队分层分类治理体系存在的“难点”、面向科技创新前沿的有组织科研探索存在的“卡点”以及支持系统推进创新突破的生态环境存在的“断点”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发展科研团队学研究的迫切性。据此提出深入挖掘并分析科研团队资源禀赋特征、关注“有组织科研”的政策设计、营建科研团队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等研究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团队学 有组织科研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 团队合作 跨学科协同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欧班列开通对城市出口韧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建国 李维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39,共21页
中欧班列作为对接欧亚大陆市场的重要国际运输通道,为沿线城市带来新贸易窗口,并会驱动地方经济迈向多元化发展。基于中欧班列开通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09—2022年中国28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建立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中欧班列开通对... 中欧班列作为对接欧亚大陆市场的重要国际运输通道,为沿线城市带来新贸易窗口,并会驱动地方经济迈向多元化发展。基于中欧班列开通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09—2022年中国28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建立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中欧班列开通对城市出口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中欧班列开通对城市出口韧性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这一正向效应具有逐步上升趋势,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以及内生性处理后仍得以验证。异质性检验表明,中欧班列开通对城市出口韧性的促进效应在西部通道、大中型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中心节点城市更加明显。进一步检验表明,中欧班列途径的国家数量、目的地类型、物流运输能力对中欧班列开通的促进效果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中欧班列开通的政策效应存在最优距离,其影响范围大致处于200公里以内。机制检验表明,中欧班列开通主要通过技术创新效应与资源配置效应来提升城市出口韧性;拓展研究表明,中欧班列开通、出口韧性的独立效应以及二者协同效应均显著促进城市外贸高质量发展。应强化中欧班列战略支撑,推进技术创新与资源配置优化,并充分考虑政策辐射范围的最优距离,进一步释放中欧班列更大的贸易通道潜能,推动中国外贸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欧班列开通 城市出口韧性 技术创新 资源配置 协同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文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郑燕 何芮瑶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8,共8页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推动下,数字文化产业正成为推动经济格局重塑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在对数字文化产业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推动下,数字文化产业正成为推动经济格局重塑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在对数字文化产业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2011—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文化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呈正相关;从影响机制来看,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通过促进创新和提升居民消费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异质性分析来看,东部地区、南方地区数字文化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效果更强,西部和北方地区效果相对较弱。研究有助于构建和完善数字文化产业理论框架,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可行的指导方案,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文化产业 产业结构升级 创新发展模式 文化资源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准入管制放松与产业结构升级 被引量:1
7
作者 蔡兴 刘洁琼 《产经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3,共14页
打破市场准入壁垒能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我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2016年起分阶段实施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利用2012—2022年中国287个地级市样本,实证考察市场准入管... 打破市场准入壁垒能有效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我国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2016年起分阶段实施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利用2012—2022年中国287个地级市样本,实证考察市场准入管制放松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结果表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推行显著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的机制探讨揭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会通过提升区域创新创业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异质性分析显示,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本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及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因此,应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高标准市场体系,为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升级 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区域创新创业水平 资源配置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合数字鸿沟激励后发城市绿色追赶:结构性特征与传导路径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治国 李兆哲 王丽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91,共15页
随着数据驱动发展理念的转变,弥合数字鸿沟助推后发城市绿色追赶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基于理论分析探讨弥合数字鸿沟对后发城市绿色追赶的直接影响、作用机制和调节渠道,以2012—2021年中国243个后发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双向固定... 随着数据驱动发展理念的转变,弥合数字鸿沟助推后发城市绿色追赶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基于理论分析探讨弥合数字鸿沟对后发城市绿色追赶的直接影响、作用机制和调节渠道,以2012—2021年中国243个后发城市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等实证评估弥合数字鸿沟对后发城市绿色追赶所产生的激励效果。研究发现:第一,弥合数字鸿沟能够激励后发城市绿色追赶,且该激励效应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特征;第二,弥合数字鸿沟对后发城市绿色追赶的激励效果呈现出“结构效应”,激励效果强弱具体表现为弥合发展水平鸿沟>弥合创新质量鸿沟>弥合发展增速鸿沟;第三,弥合数字鸿沟能够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和创新激励效应推动后发城市绿色追赶,对于资源配置效应表现为“质优于量”,对于创新激励效应则表现为“以量促质,量质齐升”;第四,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责公众均能够有效调节弥合数字鸿沟对后发城市绿色追赶的激励效应;第五,城市类型供给端差异、需求端差异和数字基础设施完善程度差异均会对弥合数字鸿沟的激励效应产生差异性影响,非资源型城市、再生型资源型城市、高消费水平城市和千兆城市在弥合数字鸿沟中受益更多。据此提出后发城市应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均衡,整合优势资源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并根据城市类型特点因地制宜,探索弥合数字鸿沟赋能后发城市绿色追赶的多维路径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数字生产力 数字鸿沟 后发城市 包容性绿色发展 后发优势驱动假说 资源配置效应 创新激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政策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鹏 陈蝶欣 《工业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32,共10页
作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跨境电商综试区的设立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本文基于2010~2022年中国278个地级市数据,运用多期DID模型探讨了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对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跨境电商综... 作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跨境电商综试区的设立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本文基于2010~2022年中国278个地级市数据,运用多期DID模型探讨了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对新质生产力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能显著提升新质生产力水平,且该效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跨境电商综试区政策主要通过加强地区创新积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聚水平3种渠道来驱动新质生产力水平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该政策对新质生产力水平的促进效应在五大城市群内、市场整合程度更高和营商环境良好的城市样本中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境电商综试区 新质生产力 综试区政策 多期DID模型 准自然试验 创新积累 资源配置 产业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技术应用与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创新资源配置及双元创新能力的链式中介作用
10
作者 于宝君 宫婷婷 +1 位作者 朱慧敏 李雪灵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7-68,共12页
数字经济时代,数智技术蓬勃发展,成为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以2013—2022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动态资源基础观和双元创新理论为切入点,基于“资源—能力—行为”逻辑构建链式中介框架,探究数智技术应用对制... 数字经济时代,数智技术蓬勃发展,成为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以2013—2022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动态资源基础观和双元创新理论为切入点,基于“资源—能力—行为”逻辑构建链式中介框架,探究数智技术应用对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智技术应用能够促进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这一影响在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重污染企业中更加显著。创新资源配置、双元创新能力在数智技术应用与服务化转型间既发挥独立中介作用,又发挥链式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创新人力资源配置对探索式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而创新经费资源配置对利用式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更显著。结论可为数智时代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提供针对性路径建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技术应用 服务化转型 创新资源配置 双元创新能力 链式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能抑或负能:数字贸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11
作者 刘红 张陈陈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1-37,共7页
数字贸易作为传统贸易的拓展和延伸,能否依托数字化优势,以新业态持续释放贸易的绿色发展潜能,对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11—2022年我国275个城市面板数据,将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视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 数字贸易作为传统贸易的拓展和延伸,能否依托数字化优势,以新业态持续释放贸易的绿色发展潜能,对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选取2011—2022年我国275个城市面板数据,将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视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系统分析数字贸易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贸易能够显著赋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且主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两个作用路径来实现。同时,该影响效应在市场化水平较高以及数字基础设施较完善的城市中尤为显著。进一步地,相较于传统贸易,数字贸易的网络关联性增强了其对邻近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其知识和技术密集性特征使得数字贸易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资源,存在创新型城市与数字贸易之间的联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贸易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资源优化配置 产业结构升级 创新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与中国式经济现代化
12
作者 芮琳琳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5,共6页
伴随“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绿色金融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文章采用2012—2022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实证检验绿色金融创新对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并分析资源配置效率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 伴随“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绿色金融创新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文章采用2012—2022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实证检验绿色金融创新对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并分析资源配置效率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绿色金融创新可显著促进中国式经济现代化发展,资源配置效率在绿色金融创新对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影响中具有正向中介效应。异质性检验发现,绿色金融创新对中国式经济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存在明显的地区异质性,表现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特征;绿色金融创新对经济绿色现代化的促进作用较强,对经济开放现代化的推动作用较弱。对此,应建设绿色金融创新高地、提升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和因地制宜地推动绿色金融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经济现代化 绿色金融创新 资源配置效率 绿色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外部资源配置视角的横向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企业绿色创新影响分析
13
作者 袁培 邵梦婷 侯伟政 《水利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25,共10页
以2008—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横向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受偿地区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并从内、外部资源配置效应探讨政策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政策对受偿地区企业绿色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要... 以2008—2022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横向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受偿地区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并从内、外部资源配置效应探讨政策影响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政策对受偿地区企业绿色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增加企业现金流、优化外部资源配置实现;经过PSM-DID、安慰剂检验、替换被解释变量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大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东部地区的企业对政策响应能力更强,政策对绿色创新数量影响更为显著,同时,企业内部存在绿色创新挤出其他类创新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向流域生态补偿 企业绿色创新 资源配置 多期双重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偏向型税收激励如何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经验证据
14
作者 刘洪铎 邱晗薇 陈晓珊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115,共13页
税收优惠政策作为税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2011-2022年我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借助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这一税收优惠政策,实证考察资本偏向型税收激励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税收优惠政策作为税制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基于2011-2022年我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数据,借助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这一税收优惠政策,实证考察资本偏向型税收激励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该效应通过资本深化、创新风险缓解、资源优化配置等渠道发挥作用;对于位于东部地区、中心城市的企业以及行业竞争程度较高、具备高新技术认定资质的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政策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激励效应更为明显。为加快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应在深化税制改革基础上,健全完善“精准滴灌+长周期支持+风险包容”的税收激励机制,同时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分层分类施策,并强化税收政策与其他宏观政策的统筹协调和系统集成,最大限度发挥其整体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资产加速折旧 新质生产力 资本深化 创新风险缓解 资源优化配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研究进展、理论根基及未来展望 被引量:5
15
作者 覃宇冰 张勤 吴健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8,共9页
创新是民族进步核心动力,科技则是国家强盛根本支撑。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崛起中扮演着“黏结剂”角色,具有战略层面的影响,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系统梳理和总结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研... 创新是民族进步核心动力,科技则是国家强盛根本支撑。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崛起中扮演着“黏结剂”角色,具有战略层面的影响,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已成为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系统梳理和总结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相关研究进展,涵盖了科创资源内涵、构成要素、产出形式、效率评估、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等内容。从经济学视角出发探讨与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相关的理论框架,包括古典经济学中的资源配置理论、新增长理论、新制度经济学、广义梯度理论及区域创新系统理论,这为提高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为实践中优化路径提供学理支撑。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的研究方向,特别是多学科融合、资源配置数字化与智能化及跨区域协同等方面出现的新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创资源 配置效率 研究进展 理论根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要素与企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雪英 程广斌 李莹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28,共6页
文章基于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数据要素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助推作用,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要素通过推动数字技... 文章基于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数据要素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助推作用,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要素通过推动数字技术创新、资源配置新颖度提升和产业链整合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企业合作文化强化了数据要素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显示,对于技术禀赋存在差异的企业和不同知识产权保护度地区企业而言,数据要素对其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效果是一致的;而在不同环境敏感型企业中,数据要素对新质生产力的助力效果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要素 新质生产力 数字技术创新 资源配置新颖度 产业链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低碳政策协同与中国产业低碳转型 被引量:2
17
作者 袁航 夏杰长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96,共15页
以国家低碳政策协同推动产业低碳转型是“十四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采用1994—2021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国家低碳政策协同对产业低碳转型的影响与机制发现:(1)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产业低碳转型尚无显著促进作... 以国家低碳政策协同推动产业低碳转型是“十四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采用1994—2021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研究国家低碳政策协同对产业低碳转型的影响与机制发现:(1)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产业低碳转型尚无显著促进作用,而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政策能显著促进产业低碳转型;(2)国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政策协同能显著促进产业低碳转型,且该促进作用大于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政策的单独作用;(3)国家低碳政策协同对产业低碳转型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抑制人力资本错配和资本错配的资源配置效应与技术创新效应实现,在产业低碳转型高组,劳动力资源配置效应会发挥显著作用;在产业低碳转型低组,市场竞争效应会发挥显著作用;(4)国家低碳政策协同对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中西部城市产业以及成熟型和衰退型城市产业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因此,未来要不断优化低碳政策协同带动产业低碳转型的作用路径,充分发挥其对不同产业碳排放的平衡作用,全面实现产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政策 产业低碳转型 资源配置 技术创新 市场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影响的研究:来自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6
18
作者 何新江 王钦鹏 杨铭杰 《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14,共18页
本文基于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的财务报告数据,系统地探讨了企业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明确显示,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显著地提升了企业的新质生产力。通过深入的机制分析,本文揭示了人工智能如何通过两大... 本文基于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的财务报告数据,系统地探讨了企业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结果明确显示,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显著地提升了企业的新质生产力。通过深入的机制分析,本文揭示了人工智能如何通过两大途径提升生产力:一是促进企业数字化和技术创新,二是通过提高企业营运效率(包括固定资产周转率和营运资本周转率)来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异质性分析进一步表明,人工智能对盈利增长、中小企业及非国有企业的正面影响尤其显著。调节效应分析进一步揭示在不同融资环境和投资效率的背景下,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发现不仅为理解人工智能在不同企业类型中的具体作用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管理者提供了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高质量企业发展的实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新质生产力 数字化和技术创新 资源配置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新质生产力: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5
19
作者 郭强华 郭斐斐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2,共6页
数字化转型能够加速效率变革、能力变革、方向变革和动力变革,对企业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意义深远。文章基于2010—2022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化转型能够... 数字化转型能够加速效率变革、能力变革、方向变革和动力变革,对企业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意义深远。文章基于2010—2022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该结论经过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仍旧成立;在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资源配置效率是重要的传导机制,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提升资本和劳动力配置效率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创新市场活力在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创新市场活力越高的地区,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赋能效应越大;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表现为,相较于低成长性企业、非高技术产业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和资源型地区企业,数字化转型对高成长性企业、高技术产业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和非资源型地区企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效应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新质生产力 数字化转型 资源配置效率 创新市场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创新效率与经济韧性
20
作者 王子睿 李恒 刘钧霆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50,共15页
选取2015-2022年我国19个省份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创新效率及内部冲击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水平和创新效率提高将会增强经济韧性,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房地产销售情况与经济韧性之间呈“倒U”... 选取2015-2022年我国19个省份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创新效率及内部冲击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水平和创新效率提高将会增强经济韧性,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房地产销售情况与经济韧性之间呈“倒U”形关系,地方政府偿债负担增加则会削弱经济韧性。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开放程度地区的数字经济水平对经济韧性都有积极的影响,创新效率只在发达地区和高开放地区对经济韧性有正向影响;房地产企业低负债地区数字经济对经济韧性的积极影响相对更大,创新效率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无实质性差异;地方政府偿债负担不同的地区数字经济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低偿债负担地区创新效率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相对更大。调节效应检验表明,数字经济与创新效率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协同效应,数字经济或创新效率都可以增强它们对经济韧性影响的整体效果;数字经济和创新效率都可以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影响经济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创新效率 经济韧性 协同效应 资源配置效应 地方债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