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2O3多孔陶瓷材料发泡注凝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焦春荣 陈大明 +1 位作者 仝建峰 黄浩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3-258,共6页
本文采用水溶性环氧/多胺类树脂体系低成本发泡注凝技术制备了Al2O3多孔陶瓷材料,研究了Al2O3多孔陶瓷的料浆配制、发泡、固化以及烧结工艺,并对Al2O3多孔陶瓷的微观结构、弯曲强度和介电常数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当Al2O3多孔... 本文采用水溶性环氧/多胺类树脂体系低成本发泡注凝技术制备了Al2O3多孔陶瓷材料,研究了Al2O3多孔陶瓷的料浆配制、发泡、固化以及烧结工艺,并对Al2O3多孔陶瓷的微观结构、弯曲强度和介电常数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当Al2O3多孔陶瓷料浆固含量为50vol.%、分散剂用量为Al2O3粉体的0.25wt.% 时料浆综合性能最好,水溶性环氧和多胺类树脂分别为料浆的6vol.%和2.4vol.%。当发泡剂用量为料浆的2~6vol.% ,固定发泡时间1 h,40 ℃下固化3 h,可获得不同气孔率的Al2O3泡沫凝胶体,脱模干燥后经1580 ℃/3 h烧结,可制备出孔隙率60.8~43.4%的Al2O3多孔陶瓷,其弯曲强度为32-55 MPa、介电常数为2.8~4.4,且均与多孔陶瓷孔隙率呈线性变化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2o3多孔陶瓷 水溶性环氧 发泡注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泡沫浸渍法制备Al_2O_3多孔陶瓷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何秀兰 杨亦天 +3 位作者 杨悦 王权峰 齐浩楠 闯乐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4-57,共4页
Al2O3多孔陶瓷具有高孔隙率、耐腐蚀、耐高温等优点,在铸造业中应用前景广泛,但其烧结温度较高,且性能不稳定。采用工艺简单的有机泡沫浸渍法制备Al2O3多孔陶瓷,通过引入适量的BaO+TiO2烧结助剂可降低其烧结温度。研究表明:烧结助剂通... Al2O3多孔陶瓷具有高孔隙率、耐腐蚀、耐高温等优点,在铸造业中应用前景广泛,但其烧结温度较高,且性能不稳定。采用工艺简单的有机泡沫浸渍法制备Al2O3多孔陶瓷,通过引入适量的BaO+TiO2烧结助剂可降低其烧结温度。研究表明:烧结助剂通过形成固溶体及生成低熔点共熔物降低Al2O3多孔陶瓷烧结温度。随着烧结温度升高,材料抗压强度提高。在1450℃、引入6 wt.%烧结助剂的条件下制备的Al2O3多孔陶瓷显微结构均匀,抗压强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2o3多孔陶瓷 有机泡沫浸渍法 烧结助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胶-发泡法制备多孔Al_2O_3陶瓷及其力学性能 被引量:7
3
作者 何秀兰 杜闫 +2 位作者 巩庆东 郑威 柳军旺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07-610,共4页
以无毒琼脂糖为单体,十二烷基磺酸钠为发泡剂,MgO+TiO_2为烧结助剂,利用凝胶注模及无压烧结工艺制备Al_2O_3多孔陶瓷。研究了发泡剂含量和固相含量对Al_2O_3多孔陶瓷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琼脂糖凝胶体系的固化机理。结果表... 以无毒琼脂糖为单体,十二烷基磺酸钠为发泡剂,MgO+TiO_2为烧结助剂,利用凝胶注模及无压烧结工艺制备Al_2O_3多孔陶瓷。研究了发泡剂含量和固相含量对Al_2O_3多孔陶瓷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琼脂糖凝胶体系的固化机理。结果表明:冷却过程中随温度下降,琼脂糖通过形成三维网状结构使陶瓷粉体原位固化;十二烷基磺酸钠具有较好的发泡性能及稳泡性能,适量的固相含量和发泡剂含量有助于制备高气孔率及适中抗压强度的多孔陶瓷; Al_2O_3多孔陶瓷的气孔率最高达到85.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al2o3)多孔陶瓷 凝胶注模 琼脂糖 发泡剂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凝胶注模成型制备梯度多孔Al_2O_3陶瓷 被引量:2
4
作者 于景媛 孟秀娟 李强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138-141,共4页
以造孔剂PMMA、纳米Al2O3颗粒为主要原料,利用离心-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制备梯度多孔Al2O3陶瓷,研究了pH值对Al2O3浆料粘度的影响,观察了Al2O3浆料的凝胶固化过程,分析了离心转速和离心时间对生坯密度梯度的影响,观察了烧结产物的显微组织... 以造孔剂PMMA、纳米Al2O3颗粒为主要原料,利用离心-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制备梯度多孔Al2O3陶瓷,研究了pH值对Al2O3浆料粘度的影响,观察了Al2O3浆料的凝胶固化过程,分析了离心转速和离心时间对生坯密度梯度的影响,观察了烧结产物的显微组织并对其压缩强度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引发剂的含量对Al2O3浆料的凝胶固化过程影响不大。随着催化剂含量的增加,Al2O3浆料的起始凝胶固化时间缩短,整个凝胶固化反应过程缩短。随着离心转速的增加和离心时间的延长,试样顶部和底部的生坯密度加大,梯度分离现象变得明显。当离心转速为1000r/min,离心5min后,制备的梯度多孔Al2O3陶瓷顶部的孔隙度为52.1%,中间为38.4%,底部为15.7%,孔隙呈现连续的梯度变化,烧结产物的抗压强度为67.2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凝胶注模 梯度多孔al2o3陶瓷 孔隙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Al_2O_3陶瓷/Al_2O_3超微粉/环氧树脂新型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于景媛 李强 +1 位作者 孙旭东 李晓东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33-536,共4页
以孔隙规则排列的Al2O3多孔陶瓷为骨架,制备了多孔Al2O3陶瓷/Al2O3超微粉/环氧树脂新型复合材料。研究了三维连通陶瓷骨架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高温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复合材料具有更优越的室温和高温力学性能。当陶... 以孔隙规则排列的Al2O3多孔陶瓷为骨架,制备了多孔Al2O3陶瓷/Al2O3超微粉/环氧树脂新型复合材料。研究了三维连通陶瓷骨架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高温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复合材料具有更优越的室温和高温力学性能。当陶瓷骨架含量为16.8%时,其室温的抗弯强度、抗弯模量、抗压强度和抗压模量分别为115.5MPa、3.6GPa、170.2MPa、2.4GPa。在120℃压缩时,其抗压强度、抗压模量分别为47.8MPa、0.9GPa。新型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尺寸稳定性,在180℃尚未发现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多孔al2o3陶瓷 al2o3微粒 环氧树脂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心-凝胶注模工艺制备双梯度多孔Al_2O_3-ZrO_2陶瓷 被引量:1
6
作者 于景媛 孟秀娟 +1 位作者 李强 孙旭东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3354-3358,共5页
以造孔剂PMMA、纳米Al2O3和ZrO2颗粒为主要原料利用离心-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制备气孔和Al2O3/ZrO2相组成均呈现梯度分布的多孔Al2O3-ZrO2陶瓷。研究了Al2O3-ZrO2浆料的凝胶固化过程,分析了离心加速度和离心时间对生坯密度梯度的影响,观察... 以造孔剂PMMA、纳米Al2O3和ZrO2颗粒为主要原料利用离心-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制备气孔和Al2O3/ZrO2相组成均呈现梯度分布的多孔Al2O3-ZrO2陶瓷。研究了Al2O3-ZrO2浆料的凝胶固化过程,分析了离心加速度和离心时间对生坯密度梯度的影响,观察了烧结产物的显微组织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引发剂含量对Al2O3-ZrO2浆料的凝胶固化过程影响不大。随着催化剂含量的增加,Al2O3-ZrO2浆料的起始凝胶固化时间降低,整个凝胶固化反应过程缩短。随着离心加速度的增加和离心时间的延长,生坯顶部和底部的密度差异增加,梯度分离现象变得明显。当离心加速度为178.9g,离心5min后,制备的梯度多孔Al2O3-ZrO2陶瓷顶部的孔隙度为55.2%,中间为37.6%,底部为14.5%,孔隙和Al2O3/ZrO2相呈现连续的梯度变化。烧结产物的抗压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为80.7MPa和1.46MPa·m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凝胶注模 孔隙梯度 相组成梯度 多孔al2o3-Zro2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叔丁醇基凝胶注模成型制备氧化铝多孔陶瓷 被引量:9
7
作者 徐鲲濠 孙阳 +1 位作者 黄勇 孙加林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3-95,99,共4页
以微米级A l2O3粉料为原料,叔丁醇为溶剂,采用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制备了氧化铝多孔陶瓷,并研究了A l2O3浆料的固相体积分数(分别为8%、10%、13%和15%)对1 500℃保温2 h烧后氧化铝多孔陶瓷的气孔率、气孔孔径分布、耐压强度、热导率和显微... 以微米级A l2O3粉料为原料,叔丁醇为溶剂,采用凝胶注模成型工艺制备了氧化铝多孔陶瓷,并研究了A l2O3浆料的固相体积分数(分别为8%、10%、13%和15%)对1 500℃保温2 h烧后氧化铝多孔陶瓷的气孔率、气孔孔径分布、耐压强度、热导率和显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 l2O3浆料的固相体积分数从8%增加到15%时,氧化铝多孔陶瓷烧结体的总气孔率从71.2%逐渐降低至61.2%,气孔平均孔径从1.0μm逐渐减小至0.78μm,耐压强度从16.0 MPa逐渐增大至45.6 MPa,而热导率从1.03 W.(m.K)-1逐渐增大至1.83W.(m.K)-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注模成型 al2o3多孔陶瓷 气孔率 孔径分布 耐压强度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