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9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Ultrafast Self-powered Near-infrared Photodetectors and Imaging Array Based on Tin-lead Mixed Perovskites
1
作者 LIU Jingjing YANG Zhichun +7 位作者 BAO Haotian MENG Xinqin QI Minru YANG Changgang ZHANG Guofeng QIN Chengbing XIAO Liantuan JIA Suotang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7-1047,共11页
Tin-lead(Sn-Pb)mixed perovskites are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in near-infrared(NIR)photodetectors(PDs)owing to their excellent photoelectric performance.However,achieving high-performance Sn-Pb mixed PDs remains chall... Tin-lead(Sn-Pb)mixed perovskites are extensively investigated in near-infrared(NIR)photodetectors(PDs)owing to their excellent photoelectric performance.However,achieving high-performance Sn-Pb mixed PDs remains challenging,primarily because of the rapid crystallization and the susceptibility of Sn^(2+) to oxidation.To ad⁃dress these issues,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multifunctional molecules 2,3-difluorobenzenamine(DBM)to modulat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Sn-Pb mixed perovskites and retard the oxidation of Sn^(2+),thereby significantly enhancing film quality.Compared with the pristine film,Sn-Pb mixed perovskite films modulated by DBM molecules exhibit a high⁃ly homogeneous morphology,reduced roughness and defect density.The self-powered NIR PDs fabricated with the improved films have a spectral response range from 300 nm to 1100 nm,a peak responsivity of 0.51 A·W^(-1),a spe⁃cific detectivity as high as 2.46×10^(11)Jones within the NIR region(780 nm to 1100 nm),a linear dynamic range ex⁃ceeding 152 dB,and ultrafast rise/fall time of 123/464 ns.Thanks to the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PDs,the fabri⁃cated 5×5 PDs array demonstrates superior imaging ability in the NIR region up to 980 nm.This work advances the development of Sn-Pb mixed perovskites for NIR detection and paves the way for their commercia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n-lead mixed perovskites near-infrared photodetectors imaging array oxidation crystallization mod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nthesis of mesoporous cerium-zirconium mixed oxides by hydrothermal templating method 被引量:3
2
作者 王曼娟 古映莹 +2 位作者 秦利平 李金林 徐文泱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8年第6期796-800,共5页
Mesoporous cerium-zirconium mixed oxides were prepar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 using cet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CTAB) as template. The effects of amount of template, pH value of solution and hydrothermal tempera... Mesoporous cerium-zirconium mixed oxides were prepared by hydrothermal method using cet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CTAB) as template. The effects of amount of template, pH value of solution and hydrothermal temperature on mesostructure of samples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final produc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 TEM, FT-IR, and BET.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ll the cerium-zirconium mixed oxides present a meso-structure. At molar ratio of n(CTAB)/n((Ce)+(Zr))= 0.15, pH value of 9, and hydrothermal temperature of 120 ℃, the samples obtained possess a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207.9 m2/g with pore diameter of 3.70 nm and pore volume of 0.19 cm3/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rium-zirconium mixed oxides hydrothermal method cet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MESOPORE templ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AB-P123辅助制备有序介孔KF/Al-Ce-SBA-15固体碱及其催化性能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宁 刘水林 +3 位作者 伍素云 唐新德 吴智 李爱阳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294-1300,共7页
为了缩短有序介孔氧化硅(SBA-15)基固体碱催化剂的工艺流程,制备长程有序介孔固体碱,本文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三嵌段表面活性剂P123为模板剂,以KF为改性剂,两步法合成有序介孔KF/Al-Ce-SBA-15(KF/ACS)固体碱催化剂,采用小角X... 为了缩短有序介孔氧化硅(SBA-15)基固体碱催化剂的工艺流程,制备长程有序介孔固体碱,本文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CTAB)-三嵌段表面活性剂P123为模板剂,以KF为改性剂,两步法合成有序介孔KF/Al-Ce-SBA-15(KF/ACS)固体碱催化剂,采用小角X射线衍射(小角XRD)、N2吸附-脱附曲线、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CO2程序升温脱附(CO2-TPD)等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与性能进行表征,并研究了其在合成丙二醇甲醚(PM)中的催化性能。当n(Al)/n(Ce)=0.12,KF的质量分数为10%时,KF/ACS催化剂不仅能够保持长程有序介孔结构,并且显示出强碱性能。在催化甲醇与环氧丙烷(PO)合成PM的反应中,PM的收率达到92.0%,1-甲氧基-2-丙醇(PPM)选择性达到96.1%以上,并能有效抑制二丙二醇甲醚等副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胺 三嵌段表面活性剂P123 介孔固体碱 SBA-15 al-ce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法制备天然沸石基臭氧催化剂的性能与表征 被引量:1
4
作者 马国鑫 吴昌永 +5 位作者 秦志凯 袁玥 胡映明 于茵 徐敏 马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8-226,共9页
臭氧催化剂生产成本高,目前已成为限制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工程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廉价易得的天然沸石粉作为催化剂载体原材料,以Cu为活性组分,通过混合法制备催化剂并测定其性能,探究天然沸石基臭氧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并对催化... 臭氧催化剂生产成本高,目前已成为限制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工程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廉价易得的天然沸石粉作为催化剂载体原材料,以Cu为活性组分,通过混合法制备催化剂并测定其性能,探究天然沸石基臭氧催化剂的最佳制备条件,并对催化剂进行了形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使用快脱粉作为黏结剂,添加量为10%(质量浓度)并在600℃焙烧制备的天然沸石基臭氧催化剂综合性能最佳,当反应30 min时,其对石化废水COD吸附去除率为37.27%;利用吸附饱和的催化剂对石化废水进行臭氧催化氧化,反应30 min时,COD去除率为43.48%,三维荧光图谱中区域Ⅰ~Ⅴ荧光类物质去除率分别达76.68%、82.52%、86.83%、80.16%及79.38%。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天然沸石基臭氧催化剂形貌结构与沸石本身差异不大,比表面积仅增加1.75%,但孔容与平均孔径较天然沸石分别增大23.40%与21.48%,有利于提高污染物吸附和臭氧催化氧化去除效果;SEMEDS结果表明,催化剂活性组分Cu在沸石载体中负载均匀,不仅提高了其催化活性,也有利于维持催化剂的稳定性。从生产成本上来看,沸石催化剂较氧化铝催化剂低3000元/t,经济效益显著。通过混合法制备的天然沸石基臭氧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能够高效处理石化二级出水,且可以大幅降低催化剂生产成本,在催化剂制备、工业废水深度处理和工程化推广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沸石 臭氧催化氧化 催化剂 混合法 石化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酸结构对季戊四醇酯类油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
5
作者 尚晓岗 张轶胜 +3 位作者 张松伟 王海忠 杨慧敏 胡丽天 《摩擦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87-998,共12页
本文中将季戊四醇及双季戊四醇与C_(7)-C_(12)直链或支链的混合脂肪酸进行酯化反应得到9种季戊四醇混合酯,通过对其黏度、倾点、热分解温度、蒸发损失、氧化安定性和摩擦学性能的测试,系统研究了酯类油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黏度测试表明:... 本文中将季戊四醇及双季戊四醇与C_(7)-C_(12)直链或支链的混合脂肪酸进行酯化反应得到9种季戊四醇混合酯,通过对其黏度、倾点、热分解温度、蒸发损失、氧化安定性和摩擦学性能的测试,系统研究了酯类油结构与性能的关系.黏度测试表明:长链脂肪酸合成的酯类油具有较大的黏度和黏度指数,增加双季戊四醇占比使酯类油的黏度增加.倾点测试表明:支链脂肪酸能显著降低酯类油的倾点,而增加烷基链长度和双季戊四醇占比使酯类油的倾点升高.热重测试表明:增加脂肪酸烷基链长度及增加双季戊四醇占比可以改善酯类油的热稳定性.蒸发损失测试表明:增加脂肪酸烷基链长度可以改善酯类油的蒸发损失性能,而增加双季戊四醇占比使酯类油蒸发损失率变大.氧化安定性测试表明:直链酸烷基链长度使酯类油的起始氧化温度降低,而增加双季戊四醇对酯类油的氧化安定性无明显影响.摩擦学测试表明:减少支链酸的支链化程度能够提高酯类油的润滑性能;75℃条件下,增加直链酸长度能够提高其减摩抗磨效果,不同双季戊四醇占比的酯类油的润滑性能无明显差异;150℃条件下,增加直链酸长度和提高双季戊四醇比例均能够提高酯类油的减摩性能,而增加直链酸长度使其抗磨效果先增加后减小,提高双季戊四醇比例对其抗磨性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戊四醇混合酯 构性关系 高低温性能 氧化安定性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镍钴铁浸出液除杂及磷酸铁制备研究
6
作者 胡美世 陈靖 +5 位作者 罗骏 李光辉 彭志伟 张鑫 陈彦虎 饶明军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2,共6页
以镍钴铁粉经硫酸氧化浸出所得浸出液为研究对象,调整电位后采用中和沉淀法优先去除溶液中的Al^(3+)和Cr^(3+),实现Fe^(2+)与Al^(3+)高效分离,净化液再经氧化后采用磷酸沉铁制备水合磷酸铁产品,富镍钴的净化液再用于制备氢氧化镍钴。结... 以镍钴铁粉经硫酸氧化浸出所得浸出液为研究对象,调整电位后采用中和沉淀法优先去除溶液中的Al^(3+)和Cr^(3+),实现Fe^(2+)与Al^(3+)高效分离,净化液再经氧化后采用磷酸沉铁制备水合磷酸铁产品,富镍钴的净化液再用于制备氢氧化镍钴。结果表明,在溶液pH=4.5、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10min条件下,Al和Cr去除率分别为100%和97.15%,Fe损失率为2.42%;净化液在溶液pH值2.1、沉淀时间10min、沉淀温度25℃条件下沉铁,Fe沉淀率为97.30%,Ni和Co损失率分别为0.36%和0.64%;沉淀产物为无定形且带结晶水的磷酸铁,经700℃煅烧2h后转变为无水FePO_(4),其杂质含量和铁磷比符合HG/T4701—2021中Ⅰ型无水磷酸铁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沉淀法 磷酸铁 氧化浸出 沉铁 除杂 镍钴铁 氢氧化镍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导体膜反应器用于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的研究
7
作者 李勇 高晶 +3 位作者 李慧敏 肖华盛 陈天翔 陈鑫智 《现代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122,共7页
为解决甲烷部分氧化反应制合成气中的过度氧化问题,通过引入混合导体透氧膜反应器与甲烷部分氧化反应的耦合,提高合成气的选择性。以Ni/γ-Al_(2)O_(3)和Ni/SBA-15为催化剂对膜反应器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Ni/SBA-15催化剂的介孔结构... 为解决甲烷部分氧化反应制合成气中的过度氧化问题,通过引入混合导体透氧膜反应器与甲烷部分氧化反应的耦合,提高合成气的选择性。以Ni/γ-Al_(2)O_(3)和Ni/SBA-15为催化剂对膜反应器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Ni/SBA-15催化剂的介孔结构在测试后坍塌,性能下降。而在950℃下,以Ni/γ-Al_(2)O_(3)为催化剂的膜反应器甲烷转化率达92%,CO选择性高达99%。经500 min稳定性测试,膜反应器展现出良好的甲烷转化率和化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导体膜 合成气 催化剂 膜反应器 甲烷部分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锰改性生物质炭调控土壤-溶液体系中砷赋存形态的机制研究
8
作者 黄琴 童非 +6 位作者 王博 杜晓菲 樊广萍 刘丽珠 张明超 邱一格 高岩 《土壤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2-765,共14页
淹水稻田土壤中砷(As)的还原释放增强。利用具有高氧化和吸附能力的锰(Mn)改性生物质炭(MBC),通过炭-土混合和分离处理探究MBC抑制土壤-溶液体系中砷释放的作用机制,揭示其调控土壤砷形态转化的可能路径。结果表明,与对照和未改性生物... 淹水稻田土壤中砷(As)的还原释放增强。利用具有高氧化和吸附能力的锰(Mn)改性生物质炭(MBC),通过炭-土混合和分离处理探究MBC抑制土壤-溶液体系中砷释放的作用机制,揭示其调控土壤砷形态转化的可能路径。结果表明,与对照和未改性生物质炭相比,负载锰氧化物的生物质炭(MBC)显著促进土壤溶液As(Ⅲ)氧化为As(Ⅴ),在培养期间始终维持低浓度As(Ⅲ)(0.02~0.88 mg·L^(-1)),且向土壤溶液释放的Mn离子易与As(Ⅴ)形成沉淀。MBC丰富的孔隙结构和含氧官能团促进吸附更多的无机砷(iAs),同时MBC对铁(Fe)表现出较好的亲和力(吸附的Fe含量达3.12 mg·g^(-1)),显著降低了土壤溶液Fe浓度,并通过MBC上锰氧化物的还原提高土壤溶液pH(0.08~0.22个单位)以促进Fe离子在固相中沉淀,增强固相对iAs的吸附。28 d时MBC吸附的As含量为未改性生物质炭的12倍。MBC高氧化性能抑制铁矿物的还原溶解,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Fe和As含量(P<0.05),促进土壤有效态As向更稳定的铁锰结合态和残渣态As转变。综上,添加MBC能够抑制固相砷释放,促进淹水稻田土壤溶液中的砷向土壤稳态砷转化,显著降低稻田土壤砷活性与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改性生物质炭 锰氧化物 As(Ⅲ) 赋存形态 炭-土混合处理 炭-土分离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Mn/γ-Al_(2)O_(3)催化剂制备及催化降解乙酸乙酯性能
9
作者 孙哲恺 张智宏 杜晓刚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59-1365,共7页
以硝酸铈和硝酸锰为原料、NaOH为沉淀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e_(1)Mn_(3)前驱体粉末,将其与纳米氧化铝胶干粉通过混捏煅烧制备了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Ce_(1)Mn_(3-x)/γ-Al_(2)O_(3)(x为Ce_(1)Mn_(3)前驱体粉末质量,分别为1、3、5、7、9... 以硝酸铈和硝酸锰为原料、NaOH为沉淀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Ce_(1)Mn_(3)前驱体粉末,将其与纳米氧化铝胶干粉通过混捏煅烧制备了复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Ce_(1)Mn_(3-x)/γ-Al_(2)O_(3)(x为Ce_(1)Mn_(3)前驱体粉末质量,分别为1、3、5、7、9 g,原料总质量10 g)。采用XRD、BET和SEM对Ce_(1)Mn_(3-x)/γ-Al_(2)O_(3)进行了表征,通过固定床反应器考察其对气态低含量乙酸乙酯(体积分数0.1%)的催化降解性能,并探究了水蒸气对反应的影响和48 h催化稳定性。结果表明,γ-Al_(2)O_(3)的引入并没有改变Ce_(1)Mn_(3)物相。与Ce_(1)Mn_(3)相比,Ce_(1)Mn_(3-x)/γ-Al_(2)O_(3)的比表面积增大(由38.55 m^(2)/g增至60.03~204.79 m^(2)/g),介孔数量明显增加。Ce_(1)Mn_(3)氧化物结合在γ-Al_(2)O_(3)表面,暴露出的Ce_(1)Mn_(3)氧化物颗粒更加细小且分散。制备的Ce_(1)Mn_(3)-7/γ-Al_(2)O_(3)催化活性最高,在空速(GHSV)15000 mL/(g·h)条件下,乙酸乙酯降解率达到90%时的温度(T_(90))为164.5℃。载体γ-Al_(2)O_(3)和水蒸气的引入均有利于乙酸乙酯在低温下(<120℃)的降解,促进中间体乙酸和乙醇生成,导致最终T_(90)降低。在180℃、48 h、不含水蒸气的反应条件下,Ce_(1)Mn_(3)-7/γ-Al_(2)O_(3)催化剂能始终保持99%以上的乙酸乙酯降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沉淀法 混捏技术 γ-Al_(2)O_(3) 催化氧化 乙酸乙酯 环境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和N_(2)混合气氛中GCr15轴承钢的氧化行为
10
作者 杜严伟 张学湛 +2 位作者 王波 张守意 左小伟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109,共9页
为了探索GCr15轴承钢在25%CO_(2)+75%N_(2)(体积分数)混合气氛下的氧化生长机制,采用模拟气氛和非连续称重的方法,研究了GCr15轴承钢的氧化动力学。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观察分析了腐蚀产物的形貌和相组成,并通过热力... 为了探索GCr15轴承钢在25%CO_(2)+75%N_(2)(体积分数)混合气氛下的氧化生长机制,采用模拟气氛和非连续称重的方法,研究了GCr15轴承钢的氧化动力学。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观察分析了腐蚀产物的形貌和相组成,并通过热力学计算混合气氛及实验温度下主要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G。结果表明:氧化增重随保温时间延长和加热温度升高而增加,符合抛物线规律;1150、1175、1200℃下的氧化速率常数KT分别为1.24、1.53、2.17 mg^(2)·mm^(−4)·min^(−1),混合气氛下GCr15轴承钢的氧化激活能为194.97 kJ/mol。氧化层厚度和致密度随保温时间的延长和加热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轴承钢氧化层外层中O和Fe在致密层更为富集,氧化产物主要由FeO和Fe3O4组成;氧化层内层Si、Cr、C 3种元素更为富集,氧化产物主要由FeO组成。氧化铁皮外层的铁氧化物颗粒呈金字塔状,颗粒之间具有一些细小的孔隙可供气体流通。反应物的扩散速率影响氧化行为,后期氧化速率降低的原因是:(1)氧化皮隔绝外部反应气氛与基体;(2)氧化皮中疏松层多孔结构减少基体中Fe向氧化层扩散;(3)氧化产物中硅酸盐熔融堵塞孔隙减少氧化层中反应气氛流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N_(2)混合气氛 GCR15轴承钢 氧化 加热温度 保温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铜钴混合矿的直接浸出及选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生普 赵旭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1,共7页
研究了采用氧化浸出法和还原浸出法直接浸出刚果(金)某铜钴混合矿中的Cu、Co,对比分析了2种方法Cu、Co浸出行为,并进一步探讨了浮选—氧化浸出选冶联合法对铜、钴浸出率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氧化浸出和还原浸出的Cu浸出率分别为80%和70... 研究了采用氧化浸出法和还原浸出法直接浸出刚果(金)某铜钴混合矿中的Cu、Co,对比分析了2种方法Cu、Co浸出行为,并进一步探讨了浮选—氧化浸出选冶联合法对铜、钴浸出率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氧化浸出和还原浸出的Cu浸出率分别为80%和70%左右,Co浸出率分别为63%和57%左右,氧化浸出效果优于还原浸出;通过采用浮选—氧化浸出选冶联合法,闭路浮选精矿Cu和Co的品位分别为16.84%及6.53%,Cu和Co综合回收率分别为91.71%和61.87%,金属回收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果(金) 铜钴混合矿 氧化浸出法 还原浸出法 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掺杂锰氧化物/CA复合纤维膜制备及对2-壬烯醛的去除性能研究
12
作者 王甜 张嘉雯 +1 位作者 张汉泽 黄锋林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19,共5页
2-壬烯醛是“老人味”的主要产生原因之一,可采用铜掺杂锰氧化物/醋酸纤维素(AT-CuMn/CA)复合纤维膜去除2-壬烯醛。首先通过氧化还原法制备铜锰混合过渡金属氧化物,再对其进行酸处理制备非晶态催化剂(AT-CuMn);以AT-CuMn/CA为溶质,丙酮... 2-壬烯醛是“老人味”的主要产生原因之一,可采用铜掺杂锰氧化物/醋酸纤维素(AT-CuMn/CA)复合纤维膜去除2-壬烯醛。首先通过氧化还原法制备铜锰混合过渡金属氧化物,再对其进行酸处理制备非晶态催化剂(AT-CuMn);以AT-CuMn/CA为溶质,丙酮和二甲基乙酰胺为溶剂,通过静电纺丝制得不同AT-CuMn掺杂量的AT-CuMn/CA复合纤维膜。利用SEM、XRD、EDS和GS-MS对催化剂粉末和复合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和氧化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掺杂AT-CuMn(铜锰摩尔比为1∶4)的质量分数为10%的AT-CuMn/CA复合纤维膜对2-壬烯醛的去除效果最好,达到80.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壬烯醛 铜锰混合氧化物 酸处理 纳米纤维 静电纺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物与铁基催化剂共混调控费托合成反应性能研究
13
作者 陈艳 何环环 +2 位作者 李玉峰 刘冰 刘小浩 《燃料化学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12-1222,共11页
在费托合成反应中,铁基催化剂容易因积炭而失活和影响产物选择性。本研究设计了一种简单的物理共混策略,将铁基费托催化剂与SiO_(2)、MgO、ZnO、ZrO_(2)、MnO_(2)、Al_(2)O_(3)及氧化石墨烯(GO)等氧化物进行物理共混,发现氧化物的混合... 在费托合成反应中,铁基催化剂容易因积炭而失活和影响产物选择性。本研究设计了一种简单的物理共混策略,将铁基费托催化剂与SiO_(2)、MgO、ZnO、ZrO_(2)、MnO_(2)、Al_(2)O_(3)及氧化石墨烯(GO)等氧化物进行物理共混,发现氧化物的混合能够不同程度地抑制铁基费托合成反应过程中积炭形成,进而提高催化稳定性。尤其是与SiO_(2)或MgO粉末混合后,CO转化率分别达到96.6%和97.6%,且在20 h内保持稳定。相比之下,与石英砂颗粒混合的催化剂在20 h内发生快速失活,CO转化率由93.0%降低至14.6%,并伴随着CH_(4)选择性的快速上升。结合XRD、穆斯堡尔谱、TGA、XPS及CO-TPD等表征手段对氧化物影响反应稳定性的调控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SiO_(2)粉末混合相比与石英砂颗粒混合的催化剂,活性相χ-Fe_(5)C_(2)含量由97%降低至52.1%,并且抑制了积炭的产生。这是因为粉末混合的SiO_(2)与铁基催化剂有较强的相互作用,能够适当抑制CO吸附与解离,降低铁物种碳化速率,有效避免了CO解离的碳物种在催化剂表面的快速积聚,从而提升催化剂的稳定性。此外,表征结果表明,MgO助剂也具有相似的作用机制。本研究阐述了铁基催化剂与共混氧化物之间相互作用对其在费托合成反应中积炭行为的作用机制,为设计高活性、高稳定性催化剂提供了创新策略与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费托合成 铁基催化剂 氧化物添加剂 物理共混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铅锌冶炼技术现状与火法熔池炼锌技术潜力分析
14
作者 闵小波 王鑫 +9 位作者 任浩宇 王萌 陈功夫 田秉东 王云燕 米贵良 王唯任 彭聪 柯勇 李云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7,共12页
随着高品质硫化锌精矿逐渐减少,未来锌冶炼原料将从高品位硫化矿转向低质高杂铅锌混合矿、氧化矿、氧硫混合矿及含锌二次资源等。针对原料变动带来的挑战,总结了当下铅锌资源现状,主流的锌冶炼方法,分析了其技术特点及适用性,重点论述... 随着高品质硫化锌精矿逐渐减少,未来锌冶炼原料将从高品位硫化矿转向低质高杂铅锌混合矿、氧化矿、氧硫混合矿及含锌二次资源等。针对原料变动带来的挑战,总结了当下铅锌资源现状,主流的锌冶炼方法,分析了其技术特点及适用性,重点论述了未来原料变动、环保政策、无废低碳等新挑战下,现有复杂锌资源回收方法原理及其局限性。结合未来绿色低碳冶金发展趋势,探讨了目前火法短流程直接炼锌技术在处理复杂含锌物料上的机遇与挑战。依托现代熔池熔炼强化冶金技术优势,分析了火法熔池直接炼锌技术可行性,展望了未来复杂含锌物料熔池炼锌技术发展前景与待突破的技术瓶颈,为未来锌冶炼行业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复杂资源 氧硫混合矿 锌冶炼 熔池炼锌 绿色低碳冶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riation of bi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parameters and nitrogen removal optimization of modified Carrousel oxidation ditch process 被引量:6
15
作者 张智 李柏林 +2 位作者 相欣奕 张驰 柴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3期842-849,共8页
To enhance the nitrogen removal,a systemic monitoring of the bi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parameters of Carrousel oxidation ditch in Chongqing Jingkou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To enhance the nitrogen removal,a systemic monitoring of the biological and hydrological parameters of Carrousel oxidation ditch in Chongqing Jingkou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was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feasibility of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ND).The vari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arameters such as flow velocity,concentration of dissolved oxygen(DO) and 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s(MLSS) in oxidation ditch were monitored and analyzed,which were major control factors for SND.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dimensional distribution of flow velocity,DO and MLSS were affected significantly by the operation condition of the aeration wheels.With all the four aeration wheels being in operation,DO and flow velocity were higher and the mixing of MLSS was sufficient.With three aeration wheels being in operation,the flow velocity in most of the bottom areas was enough to mee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no deposition,and the anaerobic region and aerobic region could exist simultaneously in one oxidation ditch,which was helpful to the process of SND.According to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low velocity,DO and soluble components under optimized condition,different functional zones of biochemical reaction in the Carrousel oxidation ditch system were defined,which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optimization control and SND of Carrousel oxidation dit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rousel oxidation ditch flow velocity dissolved oxygen (DO) mixed liquor suspended solid (MLSS) 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SN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_(2)O_(3)/Al_(2)O_(3)修饰的混合金属氧化物降解维C生化废水 被引量:1
16
作者 韩永辉 王艳魁 +3 位作者 刘姿伶 岳琳 何淑妍 邱珊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7-1351,共5页
针对维C废水在二级生化处理后很难达到排放标准的问题,以铁铝混合粉末作为载体(Fe_(2)O_(3)/Al_(2)O_(3),FA)与其他金属氧化物粉末混合掺杂,通过滚动造粒法制备混合金属氧化物(MMO)臭氧催化剂,用于降解维C生化废水。结果表明,CuO、Ni_(2... 针对维C废水在二级生化处理后很难达到排放标准的问题,以铁铝混合粉末作为载体(Fe_(2)O_(3)/Al_(2)O_(3),FA)与其他金属氧化物粉末混合掺杂,通过滚动造粒法制备混合金属氧化物(MMO)臭氧催化剂,用于降解维C生化废水。结果表明,CuO、Ni_(2)O_(3)协同催化,所制备的MMO臭氧催化剂Cu-Ni/FA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和力学性能。通过SEM、TEM、BET、XRD、XPS对样品的理化性能进行表征,发现催化体系中NiFe_(2)O_(3)和Cu_(4)O_(3)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废水COD浓度为248.31 mg/L,pH为7,催化剂投加量35 g/L以及臭氧浓度10 mg/L条件下,60 min时COD去除效率达到70%。超声120 min后催化剂脱落率为2.724%,对每次超声后的催化剂进行催化臭氧氧化实验,COD去除率为65%~69%,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抗脱落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氧化物 混合掺杂 臭氧催化氧化 维C生化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Cl^(-)/Br^(-)体系2,4,6-三氯苯酚的臭氧氧化处理效能及毒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冉云 姚鹏城 +1 位作者 李菲菲 陈吕军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6-217,共12页
2,4,6-三氯苯酚(2,4,6-trichlorophenol,2,4,6-TCP)作为典型的工业生产原料,常与无机卤素离子共存于工业废水中,然而目前少有实验报道后者对2,4,6-TCP氧化降解的影响机制。本文探究了在不同卤素离子条件下,2,4,6-TCP的臭氧氧化降解反应... 2,4,6-三氯苯酚(2,4,6-trichlorophenol,2,4,6-TCP)作为典型的工业生产原料,常与无机卤素离子共存于工业废水中,然而目前少有实验报道后者对2,4,6-TCP氧化降解的影响机制。本文探究了在不同卤素离子条件下,2,4,6-TCP的臭氧氧化降解反应动力学及氧化效能变化,并通过模型预测和发光菌毒性实验评估了臭氧氧化处理过程中2,4,6-TCP降解中间体之间的毒性效应和溶液的毒性变化。结果表明,投加低浓度Cl^(-)(20 mmol·L^(-1))可使2,4,6-TCP的降解速率从0.234 mol·min^(-1)提升为0.237 mol·min^(-1),然而高浓度的Cl^(-)和Br^(-)会显著抑制2,4,6-TCP的降解。当体系中Cl^(-)和Br^(-)浓度分别从0 mmol·L^(-1)上升至300 mmol·L^(-1)和100 mmol·L^(-1)时,臭氧氧化2 h后2,4,6-TCP溶液的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去除率下降了17%和18%,可吸附有机卤代物(adsorbable organic halides,AOX)去除率下降了15%和55%。研究表明2,4,6-TCP污染物主要在O_(3)、·OH和O_(2)^(-)·的共同作用下被降解,生成的2,6-二氯-1,4-苯二醇、2,6-二氯-1,4-苯醌和2,4,6-三溴苯酚的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都比母体更高,且三元混合毒性实验表明降解中间体2,6-二氯-1,4-苯醌、2,6-二氯苯酚和2-氯苯酚之间存在协同毒性作用。整体上看,臭氧氧化处理过程中的AOX浓度与2,4,6-TCP溶液的毒性单位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说明AOX物质对废水急性毒性的贡献较大,其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应引起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 6-三氯苯酚 臭氧氧化 AOX COD 混合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普钠浸种对复合盐碱胁迫下红芸豆种子萌发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成龙 王子然 +3 位作者 杨婧怡 宋亚萍 马金虎 杨小环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98-1407,共10页
为探究硝普钠(SNP,NO供体)浸种对复合盐碱胁迫下红芸豆种子萌发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以芸选2号红芸豆种子为材料,采用响应面(RSA)和主成分分析法(PCA)优选硝普钠浸种提高复合盐碱胁迫下红芸豆种子萌发的条件;以最佳硝普钠浸种条件对种... 为探究硝普钠(SNP,NO供体)浸种对复合盐碱胁迫下红芸豆种子萌发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以芸选2号红芸豆种子为材料,采用响应面(RSA)和主成分分析法(PCA)优选硝普钠浸种提高复合盐碱胁迫下红芸豆种子萌发的条件;以最佳硝普钠浸种条件对种子进行浸种处理,研究复合盐碱胁迫下,外源NO对种胚保护酶系统以及种胚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50 mmol·L^(-1)复合盐碱溶液胁迫下,以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根长和种胚干重为目标,经RSA和PCA得到SNP浸种促进盐碱胁迫种子萌发生长的最佳浓度为0.3 mmol·L^(-1),浸种时间为12 h。50 mmol·L^(-1)盐碱胁迫下,用0.3 mmol·L^(-1) SNP对种子浸种处理后,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较去离子水浸种处理提高38.17和10.83个百分点,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分别较去离子水浸种处理提高19.56%和23.74%。与去离子水浸种处理相比,0.3 mmol·L^(-1) SNP浸种处理种胚萌发72 h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提高9.26%、59.79%和36.14%;过氧化氢(H_(2)O_(2))、超氧阴离子(O_(2)^(-))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降低45.45%、37.71%和25.51%。盐碱胁迫下,0.3 mmol·L^(-1) SNP浸种处理相较于去离子水浸种处理,种胚脱落酸(ABA)含量降低,赤霉素(GA_(3))含量和GA_(3)/ABA值提高。其中种子萌发48和96 h时,SNP浸种处理种胚ABA含量分别较去离子水浸种处理降低12.89%和29.99%,GA_(3)含量分别较去离子水浸种处理升高12.52%和85.79%,GA_(3)/ABA值分别较去离子水浸种处理高3.45和2.06。综上,外源NO可通过提高盐碱胁迫下红芸豆种胚抗氧化酶活性,降低ABA含量来提高GA_(3)含量,进而减轻盐碱氧化胁迫伤害,促进种子萌发。本研究结果为红芸豆抗盐碱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芸豆 一氧化氮 复合盐碱胁迫 种子萌发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多金属银铜精矿湿法高效分离新工艺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俞良 王宏伟 +3 位作者 刘瑛鑫 何乃勇 牛振华 鲁兴武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9-137,共9页
采用硝硫酸浸铜-氧化焙烧脱硫-硝酸浸银、铅-水合肼还原银的实验流程,精矿中铜的回收采用硝硫混酸催化氧化浸出、浸液再经置换得到海绵铜;浸铜渣经氧化焙烧脱硫、碳酸钠转化后,用硝酸浸出其中的银、铅,再用氯化沉银分离银、铅,最终通过... 采用硝硫酸浸铜-氧化焙烧脱硫-硝酸浸银、铅-水合肼还原银的实验流程,精矿中铜的回收采用硝硫混酸催化氧化浸出、浸液再经置换得到海绵铜;浸铜渣经氧化焙烧脱硫、碳酸钠转化后,用硝酸浸出其中的银、铅,再用氯化沉银分离银、铅,最终通过水合肼还原得到银粉,硫酸沉铅得到粗硫酸铅作为火法炼铅原料。精矿中的铁和少量的砷采用铁矾法净化脱除。结果表明:采用此工艺流程处理复杂多金属银铜精矿,银直收率达到90%以上,铜直收率达到93%以上,铅直收率达到9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硫混酸浸铜 催化氧化浸出 氧化焙烧 铁矾法除铁 置换沉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剂燃气来流下TAGN富燃料掺混燃烧特性
20
作者 王立民 张宇 +4 位作者 张微萌 刘殊远 丁妍雨 夏智勋 胡松启 《固体火箭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2-309,共8页
在新型氧/燃分离式组合固体发动机中,氧化剂燃气来流工况对富燃料掺混燃烧特性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氧化剂来流下富燃料掺混燃烧特性,基于课题组前期建立的氧化剂/富燃料掺混燃烧反应详细机理,构建了新型氧/燃分离式组合固体发动机二维... 在新型氧/燃分离式组合固体发动机中,氧化剂燃气来流工况对富燃料掺混燃烧特性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氧化剂来流下富燃料掺混燃烧特性,基于课题组前期建立的氧化剂/富燃料掺混燃烧反应详细机理,构建了新型氧/燃分离式组合固体发动机二维稳态燃烧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获得了不同来流温度和马赫数下,高氯酸铵(AP)氧化剂燃气对硝酸三氨基胍(TAGN)富燃料掺混燃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AP燃气来流的初温升高,沿流动方向的混合效果变强,而沿径向方向的混合效果变差,TAGN富燃料前端传热系数有所提升,燃面平均退移速率出现小幅下降;增大AP燃气来流马赫数,显著强化了AP和TAGN的掺混和传热过程,提高了TAGN燃气和AP燃气之间的反应速率,燃面平均退移速率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燃分离式组合固体发动机 详细反应机理 掺混燃烧 混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