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l/Fe液-固界面扩散反应层生长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蒋淑英 李世春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2-66,共5页
采用镶嵌式技术制备了Al/Fe扩散偶,在铝熔点以上铁熔点以下进行扩散热处理,对Al/Fe液-固界面扩散反应层的生长动力学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生长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Fe2Al5是热处理保温过程中唯一生成的新生相。在Fe2Al5连续单相层形成之... 采用镶嵌式技术制备了Al/Fe扩散偶,在铝熔点以上铁熔点以下进行扩散热处理,对Al/Fe液-固界面扩散反应层的生长动力学进行了分析,并建立了生长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Fe2Al5是热处理保温过程中唯一生成的新生相。在Fe2Al5连续单相层形成之前,其生长受Al原子和Fe原子的化学反应控制;一旦连续的Fe2Al5单相层形成,其生长则主要依赖于Al原子沿其晶界的扩散控制,且伴随着其晶粒尺寸的长大。在800℃以下热处理,可忽略晶粒长大对原子扩散的影响,其生长动力学方程为:y=2020.96exp(-78490/RT)t0.25。但当热处理温度超过铁熔点的0.7倍后,则不能忽略晶粒长大的影响,应适当减小生长动力学方程中的生长指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fe液-固界面 扩散反应层 生长机理 动力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固-液界面传热的异质结冰过程模拟
2
作者 王军 张悦 +1 位作者 朱星光 夏国栋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0-139,共10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基于固-液界面传热的铂表面异质结冰过程。结果表明,对于疏水表面而言,界面传热是影响结冰过程的主要因素。一方面,疏水表面的界面热阻较大,通过疏水表面将水冷却至低温所需的时间较长,因而增加了冰成核时...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基于固-液界面传热的铂表面异质结冰过程。结果表明,对于疏水表面而言,界面传热是影响结冰过程的主要因素。一方面,疏水表面的界面热阻较大,通过疏水表面将水冷却至低温所需的时间较长,因而增加了冰成核时间;另一方面,由于水分子在降温过程中可以逐渐排列成类冰结构,因此从形成冰核到液膜全部冻结的时间变短。对于亲水表面而言,固-液界面传热过程的影响较弱,固-液界面处较强的吸附作用可以诱导水分子排成类冰结构,是亲水表面促进结冰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传热 异质结冰 -结合强度 分子动力学模拟 成核率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传输复合铝板固-液-固铸轧界面可控熔合与工艺调控
3
作者 燕猛 关文涛 +2 位作者 许九八 焦子帅 黄华贵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79-1992,共14页
本文以4343/3003/4343热传输复合铝板“固-液-固”双辊铸轧复合工艺为研究对象,基于Fluent软件建立了二维热-流耦合模型,通过单变量分析研究了铸轧工艺参数对界面熔合层厚度的影响规律,并构建了界面熔合层厚度调控模型。在工艺模拟指导... 本文以4343/3003/4343热传输复合铝板“固-液-固”双辊铸轧复合工艺为研究对象,基于Fluent软件建立了二维热-流耦合模型,通过单变量分析研究了铸轧工艺参数对界面熔合层厚度的影响规律,并构建了界面熔合层厚度调控模型。在工艺模拟指导下,分析了熔合层厚度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在界面熔合层调控模型指导下制备了具有不同熔合层厚度的热传输复合铝板。结果表明:浇铸温度、预热温度、铸轧区高度、覆层厚度对界面熔合层厚度为线性关系,而铸轧速度与出口厚度对界面熔合层厚度的影响存在耦合特性。熔合层厚度调控模型误差为5.56%,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特定厚度熔合层的引入可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拉伸性能和抗下垂性能。本研究构建的界面熔合层调控模型为优化热传输复合铝板铸轧制备工艺、提升产品力学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传输复合铝板 --铸轧 界面熔合层 可控熔合 抗下垂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常压X射线光电子能谱研究固-气和固-液界面
4
作者 刘崇静 夏雨健 +7 位作者 张鹏军 魏世强 曹登丰 圣蓓蓓 褚勇衡 陈双明 宋礼 刘啸嵩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共18页
材料表面是能量储存和转化反应发生的直接场所,因此,真实反应条件下材料的表面化学和结构在理解反应机理方面起着关键作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是一种表面敏感技术,已经成为研究材料表面复杂成分和电子结构的主要工具之一。传统的X射线光... 材料表面是能量储存和转化反应发生的直接场所,因此,真实反应条件下材料的表面化学和结构在理解反应机理方面起着关键作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是一种表面敏感技术,已经成为研究材料表面复杂成分和电子结构的主要工具之一。传统的X射线光电子能谱受限于真空条件,这限制了对原位条件下固-气和固-液界面的研究。但随着真空差分技术和静电透镜系统的引入,X射线光电子能谱不再局限于超高真空条件。结合同步辐射光源的优势,近常压X射线光电子能谱(NAP-XPS)展现出更先进的特点。在近年来,NAP-XPS迅速成为研究各种固-气和固-液界面的重要工具。通过NAP-XPS和一些先进的光谱学和显微镜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获得原子尺度的界面信息,这使得他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界面的性质。本文对近年来代表性的NAP-XPS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回顾,以阐明其在固-气和固-液界面研究领域中引发的新认识。最后,文章还讨论了关于NAP-XPS技术的挑战和前景,希望可以激发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常压 X射线光电子能谱 同步辐射 能源材料 -界面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Al复合带固-液铸轧热-流耦合数值模拟及界面复合机理 被引量:21
5
作者 黄华贵 季策 +1 位作者 董伊康 杜凤山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23-629,共7页
双金属层状复合带固-液铸轧成形是集快速凝固与轧制复合为一体的短流程新工艺,为揭示固相覆层金属带材与基体熔体在双辊铸轧区内的复合机理,以d160 mm×150 mm双辊实验铸轧机为对象,利用Fluent商用软件建立Cu/Al固-液铸轧复合过程... 双金属层状复合带固-液铸轧成形是集快速凝固与轧制复合为一体的短流程新工艺,为揭示固相覆层金属带材与基体熔体在双辊铸轧区内的复合机理,以d160 mm×150 mm双辊实验铸轧机为对象,利用Fluent商用软件建立Cu/Al固-液铸轧复合过程二维热-流耦合计算模型,研究铸轧速度、浇注温度、铜带厚度和预热温度对熔池流场、KISS点位置与复合界面温度分布的影响规律。Cu/Al固-液铸轧复合实验结果表明,铸轧区内固-液接触区、固-半固态粘连区、固-固轧制复合区界面结合效果呈现递进式强化规律,显示出温度和轧制压力对界面复合的重要作用,对成形工艺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轧复合 Cu/al复合带 双辊铸轧 -流耦合 复合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Al二元体系液-固界面自由能的热力学理论计算 被引量:4
6
作者 周生刚 竺培显 +2 位作者 黄文芳 杨秀琴 许健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177-2180,共4页
以复杂的Warren二元及赝二元常规系统下的液-固界面自由能理论为基础,借助Pb-Al二元体系为例对其进行简化,获得了二元非混溶体系液-固界面自由能物理模型,然后对其热力学公式进行推导,得出只含两个参变量的理论公式,并对几种温度下液-... 以复杂的Warren二元及赝二元常规系统下的液-固界面自由能理论为基础,借助Pb-Al二元体系为例对其进行简化,获得了二元非混溶体系液-固界面自由能物理模型,然后对其热力学公式进行推导,得出只含两个参变量的理论公式,并对几种温度下液-固界面自由能(γSL)计算值及用多相平衡(MPE)法得到的实验值作了对比.结果表明,改进的物理模型及理论公式易于理解、计算简便,γSL的计算值取决于温度及Al原子分数的两个参变量,与实验值较好地吻合,证明了该模型具有结构简单、精度较高的优点,并可作为其它非混溶体系γSL的计算模型,为其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混溶 Pb-al二元体系 Warren理论 多项平衡法 -界面自由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Al固-液复合界面演化CLSM原位观察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黄华贵 叶丽芬 +1 位作者 刘文文 杜凤山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127-130,共4页
为研究Cu/Al固-液复合界面的微观形貌及其动态演化规律,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高温显微镜(CLSM)对Cu/Al扩散偶在快速加热至Al液相温度610℃及其保温过程中的固-液复合界面进行了原位观察。并结合复合界面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分析结果,探... 为研究Cu/Al固-液复合界面的微观形貌及其动态演化规律,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高温显微镜(CLSM)对Cu/Al扩散偶在快速加热至Al液相温度610℃及其保温过程中的固-液复合界面进行了原位观察。并结合复合界面扫描电镜和X射线能谱仪分析结果,探讨了CLSM下界面图像视觉变化与连接界面反应扩散迁移的对应关系,以及CLSM原位观察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高温反应扩散和局部熔合是Cu/Al固-液复合界面结合的主要机制,复合层主要为Al_2Cu。且在无压力作用下,界面夹杂物和氧化层物会严重削弱界面的结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复合材料 -复合 反应扩散 共聚焦激光扫描高温显微镜 原位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Al-B合金凝固过程中初生TiB_2的固-液界面形态演变特征 被引量:2
8
作者 高文理 张虎 +2 位作者 张二林 金云学 曾松岩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22,共4页
用原位自生法制备了 Ti Al- B合金 ,并用 XRD、SEM对材料的相组成、微观组织和初生 Ti B2 晶体的界面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合金主要由 Ti Al和 Ti B2 两相组成 ;初生 Ti B2 呈六面棱柱状 ,在其 (0 0 0 1)面存在清晰的生长... 用原位自生法制备了 Ti Al- B合金 ,并用 XRD、SEM对材料的相组成、微观组织和初生 Ti B2 晶体的界面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合金主要由 Ti Al和 Ti B2 两相组成 ;初生 Ti B2 呈六面棱柱状 ,在其 (0 0 0 1)面存在清晰的生长台阶、凸台状或柱棒状分枝 ,它们的各晶面取向与母体的取向一致。分析表明 ,在 Ti Al- B合金凝固过程中初生 Ti B2 晶体的固 -液界面是不稳定的 ,使固 -液界面由一完整光滑的界面逐渐演变为由多个相互独立的次级界面构成的复杂界面 ,次级界面亦为小面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 TIB2 钛基复合材料 晶体生长 Tial-B合金 -界面 原位自生 形态演变 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向凝固Fe-C共晶的固-液界面稳定性 被引量:1
9
作者 蒋建清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9-25,共7页
研究了Fe-C共晶合金单向凝固时固-液界面的形貌,发现固-液界面的失稳是一渐变过程,而不是突变性的。用计算机和M-S理论对固-液界面的稳定性进行了数值分析和讨论,给出了绝对稳定性判据与石墨的分枝间距,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共晶生长 稳定性 -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固体积比对消失模铸造Al/Cu双金属界面组织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管峰 蒋文明 +3 位作者 樊自田 李广宇 蒋海啸 朱俊文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16-325,共10页
研究液固体积比对消失模铸造Al/Cu双金属界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对Al/Cu双金属界面的形成机理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液固体积比为3:1时Al/Cu双金属材料无法形成有效的冶金结合,当液固体积比超过5:1时,Al/Cu双金属材料连接区域部分位置开... 研究液固体积比对消失模铸造Al/Cu双金属界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对Al/Cu双金属界面的形成机理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液固体积比为3:1时Al/Cu双金属材料无法形成有效的冶金结合,当液固体积比超过5:1时,Al/Cu双金属材料连接区域部分位置开始发生冶金结合;在发生冶金反应的情况下,Al/Cu双金属界面面均由Al4Cu9层,AlCu层,Al2Cu层和共晶反应层4层组成;随液固体积比增大,由于凝固时间延长和铜基体的溶解增加的共同作用,共晶反应层组织出现先粗大后细化的变化。Al/Cu界面层的硬度在140~190HV之间,未呈明显的规律性,随着液固体积比的增大,Al/Cu双金属材料的剪切强度先增加后减小,并在在7:1时达到最大值(81 MPa),且均从金属间化合物(IMCs)层发生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模铸造 复合 al/Cu双金属材料 界面反应层 剪切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含量和硅对铁-锌铝镁合金固-液扩散偶中Fe-Al反应层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坤 刘亚 +2 位作者 涂浩 苏旭平 王建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1-65,共5页
在热浸镀锌中,铁基表面Fe-Al化合物层的形成会影响镀层的生长和质量。将Fe/(Zn-11%Al-3%Mg)和Fe/(Zn-11%Al-x%Mg-0.2%Si)扩散偶在600℃下进行25min的固-液扩散实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研究了镁含量和硅对铁-锌铝镁合... 在热浸镀锌中,铁基表面Fe-Al化合物层的形成会影响镀层的生长和质量。将Fe/(Zn-11%Al-3%Mg)和Fe/(Zn-11%Al-x%Mg-0.2%Si)扩散偶在600℃下进行25min的固-液扩散实验,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谱仪(EDS)研究了镁含量和硅对铁-锌铝镁合金固-液界面Fe-Al合金层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Fe/(Zn-11%Al-3%Mg)固-液扩散偶反应层由FeAl3和Fe2Al5相层组成;随着Mg含量的增加,Fe/(Zn-11%Al-x%Mg-0.2%Si)扩散偶中反应层的厚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趋势,当镁含量为3%时反应层厚度最薄;Fe/(Zn-11%Al-3%Mg)扩散偶中Fe-Al反应层的平均厚度比Fe/(Zn-11%Al-3%Mg-0.2%Si)扩散偶中反应层的厚度大60μm,证明Si元素起到抑制Fe-Al反应层形成的作用。研究结果为解释Super Dyma合金镀层中不形成明显的Fe-Al抑制层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浸镀锌 -扩散偶 界面反应 fe-al反应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液金属界面上金属间化合物的非平衡生长 被引量:27
12
作者 劳邦盛 高苏 张启运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53-456,共4页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 of intermetallics during the reaction of solid (Cu,Ag,Au,Fe,Co,Ni,etc) with liquid (Sn,Sb,Bi,Zn) within a very short time of 1~ 2 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has been studied by metallograph...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 of intermetallics during the reaction of solid (Cu,Ag,Au,Fe,Co,Ni,etc) with liquid (Sn,Sb,Bi,Zn) within a very short time of 1~ 2 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has been studied by metallographic method for explaining the process in the fillet during soldering.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incongruent compourds often grow up as bamboo shoot form. But congruent compounds grow up basically just by spreading out as a layer along the solid border. Base on these facts,the influence of intermetallics in the fillet during soldering has been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间化合物 -反应 界面反应 钎焊 非平衡生长 生长特征 -金属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晶硅定向凝固过程中固-液界面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谭毅 孙世海 +2 位作者 董伟 邢其智 冀明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3-38,共6页
通过真空感应熔炼炉以不同拉锭速率制备了多晶硅铸锭,通过对铸锭的金相组织及少子寿命随凝固高度的变化及径向分布的分析,研究了多晶硅定向凝固过程中的固-液界面特性。结果表明:少子寿命随生长高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其径向分布与固-... 通过真空感应熔炼炉以不同拉锭速率制备了多晶硅铸锭,通过对铸锭的金相组织及少子寿命随凝固高度的变化及径向分布的分析,研究了多晶硅定向凝固过程中的固-液界面特性。结果表明:少子寿命随生长高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其径向分布与固-液界面相对应。由少子寿命分布图可以看出,固-液界面的曲率随拉锭速率的减小而减小,固-液界面形貌为胞状界面。计算分析表明,胞状的固-液界面造成Fe杂质的有效分凝系数增加了3个量级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 -界面 拉锭速率 曲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g/Al液固双金属复合材料的界面及相组成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成志 李增贝 +3 位作者 张贺新 杜德顺 符策鹄 余娇娇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446-1450,共5页
针对单一镁合金耐蚀性差的问题,利用液固复合法制备了Mg/Al双金属复合材料,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以及X射线衍射(XRD)对材料界面组织和相组成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以AZ91D为浇注金属,... 针对单一镁合金耐蚀性差的问题,利用液固复合法制备了Mg/Al双金属复合材料,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以及X射线衍射(XRD)对材料界面组织和相组成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以AZ91D为浇注金属,浇注温度为660~680%时,炉冷、双金属AZ91D和Z1105可获得良好的冶金结合界面;合金界面共分为5个明显区域,镁合金基体侧为Mg基固溶体和Mg17Al12,铝合金基体侧为铝基固溶体和Al3Mg2,界面中间区域则为Al3Mg2和弥散析出的中间相Mg2S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al双金属 复合材料 复合法 界面结合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水中无机固体粒子与4种重金属液-固界面的交换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改枝 郭博书 +1 位作者 焦小宝 杨宏伟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24-630,共7页
于 1 996年 5— 1 2月在实验室用离子交换法对黄河干流内蒙古清水河县喇嘛湾断面黄河水中无机固体粒子与Cu2 +、Pb2 +、Zn2 +、Cd2 +的液 -固界面作用进行了研究 ,得出离子交换率E %与pH的关系 ,找出了 4种重金属离子的pH突跃范围和最... 于 1 996年 5— 1 2月在实验室用离子交换法对黄河干流内蒙古清水河县喇嘛湾断面黄河水中无机固体粒子与Cu2 +、Pb2 +、Zn2 +、Cd2 +的液 -固界面作用进行了研究 ,得出离子交换率E %与pH的关系 ,找出了 4种重金属离子的pH突跃范围和最大离子交换率。结果表明 ,在黄河水中 4种重金属离子主要以羟基络合物的形式M(OH) +与无机固体粒子进行一价阳离子交换。随金属离子浓度增加E %降低 ,4种重金属离子与转型沙的交换率大于未转型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体料子 -界面作用 黄河水 重金属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固相轧制复合法生产含硅中锡铝合金/钢复合轴瓦带的组织和界面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兴刚 李宝绵 +1 位作者 许光明 崔建忠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1177-1180,共4页
采用液 固相轧制法可以稳定、连续生产AlSn8Si2.5Pb2Cu0.8Cr0.2覆钢双层轴瓦带·通过金相和EPMA照片显示其组织与铸造组织相似,但含有大量致密细小、发达的柱状枝晶,组织内Si、Sn等元素分布均匀·由于复合界面结合强度较高,撕... 采用液 固相轧制法可以稳定、连续生产AlSn8Si2.5Pb2Cu0.8Cr0.2覆钢双层轴瓦带·通过金相和EPMA照片显示其组织与铸造组织相似,但含有大量致密细小、发达的柱状枝晶,组织内Si、Sn等元素分布均匀·由于复合界面结合强度较高,撕开后钢表面有大量的铝块,其复合机理主要是由于钢、铝充分润湿,高温和较大的轧制力使钢表面污染层、氧化层变薄,形成牢固的冶金结合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硅 组织 界面 -相轧制复合法 铝锡合金 双金属轴瓦带 枝晶 结合强度 汽车发动机 轴瓦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中液-固界面作用的分形研究 Ⅱ.混合交换剂表面分维的加和性规律和非加和性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莲生 张正斌 +3 位作者 杨长春 管清录 王超英 郭国霖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581-590,共10页
用SAXS方法验证了海洋化学液-固界面研究中一些混合交换剂体系的分维分别具有加和性和非加性规律。实验测得:针铁矿/蒙脱石、水锰矿/无定形氧化铁、δ-MnO_2/针铁矿、δ-MnO_2/无定形氧化铁等混合交换剂体系的表面分维对混合百分率具有... 用SAXS方法验证了海洋化学液-固界面研究中一些混合交换剂体系的分维分别具有加和性和非加性规律。实验测得:针铁矿/蒙脱石、水锰矿/无定形氧化铁、δ-MnO_2/针铁矿、δ-MnO_2/无定形氧化铁等混合交换剂体系的表面分维对混合百分率具有线性加和性;而高岭石/无定形氧化铁、无定形氧化铁/蒙脱石、δ-MnO_2/蒙脱石、δ-MnO_2/氧化铁凝胶等混和交换剂具有非线性加和性。上述诸体系在海水介质中平衡一年后,SAXS测定的表面分维皆具有非线性加和性,或非线的程度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界面 分形 混合交换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物固-液界面电化学效应实验探讨 被引量:3
18
作者 贾建业 谢先德 +4 位作者 吴大清 兰斌明 潘兆橹 王建成 朱长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0-254,共5页
硫化物作为一类重要的常见矿物,目前国内外对其表面矿物学特征研究有限。具体到硫化物固-液界面处的行为机理,前人的研究程度就更低了。笔者自行设计了一个Fe_(1-x)S-Cr^(6+)原电池,通过实测电动势(E)、t-E关系曲线、溶液可见光吸收谱... 硫化物作为一类重要的常见矿物,目前国内外对其表面矿物学特征研究有限。具体到硫化物固-液界面处的行为机理,前人的研究程度就更低了。笔者自行设计了一个Fe_(1-x)S-Cr^(6+)原电池,通过实测电动势(E)、t-E关系曲线、溶液可见光吸收谱及其λ-A关系曲线,阐明硫化物与Cr^(6+)溶液间的界面行为机理。认为其界面行为过程为:硫化物溶解→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吸附Cr^(3+)。该原电池与一般原电池结构不同,其主要差别在于将反应电极和测量电极分开,从而解决电极反应过程中的浓度极化问题,提高了电化学实验的精度。该研究成果有助于揭示矿物—液体相互作用机理,完善和丰富表面矿物学研究内容,深化界面成矿理论,并对环境治理、矿物材料应用等开发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物 磁黄铁矿 -界面 机理 电化学效应 地球化学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颗粒表面电场作用下固-液界面Mg^(2+)-K^+与Ca^(2+)-K^+交换动力学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李睿 李航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52-560,共9页
通过恒流法研究了不同表面电场作用下Mg2+、Ca2+吸附动力学.结果发现:(1)实验初期阶段是强静电力作用下的零级动力学过程和一定反应时间后的弱静电力作用下的一级动力学过程,且零级速率过程和一级速率过程之间存在明显的转折点;(2)不同... 通过恒流法研究了不同表面电场作用下Mg2+、Ca2+吸附动力学.结果发现:(1)实验初期阶段是强静电力作用下的零级动力学过程和一定反应时间后的弱静电力作用下的一级动力学过程,且零级速率过程和一级速率过程之间存在明显的转折点;(2)不同电解质构成中Ca2+的吸附速率明显快于Mg2+的,平衡吸附量也大于Mg2+的,且Ca2+在土壤颗粒表面的覆盖度比Mg2+在土壤颗粒表面的覆盖度高;(3)离子的相对有效电荷系数与土壤颗粒表面电场作用的不同是各体系中Ca2+、Mg2+吸附动力学有差别的根本原因;(4)根据离子吸附的理论模型可以分别计算出速率系数、平衡吸附量、离子在土壤颗粒表面的覆盖度以及固定液的体积,这些参数可以定量评估土壤颗粒表面电场对离子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界面 表面电场 相对有效电荷系数 离子吸附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Ni交互作用对Cu/Sn/Ni焊点液固界面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明亮 陈雷达 赵宁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73-1078,共6页
研究Cu/Sn/Ni焊点在250℃液固界面反应过程中Cu-Ni交互作用对界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液固界面反应10 min后,Cu-Ni交互作用就已经发生,Sn/Cu及Sn/Ni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s)由浸焊后的Cu6Sn5和Ni3Sn4均转变为(Cu,Ni)6Sn5,界面IMCs形貌... 研究Cu/Sn/Ni焊点在250℃液固界面反应过程中Cu-Ni交互作用对界面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液固界面反应10 min后,Cu-Ni交互作用就已经发生,Sn/Cu及Sn/Ni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MCs)由浸焊后的Cu6Sn5和Ni3Sn4均转变为(Cu,Ni)6Sn5,界面IMCs形貌也由扇贝状转变为短棒状。在随后的液固界面反应过程中,两界面IMCs均保持为(Cu,Ni)6Sn5类型,但随着反应的进行,界面IMC的形貌变得更加凸凹不平。Sn/Cu和Sn/Ni界面IMCs厚度均随液固界面反应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界面IMCs生长指数分别为0.32和0.61。在液固界面反应初始阶段,Sn/Cu界面IMC的厚度大于Sn/Ni界面IMC的厚度;液固界面反应2 h后,由于Cu-Ni交互作用,Sn/Cu界面IMC的厚度要小于Sn/Ni界面IMC的厚度,并在液固界面反应6 h后分别达到15.78和23.44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Ni交互作用 -界面反应 CU SN Ni焊点 金属间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